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体污染与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6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体污染与治理
分类号: X52
页数: 63
页码: 35-97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水体污染与治理的环境保护情况,其中包含水文、工业废水污染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水体污染 治理

内容

第一节 水文概况
  长春市集水面积为1831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9条。主要有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拉林河、新开河等。
  第二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发源于本省东部长白山天池,中游流经九台、榆树、德惠、农安4县,并有饮马河水系,沐石河水系汇入。境内集水面积为373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9.8%。年平均流量为156亿立方米,水量充沛,是长春地区的重要地表水源,其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饮马河 饮马河是第二松花江左岸的一级支流,经磐石进入双阳、九台、德惠、农安等县市,最后汇入第二松花江。其上游支流有双阳河、岔路河分别从永吉县和双阳县汇入石头口门水库。中游支流有小南河,发源九台县图门岭,流经九台镇入饮马河。下游支流有雾开河,发源于长春市郊北部,流经九台、德惠入饮马河。
  石头口门水库位于饮马河中游,始建于1958年,1964年建成。石头口门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饮用水源、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7.0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22亿立方米。饮马河全长403.44公里,集水面积57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0.2%。
  伊通河 伊通河是流经长春市区的唯一河流,发源于伊通县板石庙乡大酱缸村青顶子岭下。由南向北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区东部、农安县、德惠县,在靠山屯与饮马河汇合入第二松花江。全长382.15公里,集水面积510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年平均流量4.2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速为8.03立方米/秒,平水期最大水深2.5米,最小为1米。
  新开河和伊丹河是伊通河两条较大的支流。新开河发源于怀德县大黑山,流经长春市郊区和农安县南部,经华家乡汇入伊通河,全长127.1公里。翁克河是新开河的支流,翁克河把太平池水库和新开河连接起来,汇入新开河。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流经伊丹,在乐山乡汇入伊通河,全长61.29公里。石门子水库位于伊丹河上游,控制了一部分伊丹河的水量。
  新立城水库位于伊通河中游,是本市大型水库和城市饮用水源地之一,始建于1958年。水库汇水面积1977平方公里,总库容5.92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为22万吨。由于拦截了伊通河水,使伊通河水量变小。
  拉林河 拉林河发源于敦化县境内,流经榆树县的东北边界,汇入第二松花江。在长春地区境内集水面积为39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1%,年平均流量为35.4亿立方米。
  农安河泡 农安西部属于松嫩冲积平原西南部,因多是内陆低洼地,地下水位较高,黄土状矽沙土渗水性差,又属于半干燥气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水文发育不健全,多是季节性河流,流入洼地形成泡子。主要有波罗泡子、敖宝泡子、元宝泡子、太平池(水库)、广兴甸、葫芦泡子等。其中较大的波罗泡子蓄水量8700万立方米,蓄水面积67平方公里,水深0.5~5.0米。敖宝泡子面积约18平方公里,水深1.5~2.5米,积水量1500万立方米。
  地下水 长春市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分为两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孔隙裂隙水。地下水的富水性以带状分布为其特征,松散岩类的冲积物和坚硬岩类构造断裂是控制长春市地下水分布及其富水性的主要特征。地下水的补给有降水入渗补给,伊通河、湖泡地表水入渗补给,农田回灌水回渗补给及上游的地下水径流补给。
  本区由于基岩裂隙不连续,地下水贮量不集中,每处水量不多,使城区的深井不能大量连续采水。又因长春地区雨量较小,蒸发量大,河流稀少,所以潜水量也很少。
  松散岩类孔隙水包括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分布于伊通河两侧之波状台地和丘陵状台地中。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砾石及黄土状亚粘土。其砂砾石分布局限,仅分布在伊通河两侧台地局部地区,一般厚1~3米,伏黄土状亚粘土之下。黄土状亚粘土分布广泛,厚10~25米。由砂砾石和黄土状亚粘土组成的含水岩组有供水价值,蓄水性较好,一般降深3~5米时,单井出水量可达100~500吨/日。黄土状亚粘土在无砂砾石地区直接覆盖在基岩之上,含水微弱,水量极贫,单井出水量小于5吨/日。孔隙潜水埋深在2~10米不等,水化学类型以C1NO3-CaNa型为主,矿化度为0.5~1克/升。
  孔隙承压水分布于伊通河谷地区。含水层由中细砂和砂砾石组成。一般厚2~3米,局部可达5米,上覆5~10米粘土,构成含水层顶板。地下水埋深一般3~5米,富水性不均匀。一般降深8~12米时,单井出水量500~1000吨/日,局部地段大于1000吨/日。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HCO3-CaMg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
  碎屑岩类孔隙水主要为白垩系泉头组孔隙裂隙水,分布于苇水沟至柏苟屯连线的东南侧。泉头组三、四段蓄水性较好,降深20~30米时,单井出水量为100~400吨/日。混合水位一般埋深3~5米。水化学较单一,主要为HCO3-Na型水,矿化度水小于0.5克/升。补给来源有限,不宜作集中开采的大型水源。
  基岩裂隙水呈条带状展布,主要贮存于贾家洼子和四间房断裂富水带。
  贾家洼子——后分水岭断裂富水带,主要岩性为青灰、灰白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灰白色细粉砂岩。裂隙发育深度为40~60米,局部深度达100米。破碎带宽度在0.8~2.0公里,地下水埋深一般10米左右,富水性随裂隙发育不同而异,一般单井出水量为500~1000吨/日,局部可达1000~2000吨/日。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矿化度小于0.5克/升。
  四间房——赵家窝堡断裂富水带,发育于白垩系下统嫩江组底部。岩性为钙质、泥质胶结的粉细砂岩和泥质岩。裂隙发育深度为30~40米,破碎带宽200~500米。地下水埋深一般5~10米,降深5~10米时,单井出水量可达500~1000吨/日,局部大于1000吨/日。水化学类型为HCO3-Na或HCO3-NaCa型,矿化度小于0.25克/升。
  70年代末,长春市地下水位已下降2~5米,基岩区下降10~15米,局部地区已经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第二节 工业废水污染
  60年代以后,长春市的工业已由50年代的恢复、兴建逐渐进入到投产和全面发展阶段。随着交通运输、食品饮料、机械、化工、纺织、煤气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和排水量逐年增加,所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石油类、挥发酚、氯化物、汞、铬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70年代前期,长春市的工业废水几乎全部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江、河、湖、库及地下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据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全市所调查的1032个单位年排放工业废水4185.93万吨,占全部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2%。万元产值排放量为68.97吨,废水处理量为375.58万吨,占排放总量的8.97%。全市达标废水排放量为553.90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3.2%。市区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429.3万吨,万元产值排放量60.2吨,废水处理率为10.76%,达标废水排放量547.79万吨,达标率为15.97%。
  全市废水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制造业,年排放废水708.2万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9.7%;其次是食品饮料制造业,年排放废水428.0万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2.07%;机械工业年排放废水337.59万吨,占全市的9.52%。除此依次为纺织占7.43%、橡胶6.16%、医疗卫生5.30%、电器机械4.24%、化学工业3.78%、造纸3.66%、制药3.14%、建材3.11%、炼焦、煤气2.71%、仪器仪表2.38%、电影、胶片1.56%、电力1.24%,其他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占13.71%。
