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社会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052
颗粒名称: 第十九章 社会调查
分类号: D668
页数: 26
页码: 372-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社会调查情况,分别记述了工人下乡、知识青年、五七战士、卫生所、疾病与防治、畜牧兽医站、敬老院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分水村 社会调查

内容

一、工人下乡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大跃进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深翻地和1959年的自然灾害。由于天灾人祸,1960年开始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供不应求,国家和地方启用各种票、证、券。粮食更为紧张,口粮严重不足,只能拌糠、菜充饥,“三合面”成为主粮。小孩裸体青筋清晰可辨,大脑袋小细脖皮包骨的“大肚”随处可见。成人筋疲力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1961年,党和国家为压缩城镇人口,采取精减员工下乡,支援农业的政策,动员鼓励企业工人回乡务农,当年六个自然屯接收28名工人(男26人,女2人)连同家眷共78人。
  二、知识青年
  (一)下乡知识青年
  1968年10月开始,知识青年陆续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后分水村建集体户5处(房屋由国家拨款生产队承建):
  1.前赵家店屯,建砖瓦结构房5间,108平方米,知识青年15人,多来自兴隆山镇应届毕业生,少有长春市知识青年。
  2.后赵家店屯利用3间闲置房70平方米,容知识青年12人,多为兴隆山镇长春市陶瓷厂职工子弟,由长春市二十中学毕业。
  3.小安龙泉屯位村南北路西北侧新建集体房5间,126平方米,知识青年18人,安置吉林省电子工业厅干部子弟,长春市各中学的应届毕业生。
  4.腰分水岭屯路东屯前建集体户房一栋,砖瓦结构5间,144平方米,知识青年16人,生源:吉林省电子工业厅部分子弟和市内应届毕业生。
  5.后分水岭屯中部路西集体户房5间,砖瓦结构126平方米,知识青年多为长春市二十中学毕业的兴隆山各单位职工子弟17人。
  在下乡劳动的知识青年郭春玲、于素珍、耿华表现突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后陆续抽回城走上新的岗位,随之集体户解体,其房转价给本屯社员。
  (二)投亲知识青年
  在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有8人投居住本村的亲属,食宿均由其解决,不入集体户,时称投亲知识青年,以后陆续回城。
  在下乡时间内,有的已婚,配偶一方是非农业人口且有工作的,由国家安置,一方是农业人口的,1978年连同子女转为非农业人口,口粮由商品供应,不安置工作。此种情况全村20余人,下表为不完全调查。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同农业人口一样,按人口承包土地,以此就业。
  三、五七战士
  1969年11月,长春市各单位干部响应毛主席走“五七”道路的号召,下放到农村,是备战备荒的需要,是藏干于民的需要,是建设、巩固红色农村根据地的需要。携带家属落户农村,共24人,其分布:
  前赵家店:刘景有、杨锐(女)、孙文焕、肖凤岐、阎连仲、郑银霞(女)
  后赵家店:李清林、王德先夫妇及二子一女5人。
  小安龙泉:张勤、黄立春、王铎。
  前分水岭:赵文清、房静贤(女)。
  腰分水岭:周延军、程凤、冉范振、张忠恒。
  后分水岭:李学文、解竹先、许会金、刘玉锦(女)。
  朝鲜族屯:金永万(朝鲜族)。
  “六二六”战士,即医疗战线下放干部:
  姜生金(女,朝鲜族)、于淑琴(女)。
  在五七战士中杨锐(女)、周延军入党。
  1972年开始落实政策,相继回原单位工作,结束下乡历史。
  四、分水村卫生所
