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检验机构与人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62
颗粒名称: 一、质量检验机构与人员
分类号: F273.2
页数: 2
页码: 443-4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机械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机构的沿革及人员的情况。
关键词: 质量检验 长春市 人员

内容

长春市机械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管理机构,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技术检查科1950年6月建立。但1949年至1951年9月,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当时还没有独立的质量检验机构,只有少数的检查人员在生产科(股)或技术科(股)中从事产品加工生产的质量检验工作。1951年10月21日长春市政府工业局作出的《关于加强技术检查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技术检查工作在机构上、业务上、行政领导上与直接生产部门要完全分开,技术检查机构应成为直接由厂长领导的业务部门。根据这一精神,绝大部分机械工业企业于1952年后相继组建了技术检查科(股),独立行使质量检查监督的职能,但是还有少数企业没有建立单独的技术检查机构,质量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据1954年统计,长春市工业局所属的企业中有四分之一没有建立技术检查科(股)或没正式任命技术检查科的科长。个别企业检查人员不足,主要产品得不到经常检查,当时的长春市机械厂只有一名兼职检查员,还有的厂把检查人员抽调担任或兼做其他业务工作。1953年至1954年检查队伍业务水平偏低,能够进行工序检查的只有三分之一。据当时工业局所属的16个厂统计,6级以上的检查员只占全部检查员的35%,同时在检查队伍中还存在着“怕得罪人”、“学不到技术”、“骄傲自满”等思想,影响了检查队伍的稳定。1955年3月14日长春市工业局制定了《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技术检查暂行工作条例》,根据条例规定,没有建立独立检查机构的机械工业企业纷纷建立了技术检查科(股),并将兼职检查人员变为专职,各生产车间也设置了专职检查员,检查科长的任免和调动要由主管局同意,检查人员也不能随意调动和兼职。
  1958年“大跃进”中,技术检查工作被视为“绊脚石”,各企业的检查科(股)被撤消,检查员被下放到车间领导,实质上放弃了质量的监督与控制。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根据一机部的指示,相继恢复了技术检查科(股),恢复并充实了检查队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质量检查被当作“资产阶级法权”和“修正主义的管、卡、压”,各企业的技术检查科(股)被解散,大部分检查人员下放到车间劳动,一少部分并入生产组。1972年一机部“长春会议”后,各企业都恢复了技术检查科,充实扩大了质检队伍,质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比1965年提高1倍。但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质量检验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质量的控制与监督作用。
  197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局所属企业的技术检查科分为技术科和质量检查科,质量检查科独立于生产和技术部门之外,真正成为有权威的质量监督职能机构,承担生产全过程的原材料检验、工序检验、零部件检验、成品检验。1980年以后各机械工业企业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质量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特别加强了质量检查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选派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工人担任检查员,技术水平高于操作者,按职工总数的3%配备检查人员。在检查科内设立技术组和管理组,直辖外协、铸造、探伤、冲压、热处理、电气、机械加工、工装、总装、出厂等数十个遍布生产全过程的检查站。技术组负责制定检查程序、项目、方法、标准,并处理质量检查中发生的技术问题,由精通产品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般中型企业配备3—5名。管理组负责对在制品、半成品、成品按图纸要求和质量检验标准进行实地检查,其职责是把住产品质量关,通过对设在现场的各检查站的管理来完成使命,同时还负责对计量室和化验室的管理,计量人员和化验人员经过选拔、培训,持证上岗。生产班组设立兼职检查员(大班组设专职检查员)。形成了厂质量检查科(处)、现场检查站、生产班组三级质量检查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