  全市年排放工业废水中共有65种污染物,总量为63928.96吨(市区排放53147.019吨,占83.13%)。排放的金属类有:汞、镉、铬(含三价铬)、砷、铅、铜、锌、银、镍、锡、钙、镁、钡等14种,排放量为51.1735吨,占总排放量的0.08%;酸碱类有硫酸、硝酸、盐酸、磷酸、醋酸、碱等6种,排放量为1826.9吨,占总排放量的2.88%;无机类有硝酸钠、亚硝酸钠、碳酸钠、次氯酸钠、硅酸钠、硝酸银、重铬酸钾、溴、氟化物、硫化物、硫代硫酸钠、碳酸氢钠、氨氮、氯化物等14种,排放总量为4963.9吨,占总排放量的7.76%;有机类有:苯胺、硝基苯、对硝基氯苯、挥发性酚、苯并〔a〕芘、蒽、丙酮、甲醛、氰化物、油类、硫酸二钾酯、烷基碳酸钠、脂肪、染料及其他有机溶济等17种,排放量为933.50吨,占总排放量的1.46%;综合污染指标类有: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等3种,排放量为54954吨,占总排放量的85.96%;其它污染物11种,排放量为1199.48吨,占总排放量的1.88%。
  经对各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计算,确定出长春市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共有19种。依次是:挥发性酚、氨氮、化学耗氧量、油类、氰化物、悬浮物、铜、六价铬、硫化物、苯胺、锌、铅、镍、砷、三价铬、镉、汞、硝基苯和氟化物,其中挥发性酚、氨氮、化学耗氧量3项的指数分担率之和为92.27%,是对承受水体危害较重的污染物。其次是油类和氰化物,指数分担率之和为5.41%,也是对水体危害较大的两种污染物。
  长春市对水体构成较大污染的行业主要是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等16个行业。这16个行业的污染指数分担率占全市各行业的99%。其中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的等标污染负荷为22747.64,污染指数分担率为84%,是长春市污染最重的行业。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标污染负荷为1595.94,污染指数分担率为5.91%,是本市第二位的污染行业。其他污染较重的行业依次是:机械、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工业、造纸业、皮革、皮毛及其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造业、橡胶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
  长春市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主要有10家。分别是:长春市煤气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工厂、长春石棉制品厂、长春市自行车总厂、长春市淀粉厂、长春市化工二厂、长春制药厂、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和长春市制革厂。上述10个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水838.42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0.02%,排放污染物总量为29946.215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46.84%,占市区排放总量的56.34%,指数分担率占全市的88.72%。在这10个企业中,煤气公司年排放废水96.22万吨,虽不在首位,但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却很大。该厂年排放各类污染物19658.26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0.75%。其中挥发性酚的排放量为128.7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1.27%;氨氮的排放量为4077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6.39%;石油类的排放量为57.82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0.05%;氰化物的排放量为12.36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2.77%;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为14713.0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42.47%。由于煤气公司的污染物排放量大、等标污染负荷和指数分担率高,是伊通河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被列为本市首家污染大户。
  除煤气公司外,另一个污染大户即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该厂年排放工业废水337.80万吨,是长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单位。年排放各类污染物3415.12吨,其中石油类的排放量为271.7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47.23%;氯化物的排放量为251.2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4.2%。其他如悬浮物、化学耗氧量、酸、碱类和重金属类污染物排放量也较大,其总等标污染负荷为877.15,指数分担率为3.09%,为本市第二位污染源。
  据1985年工业污染源调查,全市有大中型医院51个,年排放污水245.12万吨,污水处理量为50.97万吨,占医院污水排放总量的20.98%。其中市区有医院42个,年排放污水204.07万吨,占全市的83.2%,污水处理量50.97万吨,占市区排放总量的24.98%。外5县9个医院年排放污水41.05万吨,未经任何处理排入水体。
  1985年市区全年生活用水量6706.9万吨(18.38万吨/日),按90%排放量计算,年排放生活污水6036.21万吨,日排放量约16.54万吨。市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80%直接排入伊通河。主要工业污染物有化学耗氧量21950.80吨/年,占市区排放总量的86.84%;挥发酚的排放量为132.47吨/年,占市区排放总量的95.96%;石油类的排放量为213.46吨/年,占市区排放总量的39.5%;氨氮的排放量为4087.85吨/年,占99.9%;氰化物的排放量为32.32吨,占96.26%。
  市区西部和西南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通过3个汇水区,经西部塘库入新开河后排入伊通河,约占市区污水总量的20%。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排放量为322.18吨/年,占市区排放总量的59.64%。
  长春市的一些中小企业还利用渗坑、渗井排放工业废水。据1981年调查资料,市区有渗井28个,年排放废水4.275万吨,渗坑3个,年排放废水3.372万吨,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第三节 水污染治理
  一、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
  长春市区排水在1931年以前主要靠天然明沟注入纵贯市区南北的伊通河。在沦陷时期,虽然铺设排水管线522公里,但布局不合理,大部分管路分布在现今的朝阳区、宽城区一带。二道河子区仅有几条干管,没有形成排水系统。宋家洼子、杨家崴子地区根本没有铺设排水道路,每逢雨天,积水成河,泥泞不堪,夏季蚊蝇孽生,冬季冰包隆起,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发动群众和组织专业队伍,对排水设施不断进行综合治理。清理疏通排水道路295公里,全部修复了检查井、雨水井和排水构筑物,特别是对二道河子区作为重点加以整治。1951年至1952年间,组织工厂、学校、机关、群众团体等单位义务劳动,维修明沟25公里,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恶劣环境,恢复了排水设施功能。同年新建了儿童公园至永安桥间的民康路暗渠,全长1.4公里,建成后改善了这一带的环境面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区排水设施有了很大发展。1953年,随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在厂区和生活区铺设排水管路43.7公里,其中污水管路25.3公里,雨水管路15.9公里,暗渠2.5公里,基本形成了西南工业区完整独立的排水体系。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城市工业不断发展,市区人口的增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随之增加。在此期间,在原和平苗圃建南湖宾馆,新建排水管路12.1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一处,这是继西南工业区后建设的第二个较为完整的南湖地区排水系统。
  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因治理伊通河污染和灌溉农田的需要,在市区东部建成简单的一级污染处理场和第一期污水截流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为3.2万吨/日,灌溉农田5000亩。新建截流干管9.83公里,倒虹吸管和压力管24.2公里,暗渠2.56公里。第一期污水截流工程,是将长春大街以北,宁波路暗渠和铁北地区的污水集中排入东安屯新建的截流干管,流入东荣大桥和污水泵站,通过输水压力管送到污水处理场沉淀池,经明沟自流排入东部灌溉农田。这座污水处理场每年只在5月至9月灌溉时使用。其它月份大量污水仍排入伊通河。这一污水处理场的建设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伊通河的污染。