  成立于1963年4月,开始设在村办公室,中医师李文、蒲青澜,西医师王亚俊、张亚芹、薛良。1968年单设卫生所,1975年新建房四间,中医李文,赤脚医生薛良、高喜勤,后增加于桂芳。主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自制药有:针、膏、丸、散剂。种植中草药:甘草3亩,贝母1亩,枸杞子、生地、川穹、红花等十余种四亩,亦到长白山、土们岭采集天麻、山药等。1983年村卫生所解体,以薛良及子玉生、玉辉、玉彪为主,在苇子村设卫生所一处,由玉生夫妇主诊,在小安龙泉屯、前家店屯设两处诊所,由薛良坐诊,玉辉夫妇主诊,玉彪在前赵家店主诊。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自负盈亏,政府补贴,接受政府及卫生部门主管和区防疫站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定期对婴儿和地方病的防治发放药品。对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宣传保健知识和预防各种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9月自建二楼420平方米,兼住多用,增设心电、B超等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医术有很大提高,经考试,均获主治医师职称,医德高尚,经常出诊到户,风雨无阻、昼夜不误,精湛的技术,周到热情的服务,受到乡里的一致好评,是村里医疗部门。
  五、疾病与防治
  (一)地方病和常见病
  1.胃炎:不同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称为胃炎。胃炎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以糠菜代食,伴以豆腐渣酱、渣子充饥,患胃炎较多,据调查统计,其间患者达80余众。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并能扣除心肺其它疾患为特征,部分病人可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冬季,受寒冷气候影响,患此病者呼吸困难,严重者夜不能正常卧睡,常坐于炕上手扶枕头度眠。
  3.骨关节炎:是一种可动关节非炎症性病变。它的特征是关节软骨退化和关节表面及边缘新骨(骨赘)形成。这种病变又称肥大性骨关节炎,退形性关节炎,变性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骨关节病。该病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病炎,患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发。骨关节炎以手的远端和近端指尖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以及脊柱容易受累,而腕关节和踝关节较少发病。风湿性关节炎以气温低或冬季最为严重。
  4.肺结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核病,是由于结核杆菌在肺部感染引起的一种对健康危害较大的慢性传染病。
  5.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病。很多人认为沙眼和风沙有关,实际上它是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只是因其使脸结膜表面变的粗糙不同,形似沙粒,所以叫沙眼。因此,避免风沙入眼与防治沙眼没有关系。
  其它地方病和常见的疾病不做赘述。
  (二)三高症和冠心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由此引起的糖尿病、脑血栓、心脏病等明显增多。
  1.高血糖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其它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代谢紊乱,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的代谢障碍以及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慢性高血糖导致眼,肾,神经和心血管等多脏系统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或衰竭。1980年以前,全村没有患糖尿病例的记载(或没发现)。1994年后赵家店屯孟淑兰(姜自学妻)是第一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死亡病例。2003~2008年前赵家店赵永才,于桂兰(女),后分水岭李贵与妻苏桂云,张俭,朱宝林腰分水岭屯薛彩霞等合并尿毒症和心脏病先后离世。2008年统计前赵家店屯1019人,糖尿病患者14人,占13.7‰,后赵家店屯615人,确诊为糖尿病的10人,占16.3‰,全村4126人患此病58人,占14‰。
  2.高血压症也是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种疾病,呈上升趋势,年龄由老年向低龄化,头晕眼花不敢抬头。2008年全村83例,占4126人的20‰。
