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运输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4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运输业
分类号: F542.834
页数: 29
页码: 93-1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情况,包含了汽车行,日伪运输会社,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运输业,新中国的运营业。
关键词: 公路交通 运输业 长春市

内容

清代驿站,是官办的原始的运输机构,但它还不是企业。相继,民间出现了大车店一类的小型坐商,既经营行旅的食宿,又兼代办简便客运、货运业务。大约到19世纪20年代,长春陆续出现了私人资本开办的汽车行,成为近代运输业小型企业,但资本少,经营区域狭小,竞争能力很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垄断资本、日本国财团资本,在长春市创办了许多会社,他们以雄厚的资本力量,与伪满政权结合,享受着各种特权,相继吞并和挤垮了中国的民族资本和商人开办的汽车行。日伪各会社垄断和操纵了长春市运输营运企业。1937年到1945年间的长春运输业呈现着鲜明的殖民地特点。
  国民党统治时期,因处于战时状态,长春市的公路运输业一片萧条。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对私营和民间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营运输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路运输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运输一起上的局面,长春市公路运输业蓬勃发展。
  第一节 汽车行
  中华民国期间(1912-1931年),长春地区运营业为“汽车行”。这些汽车行多为私人资本开办,拥有车辆,经营某条线路运输。
  各汽车行沿革做如下记述:
  天泰栈汽车行
  1923年12月20日成立于长春头道街,经理史义山,集资大洋5万元,购美国汽车6辆,雇俄国人开车。大车可乘6-7人,小车可乘4-5人,运营长春到农安、长岭、双阳、磐石、伊通等六县的路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宝源汽车行
  1925年11月成立于长春,先由沈阳商人侯宝亭创办,1927年1月交赵辑五经营。同年二月赵辞职,公推投资较多股东于东渊为经理。有福特汽车6辆,经营长春到磐石、长春到扶余、公主岭到磐石、长春到岔路河、长春到长岭、伏龙泉到德惠6条客运路线,票价人公里2分。“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兴埠汽车行
  经理马监堂,集资50股2.15万元,1926年7月于长春创办,有美国福特牌汽车10辆,只跑市内。同年12月获准行驶长途,通往扶余、伊通、双阳、磐石等线。1928年2月增驶吉林、德惠、榆树、五常,人公里票价7分。1931年马监堂负债潜逃后倒闭。
  兴埠自动车公司
  日资企业,1926年9月成立于长春,经理田原稔,有5座客车2辆,在满铁附属地行驶,票价1角。自1929年6月始,在当地官员默许下,跑农安、双阳。1937年被“满电”挤垮。
  双兴汽车行
  1927年12月成立于长春。经理解世纯,自筹大洋1500元,购福特牌汽车1辆从事客运。由长春至双阳,票价4元,至烟筒山6元,至磐石8元,1928年移居密山县。
  昌记汽车行
  1927年12月于长春成立,经理解司伦,有福特汽车1辆,行驶长春—-双阳——磐石路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急行汽车行
  1928年1月成立于长春市,冀立桢独资购福特小汽车1辆。行驶于长春至农安、双阳、烟筒山、张家湾、德惠等地。“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吉利汽车行
  1928年1月创办于长春,有福特车2台,经理邵利民。经营路线长春至吉林、磐石、桦甸,载客并运货。“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兴业汽车行
  1928年11月创办,地点在长春西四马路,有资金2万元,汽车9辆,经营长春至扶余、大赉县、张家湾镇、长岭等线路,“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双盛汽车行
  1928年成立于长春。经理兼司机朱品一,独资购福特汽车1辆,行驶经双阳至磐石的路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平记汽车行
  长春商人陆春华于1928年创办,有汽车1辆,通往欢阳、农安、扶余、榆树、五常等地,客货兼营。“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济东汽车行
  1929年1月成立于长春。张剑鸣等合资经营汽车2辆,通往农安、双阳、烟筒山等地,客货兼营。“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益兴汽车行
  1929年12月成立于长春,经理王松涛,经营金刚、石路贝载重木棚汽车各1台,24马力18座,奥兰弗、比利克轿棚汽车各1台,24马力,7人座,专载旅客,行驶路线长春至伊通、长春至农安、长春经双龙台至双城堡。“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春发长途汽车行
  1926年3月成立于九台上河湾。经理兼司机李震生,有摩托车1辆。行驶于上河湾、九台间。“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天增汽车行
  1929年1月成立于上河湾,经理董显生。有汽车1辆,行驶于九台、九站间。“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吉惠长途汽车行
  1931年3月成立于九台镇。经理张锡三,有福特牌汽车1辆,行驶路线九台至沐石河、其塔木、德惠、永吉,客货兼营。“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同新汽车公司
  1926年2月成立于农安镇,由阎伟石等合资,有汽车2辆,经营农安至长春、德惠2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倡业汽车行
  警察巡官王之权被解职后,于1926年4月在农安成立该行。资金5千元,有福特汽车2辆。经营农安至长春、德惠2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长复汽车行
  1927年1月成立于长春,经理左醒吾,有大洋1.2万元,从哈尔滨购来福特汽车4辆,载送客商,兼备自用,经营农安至长春、扶余2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德馨汽车营业所
  1927年12月成立于农安,经理蒋庆轩,筹资1.2万元,购福特汽车4辆,1929年1月又增万国牌汽车2辆,经营农安至长春、扶余2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惠农汽车行
