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维修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维修企业
分类号: U472.3
页数: 32
页码: 210-2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机动车维修企业的情况,包含了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维修业。
关键词: 机动车 维修企业 长春市

内容

一、国营企业
  长春运输机械厂
  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西开运街116号。工厂占地面积69181平方米,厂房面积18375平方米。到1988年末,共有职工873人,有金属切削机床124台,锻压设备10台,固定资产净值480万元。经营范围以装载机制造、挂车制造、汽车配件生产和国产、进口汽车的大中小修为主。
  该厂的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同合自动车制造厂吉林装配厂。1945年前,约有工人90名、职员20名,光复后企业解体。国民党统治时期,该厂变为伪吉林省公路局的汽车修配厂,有职工18人。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后,该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纵队汽车团修理工厂。1949年2月,吉林省公路局正式接管该厂。当时工厂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厂房面积300平方米,只有一栋破厂房和一个破车库,有职工3人。为了发展生产,该厂陆续从社会上招聘和雇用一批技工,将伪满时残留下来的破旧设备进行修理和改装,正式成立吉林省公路局汽车修配厂。1950年4月将该厂交给吉林省运输公司,更名为吉林省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1952年4月,该厂更名为国营吉林省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1958年12月,吉林省交通厅决定将该厂迁至长春,与公私合营长春聚宝汽车修配厂合并。两厂合并后职工达568人,拥有机加设备14台,下设4个车间、9个科室。厂址设在西开运街和四马路两处,厂名为吉林省运输公司公私合营长春修理厂。1962年,工厂更名为吉林省交通设备制造厂。1963年改名为吉林省汽车配件厂,1967年又更名为吉林省汽车修配厂。1984年6月,该厂下放给长春市交通局管理,并更名为长春运输机械厂。
  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厂主要以承修省运输公司内部车辆为主。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吉林省修车委员会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工兵团委托修理工程车和货车的任务交给了该厂。职工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为这个团修理了83辆汽车。1952年,为向国庆献礼,职工们发扬主人翁精神,利用厂里的废旧材料装配了一台新型大客车。1952年9月25日,吉林省生产的第一台公路客车诞生,并命名为“国庆号”。
  1953年初,由于配件奇缺,厂内经济状况紧张。为扭转困境,该厂经多方联系同吉林市交通公司签订了改装12辆大客车的合同。职工们经过3个月的紧张奋战,终于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1958年,为解决运力不足的矛盾,该厂积极响应吉林省交通厅关于“挂车化,挂车列车化”的指示,于当年年底生产出第一批挂车74辆。1959年、1960年连续制造577辆,对解决省内运力不足的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为解决修车缺件的问题,该厂从1958年开始试制汽车配件,并陆续添置了一些机械加工设备。到1961年,该厂的汽车修理、配件生产都持续上升。配件的主要品种是解放车活塞、缸套及变速齿轮。1963年,该厂的汽车配件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创最好水平。同年10月在四川举行的全国齿轮质量评比中,该厂生产的“吉”字牌齿轮荣获全国齿轮质量第二名。当年配件产值达156.4万元。之后,该厂又相继生产了“嗄斯”69型加力箱齿轮和各种车型的活塞、缸套、活塞销等十几种汽车零部件。到1965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448.76万元,成为吉林省修车和配件生产的骨干企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1967年出现了武斗事件,并发生了一次火灾,造成26万元的经济损失,建厂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专损。1975年厂房得以恢复,到1976年汽车大修能力和质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78年,该厂开始试制装载机,1979年正式投入生产。