  3.高血脂也趋于年轻化。仅2007年患脑血栓死亡4人,占当年死亡25人的16%,2008年统计,高血脂人群76例,占总人口4126的18.4‰。
  4.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1980年以来,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心肌梗塞等猝然死亡率居高不下,防不胜防。心脑血管疾病上升趋势明显,2007年患脑血栓的17人,占总人口4126人的4.1‰。
  (三)传染病疫情
  1.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流行天花,也叫痘或痘疮,简称花。这种急性传染病,乳动物都能感染,其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发病时先发高烧,全身出红色丘疹,变成疱疹,最后变成脓疱,中心凹陷,十天左右结痂,痂脱落后的疤痕就是麻子。1943年,全村400多人中有20多小孩生天花。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适宜人群注射牛痘疫苗,这种传染性疾病得到彻底有效控制。
  2.1944年秋流行霍乱,急性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霍乱弧菌。症状是腹泻,呕吐,大便很稀,象米泔水,四支痉挛冰冷、休克。患者因脱水而眼窝凹陷,手指,脚趾干瘪。中医叫瘪螺痧。当年死亡2人。其中前赵家店于俊生的祖母于孙氏因霍乱死于八里堡。
  3.1945年“八一五”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孟家屯一带的100部队(与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部队相同)散发鼠菌。1946年春鼠疫肆虐,全村死亡23人。其中后赵家店解恩20岁,解万金27岁(解万有的五叔和大哥),前赵家店屯(孙文举姨家)孙氏一户3人死于鼠疫,腰分水岭焦永胜(焦申的父亲)、薛殿举(薛殿清的大哥)等患鼠疫传染病死亡16人,后赵家店朱姓2人(不知名字)。鼠疫为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鼠疫杆菌,啮齿动物如鼠,兔等感染这种病之后,再由蚤传入人体。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三种。也叫黑死病。
  4.狂犬病:1951年3月,后赵家店朱金喜在东荣桥被疯狗咬后,精神失常,恶心、流涎,看见水就恐怖,到处乱跑,肌肉痉挛,最后全身麻痹瘫痪死亡(其子朱洪祥3岁、4岁母郭氏丧)。狂犬病是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常见于狗、猫等家禽,人或其他家禽被患狂犬的狗或猫咬伤时也能感染。
  5.1974年8月流行乙型脑炎,简称脑炎。前赵家店屯于长林(男,15岁,于俊生之子)、后赵家店屯衣凤英(女,25岁,朱洪良妻,遗二女一子),因患脑炎抢救无效死亡。
  2003年发生的传染病禽流感和2008年世界性N1H1传染病在全村无一病例。截止2008年底尚无艾滋病毒感染者。
  解放后流行的麻风病,属于慢性传染病。没有口传病例。
  (四)传染病防疫
  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的身心健康,对不同时期的急慢性传染病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职能防疫站,采取有力措施抑制疫情。从近十年的种牛痘疫苗,防止天花开始,至今从未间断,加大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施。近几十年来,从早抓起,尤其危害儿童的各种传染病,从零岁开始分阶段的防疫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定期送药,打针注射预防传染病。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百姓,预防传染病已经形成共识。
  六、畜牧兽医站
