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双阳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64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双阳县
分类号:
X321
页数:
6
页码:
245-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双阳县自然生态状况和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环境保护
双阳县
内容
一、自然生态状况
双阳县位于长春东南45公里,地处松辽平原的东南侧,吉林省东部山地到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县总幅员面积2028.62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有双阳河、饮马河两条河流。
双阳境内,低山丘陵较多,适于多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公元16世纪,双阳还是一望无际的郁密森林,被称之为“林海”。康熙初年,双阳地方被划为御用围场。清廷实行封禁,严禁狩猎、采伐,原始森林比较茂密。光绪初年,原为“禁地”的双阳被开发,人们垦荒种田,伐木建房,原双阳北山、东山、西山岭的原始森林被伐光。沦陷时期,日伪当局“归村并屯”把县内森林大量砍伐。1945年至1947年,由于战争频繁,大面积森林遭受砍伐,森林面积进一步减少。到1947年7月双阳解放时,全县森林面积仅有3.27万亩,绝大部分属于天然的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仅占1%。
解放以后,县政府鼓励开荒,开展生产运动,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耕地由1949年的126.99万亩,增加到166.55万亩。增加的耕地都是毁林开荒或是毁草开荒,使林地和草场面积进一步减少。除在不适合耕种的陡坡地开荒种田外,一些不合理的开矿、采石、挖沙、取土、烧窑等,也破坏了地貌和植被。
由于天然植被减少,使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双阳县过去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野禽和皮张提供给社会,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野生经济动物保护不利,见影即猎,致使数量逐年下降,有的种类已趋于灭绝。狼、狐、貉在南北丘陵地区能见到,中部平原少见。麝鼠只在个别河流两岸有少量分布。蛇在南北部山地和丘陵匀有分布,数量较多,但种类较少。
天然植被的破坏,使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据1945年统计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5万余亩。到1949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90万亩,1952年由于大面积开荒,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115.5万亩。经多年的治理,到1988年全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有81.4万亩。
为恢复地面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政府按照林业部提出的“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到1988年,全县累计造林面积111.56万亩,保存面积36.92万亩,保存率为33%。加上天然次生林25.74万亩,“四旁”绿化2.56万亩,共有森林面积65.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4%。
二、环境污染与治理
水体污染 清末光绪年间,双阳境内一些小集镇先后有人经营银器,开办造纸、皮革、粮油、酿酒等小作坊。随着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小集镇的废水集聚在低洼地带,臭气熏人。沦陷时期,日本人在县城建立了亚麻会社,大量废水排入双阳河,使原来澄清的河水污浊,居民无法饮用。
解放以后,双阳县的地方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县城扩建了植物油厂、酿造厂、酒厂、食品厂、屠宰厂、皮革厂等。工业废水大量增加,多流入南岗小学附近的泡子里,夏天气味难闻,冬天废水成冰。1968年在新建水泥、炼铁、造纸等“五小”企业时,没有考虑污水处理和粉尘控制,特别是建立和扩大电镀厂,石灰厂等企业时,对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石溪河、双阳河。据1985年对县城的污染源调查,全年工业排放废水量为89.03万吨。在排放的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分别为悬浮物299.72吨、化学耗氧量394.51吨、生化需氧量108.6吨、锌0.0288吨、铬0.061吨、硫化物3.12吨、氯化物4.32吨。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均为超标排放。县医院年排放废水6132吨,直接流入双阳河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位于双阳县医院附近的7号井水中,大肠杆菌超标200倍。主要工业污染源有双阳造纸厂、双阳县二道煤矿,双阳县白灰厂和双阳县水泥厂。以上4家企业年排放废水72.41万吨,占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91.84%,其中化学耗氧量215.77吨、悬浮物280.46吨,分别占全县排放总量的94.01%和94.40%。双阳县造纸厂排放废水37.8万吨,化学耗氧量215.65吨,占全县排放总量的52.20%和93.96%。双阳县白灰厂排放悬浮物190吨,占全县排放总量的63.95%。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废气、烟尘和机动车辆的尾气以及居民住宅区的烟尘。县城大气污染远远高于乡村。1964年以后,各机关、厂矿和企事业单位,陆续安装采暖锅炉,新建了一批工业窑炉,大多数没有消烟除尘设备。
据1985年调查,全县主要工矿企业年耗煤3.3万吨。全县有锅炉窑炉、茶炉150余座,排放烟尘2271.08吨、二氧化硫265吨、氮氧化物427.4吨、氟化物230多吨、一氧化碳1743.3吨以及少量其他污染物。县白灰厂是本县污染大户,由于锅炉没有消烟除尘设备,加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厂区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附近农田粮食产量明显下降。县造纸厂在1984年前,锅炉烟囱高虽然30米,但除尘设备不配套,扩散不利,使厂区附近居民衣服不能晒,酱缸不能晾,夏季不敢开窗。
由于建材、煤炭、机械工业和粮食加工工业,在建厂时多因资金不足,除尘设备未列入基建项目,企业投产散发大量粉尘,造成大气污染。据1985年调查数据,全县工业粉尘年排放量为1226吨。县水泥厂日排放粉尘4.08吨,从15米高的排放口排出,在厂区附近大气中,水泥粉尘含量超标几十倍。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增加了新的污染源。1988年开发双阳油田,加剧了大气、水域、土地的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 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全县主要工矿企业排放工业固体废物24835吨,其中煤矸石15000吨、锅炉渣5981吨、工业垃圾3776吨、钢渣68吨。万元产值排放量29.65吨,利用量2775吨,利用率11.17%,处置量22060吨,处置率88.23%。主要排放单位是双阳二道煤矿,年排放煤矸石15000吨,锅炉渣136.44吨不能利用全部处置,双阳县造纸厂年排放锅炉渣1864吨,全部利用。
