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工生活及后勤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工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1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职工生活及后勤工作
分类号: D412.66
页数: 4
页码: 187-1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工会职工生活及后勤工作的情况,做好群众生活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协助、监督行政办好职工食堂、职工宿舍、托儿所、幼儿园、浴池、医疗卫生等生活福利事业,不断改善职工饮食、居住、卫生和生活条件,是群众生活工作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长春市 工会组织 职工生活

内容

做好群众生活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协助、监督行政办好职工食堂、职工宿舍、托儿所、幼儿园、浴池、医疗卫生等生活福利事业,不断改善职工饮食、居住、卫生和生活条件,是群众生活工作的基本内容。解放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抓职工的生活工作。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在市委领导下,组织职工建立了自给性副食品生产基地。自给性副食品生产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改善职工生活,补助市场供应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分担国家困难的积极表现。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全市已有663个单位办了农场,耕种土地12万5千余亩,从业人员1220人,养猪79000头,奶羊6200只,共收获杂粮900万斤,菜豆270万斤,蔬菜3000万斤,猪480万斤,鸡蛋2500万个,这对改善职工生活、稳定职工思想情绪,补助市场供应不足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进入80年代后,群众生活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从1980年开始,每年新年、春节前后,工会都出面组织或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各级党政领导参加的职工生活大检查。仅1983年,市政府、市总工会就组织职工生活检查团对工交、基建、财贸、文教4个系统和122个单进行检查,历时两个多月,有9775名干部参加检查活动,共访问职工250555户。通过检查发现各类职工生活问题13500多件,就地解决了8170多件,占总数的60%。这些问题包括办好职工食堂、托儿所、浴池等集体福利事业,也有维修房屋、贮煤贮菜,停产半停产企业生活困难等,为职工办了些实事、好事。同年,召开职工生活大检查、企业后勤工作厂际竞赛表彰大会,授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分厂等11个单位、78个食堂、94个托儿所、22个值班宿舍、39个浴池、32个卫生所、6个女工卫生室为先进集体。
  通过竞赛,全市职工生活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主要标志是:
  第一,各级领导对职工生活工作的认识普遍有了提高,比过去更加重视了。
  长春胶合板厂1983年为职工办了10件好事,他们修建一个条件很好的浴池、一个1300平方米的托儿所、1300多平方米的职工夜校,为630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新修了一条路,改造了臭水沟,扩建了值班宿舍、给职工住宅修建了菜窑和柴棚。由于党委十分关心职工生活,增强了职工主人翁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生产,产品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连续几年评为第一,1983年就实现利润660多万元。
  第二,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解决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1982年,全市停产半停产企业比前两年有所减少,但仍有些县、区属企业存在问题。这些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总额达100万元。市总工会把这一情况报告省总工会,经省委研究决定,由省财政和省总工会下拨长春地区4.1万元,只用了7—8天的时间就把这笔钱送到122个单位的940多户困难户家里。市、县、区领导同志春节还到这些困难户家里慰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
  1983年,长春市遭到特大水灾,市总工会联合8个群众团体,共同发起募捐救灾活动。全市有36万人参加这次活动,共捐出大量钱款、粮票、衣服等。从中拿出15万元和省下拨的92000元,一起拨给各县、区和产业工会,及时解决了职工受灾户的急需。
  第三,多方努力,广开门路,解决职工住房难的问题。
  1981年以来,长春市各级工会组织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在市财政和企事业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建房办法,为国家减轻了负担。
