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种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6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种子
分类号: S330
页数: 3
页码: 75-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关于种子方面的情况,包含了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水稻。
关键词: 农业 种子 分水村

内容

二十世纪初,本地以大豆为主,玉米、高粱、谷子辅之,仅占播种面积的8%,小杂粮面积较小,其种子十分混杂,多选择籽粒饱满,穗粒肥大留作种子,有的采取易地交换种植的办法,解决种子老化问题,但受遗传基因的影响,种子的优化无法解决,退化现象严重,因此产量低下。
  1960年以后,人民政府倡导科学种田,强调杂交种系列,推广优良品种。但人们受传统思想束缚,对增产幅度很大的种子因素并不认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又严重冲击农业。1970年以后逐渐推广优良品种,杂交的玉米吉单“101”和“102”,高粱的“歪脖张”,并称为农业主要品种,一直延续到1980年。
  1981年开始由分组的生产模式到1982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由国家和科研部门研制的杂交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使用。产量由解放前玉米垧单产5000斤,70年代垧单产量7500斤,提高到2000年的垧单产平均23000斤,出现人口增加了,土地面积减少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量有机肥料的施用,二是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包干到户前,在种植上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品种比较繁多,但以后市场开放,自由耕种,出现了农业单一品种——玉米,其他品种如谷子、大豆无人播种,至于小杂粮如粳子、各种豆类、粘谷、糜子、稗子、黍子等都不见踪影。市场所能见到的品种粮,都是由外埠生产而调剂入市的。
  一、玉米:解放前有火苞米,粒小而圆,米质好,产量低。黄八趟粒大稍长,米质中等。老米瘪,粒子扁而长,顶端塌陷,米质差,产量低。从1953年起,推广金顶子、马牙子、麦穗黄。1972年引进吉单101、103、104,吉双83、107、147。1982年普遍种植吉单101、102,增长效率明显。后引进的晚熟高产品种铁单4、中单2,特点是密植高产。从2000年~2008年,本村主播的北京德农,128天,胶质粮,抗病虫害强。行距60公分,株距23~26公分,垧保苗5.5万株~6万株,单产2.2~2.4万斤。内蒙古良玉八杂交,抗旱能力强,抗倒伏,垧单产2.4~2.5万斤。吉林种子公司培育的白旱2号,属于美国先玉335系列,株密23公分,垧苗7万株,单产3万斤,红轴,抗倒伏能力差,适应平洼地势或者避风地常播种。除此以外还有十余种。
  二、谷子:解放前广为种植品种:
  大粒黄,茎杆坚硬,不易倒伏。刀把齐,抗风磨,喜温喜肥,米、草质均优。
  红黏谷,米质黏,适应性广。
  1957年引进公谷6号,品种好,产量高,取代了传统品种。
  1964年引进公谷23号、27号。
  1975年以后谷子面积逐渐减少,1980年以后很少播种。
  三、高粱:解放前主要有大、小护脖子,穗大颈短,米质好,抗旱、耐涝。
  歪脖张,黑壳圆粒,抗涝喜肥,米质好150~200斤。
  1963年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有吉杂1号、吉杂11号
  1972年种植歪脖张,矬1号和新杂579等品种。其中共同特点是杆坚不倒状、抗旱性强、耐肥、耐低温、穗大易脱粒,亩产300~500斤。1980年以后本村不再播种高粱。
  四、大豆:解放前多为地方品种,有铁夹子、一窝蜂、小金黄、大粒黄。
  1970年主推品种是吉林3号、铁夹子、四粒黄。1980年以后很少种植大豆,今不见。
  五、水稻:1958年开始种稻,只有大红毛,生育期短,苗耐寒,茎长易倒伏,产量较低(水稻池子散播)。1970年开始推广长白6号、东农12号、耕引、旱锦、先锋等品种,其特点是无芒、抗倒伏、抗稻瘟病,但产量不高,亩产600斤左右。
  1985年后,松辽2号和长白5号为主推品种,茎杆粗壮,株型紧凑,叶短而直立,分蘖力中等,抽穗整齐,抗倒伏较差,抗稻瘟病较强,米质优良。1998年因水源不足,水稻面积逐年减少,今已不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