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0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饮食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320-3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饮食习俗的情况,包含了主食,副食,特色菜、饭,饮酒等。
关键词: 饮食习俗 分水村

内容

一、主食
  早、午、晚一日三餐,冬春二餐。1980年以前高粱米、玉米为主。1960年前后,由于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极为短缺,杂草青菜、豆腐渣、酱渣子、糠充饥,三合面到1972年还在食用,以后粮食充裕,遂以玉米磨面糊大饼子,只有春节时能食普通面粉包饺子,平时难见,辟稻植水田后,大米增多,有的困难贫户还以大米到市内兑换高粱米、玉米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绝大部分人家以大米、面粉为主食,玉米作饲料,很少食用。早以小米粥、豆浆、牛奶为辅。
  二、副食
  为节约粮食,调剂生活,冬备储白菜、胡萝卜、粉条、土豆、红萝卜为主,腌制酸菜,掺入粗粮中包菜团子,酸菜炖粉条,炒豆角丝,腌制咸菜,煮白菜,酸菜炖土豆。而今各种蔬菜已成为村民主要副食,肉类不断,鱼种繁多,果品必备,奶入家户,蛋每即食,常年鲜菜不断,即使冬季市场屡见不鲜,天天是年,顿顿是节。
  三、特色菜、饭
  腌酸菜:由于冬季寒冷,村民有腌制酸菜的习俗,将冬储大白菜摘成净菜,用沸开水将白菜炒好,控净水,放入缸里踩实,月余即可食用,味酸,食用切细,放入锅里加粗或细土豆粉,少许五花肉,味美汤鲜,传统的食用有:炒酸菜丝、炖酸菜、酸菜汤。
  猪肉炖粉条:猪肉包含有很高的热量和脂肪,粉条属淀粉类,含糖很高,两者合一配以佐料炖食,美味可口,尤冬季用,即解寒气又改善生活,民众喜之今仍不减,是传统的佳肴。
  臭玉米〓子:前些年村民将破碎的玉米磨成颗粒后,置水缸里,多放水,夏季发酵后做条食。而后,懂得酵后含有大量细菌,对人体有害,这种独特的食法今已较少。
  高粱米水饭:用高粱米煮熟后,放入凉水,杂以青菜、咸菜食之,清凉可口,夏季老少皆宜。今很少食用。
  四、饮酒
  饮酒之习较为普遍,好酒者,一日三喝,一般三两好友必饮,无事约几人喝酒叙旧,增进友谊。凡遇婚嫁、丧葬以酬宾客,朋友聚会,借酒谈心,乃至修房盖屋,均须以酒招待,其丰简视家境而异。近几年来,生活水平提高,饮酒之风更为盛行。老年人喜欢在饭前饮酒数杯。至于饮酒无度,猜拳行令,扰民伤俗,甚至酗酒闹事者,则受到舆论谴责。
  五、饮茶
  饮茶之习,近些年逐渐盛行,尤其喜欢茉莉花茶。讲究冬用红茶,夏饮绿茶,春秋花茶,多备有茶具。亲朋登门,先烹茶招待,倘若宾客聚至,一时无茶,也须以白开水代茶奉客。
  六、下大酱
  筛选优质黄豆作原料。一般正月用铁锅先将泡好的大豆烀烂,然后搅碎,摔成方块或馒头坨,用纸包装后放置闲处自然发酵。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下酱的日子,可选择其中一天,气温越高越好。酱坨掰成块按黄豆重量配盐,多在每斤豆3至5两。加水三天后打酱缸,撇出杂物,如此月满,即可食用。此俗在民间延续很多年,至今农家各户仍然普遍下酱,由于盐比重不等,其咸淡不一,故有“一家大酱一个味,百家大酱各不同”的说法。而今大酱的原料除大豆外,还掺花生、芝麻,其味更加可口,小葱、小青菜蘸酱,沁人心脾。下酱的方法也不尽一致,比较传统的要发酵百日左右,有的在下酱前一天烀好豆,按一定比例配好水、盐,直接投入缸里,利用自然天气的温度发酵,百姓称之为“闷酱”。有的搅碎,也有烀好的豆晒干后,放在纸箱或容器里,封闭严实,使其发酵,称为“豆瓣酱”。还有在烀豆前,用铁锅把黄豆炒熟,意在加深色重,增强食欲感。大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可以炸酱,腌制黄瓜等其他菜,味美独特。
