三、全面质量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64
颗粒名称: 三、全面质量管理
分类号: F273.2
页数: 5
页码: 450-4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简称TQC)是从1979年开始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关键词: 质量管理 长春市 工作

内容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简称TQC)是从1979年开始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5月至1981年9月,主要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宣传教育,试行探索。第二个阶段是从1981年11月至1983年12月,主要是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开展工厂方针目标管理,初建质量保证体系,抓质量升级创优和产品质量与奖励挂钩工作。第三个阶段是1984年至1988年,主要是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订专项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开展新产品开发的质量管理和健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活动。
  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TQC工作逐步深入发展,特别是在1982年企业全面整顿工作中强化了全面质量管理,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步入现代化的质量管理阶段,产品质量逐年稳定提高。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系统1981年至1988年各项质量指标都有显著提高。1988年,铸铁件废品率8.2%,比1981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主件主项合格率94.3%,比1981年上升4.2个百分点;机加废品率0.7%,比1981年下降0.4个百分点;品种抽查合格率100%,比1981年上升5个百分点;产品一等奖率75.8%,比1981年上升38.3个百分点;质量稳定提高率98.5%,比1981年上升3.5个百分点;优质品产值率59.1%,比1981年上升28.5个百分点。
  1.组织机构与职能
  (1)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
  1982年以前,质量管理工作隶属于检查科,检查科的主要任务是产品检验,对于如何开展以防为主的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过问的较少。为适应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各机械工业企业于1982年10月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机构,小型企业叫全面质量管理组1~3人,中型以上企业叫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全质办),由3~5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进行机构改革时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将全质办并入总工程师办公室,对外仍保留全质办的称谓。1987年在企业管理升级中,很多企业又将全质办从总工办中分出来,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综合部门。全质办的职能是: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向上级汇报质量情况;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当好厂长质量工作的参谋;根据工厂方针,起草质量方针目标并用系统图展开进行考核;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产品质量升级创优措施计划;组织产品升级创优质量调度例会,并检查、督促、考核;组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订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开展自检、自记、自分的“三自”活动,实行质量管理点控制和质量分等管理;组织群众性的QC活动,做到活动有登记、成果有发表、优秀有奖励;组织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质量责任制和质量奖惩办法;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及信息反馈中心;组织开展用户访问及重大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组织产品质量升级创优抽查和产品定型试验工作;组织开展产品认证和生产许可证的“达标”活动。
  (2)工厂质量管理委员会
  为了把TQC工作落到实处,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于1981年相继成立了以厂长为主任,总工程师为副主任,主要技术科室及主要车间的科长、主任为委员的工厂质量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全质办负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订工厂质量方针及质量升级创优规划,重大质量问题的决策措施,审定质量活动方案,讨论通过质量奖惩办法等。
  (3)车间(科室)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车间(科室)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是1981年建立的,由车间(科室)主任科长、副主任(副科长)、工程技术人员及工段长、班组长、职工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工厂质量方针及质量升级创优规划;对出现的典型质量问题和事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解决,确保产品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质量指标;掌握各班组和QC小组和QC小组的质量动态,组织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并督促检查落实;对职工进行质量经济责任制考核与奖惩;定期对质量管理点进行检查和开展质量分析活动。
  (4)质理管理员
  1981年以后,各机械工业企业的车间(科室)都设立了专、兼职质量管理员,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工厂和车间(科室)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管理制度;对车间(科室)各项质量指标和质量管理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组织贯彻工艺,制止违反工艺纪律的行为,制订本车间(科室)的质量教育计划和QC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本车间(科室)的质量管理点的工作。
  (5)QC小组
  QC小组是由生产(工作)小组内职工,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质量管理小组,是职工参加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1980年就试行了QC小组活动,1981年各厂都普遍建立了相应数量的QC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结合实际,开展质量攻关活动,运用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解决质量问题,推动班级建设。
  2.全面质量管理教育
  1979年下半年长春市机械局对全局工业企业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发教材、组织培训班、请大学教师到厂内讲授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组织全面质量管理考试,年年坚持培训一批合格一批。1980~1982年间保证职工接受4小时以上的TQC教育,1983~1984年保证职工接受6小时以上的教育。1983年有10165人得到全质管理知识教育合格证书,办学习班74个。1985年普遍轮训一遍,受教育面达到100%,1986~1988年对企业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质量工作人员进行深化教育,送厂领导去省管理干部学院轮训,中层干部派去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培训班。1987年机械工业管理局参加全国TQC统考3510人,合格率达到98.6%;1988年参加8150人,合格率达到99.1%。
  3.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
  1980年以后,各机械工业企业在狠抓TQC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建立了完善的QC小组管理制度,做到参加靠自愿、立项有课题、人员有登记、活动有计划、过程有记录、成果有发表、优秀有奖励。1980~1988年长春市、吉林省机械工业管理部门都组织召开QC小组成果发表会,会上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1983年有QC小组393个,取得成果65项,创效益11.8万元,长春印刷机械厂V型导轨等34个QC小组被吉林省机械厅评为优秀QC管理小组,每组奖励100元人民币。另有13个QC小组被长春市机械局评为先进QC小组,各奖70元人民币。1986年全市机械企业累计(以下不含仪器仪表制造业)注册QC小组达2131个,到1988年己累计注册3256个,占生产班组的9.6%,参加QC活动的人数累计达25099人,占职工总数的21.5%,获得经济效益累计达2992.1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级QC成果的28项,市级QC成果的35项。1988年,获部级质量信得过的班组有10个,省(厅)级“信得过班组”有55个,参加活动的小组有395个班组,人数达7600人。
  4.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活动
  1986年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吉林省机械厅分别颁布了《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必备条件验收细则》(标准分500分)和《吉林省机械工业全面质量管理验收细则》(标准分1000分),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按两个《细则》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达标”活动。1987~1988年,经吉林省机械厅和吉林省企业管理办公室的验收,有31户大中型机械企业为《全面质量管理合格单位》;1986年长春拖拉机厂获“吉林省质量管理奖”;1987年长春电炉厂、长春机车工厂、长春发电设备厂获“吉林省质量管理奖”;1988年长春第一机床厂、量具刃具厂获“吉林省质量管理奖”,长春客车工厂和长春拖拉机厂分别获“铁道部质量管理奖”和“机电部质量管理奖”。
  5.产品升级创优活动
  1980年以来,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把产品升级创优工作当做主要内容来抓,在主管机关质量部门的领导下,每年都制定产品质量升级创优规划,并将其列入本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按创优产品要具备批量、注册商标、先进质量标准、良好的用户评价等四项基本要求,实行设计、工艺、检查、生产产品、车间质量创优承包一条龙的办法,制定了相当于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和三级质量分等规定,对创优产品的关键件的加工工序建立质量管理点,利用直方图、排列图、分布图、因果图等方法控制工序加工质量,进一步完善产品标识、注册商标,对影响质量指标的因素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定期组织用户访问活动,征求用户意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泛搜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使机械产品的质量升级创优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1980~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含仪器仪表)有IB切纸机、0.75空气压宿机、YZ22型硬座客车等12种产品创“国优”、获银牌;Q51汽车起重机、长春一12型拖拉机等48种产品创“部优”,1000—7200KVA电炉变压器、长春一40拖拉机等135种产品创“省优”,IS80—65—160单级离心泵等32种产品创“市优”。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