  1928年4月成立,农安商人陈殿生等集资1.2万元,购汽车4辆,分别由农安通往长春、德惠、扶余、大赉。“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东北汽车公司
  23岁的农安商人王凤石于1929年1月创办。有汽车2台,其中1台万国车。经营农安至扶余、张家湾、长岭、伊通、双阳的客运,“九·一八”事变后停业,被“满洲自动车运输株式会社”吞并。
  中华长途汽车营业事务所
  1929年12月在农安创办,经理鲁家士,有汽车2台,经营长春至张家湾、扶余、长岭、伊通、双阳线客运,“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延民长途汽车行
  1931年1月创办于农安,经理王延民,有万国牌汽车1辆,经营农安至长春、扶余2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吉善汽车行
  由邓少春、李润恩合资,1927年1月成立于双阳,有汽车1辆,开往长春,“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飞电自动车公司
  孙化国、赵仁杰合伙,1927年1月成立于双阳,有汽车1辆,开往长春。“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福德汽车行
  1928年1月成立于双阳。于瑞林自备资本1420元,购福特汽车1辆,行驶长春至磐石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利通汽车行
  1927年1月成立于德惠,经理庄余瑞,有汽车2辆,分别通往舒兰、桦甸。另一“利通汽车行”成立于1928年3月,经理邹维孝。有汽车5辆,分别通往农安、扶余、榆树。两家“利通”均于“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利民汽车行
  1928年2月成立于榆树,经理武凤岐。有汽车2辆,经营榆树至陶赖昭、三岔河、舒兰、五常4线。“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汇合汽车行
  1928年5月成立于榆树,经理刘子章,有汽车8辆,经营榆树至陶赖昭、三岔河、五棵树、五常4线,设站7处。“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益记汽车行
  成立于1929年1月,经理魏继,经营汽车1台,行驶榆树至扶余、舒兰、五常。“九·一八”事变后停业。
  除汽车行外,有一些拥有汽车的业主未向主管机关登记,为了营运,自由挂靠到某汽车行,向该行经理缴纳一定的酬金,这些独立汽车主有:
  长春市:张明金1辆、王臣1辆、王志立11辆、靳荫普4辆,王景新6辆、王作琨2辆、李云五1辆。
  农安县:王云升1辆、张志公1辆、白郁周2辆、索子青1辆、张雨琴1辆、张子信1辆、索桂珍1辆、王有珍1辆、卜井方、赵子勤1辆、赵国珠1辆、蒋玉书1辆、曹子臣1辆、于临淮1辆、孙树森1辆、刘俊德2辆、张景瑞1辆。
  德惠县:于临河5辆、滕廷玉1辆、刘令有1辆。
  榆树县:赵宪章3辆、杨济民1辆。
  1939年长春市内中国人开办的转运行、代理店见表37
  第二节 日伪运输会社
  一、日本垄断资本经营
  满铁长春汽车事务所
  成立于1934年2月1日,地点在老松町14号,隶属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长荒木章。下辖吉林、怀德、扶余、舒兰、敦化5个支店,长春、双阳、伊通、公主岭、郑家屯、双山、农安、伏龙泉、窑门、德惠、桦甸、朝阳镇、蛟河、桦树林子14个营业所。经营长春、吉林两市市内及本省境内16条“特殊”路线的客运业务。客车种类有雪佛兰、福特、万国、尼桑、同和及欧也木。定员最多24人,最少的12人。费率人公里4分,但实际价格大大高于费率。如长春至扶余166公里,票价11元;长春至农安69公里,票价5元;长春至双阳56公里,票价3元。1945年日本国投降后解散。
  “新京交通株式会社”
  成立于1935年7月8日,社址在丰乐胡同101号(今市公交总公司处)。有资本金伪币100万元,由伪新京特别市公署和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各出资一半,当时有客车76辆,职工250人,经理由伪“新京”特别市公署总务处长桥口勇九郎担任,“满铁”的永井丽三主管业务。
  这个会社是日本侵略者出自侵华的目的在多家经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由关东军特务部和满铁经调会撮合而成的。这个会社成立后,长春市原有经营客运的民营汽车行全部被挤垮,结束了多家经营的局面。
  1937年4月这个会社的客车增至99辆,职工368人。1940年5月,客车增至198辆,职工1121人,资金总额发展到350万元伪币。经营长春市内主要街道和环状线,及至伊通、双阳、怀德、双城堡、长岭、伏龙泉、万宝山、小八家子等长途路线。1945年日本国投降后解散。
  国际运输株式会社长春分支机构
  国际运输株式会社是1923年6月22日,由东亚运送株式会社和日本运送株式会社两家合并成立的,当时叫做国际运送株式会社,本社设在东京,支社设在大连。
  1926年8月10日,大连支社与本社分离,独立经营,名称由国际运送株式会社改名为国际运输株式会社,本社设在大连。
  1937年11月26日,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在奉天(沈阳)建立本社,投入资金400万元,统辖东北业务,朝鲜、旅大和关内的运输业务由大连本社统辖。国际运输株式会社进入了两本社时代。
  国际运输株式会社是配合“满铁”为控制短途运输而设立的,全部由满铁投资,是满铁的直系会社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张,这个会社的营业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并获得了许多特权,成为独霸港口车站搬运和短途运输的垄断企业。鼎盛时期,职工总数达12047人,拥有马车11142辆,载货汽车340辆。据1942年统计,这个会社在成立后的17年获利1.6亿元,是投资总额的3倍,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会社解散。
  这个会社当时在今长春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有“新京”支店、“新京”支社、“新京运送株式会社。”
  “新京”支店设立于1923年8月11日,当时叫长春支店,地点在今长春市黑水路。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长春改名为“新京”,长春支店改名为“新京”支店。
  “新京”支店于1923年8月收买了山口运输株式会社,1924年、1927年、1930年先后吞并了长春运输、东海起业、永衡通达3个日资同业会社。“新京”支店主要经营海陆运输,控制铁路货物的发送、到达、中转;公路、市内、站内的运输搬运、装卸、仓储,代客承办业务等。在陆运方面,短途运输和站内搬运以马车为主,冬季长途运输也多用马车来承担,运输对象为官办企业及官厅,运输的货物以盐、粮食及特殊设施资材为大宗,包括木材、铁筋、水泥、石料、铸铁管、工业设备等。1928年在长春首先开始卡车营业。“新京”支店下设榆树、陶赖昭、德惠、大赉、前郭旗、农安、下九台、孟家屯、范家屯、公主岭营业所及小荷物取扱所,东“新京”取扱所、保税荷扱所、“新京”驿构内荷扱所,在五棵树、桦皮厂、哈拉海、安广、大屯、伊通设有驻在员。
