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
分类号: C922
页数: 8
页码: 113-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人口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分水村 人口

内容

清嘉庆元年即1796年,分水村境内始有山东、河北流民来此垦荒定居,并建前赵家店、前分水岭、腰分水岭、后分水岭四屯。赵姓三户10人,薛氏四户12人,嘉庆二年,杨姓一户4人又建小安龙泉屯;嘉庆二十四年即1819年山东朱姓5人落户后赵家店。至此,经24年已建六屯,四姓9户35人,道光元年即1821年,又有解姓、李姓、赵姓、许姓、吴姓、杨姓迁入各屯9户28人。人口增加和分户,此时约30户,80人。从咸丰年间开始,一些有亲属关系或慕名陆续投奔而来,人口逐渐增多,先期迁入的人户繁衍增加,各自然屯的规模越来越大,开垦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到了光绪年间,各自然屯有百年的历史,迁入和生育人口已70余户,260人之多。
  清末民初,受军阀混战和盗匪猖獗,政局不稳的影响,人口增加缓慢,但仍有少量的山东、河北籍流民迁入,据统计此期间落户各屯的四户18人。
  沦陷时期,1932年长春为“新京特别市”,四道街、三马路六户市民由经商改农耕,在前赵家店、兴华等购置大面积土地,便于经营管理,落户前赵家店,小安龙泉屯。至1940年迁入19户,80人。
  “八一五”光复后,长春两度易政,尤其1948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围困长春,市民爬卡子逃生投奔在分水村居住的亲属53户达248余人。1948年末,分水村七个自然屯137户,767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获得了新生和自由,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了新生活,大龄未婚的有了新家,随之,人口也逐渐增多。1958年~1960年,暂时困难时期,山东籍迁入81户,324人;河北籍迁入6户28人,其他省份4户18人。1959年长春市成立东郊农业畜牧场,双阳县、农安县等慕名来参加工作落户各自然屯的23户136人。1962年以后,生活逐渐好转,分水村又临长春市,德惠等外五县投靠各屯的亲属迁入30余户,180多人。1966年,朝鲜族建屯,陆续迁入28户106人。1978年长春市行政区划,长春周边农户通过各种关系向长春市靠拢,仅半年就迁入109户,415人,与此同时,各生产队因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媒介亲属、朋友等又迁入42户,196人,劳动力112个。1982年包干到户后,剩余劳动力走向社会打工,经商等各行业,朝鲜屯出国劳务50余人,195人次。与此同时,外籍从业人员暂住迅速增加,至2008年已达近400户,1620人。
  2008年全村总人口4377人含长春市奶牛场非家业人口251人,1389户。实际户籍人口4126人,全口径4997人。砖瓦、砖混结构房968座,4086间,106025平方米。
  2008年与1948年比:
  1389户是137户的10.12倍。
  4377人是767人的5.7倍。
  968座房是100座房的9.68倍。
  4086间是367间的11.13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