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联合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5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联合运输
分类号: F512.4
页数: 6
页码: 144-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陆水联合运输、陆铁联合运输和陆陆联合运输。
关键词: 长春市 货物运输 联合运输

内容

一、陆水联运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八年(1689)年,为反击沙俄入侵我国,清政府通过陆路将粮食、兵器运至伊通边门,再经伊通河入松花江,运往雅克萨前线,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清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设立后,长春很快得到开发,所产的相当一部分粮食,冬季用大车运至辽河上的通江口,待次年冰河开化后,装船运至营口港,由营口改装海船运至关内沿海各省。
  清道光年间,伊通河作为季节性航道,在今长春大桥、东大桥等处设有码头和渡口,与陆路衔接运输,对促进长春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挥了较大作用。
  随着外国资本的渗入,陆水联运成为列强掠夺中国资源的手段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沙俄将掠夺的物资,由陆路运至第二松花江沿岸码头,通过第二松花江运至松花江站(今德惠境内)卸船后,再由此装火车运回俄国。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还曾利用陆路运输和水运衔接,船只在伊通河上或来往于长春、农安间,或逆流而上至伊通,掠夺粮食等农产品。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松花江上修筑丰满电站,在伊通河上修筑水库后,陆水联运萧条了,但一些渡口处,民间陆路运输工具与船只衔接运输始终没有间断。
  80年代陆水联运有所发展。1985年,长春市联运公司开始建立联运服务网,开辟了长春物资从大连港由水路转运南方沿海各地有效路线。1987年,又打通了秦皇岛港、营口港,解决了铁路运输紧张,货物南运的困难。
  二、陆铁联运
  20世纪初,长春火车站附近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为达到剥削中国人民,掠夺中国物资运至大连,再转船运往日本的双重目的,日本人在这一带开办了联运业。到1908年初就达50户。开办者无任何资金,负责向车站交涉,租来车皮收款约百元,其中一部分为运费,而手续费亦相当可观。用户预先交款,无本万利。
  长春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长春设立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分支机构-“新京”支店、“新京”支社、“新京”运送株式会社,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事陆铁联运,攫取战略物资。
  长春解放初期,陆铁联运事业非常薄弱,仅有14家转运行。在“五反”期间,因有严重违法和其它原因歇业8家,仅剩下6家转运行,包括7名业主在内,共有从业人员24人,资金2966元,营业房屋31间。其中储货仓库16间,面积326平方米。经营业务以办理铁路货物转运为主,兼营货物包装,经营规模不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供销物资调拨量增长比重很大,特别是外地采购人员来长春采购物资量增大,联运业务量逐渐扩大。
  1956年长春市政府对私营转运行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公私合营长春市转运站。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期间,在货运量猛增,运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长春市成立了运输指挥部,统一组织公铁联运。全市40家货运量较大的企业,出资修建了协作站台。长春市转运站新增加了营业服务网点,仓储面积扩大到6000平米。在服务上,代办托运手续,负责托运,按时接送,辅助国营运输部门组织货源,对促进物资交流起到很大作用。
  1966年,长春市内3个火车站每月吞吐货运量达30多万吨。经过各种运输工具周转之后,集散到铁路沿线和650多个部门。这些单位配备400多名人员专搞运输工作,每天约有250余人次。铁路、公路、银行经过10几道手续,办理各种托运。有关人员经常带着现金或空白支票办理运费结算。加上运输部门的繁琐规定,运一次货物少则2天,多则3天,往往造成运输不及时,重复运输、多次装卸,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