  在此期间,还新建了卫星路排水管路2.9公里,在南关区马营子胡同等地居民稠密区新建了7条污水管路,长3.8公里,重点维修了宁波路暗渠2.6公里。
  1966年以后,将团山堡铁路跨桥下的一条明沟改为250米的暗渠。1969年,修建了儿童公园暗渠0.74公里,将白山公园、牡丹公园流入儿童公园的污水引入民康路暗渠后注入伊通河。在此期间,第二期污水截流工程开始兴建,将二道河子地区部分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场。此期间共建排水管路28.4公里,暗渠1.9公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市排水设施发展是比较快的,重点建设了南湖污水截流工程和二道河子区排水工程,新建污水泵站一处,使410公顷范围内的污水集中通过泵站注入伊通河。市区新建排水管路173.1公里,至1988年市区共建排水管路821.6公里。
  二、南湖、伊通河的治理
  南湖公园是长春市最大的公园,总面积222公顷,其中水面92公顷。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湖内,致使南湖水质恶化,大量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为了治理污染,1978年以后,先后改造4条明沟,即集安路至无线电一厂明沟,红旗街至延安大路的红旗街北侧明沟,工学院至物理所明沟,开运街至红旗街明沟,共铺设排水管路24.2公里,其中暗渠2.4公里,污水管路13.6公里,雨水管路8.2公里。经过几年的截流和部分湖区清淤,基本上改变了南湖公园的环境面貌。水中总磷由1985年的0.39毫克/升降到1989年的0.185毫克/升。
  伊通河改造。伊通河在城区段西岸有6条小溪:铁北小河、欢喜岭小河、胜利公园小河、儿童公园小河、南岭小河、南湖小河等自西向东汇入伊通河。河东岸有小河沿河、鲇鱼沟、东新开河等汇集东山降水入伊通河。
  伊通河城区段全长23公里,直线长15公里,源近流短,水量不大,新立城水库截流后,水量更小,流量随季节和降雨量变化而变化。伊通河是长春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主要承纳水体。80年代以后,每天有20多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伊通河,使伊通河受到严重污染。从1985年开始,市政府决策综合治理伊通河城区段,投资3700万元,义务劳动100万人次,义务出车5万台班,经过3年的努力,在长春大桥至吉长铁路桥之间河道内,铺设主支污水截流管道7公里,完成清淤58万立方米,石砌护坡7.2公里,形成水面150公顷,修建园林或景点10处,河心岛4个,沿河两岸植树5万余株,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改造后的伊通河成为一条“清水明流,污水暗淌”,面貌一新的带状滨河公园,成为全市人民游览、观光和娱乐的又一新的优美场所。
  三、污水灌田
  长春市于50年代就开始利用污水灌田和养鱼。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菜田面积逐年扩大。为满足菜田和水田用水每年都要引用大量的污水补充菜田和水田的用水需要,到1988年长春市城区污水灌田的面积已近6万亩,其中水田1.55万亩(朝阳区0.6万亩、二道河子区0.8万亩、宽城区0.15万亩)。菜田4.37万亩(朝阳区城西乡1.04万亩、双德乡0.82万亩、西新乡0.85万亩、二道河子区英俊乡0.35万亩、宽城区奋进乡1.31万亩)。每亩菜田用污水量最高年份可达400立方米,每亩水田达660多立方米,年利用污水量达2781万立方米。长春市利用污水灌田大部分长势良好,获得了好的收成。但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是,利用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灌田,使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蔬菜、粮食、鱼类、土壤及地下水等造成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长春市朝阳区西新乡西新村从1956年起利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污水灌田和养鱼,1962年以来,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社员赤脚在水田里劳动,腿上出现黄色疙瘩,并有痛感。粮食中3、4-苯并芘(致癌物质)比清洁区高两倍。
  1982年,长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曾对城区使用污水灌田的部分公社的水稻和蔬菜进行抽样化验。结果发现,水稻(三等晚粳米)样品的含水量在0.022-0.378毫克/升之间,是国家规定标准的2~18倍;大米中3、4-苯并芘的平均含量是0.895PPb,是对照区的2倍;西红柿中酚的平均含量是0.53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2倍;氰化物的检出值是0.058毫克/公斤,而对照区的检出值为零;黄瓜中酚、氰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23毫克/公斤和0.016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2倍和3.2倍。土壤中重金属的检出值也高于对照区。铜的检出值平均为17.7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4.4倍;铅为26.7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1.5倍;锌为64.6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1.4倍;镉为0.8毫克/公斤,是对照区的2.4倍。
  位于伊通河下游的德惠县三胜、万宝两个乡,多年来使用伊通河水灌田、养鱼,过去该区为水稻盛产区,大米做饭松软、清香,已久负盛名。随着伊通河污染的加重,利用伊通河水灌田出现稻苗烂根、枯死现象,稻米也越来越不好吃,赤脚下田患皮肤病。三胜乡原水田700垧,1980年实播240垧,万宝乡已全部改为旱田。引伊通河水入水库、水泡养鱼,由于河水污染,白花鲢鱼、草鱼、鲤鱼不能生长,只有鲫鱼还能生存。1980年红旗水库内鱼苗全部浮头,只好提前捕捞。每条鱼只有二两重,鱼味不正常,有明显的肥皂味、柴油味,鱼头味更大,不堪入口。
  四、有毒有害废水治理
  电镀废水治理 长春市具有电镀工艺的企业较多,据1976年统计,仅市区就有86家。其中使用氰化物的77家,每天排放电镀废水2800多吨,年耗用氰化物200多吨,绝大部分电镀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为解决电镀废水污染问题,长春市环境保护办公室于1975年在全市推广了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的无氰电镀新工艺,并于1976年初组织协调长春市试剂厂生产碱性无氰电镀原料-DE添加剂,推进长春市电镀行业向无氰化工艺转化。
  此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热处理分厂采用次氯酸钠处理含氰电镀废水,使废水中氰化物的含量由原来的100毫克/升降至0.26毫克/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为推广这一成功经验,长春市环境保护办公室于1976年在“一汽”召开了次氯酸钠处理含氰废水现场会。
  1976年长铁分局列车段试验成功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市汽油机厂进行了离子交换法处理含铬废水的试验,回收铬酸,废水符合排放标准;长春客车厂、第二材料试验机厂安装了铬酸回收器,减少了铬酸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市仪表厂、电器元件厂、打火机厂、第二毛皮厂,实行无毒的钦盐钝化,消除了铬的污染;省电影公司用化学镀镍,磷合金代替镀铬的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78年,全市镀锌单位98%采用无氰电镀,年节约氰化物100多吨。一些单位采用钛盐钝化,低铬钝化、离子交换等方法处理含铬废水,减少了铬的排放。
  在采用新工艺治理电镀废水的基础上,对原有电镀厂、点进行调整、合并,逐步实行电镀废水的集中处理和排放,对没有治理措施的小电镀点给以取缔。1981年全市电镀厂点111个,1982年经调整,减少了41个。1985年全市尚有电镀厂点75个,其中市区66个,有处理设施并运行的25个,占全市电镀厂点的34.2%,多数为大中型企业。年处理电镀废水588247吨,处理率51.39%,达标废水排放量为233348吨,达标率为20.38%。
  “七五”期间新建电镀废水处理设施9处,年增加废水处理能力6.01万吨,年去除六价铬0.762吨,氰化物0.387吨,锌0.33吨、铜0.11吨。
