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客流班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客流班次
分类号: U492.4+13
页数: 10
页码: 164-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旅客运输客流班次的增长变化。
关键词: 长春市 旅客运输 客流班次

内容

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长春出现小车店,备有小车,按乘客的需要载客。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商品流通的发展,外出乘车的人越来越多。到1928年,一般线路都日发车2个班次。经济交流兴旺的线路,达到日发车7个班次。详见表53。
  长春沦陷时期的公路旅客运输,完全被日本侵略者垄断,日发车班次多时7次,少时1次。长春沦陷时期公路客运发车班次见表54。
  长春解放初期,长春市的公路旅客流量,年平均日下行181人次,年均日发车最低5个班次,最高13个班次,实载率70%左右。
  从1957年至1965年,长春市的旅客流量大幅度增长。年平均日下行客流782人次,是1949年至1956年的3.3倍。年平均日发车最低16个班次,最高28个班次,实载率为70%左右。
  1966年至197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走“五·七”道路,医疗卫生人员走“六·二六”道路,大批人员到农村落户,增加了公路旅客流量。长春市的年平均日下行客流1689人次,是1957年至1965年的1.5倍。年平均日发车班次,最低28个,最高55个,实载率为75%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公路旅客流量有了成倍增长。1978年至1988年,长春市区的日平均下行客流3602人次,是1966年至1977年的2.1倍。年平均日发车最低20个班次,最高181个班次(含公铁分流班次),实载率为70%左右。1988年,长春市平均日发车731个班次,其中长春市内280个班次(含国营、集体、个体)。日均下行客流28500人次,其中长春市区12500人次。发车班次是1978年的2.77倍,客流是1978年的3.39倍。长春市公路客运班次、客流比较见表55、56。客运流量调查分析见表57。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客流、班次的增加,春节旅客运输和公铁客运分流应运而生。
  春节期间是客流最多的时候,比平时增加一倍左右。节前下行客流多,节后上行客流多,而且集中在春节前后10几天。
  为了确保春节期间旅客运输,长春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春运指挥部,各客运企业成立春运领导小组,下设营运、技术材料、安全、服务质量、后勤、治安、三检、宣传、综合统计等工作小组,组织春运工作。在春运期间,客运企业自始至终把安全、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安全预防措施,热情接待旅客,多设售票窗口,灵活安排加班车,保证旅客当天走得了。修理人员到发车第一线,抢修故障车,保证车辆完好率在95%以上。治安、三检人员保证候车秩序井然,易燃易爆品不带上车。后勤人员保证及时供应热饭热菜。整个春运期间,做到不冻坏一人,不伤一人,不死一人,不错漏乘一名旅客。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得满意。每逢农历卅这天,只要还有一名旅客,也用小车送到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旅客的心坎上。
  1956年,长春市区春运期11天,共发车274台次,输送旅客8856人次,节前下行最高峰日客流861人次。
  1962年,长春市区春运期24天,输送旅客56674人次(下行29097人次,上行27557人次)。共发车1531台次,日均发车63台次。客流最高峰时日发车75台次。长春客运站只有18台车,不能完成输送任务,市春运指挥部从公共汽车公司、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省交通厅车队、长春电影制片厂、大专院校等30多个单位调出80多辆客车参加春运,完成了春运任务。
  1965年,长春市区春节旅客输送量有所下降,输送期20天,共输送旅客27610人次,节前下行最高峰日客流1885人次。春运期间共发车740台次,其中长春客运站发客车435台次,发代客车50台次,输送旅客15541人次,占总输送量的56%;长春市公共汽车公司发车199台次,组织机关单位发车56台次。共输送旅客12069人次,占总输送量44%。
  “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旅客输送量10万人次左右,发车2000多台次。
  80年代,春节客流成倍增长。1981年长春市区春运期40天,共发车2797台次,共输送旅客299382人次(下行151201人次,上行148181人次)。1984年春运期为40天,长春市区发车4212台次,输送旅客478799人次。从这一年开始,集体、个体客车开始参加春运。
  1988年,春运期为40天。长春市区日均下行发车班次549个,比1978年增长84.2%。日均输送下行旅客23164人次,比1978年增长71.7%。共发车3247台次,输送旅客439987人次。1965年至1988年春节旅客运输量统计,详见表58、59。
  1983年5月,国家经委、交通部、铁道部为调整运输结构,实现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做出公铁分流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长春市公路客运公司和吉林市公路客运公司商定在长春至吉林一线,试行公铁客运分流,之所以在这条线路上进行客运分流,一是长春至吉林一线的客流最大,公路又比较好,运距与铁路接近。采用宽座位、高靠背、软席、速度高的车型,在运行时间上快于火车的慢车,与火车的快车差不多少,而且舒适。二是去吉林的旅客中,出差办事的工作人员比较多,早出晚归的要求比较强烈。分流中,把发车时间定在早7:30分,返回时间定在下午2:30分,把每一班次都发在火车慢车之前,便于旅客在汽车和火车之间去选择。三是发挥汽车客运优势,采用直达快车,可比火车的慢车快一小时多。四是不用排队购买车票,不用长时间候车,减少乘车程序,车等旅客,车上售票,车上候车,对号入座,保证座位。车上备有开水、书刊杂志,免费供应。临近终点进入市区,尽可能根据旅客要求停车,方便旅客。五是票价合理,略高于火车快车车票。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1983年10月5日7点30分,长、吉两市各发出第一台直达旅客快车。到10月18日,直达快车增至四对。年末,长春市公路客运公司又与九台市客运公司商定,在长九线对开四对快车。
  公铁客运分流的试行工作获得成功。吉林省运输管理局于1983年10月28日,在长春市召开了全省公铁客运分流现场会进行推广。从此,公铁客运分流在长春市广泛开展起来。
  长春市公铁客运分流站于1983年10月建立,站址设在长春火车站站前广场,临靠西候车室处发车。1984年初迁至长白路18号处发车,1987年初迁至浙江路。1988年初,又迁至黑水路57号,由于没有停车场地,在宽15米,长200米的街道上发车。
  长春市公铁客运分流站建站时有职工5人,承担长春至吉林、长春至九台2条发车线路,日均发车8个班次,日均下行客流520人次。到1988年末,职工增至11人,承担发车线路17条(长春至吉林、九台、四平、辽源、公主岭、延吉、大连、前郭旗、桦甸、农安、梅河口、德惠、东丰、梨树、鞍山、沈阳、西柳),日均发车38个班次,日均下行客流2100人次,分别是1983年建站时的3.5倍(线路)、3.75倍(班次)和3倍(客流)。
  公铁客运分流给公路客运带来生机,经济效益显著增长。1983年16月试行20多天,长春市公路客运公司发出57对班车,获利润3790元,单位收入达到25.04元,比普通线路单位收入多1.24元。1984年这个公司贷款64万元,自筹56万元,购买16辆黄海DD680软座席客车,投入公铁客运分流。到年末,分流线路完成的产量占全公司产量的22.8%,收入占24.7%,利润占26.8%。1985年、1986年、1988年,这个公司先后贷款购买日本产三菱双空调豪华客车、波兰产HG-20单暖空调客车、匈牙利产伊卡路斯DK256豪华客车,都投入公铁客运分流,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到1988年末,长春市公铁客运分流线已达21条,日均发车班次80个,日均下行客流5380人次。1983年至1988年公路铁路客运分流情况详见表60、61。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