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职工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830
颗粒名称: 第十章 职工教育
分类号: G726
页数: 14
页码: 375-3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职工教育,包括了文化技术教育、岗位培训、职工学校等。
关键词: 长春市 职工教育 干部学校

内容

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教育工作是从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建国近40年来,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教育工作取得可喜成就。1949~1988年,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创建了职工高等专业学校(教学班)16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班)7所,技工学校9所。为国家培养大专人才1830人,占全体职工总数的1.4%,中等专业人才3463人,占职工总数的2.64%,技术工人8644人,占职工总数的6.6%。文化补课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86.8%,技术补课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87.2%,四级工培训取得机械电子工业部合格证书的占已培人数的33.4%。企业厂长(经理)获国家统考合格证书的占企业厂长(经理)总数的86.9%,其他专业管理人员取得机械电子工业部合格证书的占专业管理人员总数的29.3%。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精减机构,实行优化组合,企业职工教育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88年在大中型骨干企业中,一部分仍保留了职工教育处(科),一部分改建为职工教育中心,还有一部分合并到有关科室(宣传教育科、劳动人事科等),小型企业全部由劳动工资科或政工科(党办)负责。仅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属26户企业中,设有职工教育处的企业有1户,教育中心的有2户,教育科的有6户,合并或仍由有关科室负责的有17
  户。26户企业中职教干部122人,其中专职教师51人,22户企业有教学基地,面积1710平方米。
  第一节 文化技术教育
  1949年8月15日,长春市机械工业第一所职工夜校在长春市府铁工厂(现国营六三六厂)建立。机械工人第一次学文化、学技术热潮随之掀起。1949~1958年,长春市府铁工厂、长春修配厂(现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长春仪器厂(现长春试验机厂)、长春客车工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办起扫盲班、文化学习班、技术识图班、职工业余学校、技工学校、职工业余工学院、速成工学院。9年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开办各类文化学习班453个,技术学习班378个,50.4%的职工参加了文化技术学习。很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还有一部分成为长春市机械工业技术骨干和颇有成就的优秀人物,长春市福文铁工、随车工具等厂的工人,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加工方法,使方、圆、扁错刀裂纹率和废品率分别由原10%和5%下降为7%和2%;鲤鱼钳子废品率由原80%下降到5%。通过文化、技术学习和实践锻炼,1958年,长春机械工业的平均技术等级由1949年的2.6级上升到3.8级,工人中提拔为厂党委书记的有4人,其它厂级18人,技术员68人,工程师24人。
  1959~196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为适应企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将各种短期文化技术学习作为企业办学形式的重点,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分别举办了初技、中技和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班。对不足高小文化程度的工人,组织集中精力学习文化和参加企业的短期技术学习;对高小毕业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仍以学文化为主,兼学初级技术理论;对初中以上不足高中文化程度的,以技术教育为主;对中技(高中)以上水平的,各单位有计划的选送到业大(工学院)深造。为了把职工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长春市重工业局以重工劳字第207号文下发了关于“局属企业1963年职工教育工作的初步安排意见”的通知,指出企业职工的业余学习,每周最低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能少于2个课时(90分钟),职工的业余学习时间不得任意占用,如必须占用时,由企业党委批准,并给予适当的补课时间;企业专兼职教师的配备按着青壮年职工300:1的标准。1961~196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系统开设各类学习班79个。其中高中班8个,初中班15个,高小班14个,初小识字班25个,中技班7个,初技班10个。四级以上技术工人参加文化学习的占生产工人总数的
  8.65%,三级以下技术工人参加文化学习的占生产工人总数的13.15%,参加技术学习的占生产工人总数的9.53%,有90%文盲脱盲。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人文化技术教育一度中断,各类职工学校、职工大学、工人技校及各种学习班停办。1975年,毛泽东同志“大学还是要办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发出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长春客车工厂、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等单位相继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1980年后,陆续恢复了职工学校、职工大学、工人技校,撤销了“七·二一”工人大学。但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1968年后入厂的青年工人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文盲”(不足初中文化程度)占青年工人总数的50%以上,四级工以下的占很大比例。