  含油废水的治理 长春市工业废水中石油类的年排放量约为575吨。含油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单位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煤气公司、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国营吉林柴油机厂、沈阳军区石油化工厂等单位。1985年底以前全市含油废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的仅4套,即第一机床厂、省石油加工厂、沈阳军区石油化工厂、国营吉林柴油机厂等4家。年处理废水总量为18.97万吨,去除石油类384.54吨。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含油废水处理设施的有长春拖拉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转向机厂、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年处理废水总量为894.4万吨,详见长春市“七五”期间建成的含油废水处理设施一览表。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第二住宅区建设的污水处理场是一座综合性污水处理场,占地5万平方米,是全国机械行业最大的污水处理场。总投资1200多万元,为二级处理场。该工程于1984年6月开工,1988年6月投入运行。日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25000吨,提供回用水5000吨。每年去除石油类300吨,化学耗氧量1500吨,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含酚废水处理 挥发酚是长春市工业废水中排放量较大,危害最重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长春市煤气公司的洗涤废水,长春市化工二厂、长春制药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单位的生产废水。长春市煤气公司的含酚废水处理的首期工程于1979年完工并投入运行,每小时处理含酚废水30吨。同年竣工并同步运行的还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含酚废水处理工程。该厂处理前含酚水浓度达1000-1500毫克/升,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985年底,全市有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的企业共4家,即长春市化工二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制药厂。年处理含酚废水量为61.33万吨。去除挥发酚100.72吨。其中化工二厂和长春制药厂将去除的酚进行了回收利用。煤气公司的处理设施1985年因扩建而停运。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含酚处理设施有长春石棉制品厂、长春市煤气公司。年处理废水量为36.0018万吨,去除挥发酚129.02吨。
  医疗污水治理 1985年全市二级以上(30张床以上)医院近60家。共有床位13357张。这些医院每年排放污水240多万吨,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15家,污水处理量为70多万吨,占医院污水排放量的29.56%,处理方法主要有液氯法、臭氧法和次氯酸钠法等。
  “七五”期间,新建医疗废水处理设施4套,年增加医疗废水处理能力47.4万吨。其中解放军208医院12万吨,白求恩医大一院18万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2.4万吨,长春市结核病院15万吨,总投资92.8万元。
  五、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
  根据国家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局《关于开展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效益分析调查的通知》的要求,长春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了专题调研工作小组,对全市1973~1983年有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和登记注册。
  1983年底以前长春市共有80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其中已运行的设施有47套,占总设施套数的58.75%,而运行率达到60%以上的设施有38套,占运行设施套数的80.85%。未运行的设施有6套,占总设施套数的7.50%,在建设施23套,占总设施套数的28.75%,报废设施4套,占总设施套数的5.00%。(原市石油化工试验厂树脂车间含酚废水处理工程,投资18万元,因厂转产为市毛纺厂而报废,其他3项由于改变工艺、转产而报废。)
  运转率低。据调查有些厂家名义上有废水处理设施,但实际上运转不正常,时运时停,检查时开,不检查时停;能源充足时开,能源紧张时停。
  处理率低。据统计当时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年668.86万吨,而实际上处理量为310万吨,仅占设计处理能力的44.3%。这种状况的出现,除设备利用率不高外还与设计能力偏高有关,导致“大马拉小车”。
  第四节 水体环境质量状况
  一、地面水
  伊通河 伊通河在50年代中期以前,水质正常稳定,水生生物很多,肉眼可见到各种藻类生存;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水体污染加重,水生生物明显减少,鱼虾很少见到,只有少数浮游生物;60年代以后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生生物绝迹,伊通河城区河段成了长春市最大的污水排放沟。
  伊通河在与饮马河汇合汇入第二松花江前,沿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长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1976~1988年的监测资料,伊通河总体上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化学耗氧量、石油类、氨氮、氰化物和悬浮物。
  伊通河在上游受到伊通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在进入新立城水库之前水质较差。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石油类、悬浮物等主要污染指标均超地面水三级标准。
  在流经长春市城区后,纳入了长春市近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该河段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据1976~1988年的监测资料,该河段除部分重金属类污杂物外,其他污染物都远超出地面水三级标准。
  该段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较低,检出值范围在0.67~4.51毫克/升之间,绝大多数年度达不到地面水三级标准的数值。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133.72~271.22毫克/升之间,超标21.3~44.2倍;生化需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49.64~90.60毫克/升之间,超标8.93~17.12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2.6~17.68毫克/升之间,超标4.2~34.4倍;挥发酚的检出值范围在0.309~1.929毫克/升之间,超标2.99~18.29倍;氰化物的检出值范围在0.061~0.242毫克/升之间,超标0.51~1.41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63~36.88毫克/升之间,超标0.26~72.76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174.4~775.3毫克/升之间,超标3.36~18.37倍。大多数重金属类污染物虽不超地面水三级标准,但其浓度也比其他河段高。
  伊通河流经长春市城区之后,一些污染物由于降解作用浓度有所降低。流经农安镇后,因新开河与农安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汇入,又使污染物浓度增高。农安河段水体污染物浓度虽不及长春市河段高,但也是仅次于长春市城区河段污染程度的一段水体。伊通河在纳入长春市和农安镇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后,水体混暗发臭,油迹斑斑,在与饮马河汇合之前,水体未见明显好转。从不同时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伊通河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以前污染较重,进入第七个五计划时期,主要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水体污染有所缓解。
  新开河 新开河是伊通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在流经城郊时,接纳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国营第二二八厂、长春市印染厂、长春纺织厂等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由于新开河水量很小,河水污染严重。
  据1979~1988年长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该河的监测资料,新开河绝大多数污染物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级标准,总体上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有挥发酚、化学耗氧量、氨氮、油类和悬浮物等。
  新开河华家大桥监测断面,溶解氧的含量也很低,检出值范围在0.30~5.73毫克/升之间,10年监测数据有5年未达到地面水三级标准的规定。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61.99~1502.54毫克/升之间,超标12.40~300.51倍;生化需氧量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18.00~591.32毫克/升之间,超标2.6~117.26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0.55~8.25毫克/升之间,超标0.1~15.5倍;酚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0.021~1.914毫克/升之间,超标1.1~190.4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0.76~2.88毫克/升之间,超标0.52~4.76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53.5~723.2毫克/升之间,超标0.34~17.08倍。重金属类污染物一般不超地面水三级标准,只有铅和镉有时超标。
