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045
颗粒名称: 第十七章民间传说
分类号: K293.4
页数: 13
页码: 346-35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民间分水村建屯伊始至今二百多年间发生的一些民间轶事。
关键词: 民间传说 分水村

内容

建屯伊始至今二百多年间,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生了一些民间轶事,涌现出了地域性名人,他们的社会活动和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居住地,传诵至今,人们在茶余饭后仍谈笑已往,对消逝的过去久久不能忘怀。
  一、解珠改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已流传150多年。
  话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朱姓兄弟二人携妻担子艰苦跋涉,千里迢迢逃难关东,走一路讨一路,路经辽宁省朝阳县,又东行吉林省通辽县,见到白色的盐碱地,光秃秃不长草,更不能落脚谋生,最终择地赵家店屯北一华里一片平川洼草甸子地住了下来,从此,朱姓自己动手,使用本地草做泥巴,垒起能住的小屋,开始了创业生涯,这就是后人依前而称后赵家店屯创始人——朱家。
  不独有偶,山东省登州府招远县的解氏无名寡妇带领长子云章,次子云龙一行三人辗转落户九台县北一个叫黑鱼泡的地方住了下来,由于地势低洼,雨季积水,一片泽国,不仅出行难,常常是十年九不收,没有办法,只好另求谋生之地,经商定,次子云龙继续留居,无名氏寡母带领长子云章,大约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来到朱姓住地——后赵家店屯。
  朱姓客留解氏后,总觉得别扭,对解之姓与朱姓犯忌,于朱姓不吉利,心里很不平衡,朱姓独占一方开荒占草,很平静的生活乱了分寸,后户反而成了解、朱很不是滋味,好在母子二人,构不成对朱氏的威胁。也没计较,各自过着相安无事的平民生活,早出晚归,处的关系也很和谐。
  解云章长大后娶妻姜氏,生二子,长子解珍、次子解珠。这种三、二字的行辈循环使用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弟兄二人名字一珍一珠本无可厚非,应该是珠连璧合,二字都是王字旁,既祥合又寓意深远,期望兄弟二人将来出落的像高雅名贵的珍珠,看来其父云章对二子的起名是动了脑筋的。
  消息传出,朱家很不高兴,对解珍的名字没有争议,对解珠的名字很显不悦,珠与朱同音,又姓解,这样下去,有伤两姓和气,朱姓找到无名氏寡母及子云章商议,要求解珠改名,再三陈述如果这样,有意克朱家。解姓念在收留本屯份上,也觉得这个建议合乎情理,不能因一名字引起不快,同意将珠改为惠,即解惠的名字载入族谱,两姓皆大欢喜。
  时间过的好快,解珍、解惠渐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朱家看解姓为人忠厚,勤俭度日,遂将女儿许配解珍为妻,从此,两家结为秦晋之好。不仅如此,解氏六代解万全之妻朱凤珍也是朱姓五代朱文阁之女,朱姓两代女嫁于解家,亲上加亲。百余年相敬如宾,友谊绵延至今甚是和谐。
  (解惠之孙解俭82岁口述)
  二、分手岭
  现在的安龙泉检查站南北岗地延绵几百公里。可是,乾隆五十六年以前,却是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领地,一片无垠的大草原,既无人户炊烟,又无地名标记。原始天然牧场赐给了人类,在静候开发。
  传说之一:
