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402
页数: 8
页码: 429-4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长春市机械工业计划管理机构、编制、组织实施、考核、统计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工业 长春市 计划管理

内容

长春市机械工业的计划管理工作,解放以来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按着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编制本系统本企业的计划,工业企业中严格按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以生产为中心,为单纯的生产型计划阶段。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编定并实施生产经营计划,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内容上由原来的7项指标增加到21项,从原来的单纯生产型计划转为生产经营型计划,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龙头”作用。进入全面计划管理阶段。
  一、计划管理机构
  1949年7月建立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计划科,1953年改为计划统计科,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机构瘫痪,1969年成立“三大组”,计划管理部分归为生产组,1973年又恢复计划统计科,直至1988年。各时期配备了足够的管理干部,最多时达到9人。定期组织所辖企业集中或分散编制本单位的年度生产、技术、财务计划(1980年后编制年度生产经营综合计划),定期编制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系统“五年”、“十年”长远发展规划,参加机械部计划会议和产品定货会议,还负责综合统计工作,向有关部门报送统计报表,还负责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基本建设的审批、协调、检查、验收工作。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最早建立计划管理机构的是长春机械厂(现吉林柴油机厂前身)1949年设立计划室,职责是编制全厂计划,绘制生产图表,制定计划成本。1952年在国营机械十九厂长春度量衡厂、长春市电气器材等6个机械工业企业中成立了计划科,下设计划股(组)、综合统计股(组),企业的部分科室中设有计划员,车间配备了统计员。1954年,车间又配备了经济计划员,1955年开展经济核算,在生产班组设立了兼职计划核算员,形成了专群结合的三级计划管理网。1962年,精简机构和人员,计划统计人员减少四分之一。“文化大革命”初期计划管理机构被砸烂,1972年一机部“长春会议”后,各机械工业企业恢复了计划科(股),重新配备并充实了计划统计管理人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的计划管理机构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大中型设立了计划处或科,下设计划、统计、外协、成本价格、技改等专业管理组,负责企业的全面计划管理、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年度综合生产经营计划、技术改造规划、协作计划以及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小型企业成立了计划股,有的将计划管理的业务放到生产计划股中。
  二、计划的编制
  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各类计划的编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过程,逐步完善,达到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1949~1952年,机械工业企业主要从事修理业和简单产品生产,产量小,工艺简单,工厂不编制年度计划,生产处于无计划状态。1953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开始编制年度生产计划。1954年,根据长春市工业局的要求,各企业开始全面编制生产技术组织财务计划,包括生产、劳动工资、成本、财务、技术措施、大修理、物资供应、科研和新产品试制、基本建设等9种计划,除“文化大革命”前期外,一直持续到1979年。这种计划的编制方法是由计划科提出企业计划大纲,经厂党委讨论后定稿上报,要经过“两上两下”的程序,即工厂先上报建议数,主管部门根据建议数下达控制数,后工厂根据控制数上报计划草案,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正式计划。计划编制实行集中统一、分工负责、归口编制办法。分为准备、编制、讨论、落实四个阶段:首先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数着手计划编制准备工作,整理上年各项指标完成资料,各有关单位提供编制计划所需的各种数据。计划科按控制数进行平衡,经厂长同意后,按业务归口成立各种计划编制专业小组,计划科明确对各种专业计划编制的要求、方法和时间。各专业计划编完后报计划科综合平衡,编出本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厂党委讨论通过后报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批准后下达给企业落实。
  1980年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开始由单纯编制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改为编制生产经营计划,包括生产、技术组织措施、资金、技改、增产节约、中长远发展规划、产品质量升级、技术进步、设备维修、劳动工资、物资供应、产品销售、职工培训等13种专业计划。生产经营计划的编制是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性计划为依据,遵照主管局计划工作会议下达给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的初步方案,经厂务会议讨论同意后召开各专业科室及车间负责人会议,然后各专业科室根据上级要求编制出本部门负责的年度专业计划,报计划科。厂计划科综合平衡汇总后,再下到各科室或车间,提出修改意见后,再报计划科平衡调整,送交厂务会议讨论,经报请上级主管机关平衡审批后作为正式计划下达给工厂。各项专业计划不但要由主管部门的对口业务处室批准,而且要经过主管部门的综合计划处室批准方能生效。
  三、计划的组织实施
  为了确保计划的实施,各机械工业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一考核、分兵把口、落实责任、协调平衡的管理方法。同时实行经济责任制、经济承包等形式,使责、权、利紧密结合,促进各项计划的实施。