  第七个五年计划前3年是新开河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期,虽然石油类污染物检出浓度大幅度降低,但是酚的检出值很高,3年的平均检出值为1.73毫克/升,使水体的总污染指数增高,达到360.57,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则为260.40,1979~1980年为50.63。
  饮马河 饮马河是长春市主要地表水。饮马河水体污染较伊通河轻,污染物主要来自双阳、九台、德惠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总体上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状况如下。
  创新桥河段是双阳河与饮马河汇合后进入石头口门水库前的一段水体。该河段主要受双阳镇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据1979~1988年的监测资料,该河段的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和油类,其他污染物偶然检出,但浓度较低。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11.02~44.50毫克/升之间,超标0.84~6.40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10.7~864.5毫克/升之间,超标0-20.60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29~2.90毫克/升之间,超标0~4.80倍,年均值超标率为67%。氨氮、酚、氰化物及大部分重金属类污染物时有检出,但均在地面水三级标准以下,只有铅偶尔超标。
  饮马河在接纳双阳县的污水后,经石头口门水库的稀释和降解水质开始好转,但流经九台市和德惠县后,水体污染加重。四马架河段是位于九台市和德惠县下游的河段。据1981~1988年的监测资料,该河段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悬浮物、挥发酚和油类。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7.55~31.10毫克/升之间,超标0.26~4.20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0.35~11.76毫克/升之间,超标0~22.5倍,年均值超标率为50.0%;酚的检出值范围在0.004~0.03毫克/升之间,超标0~3倍,年均值超标率为25%;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126.8~684.0毫克/升之间,超标2.17~16.10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27~1.35毫克/升之间,超标0~1.7倍。该河段重金属类污染物有时检出,但不超地面水三级标准,铅有时超标2~4倍。
  从饮马河各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主要的污染河段是四马架河段。从不同时期的污染状况来看,1981~1985年四马架河段的总污染指数为24.80,创新桥河段是15.87;1986~1988年,四马架河段的总污染指数为17.97,创新桥河段为11.27。第七个五年计划前3年饮马河的水质要好于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二松花江松花江村江段 第二松花江松花江村江段,是位于饮马河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前的一段水体。主要是监测上游来水的水质状况。长春市环保监测站于1978~1988年对该江段进行监测(1983~1985年由吉林市环保监测站监测),共取得8年的监测数据,结果如下。
  溶解氧的检出值范围在8.88~12.06毫克/升之间,各年度均好于地面水三级标准;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6.60~35.17毫克/升之间,超标0.32~6.03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0.24~2.05毫克/升之间,超标0~3.1倍,年均值超标率为62%;挥发酚的检出值范围在0.002~0.014毫克/升之间,超标0~0.4倍,年均值超标率为25%;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26~1.16毫克/升之间,超标0~1.32倍,年均值超标率为50%;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11.23~112.8毫克/升之间,超标0~1.82倍,年均值超标率为75%;氯化物检出值各年度均不超地面水三级标准。
  重金属类污染物各年度检出值也在三级标准以下,其中汞和六价铬检出值均为零。
  对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1986~1988年该江段的水质较好,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前期有所下降,与1981~1982年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化学耗氧量下降3.93毫克/升;氨氮下降0.02毫克/升;酚下降0.60毫克/升;氰化物下降0.05毫克/升;油类下降1.72毫克/升;重金属类污染物和悬浮物也有所下降。该江段主要超标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和悬浮物,氨氮和油类前期超标数据多,1986年以后有好转。总的看来该江段以有机污染为主,水质基本符合地面水三级标准。
  新立城水库 新立城水库位于伊通河中游,距市区20公里,是长春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新立城水库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防洪、养鱼、游览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水库。养鱼水面达4万余亩,1960~1986年,累计产鱼1656吨。70年代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旅游人数的增多,使水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长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1976~1988年的监测资料,新立城水库总体上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酚、悬浮物、氨氮和石油类。
  该水库溶解氧的检出值范围在6.13~11.69毫克/升之间,好于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4.38~26.00毫克/升之间,超标0.09~5.5倍,平均值为14.17毫克/升,超标2.63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0.1~0.5毫克/升之间,超标0~1.5倍,年均值超标率为35%,平均值为0.199毫克/升,不超地面水二级标准;酚的检出值范围在0.001~0.016毫克/升之间,超标0~2.2倍,年均值超标率为49%,平均值为0.007毫克/升,超标0.4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0.25~1.48毫克/升之间,超标0~3.9倍,年均值超标率为88.2%,平均值为1.07毫克/升,超标2.6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30.0~337.5毫克/升之间,超标0.2~12.5倍,平均值为122.76毫克/升,超标3.91倍。
  1983~1986年,对新立城水库开展了农药“六六六”和“DDT”的监测。“六六六”的检出值范围在0.00042~0.393微克/升之间,超标0~18.5倍,年均值超标率为87.5%,平均值为0.126微克/升,超标5.3倍;“DDT”各年均未检出。
  除上述污染物外,氰化物和部分重金属类污染物有时检出,但不超地面水二级标准。
  1986年至1988年间,新立城水库的水质较前期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呈下降趋势。其中化学耗氧量较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下降了8.83毫克/升和5.61毫克/升;氨氮分别下降了0.031毫克/升和0.024毫克/升;酚下降了0.005毫克/升和0.007毫克/升;油类分别下降了1.37毫克/升和0.574毫克/升。总污染指数1986~1988年为11.52,较前期分别下降了10.71和5.83。
  石头口门水库 石头口门水库是长春市主要水源地之一。70年代以来,由于长春市供水紧张,经省、市政府决定,从农田灌溉水中,每年调出8000万立方水供给长春市。
  石头口门水库上游多为山区和半山区,工业污染较少。污染主要来自双阳河汇入携带的部分工业和生活污水,还有烟筒山,明城钢铁厂等三线工厂排放的部分污水。总体上看,该水质好于新立城水库。
  长春市环保监测站于1977年开始对石头口门水库进行监测,先后在水库大坝和水库中游设两处点取样。监测结果表明,有少数污染物超地面水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油类和悬浮物。1977~1988年溶解氧的检出值范围在7.38~11.72毫克/升之间,年平均值9.28毫克/升,均好于地面水二级标准;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4.96~30.32毫克/升之间,超标0.24~6.58倍,平均值为20.12毫克/升,超标4.03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0~0.51毫克/升之间,仅少数年度超标,最大值超标1.5倍;平均值为0.11毫克/升,不超地面水二级水质标准;酚的检出值仅有一年超标0.8倍;农药“六六六”的检出值范围在0.116~0.342微克/升之间,超标4.8~16.1倍,平均值为0.173微克/升,超标7.65倍。