这种装载机在10年的生产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改制和数十次小的改进,最后定型为ZL30A型轮式装载机。进入80年代以后,该厂一方面增加装载机的产量,一方面扩大加工自制件品种,同时把修车品种由国产转向进口汽车。从1981年开始,大量承担进口汽车修理业务,成立了吉林省日本车修理服务中心。为搞活企业,该厂1987年开始大搞横向联合,同年8月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联合,建立长春丰田汽车维修中心。11月建立中国机电设备公司华东汽车贸易中心长春维修服务站。1988年,该厂引进民主德国鲍克玛公司SHM5-125B型平地机技术项目获得成功。横向联合使企业经营方式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1988年,该厂落实招标承包责任制,使企业充满了生机。到年末,该厂内设2个分厂、4个车间、21个科室,完成工业总产值515万元,实现利润62万元。
  长春市汽车修配厂
  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西开运街20号,成立于1958年10月。它的前身是1953年5月3日由私营汽车修理业中的13名工人联合发起的长春市汽车修配工业合作社。当时的社址在西三道街,厂房2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300多元,流动资金100元,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修理各种进口杂牌汽车为主。1954年更名为长春市汽车修理合作社,当时拥有机床4台和部分修理工具,年可大修车20台。1958年10月,该社由长春市手工业局移交给长春市交通局领导,随之变为地方国营,更名为长春市汽车修配厂,厂址迁到东三道街50号。工厂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厂房面积808平方米,职工已达166人,当年大修汽车147台。1959年,宽城区胶车社轮胎翻新车间并入该厂。1960年9月,宽城区汽车摩托车修配厂、南关区长通交通设备厂、桃源公社挂车制造厂、市机械厂第三车间相继并入该厂。1960年春,该厂用上级拨款36万元在开运街兴建新厂房,1961年5月迁入。新址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修理车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到1961年底职工达623人,固定资产达33万元,大修汽车160台,内设汽修、钣金、配件、轮胎4个车间和电机、摩托车两个工段。
  为了提高修车质量,赢得信誉,1963年该厂两次派人到上海汽车修配厂学习,回来后大搞技术革新,改革工艺。1964年修车由原来的小组包修改为流水作业方式。1964年至1965年由于车源充足,注意抓质量,修车质量闻名省内外,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管理混乱,修车质量严重下降,1973年至1974年又盲目搞“120”摩托车试制,造成产品积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厂狠抓企业管理,在生产上坚持以修为主,修造结合。1978年在汽车配件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了修旧利废活动,采取修、改、配、制、焊、堆、缩、嵌、镀等10种方法,修造汽车配件达140多种。1979年该厂恢复了技术检查科,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在市交通局组织的质量检查中,修车质量由倒数第一跃为第一名。当年完成汽车大修481台,实现利润43万元,超年计划22.6%。修理周期由1964年的30天缩短为26.6天。按吉林省《汽车大修质量标准》检查,大修车合格率达到73.1%,名列全省第一名。大修车返修率为1.8%,比省规定指标下降了3.2%。
  进入80年代后,该厂为解决车源不足的困难,主动与第二汽车制造厂联系,于1980年末建立了东风牌EQ140汽车长春特约服务站。为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该厂广开门路,增加NJ130、北京吉普、井架子车、越野车等修理品种外,1981年,第一汽车厂生产了一批二类汽车,该厂还主动承担了组装汽车大箱的任务,增加产值22.6万元。1982年6月,东风140汽车长春特约服务站被“二汽”晋升为长春技术服务中心站,从1986年4月起免费对用户的东风汽车进行保养。
  为改变“听、看、摸”的落后的汽车检测方法,1986年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投资65万元,在该厂建立了省内交通系统第一家汽车技术检测站,1987年1月9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年检测能力为1万辆。
  到1988年底,该厂占地面积43445平方米,厂房面积11213平方米,有职工434人,有金属切削机床41台,锻压设备3台,固定资产原值367万元,净值335万元。
