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污染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6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污染治理
分类号: X52
页数: 16
页码: 46-61
摘要: 本文记述长春市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水污染 治理

内容

一、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
  长春市区排水在1931年以前主要靠天然明沟注入纵贯市区南北的伊通河。在沦陷时期,虽然铺设排水管线522公里,但布局不合理,大部分管路分布在现今的朝阳区、宽城区一带。二道河子区仅有几条干管,没有形成排水系统。宋家洼子、杨家崴子地区根本没有铺设排水道路,每逢雨天,积水成河,泥泞不堪,夏季蚊蝇孽生,冬季冰包隆起,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发动群众和组织专业队伍,对排水设施不断进行综合治理。清理疏通排水道路295公里,全部修复了检查井、雨水井和排水构筑物,特别是对二道河子区作为重点加以整治。1951年至1952年间,组织工厂、学校、机关、群众团体等单位义务劳动,维修明沟25公里,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恶劣环境,恢复了排水设施功能。同年新建了儿童公园至永安桥间的民康路暗渠,全长1.4公里,建成后改善了这一带的环境面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区排水设施有了很大发展。1953年,随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在厂区和生活区铺设排水管路43.7公里,其中污水管路25.3公里,雨水管路15.9公里,暗渠2.5公里,基本形成了西南工业区完整独立的排水体系。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城市工业不断发展,市区人口的增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随之增加。在此期间,在原和平苗圃建南湖宾馆,新建排水管路12.1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处,这是继西南工业区后建设的第二个较为完整的南湖地区排水系统。
  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因治理伊通河污染和灌溉农田的需要,在市区东部建成简单的一级污染处理场和第一期污水截流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为3.2万吨/日,灌溉农田5000亩。新建截流干管9.83公里,倒虹吸管和压力管24.2公里,暗渠2.56公里。第一期污水截流工程,是将长春大街以北,宁波路暗渠和铁北地区的污水集中排入东安屯新建的截流干管,流入东荣大桥和污水泵站,通过输水压力管送到污水处理场沉淀池,经明沟自流排入东部灌溉农田。这座污水处理场每年只在5月至9月灌溉时使用。其它月份大量污水仍排入伊通河。这一污水处理场的建设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伊通河的污染。
  在此期间,还新建了卫星路排水管路2.9公里,在南关区马营子胡同等地居民稠密区新建了7条污水管路,长3.8公里,重点维修了宁波路暗渠2.6公里。
  1966年以后,将团山堡铁路跨桥下的一条明沟改为250米的暗渠。1969年,修建了儿童公园暗渠0.74公里,将白山公园、牡丹公园流入儿童公园的污水引入民康路暗渠后注入伊通河。在此期间,第二期污水截流工程开始兴建,将二道河子地区部分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场。此期间共建排水管路28.4公里,暗渠1.9公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市排水设施发展是比较快的,重点建设了南湖污水截流工程和二道河子区排水工程,新建污水泵站一处,使410公顷范围内的污水集中通过泵站注入伊通河。市区新建排水管路173.1公里,至1988年市区共建排水管路821.6公里。
  二、南湖、伊通河的治理
  南湖公园是长春市最大的公园,总面积222公顷,其中水面92公顷。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湖内,致使南湖水质恶化,大量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为了治理污染,1978年以后,先后改造4条明沟,即集安路至无线电一厂明沟,红旗街至延安大路的红旗街北侧明沟,工学院至物理所明沟,开运街至红旗街明沟,共铺设排水管路24.2公里,其中暗渠2.4公里,污水管路13.6公里,雨水管路8.2公里。经过几年的截流和部分湖区清淤,基本上改变了南湖公园的环境面貌。水中总磷由1985年的0.39毫克/升降到1989年的0.185毫克/升。
  伊通河改造。伊通河在城区段西岸有6条小溪:铁北小河、欢喜岭小河、胜利公园小河、儿童公园小河、南岭小河、南湖小河等自西向东汇入伊通河。河东岸有小河沿河、鲇鱼沟、东新开河等汇集东山降水入伊通河。
  伊通河城区段全长23公里,直线长15公里,源近流短,水量不大,新立城水库截流后,水量更小,流量随季节和降雨量变化而变化。伊通河是长春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主要承纳水体。80年代以后,每天有20多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伊通河,使伊通河受到严重污染。从1985年开始,市政府决策综合治理伊通河城区段,投资3700万元,义务劳动100万人次,义务出车5万台班,经过3年的努力,在长春大桥至吉长铁路桥之间河道内,铺设主支污水截流管道7公里,完成清淤58万立方米,石砌护坡7.2公里,形成水面150公顷,修建园林或景点10处,河心岛4个,沿河两岸植树5万余株,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改造后的伊通河成为一条“清水明流,污水暗淌”,面貌一新的带状滨河公园,成为全市人民游览、观光和娱乐的又一新的优美场所。
