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力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力车
分类号: U489
页数: 4
页码: 8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的运输工具畜力车,包括爬犁、木轮车和胶轮大车。
关键词: 长春市 运输工具 畜力车

内容

一、爬犁
  爬犁,也称橇,满语“哈喇”,其形状清人杨宾在《柳边纪略》中曾作如下描绘:“以木为之,犁而有架,车而无轮,辕长而软。”这种运输工具,牵引力强,构造粗笨,制作原始、简单:首先选择两根直径七八寸,长八尺的圆木,木质大多是坚牢而抗震的柞木或榆木。将其煨弯上翘定型,剥平两面,下面一面接地。园木间距一般为三尺,园木上面的平面嵌入三四根横木,铺上木板,两端以麻绳栓好,以备牲畜牵引曳行。
  《吉林新志》记载:“日积雪不融,尤便橇行,”可见爬犁是冬季落雪以后地冻河封时的轻便运输工具。马拉爬犁驰骋平原河川,载人运货,甚为快捷,只是用三四匹马牵引的大型爬犁很少。这种运输工具,在雪地或冰上虽不如大车,用马三四匹,装载数千公斤,然而仅需辕马一匹可装运500公斤。其速度较大车快近一倍,时速可达10多公里以上,日最高行驶速度可达80公里,平均在60公里以上。
  长春属于雪多的寒带地区,爬犁曾在清代相当盛行,但随着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已被淘汰。
  二、木轮车
  1.大车
  大车,由两个车轮,一根木轴铁瓦带(车瓦)及带钉组合而成。其车辅以纵木一根及横木二根组成,车轮固定在车轴上,与车轴同时旋转。车身由两根车辕和其后半部安装的车箱组成。车箱下面安有倒凹字形车枕,车枕卡在车轴上。车轴及其它部分均是柞、榆木制作的。
  这种车根据车体的大小和牵引的马匹头数不同而名称各异。按车体重分有头号车、二号车、三号车、四号车等。按马头数分为十二套车、十套车、七套车、五套车、三套车。所用牵引马数大型车不超12匹,中型车不超8匹,小型车约4-5匹。车轮直径约1.30米,铺板长2.20米,辕长4.20——5.00米。
  新中国成立前长春运输货物,主要全利用大车。这种马车,不仅能运载货物,并可供人乘用,也用于农业作业上,农产品登市时用以运输,农闲期间则以之作远距离搬运货物之用。长春的陆路运输亦是以大车为主要运输工具而发展起来的。
  大车不管任何道路大多能通行,速度相当于人们的步行速度。平坦地方日行40-50公里,山丘日行30公里左右,夏季泥泞而又坑洼不平的道路日行35公里左右,冬季结冰道路平坦,运输方便,日行50公里以上。因此,栓马车的大都在冬季运输。
  大车载重量因车的大小而异,一般情况下,1000公斤——3000公斤。冬季农产品上市旺季,偶尔可见套十二匹马的一车能载3500公斤,而在解冻期道路泥泞可漫马腹,运输极其困难。夏季或初秋载重量大的马车几乎不能运行。
  牵引这种车的骡马,最多时前后四列,启动和上下坡时,老板子(驭手)要站在辕马后部车箱上,用口令和长杆的大鞭子指挥,由于马匹头数多,排列长,绳套纷繁,老板子必须具有很高的驾驭技艺。
  这种车始于何年不清,但在清康熙年间已在长春一带使用。1907年榆树厅有9862辆,长春府有16000辆,农安县有5334辆。每到冬季十一、十二月间通过长春去法库、新民的大道,都要有数十辆往来的大车。1919年至1920年“满铁”与中东铁路竞争期间,火车运输量只有120万吨,大车运输量竟达200万吨以上。1935年长春地区有大车45055台,其中:长春9781台、双阳3910台、德惠5616台、榆树10836台、农安8623台、九台6289台。1938年,伪政权组织了对大车的改良。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花轱辘车兴盛,这种车趋于衰落,1944年长春市内仅剩821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胶轮马车的发展,大车几乎被淘汰,只是农村尚保留一部分。
