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质量检验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63
颗粒名称: 二、质量检验工作
分类号: F273.2
页数: 6
页码: 445-4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1952年至1988年机械工业企业对质量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质量检验 长春市 工作

内容

1952年以前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对质量工作重视不够,多数企业领导重产量、轻质量,存在着“好坏都能卖”、“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思想,没有全面的产品规格和质量标准,只凭经验和习惯组织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不完整,贯彻的不彻底。当时长春市工业局系统仅有8个厂制订了技术操作规程,贯彻较好的只有2个厂;有的厂没有检查机构,如长春市度量衡厂检查工作由生产科兼管,有的厂认为检查人员“多余”,取消了检查工作,有的厂将一点不懂技术的厨房杂工调去当检查员,一度使长春市机械工业的质量工作处于混乱状态。
  1952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响应市政府号召,开展了“质量补课”活动(1952年8月22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长宋均同志做了《迅速行动起来做好质量补课》的动员报告),活动中主要抓了四项工作:第一,成立技术检查部,与生产部门分开,直接由厂长领导,科内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三个组和1名专职质量统计员。第二,发动群众开展“查毛病”、“查思想”、“查制度”的三查活动,主要领导带头检讨和揭摆质量低劣现象,干部和工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参加“三查”活动,提高了质量意识。第三,对查出的质量问题,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件一件地追查到底,妥善处理。第四,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程、技术责任制和检查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5年,机械工业企业的质量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作到了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能入库,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转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得出厂。机电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1955年,电木粉质量接近苏联标准,长春机械厂铸件废品率达到4.2%,比1954年下降4.8个百分点;度量衡厂的铸铁合格率达到93%,比1954年提高6.5个百分点,高出国家标准三个百分点。1956年上半年,长春市有13种机械产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但是到了下半年,由于只注重了“多、快”忽视了“好、省”,发生了大批质量事故,1956年下半年长春市第一工业局系统废品损失达23.5万元,按年初编制的含23项指标的质量计划,仅完成11项。1956年市第一工业局系统,铸件废品率比国家要求标准高3.56%,废品和质量事故损失达42.7万元。1958年有些机械工业企业,为了让钢铁元帅升帐,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工作,取消了检查制度,产品不检查就出厂。1956年至1958年出现产品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但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工作不重视,对质量管理缺乏科学态度,习惯于突击,热衷于运动,好搞“一阵风”,遇到质量事故迁就姑息。结果,使部分老机械产品质量下降。
  195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关于保证产品质量》的指示,长春市机械工业局认真贯彻这一指示,在全局开展了群众性的质量检查和评比活动,各企业审查了图纸和工艺装备,加强技术管理,制定了半成品配套、原材料定额等技术标准,建立和健全了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对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提供的工艺文件和设计图纸,以科学的方法与自身实践经验加以修正或补充,经验证并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产品技术条件与质量标准的修改,涉及到哪级标准就应得到哪级批准后执行。同时建立了“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废品统计制度和质量分析报告制度。从而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1959年长春市主要机械产品117种,其中有10种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有变压器、电弧炉、万能材料试验机等57种产品的性能接近国际标准,机械企业的铸件废品率和机加废品率逐月下降。1959年6月、8月、10月,铸件废品率分别为10.6%、5.8%、4.56%、,机加废品率分别为1.22%、0.87%、0.57%。1961年加强了计量和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充实了检测设备、仪器和工具,有SJ560千伏安电力变压器、C618车床等143种产品达到国家一类产品水平,占全部产品总数的48%,比1960年上升10%;20KW发电机和水泵等139种产品达到国家二类产品水平,占全部产品总数的46.6%,比1960年上升12%;有3S型6立方米的空气压缩机等16种产品达到国家三类产品水平,占全部产品数的5.4%,比1960年下降了22%。
  1963年,长春市重工业局以质量为中心,狠抓技术管理,先后下发了重工检字第129号《技术检查暂行工作条例》、技字第1039号《关于试行工艺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重工检字第782号《计量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和《产品质量鉴定工作细则》,各机械工业企业认真贯彻上述条例和规定,把加强技术管理当作提高产品质量的中心环节来抓,建立起以技术副厂长或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系统,健全了技术管理制度和责任制,进行了技术文件的整顿和补充。1963年在长春市重工业局规划的48种产品中,年初技术文件较完整的有11种,到年末己达到33种,工艺文件年初为1926份,占应有数的45%,年末实有数为3706份,占应有数的88%,工艺验证贯彻率年初为22.5%,年末上升到57.6%,工艺装备年初应有数1280套,占应有数的45.3%,年末实有数达到2403套,应有率达到85%。建立了设备维修保养责任制,实行“包机定人”、“凭证操作”,贯彻检修工艺和验收标准,带病运转设备年初为624台,占总数的19%,年末减少到179台,占总数的3.5%。在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坚
  持“三按”(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和“六不”(原材料不合格不投料,毛坯不合格不加工,工装不合格不开机,在制品不合格不转序,零部件不合格不装配,产品不合格不出厂)的原则。开展质量访问和技术革新质量攻关活动,1963年全局各企业进行质量访问411人次,学到了62项好经验,共提合理化建议2521件,攻克了1411项质量关键问题,长春阀门厂采用离心浇注铜套新方法,废品率从30%下降至4%,拖拉机配件厂与汽研所搞技术协作,攻克了汽车缸套耐磨性差的质量关键问题,使缸套寿命比以前提高一倍。1963年,全市列入计划的80个主要产品中,有24种达到历史最好质量水平,有36种超过了历史最好质量水平,产品质量提高比较显著的有水箱、切纸机、缸套、活塞、水泵、空气压缩机、电机、变压器、电炉等69种产品,占列入规划品种的86.5%。
