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机具、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机具、车
分类号: S22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关于农机具、车的情况,包含了原始传统农具,近代机械农具,现代机械农具和车。
关键词: 农业 农机具 分水村

内容

清朝嘉庆元年(1796),始有山东、河北流民或兄弟结伴,或携妻担子落户本域,大多在3~5人,为了逃避荒年或战乱徒步简从而迁徙至此,并择地搭起窝铺做为栖身之所,开始在蒙地上占山开荒垦地。初时家徒四壁,只能用镐头,铁锹刨地翻地,这就是早期的农用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垦荒地的面积越来越大,搞头和铁锹的劳动效率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耕种农田,渐渐出现了新的劳动工具。
  一、原始传统农具
  木制梨:也称犁杖或犁。由三部分组成:选择天然犁辕,(牛样弯,多为榆木,形似弓形)朝上为主干,前端下安装木方与地接触为拖木,上端安装横橛做牵引,中间弯处朝前斜方安装城三角形的犁铧,后端斜立与犁干交叉入地约1米为平把,后边下面扶手(俗称瞎摸)为入地或到地头抬犁用,犁铧用铸铁制成,是起垅的核心部件,与之平衡的前后拖木形成三点一线。犁分大小,主要区别犁铧。犁镜是犁上的一个零件,安在犁铧的上方、向一侧倾斜的一块弯板,表面光滑,用铸铁制成,作用是把犁起的土翻在一边,开垦荒地,翻地,扣豆子破茬专用。开始的几年由人拉犁,积蓄渐多,用牛牵引,富户则用马、骡拉犁。这种传统的农具源自流民的祖籍,只不过为了本地耕种适用做了部分改进,一直沿用的二十世纪。1980年以后,木制犁杖出现了铁制。2005年以后农耕逐渐不再使用犁。
  木制耲耙:又称耲或者耲子,原宽60~80公分。1958年人民公社后,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机耕垄作一律改为宽60公分,高25公分,长1米,上“工”字型结构,中间安设一犁,起开垄豁沟播种作用。两侧垄沟各一木方拖行沟底,四角立木支立上框,唯左前角1.2米立杆为扶手。牵引绳成三角形系于框两侧,前面用牛或马、骡牵引。耲后绳栓在框两边,长约3米,一人扶牛样弯或三角形木板为拉子,用于播种后扶土埋种子。通常一副耲耙由扶耲耙、点种、扶拉子、踩格子5~6组成。耲耙用于高粱、谷子、糜子等浅茬作物播种,统称为耲播或耲茬。
  点葫芦:是颗粒较小种子的点播器。解放以前多用大葫芦上方挖一圆或方孔,葫芦中间穿一节槽方木,下端编些细糜,长约1.5米,播种时葫芦夹于腋下,一端朝下,随着牲畜的牵引速度和有节奏的敲打,种子均匀的散入土内。1960年以后,点葫芦也有木制的方形,作用相同。点葫芦多于耲耙配套农具,点播种子都为小颗粒,如谷子、糜子、高粱等。黄豆多为扣茬,故有“浅破茬深掏墒”之谚。玉米则埯种,人工刨坑点种。
  耙:碎土和平地农具。它的用处是把耕过的地的的大块弄碎弄平。有木齿耙、钉齿耙,也有圆盘耙。开始用于刚开垦的荒地,垡块大,杂草浓密,用耙两、三遍的生土,土块越来越小,便于耕种。熟地则在旱年需要耙地。1958年垦植水田种稻,平整土地时,耙是主要农具,开始用牛牵引,后来,马的速度快,改用马或骡牵引。耙田不仅松土,使土地密度匀称,另外,还有除草,灭虫之功效,提高地力和种子出土有很大益处。
  锄、镰刀、镐:为田间经常使用的手拿工具。
  锄为锄草专用工具,由锄板、弯钩、锄杠组成。
  镰刀为秋收工具,由刀和把组成,有平刀和弯刀之分。
  镐为初时开荒主要农具,犁的出现,属次要地位,改为背垅、刨坑之用。1981年以前,多用于刨茬子。镐分尖、平和大小。
  二、近代机械农具
  洛阳产东方红~54,东方红~60履带式链轨拖拉机,俗称“铁牛”。1958年集体经济组织形成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量供不应求。1972年由上级分配给分水大队一台,开始投入农业作业,燃柴油0~20#。秋翻地止于1981年,是秋翻地的大型高马力机械工具。
  翻耕机宽4米,一出6条垅,昼夜连作30多垧,深20公分。每年全村秋翻面积300垧,深受农民欢迎。翻耕过的土地不仅土松,保墒、还能除草灭虫。对下年的农业生产益处非常大。1982年包干到户后,个人小面积耕种,原来由大队统一购置的大型农机具再也没有派上用场,随之转价处理。
  耙地机,由拖拉机牵引,铁架钢圆耙,长6米,正、反圆耙12对,旋转式切耙日30垧。