  长春小汽车修理厂
  位于长春市南关区东大桥街1号,成立于1969年1月1日。该厂前身是原长春市卫生局汽车修配厂和长春市交通学校小修车间。成立时有职工81人,厂名为长春市第二汽车修配厂。工厂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厂房面积2400平方米,设立大修和机加2个车间,主要经营解放牌汽车的大中小修理。
  1972年,长春市恢复已解散的卫生局汽车修配厂,人员设备于当年6月从该厂分出,该厂只剩下61人和几台简易设备。市交通局调整了该厂领导班子,增加了部分职工,增添部分设备,使该厂的生产有了发展。到1973年末,完成大修车150台,中小修2000余台,有固定资产35万元,年利润11万元。
  除了担负汽车大中小修任务外,该厂还承担了造车和汽车改装任务。从1971年至1977年,该厂先后制造了三轮、四轮柴油车4台,改装了春城5吨双排座货车20台,改装北京BJ212型吉普车3台,制造了解放CA-10B转向总成和上海58-1转向机总成,生产了475型叉车,均因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停产。1979年,该厂在原有修理业务的基础上扩大了修理范围。1980年7月与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签订了建立长春特约服务站的合同,并购置专用修车设备,初步形成了发动机、底盘修理两条生产线,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转入以专修北京BJ212型吉普车和BJ130型货车为主,同时兼修其它小型货车。该厂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修车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9月在全国轻便型汽车修理质量评比中获东北组第一名;1986年在全国行检中获得整车、总成、操作质量三项优胜奖。1985年3月被全国轻便型汽车修理行业联合会正式接纳为会员厂。1985年9月23日,经市交通局批准将该厂更名为长春小汽车修配厂。10月9日又更名为长春小汽车修理厂。同年底该厂共有职工319人,有3个车间、11个班组,汽车大修185台,中小修3330台次,年产值135万元,实现利润63万元。
  1986年4月,该厂与上海汽拖公司联合,建立了上海轿车长春维修服务站。1987年又陆续建立了上海大众有限公司桑塔纳、帕萨特长春维修站、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大发面包车、雁牌货车长春特约维修服务站、广州标志轿车长春维修服务部。为提高修车质量,该厂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高于省标、国标的质量控制标准,实行质量否决权,并开辟跟踪服务业务。
  到1988年末,该厂占地面积15700平方米,厂房面积6332平方米,共有职工30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6万元、净值80万元、现代化保修机具10台、先进检测设备6台、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10台,当年完成大修车200台、中小修3000台次。该厂内设7个职能科室、2个车间、2个修理部、附设1个集体企业。
  地方国营长春市汽车修配厂
  位于铁北兴业街39号(现长春市电机厂厂址),1954年10月成立,是当时长春市唯一的国营汽车修配厂。该厂成立之初,有2个修理车间、1个轮胎翻修车间,有70名职工和6台机械设备,隶属长春市工业局。1956年工业局划分2个局,该厂隶属于第一工业局。当时该厂技术力量较雄厚,修理工大都是从社会招考来的五级以上技工,以修理各种进口杂牌车为主。1957年开始增修拖拉机,并于当年试制小型机动车7台、拖拉机1台。1958年交通工业归口,第一工业局决定将该厂解体。1958年7月,工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划归薄板厂(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员),一部分(技术人员和修理工)与度量衡厂合并成立长春市交通设备制造厂,1960年又更名为长春市机械厂,汽车修配厂并入的部分变成第三车间。1961年5月,经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该车间并入长春市汽车修配厂。
  长春市摩托车修配厂
  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开运街25号,成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1949年春成立的连记摩托车修理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更名为宽城区汽车摩托车修配厂。有职工68人,设汽车修配、摩托车修配、机修3个车间。1960年9月10日经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该厂与市汽车修配厂合并,成为摩托车修理车间。1963年8月1日,又由市汽车修配厂分出,成立长春市摩托车修配厂。