  七、腌咸菜
  青萝卜,芥菜、苤拉、布拉克、地环、姜不辣等,各种蔬菜都是腌制的原料,摘好洗净。放入缸或其它容器里,加注颗粒状咸盐,其比重和浓度根据个人适宜而调剂。如果太淡夏季易烂,叶类菜腌制时间月余可食用,如芹菜、芫荽等。但果类菜半年后才能腌透,时间越长口感越好,但必须口重。腌制各种咸菜,历史久远。解放以前,农民调剂食欲,代为菜肴。而今的咸菜佐料多样,添加酱油、味精、大料。调拌食用时切成条状,还要适量放些辣椒油、鸡精、香油和味素。
  八、晒干菜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夏季所产蔬菜子粒逐渐饱满,吃后有余,遂将黄瓜、茄子、豆角、辣椒等切成片、块、丝,晾干晒透,收贮存放。待到冬季或初春取出,用温水泡开烹炒食之,补充淡季缺少蔬菜。今虽鲜菜四季不断,此俗仍存。
  九、三烀一卷
  谷雨前后播种的牙苞米、白苞米、黏苞米,到了8月上、中旬,浆已灌满,同时间的三喷四面斗茄子正值旺盛期,土豆也已成果,采摘后洗净烀熟,再炸肉酱、鸡蛋酱或辣椒酱,干豆腐夹酱卷大葱,民间称“三烀一卷”。烀熟的苞米,浆满肉厚,香甜可口,饭前饭后都喜欢吃上一、两穗。而烀熟的茄子和捣碎的土豆拌在一起,添加味素和鸡精,蒜泥和炸酱,是民间很有特色的一道美味佳肴。
  十、黏食
  红黏谷和黍子脱皮后的小黄米和大黄米为原料,用水浸泡后淘净,加工成面粉。小红豆、红云豆煮熟烀烂,做馅的攥成泥团状,辅以砂糖、黄豆面。
  切糕:锅或屉铺好布,将面粉撒入其上,蒸气穿透后再撒入,如此反复多次,厚约15至20厘米,上层撒上厚厚的已煮熟的红云豆,盖严后蒸熟。出锅后上下立切置碗、盘或垫纸托着吃。有“卖切糕的好狠心,拿着四两当半斤”的民谚。
  豆包:和好面发酵后,放入添加砂糖攥成泥丸状小红豆馅包成圆型,紧凑的装入锅中(俗称撞豆包)蒸熟即食,凉热均可,小孩有吃零食啃冻豆包的习惯。
  黄面饼:将和好的黄面,揪成剂子,擀成圆型面片,锅里放油,反复翻烙,熟后即食。喜甜的加糖,但一般不加盐。由于黄色泛黄,外观增强诱人的食欲。
  豆面卷子:用蒸熟的切糕揣入水,和成胎状,擀成片,撒上炒熟黄豆磨成的面粉,卷成圆筒,切成块即食。黄豆面起不沾的作用和吃起来香、口感又好。
  油炸糕:黄面揪成剂子,揉团压成片,包入豆馅,椭圆形放入锅内用油炸。腊八粥:腊月初八,多在一月的中旬,是“三九”“大寒”季节,有“冻掉下巴”的民谣,习惯上煮黏米粥喝,寓意能沾住冻掉的下巴。也有年味之意。
  打糕:黏大米作原料。用水浸泡若干小时,搓洗干净,放入石臼或木臼,用木质槌上下捶打,反复多次,越打米越碎,最后成粉末黏状,揉成团拍扁放入锅里蒸熟,就是打糕。是朝鲜族独有的一道十分有特色的主食。如果将蒸熟的打糕放入锅内用油炸一下食用,更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品。汉族也有模仿制作的。
  十一、豆制品
  豆腐:黄豆为原料,泡好磨成浆,用布过滤后煮沸,卤水点制,成脑后放入模内压出浆水即豆腐。生食可小葱拌豆腐,熟食切成块炖或做麻辣、鸡刨豆腐等。
  冻豆腐:传统的食用方法,入冬以后,室外结冰,利用天然低温将豆腐冻实。食用前用水化开,切成小方块,与白菜等配伍,汤多为炖菜,由于冻豆腐化开后有蜂窝,很有韧性,适宜寒冷时慢火炖食。今有冰箱、冰柜,平时亦可随冻随用。
  干豆腐:卤水点制成脑后放入木模内,铺层纱布浇一层脑浆,如此多层折叠,加压挤出豆浆,即是干豆腐。生可切丝与黄瓜等拌凉菜,熟可炒或炖食。
  豆腐脑:用石膏点浆成整脑,薄勺盛入碗内,加芡卤,放蒜、芫荽等食之。
  水豆腐:卤水点脑后,撇出多余水,盛入碗中,添加作料食用。
  生豆芽:黄豆或绿豆用水泡好,放入筐、盆、篓里,要求15℃以上,早、晚浇水,一星期后长成食用。炒豆芽或用开水焯一下加作料凉拌,清凉爽口。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