  嘉庆元年即1796年,河北省永平府昌黎县雪家庄同胞五兄弟惜别了可爱的家园,携妻带子步履艰难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他们时而露宿荒野,时而沿路乞讨,时聚时散,走啊,走,不知送走了多少白天和黑夜,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终于来到了现在的栖身之地。结果,出发时五人只到三人,两人去向不明。又过了几年,一个偶然机会,又遇到一人,这样,在一条南北走向鱼脊地带上停了下来,分别选择三个貌似拳头山包西侧搭起茅屋。兄弟三人各居一处,就此分手,没有地名,就叫分手岭吧,以地名做为纪念。从此,开始了第二故乡的艰苦创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勤俭度日,繁衍子孙,人兴业达。
  随着时间的往前推移,周围又逐渐建了一些村屯,人口越来越多,原本分手岭的称谓不知不觉叫成分水岭至今。
  传说之二:
  住分水岭西2公里常家店常姓也是河北省永平府昌黎县大扑克庄人,与薛姓同籍同乡。且祖上联姻为亲。迁徙前,常姓住高处,旱年无收,受旱灾之苦,而薛姓住低洼地带,雨大一片泽国,久日不退,棵粒无收,饱受水灾之害。清乾隆六十年,常姓迁徙东北,落户分水岭一带,后又遇薛氏,两家共述友谊。为解原籍住地之痛,商议住地互换,当时称换山户,形成了常氏原居高地易住洼处,而薛姓的原住洼地换为高岗而耕,两户分手而居,为纪念高洼之别,以岭区别命名为分手岭,常姓地洼出行难,开店留宿打尖,以姓氏命名常家店,繁衍三百余众。今兴华村小常家店的常姓为常沈德之子常绅,侄子常绘、常纶之后裔,常姓女嫁薛安为妻,再次联姻,再结秦晋之好。
  传说之三:
  与传说之二雷同。山东籍安姓在逃难途中偶遇薛氏,同路结伴而行,并互为照应,患难中建立了真挚友谊,行至今龙泉检查站,薛姓北行定居,安氏则择选岭南坡而栖,两姓以岭界分手命名。安氏所居南面,乃东西向一峡谷,坡下泉眼,潺潺流水,日夜不息,涓涓细流,养育民众,以姓氏和泉眼命名安龙泉屯。
  北满铁路1910年奠基后通车,利用纵横东西峡谷地形至吉林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陷,日本人一度堵住泉眼,尽管想尽办法,仍未见效,泉水如注,最后以锅扣之泉水仍流淌不息,今之不断。源源流向西北。
  分水岭传说虽然不一,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岭是一致的。高于平地为岗或岭。二是分手之意不变,不论与谁,岭为界,为纪念分别取名分手岭。解释为在岭上分手。至于二百多年的演绎,口传并以行政区域命名的分水岭,且有前、腰、后之分。最早见于史记《长春市志·政府志》2004年4月第1版P21。1929年3月,第一区“原抚安乡五甲,即安道自治乡,其范围……前分水岭,安龙泉,计24屯”。现分水村取分水岭之前两字,而舍“岭”字没用。至今80年仍沿用。
  (薛殿清82岁口述)
  三、薛家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9日,苏联进驻,对长春实行军事管制,时间近8个月。11月初~11月中旬,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刘居英任长春市长。11月中旬~1946年4月17日,伪满官吏曹肇元和国民党接受大员赵君迈任市长。1946年4月14日,苏联撤离长春回国,18日东北民主联军攻克长春,刘居英复任长春市长。5月23日,国民党攻占长春后至1948年10月18日,统治长达2年零5个月。时局动荡,战事不断,国共两党拉锯式占领长春,曾两度易政。
  腰分水岭屯地处长春东郊,正是争端过渡地带,倍受战火之苦,1946年初,鼠疫肆虐,全村死于瘟疫竟达20多人。是年冬雪特别大,平地积三尺,土匪甚众,绺子活动十分猖獗,经常聚众闯入村屯抢劫,苫房草揭下喂马,屋内所用之物一扫而空。人们惊恐不已,常常是刚走一伙又来一伙,骚扰民众不得安宁。