当时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厂房面积270平方米,有职工51人,有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28台,下设电工组、喷漆组、修理组、修旧组、车钳组、材料库、二马路门市部,主要承担58-1三轮汽车、长江-750、幸福-250、东风-021摩托车的大中小修理。当年完成摩托车大修59台、中修25台、小修263台次,完成产值10万元。之后,该厂大中小修摩托车台数、产值、利润持续上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的生产蒙受很大损失,连续亏损。1970年10月,该厂由长江路19号迁至开运街25号,厂区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从1970年开始,该厂狠抓质量管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生产秩序开始恢复,管理走向正规。
  1974年,为改变城市运输落后面貌,交通局根据市委关于用小型机动车代替手推车和马拉车的要求,把造车的任务交给了该厂,要求半年打基础,一年出产品。为完成造车的任务,该厂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1974年5月至1975年2月,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造出首批样车。生产方式是以专机和通用设备加工制造,手工操作承装车辆。为适应造车需要,该厂于1974年扩建厂房1200平方米,到1976年已初步形成汽车生产线7条。经过试验,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耐久性等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产品定型为长春牌CH-120型载重汽车。从1977年开始,该厂除每年大修摩托车220台、中小修700台外,还制造120汽车100台左右。
  1981年12月12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关闭摩托车修配厂,将厂房、部分设备、人员以及当时生产的新型门锁一并移交给市机械工业局所属的第四光学仪器厂,将部分修理人员和修理设备调整给市交通局。该厂关闭时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厂房面积7000平方米,有职工407人、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70台、固定资产302.4万元。
  长春市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
  位于二道河子区远达大街154号,1953年6月1日成立。当时厂址设在东长春大街三段73号,有职工71人,在生产组织方面分成两个中心小组:第一中心小组有10个包修组,以修理为主;第二中心小组有8个小组,以钣金为主。1953年10月1日并入长春市运输公司国营运输部,改为保养场。1954年10月该场撤销。1956年成立了长春地区运输公司合营汽车队保养场,地址在东天街14号,以一、二保和小修为主。1960年开始改制木制结构挂车和翻斗车,共改制主车翻斗42台、挂车翻斗100台,因结构不合理而淘汰。1961年4月,合营车队保养场扩建为长春地区运输公司保养场,场址由东天街迁至现址。该场从1972年开始大搞技术革新,分别于1970、1973和1979年自制龙门式、双臂式、绞接式装载机各1台。1973年改制气压翻斗16列,因这种翻斗车气压低,举升能力有限,而被淘汰。1975年开始改制液压翻斗车20列获得成功。这种翻斗车至今仍被应用于运输生产。该厂靠自己的力量,从1975至1980年,先后制作了全套专用保修机具,如:天车、前后桥作业台、清洗机、叉速器作业台、变速器作业台、气泵水泵作业台、液压盘、铆钉机、电动扳子、举升气动千斤、剪板机、远红外烘干室等等。该场保修机械化当时在全市享有盛名。
  为提高车辆完好率,该场从1970年开始转向以大中修汽车为主,从1985年1月起正式对外营业,并由长春市运输公司保养场改为长春市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在汽车修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该厂努力扩大修车品种和经营门路,1986年4月与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联合建立了长春特约服务站,同年12月又建立了柳州装载机技术服务中心。
  到1988年底,该厂有职工220人、各种设备59台、厂房面积4100平方米、资产总额175万元,年大修汽车70台、中小修250台。当年完成产值200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
  德惠县汽车修配厂
  位于德惠镇铁南养路段后院,后迁至东三道街。1973年成立,当时有职工12人,有各种机械设备3台,主要经营汽车大修。1980年,随着社会汽车修理业户的增多,汽车大修的数量逐渐减少,故增加了中小修。1985年该厂机构设置为4股(人保、计财、生产、供销)、4组(发动机、底盘、配合、钣金),年产值10万元。到1988年底,该厂共有职工55人,拥有各种机械设备5台,固定资产13万元。工厂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厂房面积400平方米。自开业以来,共大修汽车120台次,中小修汽车3600台次。
