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77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主要企业
分类号: TK4
页数: 14
页码: 158-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柴油机与锅炉行业的首钢吉林柴油机厂、吉林省动力机械厂、长春市锅炉厂、长春市第三锅炉厂、长春市工业锅炉厂、长春市文教锅炉厂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企业 长春市 锅炉

内容

一、首钢吉林柴油机厂
  首都钢铁公司吉林柴油机厂(原代号国营六三六厂,以下简称:吉林柴油机厂),位于长春市二道河子区东盛大街4号,占地面积99.4万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制造和修理高速柴油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全民所有制,先后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工业管理局,国家重工业都,第二、第三、第五机械部、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委员会,首都钢铁公司。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1937年开工的白石工厂、1939—1941年先后开工的东洋金属株式会社、细田商事、满洲管乐株式会社等7户小厂以及1942年开工的私营义丰铁工厂,由国民党政府接收,成立直属第一铁工厂。1949年1月,改名长春市人民政府铁工厂,同年10月改为长春机械厂,1950年10月,改名为吉林省第一机械厂。同时,1938年开工的兴亚铁工厂,1941年,改为兴亚工业株式会社,1945年“八一五”光复,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后开闭,1949年12月开工,1950年3月更名为长春暖气材料制造厂,同年10月改名为吉林省暖气材料制造厂。1950年11月11日,吉林省第一机械厂与吉林省暖气材料制造厂合并,成立东北机械第十九厂,隶属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工业管理局。主要从事农机具、水暖器材等民品生产。
  1952年9月,东北机械第十九厂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同年11月改名国营六三六厂。当年投资东北币805.25亿元,边改造边生产,利用旧厂房改建了发动机装配、电镀、变速箱车间、新建发动机试验站等14个车间及仓库,从苏联进口了64台金属切削设备,自制了数十台非标设备,铺设了铁路专用线,实现了民品向军品的转变。
  1953年初,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按专业化的原则,对六三六厂进行扩建,投资146亿东北币,到1954年相继完成了发动机拆装、机加热处理、工具、齿轮等11个车间的改建和化学品库、成品库、中央试验室等八个库室的新建任务,配备安装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机械设备,全部以齿轮传动机床淘汰了皮带车床。空气锤取代了夹板锤,油炉加热取代了炭炉。
  1953年4月,第一台B2—34(12150L-4)型坦克发动机试修成功,全年完成129台,从此正式接受装甲兵部队坦克发动机的大修任务。
  1955年6月,二机部向636厂下达了在1956年10月1日前要试制出第一台国产B2—34型坦克柴油机、年底要小批生产20台的任务。在时间紧、困难多的情况下,厂党委提出了“保证质量、坚持进度,克服一切困难,做到一次试成,向党的八大和毛泽东主席报捷”的口号。全厂职工迎难而上,各级领导深入试制第一线同职工一起昼夜奋战,终于在1956年9月5日第一台B2—34型高速坦克柴油发动机试制成功,11月20日经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鉴定批准定型投产,填补了中国不能生产制造坦克发动机的空白。由此该厂从大修坦克发动机走向制造坦克发动机。
  1953年至1957年,朱德总司令、薄一波副总理先后视察了该厂,二机部领导也多次来厂检查指导工作。为工厂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该厂在上级的领导下,学习推广苏联企业管理经验,全面推行生产工艺规程,全面计划、经济核算办法,按专业化组织生产,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实行“七量一裁”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生产面积达到35662平方米,比1952年增长67%;金属切削设备311台,锻压设备33台,分别比1952年增长29%和37%;职工人数达到3506人,比1952增长9.5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538.6万元,比1952年增长24倍;实现利润241万元,比1953年(1952年亏损)增长19.5倍。
  1958年3月,国营636厂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七局管理,5月3日启用“国营吉林柴油机厂”第二厂名。
  1958年,为了发展吉林省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东北局、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吉林省委共同决定,由国营吉林柴油机厂负责筹建拖拉机厂。1961年,完成了筹建任务。