  1981年,中共中央(81)8号文件下发后,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教育工作,重点转到“文革”后入厂的青壮年文化、技术补习上,普遍开展了文化、技术补课,即“双补”教育。首先各企事业单位制定了1981~1985年职工教育计划,建立了以厂长为首,工会、共青团、宣传部、组织部、财务、人事劳资部门参加的教育委员会,各车间、科室成立了基层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教职人员职责条例、培训制度、兼职教师酬金、学员奖学金等十余项制度。把职工学文化、学技术作为转正、晋级、提拔的一项重要条件,与个人经济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壮年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一股学习热潮再一次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广大职工中掀起(又称第二次学习热潮)。报考业余高中班、技工班、中专班、工学院、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学校十分踊跃。还有一部分职工,坚持走自学成才之路,参加了吉林省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98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企业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办学施教面达100%,参加补课的有4万多人,文化补课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86.8%,技术补课合格率占应补对象的87.2%。新的“文盲”脱盲,文化、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大专、中专、高中文化和中级技术水平的工人干部,在生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6年,长春市机械工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决定》的要求,在“双补”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中级技术工人培训上来,遵照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长春市经委“关于开展中级技术工人培训”的安排意见,按着“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工作以中级技术培训为重点,1986~1990年中级技术工人培训合格率达到40-50%,使工人在技术理论上达到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级技术工人应知的要求精神,长春市机械
  工业从自身的生产实际出发,采取联合脱产办学、半脱产、业余、自学辅导理论培训等形式,在凡有办学条件的长春第一、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开办了铣工、车工等8个工种中级技术工人培训班。招收年龄在40岁以下,经过“双补”合格和工资级别己达到中级工标准而实际理论还未达到中级工应知水平的中级技术工人,采用机械工业部统编的《工人中级技术理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生产和工人技术理论实际水平,在不降低中级技术工人培训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和课时做了适当调整。改变了过去那种奉命办学、脱离实际的做法。在开展中级技术理论培训的同时,进行技能培训,晋升工人技师理论培训等。到1988年末,长春市机械工业已培训中级工占应培对象的25.8%,取得国家机械工业部合格证书的占已培人数的33.4%。其中,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中级工应培对象6663人,累计理论培训1721人,四级工考试合格率达95%,三级工达标合格率76%,二级晋三级考试合格率70%,取得国家机械工业部合格证书的574人。1987年,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在吉林省教委、劳动人事厅和长春市经委召开的职教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
  通过工人文化教育,仅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统计,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305人,中专文化程度11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12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技术等级结构比较合理,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机械工人队伍。
  第二节 岗位培训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机械工业广大干部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热情空前高涨。为了满足广大干部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的需求,长春市工业局及机械工业所属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各类专业干部岗位学习班。1949一1955年,以苏联教材为主,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先后举办了内燃机技术、企业管理、会计、统计、材料、主任、工长、成本、调度、定额、俄文等23个学习班。组织局长、厂长、科(股)长、车间主任、工长、调度、会计、统计、材料员、党群干部等人员,系统地学习了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组织计划,按指示图表有节奏生产经验,科瓦列夫工作方法和劳动分工流水作业法,以及沈阳五三厂经验。1954年长春市地方工业干部训练班成立,组织946人次参加中技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进修,对改进当时管理工作起了一定作用。
  1956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干部岗位培训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各企业制定