  三、污水灌田
  长春市于50年代就开始利用污水灌田和养鱼。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菜田面积逐年扩大。为满足菜田和水田用水每年都要引用大量的污水补充菜田和水田的用水需要,到1988年长春市城区污水灌田的面积已近6万亩,其中水田1.55万亩(朝阳区0.6万亩、二道河子区0.8万亩、宽城区0.15万亩)。菜田4.37万亩(朝阳区城西乡1.04万亩、双德乡0.82万亩、西新乡0.85万亩、二道河子区英俊乡0.35万亩、宽城区奋进乡1.31万亩)。每亩菜田用污水量最高年份可达400立方米,每亩水田达660多立方米,年利用污水量达2781万立方米。长春市利用污水灌田大部分长势良好,获得了好的收成。但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是,利用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灌田,使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蔬菜、粮食、鱼类、土壤及地下水等造成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长春市朝阳区西新乡西新村从1956年起利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污水灌田和养鱼,1962年以来,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社员赤脚在水田里劳动,腿上出现黄色疙瘩,并有痛感。粮食中3、4-苯并芘(致癌物质)比清洁区高两倍。
  1982年,长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曾对城区使用污水灌田的部分公社的水稻和蔬菜进行抽样化验。结果发现,水稻(三等晚粳米)样品的含水量在0.022-0.378毫克/升之间,是国家规定标准的2~18倍;大米中3、4-苯并芘的平均含量是0.895PPb,是对照区的2倍;西红柿中酚的平均含量是0.53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2倍;氰化物的检出值是0.058毫克/公斤,而对照区的检出值为零;黄瓜中酚、氰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23毫克/公斤和0.016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2倍和3.2倍。土壤中重金属的检出值也高于对照区。铜的检出值平均为17.7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4.4倍;铅为26.7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1.5倍;锌为64.6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1.4倍;镉为0.8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2.4倍。
  位于伊通河下游的德惠县三胜、万宝两个乡,多年来使用伊通河水灌田、养鱼,过去该区为水稻盛产区,大米做饭松软、清香,已久负盛名。随着伊通河污染的加重,利用伊通河水灌田出现稻苗烂根、枯死现象,稻米也越来越不好吃,赤脚下田患皮肤病。三胜乡原水田700垧,1980年实播240垧,万宝乡已全部改为旱田。引伊通河水入水库、水泡养鱼,由于河水污染,白花鲢鱼、草鱼、鲤鱼不能生长,只有鲫鱼还能生存。1980年红旗水库内鱼苗全部浮头,只好提前捕捞。每条鱼只有二两重,鱼味不正常,有明显的肥皂味、柴油味,鱼头味更大,不堪入口。
  四、有毒有害废水治理
  电镀废水治理 长春市具有电镀工艺的企业较多,据1976年统计,仅市区就有86家。其中使用氰化物的77家,每天排放电镀废水2800多吨,年耗用氰化物200多吨,绝大部分电镀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为解决电镀废水污染问题,长春市环境保护办公室于1975年在全市推广了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的无氰电镀新工艺,并于1976年初组织协调长春市试剂厂生产碱性无氰电镀原料-DE添加剂,推进长春市电镀行业向无氰化工艺转化。
  此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热处理分厂采用次氯酸钠处理含氰电镀废水,使废水中氰化物的含量由原来的100毫克/升降至0.26毫克/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为推广这一成功经验,长春市环境保护办公室于1976年在“一汽”召开了次氯酸钠处理含氰废水现场会。
  1976年长铁分局列车段试验成功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市汽油机厂进行了离子交换法处理含铬废水的试验,回收铬酸,废水符合排放标准;长春客车厂、第二材料试验机厂安装了铬酸回收器,减少了铬酸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市仪表厂、电器元件厂、打火机厂、第二毛皮厂,实行无毒的钦盐钝化,消除了铬的污染;省电影公司用化学镀镍,磷合金代替镀铬的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78年,全市镀锌单位98%采用无氰电镀,年节约氰化物100多吨。一些单位采用钛盐钝化,低铬钝化、离子交换等方法处理含铬废水,减少了铬的排放。
  在采用新工艺治理电镀废水的基础上,对原有电镀厂、点进行调整、合并,逐步实行电镀废水的集中处理和排放,对没有治理措施的小电镀点给以取缔。1981年全市电镀厂点111个,1982年经调整,减少了41个。1985年全市尚有电镀厂点75个,其中市区66个,有处理设施并运行的25个,占全市电镀厂点的34.2%,多数为大中型企业。年处理电镀废水588247吨,处理率51.39%,达标废水排放量为233348吨,达标率为20.38%。
  “七五”期间新建电镀废水处理设施9处,年增加废水处理能力6.01万吨,年去除六价铬0.762吨,氰化物0.387吨,锌0.33吨、铜0.11吨。