  1962年12月22日,工厂的又一产品3-12型船用柴油机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1963年至1965年,吉林柴油机厂,投资1012.2万元,重新调整了生产布局,在原有金属设备基础上充实组合机床,自动机床,液压仿型机床,铣齿、磨轴、镗孔等高效专用机床,自制必要的非标设备,组成了13条比较完整的机械加工生产线,改变了多年沿用的机群式生产方式,同时采用中频、氧化、小丝对光亮淬火,冰冷处理等热处理新工艺和精铸、真空吸铸、金属压力等铸造新工艺。大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1965年,完成大修发动机1554台,比1957年增产27%;新制发动机113台,完成工业总产值2041.6万元,比1957年增长33%;实现利润507万元,比1957年增长8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吉林柴油机厂,十几年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被废除,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67~1969年,生产连续3年亏损总额达755万元,其中1968年,亏损555.8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626元/年人,分别比1965年下降了209%万、63%和64%。
  “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并没有动摇该厂干部和职工建设好工厂的决心,他们不忘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和技术改造工作,1966~1976年先后完成12150L(B-54)等3种型号柴油机的试制工作,购置、自制设备128台,建成曲轴等19条生产线,到1976年,工厂生产建筑面积达到123246平方米,比1965年增长39%,拥有设备1404台,比1965年增长117%,完成大修发动机1236台,比1965年下降20%,新制发动机661台,比1965年增长4.8倍,完成工业总产值3335.4万元,比1965年增长63%,实现利润87.4万元,比1965年下降82%。
  1977~1980年,国家投资2364万元,先后建成了铸铝东厂房,修理车间拆洗新厂房,燃料系车间新厂房,水压机厂房,二次变电所,南岭分厂,热处理车间,同时调整了装配、钢件等7个车间,外购设备182台,自制设备116台,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979年3〓12型船用柴油机被省、部评为优质产品。企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1980年,生产面积达到138892平方米,职工总数达6446人,拥有设备1737台,分别比1976年增长12%、10%、23%,完成大修柴油机2411台,比1976年增长95%,完成工业总产值4201.2万元,比1976年增长2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05元/年人,比1976年增长3%,实现利润249.4万元,比1976年增长1.85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被吉林省五机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1981年之后,吉林柴油机厂面临着严峻的困难,逐渐由微盈企业变为政策性亏损企业,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该厂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民品生产,实现扭亏为盈”的经营思想,尔后,在连年军品任务不足的情况下,先后开发出发电机组、摩托车、洗衣机、谷物膨化、家俱、灯具、手炉等16大类70余种民品。1982年该厂把6110型汽车柴油机确定为该厂的长远支柱产品投资1199.6万元,对南岭分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原库房改建为6110柴油机缸盖、箱体、高压泵体机加车间,建起了机体、缸盖、泵体3条机加专用生产线,新建了6110装配试验车间;1984年12月,经过4年研制为6110型柴油机通过部级鉴定,开始小批量生产,并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1986年6月,该厂的代表产品200GF29-1型发电机组,通过国家内燃机发电机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并填补了国内发电机组的一项空白。1988年6月22日,吉林柴油机厂正式归属于首都钢铁公司。9月1日,原国营吉林柴油机厂改名为首钢吉林柴油机厂。
  吉林柴油机厂建厂以来,依靠技术进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设活动,截止1988年止,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313912项。取得重大成果的有219项,创经济价值2002万元。大力开发研制新产品,进行318项新产品科研试制,有62项产品定型生产。不间断的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累计投资9430万元,先后进行8次重大技术改造,购置设备278台,建起了8个车间,组建了23条生产线,形成万台柴油机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技术水千显著提高,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主要产品销售到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的461个厂家,向17个国家、1个地区提供外援外贸发动机929台,柴油机零部件229万件。为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援建了两个坦克发动机大修厂,先后派遣25批120人次赴11个国家执行考察、援外、检验样机任务。