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075
颗粒名称:
页数: 5
页码: 450-454

内容

光阴荏苒,转瞬两年半,《分水村志》行将付梓出版,匆而作跋。
  由七个自然屯组成的分水行政村(始为分手岭演变为分水岭,因屯名而命村名),远在210多年前尚属蒙古郭尔罗斯领地的一块草原演变至今,虽然有其来源,但并无历史发展变化的文字记载。为了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记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巨大变化,更为了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编纂了这部50多万言的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分水村志》,此为本村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
  志书始编于2007年10月,定稿于2010年8月,历经四个阶段。
  一、思想准备阶段
  2007年3月,全国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温家宝总理的报
  告鼓舞人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全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联想到分水村的巨大变化,萌发了能否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想法。结合这样的思想动机,与周围的同仁交换意见,坦诚言志的必要性和历史、现实意义,并向有识之士征求看法、形成共识,认为编志很有必要,填写历史之空白,记录今之发展,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至今,全省10033个村还没有一个村志出版问世,如若实现,这是编志史上的一个突破。对于此言,闻之一震,喜悦油然而生,一部村志的形成因此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经过半年多的酝酿,思想准备工作基本成熟。尤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规划了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坚定了编志的信心。
  二、查阅资料、调查走访阶段
  2007年10月15日,我向分水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书面提出《关于编纂〈分水村志〉的建议》,由此拉开了编撰村志的序幕。
  (一)查阅资料:寻找《长春县志》及其他志书有关分水村的史记。如《二道河子区志》2006年4月第一版由时任区办公室主任陈国彦同志提供,如获至宝,几经查阅,终于对前赵家店、后赵家店、小安龙泉、前分水岭、腰分水岭、后分水岭屯的渊源有所载,虽几字、十几字亦难能可贵,提供了编写依据,对屯史的上限追溯到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下限止于2009年末。
  (二)调查、座谈、逐户采访。追本溯源,先从人入手。健在年长老人最高95岁,多数在80岁上下,他们对近代史,尤其从东北沦陷的日伪时期开始,经解放战争,解放前后至今记忆犹新,如昨在现,知道来意后,表现的活跃,温故知新,满腔热忱的举力支持,解万有、于俊生、曹俭、孙万年、薛殿成、刘洪山、薛殿清、户长文、朱贵林、吴光洙、沈相德、李万忠、崔全焕、赵纯刚、孙福贵、李万全、周光荣、韩长春、张双义等老同志集思广议,认真的回忆和追述,有的争论不止,最后达成共识,使历史的断限、沿革、事件趋于一致。采访每户的族史,更受欢迎,多数原有的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损失怠尽,使得这一基层的民间文化频临失传。各自然屯居民都是山东、河北难民相夫携子肩挑到此辟荒建舍,在无史记的情况下,只能凭族谱的记载上溯,确切的作为记史的起点,含糊的、记忆不清的不做记录,决不无史而造,更不能杜撰。其年代依据健在或已故老人的生肖年计算,对照万年历核对,载入史册。对氏族中的烈士、义举、善举、百岁人物作了重点描写。调查历时八个月,走访姓氏100多个,500余户,580人次,为整理、撰稿做准备。
  (三)查阅村现存档案。农业、工业、土地、沿革、人文、地理、自然气候、各种灾害、区划、党政建设、计划生育等依据所载如实辑录,无载的衔接则依次追溯,所幸缺失甚少。时间久远的只作概述,不编细目。
  三、编撰成文阶段
  志书内容涵盖面广,所历之事几乎无一遗漏,系统归类,然后统编,按章、节、目的顺序,以屯为章,其余分别以节分项目,这样不杂乱,读起来顺序井然。为了便于阅读,还加些资料。
  (一)撰稿以史为鉴,以档案记载为准,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与现状,不做秀,不伪造。
  (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概况和各种汇总表皆属引路,为下文作铺垫,起到拋砖引玉之功效。除主要家族史外,对工、农、商、学、兵也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从事各业有作为的都是分水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
  (三)求证核对。
