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村民住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062
颗粒名称: 十、村民住宅
分类号: C913.31
页数: 4
页码: 390-3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村民住宅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分水村 村民住宅

内容

嘉庆年间建屯之初,搭建马架子栖身,条件十分简陋,木支三角形,没有门窗,四周用草围严,冬做御寒。有的依傍山坡半地上半地下挖窨子,临高面低而居。低而矮小,冬季寒冷,夏潮湿。
  到了道光年间,流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生活逐渐好转,积蓄不断增多,住宅条件不断改善,房屋的建筑格局悄然发生变化。富人多以五间为多,间丈余,阔1.8—2丈,高八尺,梁粗2尺,梁上五檩五柩,檩粗八寸,檩下柩有圆有方两种,比檩细,每间十挂椽,椽粗四寸,大头朝下,椽上苇子编笆。房顶苫草,厚一尺,顶编脊,冬防寒夏档雨,房两侧梢头略翘,有芦苇、谷草,也有稗草。墙体有土坯的,也有垡子的,还有用草编墙的。基础比较简单,除夯实外,柱脚多采用槕木(抗烂),底垫一方形石头为柱脚石。门窗为木制,五间结构的开中门,三间九的在西二间开门,三间的中门。屋内连二炕,柴禾为燃料,烟筒在两山墙外单独设立。窗户为木棂,外糊纸,灶台安装进门两侧。
  经济条件较差的贫户,住房质量与其反差明显。多以二、三间为多,结构简陋。房山用细木支檩,没有山柁,两间房的只有一柁,三间房的两柁,两间房开东间门,三间房中间门,柱脚底放一不规则块石,细柁细檩,没椽,没有二梁和柩檩,有的七檩,檩上用秫楷把子铺平抹泥,房顶苫草,墙体垡子居多,房间窄小又矮,屋内多搭设南北土火坑。两、三代同居一室,门窗小室内较暗。冬季寒冷,屋内外温差较大,每冬房屋隆起,春融化后又下沉,几年下来,房屋倾斜变形,前墙外倒,后墙下坠,山墙走样。房屋基础不牢,这样的土坯草木结构房屋住不了多少年就需翻修或重建。此类住宅在分水村的历史上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时间长达100多年。
  1889年长春撤厅升府以后,全村各屯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逐年增多,垦植面积的加大和先进手工业的兴起,农村出现了榨油、烧锅、粉房、豆腐房,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土地向富户集中,出现了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民族矛盾日益加剧,住房的优劣十分突显,条件优厚者出现青砖或一面青砖结构,格局出现三合院、四合院,厢房为扛长活者居住,马厩、仓储一应俱全,院墙封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分水村沦陷,人们开始了十四年的亡国奴生涯,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残象随处可见。住宅更为凋零,以独间干打垒房散落各屯,让人想到冬天不寒而栗,更有贫者只能租住。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开始了一新时期。
  1948年10月,全村6个自然屯137户,767人,土坯草房结构100座,367间。平均每户2.68间,每间房2.09人。
  1948年前的土坯、苫草结构房,以3间为多,5间一栋较少。有的垡子房,屋内多数南北土坯火炕,每年秋都要草拌土和泥抹一遍防御冬寒,条件十分简陋。现已全部折除。
  以1960年为标记的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刚过,农村住房停滞了半个多世纪现象,终于出现了转机。
  檩椽双出式:1963年砖瓦结构房是1949年以后第一比出现的民宅。前赵家店和后赵家店每10分值分别为3.60和4元,社员富裕了,掀起了建房高峰,当年全村新建18栋,68间,1428平方米。样式为一间一柁,每间七檩十椽,起脊式木板簿,泥坐红瓦。山墙外出檩30公分,前后出椽头。墙体红砖水泥勾缝。基础:宽60公分,深1.5米,块石砌,泥土浆,六或五扇梯窗,高1.6米,宽2米,门90×2.5米,窗口下90公分(14层砖),阔一般6米,间距3.6米,3~5间噶栋不等,通体的砖木结构。内部间壁基本雷同,中间开门,两侧锅灶,间墙东西两门,里为南炕。
  夹板泥式:1958年卡伦东北的八家子屯金福首兄弟二人等五户到西甸子开荒种稻,无房居住,暂住腰分水岭屯薛俊,薛恩等家,以后人户逐渐增多,也有往返八里堡的。1966年春分水大队安排在前分水岭屯路西,长春市文化局养鸡场南建屯,当年8户建房8栋18间。结构为夹板泥墙体,一间一柁七檩,树皮或秫杆薄,泥抹顶,稻草苫房。进门即灶房,满屋是火坑。