  双阳县汽车修配厂
  成立于1976年3月,厂址在双阳县公路管理段院内。当时有职工51人,主要生产骨干由双阳县农机修造厂调入。有金属切削机床、刨床、曲轴磨床各1台,可接受各类国产汽车大修、装配和各种汽车的专项修理。由于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修理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信誉,年年盈利,1980年以后,由于汽车修理网点的增加,该厂受到很大冲击,生产萧条,亏损严重,1981年12月经县计委批准,并入双阳县客运公司。
  九台市汽车修配厂
  位于九台镇团结街,成立于1972年。当时有职工50人,有车、钻、刨床4台。当年完成汽车大修3台、小修90台次,年产值18万元。到1985年,有职工126人、机械设备14台,下设4股(人保、生产、会计、供销)、2个车间(机加、主修)。工厂占地面积4450平方米,厂房面积2323平方米。当年大修汽车21台,小修274台次,工业总产值33万元。1985年5月并入九台市运输公司,更名为九台市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到1988年底,该厂有职工35人,资金总额108万元。
  榆树县汽车修配厂
  位于榆树县榆树镇,1973年3月成立。当时有职工36人,各种机械设备9台,主要经营汽车大中小修理。1980年由于社会修车网点增加,该厂产值、产量不断下降,1981年亏损8.3万元。同年10月经榆树县人民政府批准,该厂解体,转归工业,解体当时有职工99人,拥有车、铣、刨、镗、磨床15台。厂房面积960平方米。
  农安县汽车修配厂
  位于农安县宝塔街,1972年5月成立。当时有职工70人、厂房面积1424平方米、各种机械设备7台,主要承担货车的大中小修。年大修车40台。由于车源不足,处于长期亏损的局面。1981年10月22日经农安县人民政府批准,该厂停办,当时有职工140人,各种机械设备10台。该厂的技术骨干安排到县运输公司保养场。
  郊区汽车修配厂
  位于长春市二道河子区远达街74号,成立于1971年8月,主要经营汽车大修。工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厂房面积488平方米。下设汽车修理、钣金、烘炉3个车间。为了发展生产,这个厂从1972至1977年间扩建了厂房,并建立了相应的职能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到1977年底,厂房面积已达1872平方米,有职工105人,全年大修汽车17台,完成产值19万元。进入80年代,由于汽车修理厂家剧增,该厂连年亏损。1982年经长春市郊区交通局批准,将该厂并入郊区运输公司。
  农安县运输公司修配厂
  位于农安县农安路11号,1986年4月1日开业,主要经营汽车大修。到1988年末,有职工17人,资金总额25万元。
  九台市客运公司汽车修配厂
  位于九台市九台镇,1973年开业,主要经营综合小修。1988年有职工11人,资金总额9万元。
  除交通系统国营汽车修配厂外,其它系统尚有28个国营汽车修配厂(15人以上)。详见表74
  二、集体企业
  长春市汽车配件修造厂
  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宋家街,1966年5月1日成立。是由20几名家庭妇女组织起来的吉林省交通厅公路局家属生产修配厂。1966年7月20日正式开工,有职工109人,以修复省交通厅内部单位的三泵一体(汽泵、水泵、机油泵、汽缸体)为主。1969年1月,该厂更名为吉林省公路局三八汽车零件修理厂,同年6月开始承担市内单位废旧汽车零件的修复。1970年,该厂大搞技术革新,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试制成功了“201”阴离子交换树脂、“282”型汽油滤清器。经403所验证,该产品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1年3月,该厂负责人吴凤英出席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时,曾受到周总理的赞扬:“你们工厂都是妇女,做出这样的事业来,真了不起”!“201”树脂因经费问题没能投产,解放牌汽车“282”汽油滤清器于1972年开始投产。1976年为扩大汽油滤清器生产,新建砖瓦结构车间605平方米。1977年陆续购置压铸机等设备,并开始加工解放牌汽车前轴、后桥壳等毛坯件。1978年9月,经吉林省交通局批准,将该厂下放给长春市交通局领导,隶属长春市汽车修理服务工业公司,名称为长春市汽车修理服务工业公司三八汽车零件厂。当时有职工253人、金属切削机床27台、锻压设备2台。固定资产原值61.9万元,净值46.1万元。1980年1月,经长春市经委批准,更名为长春市汽车配件修造厂。该厂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企业整顿,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产品质量。为适应开放搞活的新形势,先后开设了2个汽车配件销售门市部、1个改装厂。到1988年底,该厂占地面积7053平方米,厂房面积259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9.5万元,净值48.5万元,有职工193人。金属切削机床47台,内设9个科室、3个生产车间、2个配件门市部,主要加工后桥壳、后轮壳、汽缸盖、吸排气支管、半轴导管、汽油泵和生产汽油滤清器。1988年实现利润6.4万元。
