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朝鲜族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2026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朝鲜族屯
分类号: K293.4
页数: 14
页码: 274-2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58年~2008年长春市分水村朝鲜族屯发展情况,包括朝鲜族的迁入和朝鲜族屯的形成、土地来源、风俗习惯、2006年在籍住户、2008年住宅情况。
关键词: 朝鲜族 朝鲜族屯 分水村

内容

第一节 朝鲜族的迁入和朝鲜族屯的形成
  1958年,九台县卡伦镇东北方向的八家子屯的朝鲜族居民金福首、金福基兄弟二人和金在旭,李二顺(又名李乙淳)、李忠浩三户移居分水大队。从此,分水村多了一个民族——朝鲜族。他们借居在腰分水岭屯的薛俊、薛恩、薛殿起家,开始在前分水岭屯西一华里低洼地西甸子垦田辟荒植稻,成为分水村最早的5户朝鲜族居民。当时被长江大队编为第8生产小队,白天劳作在田间,午间带饭。并无定居,这样的暂居生活一直延续到1966年。
  朝鲜族居民共19人,首任生产队长:金福首。
  五户朝鲜族居民分别是:
  金福首,妻李玉兰2人。
  金福基,妻尹武仙,子光洙、光国,女:真玉,5人。
  金在旭,妻沈金福,子龙洙,女:金凤女,4人。
  李二顺,妻蔡学实,子浩信、德信,女:李玉女,5人。
  李忠浩及父母3人,时任会计,1963年迁出。
  1961年以后陆续迁入28户:
  崔全焕:1961年与妻姜玉仙,女儿崔英淑3人由长春市宽城区上海街宁波路迁入。1933年9月15日出生在朝鲜庆尚北道成州郡,1947年10月1日在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关马山屯参加东北野战军,属永吉县大队战士,部队活动在八道河子、桦甸县。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所在部队在永吉县的一拉溪、万昌一带狙击驻长春国民党守军。长春解放后,调吉林省公安厅并派驻九台县饮马河管理国民党起义军师团干部。1951年调19兵团64军192师副排级联络员,从辽宁省宽甸入朝鲜作战。参加3次战役。据《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东北军字第295225号记载:1953年12月30日复员,1950年6月25日加入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立3等功2次,负伤1次。复员后组织分配到吉林省一间堡劳改大队,不久,又调任吉林省第二监狱在吉林市,退职后到长春市。1961年至1966年任生产队长期间,以农业为主,发展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副业有冶炼铜、铝镁、烧酒作坊,日值大增,曾以投机倒把罪名查办,核实后被平反。1957年12月28日,由吉林省第二监狱因病自愿退职,2002年开始,由二道区民政局发放《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费》,逐年增加,2008年,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民政每月补助402元。妻姜玉仙,1934年4月10日生于吉林省九台县饮马河路家烧窝村郧家湾子屯,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部队卫生员,立3等功1次,上士班长,1954年复员。
  吴光珠:与母亲李根实两人1961年由长春市迁入。1938年7月17日生于伊通县榆树区后孤榆树屯,1956年移居长春市。
  金用植:1948年生于长春市,1961年与父金信京、母朴宝玉、妹金顺子、金英子、金京子6人由长春市迁入,1972年举家迁徙吉林市新九站。