共有2300名干部、工人调往全国各地27个单位,支援新厂建设和地方工作,为促进国防友好往来,支援兄弟单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8年末,吉林柴油机厂拥有职工70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19人,管理人员599人;高级职称111人,中级职称611人,初级职称396人。主要生产设备1475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061台,高、精、尖设备138台。有25条生产线,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修理多种系列柴油机的综合体系,机械加工、铸造、锻压、冷冲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水平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干。同时,该厂还可以承担各种非标准设备、冶金设备、建筑设备、粮食烘干塔、工具工装的制造和加工安装工程,有16个分厂,1个科研所,23个行政管理处宣和完备的生产经营,后勤保障,生活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等机构设施。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4600万元,净疽7770万元。主要产品有150系列柴油机,6110系列柴油机,发电机组系列9品种11个规格,1988年产150系列柴油机577台,大修551台,系列发电机组201台,完成工业总产值500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532万元。
  附表4-1吉林柴油机厂历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表
  二、吉林省动力机械厂
  吉林省动力机械厂(以下简称:动力机械厂)位于吉林省榆树市健康路1号。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工程农机行业重点企业之一。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先后隶属于榆树县工业局,吉林省重工业厅、农业机械工业厅、机械电子工业厅,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53年,榆树县农机修造厂成立。主要产品小农具,碾米机等。1968年9月11日,国家计委[68]计机字第371号文件批准,在原榆树县农机修造厂基础上扩建成立吉林省榆树柴油机厂。生产钢领为年产490型柴油机5000台,20万马力。其产品为长春拖拉机厂配套。1969年7月12日,扩建工程破土动工。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主要厂房建成,大部分机械设备也都按490型柴油机的工艺设计要求相继进厂,安装到位。同时1969年试制出290型柴油机两台,1970年试制出490型柴油机2台,1971年生产490型柴油机43台,试制X4105型柴油机2台。
  1971年底,上级主管部门决定按年产X4105型柴油机5000台,30万马的生产纲领修改了原扩建初设计,并进行改建。
  1972年、1973年,先后重新调整了十条生产流水线,调整安装了284台金属切削机床,并先后试生产X4105型柴油机45台。
  1973年11月,试生产出46台X4105型柴油机,技术性能指标,经测试已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这时改建工程已告完成,并具备年产10000台X4105型
  柴油机的生产能力,经过验收批准,该厂于1973年11月28日,正式投入批量生产。《人民日报》以《松辽平原上建成一座农用柴油机厂》醒目标题报道了该厂验收投产的消息,《吉林日报》、《长春日报》也以头板头条刊登消息和建厂经验。
  1974年,该厂又开始了投产后的扩建工程建设,先后组建并装备起热处理车间、球铁处理工段、铸造清理工段、铸造二线、理化计量室、大小金工生活间、外协件库、汽车库等。
  1976年3月,为了解决长春—36马力拖拉机的动力配套问题,该厂开发研制X3105型柴油机,通过与长春拖拉机厂、吉林工业大学、吉林省农机研究所等单位日以继夜的共同奋斗,仅用100天时间,于1976年6月23日试制成功了X3105型柴油机,1977年8月21日,通过了部级鉴定,批准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生产X3105型柴油机1006台,投放市场后,质量稳定,用X3105型柴油机组装的长春-36马力拖拉机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市场不断扩大,工厂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可是,1980年,工厂提出了“产量3500,扭转亏损”的口号,一度出现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装配了没有达到符合质量要求的外配件。使整机在使用时出现了窜机油、冒黑烟、马力不足、下排气等严重质量问题,使刚刚形成的产销两旺势头,一下子降了下来。
  质量事故的深痛教训,唤起了广大职工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1981年,为拯救X3105这个产品,参照引进的样机,对产品进行了移植改造,到1982年7月,先后研制成功了X3105型(34马力/1500转)船用柴油机和X3105TA型柴油机(40马力/1660转)。
  改进后的X3105TA柴油机,性能可靠、零件和整机质量均超一等品水平,经北京中国农机化研究所反复测试,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其中:标定工况燃油耗稳定达到了166.8克/马力·小时,最低比燃油耗达到163.9克/马力·小时,优于国内同类机型的节 能指标。