  长春市运输机械修造厂
  隶属长春运输机械厂,位于朝阳区抚松路南胡同60号,成立于1979年6月,是该厂为安排职工子女就业而开办的。成立时有职工235人、流动资金16.2万元,主要经营汽车修理、汽车喷漆、汽车靠背制作。原名吉林省汽车修配厂知青喷漆厂,后改为吉林省汽车修配厂综合厂。1984年随省汽车修配厂更名而改现名。到1988年末,有职工303人,固定资产净值23.6万元。年产值131万元,实现利税10.4万元。工厂占地面积11328平方米,厂房面积832平方米。
  长春市汽车修配厂附件厂
  隶属市汽车修配厂,位于朝阳区开运街20号,1981年1月开业,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厂房面积97.5平方米,主要承担各种汽车的大中小修理业务。由于厂里技术骨干较多,修车质量好,速度快,一次合格率达90%以上,大修车在厂日平均20天。1982年扩建一栋厂房,招收待业青年23名。1983年增设了汽车配件商店。1985年又增设了轻型汽车配件商店,从1984年至1987年,仅2个汽车配件商店的销售收入就达348万元,获利润29.9万元。到1988年末,该厂有职工105人,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1台,厂房面积251.5平方米,两个营业室面积316平方米,固定资产3.7万元。从成立到1988年末,该厂共实现利润170万元。
  长春小汽车修理附件厂
  隶属长春小汽车修理厂,位于南关区东大桥街1号,成立于1980年10月。原名为长春市汽车配件附件二厂,成立时主要生产民用床。1981年6月转为汽车修理和配件制造。1985年11月改为现名,主要承担BJ212、BJ130型国产小汽车的车棚靠垫修理安装及部分小型汽车的修理。当年该厂小修车1247台次,制作车棚245套、座垫总成157套。到1988年末,该厂有职工89人,拥用固定资产4.8万元,各种机械设备10台,完成产值68.5万元,实现利润5.9万元。
  长春市第一货运公司保养场
  位于南岭自由大桥西南侧,1975年1月成立,主要承担汽车大修和大三保修理,兼营机械加工生产。70年代曾为制造120型汽车生产大量零部件。到1988年底,有固定资金46万元、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各种机床及维修设备60多台,职工160人。当年完成大修车29台、大三保车46台,实现利润12.5万元。
  交通汽车修理部
  位于胡家店,隶属长春市第一货运公司,1988年7月成立,主要经营汽车小修,有职工4人,固定资金0.5万元,厂房面积50平方米。当年实现产值2.4万元、利润466元。
  长春市第一货运公司汽车装载机修理部
  位于华丰路2号,1988年12月成立,厂房面积30平方米,有职工5人,主要经营装载机修理和配件销售,资金总额0.5万元。
  长春市第二货运公司保养场
  位于二道河子区惠工路25号,1975年2月成立。当时有职工267人、设备46台,主要经营本公司范围的汽车大修,1986年开始对外修理。到1988年底,有职工109人、厂房960平方米,拥有金属切削机床及各种维修设备29台,年大修汽车100台,中小修400台。当年实现产值47万元。
  长春市第三货运公司保养场
  位于兴业街19号,1975年1月成立。它的前身是宽城汽车运输社修理车间,当时有职工226人,主要经营汽车修理。到1988年底,有职工66人,厂房面积781平方米,固定资产22.9万元。当年大修车22台,中小修295台次,实现产值54.2万元、利润5.6万元。
  长春市第四货运公司汽修厂
  位于孟家电台街21-1号,1975年成立。当时有职工73人,固定资产27万元、各种设备14台,主要承担公司内车辆大修和三保。1985年开始对外承揽汽车大中小修。到1988年底,该厂共有职工104人,厂房面积1497平方米,资金总额20.8万元,拥有各种机械设备20台。年大修汽车35台,中小修155台次,实现产值66.9万元。
  长春市搬运安装公司汽修厂
  位于兴业街55号,1985年5月开业。当时有职工12人,固定资金0.3万元,主要经营汽车的大中小修理。到1988年底,有职工14人,厂房面积50平方米,固定资金17万元,年大修车5台,中小修车96台次。当年完成产值1.5万元。
  长春市汽车配件铸造厂
  位于朝阳区开运街25号,1976年11月在长春市摩托车修配厂三车间精密铸造组基础上成立的,1977年正式投产。成立当时有职工40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厂房面积300平方米,主要承担120型汽车配件、140汽车配件的铸造任务。1981年随着摩托车修配厂解体而解体。
  双阳县交通局汽修厂
  位于双阳县电影院西侧,1987年11月开业,主要经营汽车中修。1988年有职工15人,资金总额5万元。
  长春市公路客运汽车修配厂