  战火峰烟四起,匪盗活动频繁的社会环境,增强屯民的防范意识。薛氏聚居的腰分水岭屯,自己组织起来,在东西南北的四个方位设防,集资备有“七九”、“三八”大盖、土枪、土炮,中间设流动岗哨,自卫护屯,以保本屯安全。薛家窑的功能实质是自卫组织,当时称之为土窑,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求一方平安的举措。
  (薛殿清82岁口述)
  四、朱笔匠
  后赵家店屯出了两个制作毛笔的人,外界称朱笔匠屯。嘉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9年,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朱氏兄弟携妻担子经陆路出关,沿辽西走廊徒步进了辽宁北端的朝阳地界,那里沙丘广布,灌木稀疏,一年四季冷风伴随砂粒刮个不停,季风扑天盖地,难以存身生计。又东行吉林地的鹤城——白城,这里虽平川原野,但碱地绵延几百里,冬季凛冽寒风刺骨,夏季旱风不止,常年少雨干旱,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也不是理想的栖身之地。
  人类本能的求生欲望,又开始东进的步伐,终于来到了长春厅东隅选择了东为岭地,西洼处杂草丛生的前面一个叫赵家店的北边草甸子驻足停了下来。搭起马架子住下,锹翻镐刨,开垦荒地,开始第二故乡的艰苦创业,没有地名,就依前而称——后赵家店由此诞生。朱姓独门成了开荒占草第一家。父子两代勤奋劳作,生活充裕,儿子结婚后又有了第三代,耕种面积渐渐增多到十余垧,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日子越过越富裕。传到第四代的朱氏,便有条件读私塾。同胞兄弟三人长大后,老大和老二从师学艺,练就了制作毛笔的独身绝技,唯老三继承祖业,仍然从事农桑。朱家人兴业达,闻名乡里。
  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到了朱氏第四代已是6户30多人的大家庭。其间,山东籍无名孀妇解氏带领儿子云章入住,两户睦邻友好,相安无事。
  从事制笔的朱氏老大和老二,生意日渐红火,初在家置业,后移至长春四道街,在哪里置房设门市,量之大、质之优良远近闻名,书香门弟,儒生雅士非朱笔不用,遂又做起文房四宝的买卖生意。规模越来越大,良好的口碑越传越远,什么朱笔羊毫上乘圆润柔软,什么用其笔书画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什么朱笔取材独特,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总之,朱笔以诚实守信、质优价廉著称。
  清光绪初年开始,朱氏毛笔在市面越来越少,文人墨客一笔难求,求宝不得,询问府址,竟不知有后赵家店屯。而只知有朱笔匠,就连名讳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朱笔匠屯成了后赵家店屯的代名词。越传越远,今130多年,现在一些年长老人谈及此事,还言说听老人家讲朱笔匠的故事。
  为什么朱氏毛笔在市面消声匿迹?后来得知,兄弟二人制笔独门绝技世之少有,不仅选材精良,制作工序更为考究,深得清廷青睐,做为贡笔专供朝廷御用。从此,朱笔不外传,就连朱姓后人也没继承此业者,只做佳话流传至今。留给后人一段回味悠长的传说。
  ——后赵家店屯又称朱笔匠屯。
  现在,后赵家店屯仍居住着朱氏的后代。
  (朱文汉,84岁口述)
  五、顶 水
  很久以前,用头顶水是朝鲜族女性传统专利。
  那么,为什么用头顶水而不用肩挑,这要从远古说起。