  当年1月,长春市开始试办铁路、公路联合运输,公私合营长春市转运站起到了穿针引线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办,不仅给参办的21个单位节约了人力,还节约了服务费5900多元。运输部门内破除40多项陈旧的规定,经过联合运输,货物比过去提前1天装车运走。
  正值公铁联运迅速发展之际,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长春市转运站解体,交通运输各环节和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配合失调,公路、铁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
  1969年,长春市革命委员会为贯彻中央两部一行联合通知精神,决定在全市恢复联合运输服务,将铁路、公路、搬运、银行等部门联合起来,实行统一办公,统一管理托运,统一安排调度,统一结算运费,开展直线运输,减少中间环节,产、供、销、运紧密衔接,一次托运,全程负责到底。
  恢复联运以后,长春市公路运输企业和市内的3个火车站,以及德惠、九台、榆树等几个较大火车站的联合运输全面开展起来,形成了网络,加速了物资周转,方便了广大货主,促进了长短途运输工具的衔接,基本上做到了取货上门,送货到家。运杂费统一结算,改变了货主收货时东跑银行西跑站,一处不到事难办的局面。由于砍掉了中转环节,联运户取消了专职跑站的运输员,仅长春市3个火车站,就减掉了500多人。
  公铁联运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社会效益,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铁路为了加速车辆周转考虑卸车多,为短途运输创造条件少;公路运输部门为了完成运输计划,考虑吨公里多,安排车站运输任务少;市内各专业运输企业都在货场各拉各的货,不能统一管理,不能保证货场秩序,常出现场内车辆堵塞状况,卸车与搬运的矛盾突出。
  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春市政府的支持下,交通主管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摸索出搞好公铁联合运输,提高搬运效率的有效办法——公司包站运输,由长春市第二货运公司包运长春东站、长春市第三货运公司包运长春站、长春第四货运公司包运孟家屯站。1975年第二季度,公司包站办法实施后,公铁主动联合,互相支持,基本做到了车站到货随到随运,解决了火车卸车与汽车运输的矛盾,联运工作得以健康发展。联运户由1973年末的300个发展到1979年的501个。专业运输车辆承担车站的货运量,由1973年的52%增加到1979年的82%。
  长春市第二货运公司从1975年4月对长春东站货场货物实行了包干运输、就地管理、就地配车、就地结算的“一包三就地”联合运输办法,区别轻重缓急做到及时运输,确保铁路动脉的畅通,使东站货位周转时间由过去平均4.9天缩短到2.6天,基本接近国家规定的2.5天的指标。尤其是使13线的煤炭货位周转时间降到了0.8天。到1978年,这个公司共搬运站台物资273万吨。
  为了进一步搞好铁路与公路运输衔接,加速货场货位周转,保证货物安全、及时运输,长春市联运办公室于1980年初制订了《装卸、搬运责任制》,组织产、供、销一条龙运输大协作,进一步挖掘了运输潜力,提高了服务质量。
  80年代初,长春市公路运输市场出现了多家经营运输的局面。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1983年12月,在原长春市转运站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春市联运公司。这一新兴的运输组织以合同、协议形式与车方、货主建立业务关系。通过联运公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科学调度,组织合理运输。这个公司为此增加了新的服务项目,扩大了仓库面积,开展仓储业务,并从1984年9月13日开始,承担了长春站零担货物移地保管业务,到次年3月,承担的移地保管货物4788批、2837吨,组织发送4560批、2661吨。1988年1-10月,移地保管货物达43923批,630116件。
  在经营上,这个公司变坐家待客为经常走访货主,派人到企业驻在,设立了长春站、长春东站营业处,承办发运业务,在合同运输、电话受理的前提下,实行三代、三上门(三代:代托运、代运输、代提货;三上门:取货上门、送货上门、结算上门)。合同户从1985年的257家,增加到1988年的495家。
