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53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542.834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运输结构和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公路交通 概述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公路交通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早在辽金时期,农安就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这一带形成许多条道路。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辟了4条驿道,成为当时东北通向中原地区、内蒙古地区、东北边陲瑷珲的重要交通要道。
  明代,在农安设有行政机构——亦东河卫,即伊通河卫,后来成为明朝开原北路上的一个驿站——龙安站。
  清康熙年间,在今长春地区开辟了盟温、登依勒哲库、蒙古喀伦、伊勒门、苏斡瓦等5个驿站。吉林至盛京、扶余至舒兰、扶余至五常等3条驿道在今长春地区通过。
  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大批流民移入,人口日增,以长春厅为中心,出现了不少自然道路,连结新兴的集镇。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升为府治以后,尤其是1903年火车通过长春以后,商
  贾云集,陆运盛极一时。大连开港后,北满地区物资,如粮食等在长春汇集,装车南运。长春成为粮食、经济作物集散中心,陆路货运兴旺。清末,自然道在数量上亦有较大发展,大多城镇已有大车道,交通比较发达,长春已成为东北交通枢纽之一。
  1914年初,随着汽车的引入和应用,原始道路逐步被公路所取代,长春道路运输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长春第一家汽车运输行——华立自动汽车行的创办,揭开了长春近代公路运输史的序幕。这个时期,货物运输十分频繁,长途客运汽车不断增加,以长春为中心的公路客运网线延伸、扩大,辐射到吉林、舒兰、榆树、德惠、九台、双阳、农安、扶余、长岭、怀德、伊通、桦甸、磐石、岔路河、五常、烟筒山、大赉、双城堡等地。长春地区共开辟了43条客运线路,但绝大多数线路仅冬季道路结冻时运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公路运输实行殖民统治和垄断经营,民族汽车运输业被全部扼杀。这期间,日本侵略者出于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需要,亦修建了一些公路,且控制着主要干线,同时征集大批车辆运输建筑材料和掠夺的物资,公路交通运输有所发展。
  国民党统治期间,长春经济萧条,公路交通处于萎缩状态,公路缺桥少涵,路况极差,为数不多的汽车大部分破旧不堪。
  新中国的成立,为长春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公路交通部门修复原有的公路,恢复运输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完成了对私营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国营运输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路运输体系。在这个基础上,适应长春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长春的公路交通事业。40年来,尽管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出现过曲折,成就仍然是巨大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长春公路交通的成就尤为突出。
  ——以长春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初具规模。昔日泥泞的土路,很多已被宽阔的砂石路和油路所代替;昔日缺桥少涵的地方,已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到1988年底,全市已有公路173条,其中:国道3条(北京至哈尔滨、瑷珲至大连、图们至乌兰浩特)、省道6条(长春至吉林、长春至大蒲柴河、长春至东丰、长春至郑
  家屯、长春至白城、开通至方正)、县道22条、乡道137条、专用道5条。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3900.2公里,为1949年的3.3倍;晴雨通车里程2095公里,为1949年的67倍;高级次高级公路从无到有已达1294.2公里。从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是公路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公路建设共投资3.4亿元,平均年投资3000多万元,相当于1978年的1.6倍。新增公路32条,增加通车里程460公里、有路面里程594公里、黑色路面里程333公里。先后完成了长春至吉林(北线)65.5公里二级路、长春至大蒲柴河公路胡家店至净月段6.3公里一级水泥路等重点公路工程建设任务。干线公路基本实现了道路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梁永久化、路树林荫化。县乡公路建设紧紧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步伐明显加快。
  ——运输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发生了深刻变化。马车、手推车等原始运输工具已逐渐被现代化的运输工具所代替,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到1988年底,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0594辆,另有挂车2471辆、轮式拖拉机28060辆,其中:营运载货汽车13506辆、载货挂车1213辆、拖拉机9985辆;营运载客汽车568辆。全市公路客运线路已达184条,通车里程19524公里(含重复线路),日发车班次731个。1988年,全市共完成公路货运量4551万吨、货物周转量121258万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1555万人、旅客周转量72577万人公里。与1977年相比,民用汽车增长2.4倍,营运货车和客车分别增长2.6倍和2.1倍;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2.1倍和6倍;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5倍和2倍。集装箱运输、公路零担运输、联合运输、公铁分流运输等新的公路运输方式有很大发展。水上运输开始复苏。截止1988年底,长春境内各种机动船已达140余艘。与此同时,新建了长春公路客运北站、集装箱中转站和县(市)、乡(镇)客运站,改造了一批修理车间、车库、加油站,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路交通工业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公路运输业的发展,长春公路交通部门逐步建立起以客车、货车、挂车、吊车、翻斗车、装载机、汽车配件制造与改制和汽车维修为门类的公路交通工业体系。“国庆号”客车、680型客车、120型货车等运输工具的诞生,在长春公路交通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进入20世纪80年代,长春公路
  交通工业以汽车维修为主。到1988年末,全市共有机动车维修厂点856个,其中承担汽车大修厂点82个,年大修能力6000辆。
  ——公路运输管理得到明显加强。在公路、运输、汽车维修、交通规费征收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制度,整个公路交通行业管理工作初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市场全面开放,长春公路交通部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行业管理工作的有效形式。全国第一个有形化货运市场——长春市东长白路运输市场的建立,标志着公路运输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政治、技术、业务素质较好的公路交通职工队伍已经建立。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长春市公路交通系统的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到1988年末,已达25229人。由于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业务培训工作的不断加强,职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在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支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在历次抢险救灾运输中,在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的进程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40年来,长春市公路交通事业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为沟通城乡交流,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春市公路交通仍然滞后,主要表现在公路技术标准还比较低,一二三级路面仅占总里程的33%,路面铺装率仅占总里程的61.5%,晴雨通车里程仅占总里程的53.7%。相当一部分油路处于超设计使用年限、超荷载使用、超设计交通量的状态。运输结构和运力结构还不尽合理,运输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还未彻底改变,制约了运输生产力的发展。上述问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以更好地发挥公路交通的先行作用,为长春的改革开放服务,为长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长春市志 公路交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内容、合理的结构,驾驭全局,综述大势,全面反映了长春公路交通的历史与现状,详细记述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公路交通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具有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历史工具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