  尹星俊:1915年生,黑龙江省舒兰县人,1961年与妻李元福、儿子尹日洙由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八里堡迁入户口,仍住原地往返参加生产队劳动。
  沈寿方:生清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伊通县榆树区校东屯。1962年与妻李福顺,子沈金泽,女儿沈淑子、沈顺爱,孙子沈相和6人迁入。
  吕行洙、吕万洙:兄弟二人与父、母,吕正洙之妻张英淑五人于1963年由伊通县四区达子营村前屯迁入。
  沈相德:1933年2月24日出生在长春市南关区南岭。祖籍朝鲜庆尚北道庆州郡门西面六通里,1963年精减下放,同年12月20日同妻子金凤荣,儿子沈华燮、沈广燮四人迁入。沈相德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后勤部政治处联络员,副排级翻译,同年从本溪入朝,1954年8月15日复员回伊通县公安局治安科科员,1954年入党,1958年伊通县榆树区(扩大乡)党委秘书,后调任伊通县组织部干事,1959年6月调到长春市文化局朝鲜族文化馆任总务。迁此后先任小队会计,继任生产队队长。
  宋国根:1933年9月1日生,籍贯黑龙江省五常县安家乡民乐村,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医助理,立3等功1次,1954年复员,1964年与妻金玉姬、长子宋石哲、次子宋新哲4人迁入。
  宋明哲:1936年生,祖籍黑龙江省五常县安家乡民东村,1964年与妻金玉伊,儿子宋民杰,女儿宋新香4人迁入。
  罗龙钧:1937年生,籍贯黑龙江省五常县三河镇三河屯,1965年4月与妻赵顺南,父罗顺达,母张氏,弟罗学钧,女儿罗福顺,儿子罗日奎7人迁入。
  黄满坤:1938年生,籍贯黑龙江省五常县三河镇三河屯,1965年与妻闵玉姬两人迁入。
  金长洙:1919年生,吉林省敦化县阿木乡人,1965年同妻崔必南、儿子金武权、永权,一女儿5人迁入。
  金东洙(金长洙胞弟):1923年生,吉林省敦化县阿木乡人,1965年与妻金顺德,女儿金仙玉、金正玉4人迁入。
  金质斌:吉林省柳河县人,1967年与妻徐顺玉、儿子金英州,女儿英淑、英花、英顺5人迁入。
  南宫荣:1925年生,吉林省九台县卡伦镇双阳大队朝鲜屯,1967年与妻李礼玉、子南宫宪、南宫耀、南宫进5人迁入。
  朴旭一:1923年生,吉林省九台县饮马河乡莲花大队八家子屯,1967年与妻林福顺,女儿朴仙玉、英玉,子朴辽东、辽勇6人迁入。
  徐载泳:1924年生,1968年与妻黄福德、子泰和、子和、昌和、成和、女儿徐金花、点花8人迁入。
  金春植:1936年生,吉林市郊区二道公社勤俭大队马向屯,1968年与妻张点顺、子金昌洙、女儿金玉祚、金正德、金正芬6人迁入。
  金京孝: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乡大兴大队,1941年生,1959年入党,曾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怀德县人大代表,1968年与妻朴春玉、女儿花顺、跃进,三女迁入并任队长,1981年又回迁出地。
  李仲兴:吉林省盘石县官马乡人,1947年生,初中文化,1968年与妻车花顺,弟李仲洛,母金氏(金福首之妹)4人迁入。
  沈相培:吉林省伊通县榆树区和胜村前背河子屯,1947年生,高中文化,1968年工作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分厂。1969年与本屯宋玉女结婚迁入。
  全昌权:由吉林省延吉市城郊乡徙居九台县放牛沟公社京家大队朝鲜族生产队,1941年生,1968年与妻携女儿明子、明花4人迁入小安龙泉屯。
  南宫玉:吉林省九台县龙家堡公社新农大队一队,1933年生,先期在分水6队任水稻技术员,1987年与妻全氏,儿子南宫业、南宫红子、南宫表5人迁入。
  成东春:长春市郊区净月公社靠山大队12小队,1941年生,1976年在分水三队任水稻技术员,1980年与妻全顺南、女儿成春庆、儿成龙庆4人迁入。