  四不露式:1971年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集体户五座,每座5间,四炕一厨间。设计为砖木结构,四不露样式。即红砖裸体墙,两侧山墙和前后封檐(不露木),砖出檐分两层,每层6公分,称一一二或一二二,有平式也有锯齿狼牙式6×12松方架子柁,间距60公分,上板薄铺油毡纸挂瓦带,红瓦、脊封顶。玻璃梯形窗4~6扇。基础:块石砌0.6×1.5米,上座40×50公分4~6道12φ钢筋水泥梁。这样的结构和样式被村民所采纳,曾流行一时,有条件的村民新建或翻建旧房均模仿,到了1977年就有40栋162间矗立在各屯。室内普遍安装温水炉带动60暖气片采暖,顶部白灰棚。
  预制水泥板出檐出梢式和燕尾式: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82年开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的责任制,农民开始富裕,为改造旧房屋提供了经济基础,人们不再满足原有的住宅条件,开始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吸取城市多样化与适用性的长处,重点解决冬季防寒为突破口,以宽敞明亮为特征,解决四不露全封闭样式易烂柁头的弱点,在建房前制图纸,做预算,开始了知识型农民的新纪元,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样式独特的风格建筑。出现了两山和前后檐水泥预制板出檐式和东西两山燕尾式,即缩回一些上露天窗,红砖墙体开始抹水泥挂面,继而贴马赛克或粉、红、绿、白与黑相间的水涮石面。
  平顶式:是80~90年代的产物,分预制水泥板和一次性浇注两种,房顶做两毡一油或三毡一油防水层。宽为7米,有的还要宽些,由开南(前)门多改为北(后)门,前面采光充足,室内建筑面积利用高,防寒性能有所改善,厨房、卧室、客厅放便宜用。墙体水刷石渐向贴方瓷砖方向发展。内饰地面600×600和900×900多颜色方瓷砖和实木地板进入家庭。传统的地方平房向空间发展,出现了三楼砖混结构房,完全的城市设计,代表着农村建房今后的发展方向,既节约土地又提高了住宅品位。
  1980年开始规划建房,需经乡、区土地部门审核批准,城建部门统筹规划后方可建筑。2003年9月由二道区划入经开区后,土地管理更加严格,未经审批、私占乱建,城建执法予以折除。
  1990年以后,农民进城经商干实体等。经营活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条件优越者,选择适中地段,购置面积不等的商品楼做为经营或住宅,有的备有轿车库,至2008年,全村66户移居长春市。
  20世纪开始,建筑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多为砖混起脊式或砖木结构,有的脊上改瓷瓦,顶端有“荣华富贵”字样,脊上翘放和平鸽。个人住宅已不再用间数做为计量标准,平方米是这个时代名词,厨厕分离,厅卧单设,窗大明亮,室内温暖如春,席梦思床和款式新颖的衣、书柜置于房中,农村生活城市化已经成为现实。红砖院墙和东西厢房,门洞乘凉是每个家庭住宅的配套设施。门窗采用铝合金,继而双层玻璃的塑料钢窗,木制门窗退出建筑舞台,暗饰电路藏于墙中,地热供暖取代温水暖气片。苯板夹壁墙更使室内温度居高不下,珍珠岩等高科技建筑材料的投付使用,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大方。
  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村民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几代人同居一屋到今朝的巨大变化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侧面影射出社会进步和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物质领域的风貌。截止2008年7月统计,全村7个自然屯(1966年增加朝鲜族屯)1389户,是1948年137户的10.14倍;砖瓦、砖混结构房968座,是1948年100座(土、草)的9.68倍;4086间是1948年367间的11.13倍;每户2.9间。人口4377人,是1948年767人的5.7倍,平均每人0.93间。
  1960年以前的陈旧房屋荡然无存,它只能做为落后的标记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前移,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慢慢地被淡忘、消失。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