  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农业生产关系由集体经营变为包产到户的经营承包制,大中马力拖拉机开始滞销,工厂面对此形势,只好停止X3105型柴油机的生产,开始找米下锅,生产小商品,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1981年初,吉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以长春拖拉机厂为主体,东北齿轮厂和“榆柴”参加的长春拖拉机联营公司,1981年6月1日,“榆柴”改名为长春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发动机厂。当年,先后生产了拖拉机驾驶室,28拖拉机刹车泵、制码机、拖拉机铸件等应急产品。由于需量所限,开工不足,1981年至1982年,两年只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万元,企业经营状况一直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虽经上级批准,采取少提或不提大修理基金与折旧基金这个“杀鸡取蛋”的减亏办法,该厂仍没有摆脱亏损百万元的困境,到1982年底,产成品积压资金达248万元,拖欠外债400万元,银行封了帐户,企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
  1982年底,工厂在困境中,积极改革,寻求出路,在农民对小型拖拉机购买欲望不断扩大的新的市场形势面前,工厂做出了决策:摆脱X3105,抛开制砖机,迅速转产为小型拖拉机配套的S195型12马力柴油机。决策做出后,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省长赵修亲自到厂帮助解决转产中的问题,计委和银行批拨技措贷款200万元,又给了三年优惠政策,赵修省长还以该厂为省内独家生产动力机械的理由将榆树柴油机厂改为吉林省动力机械厂。
  1983年3月末,该厂试制出S195样机10台,9月1日,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S195柴油机3000台。1984年,S195柴油机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1984,1985年,该厂先后被省机械工业厅评为“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企业管理优秀单位”、“文明生产先进单位”。1986年,获省《六好企业》、《省级先进企业》、《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和二级计量管理合格证书。1987年,S195柴油机评为国家机械委优质产品,为扩大生产能力,该厂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先后与省内14户厂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协作配套关系。形成7万台生产能力。
  1988年末,动力机械厂厂区占地面积28.6万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26903平方米。职工217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4人。主要生产设备699台,其中,大、精、尖设备22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75.5万元,净值2009万元。主要产品农用柴油机,1988年产4.7万台27万马力,实现工业总产值3550万元,销售收入4795.5万元,利润339.2万元。
  三、长春市锅炉厂
  长春市锅炉厂(以下简称:锅炉厂)位于长春市北郊小南街37号。国家生产工业锅炉定点厂,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长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
  1965年9月1日,锅炉厂在长春市动力机械厂铆焊车间的基础上成立。主要产品一蒸吨以下小型锅炉,年产58蒸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万元,利润
  3万元。
  1975年5月9日,经长计字[75]63号文件和长革工[75]36号文件批准,以锅炉厂原重型车间为基础,分出100名职工,211万元资金,组建成长春市机械厂。
  1966年在1978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和两年徘徊时期)工厂锅炉产品属于统配物资,实行以产定销、以生产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为中心的生产型封闭式管理,过着产品统配包销,利润增减不愁的太平日子,1966—1978年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
  1979年该厂贯彻“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生产经营方针,开始向以销定产生产经营方式方面转变。
  1980年,产品开始由包销转自销,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形势面前,经长春市经字2号文件批准,工厂实现了锅炉产品扩散,有6个企业承担起锅炉配件、铆焊及包装等协作任务,使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980年工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798万元增长到1014.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由1979年的637.9万元,增长到878.4万元,同年,工厂又围绕产品质量问题,成立了28个QC小组,严格了质量检验标准,做到各道工序严格把关,合格入库,定期抽检,抽检结果与奖金挂钩,促进子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981年。主件主项合格达到87%,比1978年增长17.8个百分点,机加废品为0.6%,比1977年下降0.4个百分点,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为98.4%,