  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21~2.20毫克/升,超标0~6.3倍,年均值超标率为88.23%,平均值为0.77毫克/升,超标1.6倍。
  氰化物只有少数年度检出,但远低于地面水二级水质标准;重金属类污染物只有铜和锌少数年度微量超标。
  十几年的监测资料表明,石头口门水库水质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污染物浓度没有出现显著变化。1986年以后水质较以往变好,主要污染物呈下降趋势。其中化学耗氧量1986~1988年平均值为10.94毫克/升,较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下降18.42毫克/升和9.12毫克/升;油类较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下降0.84毫克/升;氨氮较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下降0.07毫克/升,其他污染物也有所下降。从可比污染指数来看,也以第七个五年计划头3年为最低,总污染指数为7.03,较前两个五年计划分别下降4.66和6.46。
  净月潭水库 净月潭水库位于长春市东南部12公里处,始建于1934年,总库容为285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574万立方米,原是长春市的主要供水水源。1958年新立城水库建成以后,把净月潭改为备用水源。
  净月潭水库不但水美鱼肥,且四周群山环抱,林莽翡翠,景色宜人。
  长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1979年开始对净月潭水库进行监测。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该水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氨氮、化学耗氧量等,总体上以有机污染为主。
  溶解氧的检出值范围在5.98~13.27毫克/升之间,平均值为8.33毫克/升,好于地面水二级水质标准;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5.31~48.75毫克/升之间,超标0.33~11.14倍,平均值为22.12毫克/升,超标4.53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0.04~0.70毫克/升之间,超标0~2.5倍,年均值超标率为62.5%,平均值为0.29毫克/升,超标0.45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0.15~1.73毫克/升之间,超标0~4.8倍,年均值超标率为57.12%,1981~1988年平均值为0.61毫克/升,超标1.02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一般在17.90~46.75毫克/升之间,超标0~0.87倍,年均值超标率为62.5%,1981~1988年平均值为49.85毫克/升,超标0.99倍;农药“六六六”的检出值范围在0~0.217微克/升之间,最大值超标9.85倍,平均值为0.114微克/升,超标4.7倍。
  挥发酚的检出值一般在二级水质标准以下,氰化物各年度均未检出。重金属类污染物含量较低。
  对净月潭不同时期的水质的对比可以看出,1986年以后的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有下降趋势,1986~1988年,化学耗氧量的平均检出值为13.62毫克/升,较1980年下降10.36毫克/升,较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下降15.14毫克/升;氨氮的平均检出值为0.10毫克/升,较前两个时期分别减少0.14毫克/升和0.43毫克/升;挥发酚的平均检出值为0.003毫克/升,分别减少0.002毫克/升和0.001毫克/升;油类的检出值下降幅度较大,为0.183毫克/升,较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下降0.85毫克/升,其他污染物的检出值也有所下降。总污染指数9.38,低于前两个时期。
  太平池水库 太平池水库位于长春市西北部,农安县境内。水库四周基本上没有工矿企业,该水库集水范围内主要是以农业和渔业生产为主,对水库尚未造成污染。但是为了保持太平池水库的库容,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该水库于70~80年代期间从西新开河引进部分水量做为补充。西新开河接纳了长春市两个汇水区的污水和上游范家屯糖厂排放的废水,致使太平池水库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油类、化学耗氧量、挥发酚、悬浮物,总体以有机污染为主。
  长春市环保监测站于1984年开始对太平池水库进行监测,共取得5年的监测数据,其结果如下。溶解氧的检出值范围在8.57~9.59毫克/升之间,平均值为9.17毫克/升,各年度变化比较平稳,好于国家地面水三级水质标准;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6.59~32.91毫克/升之间,超标0.1~4.48倍,平均值为23.71毫克/升,超标2.95倍;氨氮的检出值范围在0.026~0.950毫克/升之间,最大值超标0.8倍,年均值超标率为40%;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2~1.15毫克/升之间,最大值超标1.3倍,年均值超标率为50%,平均值为0.82毫克/升,超标0.32倍;农药“六六六”的检出值范围在0.03~0.162微克/升之间,年均值超标率为50%,最大值超标4.4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32.6~136.8毫克/升之间,最大值超标2.42倍。挥发酚的检出值较低,各年度均值不超三级水质标准;氰化物1986年末检出,前期检出值也不超地面水三级水质标准;重金属类污染物检出值普遍较低,铬在5年中均未检出,汞只在1988年有微量检出,铜、铅、锌、镉检出值也在三级水质标准以下。
  监测结果表明,1986年以后太平池水库的水质渐好,主要污染物呈下降趋势,其中化学耗氧量较1985年前下降17.46毫克/升,氨氮下降0.665毫克/升,挥发酚下降0.002毫克/升,油类下降0.66毫克/升,农药“六六六”下降0.132微克/升,总污染指数下降了8.65。
  南湖 南湖位于长春市区南部。水面面积为92公顷,总库容量为300万立方米,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3米。南湖1935年形成后水源来自3个方面,一是湖底泉水;二是汇水区内地表径流流入湖内的雨水;三是市区部分雨水管道把雨水汇入湖内。南湖四周层林环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长春市著名的水上风景游览区和天然泳浴场所。
  南湖50年代至60年代初湖水清澈,水生生物较多,每年产鱼二、三万公斤,1963年产鱼高达6万公斤。60年代以后,南湖周围保护区外,新建了许多工厂和居民区。由于地下排水管道不健全,一些单位错接、乱接污水管道,有些单位还利用自然水沟排放污水,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南湖。据有关部门统计,70年代末,每日进入南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约7千多吨,严重污染了南湖水体。
  1978年秋季,长春电影制片厂锅炉房加热管损坏,燃料油(石油)遗漏,进入市政管道后冷凝结块,阻塞下水管道。物理研究所被迫凿破污水井,致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漫入南湖。自1978年9月至1979年4月间,每天大约4000吨污水进入南湖,此间进湖污水共90多万吨,并带入湖中原油20多吨,致使鱼类、河蚌大量死亡。80年代南湖已经变成富营养化湖泊,湖水变暗,发绿,散发出臭味,水面时常泛着白沫和油迹。南湖水质恶化受到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关注,采取许多措施治理南湖,并从1980年开始污水截流,到1988年全部工程结束后,湖水水质有所好转。
  据1977~1988年监测资料,南湖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化学耗氧量和石油类,其次是总磷和凯氏氮污染较突出。溶解氧的检出值范围在3.51~13.18毫克/升之间,平均值为7.87毫克/升,绝大多数年度好于地面水三级水质标准;化学耗氧量的检出值范围在33.24~104.40毫克/升之间,超三级水质标准4.54~16.4倍;油类的检出值范围在0.20~6.99毫克/升之间,超标0~12.98倍,年均值超标率为72%,各年度平均检出值为2.61毫克/升,超标4.22倍;悬浮物的检出值范围在9.2~94.2毫克/升之间,超标0~1.31倍,年均值超标率为56%;总磷的检出值范围在0.05~1.00毫克/升之间,超标0~4.9倍,年均值超标率为50%;凯氏氮的检出值范围在1.38~5.18毫克/升之间,超标0.38~4.18倍。挥发酚的检出频率较高,但未超地面水三级水质标准。氰化物和大部分重金属类污染物时有捡出,但不超地面水三级标准,只有铅类污染物有时超标。
  1986年以来,南湖水质从监测结果来看有所好转。1986~1988年南湖总污染指数较前期下降。从单项污染物来看,化学耗氧量较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减少128.24毫克/升和14.17毫克/升;油类分别减少4.89毫克/升和1.74毫克/升,挥发酚、氰化物和重金属类污染物也有所下降。
  针对南湖的水体污染,在长的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相继对南湖开展了科研监测工作。长春地理所和省卫生防疫站于1980年对南湖底泥重金属和放射性污染进行了监测。
