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产
分类号: F304
页数: 13
页码: 58-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农业生产情况,包含了大田,稻田,蔬菜,家庭饲养。
关键词: 农业 生产 分水村

内容

一、大田
  自嘉庆元年(1796年)赵、薛二姓定居后,土地垦植的农业品种多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主,杂以小米,稗子等作物,1800年长春厅建治到1889年设长春府期间不足100年,农作物中的大豆播种面积占70%以上,所产大豆销往“豆城”长春。大豆是豆油的原料,又是工业不可少的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占有重要位置,除内销外,还远销日本和西欧、德国等国家。
  从十九世纪初,本村各自然屯人口逐渐增多,种植玉米(俗称苞米)的面积扩大,多以解决口粮不足,余则作牲畜饲料。在耕作上倒茬顺序:谷子~大豆~玉米~高粱~谷子。这些轮作的品种,是农作物的主播品种。
  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大豆资源,强令种植大豆,其他农作物均为次要地位。1938年春,日本一个开拓团在腰分水岭屯西、常家店屯东后赵家店北草甸子上辟荒种稻。但时间不长。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翻身后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作物品种随之增多,春小麦,粳稻开始小面积播种,品种杂粮增加了十多种,出现了品种齐全,花样繁多的种植结构。
  大豆上年的茬次是谷子。下茬是玉米。因为谷子中的莠子(狗尾草)较多,次年地荒,将谷茬浅扣垅沟里,踩好底格,点播一步4、5、6粒(不止)垧施种量120~150斤,然后大犁深掏墒,成垅后木滚子压实。播种期高岗地一般在每年4月15日左右,即谷雨前,洼地由于湿度大,地温低,煞浆慢,播期一般要在谷雨后。解放前垧单产(地力好,不受旱涝灾,管理好)3500斤。洼地块多在2500斤上下。大豆的病虫害主要是根瘤菌和蚜虫,旱年较为严重。1958年以前是自由耕种。以后是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播种。1975年“农业学大赛”实行科学种田,改“扎眼大豆”播种。1980年以后,放开搞活后的市场经济,几乎没有种植大豆,所有耕地(除蔬菜)全部是玉米,人称“苞米挂帅”。其他农作物已不多见。
  玉米:玉米的前茬是大豆。下茬是高粱。传统的播种方法是人工镐刨坑埯种,行距2尺多,株距1.5尺(50公分),垧苗25000~30000株,产量多在6000斤徘徊。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选育优良品种,垅距改为60公分,施用硝氨作底肥500斤/垧,株距40公分,垧苗40000多株,平均单产7500斤。1982年包干到户后,种子更加优化,垧施用二氨复合肥达千斤,行距60公分,株距20公分,垧苗83000株,平均单产22000~23000斤,个别好的土块折垧单产27000斤。玉米的播期为每年的4月15日至25日。1975年实行科学种田后垧施种量150斤。2003年推行扎眼机播种,垧只用80斤。玉米虫害主要是玉米螟,滴滴畏灭之。1980年开始至今全村几乎清一色的玉米。