  分水大队畜牧业兽医站成立于1969年,由贾云峰,李兆江主诊(长春市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服务范围为分水大队及安龙泉等周边生产队。工作任务:牲畜、家禽的治疗和传染病防疫。及劁猪骟马。业务受兴隆山公社兽医站指导,每人工资月37.5元,由分水大队支付。延续到1972年9月撤销。此后业务设在长江大队,服务范围有所扩大,人员由曹洪斗、许长恩,宋占组成。1973年开始,分水大队各生产队的马、骡、牛和个人饲养的猪、鸡的治疗及传染病防疫工作独立成一片。1974年7个自然屯八个生产小队集体的马骡存栏80余,牛16头,以家庭为单位个人饲养的猪存栏1800头,子猪500头,鸡、鸭、累计5000多只,治病、防疫工作量明显增大,小队设立防疫员。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集体所有的牲畜转由个人饲养。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骡用于农耕的数量逐年减少,随之畜牧兽医所不复存在,个人散养的鸡鸭等家禽数量明显下降,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养鸡专业户,集中饲养肉食鸡,蛋鸡3000~5000只不等,后赵家店刘全养鸡6000只,因防疫不善而赔本。
  七、敬老院
  1978年10月,分水大队由郊区兴隆山公社划入英俊公社,以前的五保户仍由所在生产队负责,其费用从当年总收入中提留的公益金中列支。
  1979年英俊公社在宏明大队建立敬老院,分水大队赵永臣,李桂珍夫妇是第一批入住敬老院的五保户。1997年英俊敬老院因城区建设用地拆除,1998年移址分水村,位腰分水岭南,英俊砖瓦厂西又新建,时值包干到户,原有的集体经济解体,逐年新增的五保户老人都集中到敬老院统一管理,由村统筹资金解决所需费用,来源于从土地中提取的“三金两费”列支。1980年每人生活费标准1600元,2000年每人每年提高到2400元,2002年每人每年4000元,2003年以后入住的由敬老院申报经开民政局办理养老保险,统一纳入国家管理渠道,五保户老人所在村不再承担费用。2003年9月,分水、金钱村由二道区划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五保老人由兴隆山镇人民政府接管。
  解放以前,对鳏寡孤独老人无人问津,尤以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又无劳动能力者,沿街乞讨,露宿街头,客死他乡。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弱势群体,照顾他(她)们的饮食起居,医治疾病,让他(她)们生活的象正常人那样充实幸福。确定五保户标准不受年龄限制,主要根据身体状况,一般以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来衡量。
  从1959年开始,乡级人民公社普遍建立敬老院。解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由所在生产队保障鳏寡孤独老人的口粮(每人标准360~520斤原粮)烧柴、住宅、疾病治疗、四季衣服,使这些五保户老人安度晚年,所需费用由生产队从当年的总收入中提留的公益金列支。由于当时乡敬老院规模较小,容纳不下所有照顾对象,另一方面五保户老人在本地生活多年,与邻里和睦相处,养成了适宜当地的生活习惯,不愿意离开本乡本土,非常愿意接受所在地的集体照顾。
  八、宗教信仰
  1980年以前,没有宗教信仰的记载。1982年包产到户以后,各自然屯始有佛教信徒,小安龙泉屯郑义琛夫妻,吴廷玺夫妻是虔诚的佛教徒。后赵家店李华新出家为尼姑是分水村第一人。
  天主教徒较少、基督教徒为多,各屯都有教场,走出去,入进来,不定期的自发组织教会。
  (一)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分水村,具体时间无考。1982年以来佛教徒渐多,现已有信奉者五十余人。星期六、星期日到长春市般若寺烧香朝拜,平时在家供奉释迦牟尼,烧香叩拜,口诵阿弥佗佛。据2008年统计,全村信佛教者有54人。
  (二)基督教
  基督教在解放前是否传分水各自然屯无考,1982年以前没有信奉者的记载。以后逐年增多,2008年统计已达114人,各自然屯几乎都有定点教场,教徒信奉者走出去集会或到本村聚会,一年四季不断,以女性为多,走到路上几乎都能看到信徒三五成群到指定地点去听道或讲道。
  (三)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者较少,全村仅14人。
  至2008年底有宗教信仰者182人,占户籍人口4126人的4.4%。
  (四)非法的一贯道
  一贯道起源于山东济宁,1940年其头子派点传师来长春与国民党特务分子相勾结,进行反动活动,前赵家店有教徒并设堂讲道,在本屯和后赵家店屯发展道徒十余人。长春解放后,他们还继续以传道为掩护,污蔑人民政府,辱骂人民领袖,欺骗群众,策动武装暴乱。根据东北局《关于对一贯道等封建会道门处理的通知》精神,从1949年5月至10月,进行了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工作,1952年1月,在贯彻长春市公安局进一步打击“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的指示中,至12月已经发现的反动会道门,全部勒令取缔,从此绝迹。
  (五)后赵家店屯的教徒与佛堂
  佛教徒3人,基督教30人。