  “新京”支社。“新京”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又是日本侵略军、伪满洲国机关、企业云集的地方。为了加强与这些机关、企业的联系,以扩大本身的业务,强化对短途运输控制,国际运输株式会社于1940年在“新京”设置了公用部,1941年3月,公用部升格为“新京”支社,作为本社在“首都”的派出机构。社址在“新京”支店二楼。
  “新京”支社的主要业务如下:
  为确保当地店所所需的材料、设备、资金的供应,向总社请示协商,代表总社与店所签订各种合同,回收债务;
  代表店、所与伪政权有关货主单位,诸如“满洲农产会社”谈判,签订运输合同;
  调查货源情况,进行市场预测,指导店所业务,掌握其执行计划的进度。对日本国、对满铁、对农产会社等部门,对总社、对店所负责。
  “新京”运送株式会社。1940年1月,伪满洲国交通部增设“小运送科”,专门负责对短途运输的统制、监督,同年8月又公布了《特定小运送规则》,把短途运输权全部交给了“国际运输株式会社”。
  1941年12月,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出资48%,以合资的方式吞并了在长春由日本人及中国人开办的转运行、代理店共35家,成立了“新京”运送株式会社,合计资本100万元,35家占52%,地点在今长春市胜利大街。下设黑水路、长白路、黄河路、孟家屯营业所及东站、铁北驻在员事务所。经营范围:长春市及附近地区的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附带劳务承包等项目。
  这个会社成立后,长春铁路到发货物运输权、短途运输权完全由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垄断。这个会社到伪满洲国覆灭时解体。日本人开办的搬运行代理店详见表38。
  上述两部分企业均在1940年7月伪满洲国颁布《特定小运送规则》后,或被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吞并,或停业,只有火柴公司运送部仍以自运自货而存在,至1945年日本国投降而解散。
  二、日本商人经营
  满洲交通株式会社
  成立于1933年12月25日,有资金25万元(伪币),职工66人,经理高木陆郎,地址在长春西五马路12号。下设昌图、八面城、双庙子、范家屯分社,客货兼营,经营客运路线有长春——怀德等10条路线,营运里程295公里。1939年有载客15人的福特车14辆,载客5人的小型客车1辆,载客17人的丰田车2辆,载客27人的金刚车3辆,载货2吨的道济车6辆。当年乘客人数260537人,收入23367807元(伪币),利润3532741元(伪币)。该会社后被“新京”和“奉天”交通株式会社收买。
  长安长途汽车公司
  亦称满洲自动车运输株式会社,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森山多贺藏利用其特殊地位和公司的名义,组织已经倒闭的中国人的汽车,并为之承揽业务,收取10%以上的佣金。他还利用伪满当局有关规定,以车库和包办牌照办法羁縻车户并收取费用。当时委身于这个公司的有原农安东北汽车公司等,车辆达47辆,有资金50万元,经营长春至扶余、大赉、长春至双阳、双城堡、长岭、农安等6条线路,营运里程725公里。这个公司秋冬两季经营长途客运,解冻后,大部分车辆集中市内,将车身改为货车车身,从事货运。这个公司是沦陷初期,以长春为中心往返于周围地区的唯一长途客运企业。满铁“新京”事务所成立后,其营运路线减少了,“新京”交通株式会社成立后,则完全转为货运。1941年,按照修正的《自动车事业法》规定,成立了“新京”自动车运送事业组合,森山多贺藏任组合长。1945年日本国投降时解散。
  在沦陷时期,类似长安长途汽车公司的企业共17家,均于1945年日本国投降时解散。日本商人经营的运输业简况详见表39。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运输业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日伪经营的公路运输企业及日本人的私营企业大部分瓦解。1946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长春接收了“新京交通株式会社”的客运汽车69辆,成立了交通公司,专营市内客运。长途客运由交通少数车业主以货代客。全市经营货运的有13家,均为私营业户,仅有34辆破旧汽车,大多经营长途货运。短途运输及市内运输多为马车。在长春解放前夕,汽车运输户长期没有汽油,汽车变成废铁。马车运输户的马匹不是被杀吃肉,就是马车被国民党部队征用。长春公路运输业陷于瘫痪状态。
  第四节 新中国的运营业
  一、国营企业
  长春市运输公司
  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长春市东长春大街71号。
  这个公司始建于1951年3月14日,当时叫长春市搬运公司。1948年10月26日,吉林省公路管理局长春车站(亦称总站)在长春成立(位于长春市原东二马路88号)。1948年12月16日,又成立了长春特别市汽车运输公司。长春特别市撤销后,改称长春市汽车运输公司(位于大经路原4段4号)。这两个单位于1949年6月合并,成立了公营的吉林省运输公司长春分公司(地址在长春长白路)。在长春分公司成立前的5月份,在长白路还成立了一个公营的军属运输公司,又称荣军公司。这两个公司于1950年7月合并,仍称吉林省运输公司长春分公司。
  1950年下半年,长春市在搬运行业中反对封建把持的斗争取得胜利后,遂于1951年3月14日成立了长春市搬运公司。
  按东北人民政府1951年关于“各城市应在彻底废除封建把头之时,组织统一的搬运公司。原有各省(市)之运输公司,应改组归并统一的搬运公司之内”的指示,长春市搬运公司成立的第二天,便接收了吉林省运输公司长春分公司。
  长春市搬运公司成立后,有职工50多名,下设5个科室、5个运输办事处、3个运输站,除经营当年发展的3辆国营汽车外,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统一运价、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的“三统”原则,组织社会上的汽车、畜力车和人力车,从事全市短途运输,兼营铁路发送、到达货物的转运业务。当年组织私营汽车31辆,加上3辆国营汽车共102个吨位,组织私人胶车1079辆,并直接领导各专用线装卸工人3千多人,完成总货运量1361808吨,货物周转量6809040吨公里,其中国营汽车完成了3808吨、19040吨公里,占全部货运量的0.3%;组织私营汽车完成78684吨、393420吨公里,占全部货运量的5.8%;畜力车完成1279316吨、6396580吨公里,占全部货运量的93.9%。基本满足国家对运输方面的需要。
  1952年8月,长春市搬运公司改名为吉林省运输公司长春市公司。由长白路迁至今东长春大街35号。国营汽车发展至12辆,营运线路扩展到前郭、农安、双阳、伊通等地。公司设6个科室,下设5个办事处、6个营业所、6个搬运站、2个公路联运站、1个国营汽车队、一个装卸站、一个汽车站和6个县的汽车站,增加了长途客运业务。
  1953年9月,吉林省运输公司长春市分公司改名为东北区运输公司长春市公司,业务直接归东北区运输公司领导。同年,经长春市政府批准,将“三反”、“五反”运动中退赃和政府机关清理的车,交给长春市公司,长春市公司又自筹资金购买一部分军队退役汽车。至此,国营汽车共有47辆,成立了国营运输部,职工人数发展到449名。