  朝鲜古称高句丽或高丽。西隔黄海,北与东亚大陆与中国山水相连,东日本海,南朝鲜海峡与日本国相望,是一个三面环水西北东南走向的延伸岛国——朝鲜半岛。在很遥远的古代,朝鲜族的祖先以农业栽种水稻,日常生活饮用天然河水。到了唐代,民族矛盾不断加剧,白山黑水之间经常发生武装冲突,战争一触即发。唐王朝派遗大将薛仁贵率精兵东征平叛,公元630年与高句丽戍边名将盖世文决战长白山脚下,最后被征服。高句丽成为唐王朝的附属国,躬身称臣,岁岁纳贡。归属唐朝的高句丽,一切听命,就连生活必须沿用关中饮水习俗,饮用河水的传统习惯改为提取地下水源,一律用井水,这样既安全又卫生。于是唐王朝诏书颁布严令执行,由于汉、朝不同文,“井”水译为“顶”水。“井”与“顶”颇为接近,阴差阳错,本为饮用井水误为顶水便由此延续下来。从此,妇女头顶放一软质圆圈,水容于大肚小口的陶罐中置于头顶易于搬运。民间饮用井水的习惯而用头顶的运输形式延续了千百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习俗。至于顶的是井水还是河水就无从考证了。
  朝鲜族是勤劳、质朴、勇敢的民族,伟大的女性善良、聪明、贤惠,把顶水这一绝技灵活地应用到各个方面。家庭主妇肩负日常生活的重任,操持家务,缝补洗连,一日三餐,养育子女于襁褓,这些繁重而又琐碎的劳动,是男性不能替代的,不仅饮用和浆洗衣物用的水是妇女用头顶回来的,就连筐篮、小型包裹,少许量重的东西也用头顶。白天劳动在田间,早出晚归衣物用头顶。上个世纪的60年代,生活困难,提篮挖野菜,回家顶在头上;往返集市,头顶购物满载而归,走亲访友,喜庆祝寿,头顶馈礼。总之,头顶取代肩扛、手提、驮运。头顶的物件是朝鲜族妇女标志性的奇特风景,头顶功夫真可谓是朝鲜族妇女的特异功能,70年代以来,家家都备有手压井,优越的住宅条件提升了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家电普及百姓家,便捷的交通四通八达,生活的改善,从根本上解放了妇女的劳动强度,头顶这一自然景观不见踪影,独特的顶水习俗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它却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传统的民族习俗角度,头顶物件远不止于此。饮井水皇命不敢违,而用头顶运输却养成了习惯,久而久之,“井”水演绎“顶”水传至今日,成了民族团结的美谈。
  六、胡帽缨子
  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以后分水岭屯及分水村为中心,遍及四周几十里流传着一个使富豪之家闻风丧胆,让穷困百姓胆战心惊的故事——神偷胡帽缨子。我小的时间,他常给我讲是怎么偷人家东西的。
  胡姓,绰号帽缨子。祖籍无考,住后分水岭屯,家徒四壁,独身一人。身材高大,膀阔腰壮,胸前护心毛密集不见肤色,脸部连鬓胡须,乍耳毛腮,眼大浓眉,臂力过人,胆识超众,行走如飞,与人交谈经常卡巴双眼,并以此为习。头戴圆顶小帽,上系一小缨束,因此,被人称为胡帽缨子,也正因为此,其名被人遗忘。穿着衣衫褴缕,整天衣冠不整,终生未娶。行踪诡秘,性情怪异,不务正业,常以索要他人财物为主,取之不到,改为盗窃,虽为梁上君子,猎取富户为主要目标。其技艺高超,速度之快,常人难以预料,防不胜防,像幽灵一样,经常出没各屯,人人谈及色变。
  胡帽缨子父母早亡,也无兄妹,无人管束,放荡浪迹,游手好闲,生活无着,以偷摸为业,邻里鸡鸭蛋卵经常无影,久之习以为常。谁也不敢与之计较,但都心知肚明。一次,王氏米被窃,理论之后,20余只鸡全窝端走。绺窃之物多以食,明者索要而不予者则暗施以报复。民之切齿,又不敢言,方之害群,殃及乡里,官府不管,社会动荡。
  每到秋季,粮食上场,胡帽缨子早早必先光顾,主动与主户攀谈,祝福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主人喜不自胜,然而送三斗粮或五斗米,扛走入屯廉价转卖。秋季月余,每天如此,有时一天光顾几家。有一回,林家大户不与答讪,依仗人多财丰,不与诬赖为伍,没有满足其要求,胡大为不快,没过几天,林家黄豆垛化为灰烬。
  男娶女嫁之日,胡必恭亲祝贺。主人因了解其为人,害怕之余又情不自愿,也得笑脸相迎,并奉为上宾,所需饮用尽量满足,哄其高兴而归。否则,伺机寻畔滋事。一次刘家办完喜事,不知何时潜入洞房。夜半,夫妻忙碌一天十分劳累,睡意渐浓,胡挤其旁,竟将新娘赔嫁金手镯从手腕捋下,和其它首饰洗劫一空,事后,曾向世人炫耀盗技高人一筹。