  是197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成品装配一次合格率为100%,这一年,业经国家劳动人事部、机械工业部联合检查,确认锅炉厂产品质量在全省第一,被批准为C级制造厂。
  1981年5月18日,为扩大锅炉产品的生产能力,业经长春市经委、计委103号文件批准,长春市机械厂并入锅炉厂。1981年产工业锅炉由1980年的183台/80蒸吨上升到256台/1081.5蒸吨,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1014.3万元增长到1354万元,利润由1980年的61.6万元增加到127.1万元,税金由1980年的43.9万元增加到68万元,成为长春市工业企业屈指可数的利润超百万元大户。同年12月28日,长春市委书记任青远,副市长王力、张震代表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亲自来厂赠送写有“盈利超百万,更上一层楼”大字锦旗一面。使全厂职工倍受鼓舞。
  1982年年产工业锅炉299台/1362蒸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548.8万元,利润202.3万元,税金66.2万元,1983年6月2日,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1984年,被长春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1988年末,锅炉厂厂区占地面积17400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22129平方米,职工93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3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54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4人。主要生产设备252台,其中,大型切削机床11台,大型锻压设备8台。产品有燃油燃气锅炉、流化床沸腾锅炉、往复炉排锅炉、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蒸气锅炉5大类14个系列54个规格。其中,SHF10—1.25-H型10吨/时寸褐煤沸腾锅炉,1986年评为国家节能产品和吉林省优质产品,出口于泰国。1988年,生产工业锅炉1437蒸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2003万元,其中优等品产值304万元。利润194.3万元。1965~1988年,累计生产各种锅炉1604万蒸吨,主要销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
  四、长春市第三锅炉厂
  长春市第三锅炉厂(以下简称:三锅炉厂)位于长春市二道河子区长伊公路东侧。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二道河子区工业局。
  1973年4月,和顺机械铆焊厂成立。1974—1982年,该厂主要从事锅炉产品生产。1983年5月7日,和顺机械铆焊厂改名为“长春市锅炉三厂”,6月7日又改为“长春市第三锅炉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万元,利润15.9万元,被二道河子区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
  1984~1988年工厂通过停产整顿、开发研制新产品、技术改造等项扎扎实实的工作,使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1984年8月国家机械工业部和劳动人事部及省市锅炉行业专家对三锅炉厂的产品进行24项质量检查,合格22项,合格率为91.6%被正式列为全国202个厂家定点锅炉生产厂,定为国家D级工业锅炉制造厂;1985年,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双向燃烧热水锅炉试制成功,同时该厂的主导产品沸腾炉打入山东、河南等地,深受用户欢迎。全年实现产值371万元,利润115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被中共二道河子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百万元以上立功单位”,“文明单位”称号,1986年三锅炉厂研制生产的双向燃烧热水锅炉获长春市优秀新产品奖。同年仅该产品一项产值达110万元,利润36万元。三锅炉厂同吉林省材料所共同研制的两吨废柴热水锅炉,1987年4月,经吉林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长春市环保监测站和材料所等单位测试合格,达到环保二类区域要求,5月通过部级鉴定,成为国家首项燃用林区废材替代燃煤锅炉的节能产品,并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打入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10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该厂又投资82.5万元,兴建了1700平方米总装车间一座,安装了20吨桥式起重机一台,使年生产能力由1981年的100蒸吨增加到180蒸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61万元,利润130万元,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富翁集体企业”和“效益最佳企业”。1988年又一新产品两吨废柴蒸气锅炉设计试制完成,全年工业总产值500万元,利润130万元。