  重金属:南湖底泥中所测试的12种金属元素,除汞和钙外,其它污染都十分轻微或基本未被污染。汞比流域土壤高3倍,钙高于流域土壤4~6倍。
  南湖底泥平均厚度2米,最大厚度7米,元素含量最高的厚度是底泥20厘米以下至100厘米之间,20厘米向上有所降低。1968~1978年是主要污染时期。
  放射性:第一层(由水下表层淤泥向下大约10~13厘米处)总B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24.0×10-9居里/公斤,总α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1.56×10-8居里/公斤。
  第二层(13~20厘米处)总B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35.6×10-9居里/公斤,总α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23.2×10-8居里/公斤。
  第三层(23~33厘米处)总B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21.6×10-9居里/公斤,总a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1.33×10-8居里/公斤。
  第四层(33~43厘米处)总β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18.6×10-9居里/公斤,总a放射性强度平均值为1.3×10-8居里/公斤。
  南湖底泥放射性强度都在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放射性背景值同一数量级范围之内,远低于我国“放射性防护规定”标准。南湖底泥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大气层的自然沉积,其次是与部分应用同位素的流入的轻微影响有关。
  水生生物:1980年和1981年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对南湖浮游藻类、浮游着生生物、底栖动物进行了采集、监测化验及其分折。
  浮游藻类在4个采样点共见到76种,分别属于5门46属,种类最多的是绿藻门,共计24属41种,占藻类总数的53.94%;其次为兰绿藻门,计8属14种,占藻类总数的15.97%;裸藻门3属8种,占藻类总数的10.53%;隐藻门1属1种,占藻类总数的1.32%。
  南湖水体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分布,与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即污染较轻的水质,适应各种藻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否则与此相反。湖心岛西由于污染相对严重,藻类种数相对减少。
  本次调查,共观察到浮游动物93种。其中原生动物40种,轮虫31种,技角类13种,挠足类9种,分别属于3门(原生动物门,担轮动物门、节枝动物门)36科。
  南湖浮游动物的种群与分布,与水体污染程度关系密切,污染重的水域种类少。湖心岛西因污染较重而种类少,南湖大桥南污染较轻,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多。
  在对着生、原生动物种群的调查中,共发现原生动物23种,隶属3门12科。其中以纤毛虫最多,为13属16种,根足虫5属6种,鞭毛虫2属2种。不同监测点位着生、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因其水质污染程度不同有所差异。水质污染程度较轻的水域种类较多。1980年5~8月,先后3次对南湖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采集,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2种。其中寡毛类5种,摆蚊类5种,甲壳类2种,软体动物5种,水生昆虫5种。在湖心岛西,由于湖水污染较重,底栖动物的种类显著减少,而受污染较轻的南湖大桥南,湖心岛东等水域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对南湖水生生物调研究结果表明,南湖有机物污染严重,水中营养元素丰富,已成为富营养化湖泊。
  二、地下水
  长春市于本世纪初开始利用地下水,做为铁路给水水源。30年代开始大量利用地下水,主要在人民广场一带开采基岩构造裂隙水,开采量为9000方/日,50年代为1.37万方/日,60年代为1.73万方/日,70年代为4.84万方/日,进入80年代达到5.35万方/日,近年已达9.4万方/日以上。
  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地带,已形成5个明显的下降漏斗。
  地下水污染状况 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做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地面水又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药化肥的污染,使有害物质不断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
  据长春市1975~1980年环境质量报告书记载,本市第四系潜水和第四系承压水,在70年代后期挥发酚的含量超标面积已达366平方公里,占全区地下水普查面积的44%。在超标区域内,以八里堡石油化工厂、市造纸厂一带污染最重,达国家标准(1976年卫生部饮用水标准)70倍以上,最高达3500倍。其次是铁北电动工具厂、市化工二厂一带超标4倍以上。氰化物的检出范围主要分布在市区,东起刘家店,西至长春客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至西新乡一带,北至两家窝棚,南至永春堡、鲁家屯。一般含量在0.002毫克/升,市造纸厂含量达0.008毫克/升,全区无超标,污染面积197.3平方公里。总硬度超标面积2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老市区地下水强烈开采地带:铁北蛋禽厂、市化工二厂、市橡胶制品厂、长春发电厂等地。硝酸盐污染面积较为普遍,从长春气象仪器厂至纪家窝堡,东起贺家屯,西至台营子,呈不规则条带分布,还有西南屯、石碑岭等一带超标。最低含量为1毫克/升,最高含量460毫克/升,超标面积115平方公里。亚硝酸盐氮污染范围较广,程度较重,超标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占全区普查面积的39%。超标区为四片:一是东起客车厂,西至东家窝棚,北至小北屯,南至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二是东起新农村,西至东山合,北至岳阳水厂,南至北红嘴子;三是东起兴隆山,西至冯家屯,北至贺家屯,南至李家店;四是东起韩家屯,西至东站,北起腰八里堡,南至市化工仓库。区内最高检出值在纪家离堡为1.9毫克/升,超标23倍。氯离子区内含量一般在20~40毫克/升,仅有贺家屯420毫克/升,西家油房282.6毫克/升,超国家标准。硫酸盐污染较轻,但普遍检出,一般含量在10~15毫克/升,超标点1个。
  重金属在地下水普查区域内污染普遍较轻,仅铅稍重。铅的污染分布较广,区内超标范围有:三〇五所至第四光学仪器厂,八里堡至小南屯,刘家屯至冯家屯,生物制品所至人民广场一带,含量一般在0.2~0.3毫克/升,最高检出值在市蛋禽厂为0.55毫克/升。超标面积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9%。锌的污染较普遍,污染较轻,一般含量在0.03~0.05毫克/升,仅长春气象仪器厂污染较重,含量为2.7毫克/升,达国家标准2.7倍。汞一般含量在0.0001~0.0002毫克/升,仅永春副食点较重为0.0047毫克/升,达国家标准4.7倍。铬污染较轻,仅有3个点检出,其中市化工三厂、市色织布厂含量很低,仅有缝纫机厂含量高,为0.85毫克/升,达国家标准的17倍。砷污染多集中在小河台一带,一般含量0.002~0.006毫克/升,最高含量为0.035毫克/升,检出率15%,均未超标。
  白垩系基岩构造裂隙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挥发酚在岳阳水厂、人民广场、三五〇四厂、八里堡一带的井水中含量超标,其检出率为65%,超标点8个,超标率61%。一般含量0.0008~0.002毫克/升,最高点含量为0.008毫克/升(东安三号井),达国家标准4倍。氰化物检出范围主要在南湖至八里堡一带,一般含量在0.0004~0.0008毫克/升,最高为咸阳路井,达0.0012毫克/升。总硬度一般在8.4~16.8德国度,仅市产院26.21德国度和跃进二号井29.05德国度,超国家标准。硝酸盐氮检出率为95%,在岳阳水厂至市产院一带超标,超标点7个,超标率为39%,一般含量4~60毫克/升,最高含量(橡胶八厂)为280毫克/升,达国家标准6倍多。亚硝酸盐氮污染也较普遍,检出率79%,市二机床厂、咸阳路井超标,最高含量为市二机床厂0.25毫克/升,达国家标准7.6倍。重金属类以铅污染较重,检出率为95%,超标点6个,超标率32%。一般含量0.01~0.05毫克/升,最高含量市产院0.375毫克/升。汞有两个点检出,橡胶八厂含量0.0014毫克/升,达国家标准1.4倍。砷有两点检出,最高含量0.005毫克/升,均未超标。铜和锌检出率较高,铜的检出率为75%,含量为0.013~0.04毫克/升,锌的检出率为100%,一般含量0.04~0.09毫克/升,均未超标。
  1980年以后,由于工业废水治理工程项目逐步投入运行,减少了一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地下水中的挥发酚、氰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下降。地下水中的氯离子和硝酸盐氮等污染物呈上升趋势。