  就连丧事遗物也不放过。张姓老人病故,尸体置于拍子(木板)之上。出殡那天,四人招出,胡不知何时藏于拍子之下,边走边拱尸拍,四人及送葬人等疑为诈尸,慌忙吓跑,乘机将随葬遗物盗走。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或许胡帽缨子良心尚未泥灭,深感其为骚扰民众已受到世人舆论谴责,终不得好报。后来,很少搜刮民脂民膏,把目标锁定富户人家,行窃更加有恃无恐。据传,民国十五年,胡与安龙泉白姓富户打赌,欲盗车上粮谷,如不成,以若干钱赔付,白不信,也以盗走不为窃。打完场后,白氏满载黄豆销往长春,为防不测,出发时除车上掌包外,还特意安排一人防之,丑时出发。那时的木制花轱辘车在初冬行走发出吱吱响声,随车人员抽烟用火草绳。此时胡已避于车箱底部轴上,用火草绳即掐死,点燃后又掐死,以为风吹灭,不为然,以此麻痹,时间一长,防范疏忽,乘机将满车粮边走边卸,所剩无几竟未发现,白氏认赌服输,从此,世人称滚车轴。此举足见胡动作之快,力量之大。
  胡帽缨子一生为盗,练就了眼疾手快的本领,其技虽为精巧,堪称一绝,但也有失手,一次行窃所谋未遂还引出忍俊不禁的笑语。后屯李氏婚毕,胡夜间悬于梁上,夫妻裸体欲行房事,亲昵之后新娘要撒尿,新郎抱起新娘尿液洒落铜盆,此时新娘偶放一屁,震得铜盆嗡嗡作响,胡在上观之切,听之真屏气不住笑出声,逃之夭夭,不仅夫妻好事未成,还惊吓不已,心有余悸,久久不能入睡,乍着胆子等到天亮。
  据传,胡一生偷窃,民不敢惹,官又不办,危害百姓多年,小孩子不听话,家长以胡帽缨子来了哄吓。众人咒其丑行不得好死。
  恶习一生的胡帽缨子,不务正业,青年未几,多病缠身,无人问津,更无医治,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共鸣一片,最后客死在太平乡水沟旁,落个暴尸荒野。尸臭后被发现就地掩埋。
  胡帽缨子做恶多端,其盗窃技艺超群,二者遗留人间神乎其神的传说,而今当做笑谈。
  (胡生,84岁口述)
  七、张五抱子
  小时候听老辈人讲:清光绪年间,后分水岭屯住着一张姓,掷色子很准,别人谁也玩不过他,人送张五抱子。
  张五抱子祖籍山东,咸丰年间跟随父亲迁徙本屯。幼小聪慧,性情耿介,豪爽侠义,虽然没有文化,但记忆力很强。他每当行走,双手总在游动,经常甩扔土块、石子,臂力韧劲很大,远近同庚不及。尤其练就骰子绝技,把骨质色子摆弄的随心所欲。长大成人后虽从事农耕,冬闲入赌业,只赢不输,据传说用所赢赌资置买了多处房宅和土地。
  清朝晚期,附近人户很少,周边百余里之外张都很有名声。时间一长,张掷色子的技法被传的神乎其神。好事之人与其打赌,很想探个究竟。
  一日,约好十余青年人要张当场演绎掷色子技法,为避其嫌,唯恐有诈,每人必备三个骨质色子。首先用碗掷,张做庄,三粒骰子执于手中,参与者任意下钱或物,庄上先发,张开口要“666”抱子于碗中,结果众人愕然,反复多次,张要几出几,众人不及又不悦服。出于好奇,众人以其骰子有诈,要求更换骰子,张欣然应允,结果如前。众人仍不服其技法,张便要大家每人出一个骰子,三个一组,以房为障碍体,前后各站5人。张在房前站扔到房后,口说抱子3,站在房后的5个人中有3人拣起一看,朝上果然是3。尽管如此,大家觉得还是蹊跷。张便说:我到房后往前扔,房前后还是各站5人,每个人出一个骰子,5个色子一齐扔过去,听我说,你们各拣一个,我自己的骰子不用,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大家一听很合理,没有争议,一致同意。张在房后手执5个骰子大声喊到抱子5,房前的5个分别拣起一看果真是5。从此,人们公认并称张为“五抱子”。消息不径而走,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那个时候,文化很落后,根本没有公共娱乐场所,农村农闲时,常以“看小牌”(习俗叫“上梁山”)、“推牌九”(称“搬砖头”)、“掷色子”等形式赌博或娱乐,虽然是一种恶习,但在农村很普遍,不像现在娱乐形式多样化,又丰富多彩。