  1954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北大区,长春划归吉林省管辖。东北区运输公司长春市公司改名为长春市运输公司。1955年5月,公司驻地迁至今址。1955年6月9日,长春市运输公司与1954年春成立的有40台汽车的吉西地区公司(地点在长春火车站行李房前)合并,改名为吉林省运输公司长春地区公司。业务范围扩大到长岭、伊通、九台、双阳、德惠、农安、怀德7县。公司科室增加到11个,职工增加到743人。
  1955年11月,这个公司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及各行各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中,组织2400多辆私人胶车,成立了13个胶车合作社,接收了6个转运行,成立了公私合营转运站,私营汽车全部公私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汽车队。
  1956年公司有汽车143辆,总吨位562个,有兽力车2399辆,其中地方国营汽车59辆,306个吨位;组织私营汽车93辆,283个吨位。当年完成货运量4241172吨,货运周转量27660210吨公里,分别为1951年的311%和406%。其中国营汽车货运量为486739吨,货运周转量为7995769吨公里,分别为1951年的120倍和416倍。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长春地区公司已拥有汽车209辆。其中货车190辆、客车19辆。有客车营运线路26条,全长1743公里。职工发展到1091人,公司下设7个科室、3个汽车队、1个公路客货运输站(机构整顿时,改为客运站,将其分站改为货运站)、4个运输站(8个分站)、1个转运站(2个分站)、1个装卸队、13个合作社、7个县运输站及所属分站。市内13个合作社共有社员2146名、胶车1762辆、牲畜2245匹。
  1958年4月,长春市交通局成立后,公司改名为长春市运输公司,隶属于长春市交通局,并与交通局合署办公。1959年10月,长春市撤销上年9月建立的钢铁运输营,将其115名职工并入。1959年9月23日,长春市交通局单独设置,长春市运输公司成为纯企业,将原管辖的转运站,各运输合作社划分出去,亦不再有对各县运输的管理权限。
  1962年1月,根据省交通厅和省汽车运输公司的指示精神,运输体制上收,将长春市运输公司改为吉林省汽车运输公司长春地区公司。除直属的3个汽车队、1个汽车站(1962年末将合营汽车队并入汽车站,改称客运站)外,还管辖榆树、农安、九台、双阳、德惠5县运输公司,并负责对市内各运输社进行业务指导。同年6月13日,这个公司又改名为吉林省长春地区运输公司,同年7月,将成立于1958年10月,并拥有200辆车、千余人的吉林省汽车运输公司汽车队解散,将40辆汽车、80辆挂车移交给长春地区公司。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运输体制再次下放,这个公司遂又改为长春市运输公司,不再管辖县运输公司。1973年公司将客运业务析出,成立长春市长途客运站,单独经营。自此,这个公司只设3个汽车队、1个保养场,专门从事货运。1978年拥有货运汽车180辆、职工1513人、固定资产881万元,完成货运量1239千吨,周转量40951千吨公里。年收入8626千元,利润153万元。
  1988年这个公司有营运汽车323辆、2245个吨位(其中自卸车77辆)、装载机16辆、挖掘机2辆、汽车吊2辆、固定资产原值1300万元,净值860万元、职工1673人。
  公司下设一、二、三、四、五、六汽车队、集装箱车队、机械化车队、汽车发送队、起重运输队、基建筑路队、装卸队、化工厂、修配厂、物资公司、配件经销处、劳动服务公司、交通塑料厂、酒厂共17个单位。企业以汽车货运为主,兼营汽车配件、车辆修理、油脂化工、交通塑料等。全年完成运量1540千吨、周转量37540千吨公里,实现利润88.7万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个公司在企业管理和运输服务、技术进步等方面,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
  1951年采取召开货主座谈会的形式,征求货主对运输服务的意见及要求。
  1955年制订并实施了《内部劳动规划》、《计划管理制度》。
  1959年执行“823”运输调度法,提高了里程利用率。
  1959年至1961年,1970年至1974年,两度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为保修机具化、装卸机械化开拓了路子。
  1962年,采取与货主签订合同的方法,当年5月8日,《长春日报》曾就此发表短评,称之为“组织合理运输的好形式”。
  80年代初,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中,围绕一张运单的循环,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任务、要求、质量标准,促进了工作质量、修车质量、运输质量的提高。1983、1984、1985年3个年度,均有一个QC(质量管理)成果被交通部评为优秀成果。
  1988年初,在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经营机制方面,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公司原来的16个部门精减为10个部门,科室人员由183人减少到70人,对干部实行聘任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层层优化组合,选优汰劣。划小生产经营单位,将原来结构不合理的13个基层单位划小为17个,对人员、车辆、经营项目、从属关系进行相应调整,下放人财物三权,使各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增强了活力。
  长春市公路客运公司
  前身是省运输公司长春分公司汽车站,成立于1949年6月1日。地址长白路,职工15人,客货兼营,没有国营专业汽车,靠组织私人和机关企业事业车辆经营客货运输。经营客运路线3条,221公里。当年旅客周转量246千人公里。1951年有国营专业货车3辆,开始带客。1953年汽车站迁至长春大街35号。1955年有国营专业客车7辆,经营路线4条,长春至农安、双阳、伊通、吉林,营运里程348公里,当年客运量311千人,旅客周转量16636千人公里。车客位产量21千人公里。1962年与长春市运输公司合营队合并,改名长春市运输公司运输站,1963年,将货运业务析出,专营客运。
  1965年有职工193人、客车27辆,总座位1066个。车型为长白山661、660、松凌、凌河牌客车,经营线路13条,营运里程1647公里,日下行25个班次,当年客运量929千人,旅客周转量45700千人公里,车客位产量47千人公里,单车产量1875千人公里。
  1966年在解放大路42号建成客运站,投资26万元,面积1710平方米,容纳旅客2100人左右(1986年11月改为客运南站)。