  佛教徒李华新,祖籍河北省冀县小寨乡大寨村,1954年9月5日生,1979年9月12日由吉林省德惠市沃皮乡姜家村邵家窝堡屯相夫携女迁入。1993年丧夫。2005年清明节在辽宁省凌源县保寿寺上正下修法师出家剃度,从此皈依佛门修行,晨钟暮鼓。2008年7月20日,佛历2552年6月28日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药泉山钟灵禅寺得戒大和尚上照下元法师、上宝下砚法师受二部僧三坛具足大戒,中佛戒证编号:20081978,法号释顿悟,属临鞠派。着灰色僧袍,里衬小衫,裙裤、僧鞋、僧帽。俗前,丧夫靠农耕收入将长女付晓雨,次女付红丹培养成本科大学生。
  佛堂
  2007年5月,后赵家店屯佛教徒李华新在自己住宅前自费耗资3万元建一佛堂,坐西朝东平顶砖混结构六间,南北长20米,东西宽5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面东墙垛书写“南无阿弥陀佛”,门前置放一长方斗形香炉,正面有“佛光普照”字样。佛堂南侧供奉大肚弥勒佛像一尊。间壁北屋为正堂,中间供奉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侧大势佛,右侧观世音菩萨佛。佛事主要活动:一日三柱香,叩拜口称“阿弥陀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为斋戒日(吃素),平时亲属、朋友中虔诚的佛教徒信奉者不定期的朝拜。
  此外,小安龙泉屯佛教徒吴廷玺夫妇在自己的卧室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每日顶礼膜拜。郑义琛夫妻,前赵家店邵玉琴、朝鲜族屯吴广珠等都是佛教徒。他(她)们还抽时间自费到五台山、灵隐寺等名山古刹去求经学法朝拜。
  九、近年农业人口收入发展变化情况
  1980年初开始包干到组,实际实行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并未到户。这种形式到1981年末才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包干到户是1982年开始的。下表的人口是分得土地的人口,人均收入按当年抽查登记。
  (一)分水村1978年农户收益情况统计
  1978年前后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集体经济阶段的最后几年,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小队为组织形式,大帮哄,出工不出力,严重束缚农民积极性。在分配上实行记工分,留足积累,去掉费用,所剩不多,人均收入和劳动力均收入低下。有的支出大于收入。这种情况延续到1980年。
  (三)分水村1980年收益情况统计表。
  1980年实行包干到组的第一年,由于集体经济解体,基础经济十分脆弱,种子、化肥、马草靠贷款解决,农具紧张,产量低下,口粮不足。在思想认识上也不尽一致,包干到组只是形式,实际应是人和心马合套。由大化小的集体经济模式,当时称之为组,一般一个小队分4~6组不等,这种小而全以组为单位的小集体只维持到1981年,从1982年始才实现了真正的包干到户。第一轮承包期是15年,1996年末结束。从1997~2026年第二期承包,定为30年。
  (五)分水村1982年农户收益情况统计
  十、村民住宅
  嘉庆年间建屯之初,搭建马架子栖身,条件十分简陋,木支三角形,没有门窗,四周用草围严,冬做御寒。有的依傍山坡半地上半地下挖窨子,临高面低而居。低而矮小,冬季寒冷,夏潮湿。
  到了道光年间,流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生活逐渐好转,积蓄不断增多,住宅条件不断改善,房屋的建筑格局悄然发生变化。富人多以五间为多,间丈余,阔1.8—2丈,高八尺,梁粗2尺,梁上五檩五柩,檩粗八寸,檩下柩有圆有方两种,比檩细,每间十挂椽,椽粗四寸,大头朝下,椽上苇子编笆。房顶苫草,厚一尺,顶编脊,冬防寒夏档雨,房两侧梢头略翘,有芦苇、谷草,也有稗草。墙体有土坯的,也有垡子的,还有用草编墙的。基础比较简单,除夯实外,柱脚多采用槕木(抗烂),底垫一方形石头为柱脚石。门窗为木制,五间结构的开中门,三间九的在西二间开门,三间的中门。屋内连二炕,柴禾为燃料,烟筒在两山墙外单独设立。窗户为木棂,外糊纸,灶台安装进门两侧。
  经济条件较差的贫户,住房质量与其反差明显。多以二、三间为多,结构简陋。房山用细木支檩,没有山柁,两间房的只有一柁,三间房的两柁,两间房开东间门,三间房中间门,柱脚底放一不规则块石,细柁细檩,没椽,没有二梁和柩檩,有的七檩,檩上用秫楷把子铺平抹泥,房顶苫草,墙体垡子居多,房间窄小又矮,屋内多搭设南北土火坑。两、三代同居一室,门窗小室内较暗。冬季寒冷,屋内外温差较大,每冬房屋隆起,春融化后又下沉,几年下来,房屋倾斜变形,前墙外倒,后墙下坠,山墙走样。房屋基础不牢,这样的土坯草木结构房屋住不了多少年就需翻修或重建。此类住宅在分水村的历史上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时间长达100多年。