  张五抱子为人谦和,技术又高,很多人围在左右。夏季劳动之余,常在铁锹上演练供大家观赏,高兴之余消除了疲劳。冬季农闲在家热炕头上,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演示,逗得大家一笑。
  只听其人而未谋其面的外乡人,出于好奇聚众赌之,都以输掉赌注而告终。(胡生,84岁口述)
  八、凤凰岭
  相传,在今安龙泉检查站长吉公路与102国道丫口交汇处本无地名。嘉庆元年河北省永平府昌黎县雪家庄的薛氏与朱姓结伴闯关东在此分手,因此处南北向的岭带上,就叫分水岭做为纪念吧。薛氏继续往北了几里路,在鱼脊式的地带相中了块风水宝地,便停顿下来,观察多日,环视四周,南北连绵起伏有三个土包,中间的最大,很象传说中的凤凰在翱翔,三面为岗地,西是低洼地,真可谓居山而临水,高包地更似嗉囊,北为右翅,南为左翅。认为这是吉祥瑞兆的福地,如果在这生存,神鸟会保佑后人兴旺发达。于是,在这片貌似凤凰的岭下兄弟三人分建三屯。凤凰岭的传说就这样延续下来。右翅是后分水岭,左翅是前分水岭,左翅腋下是腰分水岭。而昔日一展雄风的凤凰嗉子却被长春市第一机砖厂从1960年~1980年取土烧砖变成了30垧的平地。二百多年以来,薛氏果然繁衍二百余众,先人的福祉预言得到了验证。不仅生活富裕,人才辈出,寿星越来越多。十二代薛占山于光绪六年即1880年生,卒1972年,寿93岁。清末民初,占山年富力强,风华正茂,胆识过人,擅长使用长鞭驾驭木制轱辘七套骡马车,三骡为前哨子,三骡为腰勾,高头骏马殿后架辕。曾三次往返于京都,运去的是东北特产大豆,拉回的则是民用食盐,沿路威风凛凛坐于小鞍之上,被传为,佳话。
  (薛殿清82岁口述)
  九、名医张继先
  一代名医张继先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近代的人很少知晓,但耄耋老人提起张先生,还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动人的故事。老人的祖辈称他生于清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是张氏第五代传人。
  相传,张继先爷爷的爷爷(应该是高祖)叫张广盛,祖籍山东省济南府豆腐庄人,清嘉庆二年(1797年)携妻担筐挑子逃荒到今长春卡伦北东拉拉屯落户,从此开始了农耕生涯。张氏勤恳置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衣缩食,勤俭度日,经过太祖、高祖,曾祖和父辈的艰苦创业,已经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富户。到了他这一代,继先兄弟二人,长兄述先执掌家务,因嗜赌成癖,使来之不易的万贯家资付之东流,原本很富裕的家境渐渐衰败,兄弟二人只得分家,从此各立门户。没过几年,述先仍然恶习不改,家产尽空,只好携妻带子移居黑龙江省拜泉县,已经家徒四壁的述先仍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所生四子有的为匪作患,有的坠入佛门弟子,女儿为娼或脱俗为尼,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这样妻离子散。幼小的继先虽与长兄述先同母所生,但人品与秉性却截然不同,靠分得两处院子和二十多垧地生活,日子如日中天,因此遭人嫉妒,图谋财产,被人插签遭遇抢劫,险些殒命,十六岁时边执掌家务边读私塾,后专攻医学,勤奋的攻读和先天的聪慧,不但学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到了三十岁上,张继先行医东至吉林,北到黑龙江,西到长春厅,远近很有名气,已经誉满长春府。良好的天赋和豪爽的性格,长于健谈和精湛的医术使得他声名远播。