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产管理
分类号: F273
页数: 8
页码: 436-4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生产管理的历史变革、生产管理机构、生产作业计划编制与考核、生产调度、在制品管理、外协件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工业 长春市 生产管理

内容

长春市机械工业的生产管理工作,自长春解放以来,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调整巩固等不同阶段,没有跳出传统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管理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管理在全面整顿改革中不断趋于完善,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现化化的道路。
  一、生产管理的历史变革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长春市地方机械工业生产条件差、缺乏管理知识,多数企业以修理为主,承揽打杂,产品不定型,任务不饱满,生产没有作业计划,实行产品零件汇总表,没有工时定额,没有工艺操作规程,凭经验指挥生产。靠开展“创新纪录”、“贯彻生产责任制”等政治运动来完成生产任务,实行工票制记录考核工人的劳动生产量,用指示图表显示生产进度,由于缺乏制度保证,执行的不坚决,致使生产处于调度不灵、波浪式突击生产状态。
  1953~1957年的“一五”时期,生产管理工作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生产管理实行生产厂长领导下的三级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管理,制定了生产作业计划,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和调度责任制、设备维修制、技术责任制;生产调度工作,实行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条”(以产品为对象从投入到产出的全部生产过程)“块”(以车间为对象的全部生产过程)分工的调度体系。厂部和车间均设有生产作业计划员,生产作业计划由原来的零件汇总表改为以台份为单位的月份生产大纲,厂生产科向车间下达月份零部件生产作业计划,车间向班组下达月份生产进度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员按每日完工日报考核旬、月的均衡率,建立了每周一次的生产调度例会和生产例会制度。长春市工业局于1954年11月制定了《协作产品暂行管理办法》,1957年,制定了《生产管理规划方案》,各企业加强了定额管理和劳动纪律,制定了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初步形成了有节 奏有秩序的生产局面。1956年开始,长春市第一工业局在长春市汽车配件厂、公私合营洪兴铁工厂、兴东机械厂分别进行了大量、成批、单件小批三个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试点。1957年,召开了生产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全局推广了“作好生产前技术准备工作、改进作业计划工作、制定在制品半成品定额和收发制度,建立以供销为主的订货承揽责任制度、编制“期量”标准计划、按生产指示图表组织生产等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1957年,增产11500千元,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6,78%,计划主要品种41种,超额完成29种。全局有41户企业建立了月份生产作业计划,其中度量衡厂、电材厂、兴东机械厂推行了车间、小组作业计划。有12家工厂生产稳定提高,14家工厂初步形成了生产技术秩序。
  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五”时期刚建立起来的生产管理体系全面被打乱,生产作业计划失控,生产指挥失灵,连月份零件生产作业计划也不再下达,取消了生产进度计划和生产统计工作。1961年根据“工业七十条”在调整整顿生产管理体制中,恢复了“大跃进”前建立起来的生产指挥系统和生产管理方法,1960年长春市重工业局在长春电机厂进行了“工时本票”试点,提高了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和工时利用率,建立了有条不紊的生产秩序,7月以后在全局15个企业中推广。1964年7月27日长春市重工业局制定了《关于企业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暂行规定》,对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任务、要求、组织机构、工作内容、计划编制程序及贯彻执行、检查评比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三季度在长春电机厂、电炉厂、变压器厂、拖拉机配件厂等12家工厂全面推开。四季度又在长春阀门厂、水箱厂等5户企业推开。到1965年,以上17户机械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文化大革命”前期,长春市的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秩序再次遭到破坏。