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管理的历史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54
颗粒名称: 一、生产管理的历史变革
分类号: F273
页数: 3
页码: 436-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1949年至1988年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 生产管理 长春市 工作

内容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长春市地方机械工业生产条件差、缺乏管理知识,多数企业以修理为主,承揽打杂,产品不定型,任务不饱满,生产没有作业计划,实行产品零件汇总表,没有工时定额,没有工艺操作规程,凭经验指挥生产。靠开展“创新纪录”、“贯彻生产责任制”等政治运动来完成生产任务,实行工票制记录考核工人的劳动生产量,用指示图表显示生产进度,由于缺乏制度保证,执行的不坚决,致使生产处于调度不灵、波浪式突击生产状态。
  1953~1957年的“一五”时期,生产管理工作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生产管理实行生产厂长领导下的三级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管理,制定了生产作业计划,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和调度责任制、设备维修制、技术责任制;生产调度工作,实行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条”(以产品为对象从投入到产出的全部生产过程)“块”(以车间为对象的全部生产过程)分工的调度体系。厂部和车间均设有生产作业计划员,生产作业计划由原来的零件汇总表改为以台份为单位的月份生产大纲,厂生产科向车间下达月份零部件生产作业计划,车间向班组下达月份生产进度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员按每日完工日报考核旬、月的均衡率,建立了每周一次的生产调度例会和生产例会制度。长春市工业局于1954年11月制定了《协作产品暂行管理办法》,1957年,制定了《生产管理规划方案》,各企业加强了定额管理和劳动纪律,制定了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初步形成了有节 奏有秩序的生产局面。1956年开始,长春市第一工业局在长春市汽车配件厂、公私合营洪兴铁工厂、兴东机械厂分别进行了大量、成批、单件小批三个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试点。1957年,召开了生产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全局推广了“作好生产前技术准备工作、改进作业计划工作、制定在制品半成品定额和收发制度,建立以供销为主的订货承揽责任制度、编制“期量”标准计划、按生产指示图表组织生产等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1957年,增产11500千元,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6,78%,计划主要品种41种,超额完成29种。全局有41户企业建立了月份生产作业计划,其中度量衡厂、电材厂、兴东机械厂推行了车间、小组作业计划。有12家工厂生产稳定提高,14家工厂初步形成了生产技术秩序。
  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五”时期刚建立起来的生产管理体系全面被打乱,生产作业计划失控,生产指挥失灵,连月份零件生产作业计划也不再下达,取消了生产进度计划和生产统计工作。1961年根据“工业七十条”在调整整顿生产管理体制中,恢复了“大跃进”前建立起来的生产指挥系统和生产管理方法,1960年长春市重工业局在长春电机厂进行了“工时本票”试点,提高了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和工时利用率,建立了有条不紊的生产秩序,7月以后在全局15个企业中推广。1964年7月27日长春市重工业局制定了《关于企业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暂行规定》,对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任务、要求、组织机构、工作内容、计划编制程序及贯彻执行、检查评比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三季度在长春电机厂、电炉厂、变压器厂、拖拉机配件厂等12家工厂全面推开。四季度又在长春阀门厂、水箱厂等5户企业推开。到1965年,以上17户机械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文化大革命”前期,长春市的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秩序再次遭到破坏。生产管理制度被废除,一切生产活动都被“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和“大会战”的方式所代替,使生产陷于混乱状态。1972年,贯彻一机部《长春会议》精神后,初步恢复了生产指挥系统、生产作业计划制度和生产调度制度,但由于受“反回潮”风的干扰而徘徊不前,效果甚微。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长春市机械行业普遍开始学习贯彻《工业七十条》,坚定了企业一切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方向。长春市机械工业局1977年1月召开了《贯彻一机部关于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动员大会,会后所属企业,将被下放的各级生产管理人员逐渐抽了上来,恢复了生产组织机构和一些生产管理制度。1978年二季度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发动组织了“整顿生产秩序、大搞文明生产”的大会战,组织全局各企业主管生产的厂长去“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参观学习文明生产的经验,各单位行动快、干劲足,厂容厂貌变了样,80%的车间实现了文明生产,仓库实现了“五五”化。工位器具健全率达到了50%。全局共清运垃圾3万多吨,擦玻璃30多万块,建自行车棚31座。初步形成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机械企业的生产管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通过对企业的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进一步强化了以生产厂长为首的以车间主任为纽带的以生产班组长为骨干的三级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健全了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综合进度计划、生产调度、外协管理、在制品管理、生产统计分析、新产品试制等八项生产管理制度,确立了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程序,健全了生产周转的手续,吉林柴油机厂在整顿中建立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责任制共7个方面31项94条,设置生产流转报表、卡片、单据22种,强化了生产控制手段,实行生产指挥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的考核办法。同时开始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严格按着标准生产周期组织生产,长春电炉厂、长春焊机制造厂、电动工具厂从1984年以来利用滚动计划、网络计划组织安排生产,利用目标管理和经济责任制的方法落实生产任务,长春印刷机械厂在制品的管理方面用了A、B、C重点管理,长春拖拉机厂1985年后在生产指挥上采用了对讲机联络,提高了调度效率,现正考虑用微机编制计划和指挥生产的方案。1987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在全系统推广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定置管理方法,使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1988年,全市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3792万元,比1978年增长44%,1979~198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4%。1988年的主要产品产量:铁路客车1139辆,分别比1965年和1978年增长9.5倍和1.6倍;工业泵19592台,分别增长13.7倍和1.6倍;小型拖拉机64210台,比1978年增长61.5倍。工业锅炉2911蒸吨,分别增长49.2倍和2.3倍;电弧炉53台/1449吨,分别增长45.4倍和0.47倍;变压器126630千伏安,比1965年增长74%;印刷机械1986台,分别增长5.6倍和3倍;金属切削机床1432台,比1965年增长4倍;交流电动机370200千瓦,分别增长18.7倍和0.26倍,内燃机1566600马力,分别增长4.8倍和2.5倍。金属材料试验机856台,非金属材料试验机955台,气象仪器11261台,光学仪器5634台。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