  位于东大桥惠工路,1962年成立。当时有职工120人,资金1.8万元,3台设备,主要承担内部客车的大中小修和二保。1968年厂址迁至南关候车室内,增加了相应的设备,改善了作业条件。70年代该厂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不但承担了本公司改制680大客车任务,为交通局各运输企业培训了一批汽车修理技工。1985年开始对外修理,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1987年厂址迁至东大桥惠工路。到1988年末,有职工134人,厂房面积2800平方米,资金总额42万元。年大修客车28台,中小修350台次,拥有各种机械设备24台。当年完成产值11.5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
  长春市运输公司第三汽车队修配厂
  位于金钱路1号,1980年11月25日成立。当时有职工7人,固定资金3万元,各种机械设备5台,经营汽车大中小修理。该厂成立时由三队管理,从1988年4月起由劳动服务公司承包。同年底,有职工11人,厂房面积175平方米,资金总额3.5万元,年大修汽车5台,中小修25台,实现产值35万元。
  长春市运输公司机械化汽修部
  位于二道河子区远达大街54号,隶属市运输公司机械化车队。1988年4月为安排承包后的富余人员而成立。有职工15人,各种修理设备6台,厂房面积80平方米,固定资金2.7万元,主要经营汽车综合小修。
  长春市经联小型汽车修配厂
  位于惠工路35号,隶属市运输公司集装箱车队,1987年4月1日成立,主要经营汽车综合小修。到1988年底,有职工12人,厂房面积25平方米,资金总额1.08万元,年小修汽车500台。当年实现产值6.1万元,利润1.4万元。
  九台市营城汽车修配厂
  位于九台市营城镇,1985年开业,主要经营汽车大修。到1988年底,有职工32人,资金总额40万元。
  农安县货运公司修配厂
  位于农安县宝塔街,1985年5月开业。1988年底,有职工22人,资金总额15万元。
  除交通系统集体汽车修配厂外,其它系统尚有86个集体汽车修配厂(20人以上),详见表75。
  三、个体维修业
  1.新中国成立前的个体维修业
  联合机器修理部
  1928年9月开业,地址在当时的满铁附属地日本桥通52号。业主是俄国人毕金索夫,有雇工13人。这是长春市第一家汽车修理业,关闭时间不详。
  快利铁工厂
  1933年9月开业,地址在当时的大经路122-1号。业主张琴舫。这是长春市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汽车修理厂。有机器4台,雇工十几人,主要承担汽车修理和保养业务。后又承包了“泰东洋行”进口汽车组装和修理业务,到1938年,人员已达52人。1939年,该厂又收买了大兴铁工厂和云兴车行两个小型汽车修理厂,人员增至80人,从而跻身于当时少数几家较大民营企业行列。然而,在殖民地条件下,想通过资本积累发展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日资企业的排挤,警察官吏的勒索,加上汽车配件来源困难,张琴舫不得不于1939年10月大批解雇工人,缩小办厂规模,将一半资产抽出带回沈阳,而将另一半交给其孙张定长经营,后改为一般铆焊厂。
  恒懋铁工厂
  厂址在西三马路10号,1934年开业,业主王绍孟。开业时有工人10人、厂房5间,设备3台,主要经营汽车铆焊、钣金、喷漆及零部件简单修配等。由于对工人的盘剥加重,1937年几个技工相继退出该厂,加入新成立的实业铁工厂。加上该厂掌柜兼电焊技工张福春离厂,恒懋铁工厂一蹶不振,终于在1944年停业关闭。
  实业铁工厂
  厂址在东四马路96号,1938年5月开业。业主董森昌,有雇工14人,主要经营汽车修理与人力三轮车制造。
  胜利铁工厂
  厂址在西三道街61号,1934年3月开业。业主袁金亭,有雇工12人。
  大恒铁工厂
  厂址在西三马路127号,业主佟宽,1936年5月开业,有雇工34人,拥有机械设备7台,月修车能力17台,到1945年倒闭时人员已达80多人。
  大兴铁工厂
  厂址在吉林大马路6号,业主于新有,1938年开业,有雇工30人,拥有机械设备7台、厂房7间,修理业务有喷漆、铆大架、修发动机、底盘等。1939年转卖给快利铁工厂。
  康德自动车工厂
  厂址在西六马路176-1号,业主为日本人相野竹次郎,1937年10月开业,有雇工25人。
  “新京”哈利洋行铁工部
  厂址在吉林大街23号,1937年10月开业,有雇工10人,业主为日本人弘易常太郎。
  聚宝修理部
  1948年7月,林聚宝与马昌清、缪雅山3人花30亿元(旧币),将张维均的维新汽车修理部买过来,成立了一个汽车修理部,字号叫“三星”,主要是给私人修理老旧车。由于税收负担重,1949年春报停业。1950年5月,成立了聚宝汽车修理部,厂址在西三马路,有职工14人,主要经营汽车修理、喷漆、洗缸和加工,1956年1月变成公私合营汽车修理厂。
  永和汽车修理部
  1946年5月成立,厂址在二道河子区东盛路。厂主袁明雄、袁德和,主要经营汽车小修。1951年迁至大经路,正式更名为永和汽车修理部,有职工7、8个人,1956年1月变成公私合营。
  2.新中国时期的个体维修业
  新中国成立后,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个体开办的汽车修配厂多数变为公私合营。198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汽车维修业发展迅速。到1988年末,全市个体汽车维修厂点已达338家。详见表76。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