生产管理制度被废除,一切生产活动都被“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和“大会战”的方式所代替,使生产陷于混乱状态。1972年,贯彻一机部《长春会议》精神后,初步恢复了生产指挥系统、生产作业计划制度和生产调度制度,但由于受“反回潮”风的干扰而徘徊不前,效果甚微。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长春市机械行业普遍开始学习贯彻《工业七十条》,坚定了企业一切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方向。长春市机械工业局1977年1月召开了《贯彻一机部关于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动员大会,会后所属企业,将被下放的各级生产管理人员逐渐抽了上来,恢复了生产组织机构和一些生产管理制度。1978年二季度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发动组织了“整顿生产秩序、大搞文明生产”的大会战,组织全局各企业主管生产的厂长去“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参观学习文明生产的经验,各单位行动快、干劲足,厂容厂貌变了样,80%的车间实现了文明生产,仓库实现了“五五”化。工位器具健全率达到了50%。全局共清运垃圾3万多吨,擦玻璃30多万块,建自行车棚31座。初步形成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机械企业的生产管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通过对企业的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进一步强化了以生产厂长为首的以车间主任为纽带的以生产班组长为骨干的三级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健全了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综合进度计划、生产调度、外协管理、在制品管理、生产统计分析、新产品试制等八项生产管理制度,确立了生产作业计划工作程序,健全了生产周转的手续,吉林柴油机厂在整顿中建立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责任制共7个方面31项94条,设置生产流转报表、卡片、单据22种,强化了生产控制手段,实行生产指挥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的考核办法。同时开始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严格按着标准生产周期组织生产,长春电炉厂、长春焊机制造厂、电动工具厂从1984年以来利用滚动计划、网络计划组织安排生产,利用目标管理和经济责任制的方法落实生产任务,长春印刷机械厂在制品的管理方面用了A、B、C重点管理,长春拖拉机厂1985年后在生产指挥上采用了对讲机联络,提高了调度效率,现正考虑用微机编制计划和指挥生产的方案。1987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在全系统推广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定置管理方法,使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1988年,全市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3792万元,比1978年增长44%,1979~198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4%。1988年的主要产品产量:铁路客车1139辆,分别比1965年和1978年增长9.5倍和1.6倍;工业泵19592台,分别增长13.7倍和1.6倍;小型拖拉机64210台,比1978年增长61.5倍。工业锅炉2911蒸吨,分别增长49.2倍和2.3倍;电弧炉53台/1449吨,分别增长45.4倍和0.47倍;变压器126630千伏安,比1965年增长74%;印刷机械1986台,分别增长5.6倍和3倍;金属切削机床1432台,比1965年增长4倍;交流电动机370200千瓦,分别增长18.7倍和0.26倍,内燃机1566600马力,分别增长4.8倍和2.5倍。金属材料试验机856台,非金属材料试验机955台,气象仪器11261台,光学仪器5634台。
  二、生产管理机构
  1949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内相继设立了生产组,组内设几个生产现场。长春市机械工业主管部门管理机构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生产科1950年6月建立。1952年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统一要求各厂成立生产科(小企业设股),下设计划、调度、统计3个业务组,半成品库、毛坯库。1953年以后各厂都建立了车间(或工段),配备了调度员、计划统计员,生产科在生产副厂长、总工程师领导下,按厂长批准的生产计划编制全厂的生产作业计划,并对全厂各车间和有关科室进行调度指挥。1958年“大跃进”时期,生产管理人员下放车间劳动,削弱了生产管理机构,生产作业计划停止了,调度失灵,秩序混乱。1962年贯彻“工业七十条”,抽回了被下放的生产管理人员,充实了生产科。1968年撤消了生产科,在厂革委会下设生产组,车间变成了“连”,工段变成“排”,班组变成了“班”,生产组除指挥调度生产外,还要负责计划、采购、销售、设备维修等一系列工作,由于量大,人手少,职责不清,使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出现了亏损。1972年末,长春市机械工业局按一机部“长春会议”精神,要求所属企业撤消生产组恢复生产科,有的企业成立了生产调度科和生产计划科。1982年长春电动工具厂和长春电炉厂,为加强计划管理分别将生产计划科分为生产科和计划科,长春电动工具厂1986年还从生产科中分出了一个外协科。