  1973年7月1日,该公司由市运输公司分出,直属市交通局领导,改名长春市长途客运站,为独立经济核算客运企业。有职工369人、固定资产净值934千元、客车49辆,其中长白山660、661车45辆、松凌2辆、凌河1辆、绞接式长白山1辆,总座位2000个。经营路线15条,营运里程1940公里,日下行53个班次。当年客运量1969千人,旅客周转量83790千人公里,车客位产量41千人公里,单车产量1655千人公里,实现利润306千元,平均单车利润6.2千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8千人公里。1975年6月改名为长春市公路客运公司。
  1983年9月在长白路12号建成新客运站,投资280万元,面积4296平方米,容纳旅客1700人左右(1986年11月改为客运北站)。当年10月开辟公铁客运分流业务,经营长春至吉林、九台直达快车,当月成立公铁客运分流站,5年中3次迁移站址,到1988年末,站址在黑水路57号,租用民房一间,面积11平方米,利用街道发车和停车。
  1984年,该公司公铁客运分流路线发展到8条,加上普通路线总计经营30条路线。营运里程3322公里,日下行93个班次。有客车77辆,车型为长白山661、662、DD680黄海、绞接式长白山。有职工691人、固定资产净值2683千元。当年客运量3711千人,旅客周转量188036千人公里,车客位产量47.4千人公里,单车产量2354千人公里,实现利润1004千元。平均单车利润12.5千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0千人公里。
  1988年公司设14个科室、2个汽车队、3个客运站(南站、北站、分流站)、1个保养场。有职工690人,固定资产8082千元。客车有122辆(车型为长白山662、沈飞、依卡路斯、DD680黄海、波兰产H9-20),经营路线54条,营运里程10091公里,分别通往吉林、农安、双阳、伊通、四平、辽源、公主岭、桦甸、磐石、抚松、辉南、双辽、长岭、乾安、九台、榆树、德惠、延吉、通辽、沈阳等2个省、1个自治区、8个地区、18个市、22个县、259个乡、361个村、689个屯,日下行181个班次。当年客运量4183千人,旅客周转量224367千人公里。实现利润1002千元,平均单车利润9.2千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5千人公里。
  长春市联运公司
  位于长春火车站东侧,货物处对面的长白路40号,处于长春市货流密集带,成立于1983年12月。其前身是1956年末,在合作化运动中,由东大转运行、公义厚、兴记转运行、宏兴转运行、厚德栈、长胜转运行合并成立的长春市公私合营转运行。当时有职工27人、资金2966元、仓库16间,专门受理货主委托的货物发送到达、中转、提货、仓储、包装,隶属于长春地区运输公司领导。1957年,长春地区运输公司抽调一批业务人员加强业务管理,成立了业务组、财务组,设站前分站、长白一分站,当年营业收入15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
  1958年,转运行职工人数发展到250人,职能部门设财务股、业务股、站务股,营业网点增加东站营业所、四马路营业所、包装队。1959年,转运行与宽城区劳动科主办的红旗转运站合并,职工人数达450人,增设了手推车运输队。长春市交通局成立后,转运行在组织上脱离了运输公司,直属交通局领导。1963年8月下设站前、长白、东站、孟家4个营业所,新开展了铁路快件、集装箱发送到达、水陆联运一般货物、航空一般货物、运输、邮件、公路整车、包车业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十分困难,特别是1967年至1968年上半年,处于停产状态。大批干部下乡插队,货物转运业务交给市生产指挥部联运办,只剩下货物包装业务,工人靠包装和政府补贴维持开支。1968年末,经市生产指挥部同意,恢复货物运输业务。至1979年,收入一直徘徊在30-40万元之间,利润2-4万元。
  1983年12月,长春市转运站更名为长春市联运公司,开始有较快发展。1986年,这个公司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降低联运费用,加快货物周转,使联运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8年底,公司有职工255人、固定资产原值97万元、净值75万元,拥有机动车11辆,其中零担专用汽车4辆,具有比较先进的仓储、吊装设施。其经营范围:凡经铁路、公路、航运(经大连、营口、秦皇岛)运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各地运达长春市中转、联运的各种货物,不分大宗、零星货物均可办理,一次托运、一票到家、一次结算,送货到门,全程运输。其服务项目包括:代申办铁路货运车辆计划;代办联运中转手续;代取各种运输货票;代办集装箱运输;代办包装整理;代办仓储保管;代办理货物收发;代办运输保险;代购代销运贸结合。同时,还经营长春至吉林、长春至九台、长春至德惠、长春至农安、长春至双阳、长春至伊通、长春至伏龙泉、长春至公主岭、长春至四平、长春至沈阳、长春至哈尔滨的零担班车。
  1988年完成货物联运量8万吨,比1978年增长一倍。营业收入133万元,比1979年增长3倍。利润22万元,比1979年增长7倍。
  1988年末,县(市)区交通系统国营运营企业简况,详见表40。
  二、集体企业
  长春市第一货运公司
  位于长春市华丰街2号,1975年1月21日成立。
  这个公司是1955年下半年,由长春市南关区个体运输者成立的合作社发展起来的。1956年1月,长春市南关区以所辖的城区街道划片。办起了13个初级运输合作社,有社员1023名、胶车823辆、牲畜1450匹,作价15.9万元,当年合并为长春市第三高级运输合作社。1957年1月划分永吉、全安、民康、东大、东安5个高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第三运输站,隶属于南关区交通科,仍下辖这5个高级社,共有社员927名、马车775辆、马913匹。以后几经调整合并,到1965年度分为长春市南关区汽车运输社、长春市三轮汽车运输社、长春市南关区胶车运输社3个专业运输社。1965年,南关区胶车运输社,实行活分活值收益分配制度,在全市合作社中普遍推广,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运输生产。1975年这3个社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第一货运公司,当时有职工1064人、解放牌汽车94辆、挂车77辆、58-1三轮汽车62辆、畜力胶车125辆,有资金810万元。1977年10月,长春市第五货运公司解体,其所属永长运输站并入,增加职工750人、手推车328辆。
  1978年,公司有职工2098人,下属5个行车队、1个汽车保养场。有解放牌汽车95辆、挂车77辆、小型机动车67辆、畜力车85辆、牲畜200匹、人力车200辆。总吨位1132.5吨,其中机动车862.5吨位。固定资产原值80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79万元。当年完成货运量2660千吨,货运周转量27471千吨公里,其中人、畜力车完成的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060千吨、2284千吨公里。总收入为8677千元,实现利润1231千元。