  高粱:由玉米换茬而耲播,下茬是谷子,后扶拉子培土跟随踩格子。高粱属高棵作物,在3米上下,品种分红、白两种。播期为每年的5月上、中旬。高粱一般7天出土,低温易粉种,因此必须适时播种,幼苗出土扒锄开苗7~8寸。垧单产多在7000斤,易得蚜虫,危害很大。9月放“秋垅”铲地头,锄去杂草,为下年耲谷子打好基础。1980年~2008年已绝迹。
  谷子属草科作物,抗旱强,4月下旬或5月上旬(分岗地和洼地)耲播,耕种方法与高粱同。它的上茬是高粱,因地净而少杂草便于侍弄,所产小米质优口适,是孕妇生小孩后的补品佳肴。谷物在管理上主要是梳苗子,即间苗定苗,多铲多耥,有“谷铲八遍饿死狗”之谚。成熟后的谷子碾成的小米做饭粒净汤清。谷子是粗粮食中之精品,其营养价值在其他农作物之上。1960年以前视为“细粮”,待客上品。1960~1978年计划播种,国家收购列入品种粮。1979年以后,尤其是包干到户以后很少有人播种。大米、白面做为食之主粮,“细粮”的历史地位已不那么显现,但人们早、晚以小米熬粥还经常食用。
  其他农作物有:
  (1)豆类:小豆、绿豆、红云豆、豌豆、黑豆在解放前都有种植,以小豆为多,豆包馅原料为正宗。绿豆次之,除自用外,多销售市场。1978年以前这些豆品种很少种植,以后已不见。
  ⑵杂类:粘谷(小黄米)、稗子、糜子(大黄米)、粳子、荞麦、春小麦等品种,十分适宜生长,这些食粮不仅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使餐饮丰富多彩,1949年前后,这些品种十分常见,1960年以后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今已不见有人种植。粘谷、糜子的粘食,其米煮粥或面包馅、炸制糕饼等。逢年节或冬季烹之调口味。粳子、春小麦为粗之细粮,1960年以前,因生活水平低下,种之以改善生活。稗子耐涝、草科,分水村境内西域低洼,宜种稗,虽产量低,但粮草兼得,米食用,草作牲料或苫房等用。荞麦生长期短,产量很低,又含糖少,很少成片种植,只有到了8月上旬(三伏时)有的地块缺苗断条,或坐苗,或粉种,或蝼蛄(俗称刺刺蛄、土狗子)拱地缺苗等原因,为挽回损失而补种。
  (3)麻类:分青麻和小麻籽两种,面积较小。麻用于纺绳,农具、骡马家什用,麻籽种于地头,即得籽又护地。葵花多种于薄地但易涝。与麻籽同为炸油原料,由于青麻、小麻籽、向日葵为经济作物,沤麻纺绳,杆做燃料。
  (4)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重要的牧草。1955年合作化以后,因缺少饲草,各自然屯种植了小片的苜蓿,多则3亩,春秋牲畜放牲啃吃,有的人用手采摘叶子喂羊,是十分难得的天然饲料。1960年困难时期,人们挑选嫩绿枝叶,伴玉米面蒸吃或切碎加添盐包菜团子充饥。1965年开始秋翻地,逐渐缺少,今已不存。
  耕作与管理:
  (1)农业作物中的春小麦是每年的清明节播种,分平年与润年,有“二月清明麦在头,三月清明麦在后”的农谚,春初顶浆播种,起垅较浅,三伏收获,拔麦后不再复种,因此管理较少。以玉米、大豆、高粱、谷子为主的农作物定苗后一般三铲三耥。生产安排得当,每十天铲一遍。“紧赶慢赶芒种开铲”,播后一个多月,至6月初,气温上升,草苗同时出土,是田间管理的最佳时期,至6月末挂锄,产耥结束。春抓墒情适时播种,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夏抓及时铲耥,做到地净苗清,及时消灭病虫害。秋抓收获,颗粒归仓。
  (2)施肥:6月末,铲后三遍,玉米需追肥。上个世纪70年代,施用硝氨,垧400~500斤,随之大犁推上封土。80年代施用二氨长效肥,方法同上。21世纪开始,春播时一次性施用复合肥做底肥,不再追肥,量垧增到1000斤。播后喷洒除草药,苗出土后人工间苗定株,不再铲耥,直到收获。
  (3)植物保护,农药灭虫
