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运
分类号: F552.734
页数: 4
页码: 188-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水运方面的情况,包含了“二松”水运,伊通河水运。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发展 长春市

内容

一、“二松”水运
  长春境内的第二松花江(以下简称“二松”)航段的上游有吉林市,下游有扶余市。吉林、扶余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和客货集散地,长春地区水运的兴衰与这两地息息相关。
  明永乐年间,在奴尔干(今苏境内黑龙江一带)设立了都司,奴尔干路途遥远,“地不产五谷,非舟莫至”。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往来,特别是为了把前去奴尔干都司衙署的庞大出使队伍及赏赉的物资迁送到奴尔干,充分利用松花江、黑龙江水路与辽东陆路的交通路线,于是,吉林设船厂,建造船只。从明永乐三年(1406年)到宣德八年(1434年)近30年间,内官亦失哈先后10次从吉林出发,率船25-50艘顺“二松”而下至奴尔干,开创了“道近而易,廉价的水上运输线”。
  1658年,清康熙帝为了保证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在吉林造船百艘,每船装粮200石、兵300人,并在易屯门(伊通县)和易屯河口设囤粮点,陆路与伊通河联运。从1681年至1690年,大小船只往来于吉林与瑷珲城间,运送粮食、兵员、兵器,为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1858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从此,沙俄霸占了黑龙江、松花江的航行权,此时松花江上无一艘中国汽船航行。光绪廿三年(1897年),沙俄开始修建中东铁路,成立了中东铁路船舶运输部,组织管理“二松”的水运,从沿江一带掠夺木材、石料等,用船运至筑路工地。
  最初,航行“二松”上的船舶有从英国订购的轮船15只,此外,还有黑龙江方面购买的轮船2只,另有俄国交通部拨来的轮船6只,当时航行松花江上的船只总数约50只。
  1903年,铁路筑成后,俄国人于铁路管理局内部设航务处,管理松花江内东铁各轮船。松花江上的客货运输,由于水浅,货物一般运至松花江站(今德惠境内,现已拆除)。本站位于吉林下游距吉林107浬的地方。由此转火车运出。1909年运输的货物中,有14000多普特(俄国重量单位)是由中东铁路所属地往来的货物。其货物数量如下:
  1910年航路营业状况如下:
  乘客收入:15401.58戈
  包裹收入:283.62戈
  货物收入:5415.15戈
  (戈,货币单位:1卢布=100戈)
  1907年8月,吉林官轮局成立,购买拖轮7只,有吉浮、吉清、吉杭3艘船行于桓市(今吉林市)乌拉街、五棵树、小城子、陶赖昭一带。
  吉林至陶赖昭航线,以客运为主、货运很少。对乘客票价规定:一等8元、二等4.5元、三等3元。船内就餐:一等6角、二等4角、三等2角。少数货运,运费无规定,一般协商定价。
  1915年,扶余商界受吉林官轮局影响,由扶余商务会发起,设立服务汽船公司,加入“二松”的水运行列,当时有国兴号(110吨)、国安号(55吨)航行于扶余至吉林间。运输客、货票价:一等客票12元、二等10元、三等8元。
  1934年,松花江码头的谷物上市量约5万吨,靠帆船水运自扶余、大赉的年约3.5万吨,其中80%是向横断当地的北满铁路装运货物。
  1943年,丰满大坝的建成,使松花江水运日趋下落。原有的航运公司都处于维持状态,尽管经过整治,但因江水减少,航运事业萧条。
  长春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松花江得到了新的治理和利用,乡镇船舶日益增多,由人力渡船更换成机动船,自然码头、渡口不断增加,并陆续出现了许多捞砂采石船。到1988年,长春市大小机动船舶已发展到百余条,分布于沿江各县、乡,主要集中于榆树的五棵树、大坡、九台的其塔木等地。在松花江沿岸,还有多处汽车渡口码头存在,方便过往的车辆与行人。乡镇个体船舶相继出现,促进了沿江乡镇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二、伊通河水运
  伊通河最早的水运,见于康熙年间。当时,沙俄侵占了我国的雅克萨。为了反击沙俄入侵,1683年3月,康熙指示大学士勤德洪:“馈运乌拉军粮,自辽河逆流运至等色屯,随用蒙古之力陆路运至伊屯门,自伊屯门船载顺流运至松花江甚善。”
  古塔副手瓦礼复奏“伊屯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伊通河即现今的伊通河),尔后,便在伊屯门及伊屯河口等处设立仓库,囤积粮食,再利用舟辑之便,顺流而下,入松花江,把粮食等物品运至雅克萨前线。
  关于运粮船运量等,杨宾的《柳边记略》载:“易屯河船一百只,每船载米六十石,每船设运丁五十名”。
  从此以后,帆船往来一直较频繁,长春沦陷期间,曾被利用做“新京”(长春)至农安间的货物运输,时而逆流而至伊通县。农安至长春间的行程为六七日,主要运输粮食、麻袋等。
  1939年12月,京大线(长春至大安)铁路建成通车后,伊通河的利用便逐渐减少。
  20世纪50年代初期,伴随经济的发展,也曾利用过伊通河,但也仅是在涨水期进行地区性水运。1961年,对伊通河航运作了调查,河流全长400华里,有8个乡靠伊通河右岸。货物集散点到河道都有一段距离,平均8华里。全年航运量127275吨,其中粮食18%、生产资料10%、生活资料18%,输出量占总运量的8%,有渔船200只。
  到1988年,伊通河因上游有太平池水库、新立城水库的限制水位,水已基本断流,不能通航了,仅有一些渡口存在,与对岸进行客货渡运。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