  任春植:吉林省公主岭南崴子乡大泉眼村腰屯。1932年生,1952年在伊通县营城子入党。1954年到公主岭大泉眼村,1957年任该村党支部委员,1960年当选怀德县人大代表,1963年任该村副村长、副大队长。1966年在分水大队任水稻技术员,1969年到吉林市郊区孤店子乡砬子屯任水稻技术员,1971年与妻沈福顺、母亲李载顺、儿子广赫、贵赫、三赫、龙赫、女儿京淑8人迁入。
  朴成吉:吉林省延吉市长安公社苇子沟村朝鲜族队,1959年生,1981年一人迁入,吴光珠的妻弟。
  李树宽:黑龙江省五常县民乐乡,1946年生,1971年与妻金凤英,弟李树敏3人迁入。
  崔英淑:伊通县小孤山子移居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八里堡,1961年携子金外道2人迁入。
  1966年春,户数和人口逐年增多,有的住八里堡或市内,往返种地,分水大队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指定在前分水岭屯路西侧建屯。具体建房由本民族讨论决定:每代人一间,间东西4米,南北跨度不超6米,两家房间距5米,东西走向,座北朝南,因当时条件简陋,草木结构,夹板泥墙。共8户,顺序为由东至西:罗龙钧3间,吴光洙2间,黄满坤2间,李二顺2间,金长洙3间,金福首2间,金在旭2间,金东洙2间。共8栋18间。
  金长洙是木工,为建造房屋提供方便。从此,朝鲜族屯正式建立,结束了寄居八年的历史,开始了定居生活。因朝鲜族聚居而得屯名,即朝鲜族屯。被分水大队编为第8生产小队。
  1958年~1963年3月长春市东郊农场长江作业站所辖。
  1963年~1978年10月长春市郊区兴隆山公社分水大队所辖。
  1978年10月~1995年长春市郊区英俊公社分水大队所辖。
  1995年~2003年长春市二道区英俊乡分水村所辖。
  2003年9月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分水村所辖。
  1958年~1981年集体经济组织时担任生产队长的有:
  金福首、崔全焕、罗龙钧、沈相德、黄满坤、金京孝、金春植、徐载泳。
  第二节 土地来源
  1958年至1962年在西甸子开垦荒地15垧。
  1963年由分水大队调剂划拨9垧,其中:
  1)小安龙泉屯时三队划出0.8垧;
  2)腰分水岭屯时五队划出2.8垧;
  3)腰分水岭屯时六队划出4.8垧;
  4)前分水岭屯大田0.6响;
  长江村面积内坟茔地垦荒0.65垧。
  植稻水源:先后打机井4眼,架设线路一公里提取地下水。
  截留工农村安龙泉泉眼水经后赵家店自流到田。
  在新开河堵坝经河坝东侧地上下水渠浇灌。
  1963年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在东荣桥南建设地下泵站并铺设地下管道至长春师范学院北为地上沉淀地,通过地上明渠穿越新开河至分水村内,位前分水岭屯南建引污上山泵站,双路无缝管浇灌大田失败,后改为西洼地辟稻,1965年全村洼地大田改种水稻180垧,开始了汉族人植稻的历史,并与长江村十里堡屯合用。1998年,长春市东郊煤气公司在稻田内建深水井10眼,昼夜吸水使水位下降,因新开河水源不足,水田植稻结束50年的历史,改种大田以玉米为主,兼及其他作物。2003年春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二道河子政府委托英俊乡植树十五垧,5万株,政府对农户按承包面积逐年补贴八年,止2010年。
  屯落规模:东西走向,座北朝南,三条街三条路。
  东西长280米,南北150米,占地42000平方米即4.2垧。
  32户,162人,房32栋,总计119间,建筑面积2934平方米。
  宗教信仰:1998年开始,基督教10人,佛教10人。
  民族:朝鲜族162人,男84人,占51.8%,女78人,占48.2%。汉族98人。
  电力:变压器一台100KVA。
  第三节 风俗习惯
  朝鲜族是我村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62人,占全村户籍人口4126的4.4%。