  1979年,该公司八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实现了“三超”(超上年同期、超计划、超历史最好水平),被吉林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从1980年初开始,相继多次更新添置新车,淘汰了拼装车和老旧车,增强了企业后劲。1986年全部淘汰了畜力车。1981年公司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活分活值收益分配,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紧紧连在一起,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企业整顿,实行全面计划管理,建立了生产经营技术指标体系,实行了纵横连锁经济责任制,完善了经济核算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
  1983年明确了质量第一,货主至上的服务宗旨,先后制订、执行了《装卸守则》、《文明服务公约》等5项制度,促进了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和运输生产的发展。
  1987年1月,该公司跨行业兼并了拥有600人的属于全民所有制的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建筑工程公司,使这个面临倒闭的企业摆脱了连续几年严重亏损的困境。1987年,实现利润9.7万元,1988年实现利润15万元,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停车场地不足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1987年,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全公司实行全员抵押承包,并把抵押金和职工个人的经济效益挂钩。
  从1985年开始,这个公司坚持运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开办了19个经营项目,不仅精干了主业队伍,也安排了富余人员,增加了效益。1988年多种经营收入达635.7万元,占公司总收入26.33%,利润472千元,占公司利润的24.94%。
  1988年公司下设7个车队、1个保养场、装卸服务队、送车队、装载机维修服务部、劳动服务公司和交通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14个单位。有职工2595人,大型载重汽车279辆(其中自卸车71辆)、挂车136辆、130汽车7辆、581汽车55辆、装载机20辆、吊车5辆、推土机4辆、挖掘机2辆,营运车总吨位2647个。固定资产原值1443.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899.4万元。当年完成货运量2277千吨,货运周转量42591千吨公里。收入总额2414万元,利润95万元。
  长春市第二货运公司
  地处惠工路25号,是1975年1月在原二道河子区远达等几个运输合作社合并基础上成立的。
  1956年,在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二道河子区内的个体散杂运输户组建了一些合作社,又进一步合并为远达、信和、东盛、开泰等4个合作社。
  1957年,为了便于管理二道河子区内的运输车辆,这4个合作社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第二高级运输合作社。
  1958年,有社员559人、胶车448辆、马519匹、股金790元。
  1963年,运输社购入581三轮汽车33辆,又购买解放车零配件,自己拼装汽车16辆,开始了机械化运输的进程。
  1965年,长春市为了便于对机械化车辆的管理,按车辆类别把长春市第二高级运输社分为远达胶车社与二道汽车社。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乱,“造反派”随意抢车,致使一些汽车丢失、损坏,不能正常生产,而马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975年,二道汽车社与远达胶车社再次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第二货运公司,这时,有职工1200人、各种机动车117辆、马车130辆。
  从1975年4月开始,公司对长春东站实行了包干运输,采取就地受理、就地配车、就地结算“一包三就地”的联合运输办法,充分利用长春市交通局在站内修建的10个机械化漏斗装车,先后改制了9列液压翻斗车、11辆双臂式装载机投入使用,货物周转时间由4.9天下降到2.5天。
  1977年,长春市第五货运公司撤销。其所辖小型机动车修造厂、东站运输社并入,职工人数达到1500人。1978年有载货汽车、挂车各62辆,总吨位496个,还有其它机动车80辆、汽车吊1辆、装载机14辆、畜力车110辆、人力车54辆。当年完成货运量1824千吨,货物周转量15418千吨公里,其中民间运输工具分别占45.7%和13.8%。
  80年代初开始,本市出现了运力大于运量的矛盾,这个公司采取全员组货、择优出车、优质服务的方法,并为货主代购、代销、代存货物,赢得了信誉、赢得了货源。
  1985年,公司完全淘汰了拼装车和老旧车,1986年,全部淘汰了畜力车和人力车。
  1987年开始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大搞多种经营,在消耗增加,成本加大的情况下,该公司得到了发展。
  1988年底,公司下属5个货运汽车队、装卸队、汽车发送队、保养场、服装厂、劳动服务公司、配件商店。职工总数1286人。固定资产原值1170万元,净值756万元。全公司有装载机15辆、汽车吊4辆、581汽车13辆、大型载货汽车224辆、挂车137辆,其中自卸车67辆,总吨位1934个。当年完成运量1255千吨,周转量23513千吨公里,实现利润55.3万元。
  长春市第三货运公司
  1975年1月成立,前身是宽城区民主胶车运输社和宽城汽车运输社。公司所在地宽城区凯旋路8号。1977年9月迁至宽城区兴业街19号。
  长春市第三货运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1956年在合作化运动中,宽城区个体运输业者带着车马工具,加入了长春地区运输公司头道沟办事处所属的初级运输合作社——宽城区民主胶车运输社。当时有职工近百人,马车80辆,占地面积5175.91平方米。
  1958年大跃进中,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长春市交通局将团山、宋家两社并入民主胶车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民主胶车社的运输工具不断增加和改进。1959年至1961年,共改制各种车辆156辆,其中四轮胶车21辆、胶车翻斗68辆、漏斗车40辆、原木车15辆、拼装汽车12辆。
  1962年民主胶车社已发展到501人,年末新进581型小货车33辆,开始以马车为主向机械化运输迈进。
  1965年初,民主胶车社已有各种车辆215辆,其中汽车22辆、挂车19辆、581型三轮载货汽车27辆、日产汽车1辆、胶车146辆。当年完成货运量677千吨,货运周转量6696千吨公里。
  1965年5月,该社分为两个社,胶车迁址于凯旋路8号,称为民主胶车运输社。其它车辆仍留兴业街19号,称为宽城汽车运输社。分家后,宽城汽车社有职工290人,民主胶车社有职工300人。