  为慎重起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文中所涉人、事再行斟酌,重点的还要与当事人重议,有的登门十余次求证。以求真实、准确。误的纠正,漏记的补述,不全面的力求完整,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四)修改形成初稿。
  一稿为调查记录,其素材整理后为二稿,修订成文为三稿,补充、编目稿皆为手写四稿,为打样出本做准备,此为脚本。
  四、打字成书的文稿样本送审修订阶段
  (一)送手写的脚本电脑打出清样,再行修改,6次校稿。主要对错、白、漏字、病句、前后颠倒、措词不当、主谓不清、由繁到简,力求短小精悍,校对后的样本为排版奠定基础。
  (二)按照志书的体例,安排结构,自行排版,胶印排版的5次校对,为确保质量,力求少有白、错、别字的出现,不厌其烦的反复校正、核对,把差错降到最低,尽管如此,错误仍在所难免。
  (三)打印清样送分水村村民委员会、兴隆山镇人民政府、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校。在市编委指导处孙彦平处长的指导下,做了三次大的修订,两次调整结构,数易志稿后,又反复多次校阅。验收后,审请书号出版。
  未列入本志的:
  (一)1982年后迁入的姓氏未做文字记述。有户口的则以兴隆山镇派出所2006年末户籍登记显示户主、人口、农业或非农业人口,含没有承包土地的;
  (二)外省、市、县、临时居住没有户籍,从事商业、劳务、加工、租赁、旧物回收、服务、餐饮业及其他行业的;
  (三)应该辑录本志而又无载的:
  1.户在人不在难以查询的;
  2.不同意列入本志认为经济开发,拆迁在即没有必要的;
  3.调查走访疏漏的;
  4.不感兴趣的和其他原因。
  回顾编写过程,感慨万千,成稿后,圆了我一个久违的梦。
  数九隆冬,雪飘不止。炎炎三伏,风雨不误。暑去寒来,九百余日。整理撰文,笔耕不怠。夜至三更,复而补遗。精心编纂,反复修订。数易其稿,终成其文。
  在编纂过程中,得益于全体村民的鼎力支持,同仁通力合作,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寒暄情谊,陈述原委,喜不自胜,皆为村史,交口称赞,为之动容。也为村史编写之艰辛而忧虑。建屯二百余载,有史无文记载绵延两个多世纪,憾事至今终告结束。渴望一部记录全村资料性的百科全书由来以久,我能为此尽微薄之力,奉献拳拳赤子之心,回报分水人民对我的厚爱。服务桑梓,报效乡里,我之责任。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乃我平生夙愿。
  在数次吉林省方志馆查阅资料中,得益于《长春市志·政府志》、《长春市郊区志》、《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长春县志》、兴隆山镇派出所等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相关章节摘录其中,对衔接历史,清楚建制沿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纂村志,是延续传统文化,资料性很强。本志以行政的自然区域和人文的自然事物为记述对象,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组成,以横排竖写为基本体例,采用语体文表述,在参阅了省内各县、市志的基础上结合分水村的实际情况而撰稿的。
  感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基层指导处王江传处长和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处孙彦平处长。他们对《分水村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史料详实准确,编目规范,符合撰志程序,充分肯定编志付出的艰辛与执着,十分珍惜付出的心血。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十分重视本志的出版,并列入工作计划。孙彦平同志多次具体指导,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对志书的校审、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本志严肃认真的论证,为提高质量,指导编纂方志严格把关定向,做出了不懈努力。
  分水村党总支部、村民委员会对编纂村志十分重视,党总支部书记兼村长宋占同志亲自安排人员调查、拍照,资助出版发行,为分水办了一件大好事。
  长春市龙泉油毡纸厂厂长李万全为撰稿村志提供前期费用。
  截止2006年,全省420镇,15少数民族镇,170个乡,28个少数民族乡,合计633个乡镇。1996年全省10033个行政村,2008年全省2730万人口。
  《分水村志》的编纂出版,填补了分水村有史无志的空白;藏书于吉林省地方志馆,开创了吉林省第丫村志的先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非曲直,后人评说。
  第一部村志,纵贯古今,包罗繁杂,前有概述,后有附记,全志20章。由于时间跨度长,解放前又无文字记载,解放后到1968年也无档可查,1969年以后的档案资料也不全。由于我的知识面窄,水平有限,疏漏难免,褒贬不当,错谬其中,加之首次编纂,经验空乏,虽经屡易其稿,仍嫌不足,只作是一次即大胆又不成熟的尝试,与全体村民的要求相差甚远,有负众望,敬请乡亲宽慰、包容,以待下次编修村志正误补遗。
  正所谓:
  分手建三屯依洼傍岭二百余载路分东西
  水源安龙泉新开湍流汇伊通河纵贯南北。
  2010年6月16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希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