  蚜虫、玉米螟、叶盗虫、蝗虫和甲虫是危害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从5月下旬至6月中旬根据虫害程度喷洒敌敌畏、敌百虫、辛硫磷,按比例配制,多则数遍。
  肥料:
  1960年以前,施用有机肥料,有猪、狗、马、牛粪、草木灰、旧房框土、炕土、坑底沤肥,人粪尿、青草伴牛马粪等。秋攒春用,由于有机肥料资源少,只能集中使用,“能施一条线,不撒一大片”。无机化肥使用后,促进农作物茎和叶子生长的施用氮肥,如硝酸铵。促使作物子粒饱满,提早成熟的施用磷肥,如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多用于追肥。钾肥的施用多在春播时做底肥,钾肥是农作物的需要的重要物质之一,促进光合作用来产生糖类和淀粉,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是理想的选择。近年研制的复合肥含有以上三种成份,且一次性施用,是农民的首选肥料。
  收获与储藏、销售:
  解放以前,每到收获季节,农民喜忧参半,获丰喜上眉梢,忧者交租后所剩无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生活艰难。
  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粮丰自给有余,积极交公粮,支援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到1981年,除三留外(口粮、种子、饲料)全部交给国家。1982年包干到户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取消统购包销,价格由市场调剂,收获后的玉米,农户自行搭玉米楼储藏,多在次年初春卖给代收粮贩。
  调整种植结构:
  1949年以前,传统的种植属自行安排,以自己需用和经济效益为基点安排种植。据统计,占90%的农民只占有10%的土地,而地主富农不足10%的人口却占有90%的土地,这种颠倒的比例使贫苦农民根本谈不上效益种地,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只有地主富农靠长工做活,盘剥剩余价值而统管土地。
  解放以后,结束了土地私有制,翻身后的贫苦农民获得新生,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响应党的号召把粮食卖给国家。1950~1958年农户依据自己需求和国家需要安排种植。1958~1981年计划经济,由政府下达种植品种和面积。1962年开始栽培蔬菜,1974年增加到120垧,同年建设温室,1976年发展大棚,均以上级下达的春、夏、秋菜计划种植,就连复种指数也在其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种植结构开始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不受约束的种植,到目前为止,以小安龙泉、前分水岭、腰分水岭为主的蔬菜基地已经形成,2008年大棚保护地生产已达13.36万平方米。粮食除玉米外,其他农作物品种很难见到。
  二、稻田
  分水村栽培水稻始于1958年。当年春,九台县卡伦镇八家子朝鲜族金福首、金福基兄弟二人等5户在今前分水岭屯西一华里的草甸子上开垦荒地首先辟稻,后由小安龙泉屯(时3队)、腰分水岭屯划拨一些土地,形成20多垧的水田栽培区。水源:1.打机井提取地下水。2.利用安龙泉。1966年全村普遍种稻,开挖上、下水道渠5公里,以“引污上山”工程为主要水源,在西新开河拦河围堰提水灌溉。初植水稻为散播,后改育苗插秧,株行距为8×3或9×3寸。