  “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1967年,社会上打、砸、抢的歪风严重威胁着两社的运输生产,但广大职工努力排除干扰破坏,一直没有停产。
  1975年市第三货运公司成立后,有职工832人,经营载货汽车45辆、581型三轮汽车25辆、胶车140辆。当年完成货运量963千吨,周转量12408千吨公里,盈利51万元。
  1977年9月,长春市第五货运公司解体,其所辖铁南、铁北两手推车运输社并入,增加职工928人,各类车型的机动车80辆,手推车350辆,当年盈利78.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市场出现多家经营的局面,竞争十分激烈。这个公司于1982年开展了企业整顿工作,以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来争取货源,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当年盈利108万元。1985年、1986年更新车辆120辆,全部淘汰了老旧车。1987年全部淘汰了手推车和畜力车。1986年7月开始,推行目标成本管理,降低了运输成本。下半年全公司载重汽车的产值成本率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半年降低2.6%和2.8%。
  1988年初,这个公司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集体承包。企业承包后实行优化组合,精减非生产人员,划小核算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范围。1988年底,公司下属7个汽车队、1个劳动服务公司,职工总人数1433人。固定资产原值1248万元,净值842万元。有解放汽车252辆,其中自卸车44辆、挂车103辆,130汽车35辆,176小型车14辆,总吨位2011吨;有装载机16辆、吊车7辆、挖掘机2辆。全年完成货运量1330千吨,周转量31668千吨,创利润80.4万元。
  长春市第四货运公司
  位于长春市西部,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孟家屯火车站、孟家屯煤炭商店相毗邻,地址在朝阳区孟家屯电台街21-2号。
  这个公司1975年5月由朝阳区孟家、红旗两个运输社合并组成。
  孟家运输社始建于1956年1月,是由今汽车厂一带的个体马车业者组织起来的。当时有社员187人、183辆胶轮车、234匹马。1959年购进两辆“福特”牌旧汽车,当年秋又用解放车零配件自装了两辆汽车。1965年各种机动车增加到21辆,马车则降到76辆。
  红旗运输社是1965年由红旗和康平两个运输社合并而成的。这两个社除红旗社1958年有马车30辆,其余全部是手推车。1965年两个社合并时已拥有手推车300辆、马车50辆、汽车2辆,职工总数400人,合并后,又集中资金,自己动手装配汽车13辆。
  1975年5月,长春市第四货运公司成立,当时有职工670人,运营汽车39辆、挂车38辆、装载机3辆、马车75辆、手推车60辆,固定资产总额235万元,当年完成运量725千吨,周转量10818千吨公里。
  1977年长春市第五货运公司解体,其所辖大经路手推车合作社并入,增加职工405人、汽车9辆、手推车300辆,固定资产总额增到332万元。
  1988年有职工1301人,大型载货汽车241辆(其中自卸车27辆)、挂车79辆、东风021车25辆,总吨位1900吨。还有装载机18辆,汽车吊5辆。固定资产原值1143万元,净值663万元。公司下设6个汽车队、一个汽车发送队、一个修理厂,当年完成货运量1365千吨,货物周转量30518千吨公里。总收入1034万元,利润65万元。
  这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在经营管理上闯出了一些新路子。
  5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曾先后实行过“活分死值”、“死分活值”的分配方法。70年代初,重新实行了“死分活值”和“固定工资加产量补助”的分配方法。1980年以后,除对原来的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外,还在装卸工中实行了计件工资制。1981年进行了“浮动工资”试点。1986年又试行了“百元收入工资含量浮动工资制”,打破了大锅饭,体现了重奖重罚,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70年代末,为了解决运力大于运量的矛盾,这个公司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经营方针。制订、贯彻了《运输服务八项纪律》,采取了在运单上设置货主意见栏、与货主单位签订包运合同、单项运输合同等办法,提高了信誉。在货源组织方面,派专人长期“驻厂组货”,就地调度车辆,监督、检查、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巩固和开发了货源阵地。
  1983年,开拓了公路发运一汽商品车的新领域。从当年7月份开始,至1988年底,用汽车发运汽车7393辆,人力发送汽车10839辆,增加收入649万元,获利润196万元。
  长春市第五货运公司
  1975年5月26日成立,1977年8月1日解体,当时地址在东长春大街90号。
  这个公司的前身是1971年6月14日,由市内的东站、东盛、永吉、合顺、二马路、三道街、大经路、铁北、铁南、东广、长通11个集体性质的手推车社合并成立的长春市手推车运输公司。有职工2000人、手推车2009辆。
  1974年4月17日,手推车运输公司有职工2810人、机动车181辆,其中:载重2吨以上的22辆、半吨的108辆、小型客运机动车和轻骑51辆。此外,公司下属机动车修理厂,担负生产和改造民间运输工具的任务。
  1975年1月,公司将原来的各手推车社调整合并成铁南、铁北、大经、永长、东站5个运输站;客运三轮改为客运服务站;机动车修理厂改为长春市小型机动车修造厂。1975年5月26日手推车运输公司改称为第五货运公司。
  这个公司撤销时,其所属的三轮客运站归局直属管理;永长运输社划归长春市第一货运公司;东站运输站、小型机动车修理厂划归第二货运公司;铁南、铁北运输站划归第三货运公司;大经运输站划归第四货运公司。
  长春市搬运安装公司
  位于西三道街29号,前身是1959年12月末成立的,市劳动局领导的全民所有制的市劳动服务大队,当时专门从事各大厂矿、铁路、煤库、批发站等部门的装卸任务。生产方式靠工人们的一付肩膀两只手,背扛、抱夹。劳动服务大队有装卸工人2083人,其中关内灾区流入长春市的1730人。1961年这部分人被遣返原籍,服务大队人员骤减。
  1962年5月4日,由市劳动局批准,将1956年至1957年市内四区相继成立的宽城区零星修缮服务队、朝阳区零修工程服务队、南关区修缮工程服务队、二道河子区八里堡搬运分社、长通运输站、回民装卸队等单位归入市劳动局服务大队。当年8月改名为长春市装卸服务大队,有职工530人,设有两个装卸队。