  1988年,各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机构有大、中、小三个企业中的生产处、科、股之分,但共同点是生产管理机构被加强,人员配备充足,分工明确,管理素质也相应提高。普遍下设生产计划、调度、生产准备、在制品管理、统计分析5个专业组,都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另外,还直辖毛坯库、半成品库、工装模具库若干,库房多少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及其产品结构。
  三、生产作业计划编制与考核
  建国初期,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不编制年度生产作业计划,只是根据年度生产大纲按月编制零件汇总表。根据吉林省机械厅关于推行作业计划的要求,1953年开始编制年度分季的生产作业计划,当时没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当月需要什么件,就下达什么件计划,对于漏项和缺项随时补充,随意性很大。1955年,各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逐步走上正轨。作业计划的内容包括生产项目数量、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生产工序流程等。其编制程序为生产科根据计划科编制的生产大纲,结合生产能力、材料供应、技术准备情况进行平衡测算,编制出全厂的作业计划,内容包括:产品整机、零部件计划、各生产车间生产任务明细计划、附件和自制半成品生产计划,数量和进度要逐项明确。然后将厂的作业计划下达到各生产车间和有关业务科室,各车间根据厂部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下达到工段或班组,各职能科室根据生产科的作业计划编制本部门的作业计划进度表,这样可以层层保证,以便落实。生产作业计划实行厂部、车间两级管理,按年、季、月时限制定与考核。1961年以后,吉林柴油机厂等国省营机械工业企业和长春市地方机械工业企业,相继将年度作业计划中的季度计划取消,改由生产科单独编制季度作业计划,同时生产科要按月编制月度作业计划,同时生产科要按月编制月度作业计划。月份作业计划,在月前的14日,先由生产科提出作业计划草案,下达各有关部门修订后,经主管生产副厂长批准后下达到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再制定本车间生产作业计划下达到班组。这种程序和方法,“文化大革命”中虽有间断,但一直延续到1979年。
  1980年以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和管理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在编制中要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根据企业的设备能力、利用率、劳动力的分布结构与出勤率、生产班次,进行工时能力和生产能力的综合测算平衡;其次根据废品率、修理率、流失情况确定投入产出量;更主要的要对计划产品生产所需的图纸、工艺文件、工装(模、夹、胎、工具),设备保证的准备情况了如指掌,掌握原材料、毛坯、半成品零部件的储备、外购件、外协件的供货期和质量等,从中找出主要矛盾,着力加以解决。吉林柴油机厂在编制生产作业计划上形成了“三、三、二、一”的方法,即“三结合”:计划员与计划科的综合计划员结合、计划员与车间计划员结合、车间计划员与班组长结合;“三查对”:查对各库房月末结存、查对年月重点项目订货完成情况、查对车间工序上的在制品;“二检查”:检查车间计划完成情况、检查生产准备情况;“一深入”:深入车间、工段、班组、机台摸清计划落实和完成情况。
  生产作业计划在实践中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年度生产作业计划由生产科根据工厂生产计划的调整,在当年的九月份提出,经生产副厂长批准生效,月份生产作业计划,非主观原因调整的,由生产车间当月28日前提出,经生产科长同意,生产副厂长批准生效。
  生产作业计划的考核,年度作业计划按工厂下达的产品品种数量100%考核。月份作业计划的考核,按批准的月份作业计划分一、二、三类产品进行考核。一类产品系当月及下月装配整机的产品项目、件数、交货期(包括毛坯件)按100%考核。二类产品包括第三个月以及以后装整机产品配件顶目和工序协作项目,项目按95%考核,件数按90%考核。三类产品包括非标准设备、工具、工装、机械备件用之毛坯,按80%考核。整机生产作业计划按品种、产量100%考核。考核时间截止为月末最后一天的24点正。1979年以前的考核与业迹评先进、晋级挂钩,1980年以后与经济责任制、奖金、提拔使用挂钩。
  四、生产调度