  1889年长春撤厅升府以后,全村各屯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逐年增多,垦植面积的加大和先进手工业的兴起,农村出现了榨油、烧锅、粉房、豆腐房,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土地向富户集中,出现了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民族矛盾日益加剧,住房的优劣十分突显,条件优厚者出现青砖或一面青砖结构,格局出现三合院、四合院,厢房为扛长活者居住,马厩、仓储一应俱全,院墙封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分水村沦陷,人们开始了十四年的亡国奴生涯,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残象随处可见。住宅更为凋零,以独间干打垒房散落各屯,让人想到冬天不寒而栗,更有贫者只能租住。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开始了一新时期。
  1948年10月,全村6个自然屯137户,767人,土坯草房结构100座,367间。平均每户2.68间,每间房2.09人。
  1948年前的土坯、苫草结构房,以3间为多,5间一栋较少。有的垡子房,屋内多数南北土坯火炕,每年秋都要草拌土和泥抹一遍防御冬寒,条件十分简陋。现已全部折除。
  以1960年为标记的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刚过,农村住房停滞了半个多世纪现象,终于出现了转机。
  檩椽双出式:1963年砖瓦结构房是1949年以后第一比出现的民宅。前赵家店和后赵家店每10分值分别为3.60和4元,社员富裕了,掀起了建房高峰,当年全村新建18栋,68间,1428平方米。样式为一间一柁,每间七檩十椽,起脊式木板簿,泥坐红瓦。山墙外出檩30公分,前后出椽头。墙体红砖水泥勾缝。基础:宽60公分,深1.5米,块石砌,泥土浆,六或五扇梯窗,高1.6米,宽2米,门90×2.5米,窗口下90公分(14层砖),阔一般6米,间距3.6米,3~5间噶栋不等,通体的砖木结构。内部间壁基本雷同,中间开门,两侧锅灶,间墙东西两门,里为南炕。
  夹板泥式:1958年卡伦东北的八家子屯金福首兄弟二人等五户到西甸子开荒种稻,无房居住,暂住腰分水岭屯薛俊,薛恩等家,以后人户逐渐增多,也有往返八里堡的。1966年春分水大队安排在前分水岭屯路西,长春市文化局养鸡场南建屯,当年8户建房8栋18间。结构为夹板泥墙体,一间一柁七檩,树皮或秫杆薄,泥抹顶,稻草苫房。进门即灶房,满屋是火坑。
  四不露式:1971年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集体户五座,每座5间,四炕一厨间。设计为砖木结构,四不露样式。即红砖裸体墙,两侧山墙和前后封檐(不露木),砖出檐分两层,每层6公分,称一一二或一二二,有平式也有锯齿狼牙式6×12松方架子柁,间距60公分,上板薄铺油毡纸挂瓦带,红瓦、脊封顶。玻璃梯形窗4~6扇。基础:块石砌0.6×1.5米,上座40×50公分4~6道12φ钢筋水泥梁。这样的结构和样式被村民所采纳,曾流行一时,有条件的村民新建或翻建旧房均模仿,到了1977年就有40栋162间矗立在各屯。室内普遍安装温水炉带动60暖气片采暖,顶部白灰棚。
  预制水泥板出檐出梢式和燕尾式: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82年开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的责任制,农民开始富裕,为改造旧房屋提供了经济基础,人们不再满足原有的住宅条件,开始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吸取城市多样化与适用性的长处,重点解决冬季防寒为突破口,以宽敞明亮为特征,解决四不露全封闭样式易烂柁头的弱点,在建房前制图纸,做预算,开始了知识型农民的新纪元,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样式独特的风格建筑。出现了两山和前后檐水泥预制板出檐式和东西两山燕尾式,即缩回一些上露天窗,红砖墙体开始抹水泥挂面,继而贴马赛克或粉、红、绿、白与黑相间的水涮石面。
  平顶式:是80~90年代的产物,分预制水泥板和一次性浇注两种,房顶做两毡一油或三毡一油防水层。宽为7米,有的还要宽些,由开南(前)门多改为北(后)门,前面采光充足,室内建筑面积利用高,防寒性能有所改善,厨房、卧室、客厅放便宜用。墙体水刷石渐向贴方瓷砖方向发展。内饰地面600×600和900×900多颜色方瓷砖和实木地板进入家庭。传统的地方平房向空间发展,出现了三楼砖混结构房,完全的城市设计,代表着农村建房今后的发展方向,既节约土地又提高了住宅品位。