  1958年~1981年集体经济时垧产7500~8000斤。1982年包干到户后垧单产13000~15000斤,提高了近1倍。
  水稻育苗,3月末浸种5天左右,4月5日露地旱床育苗,一般苗床宽1~1.2米,长10米,5~7床一池,平方米1~1.2斤稻种,上覆盖沙子2厘米,竹架塑料拱棚。后推广鸡、鸭粪育苗。
  幼苗期管理:苗出土后浇水,出现高温通风,做到三防:防冻、防烤、防风。及时拔除杂草。1982年改为塑料大棚沙盘育苗。
  防治病虫害,幼苗易得瘁倒病、痢枯病。
  在5月初翻耕稻田,打好池埂,中旬泡田,耙平,5月下旬插秧,多在月末插完秧,如水不足,延至6月上旬。返青后的秧苗,易得潜叶蝇,分蘖期影响正常生长。水池不论大小,要求寸水不露泥,灌溉做到三深三浅到秋。水田的杂草主要有:稻稗、水稗草、水上漂、针叶草。1970年全村水田扩大180垧,1980年开始水源不足,当年减至120垧,主要压缩腰分水岭屯(5、6队)和后分水岭屯(7、9队),保证朝鲜族屯(8队)。1982年污水断流,水田全部改种大田作物。只后分水岭屯彭玉用手扶拖拉机提取井水灌溉,也仅一垧。
  从1958年开始的朝鲜族植稻,到利用南北低洼的地势和借“引污上山”改灌稻田,扩大到全村,总产最高135万斤,不仅增加收入,提高分值,其口粮占60%(鲜族屯100%),很大程度改善社员的生活,这在当时还不富裕的年代,已经是其他地方望尘莫及了。1982年,复种大田作物,结束25年种稻历史,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种植结构上也是历史性的突破。
  三、蔬菜
  (一)技术与品种
  1962年以后开始植菜,蔬菜种植基本是按自然气候直播,除大葱外,都是坐定苗。陆续采取温床、温室、塑料大棚育苗的方法,提高了地温,增强了地力,使蔬菜生产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常年不断。
  温室:主要为春季保护地蔬菜栽培和露地茄果类及早甘蓝等早熟蔬菜育成苗和小苗。
  塑料拱棚: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棚。大、中棚先期用于露地早熟栽培茄果类、早期甘蓝移苗,后期用于瓜果类栽培,促进早熟。
  温床:在床土下面铺放发酵后的马粪、格荛,以提高地温。
  蔬菜育苗床土:用腐熟草木灰、腐熟马粪、大粪、陈炉灰、田土。蔬菜育苗播种期,主要根据蔬菜种类、育苗设备、定植时期和苗龄长短来确定。主要蔬菜播种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撒籽均匀,复土1~1.5厘米,然后覆盖薄膜,晚上盖上草苫子,保持温度。
  黄瓜育苗:适时播种,苗龄60天左右,适宜温度20~25℃,低于10~12℃或高于30~3S℃,生产要受阻碍。大棚黄瓜苗龄55~60天,露地黄瓜育苗35~40天。
  茄子、青椒育苗:种子皮厚,出芽慢,可采用55~60℃水浸种,达到灭菌和加快出芽的目的。温室白天25℃左右,夜间15~18℃。
  番茄育苗:苗龄60天左右,温度白天20~25℃,夜间15℃左右,育苗温度不能过高,防止突长。
  甘蓝育苗:早、中、晚生甘蓝都需要育苗。早生4月下旬定植,中生5月上旬定植,苗龄50~60天;晚甘蓝5月上旬育苗6月下旬定植,苗龄30~40天,白天温度15~20℃,夜间6℃左右。
  地膜覆盖,一般地畦高5~10厘米,宽60~80厘米,适用穴播的快豆、角瓜和育苗移栽的茄子、青椒、甘蓝等。沟栽地膜覆盖,一般种苗部位在60~80厘米宽的高畦上,开一条宽20~25厘米,深15~20厘米的沟,将苗斜栽或卧栽在沟内,然后盖好地膜。适用于甘蓝、青椒、茄子等。还有可在畦上开2条10厘米深的播种沟,进行点播或条播,幼苗出土后生长5~10天,再引苗出膜。适用于角瓜、快豆、水萝卜等。