  起垅器:由拖拉机牵引一人操作,一出6垅,深20公分,宽60公分,机械起垅器的投入使用,结束宽垅70~80公分的历史。从1972年前的70~80公分改为垅60公分延用至今。
  播种机也由拖拉机牵引,多用于播种玉米,一次6垅,下种均匀,施种量少,速度快,日播种20垧,是畜力的10倍。
  震压器由拖拉机牵引,播后震压,即能抗旱又能防风,确保幼苗出土。
  由拖拉机牵引的翻地机、耙地机、起垅机、播种机和震压器,一机多能,是农业走向机械化的标志,它不仅速度快、效力高、低费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产量增幅大,减少病虫害。
  液体喷雾器和手摇喷粉机:是喷洒化学农药消灭虫害的器具。投入到农业始于1958年,农作物的虫害防治起于化学农药,最初的“敌敌畏”、“敌百虫”和“六六六”等液体和粉状农药,是由喷雾器和喷粉机直接喷洒到农作物叶面上,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三、现代机械农具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82年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责任制,标志着集体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已经成为过去,为了适应现代耕作的现状,新时代特征的农具应适而生。2005年以后,田间很少出现牛、马、骡农耕的影子。
  灭茬机:秋翻地被春灭茬机替代,由手扶三轮拖拉机牵引,车后安装旋转涡轮机,柴油作燃料,一次作业两条垅,宽1.2米,深15公分,将玉米茬搅得粉碎,还能起到翻地松土的作用,但远不如秋翻。
  起垅机也由手扶拖拉机牵引。春种前,一般地块已熬完浆,土质松散,一次做两垅,木磙子压实,等候谷雨节气前后播种。
  扎眼机,是近几年为适应大面积玉米播种发明的新型手播器。薄铁制作成方筒形,上端是把手,中间装种子,下部插入土内6公分。一次两粒或三粒种子,也有一次漏一粒的,根据需要可自行调剂,一人一天能播种2亩。十分轻便,种类较多,功能大致相同。一台扎眼机好的200元,也有100元左右的。亩下种量8~10斤不等。密植的行距60公分,株距20公分,垧保苗80000株,垧产量24000斤。
  双管喷雾器:种子播种3~5天,最好选择小雨后喷洒除草剂。苗出土后人工定苗,不再田间铲蹚,一直到收获。苗期的虫害喷洒化学药剂,草死苗活地发暄为现实。传统的田间管理三铲三蹚或多铲多蹚已经成为过去。
  不同年代的农具,反映不同年代的劳动水平,今天的机械农具运用到现代农业上,折射出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和科学水平的提高。
  四、车
  老式铁轮大车出现在十八世纪,盛期在十九世纪。东北沦陷后,胶轮大车兴起,老式的铁轮大车逐渐淘汰。其构造为:外宽约1.2米,两侧轱辘高约1米,木制圆形轮,外包铸铁,轴中镶若干铸铁条,两侧辕木长4米,多为栋木,前后车的两侧安装耳板。初为牛拉,渐由马驾辕,有两马、三马车。农忙时,牛马农耕,秋收时拉秸杆,是农业的主要运输工具。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富户在冬季栓七匹壮马或一马驾辕,中、前六匹骡搞长途运输,以赚取运费。据统计,二十世纪初腰分水岭屯2台,薛占山曾驾驭一马六骡车往返吉林、宽城子至营口、牛庄间。去时拉大豆,回拉食盐,日行驶50到80里,最大载重50担。
  东北沦陷后期,胶轮马车兴起,但在农业上老式的铁轮大车还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到1944年,全村六个屯仅有7台,还没有胶轮大车。新中国成立后,还在用老式铁车。1958年人民公社后,胶轮大车成为集体固定资产的主体。1963年全大队8个小队胶轮马车36台,三套大马车3台,已投入市场搞营运。1982年包产到户后,胶轮车逐渐减少,1990年以后很少见到三套马车。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四轮拖拉机、解放牌汽车上升到主导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除少量小马车外,几乎见不到畜力车,30~50吨的大型载重车成为运输的主力军,运行在蓬勃发展的高速公路上。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