  1980年开始规划建房,需经乡、区土地部门审核批准,城建部门统筹规划后方可建筑。2003年9月由二道区划入经开区后,土地管理更加严格,未经审批、私占乱建,城建执法予以折除。
  1990年以后,农民进城经商干实体等。经营活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条件优越者,选择适中地段,购置面积不等的商品楼做为经营或住宅,有的备有轿车库,至2008年,全村66户移居长春市。
  20世纪开始,建筑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多为砖混起脊式或砖木结构,有的脊上改瓷瓦,顶端有“荣华富贵”字样,脊上翘放和平鸽。个人住宅已不再用间数做为计量标准,平方米是这个时代名词,厨厕分离,厅卧单设,窗大明亮,室内温暖如春,席梦思床和款式新颖的衣、书柜置于房中,农村生活城市化已经成为现实。红砖院墙和东西厢房,门洞乘凉是每个家庭住宅的配套设施。门窗采用铝合金,继而双层玻璃的塑料钢窗,木制门窗退出建筑舞台,暗饰电路藏于墙中,地热供暖取代温水暖气片。苯板夹壁墙更使室内温度居高不下,珍珠岩等高科技建筑材料的投付使用,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大方。
  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村民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几代人同居一屋到今朝的巨大变化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侧面影射出社会进步和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物质领域的风貌。截止2008年7月统计,全村7个自然屯(1966年增加朝鲜族屯)1389户,是1948年137户的10.14倍;砖瓦、砖混结构房968座,是1948年100座(土、草)的9.68倍;4086间是1948年367间的11.13倍;每户2.9间。人口4377人,是1948年767人的5.7倍,平均每人0.93间。
  1960年以前的陈旧房屋荡然无存,它只能做为落后的标记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前移,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慢慢地被淡忘、消失。
  十一、收入增加,生活提高
  (一)村民收入
  解放以前的村民收入无考证,只能以贫穷做为界定。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穷苦农民获得自由,人均占有原粮530斤。1958年9月~1981年末的23年间集体经济时期,以1963年为最高,前赵家分值3.6元/日,人均280元,后赵家店分值4元/日,人均312元。1975年腰分水岭屯的六队(路西,队长于喜文)粮食单产10031斤(兴隆山公社排名第三)兼挖沙子副业运输,人均150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2007年每人平均5200元。
  (二)照明、燃料
  20世纪40年代以前,村民照明以芯油为主,火草绳燃点不断,作引燃用。以后有了煤油,用棉纱做火芯,亮度较低。蜡烛在家庭中年节或红、白喜事用。20年代使用“洋火”。1958年安装220伏电源照明,结束煤油灯的历史。农户村民生活燃料主要是柴、草、豆杆、玉米杆、秋柴禾。1979年液化气进入百姓家,80年代开始用电做饭,木板和煤也是村民的主要燃料。柴草相对减少。
  (三)电话、通讯
  1963年,村委会安装一台电话,摇把子通过交换台转接通话,效率很低。1978年10月行政区划,由英俊公社安装自动号码电话一台。1991年村建办公楼,自动号码电话增至3台。同时,为了工作需要,王希江和赵永才分别安装自动号码电话。此为个人电话之始。1994年长春电信局在分水村安装有线电话线络20公里,程控电话300门,从此全村普及电话。BP机始用1988年,继而手机(始称大哥大)普及,2008年已达1561部,BP机退出舞台。
  (四)饮水
  分水村从1796~1966年经170年演变,形成7个自然屯其位大体分两类,以小安龙泉、前分水岭、腰分水岭、后分水岭四个自然屯依东高岗西侧而居,傍坡而低,又较屯西而高的中间地带。水质清澈。以前赵家店、后赵家店、朝鲜族三个自然屯位均在低洼地带,水质深浊,腥味很浓。常年处于水位较高位置,雨季,水平面距地面只有50公分。其水系以村南北公路为界,水位落差大于10米。建屯至今213年间,除前、后赵家店两屯外,其余5屯饮用地下水。解放前至1960年全村六角型木框井壁(井淖)上放置辘轳,圆口井10眼,深约10~15米,用木桶或铁桶提水,解决人、畜之用。1960年以后,手压井增多,逐渐取代大口水井,70年以后全部陶汰,填平,而今一口无存。1992年秋,前赵家店、后赵家店安装自来水,彻底改变用水状况,而其他5个屯仍沿用地下水。