  平畦地膜覆盖:整地作畦后,将地膜盖在畦面上,可先播种后覆膜,也可先覆膜后播种,适合栽培密度较大,喜冷凉条件的蔬菜,元葱、大蒜、芹菜和菜花等。
  平畦近地面覆盖:根据膜幅做成平畦,在畦埂上横放些竹杆或木杆,播种后盖上地膜,将四边压埋在畦埂上,适于种植香菜、芹菜、水萝卜等。
  蔬菜品种:
  葱:海洋葱、鸡腿葱等。
  菠菜:光头、大叶、尖叶、秋根等。
  白菜:吉研一号、长春快、大青帮、核桃纹、兴城麻叶、唐山菜。
  菜豆:沙哈、5月仙、自来油、花皮、马蹄弯、青皮、猪耳朵等。
  番茄:长春粉红、可果美、小黄柿、小红柿、牛奶柿、大红桃等。
  茄子:长茄1号、吉茄1号、紫水茄、鹰嘴青茄等。
  韭菜:马莲宽、大马莲、二马莲、竹杆青等。
  甘蓝:吉春等。
  青椒:麻辣、三根筋、平头、羊角等。
  黄瓜:长春密刺、津研四号、七号、叶三、9月青。
  萝卜:灯笼红、青头、心里美等。
  辣椒:油椒、尖椒、朝天椒。
  芹菜:空芹、京芹等。
  角瓜:青皮、花皮、白皮等。
  长豆:十三粒、一尺青。
  香菜:紫根、延西、山东、蒙古香等。
  蔬菜病虫害:
  病害有:枯萎病、霜霉病、炭疽病、黄萎病、瘁倒病、软腐病。
  虫害有:蚜虫、蛴螬、蝼蛄、地老虎(截根虫)、蛆虫、夜盗虫、菜夜蛾、黄条跳甲(地蹦子)、地蛆、菜青虫。
  (二)各屯温室、大棚
  小安龙泉屯分水村种植蔬菜始于1960年,沿用传统直播方式,登市晚,产量低,为适应市场需要,推广冷床育苗法,4月初育苗,5月中旬定植,苗龄50天。1978年10月行政区划到英俊公社,推广温室育苗,塑料大棚生产。1976年始建育苗温室3栋,1080平方米,茄子、柿子2月中旬育苗,苗令90天,比温床提前上市,产量茄子垧80000斤。大棚生产黄瓜苗令40~60天,间套种春秋两茬,一般每平方米产植25~30元。1979年开始指定在屯北,屯西18垧范围内构建塑料大棚,作为蔬菜棚化生产基地。
  2008年小安龙泉屯温室27个,3930平方米;大棚77个,65200平方米。合计69130平方米。
  前分水岭屯温室始建于1978年,2栋720平方米。前分水岭屯蔬菜生产起步较晚。1980年包干到户后的几年,高产的塑料大棚不被大多数所认识。1985年开始蔬菜生产受小安龙泉屯规模生产的影响,大棚面积迅速扩大,至2008年保护地生产面积达44550平方米,仅次于小安龙泉屯,位全村第二。先进的生产设施,科学的种植栽培技术和优良的品种,党和国家赋予农村的惠民政策,给菜农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和科技就是生产力被农民所接受。棚化生产的间混套作和早晚排开,南菜北种,特菜引进,淘汰式生产模式被接受,重视植物保护和更新换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植菜操作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
  前分水岭屯温室19个,6650平方米;大棚58个,生产面积37900平方米。合计44550平方米。
  3.腰分水岭屯
  1978年由生产队建红砖墙温室2栋720平方米,结束了温床育苗的历史。1980年始建钢骨架塑料大棚,长50米,宽10米,覆盖面积500平方米。有的不等,依地块而宜。温室与小拱棚配套,主要用于育苗,导苗,而塑料大棚则用于生产,是提前延后的生产设施。初为竹杆或松杆做骨架,其优势成本低见效快,但易损坏,使用期短。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增强,改为钢骨架,一般折旧在20年,虽一次性投资大,担持久耐用,经济效益好,抗风、雪压能力强。
  四、家庭饲养
  (一)牲畜