  1.生产计划:生产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品种、产量、产值、生产期限、规定各生产车间的任务,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下达计划方案,落实组织措施。生产计划有年度生产大纲,季度分月生产计划,由计划科负责制定与管理。还有生产作业计划,由生产科负责制定与实施,每月都要根据计划科下达的生产大纲和季度生产计划,编制月份生产计划作业计划,规定品种、产量和进度,下达车间推行。车间再根据生产科要求作出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下达到班组执行。工厂每旬召开一次生产会议,协调生产作业计划执行情况。
  2.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厂技术部门根据年度生产大纲编制,内容包括完成生产任务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图纸、工艺文件、工装、生产设备、场地等)和组织措施(人员配备、生产班次等)以及外购件、外协件和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的落实问题,保证按计划顺利组织生产。
  3.物资供应计划:供应科根据生产计划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编制,包括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需要量及储备量,按年、季编制采购、储备计划。
  4.技术进步计划:由设计科提出,包括新产品开发和科研项目,所需的经费、材料、装备、工时、进度及经济效益等都要明确数量与质量标准,该计划要报主管部门批准后,由计划科下达计划,车间组织试制。
  5.技术改造计划:由技术改造办公室或总工办编制和实施,内容包括厂房、设备的更新改造、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产品更新改造的项目投资、必要性和可行性、经济效益、完成进度。1980年以来,技改计划要提交厂务会议讨论,职代会审议,厂长批准,上报主管部门或市、省、部规划部门的批准,落实资金后,组织实施。
  6.产品质量升级创优规划:该计划1980年以后才有,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的质量创优规划由各企业的全质办公室或质量管理科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内容包括创优产品名称、达到的目标、时限、措施,根据创优的目标分别报请市、省、部、国家质量管理部门评审。
  7.滚动的生产经营计划:长春市机械工业局为了适应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需要,于1983年10月、1984年3月、6月分别下达了长机(83)196号、(84)19号、(84)77号文件,要求各企业根据市场变化编报1984年一、二、三季度生产计划,及调整修订年初制定的计划,这种计划叫滚动式生产经营计划。由于采用了这种滚动式的计划管理方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84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完成工业总产值21370万元,比计划提高11.5%,比上年提高17%,实现利润2180万元,分别比计划和上年增长36%和51%,产值和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8.中长期发展规划: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长春市机械工业的主管部门组织下属企业编制了决定本企业发展远景的“一五”至“七五”等7个5年发展规划。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的26户全民企业和10户集体企业制定了1988~1995年的发展规划。长春客车工厂、机车车辆工厂编制了1981~1990年“十年发展规划”上报铁道部。1953年以来,长春市机械局在各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分别编制了促进地方机械工业发展的七个五年计划。企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品种、生产能力、产值、效益、产品水平、质量升级、产品开发、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人材培训、职工福利等目标和措施,制定与管理由计划科牵头综合,各部门配合,厂长同意,厂务会和职代会讨论审议后上报主管局和行业部。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的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产业政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调整、基本建设、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科研产品质量升级、职工教育、经济效益(利润、上缴税金),产值与产量的指标及发展速度,订出相应措施,由局规划处牵头,各处室配合,并经论证和局党组讨论通过后报长春市计委、经委、省机械工业厅、机械工业部,发展规划在促进长春市地方机械工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五”计划期间改组改造了202户私营厂,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产值增加5.2倍。“二五”计划期间,采取了“母鸡下蛋”的方式,新建了长春电机厂、变压器厂、电动工具厂、电控厂,还组建了长春第一机床厂。新增了大功率电机、变压器、空压机、电炉、C620车床、5吨吊车等复杂机电产品品种,同时贯彻了调整方针,1962年使长春市重工业局系统企业数由年初的31户减到17户,主要产品由58种调为37种,职工精简了44%,使行业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三五”规划提出发展农机工业的方针,在长春5个县都建立了农机制造或修配的工厂,生产了解放式水平锅陀机、插秧机和农用水泵等产品。“六五”规划,从全市一盘棋的战略出发,将东风汽车厂、长春发动机厂、长春齿轮厂移交给“一汽”集团,发展了摩擦焊机、斗齿、节 能变压器、数显机床、Y系列电机、沸腾锅炉、微型电机、程控切纸机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1985年产值达到26448万元,比1952年增长67.7倍。“七五”规划,长春市机械局把重点放到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上。1986~1988年先后有长春印刷机械厂、电动工具厂、电线厂、拖拉机厂、变压器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还有长春一机床厂、电机厂、水泵厂、电炉厂、焊机厂等12个企业进行了内涵型的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产品水平和生产能力。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会同长春市计委、电子局、经济研究中心,制定了《长春市机械行业发展战略》及“八五”规划,此规划已经机电部评估审查通过,长春市政府于1989年1月召开了专题发布会。