  朝鲜族有悠久的历史,以聪慧、勤劳、勇敢著称于世,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民族感,素有植稻的丰富经验,丰厚的文化底蕴赋于这个民族伟大的情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流畅的语言,在与各民族的交往中以诚实、守信、热情和友善互为往来,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60年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居住,1966年始建屯以来,逐渐形成规模,屯占地42000平方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朝鲜族逐渐形成了十分独特的风俗与习惯,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灿夺目的奇葩,是我村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
  一、服饰
  朝鲜族的服饰有着十分明鲜的民族特色,每逢节日、喜庆活动,身着盛装出现在世人面前,男着上短下肥裤,彩带迎风飘洒,非常引人注目,夏季多以上下白色为主调,显得洁静而纯正,走起路飘逸如仙人下凡,潇洒自如。冬秋之季除着上特色服装外,还西服革履,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亚于国宾将至。落落大方的举止,谈吐端雅的风度,彬彬有礼的气质,把朝鲜族特有的服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女性服饰更具特色,五彩缤纷,鲜艳的上短下长的着装,点缀的花枝招展,给节日带来喜庆、吉祥,欣赏民族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快慰。男胶鞋,女式胶鞋前尖上钩。
  二、饮食
  祖先以植稻为业。其主食大米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伴,用大米制作的打糕,质量上乘,甜黏可口,是难得的待客佳肴,如果再用油煎炸,更是锦上添花,食不乏味,美不胜收。更为独特的是,以酸辣白菜、甜辣酱为标志,调拌的各种小菜和腌制咸菜,更具特色,辣椒酱制作工艺繁杂,食之回味悠长,所用炊具浑圆底锅,盖封之严,焖熟米饭香味门外扑鼻,食之绵远回肠,灶台与炕相连,一灶多用,功能齐全,堪称一大创造。
  三、住宅
  多以2~3间土坯草结构,炕大屋小的设计,冬季取暖效果很好,俗称窗户门。进屋后,其炕面积占80%,入屋盘膝而坐,温暖如春,墙橱摆设,睡眠客厅间隔,错落有致,外观虽不扬,其实用性很能反映生活现实,是典型的民族特色之一。今住宅虽为砖瓦结构,内部装璜现代化,但仍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增添了现代化气息,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楼房式设计和格局展示了鲜明的活力。
  四、礼节
  见面:点头示意,笑脸微躬,握手问好,礼让座位。敬烟献茶,盘膝而谈。
  饮酒:宾朋相会,酒必备,男女不同桌,晚辈不入座,满酒以示尊敬,晚辈敬酒站立相陪时,不对饮,转身而饮,以示区别,吸烟点于主人,不对火。宴席上,特色腌制小菜不可少,辣椒拌于菜中,以调食欲,频频敬酒,遇有喜庆,酒至酣,边歌边舞,至高潮,以筷子、食碟、饭碗相击,形成有节奏的打击乐,不计男女老幼,皆舞翩翩,以助酒兴。
  用餐:碗内米饭丰满,以示诚意,压锅水温热后代汤饮之。
  尊老:与年长老人对话,小声细语,十分敬重,主动问慰,病塌前不离左右。
  爱幼:哺育子女时,母需食大量海带以补营养,襁褓中以母乳为主。
  五、结婚
  喜庆,男娶女嫁为生之大仪,隆重异常。结婚当日,桌上摆几十种水果,色泽鲜艳,品种齐全。女方来客为上宾,一般四人或二人送亲,伴郎伴娘左右,童男童女在旁,着民族服装,拍照、录像。新郎新娘相偎,互换礼物,饮交杯酒,向双方父母鞠躬行礼,以示谢恩。酒宴经常到深夜,直至通宵不眠。
  六、祝寿