  1964~196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开展“两赶”(赶国内先进水平、赶国际先进水平)和“三消灭”(消灭单项产品亏损、消灭三等品、消灭低于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活动,整顿完善技术文件259项,工艺文件895份,攻克了113个质量关键问题,内燃机活塞废品率由18.3%降到5.66%,切纸机铸件改革了模型,解决了裂纹和光洁度达不到技术要求的问题,锅炉焊接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切纸机、水箱、活塞、铁路客车、空气压缩机、电炉等10种产品接近了国际水平。消灭了灯泡、电线等20种三等品。
  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质量检查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检查机构被撤消,检查业务并入生产组,50至60年代实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通通被砸烂,质量检验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产品质量跌入历史最低水平。
  1972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在长春召开了“整顿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议”,长春市有28户机械工业企业参加了会议,会后长春市所有机械企业相继恢复了质量检查机构,成立了检查科,被下放的检查人员重新归队,并充实了检查队伍。广大职工通过反复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的教导和周恩来总理关于“质量问题,是个路线问题”的批示,质量意识大大增强,工人们说:“我们是国家主人,生产不合格的产品对不起国家,不讲质量就是犯罪。企业主要领导亲自抓,把整顿产品质量列入企业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1973年初,长春市水箱厂针对上年三种水箱不合格的实际,深入开展质量整顿工作,发动群众揭摆150余条质量问题,制定了六条整改措施,成立四个攻关队,自制了6台关键设备。1973年末CA—10解放水箱项目合格率达到81.3%,比1972年上升48.9个百分点,54东方红散热器的项目合格率达到85.6%,比1972年上升34.2个百分点,1972年的三种不合格产品,1973年全部成了合格品。长春第三机床厂C614车床的主件主项合格率,通过质量整顿,达到96.2%,比1972年提高36.2个百分点。整顿和加强了技术工作。1973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在31种机械产品中,设计文件有350种,齐全率为92.6%;工艺文件有1968份,齐全率为79.2%;工艺装备有9727套,齐全率为88.3%;与1972年相比齐全率分别提高18%、17%、15%。金属切削设备的完好率达到72%,比197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在1973年12月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组织的检查中,检查了54种产品,合格35种,占64.8%,比1972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在22种可比产品中,有磨床、电机等17种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有轴承、水泵等12种产品由过去的不合格变为合格品。
  1975年机械工业企业贯彻中央9号文件,进一步强化质量检验工作,完善质量检查制度,组织技术、质检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主导产品的工序质量检查卡,制定了检验规范,使产品质量有了新的提高,Q51汽车起重机主件主项合格率达到96.2%,比1974年提高3.8个百分点,3号至9号交流电动机、消防车等10种产品由不合格上升为合格品。1976年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四人帮”的干扰,部分产品质量下降,C620车床、液压升降器、游标卡尺等6种产品由合格品降为不合格品,还有X62W铣床、切纸机、高中压阀门等12种产品的主件主项合格率也比1975年有所下降。
  1979年开始,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把每年的9月定为质量活动月。在1979年第一个质量活动月中,QZH1-1A型切纸机和1.5吨电炉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有57个班组被吉林省机械局命名为“质量信得过班组”,有659人获得第一机械工业部“质量信得过个人”奖章 。1980年9月QZH1—1A切纸机被一机部评为“信得过”产品,1981年9月0.75立方米空压机和5吨电弧炼钢炉荣获一机部“信得过”产品称号,1982年9月ZIC—22电锤获一机部“信得过”产品称号。1983年,进一步加强了质量检验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局检查科办了三期检查科长、站长、检工骨干学习班,建立健全了15种质量检验制度,开展质量攻关活动,全局共完成63项重大攻关项目,解决了51个技术关健,列入考核的49种产品,抽查合格率达100%,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品种一等品率达67.4%,比上年提高6.8%,主件主项合格率达93.3%,比计划提高2.3%。1986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下发了110号文件,在全局开展“质量大讨论”活动,各企业按要求,制定了“质量大讨论”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了查认识、查质量、查管理、查技术基础、查用户服务的“五查”活动,对查出的问题作出了整改规划,到9月底全局共查出质量问题1588个,已经解决的943个,占59%;长春电线厂通过质量大讨论的整改活动攻克了涂漆控制质量关键问题,使漆包线的一等品率由计划的85%提高到93%;长春电机厂检查科加强了对喷漆工序的质量监督,改进了检验方法,9月份柴油发电机的外观质量明显提高,用户取货时十分满意,并表示以后继续订货;吉林省建筑机械厂,职工对主导产品卷扬机提出了8条质量问题,该厂质量检查科在四个关键工序设置了质量控制点,落实了检查人员的质量奖惩制度,改进了铸造工艺,卷扬机的铸件合格率由7月份的35%上升到9月份的36.9%。长春二机床厂主导产品X62W铣床年初为不合格产品,在质量大讨论活动中,进行重点质量控制,严把质量关,10月份经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站复检成为合格品。1986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系统质量检验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重点考核产品50种,抽查合格率为100%,其中一等品33种,优等品2种(长拖的小四轮12马力拖拉机和省动力S195柴油机),合格品15种。质量显著提高的有3种,占6%;稳定提高的有46种,占92%;下降的有1种(QY5液压汽车吊由一等品下降为合格品),占2%。
  1986年以来,机电部和吉林省机械电子厅的质量部门加强了对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系统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1986年抽查25个产品合格22个,合格率88%;1987年抽查9个产品合格8个,合格率88.9%;1988年抽查11个产品合格9个,合格率82%。
  1980年开始,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把取证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围绕认证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高于“认证”标准的内控标准,健全制度,还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到1988年已有17户企业(不含仪器仪表制造业)33种规格的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详见下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