  1964年5月2日,装卸服务大队的隶属关系由市劳动局转归市交通局。1965年8月2日,改称市装卸搬运公司,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职工2655人。全公司有1/3的班组除从事装卸外,还利用简单的搬运工具,如抬筐、手推车、绞磨、杠子、扒门等,从事一般货物的归垛、入库。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原有的计件工资制度被废除,改为月工资制度。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加之工具落后,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工作效率低下,企业面临困境,1969年亏损4.1万元。
  1971年至1975年,公司大搞技术革新,先后制造出龙门吊、大平板车、运行吊,还成功地制造出简易适用、造价低、效能高的小型机具,提高效率10倍以上,初步实现了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1973年5月,成立了大件车队,单纯从事装卸的工人逐年减少,1975年装卸作业量减少到495千吨。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搬运货物种类由一般货物,逐渐发展到机械设备等。到1979年末,大部分班组都从事专业的机械设备搬运和设备安装,当年完成搬运作业量282千吨。
  1980年10月30日,改名为长春市搬运安装公司,作业内容转入各种机械设备安装和大件货物运输。
  1988年,公司下属有大件车队、锅炉安装处、管道安装处、电气安装处、汽车保养厂、爆破公司、预制件厂、打桩队、劳动服务公司等单位,共有职工1821人,固定资产原值768万元,净值541万元。公司拥有10-70吨拖板车40辆、5-19吨的吊车19辆,年吊装量302千吨。当年完成货运量650千吨,货运周转量5460千吨公里,完成产值1028万元。机械化作业量由1980年的35%上升到96%。
  1988年末县(市)区交通系统集体运营企业简况见表41。
  三、机关厂矿运输
  机关企事业单位自有运输工具参加有偿服务运输,统称社会运输。社会运输组织形式:一是货运车辆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二是除自身生产、生活用车外,富余运力参加营业运输,这些车辆的开支大多列入单位成本,效率较低,浪费严重。有些车队的单位成本是交通运输部门的1.5倍至2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汽车数量很少,远远满足不了货物运输的需要。1952年长春市按照东北人民政府的要求,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汽车、胶车进行清理登记,作为国有投资转给各地公路运输部门,集中管理使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部门承担社会生产流通过程的运输已相当困难,无力为厂矿企业承担生产过程的运输。1958年,长春市组织了187辆企事业单位汽车,承担部分生产流通过程的运输任务,对缓解运力紧张状况起到重要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各厂矿企业想方设法购置汽车,建立专业车队。
  60年代初,国务院发出《关于厂矿企业办运输的几项规定》,明确“厂矿企业的内部运输,应当由厂矿企业自己的运输工具负责完成,不宜大量地、长期地占用交通部门的运输力”。厂矿企业购置汽车,承担内部的运输。交通部门集中力量搞好社会流通过程中的运输。这种分工仍解决不了运量大于运力的矛盾,况且交通部门的专业货运汽车只占全市民用汽车的八分之一。基于这种情况,社会企、事业单位以自运自货的名义,大量购进汽车,从事运输。这些车队受本行业货源较少的限制,运力富余,所以逐渐挤入运输市场。由于车辆分配上的片面性,致使专业运输企业的车辆发展缓慢,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又刺激了各行各业自办运输的积极性。粮食、商业、供销、物资等单位的车队很快壮大起来。1978年长春市社会企事业单位货运车辆达到11018辆,是交通运输部门的13.6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各行各业开始注重经济效益,实行经济承包,改进经营方式,由自运自货为主,逐步向营业性运输转化,大批社会车辆涌向运输市场。1988年底,全市从事营业性运输的社会企事业单位车辆,完成运量22390千吨,完成周转量586320千吨公里。其中:独立核算的机关厂矿运输企业有274家,共有载货汽车2591辆,总吨位14266个;载货挂车107辆,总吨位464个。共完成货运量9217千吨,完成周转量219850千吨公里。非独立核算的机关厂矿运输单位有993家,共有载货汽车5664辆,25027个吨位;挂车316辆,1314个吨位;其它机动车329辆,164个吨位;拖拉机179台,320个吨位。共完成货运量22390千吨,完成货物周转量365850千吨公里。
  四、个体运输户
  新中国成立前,长春的汽车运输业基础薄弱,主要是私人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私营汽车运输业在恢复经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一五”期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私营汽车运输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进而将全部生产资料连同从业人员一起并入国营运输企业。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长春市汽车运输不存在私人经营。
  进入80年代,中央提出“开放、搞活”的政策,城乡运输专业户应运而生,发展很快。1984年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为城乡运输专业户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全市开始出现个体营运汽车,多为农业户自筹或贷款购实汽车从事营运,对缓解运力紧张及乘车难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运输管理部门的引导下,长春市个体运输户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个体联户。德惠县从1987年开始,先后组织了永青、胜利、和平、大华、奔驰、畅通、进口车等7个个体联户。联户参照专业运输企业调度室的办公形式,由大家推举一名负责人负责调度车辆,受理货源,收集信息,代办营运手续,领取票证,交纳税费,催要陈欠运费,传达运输管理有关规定,将个体车辆经营情况反映给运管部门,联户其它成员只专心运输。这7个联户,1988年底共有车辆106辆,每辆车年平均利润在1.5万元以上,比建立联户前增加了20%,返程配载率达30%,节约燃油300余吨。联户还积极参加社会福利活动,1988年德惠县政府整修镇内几条砂石路时,这些联户投入了100多个义务车日。
  长春市内于1988年10月成立了南关区联合运输服务公司,统管磐石、曙光、永吉等街道办事处50多台个体汽车。
  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积极扶持,在经营管理上正确引导,个体客货运输户有了较快的发展。
  1988年长春市城乡个体(联户)公路运输情况,详见表4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