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城堡流行一种怪病,怕冷怕风,乡间郎中无可奈何。继先闻知,徒步三百多里,前去看个究竟,经十余日的观察和治疗,抑制住了病情。患者多为穷苦百姓,廉价收费。民国初,吉林哈达湾经常闹天花,那时还不能接种牛痘,无法预防,只好自行蔓延,死亡率又高,病愈落下麻子的幸存者无几。继先受人之邀,慨然应允,经他诊治,控制疫情,患者痊愈。有一年,龙家堡一带妇女浮肿、肚胀、久治不愈,继先初时也颇感为难,细访病由,仔细望诊,查阅医著,观察理疗,综合行医经验,终于解除病痛。继先的声名远扬,震动官府,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刘芳圃闻讯,委托秘书用车接到吉林市为其医治疾病。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悬壶济世,深得乡邻敬仰。
  张继先行医六十多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著述多篇,可惜后人保管不善又适逢乱世,已经失传。继先高尚的医德,超群的技艺被人们传诵,穷人请医,从不怠慢,一剂良方,药到病除。贫残弱智群体,常无偿救治。用他独解疑难杂顽症的绝技服务桑梓。传今一百多年,仍赞不绝口。与同代世家名医李胜和齐名。
  张继先不但医术高明出众,而且多才多艺。研读医学之余,还习练书法,伏案绘画,美玉雕刻于一身,成为方圆百里的名士、雅士。后人继承父业,五更起,半夜眠,家道中兴。其孙张忠恒在分水小学任教到退休,累计执教四十年。
  (张忠恒86岁撰述)
  十、中医世家
  从清同治年间到今的一百五十年间,伊通河东,雾开河(饮马河)以西的抚安乡(治所在今德惠县黄金乡)南北方圆百里范围内流传着广为人知的传世中医——李氏第七代传人李胜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胜和生于山东省济南府,同治二年(1863年)携妻吕氏一路行医问病,落脚在今德惠县老家镇瓦盆窑屯。仍以行医为职业,遍走长春厅和属下4个乡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了清未民初已是妇乳皆知的一代名医。除了医患民间疾苦,救助贫困百姓以外,不乏达官贵人也登门求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春知府孟宪彝患肝病,遍求京城名医诊治,疗效甚微,属下推荐李胜和,其不以为然。但肝病日重,试为医治,初临道台衙府(今七马路道台衙门),望闻问切后,方知孟不以为信,遂敷衍塞责。孟知府投医心切,了其妙手之高超,不敢怠慢,复诚邀请至家中,待为上宾。胜和以祖传秘方配制中成药,三剂下肚,肝火减盛。遂调剂量,增十几味,致面显红润。半年多的调理,卧床旷日的知府腹胀消除,肝区隐痛也不见踪影,并能处理政务。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匪迭起。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绿林出身的东北王张作霖羽翼丰满,成为军阀三巨头之一,率兵入主北京,常与山西王阎锡山,中原霸主冯玉祥称兄道弟。1923年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大战喜峰口,胃病大发,不能端坐中军大帐料理军务。电请李胜和入关,施以妙法,祛寒温补为上,不到一年,病体康泰。至于张作霖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阴谋炸死,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与卡伦名医张继先一南一北闻名方圆百里。
