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技术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技术教育
分类号: D926.7
页数: 3
页码: 376-3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文化技术教育,建立了以厂长为首,工会、共青团、宣传部、组织部、财务、人事劳资部门参加的教育委员会,各车间、科室成立了基层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教职人员职责条例、培训制度、兼职教师酬金、学员奖学金等十余项制度。
关键词: 长春市 文化 教育

内容

1949年8月15日,长春市机械工业第一所职工夜校在长春市府铁工厂(现国营六三六厂)建立。机械工人第一次学文化、学技术热潮随之掀起。1949~1958年,长春市府铁工厂、长春修配厂(现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长春仪器厂(现长春试验机厂)、长春客车工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办起扫盲班、文化学习班、技术识图班、职工业余学校、技工学校、职工业余工学院、速成工学院。9年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开办各类文化学习班453个,技术学习班378个,50.4%的职工参加了文化技术学习。很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还有一部分成为长春市机械工业技术骨干和颇有成就的优秀人物,长春市福文铁工、随车工具等厂的工人,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方法,使方、圆、扁错刀裂纹率和废品率分别由原10%和5%下降为7%和2%;鲤鱼钳子废品率由原80%下降到5%。通过文化、技术学习和实践锻炼,1958年,长春机械工业的平均技术等级由1949年的2.6级上升到3.8级,工人中提拔为厂党委书记的有4人,其它厂级18人,技术员68人,工程师24人。
  1959~196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为适应企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将各种短期文化技术学习作为企业办学形式的重点,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分别举办了初技、中技和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班。对不足高小文化程度的工人,组织集中精力学习文化和参加企业的短期技术学习;对高小毕业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仍以学文化为主,兼学初级技术理论;对初中以上不足高中文化程度的,以技术教育为主;对中技(高中)以上水平的,各单位有计划的选送到业大(工学院)深造。为了把职工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长春市重工业局以重工劳字第207号文下发了关于“局属企业1963年职工教育工作的初步安排意见”的通知,指出企业职工的业余学习,每周最低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能少于2个课时(90分钟),职工的业余学习时间不得任意占用,如必须占用时,由企业党委批准,并给予适当的补课时间;企业专兼职教师的配备按着青壮年职工300:1的标准。1961~196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系统开设各类学习班79个。其中高中班8个,初中班15个,高小班14个,初小识字班25个,中技班7个,初技班10个。四级以上技术工人参加文化学习的占生产工人总数的8.65%,三级以下技术工人参加文化学习的占生产工人总数的13.15%,参加技术学习的占生产工人总数的9.53%,有90%文盲脱盲。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人文化技术教育一度中断,各类职工学校、职工大学、工人技校及各种学习班停办。1975年,毛泽东同志“大学还是要办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发出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长春客车工厂、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等单位相继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1980年后,陆续恢复了职工学校、职工大学、工人技校,撤销了“七·二一”工人大学。但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1968年后入厂的青年工人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文盲”(不足初中文化程度)占青年工人总数的50%以上,四级工以下的占很大比例。
  1981年,中共中央(81)8号文件下发后,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教育工作,重点转到“文革”后入厂的青壮年文化、技术补习上,普遍开展了文化、技术补课,即“双补”教育。首先各企事业单位制定了1981~1985年职工教育计划,建立了以厂长为首,工会、共青团、宣传部、组织部、财务、人事劳资部门参加的教育委员会,各车间、科室成立了基层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教职人员职责条例、培训制度、兼职教师酬金、学员奖学金等十余项制度。把职工学文化、学技术作为转正、晋级、提拔的一项重要条件,与个人经济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壮年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一股学习热潮再一次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广大职工中掀起(又称第二次学习热潮)。报考业余高中班、技工班、中专班、工学院、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学校十分踊跃。还有一部分职工,坚持走自学成才之路,参加了吉林省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办学施教面达100%,参加补课的有4万多人,文化补课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86.8%,技术补课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87.2%。新的“文盲”脱盲,文化、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大专、中专、高中文化和中级技术水平的工人干部,在生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6年,长春市机械工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决定》的要求,在“双补”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中级技术工人培训上来,遵照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长春市经委“关于开展中级技术工人培训”的安排意见,按着“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工作以中级技术培训为重点,1986~1990年中级技术工人培训合格率达到40-50%,使工人在技术理论上达到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级技术工人应知的要求精神,长春市机械工业从自身的生产实际出发,采取联合脱产办学、半脱产、业余、自学辅导理论培训等形式,在凡有办学条件的长春第一、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开办了铣工、车工等8个工种中级技术工人培训班。招收年龄在40岁以下,经过“双补”合格和工资级别己达到中级工标准而实际理论还未达到中级工应知水平的中级技术工人,采用机械工业部统编的《工人中级技术理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生产和工人技术理论实际水平,在不降低中级技术工人培训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和课时做了适当调整。改变了过去那种奉命办学、脱离实际的做法。在开展中级技术理论培训的同时,进行技能培训,晋升工人技师理论培训等。到1988年末,长春市机械工业已培训中级工占应培对象的25.8%,取得国家机械工业部合格证书的占已培人数的33.4%。其中,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中级工应培对象6663人,累计理论培训1721人,四级工考试合格率达95%,三级工达标合格率76%,二级晋三级考试合格率70%,取得国家机械工业部合格证书的574人。1987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在吉林省教委、劳动人事厅和长春市经委召开的职教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
  通过工人文化教育,仅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统计,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305人,中专文化程度11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12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技术等级结构比较合理,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机械工人队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