  了干部岗位培训规划,使岗位培训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1958年,随着工厂的新建、扩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据统计,1958~1959两年长春市机械工业需要增加各类管理干部740人、技术干部686人。这批干部除国家培养或输送一少部分外,绝大部分就地取材、就地培养。为此,长春市第一工业局(即现长春市机械工业局)1958年7月决定:扩大干部学校的培训规模,即以原干部训练班为基础,扩建为干部学校。培训能力由250人扩大到500人,采取脱产集中培训,与教学、劳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管理干部通过6个月、技术干部通过1年的培训,基本上熟悉与掌握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干部分财会、计划、生产管理等学科,其学员来源于下放干部、转业军人、在职专业干部。技术干部以电机、机械制造为主,农机等其它学科为副,其学员来源于下放干部、转业军人、高中毕业生、高级技术工人。在职干部学习期间工资由企业拨付,非在职干部由国家拨付。1956~1959年,又先后举办了管理干部轮训班、工艺员进修班、经济计划调度、定额、统计、考勤、成本、会计、材料员学习班、金属工艺讲习班、工艺规程培训班、俄语、英语、捷克语学习班279个,还组织部分技术和管理人员至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企业参加实习。平均每年受教育人数达干部总数的34.2%。1949年10月~1959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长春市机械工业共举办各类学习班302个,有12797人次接受教育。其中,1954~1959年长春市地方工业干部训练班培训1256人,计划统计168人、财会供销157人、生产管理30人、其他干部841人。培养提拔509人,其中厂级15人,科级168人,技术干部113人。1959年末,长春市机械工业已经配备了一整套(包括计划统计、生产、技术、财务、供销、劳动工资等)企业管理干部,干部的业务能力和领导方法也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使长春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1960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干部岗位培训,根据“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方针,注重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和业务上培养干部,有计划地抽调具备条件的人去各类专门学校学习,各工厂举办了干部脱产学习班。1960~1965年,举办工长训练班、经济计划员训练班、财会班、作业计划班、定额班等22个,分别脱产学习5—15天,有1020人接受了培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春市机械工业干部岗位培训一度中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长春市机械工业干部岗位培训工作开始恢复。1978、1979两年,重点是对企业中层干部进行脱产轮训,学习企业管理知识。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系统举办中层干部企业管理班11个,有390人参加了学
  习。1980年,根据国家一机部、中共吉林省委和长春市委关于“1980~1981两年内对所有在职干部按干部管理范围,抓好企业管理知识普及工作”的要求精神,长春市机械工业通过办轮训班、请大专院校教授、讲师讲课,有计划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基本知识》讲座等形式,以省、市规定的学习内容为准,分期分批对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进行了轮训。1980~1981两年内举办5期,每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使长春市机械工业在职干部接受了轮训学习,受教育面达到100%。
  1981年后,根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长春市机械工业“六五”、“七五”两个五年教育工作规划,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使长春市机械工业干部岗位培训工作又有新的提高。1981~1984年,举办《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电视讲座、物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电子计算机、电视函授统计、发动机概论、会计、统计学习班74期,有58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其中选送到厂(局)外学习的有2000余人次。1985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将干部岗位培训重点放在厂长(经理)、车间主任、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未经系统专业培训的在职专业管理人员上。下发了长机(86)第38号《关于机械工业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培训实施意见的通知》,按照国家机械工业部教育局1983年规定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统一编制培训计划,由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等职工学校负责教学和管理。1988年末,长春市机械工业50岁以下的厂长(经理)分期分批参加了吉林省和长春市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培训统考,有86.9%获得企业厂长(经理)国家统考合格证书,非厂长(经理)有36人参加培训统考,有19人获得小型企业厂长统考合格证书。长春市机械工业局被长春市经委评为厂长(经理)统考培训工作先进单位。有48.3%的车间主任参加了培训学习,全部结业。有16.28%的干部参加技术业务进修学习,毕业率达参加学习人员总数的90.54%,其中领导干部占19.6%,科技干部占25.84%,专业干部占37.75%,其它干部占7.35%。有26.75%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工程师进修大学,其中机械工程师占全部进修学习总数的66.82%,电器工程师占全部进修学习总数的24.15%,获得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知识水平资格证书的占参加机械工程师进修学习人数的18.58%,获得电器工程师学识水平资格证书的占参加电器工程师进修大学学习人数的15.89%,专业管理干部已占应培人员总数29.3%取得机械电子工业部合格证书。同时,长春市工交干校还为机械工业干部举办两期晋职称(经济类)培训班,有199人取得合格证书,占应培人员总数的22.56%。
  第三节 职工学校
  一、高等学校(教学班)
  1.636厂职工业余工学院