  2.小车
  小车为两轮的乘用畜力车,且必须用骡子牵引,一般用一匹骡子,有时也套二至三匹。使用一匹骡子牵引的叫单套车,使用二匹骡子牵引的叫两套车,使用三匹骡子牵引的叫三套车。套一至二匹骡子,冬季路好时,日行50-60公里。乘客以二三人为限,同时可载货60公斤。这种车早期就成为载客和运输丝绸等贵重物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有时也利用运输紧急货物。
  这种车构造与大车基本相同,有铁轮、木轴,车辐为放射状,其特点是车轴与车轮不同时旋转。车棚上安有宽三尺,长四尺半圆的木条樟子,上面盖有席子或布作棚,故称棚马车。其形状恰如轿,故又称轿车,车棚是板鱼形(半圆椎体),所以又叫它板鱼车或棚子车。
  小车原本从事长短距离的客运,随着洋式马车(快车),人力车(东洋车)的输入,逐渐从长春城内绝迹了,转而只跑比较远的地方,如吉林、双城堡、农安等地,客货兼运,多改为三四套骡子牵引。
  这种车,1907年长春地区有308辆,其中长春城内有35辆。1944年长春市内仅有7辆。50年代初,在长春已很少见到了。
  3.花轱辘车
  花轱辘车,畜力车的一种,别名平车,亦称花轮车或花轱车。
  其形似大车与小车的混合体,车棚采用大车的,轮和轴采用小车的。车轴和车轮不固定在一起,轴端有辖(亦称键)以阻挡车轮外掉。车轮有轮彀,轮彀有放射状之辐十四根或十六根、十八根3种,且和车网相接,轮缘包铁瓦。车轴有铁制及木制两种。
  这种车运转灵活,用马较少,3-5匹马骡即可牵引1500多公斤,适于远途运输,普及很快。沦陷时期,东北铁路沿线沈阳、长春一带最多。1935年长春地区拥有2767台,其中长春市内1676台。1944年长春市内有1775台。20世纪50年代,这种车被胶轮大车所取代。
  4.木头车
  木头车,完全用木头制造,也有仅车轴使用金属的,车的双轮用坚实的较厚木板锯成圆,和硬木轴连在一起。车体用硬圆木砍成扁平凿铆,按上横梁铺上板,车辕、车箱俱全,只是工艺简单粗糙、不坚固并十分笨重,是一种粗笨的畜力车。普通1人可赶5-6辆,其方法用绳索一条,一头系在牛角上,一头系在前车的后边。用牛拉车一日行程:夏季为25公里,冬季为30公里,构造坚实的,可载重400公斤,小而粗糙的,所载不过150公斤,只适用于田间、草地或短途运输。1944年,长春有239辆,解放初期在双阳县偶尔可见。
  5.四轮车
  四轮车(四轱辘车),前轮小,后轮大,一马牵引可载货物1吨左右;2匹马牵引可载货1吨半;车轮部分比车体部分坚固,两部分可自由分离,车体形状常因所载货物不同而不一样,例如:在市内运货物,用平板车体,仅用1匹马牵引,运煤炭、砂土等或农耕送粪时,就用有框独木舟形的车体;运搬圆木时,就仅用车轮而不用车体,所以载重量不一定,牵引的马多半是高大的马。
  这种车于19世纪末由俄国传入,1944年本市有63辆,20世纪50年代中期消亡。
  三、胶轮大车
  胶轮大车,有充气胶皮轮和实心胶皮轮两种。充气胶皮轮车形状与大车构造相同,全车由车身、车轴和两支橡胶充气车轮组成,最大特点在于车辆由轴头、固定钢板、车圈和内外胎组成,轴头为钢制,内安装有滚珠轴承。固定钢板起辐条作用,联结轴头与车圈。车圈亦钢制,两侧向中间卷起,内胎为软质橡胶制成。外胎由橡胶和廉线挤压成型,车轴为钢制。实心胶皮轮与充气胶皮轮不同之处仅限于轮子,它是在木制的花轮上嵌有汽车外带的胶皮。
  20世纪40年代,长春始有胶轮马车,3匹马牵引可载重2000公斤,轻便坚固耐用,日行程可达百余华里,适合长短途运输,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发展,1950年市内达2040台,50年代中期在农业合作化后,发展尤为迅速,每个自然屯都有这种车。1957年市内总数已达2800台,从而成为短途运输主力。由于小吨位汽车及拖拉机特别是手扶拖拉机的发展,这种车逐年减少。长春专业运输企业1964年有1442辆,1978年有447辆。这种车在农村仍发挥着作用。且车架及车辕大多已变成铁制的,大多为一马车、二马车。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