噪声污染 随着工矿企业的兴起,机械动力的增多,噪声污染源逐年增加。据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双阳镇有40余家主要噪声源。县水泥厂的机械噪声强度高达114分贝。县造纸厂真空罗茨泵鼓风机日夜不停,声源高达90分贝以上,影响附近居民休息。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加之商业区使用扩音机叫卖或整天播放录音歌曲,使环境噪声加剧。
污染治理 县水泥厂于1969年建成投产。由于资金不足,设备不配套,投产后烟尘飞扬,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1971年对运输机进行封闭,解决了部分设备漏灰扬尘。1977年长春市劳动局拨款2万元,支持增添除尘设施,由于粉尘跑漏太多,设备不适应需要,粉尘继续飞扬。在对重点企业进行治理的同时,对县城内各单位的锅炉,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安装消烟除尘器。到1987年,县直及双阳镇企事业单位安装消烟除尘器锅炉26台,占锅炉总数的16%,消烟除尘合格率达84%。石溪乡7户个体白灰厂,生产方式均为平筛式人工操作,露天作业,经过整治,全部为滚筒筛灰,消减了粉尘自然扩散,降低了污染程度。1988年6月,对县内机动车尾气进行测试,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安装节油净化器。
县造纸厂真空罗茨泵噪声扰民。1987年从环境保护补助费中拨款1.3万元,帮助该厂更新鼓风机,使环境噪声明显减弱。同年10月县影剧院修建了隔音室,改善了演出效果,并使邻近单位免于噪声干扰。汽车噪音,特别是高音喇叭,对县镇的噪声污染较为严重,县政府曾发布机动车在县城禁用高音喇叭的规定,但执行不力。
1969年9月,县城建设了自来水工程,铺设主管道5500米,改变了居民饮用污染河水及浅水井的情况。1985年将县城3个电镀厂合并成1个五金电镀厂,投资1.2万元,安装了1台含铬废水处理机,修建了污水处理车间,日处理污水28吨,减少了污染。1986年在长春市环保局协助下,将泉眼乡3个电镀厂(点)合并,安装了净化处理设备。县啤酒厂在建厂时没有环境保护设施,投产后年排污水20万吨。1988年环保部门协助建成了水冷却循环装置,使废水重复利用,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县造纸厂年排工业废水38万吨,废水中所含污染物均超国家标准,严重污染双阳河和居民区。1987年县环保局投资5万元,购进TBJ泵前射流气浮设备,1988年投产后,废水得到净化,符合国家标准。同时对废水中的悬浮物纤维予以回收,回收率达90%,化学耗氧量去除率达80%,收到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967年县砖瓦厂收购企事业单位和厂矿炉渣,制坯烧砖。到1982年全县每年用于烧砖的炉渣有5000多吨,填坑铺路的炉渣1.6万吨。二道煤矿煤矸石堆积如山,占地达万余平方米。1987年8月,水泥厂经反复试验,用煤矸石代替黄土。各砖厂将煤矸石粉碎,做为砖坯内燃料,既利用了废渣,又提高了经济效益。1988年,县医院建起焚烧炉,处理医疗垃圾减少了该种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1979年以来,各单位在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中,把绿化环境做为一项重要内容。一些烟气、粉尘污染较重的厂矿,通过种草植树,净化空气,使厂区环境大为改观。
环境管理 双阳县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70年代。当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1970年3月,在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计划组设人兼管环境保护工作。1978年10月,环境保护工作由县基本建设委员会生产组代管,有专职人员1名负责企业消烟除尘工作。1981年2月,基本建设局内设环保办公室,配备2名专职人员对全县主要污染源进行管理。1985年7月,双阳县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定编5人。环保局成立后,环境管理工作逐步进入正常运行轨道。1985年开展了全县的污染源调查工作,查清了本县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促进企业的污染防治。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利用宣传车、画廊、简报、广播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普及环保科学知识。还组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听环境保护报告,开展中、小学生环境征文等活动。1988年县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领导,使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得以贯彻执行。
在审批新、改、扩建项目时,进行“三同时”把关,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1986年与县工商局配合,共审批9个新、改、扩建项目。齐家乡曙光村,无技术、无资金,申报电镀厂,根据国家有关乡镇企业不准办小电镀厂的精神,向其说明不利于保护环境的道理,使其改建为砖厂。1988年共审批15个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采取“事先审批,事中检查,事后监督”的办法,在为本县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山河金矿原生产工艺设计采用氰化钠浸出法,存在氰化物外泄问题。在审批中改为闭路循环生产工艺,当年生产黄金2070克,环境没有受到污染。
为依法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1988年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吉林省环境管理暂行条例》,结合县内实际,先后公布了《双阳县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双阳县环境噪声管理暂行规定》等行政文件,以及其它行政规定、办法或通知。1987年还制定了“七五”环境规划,提出6项目标和9项治理措施。
双阳县于1985年开始征收排污费,到1988年累计征收排污费64.6万元。对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弥补治理经费不足和加强环境保护队伍的自身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境监测 1986年,双阳县成立环境监测站,编制7人。1988年前处于自身建设阶段。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成了监测楼,总使用面积616平方米。完成了上、下水及配电设施,购买了监测车一辆、汽车和柴油车尾气测试仪各一台、冰箱一台、烘干箱一台及分光光度计、天平等测试分析仪器设备及化学药品等。但因条件尚不建全,没有达到监测能力,还不能进行常规监测。
知识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介绍了长春市:大气污染与治理、水体污染与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利用、环境管理、科研检测、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人物、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双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