  1956年试办,当时为职工业余大学。1957年与长春拖拉机学院联办,改为脱产速成工学院。后改为工厂自办,校名为职工业余工学院。该学院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9人。设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有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等18门课程。1958~1964年共招收6届学员323人,毕业生169人。这些毕业生中多数成为工厂骨干,其中出国援外专家1人,总工程师1人,副总工程师1人,厂党委副书记1人,企业中层领导干部13人。1966年因“文革”该学院停办。
  2.国营228厂职工业余大学
  1963年,经高教部批准成立。学员大部分是太原机械学校、西安仪器制造学校分配来厂的中专毕业生,经过严格考试录取80人,编为两个班,学习光学仪器制造专业。1965年上半年,坚持学完基础课各部分专业技术课程。
  1966年下半年,因“文革”冲击,中断了办学。
  3.长春市机械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5年2月开办,专业为企业工艺自动化设计,学制2年,脱产学习。1975年,经基层评议推选招收学员41人,1977年毕业,实行厂来厂去。后停办。
  4.国营长春机械厂工学院
  1975年7月创办,当时为厂“七·二一”大学。1979年9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南京会议正式批准,命名为“国营长春机械厂工学院”。该学院有教职员工37人,专职教师24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有17人,大专5人,中专2人。教学面积316平方米,教学设备有微型计算机3台,彩色电视机4台,投影仪1台及电子电工实验仪器价值5万多元,还有电子电器试验室,可进行20多个项目的实验。1975~1985年,开办机械、电控、工装、经济、政治专业大专班10个。招收学员379人,有73人毕业后从事技术教育或领导工作,其中有34
  人晋升为助理工程师,5人被提拔到车间、科室领导岗位。
  5.长春拖拉机制造厂“七·二一”大学。
  1975年创办,后改为职工大学。1982年撤销。1975~1982年间,先后开设拖拉机生产机械化、暖通、铸造等专业,有54人毕业。
  6.长春客车工厂“七·二一”工人大学。1975年成立,1980年整顿,并入该厂职工大学。1975~1976年开办地铁电器专业、机械专业班2个,招收学员60人,分别于1978、1979年毕业。
  7.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5年12月开办,学制2年,所学专业机械制造。1962年招收学员22人,1978年学员学完所学课程,返回基层单位工作,大多数学员成为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骨干力量。后停办。
  8.长春客车工厂职工大学
  创建于1978年,1980年经铁道部批准,报原教育部备案,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面向全国铁路系统招生的成人高等学校。具有一支以教授、讲师助教为梯形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其中多人在学术界颇有一定影响。拥有设备先进,条件完善,手段齐全的电化教学仪器以及计算机、物理、电子、语音等实验室和图书馆。1978~1988年,该校为满足企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采取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开办学途径,先后增设了电大、刊大、函大、业大、专业证书、自学考试等十余种教学班,为全国铁路系统培养了500余名大专毕业生,各种管理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岗位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有1500多人次。其中,有的已晋升为工程师或成为某些大中型企业的中层领导干部,多数成为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完成技术革新100余项。自1985年以来,先后受到铁道部教育司、铁道部工业总公司、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吉林省刊授大学的表彰,并被铁道部原教育局核定为铁路系统成人高等一类学校。
  9.636厂职工电视大学教学班
  1979年2月成立,1985年有辅导教师10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专科7人。教学用面积300平方米,电教设备总价值14万元。1979~1985年,设有工业企业管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中文等专业,招收学员222人,106人毕业。
  10.长春试验机厂电大教学班
  1979年2月开办。共办三期4个班,所学专业有机械、电子、企业管理等,招收学员51人。到1989年毕业49人。
  11.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广播电视大学班
  1979年开办,1988年末共办电子、工业会计等10个专业班,208人毕业。
  12.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
  建于1980年,当时为长春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隶属于吉林省机械厅,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1983年,长春第一机床厂由吉林省下放到长春市后,1984年4月经吉林省高等教育局批准,将长春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改名为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
  长春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是一所全脱产的成人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学制3年。1985年,拥有校舍400多平方米,教职员工32人,其中教师16人,工程师1人。该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每年从吉林工学院、东北师大、工大、吉大等10余所大专院校聘请20余名有教学经验的讲师、教授来校兼职任教。
  该校设有机械制造、企业管理2个专业,招生对象主要是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系统工作2年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在职职工。主要任务是为机械工业系统培养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实行哪来哪去。1982—1985年三年间共招收学生180人,30人毕业。取得良好以上成绩的有20多人,其中毕业设计答辩成绩优秀的有7人,均达到一般工科院校优秀生的水平。