  甲子六十岁为大寿,邀请宾朋光顾。是日,寿星端坐中央,着礼服,寿糕、寿筵丰盛,子孙行祝寿礼。前来祝寿者必带酒或寿金,寿星面慈祥以示欢迎。余皆自饮自娱自乐,欢快的氛围引得寿星敞怀大笑,人多是寿星最高兴的,有年长的参加,更为庄重,至高潮时,单舞、群舞,圆润的歌喉,甜美的歌声,悠扬婉转,声澈满间,年轻人嬉戏,忍俊不禁,人皆散去,送之门外,招手目送。
  七、丧葬
  逝者横于炕上,不烧纸,大摆酒食,招待前来吊唁者。葬前,满身紧缠白布置河里,火化后骨灰散入河中。逝者离世后,三日内当做生前供奉,孝子满身挂白、袍带,灵前摆放果品供馔,多少丰俭因家庭条件而异。送葬至桥头散发踏头钱并饮酒,此多为喜丧。朝鲜是半岛半水国家,逝者骨灰散入水中,寓意顺水灵魂回归故里。朝鲜族移居国外或他乡的均有此俗。
  八、移居
  移居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自己觅地或亲朋介绍,只要中意抬腿就走,选择条件好,生活富裕的地而居,有的从祖籍到住地少则移居三、五次。因此信息灵、朋友多加互相引介,关系较为广泛。移居的原因很多,主要生活所需而致,也有投亲而居和与子女相聚等。
  九、饮酒、交友
  饮酒之习俗历史悠久,场合广泛,有餐必饮酒,三两友好必饮酒,无事约人喝酒叙旧,增进友谊。凡遇婚嫁、丧葬以酬宾客,朋友聚会,借酒谈心,乃至修房建舍,均须以酒招待,其丰简视家境而异。近几年,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饮酒之风更为盛行。好酒者一日三饮,老人喜在饭前饮酒数杯。至于饮酒无度,猜拳行令,扰民伤俗,甚至酗酒闹事者,则受到舆论谴责。
  十、奇怪习俗
  1.四大四小:
  (1)炕大屋子小;
  (2)裤大祆小;
  (3)稻田水池大,稻捆小;
  (4)车轱辘大车箱小。
  2、头顶器物
  女性头顶物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各民族中绝无仅有。家庭主妇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迎风飘洒,头顶物件行走在路上,左右摇摆,保持平衡初见好奇,叹为观止。此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延续千年,今仍沿用,但已不多见。她们白天劳作在稻田里,往返于家中,头顶衣物或日用品;赶集上市,满载而归,购物置于头顶;参加婚礼庆典,老人祝寿活动,走亲访友馈赠礼品用于头顶;就连日常生活用水也用头顶。总之,头顶做为随身携带形式,取代手提、肩扛、驮运。据说:朝鲜族的祖先以种植水稻为业,世代食大米为生,很少用面食,日用水源于河流中。自唐代颁布诏书起,日常生活一律饮用井水,由于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和障碍,“井水”误传“顶”水。殊不知井水到顶水还有一段妙趣横生的美丽传说。
  第四节 2006年在籍住户第五节 2008年住宅情况
  1966年春建屯,当年8栋18间8户。木檩梁,夹板泥,稻草苫房。三间两座,两间六座。1980年开始,原住宅破损严重,地基下沉,进屋如下窖。在原房基础上有所扩大,并重新规划新房基。房基高出地面50公分,基石1米以上,4~6道Φ12~16钢筋梁,红砖砌墙,白灰或水泥沙浆,外着白、绿刷石,有的贴方条瓷砖或大理石。内饰格局模仿楼房,客厅、卧室、厨厕,书房间隔,高档方瓷石,大理石或地板地面。款式新颖灯具,别致独特壁柜,以及现代化电器,反映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居乐业。
  2008年朝鲜族屯32户,162人,住宅119间,建筑面积2934平方米。
  第六节 出国劳务
  朝鲜族屯1966年建屯,以民族命名。传统植稻,历史悠久。1980年开始水源逐渐不足,2002年终因水源枯竭,中止栽培水稻的历史。其土地部分改种玉米,另十余垧地,由英俊乡政府安排植50000株杨树。劳动力无农可耕,逐渐走出国门打工,多赴韩国、前苏联等,一人多次出国,最长的签十年合同。一般每人收入劳务费10万元人民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