  1988年末,三锅炉厂厂区占地面积36543平方米。职工51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6人,中专文化程度2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1人。主要产品:各种型号民用锅炉。其中,1吨双向燃烧热水锅炉,1985年评为长春市优质产品;2吨废柴炉,1988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产各种锅炉140台/248蒸吨。
  五、长春市工业锅炉厂
  长春市工业锅炉厂(以下简称:工业锅炉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翔云街66号。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朝阳区工业局。
  1958年,南关区劳动科铆焊服务队成立。1961年,改为南关区铆焊厂。1964年,为长春市房屋维修公司铆焊厂,隶属长春市房地局。主要承揽焊接业务。1965年,开始从事4×10尺锅炉产品生产,年产值28万元。1965年12月31日,长春市房屋维修公司铆焊厂移交给长春市重工业局,改名为长春市锅炉修配厂。生产适用于建筑用汽、蒸饭、小型企业采暖的4×6尺,4×8尺、5×10尺立式蒸汽锅炉。1969年1月,该厂由长春市重工业局移交到长春市朝阳区工业处,继续从事小型锅炉产品生产。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万元。利润19.7元。
  1972年,根据国家提出的“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能源政策,该厂开始了对原来被称为“煤老虎”的4×6尺、4×8尺、5×10尺的蒸气锅炉进行更新换代,引进了上海锅炉厂的2吨卧式快装锅炉的图纸,试制成功了第一台2吨卧式快装锅炉,经省市锅炉监查处的鉴定准予批量投产,2吨卧式快装蒸气锅炉的投产,成为该厂走上稳定发展的转折点,尔后长春市锅炉修配厂以2吨卧式快装锅炉为主,不断扩大产品系列,1973—1976年陆续研制出0.5吨、1吨DIW2-0.7型卧式快装锅炉,完成工业总产值74万元,实现利润39万元。
  1978年6月,长春市锅炉修配厂改名为长春市锅炉修造厂,坚持“以生产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的经营方针,向国内锅炉行业标准看齐,落实各种质量责任制,建立工艺卡、严格工艺纪律,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7万元,实现利润47.2万元。1979年该厂又先后研制出8吨,6吨和4吨沸腾炉,形成系列产品。
  1980年,朝阳区自行车铆焊厂并入长春市锅炉修造厂,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1981年产值增加到282万元,利润达到53万元。
  1983年,该厂投资11万元建起了两层实验楼,研制成功S11W2-0.7型水管锅炉,销路好,后来成为主要产品。1984年投资60万元,在厂内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另投资27.4万元,购置了横跨式龙门吊、埋弧自动焊机、X光机、液压式万能试验机、BFY-12型高速碳硫自动分析仪、CGD-4型晒衅机等设备,1984年首次突破百万利润大关,1985年,完成产值470万元,实现利润107万元。同时该厂为了实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目标,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开发QXW1.7/95—70型卧式三回程水管混合式锅炉、配水平往复炉排等新产品,倍受用户的欢迎。畅销东北三省,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当年完成工业总值420万元,实现利润65万元。
  1987年3月10日,长春市锅炉修造厂改名为长春市工业锅炉厂,当年根据市场需要,开发生产了适用于小型企业,饮食服务行业生产用汽,小型住宅取暖的DLG0.2-0.4-1立式单锅筒锅炉,产品供不应求,获省市优秀新产品奖。1987年完成产值536万元,实现利润100万元,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45.3万元,实现利润143万元,创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水平。成为长春市朝阳区闻名的集体所有制“明星企业”。
  1988年末,工业锅炉厂厂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4500千方米。职上27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人。主要生产设备8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3台,中大型压力设备6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9.2万元,净值174.8万元。主要产品有10吨以下蒸气锅炉和温水锅炉,30~120万大卡热水锅炉等6个系列23个规格,DLG0.2-0.4-A立式单锅筒锅炉,1987年分别评为吉林省和长春市优秀新产品“金鹤杯”、“金鹰杯”奖。1984—1988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21.3万元,利润513万元。成为长春市朝阳区办工业的支柱企业,长春市锅炉行业盈利大户之一。1988年,被长春市政府命名为“先进集体企业”、吉林省二轻工业厅命名为“效益最佳单位”等称号。