  13.228厂电大教学班
  1980年开办,共开办三个专业,五个班。1980年开办电子专业,两个教学班,1982年开办机械制造专业一个班,1985年开办汉语教学专业两个教学班。招收学员160人,学制3年。到1988年,有126人通过毕业答辩,获得毕业证书。
  14.长春市光学仪表工业公司电大班
  长春市光学仪表工业公司第一期电大班开办于1980年8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员38人。电子专业,全脱产班。学员于1983年毕业,其中有30人通过考试和答辩取得大专毕业证书。电大班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20余人(均系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讲师)。
  长春市光学仪表公司第二期电大班开办于1983年8月。经济类企业管理专业全脱产。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员37名。学员大部分均为该系统
  各企业的管理干部。学员于1986年7月毕业。通过考试和答辩,均取得了大专文凭。学员毕业后均被分配到该系统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学员成为单位的管理骨干,部分人还担任了领导干部。
  15.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电大试点班
  1980年9月举办。学制3年,脱产学习,共招收学员85人,其中在职人员35人,社会青年50人,设有机械制造和计算机应用2个专业,1983年毕业,有75人获得毕业文凭。在职学员回原单位分配工作,社会青年毕业生由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统一安排工作。
  16.长春机车工厂职工大学
  1980年经铁道部批准,1982年由国家教委审查备案的成人高等学校。有教职工35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工程师18人,实验室2个,微机室1个,教具室1个,图书馆、阅览室各1个,藏书两万多册。到1988年末,先后设置了机械制造与工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工业会计等专业。毕业生达250余人,遍布全国9个铁路局、4个工程局、7个铁路工厂、4个路外单位。有的学员研究的项目获国家专利,有的成为单位的中层干部,还有的成为技术业务骨干。
  二、中等学校
  1.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
  创立于1958年3月,前身是长春市第一工业局技术学校。1962年该校与长春市冶金局技校合并。同年3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学校下马停办。1964年学校重新恢复,改名为长春市重工局职工学校。1965年3月,改为长春市重工业局中等技术学校。同年5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为中等专业学校。1974年改为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是吉林省内机械行业唯一的一所工科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该校设有铸造、机制、自动化与计算机、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等5个专业。有普通课、铸造与机制等7个教研室。1986年有学生484人,学制3年。教职工220人,其中专职教师94人、教辅人员22人。专职教师中有大学本科毕业生64人,大专毕业生20人,取得中级职称者30人。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实验室5个,电化教学已进入课堂。学校还附设500平方米实习厂和印刷厂等。
  该校建校30年来,始终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
  练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3000余人。其中大多数都成为企业技术业务骨干。
  2.长春机车工厂职工学校
  1959年成立。1967~1977年停办。1978年重建。1987年12月工厂机构调整,将职工大学、中专、职工学校、政治学校、党校合为一体。对内统称职校,对外分别挂牌办公。该校有教职员工55人,其中教学人员36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2人;大学毕业19人,大专毕业14人,中专毕业生2人。建筑面积3099平方米。
  3.636厂半工半读工业学校
  1964年成立,学制4年,机械制造专业,1964、1965两年招收学生84人,196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生全部分配了工作。后停办。
  4.636厂职工医院护士学校
  1974年12月创办。1983年,国家兵器工业部批准为正式中专班。招收在职青年女工,学制3年,学习国家统编护理专业教材,由工厂职工医院医疗理论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医务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1974—1985年,该校共招收四届164名学员,其中本厂职工41人,外厂职工123人。
  5.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职工中专班
  1982年9月开办,学制3年,全日制,开设机械制造专业,1982~1985年共招收学员93人。1985年,首批中专班26人毕业。
  6.636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5月,经国家兵器工业部、吉林省高教局批准成立。设有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学制2年。1983~1985年,招收学员169人。
  7.133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10月,经国家航空工业部教育司批准成立。当年招收财会班20人。
  三、技工学校
  1.“二六一”技校
  1953年5月,为满足军工生产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局属、636厂代管的“二六一”技校。校址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乐群街803号。有教职员工138人,其中专职教员16人,实习指导员23人,实习教员7人。学校附有实习工厂,设