  一是用自建公助的办法解决职工住房。这是长春市推广最为普遍、效果最好的办法。市总工会于1981年提出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在全市开展住房自建公助活动,受到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亲自参加市总工会召开的住房自建公助动员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各系统建立了职工自建公助住房领导小组。住房自建公助活动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进展很快。市财贸系统是职工住房比较困难的行业之一,多数企业无力集中建房。1981年开展自建公助活动以来,至1988年已建房28万多平方米,为1.2万户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市机砖厂1987年自建公助解决了197户住房。德惠县邮电局仅有464名职工,1981年以前,全局职工人均住房只有3平方米,通过自建公助解决了126户职工住房,到1988年初,职工人均住房已达到10平方米。自建公助活动在公助方面主要是:由职工所在单位每户补助600元,再借给400元,帮助职工解决短缺建房材料,在补助金中扣回或另作价交款,也有的单位由工会操办或抽专人负责采购卖给建房职工。为建房职工解决运力,条件较好的单位将建房职工所需运力全包下来,只收汽油费,也有的单位实行定量运输。为了使职工少误工、缩短工期,集中力量建好住宅,各自建公助单位都开展了职工之间的劳动互助,抽出部分技术较高的工人和劳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职工建房,并约法三章,帮助建房职工不准大吃大喝,建房职工不准请客送礼,这样不仅为缺少劳动力的建房职工解决了困难,同时也培养了职工团结互助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是开展储蓄建房,即公建私助。由建房职工借给企业建筑资金。一些企业发动职工把生活上暂时不用的钱储蓄到企业中来,作为建房基金。长春客车工厂召开职代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厂职工每人交100元,多交不限,作为建房基金,3年后返还个人。住宅建成后按分房条件,分给急需住房的职工。这种办法对于把职工手中的闲散钱集中起来,弥补国家、企业财力不足的困难,对于加速建房、缓解职工住房困难、改变过去多年形成的消费结构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是开展职工集资建房,即由个人出资,工厂统一建房,几年后企业还款。单位制定具体条件,合乎条件的职工都可参加集资建房;事先规定各楼层价格,职工按楼层价格投资,交什么样规格投资就住什么房,产权归企业所有,企业还款之前不收房租。吉林柴油机厂修建公司是有1400名职工的集体企业,企业效益不好,无力建房,职工住房十分困难,1987年4月,公司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实行职工集资建房。不到一年时间,90户参加集资建房者全部搬进新居。市跃进水泥厂自1984年开始,用这种办法,集资建房,至1988年共解决了167户职工住房。这种办法,虽然不能真正实现住宅商品化,但已经向商品化迈进一步,既起到了改变职工消费结构的作用,也有利于抵制住房分配中的不正之风。
  四是由群众集资、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建房。建房职工有居住权,无转让、出卖权。如,市跃进水泥厂1985年由职工集资、单位补助建房27户,产权为职工所有,企业不收房费,房产维修也是职工个人负责,但房产不准转让、出售。还有些单位纯属职工自己集资建房。德惠县房产经营公司从1987年6月起,在德惠镇内实行职工集资建房,产权完全归职工所有,规定每平方米造价340元,不到一年时间就有117名职工参加集资建房。这种办法比购买商品房价格低20%,国家和企业不给补贴,彻底改变了过去福利住宅的办法,职工自己住房自己建,自己维修自己管。
  从1984年开始,市总工会和房地局等有关单位在长春市开展了房屋互换和私房交易活动,帮助职工改善居住条件。1985年市第二届房屋互换和私房交易会,在胜利公园灯光球场举行。分6个展区,共提供房源信息2500多个,当天参加换房大会的群众多达两千多人,登记换房的有165户,换成107户。
  1986年9月24日,召开了长春市第四届房屋互换房产交易大会,市长王家桐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大会剪彩。这次房屋互换、房产交易市场盛况空前,设置10块换房资料板,提供换房信息8000条,比上届换房大会增加一倍多,5000多名群众闻讯赶到现场,找到合适的换房对象当面洽谈。南关区西二道街16号傅子贤,早就希望能换一间15米的朝阳平房,这次来到换房大会电脑室,仅用两分钟就在电子计算机中找到一处可心的房源。他高兴地对新闻记者说:“这样的大会,真是帮了群众的大忙!”
  长春市从1986年5月起,打破了过去换房的各种所有制的限制界限,开始公房与私房、各单位之间的房屋以及本地与外地的多向房屋互换。这一新政策实施后,群众拍手叫好。房屋互换率也明显提高,仅8月份,全市就换成住房250余户,比过去同期增加15%。
  同年12月,宽城区市政维护队改革住房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让先进人物优先住好房。19名先进能手,搬进了2室1厨1厕的“荣誉楼”,大伙说:“干得好,住好房,应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工会志

《长春市志 工会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十章,介绍了长春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工会组织,工会的群众生产工作,职工教育,职工文体活动,职工生活福利,对外交流活动、工会财务工作、工会自身建设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