  2000年以后,在村民中出现机钻小眼套管井,用2寸塑料管,底部置潜水泵,用时按电钮开关,十分方便。还有人工机挖50公分直径竖口井,下套长90公分,口40公分瓷管,口上方铁支架,用胶桶提水。
  (五)个人资产
  私有轿车始于1986年,开始用于出租营运。1990年孟祥有彩票中奖捷达轿车一辆,1992年村办公捷达车一辆,龙泉防火材料厂一辆,2000年开始,个人上班或休闲轿车6辆。
  载重车运输始于1980年,开始4吨位解放车,继尔德国“斯太尔”,国产30吨解放车,加长车。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从1981年逐渐进入家庭,1991年开始少许人配带手机,始称“大哥大”,随之BP机,2000年以后手机普及。1991年个人安装电话2台,1993年4台,1995年8月,全村架设有线电路20公里。
  (六)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始于1980年,以前为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非常活跃,发展迅速,适应人所需要,商机无处不在,既方便乡里,又活跃经济,反映了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深受百姓欢迎。如孙万年寿木制作,生产始于2001年,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寿木品种分大小、土葬与迁茔用,多以新上等红松,黄花松为原料。棺之分三等,视丧家条件而异选之,作、坊规模虽然不大,但质量上乘,价位适中,信誉至上,方便乡里,供不应求,需预约定制。传统丧葬习俗绵延二百余年,虽殡葬改革,但火化后仍用棺木葬之,民间习俗屡禁不止。
  十二、分水村姓氏
  (一)分水村姓氏统计
  百家姓之多未做统计。百家姓分单姓和复姓。姓是表明家族的字。名是每个人的符号或代号,人在社会活动中作为一个单元分子,必须有独立的印迹,以示区别。而姓氏有很久的历史渊源。姓和氏本有区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全村以户籍和实际居住不完全登记。
  2008年实际姓氏156个。其中单姓155个,复姓1个。
  二画2个:丁刁。
  三画4个:于马及万。
  四画11个:王计丰尹毛勾户方邓孔车。
  五画14个:兰付白史田石冯未古叶申卢母丛。
  六画21个:庄江孙向刘纪朱齐吕衣曲许任关全朴毕邢安仲阮。
  七画24个:辛宏冷谷沙张李余肖杨杜宋吴沈沅佟汪闵邹陈邵陆邱何。
  八画13个:孟林罗周武范岳房金庞郎单易。
  九画14个:修赵战胡柏柳屈贺段侯郝姚姜施。
  十画15个:唐阎徐贾高夏索栾耿钱秦袁桑郭陶。
  十一画11个:盛梁曹续崔常黄康龚隋逯。
  十二画9个:董谢韩葛彭程焦温蒋。
  十三画3个:解甄路。
  十四画7个:裴缪蔡谭蔺阚翟。
  十五画3个:潘樊颜。
  十六画2个:薛霍。
  十七画2个:鞠魏。
  复姓1个:南宫。
  (二)王荆山坟
  王荆山:又名王琳,祖籍山东省黄县。其祖父携妻担子随同族人逃难东北,落户于长春南郊大屯。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1月11日,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王荆山是第一个在长春开办近代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裕昌源火磨的实业家。东北沦陷期间,堕落为汉奸。
  1938年,王荆山在今分水村的前、后赵家店屯,小安龙泉屯和安龙村的大安龙泉屯置良田50余垧,并在小安龙泉屯建窝铺1处,三合院格局15间房,占地10000平方米,(屯中水泡北侧,陈洪山房位至西,东西南北约各100米)农安籍住本屯王玉玺及子王栋、王有、王治国为佃户租种管理土地。据调查:1944年二东家(王荆喜)及王荆山长子王秉公的坟茔就座落在后赵家店耕地内的东郊变电所南大墙外。当时葬礼相当隆重,送葬队伍绵延几里。雇佣山东郓城籍王广汉为其守墓。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其土地在土地改革时被分。祖坟茔于1978年政府倡导殡葬改革平坟包时夷为平地。后赵家店村民朱金海拾到金牙一口。
  1951年4月26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王荆山因“汉奸叛国罪”被逮捕,1952年3月19日于长春城西处决。是日,小安龙泉屯王栋、王有从刑场将其尸体运回草草葬在祖茔旁。因此,王有在1966年的文革中被群众批斗。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