  马:是农耕主畜。解放以前,只有地主、富农等富户才能拥有,据统计1948年全村共有52匹。解放后升至61匹,1958年人民公社社化后,5个生产队89匹。农忙时,多用于春耕地,秋拉地,农闲搞运输,民国初年长春开埠后,腰分水岭屯薛占山是远近有名的驭手,冬季手使长鞭,架驭7套马车往返京、津、沈阳、营口,运输大豆。1970年,手扶拖拉机问世后,农业用之耕地,马的数量下降,2008年全村只有6匹。
  黄牛:也是农耕主畜之一,虽不及马的速度快,但耐力大,便于饲养。解放前是拥有少量土地的中农或贫农的私有财产。除了农耕外,闲时放养。贫户自育为多,“小牛变大牛,三年五个头”。解放后黄牛减少,1960年全村10头,1982年养牛户3家18头,肉食牛,2000年以后很少见。
  奶牛:1962年,前赵家店集体饲养奶牛6头,发展到20余头,此为之始,鲜奶销往长春市奶站。平均每头年产8000斤,好的超万斤。取得好的经济效益。1975年分水大队成立畜牲场,饲养奶牛15头,1982年包干到户,奶牛转给个人饲养,2008年存栏30头。
  骡子:是驴和马交配所生的杂种,比驴大,毛多为黑褐色,寿命长,体力大,不能生育。也是农耕和运输的主要畜力之一。1980年以前经常出现田间和市面,今很少饲养。
  毛驴:比马骡小,适用人骑或拉小车。解放前,交通不便,富户人家妇女走亲戚,回娘家常骑代步。解放后,个人饲养较少,人民公社后的生产队养1、2头,打发闲差,不做主畜使用,今少见。
  (二)家禽
  民间饲养家禽历史久远且十分普遍,本村只能追溯到建屯伊始的200多年前,做为家庭的补充或乐趣,男工女妇都很喜爱。
  猪是每个家庭必养的,主要育肥食用,1970年存栏多达1200头,一等售价每斤0.51元,卖给供销社,粮食部门每斤给3斤饲料,做为鼓励多养猪的措施,在物价很低的时代,已经是个人很大的收入,当时有“老母猪肚子小银行”的笑谈。1980年以后,很少有人饲养。
  狗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盗匪四起,屯落人户较少,又没围墙,每家都有养狗习俗,一到夜晚,一处狗叫,常引吠声一片,“城里孩子屯中狗”形象比喻利害,近些年笨狗不多见,转为宠物饲养,品种很多,体形较小,待遇很高。
  猫是家中宠物,历来较少,在农药未使用前,猫还有一定数量,尤其灭鼠以来,很多猫死于食毒鼠或未死之前的鼠肉,90年代几乎绝迹,近些平又有了猫的踪影,猫虽是鼠的天敌,但其原始属性也有微妙变化,人们戏称“鼠吃猫奶”灰谐幽默。“老猫炕上睡,一辈留一辈”,年长老人喜闻乐见。
  鸡食味之佳肴,营养丰富,“小鸡炖蘑菇”更是名、特菜,历史上以家庭散养为主,每到春季,万物复苏,“鸡瘟”到来,常使活蹦乱跳的鸡雏、成鸡、蛋鸡、雄鸡发出“佝偻”声染病快,死亡率高。1982年包干到户后,出现了个体养鸡专业户,后赵家店刘金泉一次饲养2000只蛋鸡,品种有“759”等,也有养肉鸡。鸡蛋就近销售,饲料来源广,是致富的一条门路。
  鸭、鹅也是民养的重要品种,但数量不大。1960年以前,每个屯都有面积不等的小泡子,放养条件较好,野外环境十分利于鸭鹅生长。化学农药的使用,鸭鹅误食死亡率很高,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农户养几只或十余只,母鸭鹅产蛋自行腌制食用。公鸭鹅成龄后屠宰食之。
  鱼塘放养鱼苗是近年才有的,1980年朝鲜族沈相培人工挖坑2000平方米水面,放养鲤子、白鲢,深水可越冬,一般春季放养幼苗,10月上旬捕捞,成鱼重1~1.5市斤,当年捕捞3000斤。遇雨水大多涝年,洼地积水或水沟野生白漂鱼多不胜数。
  鹌鹑饲养比较简单,1985年分水小学笼养1000只,效益较好。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