  含油废水的治理 长春市工业废水中石油类的年排放量约为575吨。含油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单位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煤气公司、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国营吉林柴油机厂、沈阳军区石油化工厂等单位。1985年底以前全市含油废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的仅4套,即第一机床厂、省石油加工厂、沈阳军区石油化工厂、国营吉林柴油机厂等4家。年处理废水总量为18.97万吨,去除石油类384.54吨。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含油废水处理设施的有长春拖拉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转向机厂、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年处理废水总量为894.4万吨,详见长春市“七五”期间建成的含油废水处理设施一览表。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第二住宅区建设的污水处理场是一座综合性污水处理场,占地5万平方米,是全国机械行业最大的污水处理场。总投资1200多万元,为二级处理场。该工程于1984年6月开工,1988年6月投入运行。日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25000吨,提供回用水5000吨。每年去除石油类300吨,化学耗氧量1500吨,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含酚废水处理 挥发酚是长春市工业废水中排放量较大,危害最重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长春市煤气公司的洗涤废水,长春市化工二厂、长春制药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单位的生产废水。长春市煤气公司的含酚废水处理的首期工程于1979年完工并投入运行,每小时处理含酚废水30吨。同年竣工并同步运行的还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含酚废水处理工程。该厂处理前含酚水浓度达1000-1500毫克/升,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985年底,全市有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的企业共4家,即长春市化工二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制药厂。年处理含酚废水量为61.33万吨。去除挥发酚100.72吨。其中化工二厂和长春制药厂将去除的酚进行了回收利用。煤气公司的处理设施1985年因扩建而停运。详见1985年含酚废水治理与效果统计表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含酚处理设施有长春石棉制品厂、长春市煤气公司。年处理废水量为36.0018万吨,去除挥发酚129.02吨。
  医疗污水治理 1985年全市二级以上(30张床以上)医院近60家。共有床位13357张。这些医院每年排放污水240多万吨,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15家,污水处理量为70多万吨,占医院污水排放量的29.56%,处理方法主要有液氯法、臭氧法和次氯酸钠法等。
  “七五”期间,新建医疗废水处理设施4套,年增加医疗废水处理能力47.4万吨。其中解放军208医院12万吨,白求恩医大一院18万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2.4万吨,长春市结核病院15万吨,总投资92.8万元。
  五、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
  根据国家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效益分析调查的通知》的要求,长春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了专题调研工作小组,对全市1973~1983年有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和登记注册。
  1983年底以前长春市共有80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其中已运行的设施有47套,占总设施套数的58.75%,而运行率达到60%以上的设施有38套,占运行设施套数的80.85%。未运行的设施有6套,占总设施套数的7.50%,在建设施23套,占总设施套数的28.75%,报废设施4套,占总设施套数的5.00%。(原市石油化工试验厂树脂车间含酚废水处理工程,投资18万元,因厂转产为市毛纺厂而报废,其他3项由于改变工艺、转产而报废。)
  运转率低。据调查有些厂家名义上有废水处理设施,但实际上运转不正常,时运时停,检查时开,不检查时停;能源充足时开,能源紧张时停。
  处理率低。据统计当时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年668.86万吨,而实际上处理量为310万吨,仅占设计处理能力的44.3%。这种状况的出现,除设备利用率不高外还与设计能力偏高有关,导致“大马拉小车”。

知识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介绍了长春市:大气污染与治理、水体污染与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利用、环境管理、科研检测、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人物、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