  1986年,长春市联运公司和北京、杭州、金华联运公司开展了一箱多批、一车多主、一次托运、全程负责、接力式的中转换装的联运业务。1988年底,已同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大连、营口、丹东、抚顺、锦州、青岛、无锡、潮州、杭州、金华、福州、南京、自贡、烟台、成都、武汉、合肥、银川、乌鲁木齐、梧州、邯郸、吉林、白城、公主岭、双阳、德惠等36个联运企业建立了联运业务关系,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联运网络。
  1988年底,全市8个主要火车站都设有联运办公室。在开放搞活的形势下,德惠、双阳联运公司相继成立,应运而生的集体、个体转运包装点达65户,从业人员3100人,仓储设施19122平方米,年业务量247万吨。公铁联运事业的发展,为实现长春南联北拓的经济战略奠定了基础。
  三、陆陆联运
  沈阳、长春、哈尔滨是东北3个重要工业城市,三市间经济往来密切,商品流通量大。1981年以前,贯穿三市723公里的哈大公路上,车流量均往返300次之多,车辆相向空驶相当严重,里程利用率仅40%左右,运力和能源的浪费十分惊人。仅1981年2月7日,三市间汽车往返空驶浪费成品油高达74800多升。
  1981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节约成品油的指令》后,三市委、交通局于1981年9月充分协商,决定在哈大公路开展联合运输,建立三市公路联运总站,三市轮流主持,负责协调联运工作中的问题;建立三市公路联运站,具体组织公路联运,办理业务手续。长春联运站地址在东长春大街57号。三市还各确定1个汽车队作为公路联运的包运车队,承担联运货物的运输和互相协作等事宜。长春包运车队由市运输公司第一汽车队负责,同时拟定了《沈、长、哈三市联合运输方案》,三市联运于1981年11月开始。
  1982年通过三市公路联运站,把沈-长-哈这条线上的公路货物运输统一管理起来。各市对联运车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结算、互相配载开展往返循环运输。当年长春包运汽车的里程利用率为66.8%,比联运前提高了16.5%。节约运力135辆次,节约汽油2838升。
  按迅速、简便、安全的原则,三市公路联运实行发站管理,到达站交付,保质保量,全程负责运输,对回空捎运货物实行优惠减成办法,不仅解决了货主派车、装卸等许多麻烦,也解决了一些单位汽油少,不能出远门运输的困难。三市联运站积极组织回空捎运,合理配载,能用一台车运的货,不派两台。
  1982年,三市联运的车辆共完成运量15785吨、周转量5175954吨公里,回程配载量283吨,93390吨公里,节约运力135辆次。里程利用率比联运前提高了16.5%,增加收入50025元。三市在各市公路出口设立了车辆出境检查站,制止不合理的单程运输和不满载运输。与铁路运输相比,三市联运货物的周转时间短,并可做到发货时汽车进库,到货直接送上门,减少装卸搬运次数和中转环节,避免了货物的损失浪费。
  三市联运车队对口实行了五保证和两协助:保证对方车辆的停车场地、车辆修理、货物装卸、加油加水和司机食宿等后勤工作;两协助:协助处理交通事故和商务事故。三市联运还制订了油料、财务等7项管理制度共30条,互相制约,密切配合。还建立了例会制度,以协调关系,改进工作,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单位的限制。由于参加联运的单位不在一个经济实体,缺乏紧密联系,在货源不足,专业运输吃不饱的情况下,本位主义严重,影响了公路联运的发展。
  1983年初,交通部贯彻中央指示,提出了“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打破了专业运输独家经营的局面,三市公路联运网也被冲垮了。1983年末,在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干预下,联合运输停运了。
  继沈、长、哈三市联运开展后,吉林、长春两市间也开展了联运。1983年一季度,长春市包运车队里程利用率为71.3%,节约运力135辆次,节约汽油276升,增加收入2305元。吉长两市联运,也继三市联运停运而停运。
  1985年末,沈、长、哈三市运输公司在哈尔滨运输公司的倡导下,经过磋商恢复了联运。与此同时,由长春市运输公司牵头开展了省内十市五县运输公司的联运。尽管采取了有偿配载货源等一系列措施,联运仍未能开展起来。
  1988年3月以来,长春市先后成立了3家运输信息服务中心。一家是由长春市运输管理处组织的货运信息服务总站,下设4个分站。另外两家是振兴运输信息服务部、通达运输信息服务部。信息服务部门经常到社会上搜集货源和车辆的流时、流向、流量情况,不定期地在报纸上发表信息,并同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联系,相互交流信息。到1988年底,3个运输信息服务部门已配载车辆1349次,配载货物9911吨,平均里程利用率达到71.2%,车辆实载率提高了23.2%,节约能源148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