  李胜和医术源于1~6代世传行医经验,深得真传,吸收历代之精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针对病例,据实施治,方显疗效,在民间享有很高声誉。一生行医60多年,授徒十余人,将平生所学耳提面命传于后人。相传明末清初,济南发生瘟疫,李姓先祖将配制的药散于井中,控制疫情,救民众于危难,被颂之为活菩萨再世。胜和二子,长子李彦春生同治十一年(1872年),秉承父业,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18岁出科行医,经民国、沦陷时期到解放前后七十多年来,脚印遍步城乡,足迹踏遍千家万户。解放前曾坐诊七马路,1948年8月困长春爬卡子逃难本村小安龙泉屯,1966年寿终正寝95岁。次子李彦清生光绪元年(1875),光绪二十年(1894),长春政法大学毕业后离家南下投奔冯玉祥将军并担任秘书长。1949年去台湾。彦春生四子:长李文、次李忠秉承父业,将中医学发扬光大,尤以李文医治肾病为长。二十世纪70年代被长春市人民政府评为名医,1998年而卒,时90岁。李忠子雪天、雪春二人继承中医事业,兼收并蓄,仍工作在医疗战线上,此为李氏第十代传人。
  (李忠88岁口述)
  十一、屯名来源
  今分水村辖7个自然屯,从1796~1966年形成,其间整整跨越170年,除了朝鲜族屯记载详实外,其他6个屯文字简略,只有时间和姓氏,祖籍出处还需考证。有的史记与本地口传不一致。
  在自然屯的命名上大体分四种:
  一、以姓氏命名的一个屯
  嘉庆元年(1796年),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赵庄赵氏到此辟荒筑屋建屯,又邻路边开设大车店,以姓氏命名赵家店。见《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2006年版。
  二、以方位命名的二个屯
  1.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朱姓迁入,位赵家店北一华里建屯,依前排序而称后赵家店,那么前屯的赵家店为了区别,只有加“前”字,易名前赵家店。后赵家店到清末民初,朱姓出了两个制作毛笔的匠人。据传专供清廷之用,名噪一时,故外乡人又称朱笔匠屯。
  2.嘉庆二年(1797年),山东杨氏在位安龙泉西偏北驻足落户,因户少屯小,依前而称小安龙泉屯,为区别,安龙泉称大,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安龙泉,由大、小区分,今虽不是一个行政村,沿用至今未变,见《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2006年版。
  三、以岭地取意命名的三个屯
  嘉庆元年(1796年),史记薛氏三兄弟到此,分别在三个岭坡上各建一屯,又在同一条鱼脊式山梁上,为纪念分别取分手之意命名前分手岭、腰分手岭、后分手岭。1929年区域为一区抚安乡辖前分水岭,为24屯之一,这是最早见于史记由分手岭改为分水岭。见《长春市志·政府志》2004年4月版。
  四、以民族命名的一个屯
  1958年3月,九台县卡伦镇八家子朝鲜族金福首、金福基兄弟二人和其他三户到今前分水岭屯西一华里的草甸子开荒种稻,分别散居腰分水岭的薛俊等家。1960年以后,人户逐渐增多,稻田面积扩大到近20垧。1966年春分水大队安排,决定在前分水岭路西长春市文化局养鸡场南8户建房8栋18间,以民族聚居命名朝鲜族屯,今44年。
  (王希江根据民间零散传说整理)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解珠改名
相关专题
分手岭传说之一
相关专题
分手岭传说之二
相关专题
分手岭传说之三
相关专题
薛家窑
相关专题
朱笔匠
相关专题
顶水
相关专题
胡帽缨子
相关专题
张五抱子
相关专题
凤凰岭
相关专题
名医张继先
相关专题
中医世家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