该规划共分行业现状和特点、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行业发展目标、行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战略措施等五个部分,全方位规划了长春市机械行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和重点,也是长春市第一个跨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对指导和推动长春市机械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还有销售计划、劳动工资计划、设备维修计划、资金计划、双增双节计划、职工培训计划、能源管理计划、安全技术管理计划、计量管理计划、档案管理计划、标准化计划等11种计划,分别由专职业务部门制定、实施、管理。在企业中由20多种计划构成了全面计划管理的网络。1982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在全局所有机械工业企业内推行了方针目标管理,其他国营机械工业企业也相继推行,各厂由计划或企管部门制定方针目标管理方案,有机地将20多种计划联系在一起,方案由工厂方针和目标值、目标的确定、目标的落实、目标的考核四部分组成,利用市场预测、价值工程、量体利分析方法确定目标。通过三级管理,层层展开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至到人头的方法落实目标,采用经济手段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办法考核完成情况,从而形成了确保企业方针目标实现的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四、计划的考核
  国家对机械工业企业计划完成情况,主要考核生产能力、生产速度、劳动工资、成本、效益、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内容。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被考核的指标各时期有所不同。
  1950年以前只考核工业总产值。
  1951~1952年考核工业总产值、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三项指标。
  1953~1973年考核品种、产量、总产值、新产品试制、劳动与工资、单位产品成本、成本降低率、全部产品总成本、销售收入、流动资金占用额、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及天数、利润总额、上缴利润、设备利用率、废品率等18项指标。
  1974年,国家对企业只考核产品产量、品种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优等品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材料消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百元产值资金占用率、利润总额等八大主要指标,直至1982年。
  1983年,企业整顿后,考核产值、主要品种、质量、消耗、销售收入、销售利润、销售税金利润、上级利润、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定额流动资金(其中成品资金)、全部商品总成本、可比产品总成本、综合能耗、职工平均人员、平均工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各种奖金总额等20项经济技术指标。
  1985年,考核指标又比1983年增加了工业净产值、利税总额、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资金利税率、优质品产值率等指标,总计26项,直至1988年。
  企业内部的考核,1980年以前,由计划科负责。1952~1957年,对车间考核品种、产量、设备利用率等6项指标。1958~1966年,只考核品种、产量、废品限额等4项指标。1962~1973年,对车间考核品种、产量、质量、总劳动量、车间经费、设备利用率等8项指标。1974年,对车间品种、产量、工具消耗、用电量等9项指标,车间对班级考核产量、劳动量、出勤频率等指标。1980~1988年,工厂对车间考核工时利用率等,在产品资金占用、均衡生产率、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等15项指标,由企业管理办公室(科)负责。学习首钢经验,实行经济责任制,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科室、车间、班组、机台和个人。每月按
  经济责任制方案中的考核标准给部门和车间考评打分,交劳资部门计奖,财务部门发放。1984年以后,实行了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计件、销售、供应、产品开发等专项承包和联产联质等综合承包,有力地保证了各计划指标的完成。
  五、统计工作
  长春市机械工业主管局,建国以来就重视统计工作,在局计划科或处,设立足够数量的统计人员,各企业也相应在计划科内配备了专职综合统计员。建国初期,各企业建立了生产日报制度,逐日统计当日入库量,以入库单计产量。1980年后,各车间都配备了专职统计员,生产科设立了专职生产统计员,计划科设立了专职的综合统计员,班级设立了兼职统计员,形成了三级统计网络。生产日报制度一直坚持到1988年。1952年统计领域开始扩大,逐步建立了原材料统计、劳动工资统计、设备运行统计、能源统计,并相应建立了统计制度和台帐。1954年长春市工业局开办了统计工作培训班三期,培训145名统计人员。1955年5月20日,长春市工业局又制定了《局内统计资料供给制度》共9条34款,理顺了统计工作关系。1963年9月25日,长春市重工业局下达了重工计字第819号文件《关于深入贯彻统计工作试行条例的通知》。各企业根据条例全面检查对照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了原始记录,建立了生产统计、技术统计、劳资统计、设备维修统计、物资统计、销售统计、综合统计等7种制度,开展了统计工作竞赛和统计工作分析活动,基本满足了企业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的需要。
  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开展了学习贯彻《吉林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活动,开办了综合统计人员学习班,培训38人。举办了“统计法”和统计专业知识竞赛,奖励了4名优胜者,活跃了气氛,调动了统计人员的积极性。下半年,全局27户企业着手建立历史台帐工作,要求各企业将建厂以来的沿革、概况、产、供、销、人、财、物、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科研、基本建设、专业化协作、横向联合、大事记等情况都要逐条逐项评细准确上台帐,不但要补上1988年以前的,而且从1988年开始以后逐年填写,由各企业的综合统计员完成,一式两份,局规划处一份,厂留一份。1988年底,全局27户企业的历史台帐全部建立起来,为后来的《机械工业统筹规划》的编制和《机械工业志》的编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85年以来,长春客车工厂、机车工厂、发电设备厂、拖拉机厂、电机厂、电炉厂、变压器厂在统计中应用了微机,提高了统计水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