  六、长春市文教锅炉厂
  长春市文教锅炉厂(以下简称:文教锅炉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普阳街40号。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长春市教育委员会校办工业公司。
  1974年,长春市30中学校办工厂成立。1979年,开始生产强化高温燃烧锅炉,并改名为“长春市文教锅炉厂”。1979年后,文教锅炉厂确立“以质量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办厂方针。
  自1983年以来,在全国锅炉行业十项经济技术指标考核中,该厂的人均利率,万元产值利润率,万元成本利润率,3项指标均列全国锅炉行业第一名,1974—1988年为国家上缴税金186万元,提供教育经费183万元,其中用30万元为长春市30中建造了25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1987年、1988年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百万富翁企业”和“最佳企业”,已成为长春市集体企业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和全国校办工业四个经济效益最好的单位之一,并成为省政府和国家教委树立的一面红旗。
  长春市文教锅炉厂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始终把育人和多渠道开发人才做为企业发展的大事来抓,注重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年年利用生产淡季,组织职工进行文化、技术培训和技术竞赛活动,1986年起,该厂拿出18万元、先后选送17名有志青年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东北电力学院等院校学习深造,以优惠待遇先后招聘了三名锅炉专业高级工程师和一名机械专业工程师来厂从事技术工作,以优厚的条件先后接收了18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该厂的技术队伍,加速技术进步的进程。
  发展快的原因之二是该厂贯彻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依靠科技带动企业整体进步的战略,在1985年以后,积极引进德国、日本等锅炉先进技术,依靠本厂技术力量,先后开发了3个系列8个规格样式新颖、功能可靠、实用性强的新型锅炉产品,其中有QX系列三个规格的正逆双向燃烧热水锅炉,1986年获机械部优质产品称号。DEG/N系列三个规格的单锅筒双向燃烧蒸气锅炉,分别获“金鹤杯”和“金鹰杯”,DLN系列两个规格的明火燃烧立式蒸气锅炉1987年荣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该厂研制的拱型管板螺纹管锅炉系列产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由于该厂的产品水平高,质量好,赢得了信誉,近年来畅销不衰,受到用户的青睐。
  发展快的原因之三是从严治厂,依靠严肃的纪律,严明的奖罚,严格的管理治理企业。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仍然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强调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厂设立了三个质量管理点和十三个工序质量控制点做到层层把关,使产品质量保持在企业内控标准之上。
  该厂发展快的原因之四是坚持改革,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从1984年,实行了“四制”“三联”、“三管”、“一提高”。“四制”即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股份经营制,百分计奖惩的浮动工资制;“二联”即开展横向技术联合和产销联营;“三管”即推行目标管理,“三全管理”、“定置管理”,一提高即进行工程继续教育和职工全员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
  发展快的原因之五是,该厂有个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敬业精神强的好带头人田同德同志,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
  1988年末,文教锅炉厂厂区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生产用建筑面积6636平方米。职工24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人。生产设备121台。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33.6万元,净值201.5万元。主要产品:16公斤压力以下的各种规格蒸气锅炉和热水锅炉,11个系列31个规格。国家定点DⅡ级蒸气锅炉制造企业。年生产能力800蒸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 机械工业志》

《长春市志》总志是宏观统揽,集中记述全貌;分志是微观展现,分别记述行业。总志与分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对市情的观照,宏微相济,互为补益。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目标来说,《长春市志》应当成为一个涵盖长春城乡全貌,囊括市情全部资料的科学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