  据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所1988年的调查研究资料,在第四系孔隙水中,河谷平原孔隙水的氯离子集中值由1986年的31.53毫克/升,上升到1988年62.12毫克/升;波状平原孔隙水的氯离子含量集中值由1986年的75.83毫克/升上升到1988年的101.17毫克/升,平均年增值15.34毫克/升和12.07毫克/升。地下水中的硝酸根离子,是各种含氮物质在水硝化作用下的最终产物,是溶解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利于硝酸根离子的生成和富集。长春市地下水氮污染来源广泛,粪便、污水、垃圾、农家肥、化肥的施用和排放,均可造成孔隙地下水硝酸根离子含量的增加。1980年河谷平原孔隙水中硝酸根离子平均值为1.54毫克/升,波状平原孔隙水的平均值为109.00毫克/升。1988年分别上升到43.45毫克/升和204.06毫克/升,平均年递增值为5.24毫克/升和11.88毫克/升。波状平原孔隙水硝酸根离子已构成基岩水的次生污染原。总硬度是地下水中钙镁离子的总含量。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和含水介质吸附能力的差异,控制地下水中钙、镁的含量,介质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也会使总硬度有所改变。河谷平原孔隙水,水动力条件好,加之硫酸盐含量的增加,总硬度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波状平原孔隙水,水动力条件差,含水介质污染和环境污染较重,总硬度平均值逐年升高。1980年为371.43毫克/升,1983年为442.5毫克/升,1988年达486.40毫克/升,年递增14.37毫克/升。耗氧量是地下水污染标志之一,是反映地下水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近年来,河谷平原孔隙水耗氧量年均值呈下降趋势。波状平原孔隙水耗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80年耗氧量平均值为1.10毫克/升,1983年为1.11毫克/升,1988年达1.84毫克/升,年均递增0.09毫克/升。增值幅度逐年加大,表明波状平原污染严重,已超过含水介质的隔污降解能力,不仅造成了波状平原地下水的污染,而且对下伏基岩裂隙水构成较大影响。
  白垩系基岩裂隙水由于受上覆含水层水质和开采强度影响,上下潜水层间垂向交替加强,部分地段总硬度、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以及总铁含量增高。总硬度超标率为15.9%,硝酸盐氮超标率为22.7%,亚硝酸盐氮检出率为77.3%,超标率达50%,总铁超标率达34.1%。主要污染地段集中在市中心开采区。
  贾家洼子水源地 贾永洼子水源地始建于1971年,自开采以来,开采量及开采井数逐年减少。开采量由初期的2.6万方/日减少到1988年的0.7万方/日,开采井由15眼减少到7眼,水位由自流到动水位埋深30余米。上层潜水局部被疏干,强化了潜水对基岩水的污染。据1988年监测资料,氯离子的检出值是背景值(5.69毫克/升)的1.99~3.20倍,硫酸盐的检出值是背景值(10.24毫克/升)的0.20~1.27倍,硝酸盐氮、耗氧量分别是1980年监测平均值(4.20毫克/升、1.01毫克/升)的3.33~5.24倍和0.89~3.17倍。总硬度检出值未超1980年监测平均值(245.0毫克/升),但贾家八号井铁含量超标,8月份水样中亚硝酸盐氮和耗氧量超标,表明该处地下水污染较重。
  市中心开采区 本区南起南湖,北至东安屯西,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在波状平原上,面积约9.50平方公里。沦陷时期开采,1988年后已达50余眼井,开采密度达5.16眼/平方公里,开采量达2.9万方/日,大大超过补给资源,单井出水量逐年下降。动水位埋深,南湖一带为20余米,向北东急剧下降,为40米左右,静水位埋深24米左右。受上部土壤和波状平原孔隙水污染的影响,本区基岩裂隙水污染较重。主要污染组分均出现较高含量,有些指标超过饮用水标准。
  东安屯~腰分水岭开采段 本段基岩裂隙水与上覆河谷平原孔隙水之间无稳定隔水层,多为基岩裂隙水与河谷平原孔隙水混合开采井,开采量小于补给量。水位埋深较浅,静水位埋深6~12米,动水位埋深12~7米。由于表层处于弱还原环境和人为污染较重,本段水质特征为氯离子、硫酸盐、耗氧量检出值较高,明显高于基岩水平均值。硝酸盐氮低于河谷平原平均值,亚硝酸盐氮和总铁超标率达66.7%,与河谷平原孔隙水具有相似性。
  四间房开采段 本段基岩裂隙水位于长春市北郊四间房~赵家窝堡一线,呈北东向展布。是第一毛纺厂、机车厂等工厂的水源地。东北部开采井较集中,为常年开采,开采量约5000方/日。该开采段在西菜家附近已形成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0米左右。1984年水位下降速率0.65米/年,1988年8月低于1987年同期2~3米。但因其远离城市居民集中区,人为污染较轻,水质较好。据1988年监测资料,氯离子的检出值为背景值的4.5倍左右,硫酸盐的检出值为背景值的3.5倍左右,硝酸盐氮、耗氧量、总硬度均超过1980年平均值,但8月份水样中亚硝酸根超标,表明污染呈上升趋势。
  1988年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所,采用与地下水起始值和地下水污染指数分级评价的方法对长春市地下水污染状况做出评价。孔隙水污染起始值采用《第二松花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资料,基岩裂隙水起始值采用吉林省中部白垩系承压水化学背景值及1980年长春市地下水监测平均值。选取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氮、耗氧量和总硬度5项指标参与评价。
  重度污染区 河谷平原孔隙水重污染区分布于四门里、西獾子台、八里堡-贺家屯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为硫酸盐,超污染起始值20倍左右。四门里处硝酸盐氮,超饮用水水质标准。西獾子台、八里堡-贺家屯等地受河谷平原弱还原环境控制,加之有机质污染硝酸盐氮含量较低,但亚硝酸盐氮和总铁含量均超饮用水标准。波状平原孔隙水重污染区分布于娘娘庙、孟家屯、胜利屯等地,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污染组分含量均较高,硝酸盐、总硬度超饮用水水质标准,为综合污染类型。基岩裂隙水重污染点多集中在市中心开采区。受上覆波状平原孔隙水污染影响,以硝酸盐氮、总硬度含量高,多数污染物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为基本特征。
  稍重污染区 河谷平原孔隙水和波状平原孔隙水稍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小南沟、胜利屯等重污染段外围有分布,总面积约139平方公里,近年来逐渐向伊通河下游地带扩展。稍重污染区内监测点,一般有4项污染组分超起始值,1~3项超起始值10倍以上,1~2项超饮用水水质标准,多为综合污染类型。城区段以工业、生活污染为主,郊区以生活、农业污染为主。基岩水稍重污染点零星分布,主要受上覆已污染的孔隙水影响,多由超量开采造成。
  中度污染区 河谷平原和波状平原孔隙水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城郊农业区,总面积155.7平方公里,多数为3项污染组分超起始值,1~2项超起始值6~10倍。主要为农业、生活污染,垃圾的不合理堆放也有一定影响。基岩水中度污染点多分布于孔隙水稍重污染区,多数由于成井结构不合理,孔隙水和基岩水混合开采造成的。
  轻度污染区 河谷平原和波状平原孔隙水轻度污染区,分布于东部波状平原、河谷平原上游地段及西部、西南部腰兴隆沟、赵家大架子等地,面积约133.0平方公里。一般为2项污染组分超起始值,个别点3~4项超起始值,但超值倍数多小于3,最大为5.48,主要是生活污染造成的。基岩水轻度污染点多远离市中心,主要污染物为氯离子和硝酸盐氮,多由生活污染和井口卫生防护不当造成。
  地下水污染途径 明渠排放污水及伊通河对地下水的污染。70年代,长春市内主要有铁北小河,汽车厂明渠等8条排污水渠。铁北小河汇集了市化工二厂、煤气公司等67个单位的废水,其中12个单位的电镀废水和含酚废水以及化工、冶炼、制革、医疗等废水,污染了地下水。铁北小河附近的一号井、四号井含酚量达0.014~0.016毫克/升,达国家标准7~8倍。长春第一汽车厂一号门外明渠,经广家王流入西新水库致使沿线地下水中挥发酚大面积检出。市区伊通河两岸工厂林立,居民区集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伊通河,使伊通河污染严重。同时伊通河呈线状构成对地下水污染,在市区范围内从上游至下游污染逐渐加重,远离市区后,因自净作用又逐渐变轻。
  渗坑、渗井对地下水的污染。长春市部分地区下水管道不建全,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排污渠道,采用渗坑、渗井方式排放废水。70年代二道河子区内渗坑、渗井较多,市制革厂废水渗入地下,井水具有臭味,不能饮用。市理发刃具厂、市无线电二厂利用渗坑将含氰废水排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污染。长春市北部农田多利用城市污水灌田,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和总硬度增高。据长春市1981年环境质量报告书资料,1976年八里堡污灌区内,地下2.5米以上的土壤中集聚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39公分处的土壤中,每公斤土壤含氰化物0.06毫克,在50公分处土壤中酚的含量不变,氰化物为0.02毫克/公斤,常年积累污染地下水。
  化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据统计资料,1979年长春市郊区年施用氢氨、硝氨、氨水等化肥总量已达1万吨以上。农药种类多,数量大,敌敌畏年用量达40余吨。其中70%散落在土壤、空气和水体中,同时污染了地下水。
  此外,垃圾不合理堆放,一部分单位掩埋有害废物,坑式厕所等均对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知识出处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长春市 环境保护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介绍了长春市:大气污染与治理、水体污染与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利用、环境管理、科研检测、生态建设与文物保护、人物、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