  生产调度工作,由生产科负责,生产科内设总调度员,各生产车间设专职调度员1名。生产科每周召开一次生产调度例会,必要时随时召开专题调度会。生产调度例会以厂月份生产作业计划为依据,检查、督促有关科室、车间及时完成产前的物资供应、技术、组织等准备工作,协调动力、设备、运输等部门与生产车间的步调,解决生产中发生的问题。总调度员通过各车间调度员掌握全厂各工种、各车间的生产进度和新产品试制、重点产品的进展情况,发现重大问题向主管科长和厂长及时汇报,保证全厂生产任务的完成。车间调度行政上归车间主任领导,业务上接受生产科指导,协调组织车间的生产,接受总调度指令,参加厂调度例会,汇报车间生产进度。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1952年就普遍建立了生产调度网和生产调度例会,昼夜值班,请示汇报,工作联系等制度,1957年增设调度值班日记、生产进度表、月份品种累计图表,成品交库累计图表、调度日报等图表。1980年以后大中型企业配备了三至五人为专职调度员,成立调度组,设总调度长。1985年以后长春拖拉机厂、长春客车工厂、长春机车工厂、吉林柴油机厂、长春电炉厂、长春印刷机械厂等20多户企业应用电话或对讲机进行生产调度工作。
  五、在制品管理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建国初期,因以修理业为主且产品单一批量不大,在制品管理主要控制加工、拆装中零部件不丢、投入产出大体相符就行了。1954年从维修转向制造,在制品的品种和数量剧增,加强了在制品的管理,建立了在制品台帐,记录投入、转移、出入库的名称和数量,操作者填写工序加工卡片,完工填写入库单,每月填报在制品统计表,1962年制定了“成品、半成品、在制品管理办法”,建立统计台帐,从投料、加工、转移、缴库或报废等方面逐项登记,月末年末对在制品和半成品盘点,同时在生产转移中实行填写“零件转移单”、“产品工序转移卡”、“产品缴库单”、“半成品转移登记帐”、“在制品结存月报”,分别由库管员、操作者、生产统计员填写。“文化大革命”中在制品管理混乱,“文化大革命”后又逐渐恢复。1980年以后各企业的在制品管理系统化和规范化,生产科设立了毛坯库、成品库,配备了经培训的库管员,各生产车间建立了中间库,长春机车厂、电炉厂、印机厂等企业将现代化的“ABC分类”管理方法应用到在制品管理中,防止了库存积压,加速了资金周转。
  六、外协件管理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外协管理到1988年己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生产科负责外协件管理。外协件的确定由生产、计划、技术部门商定提出清单,由总工程师和生产副厂长审定。外协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厂综合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由外协组作出外协件数量、质量、进度、协作厂家的计划。外协厂家的选择,由外协员提供对象,技术科、质检科、企管科对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管理素质进行考察后方能确定,1982年以后很多企业采取了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协作单位,定期对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评查,抽查外协件的质量,不符合标准的解除协作关系。1980年以后特别加强了外协合同的管理,在合同内容上增加了质量要求、验收标准、违约条款等条文。外协件的进厂,要经厂外协质量检查员检验签发合格证后方能入外协仓库。外协单位不能按时间、数量、质量完成协作件时,要追究协作单位及外协员的经济责任。
  七、生产现场管理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没有纳入重要议程,被多数管理者所忽视,生产现场脏、乱、差、工位器具不全,1980年开展了治理脏、乱、差,整顿厂容厂貌活动,成立以生产副厂长为首的,生产科长牵头的各车间主任参加的文明生产管理网,建起了自行车棚,工位器具配备率达到了80%,车间内标识明显,道路通畅,杂物和垃圾及时清运,10%的企业建起了花池、假山、凉亭。1981年长春市机械局内有80%的全民企业,70%的集体企业达到“10条文明生产标准”,有10个企业被评为”文明生产”先进单位;长春客车厂、机车厂、电炉厂、电动工具厂,1982年分别被铁道部和省政府命名为《文明生产先进单位》。1987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开始推行定置管理,开展“5S”活动(即S1—清理现场;S2—清洗设备;S3—整顿分类,将工作现场的人与物的关系分为A、B、C、D四类;S4—按类定置;S5—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1988年4月踊现出长春电炉厂、量具刃具厂两个定量管理样板企业;1988年末,通过评比,产生长春拖拉机厂、水泵厂等10户为定置管理“十佳”企业,长春焊机厂、印刷机械厂等5户为定置管理优秀企业。铁道部长春客车工厂在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生产环境方面成为长春市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1987年4月被省政府和省绿化委员会分别授予《绿化模范单位》和《森林工厂》称号;同年6月5日,在全国首届“环境优美工厂”评选活动中,获《环境优美工厂》殊荣。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