  备近200台,其中车床55台、钻床7台。1956年8月,根据第二机械工业部(56)六密干刘字179号文件,局属“二六一”技校与“二六四”技校合并迁往陕西。1953、1954年开设车、钳、锻、铸、热处理、电镀等专业10余个班,招收学员988人,毕业984人。先后分配到“636”、“674”、“617”等厂。
  2.国营吉林柴油机厂工人技术学校
  1958年5月成立。设车、钳、磨、铸、木型专业。1961年8月(61)三六密六字第848号文件决定将该学校撤销。1958~1961年,共招收学员1567人,1312人分配到工厂工作。
  3.长春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
  1960年,经原一机部机关批准正式成立。1962年该校解散。1964年工厂决定恢复该校。由工厂教育科组织筹备,并经部批准,改为半工半读4年制学校。1966年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该校建制被取消。1979年5月恢复技校建制。学制2年。1985年,该校校舍总面积1000千方米,其中实习场地450平方米。教职员工34人,其中专职教师16人。在16人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5人,大学专科4人,中专7人,工程师职称3人,讲师2人,教员11人。实习指导老师7人。1960~1985年,设有车、钳、铣、磨等专业,还有部分中专班。共招收学员681人,毕业后,绝大部分参加了工作。
  4.长春发电设备修造厂技术学校
  1960年7月建立。有教职员16人,其中教师12人。校舍面积1700平方米,资金2.45万元,学制2—3年,设有车、钳两个专业。1960年,招收学员198人。1961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吉林省电业管理局的指示,该校并入长春电力技工学校,隶属于长春电业局。
  5.国营吉林柴油机厂技工学校
  1972年11月,经五机部批准成立。1985年底,学校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有教职员工37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人。有电工实验室及各种仪器价值4万元。有钳工、车工实习场及图书馆等,并藏书12247册。开设了车工、铣工、磨工、铸工、锻工、冲压工、电工、焊接工、起重、机械加工等专业,学制1—3年。同时为工厂举办了青年职工文化技术短期培训班13个。1972~1985年,该校共办各种类型专业班50个,为机械工业企业培养4000多名学员。
  6.长春市光学仪表工业技工学校
  1984年5月22日,吉林省劳动局批复:同意成立。隶属于长春市光学仪
  表工业公司。1986年校址由朝阳区安达街83号迁入宽城区天光路天府街口,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其中教学面积790平方米、实习工厂240平方米(全部产权归长春市仪表总厂所有,学校拥有长期无偿使用权)。
  该校教职员工28人(全部为全民事业编制)。其中干部18人(以工代干3人),工人10人;18名干部中,讲师8人,助讲2人,助统1人,会计员1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人,大专毕业生6人,中专毕业生3人。设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实习工厂。1984年,经省劳动厅吉劳培字〔1984〕13号文件批准为全民事业编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主要是机加车工、钳工以及光学冷加工。
  几年来,该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狠抓学校综合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使学校在教学、管理、创收等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向企业输送中级技术工人384名,为企业进行新工人就业前技术培训400余名,培养企业管理电大毕业生36名。以上学员,大部分成为企业生产(工作)骨干。1987年,被吉林省劳动厅命名为全省一类技工学校。
  7.长春拖拉机制造厂技术学校
  始建于1984年。学校批准规模300人,学制3年,教职工理论教学49人,实习指导7人,学校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实习设备18台。几年来,不但为企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技术工人,而且为工厂职工子女就业开辟了新途径。1987年,被长春市劳动局评为技工学校先进单位。1988年,累计毕业生240人。
  8.长春第一机床厂技工学校
  1984年7月,吉林省劳动厅吉劳函字(84)44号文批准成立,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学校规模为200人,工种(专业)以车工、钳工为主,教学面积300平方米,教职工14人,实习教员5人,实习车间1个,5台车床,33台虎钳,还有彩色电视机、物理教学仪、制图模型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1985~1987年,累计招收学员130人。
  9.228厂技工学校
  1985年5月经省市批准建立,属兵器总公司第228厂企业办校,学校规模210人。
  建校10年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其它各方面的管理都实行了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是省合格技工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甲级
  技术工人,直接为本厂生产和发展服务,不断的为工厂输送懂理论、有技术、有良好职业道德,能为工厂发展献身的技术力量,来满足工厂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建校10年中,学校主要开设了机械加工专业(车、钳、铣、磨工种)、电工专业和光学专业。为工厂培养合格的初中级技术工人265人,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164人,外培9人。毕业分布在全厂各分厂,有的现己成为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还有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该校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7%,中级以上职称占82%,高级职称占13%。学校设有500平方米实习场一所,场内设备齐全,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技术训练的基地。实习场建立了一支专业技术等级高(在八级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队伍。学员在省毕业生实际操作竞赛中,曾有两名两次获车工第一名和钳工第一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