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分水村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分水村地理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6
页码: 15-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地理环境,分别记述了铁路与公路、村干路、还有若干处水域或废弃土坑。
关键词: 长春市 分水村 地理环境

内容

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5.6垧,屯占地111.5垧,驻村单位占地104垧,道路20.8垧,水沟、新开河水叉,地隔占地48.6垧。长图铁路东西走向从村南部穿越,吉长公路由西向东将分水村分为南北两半,102国道由南向北在村东边缘通过,新开河从南至北直入伊通河。整幅地势东高西低,南岗北洼,村南北路和吉长北线把全村连在一起,东部宜种粮食作物,西部低洼宜植水稻,中部良田栽培蔬菜和塑料大棚保护地生产。
  分水村位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地处中温带湿润向半湿润平原气候的过渡带上。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湿热,春季增温快,多大风,秋季天气晴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地处长春市边缘,气候又具城市气候的某些特征。
  本村区域无霜期为每年4月20日至10月1日或4月20日至9月20日,最长160天,最短150天。辐射与日照均较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热的分布是:村路两侧及东部偏高地温度高于西洼地3度左右,旱年偏高,涝年偏低,积温的稳定性较差,年平均日照2624小时,日照率为60%,日照时数6月最多,为280小时,占年日照数的10.6%;12月最少,为168小时,占6.4%,全年日照数以春、夏、秋三季为最高,日平均日照为7~8小时,冬季最少,不足6小时。全年平均气温4~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
  一、铁路与公路
  长吉铁路由东向西将全村分为两半,另有龙北站至烟筒山铁路由北向南经过本屯,都设乘降站。
  长吉公路为国家一级公路,亦为本屯提供交通之便。
  小火车道:运输土源的附助设施,由长春市第一机砖厂1963年铺设,源头在厂区三车间至土场约3.5公里处,单线运行,而土地成月圆运营,双轨窄型,内燃机牵引,路经新开河122中学南墙,东西向。1985年全线拆除。2008年利用原基础,混凝土筑路,面宽4.5米,厚0.18米,8月1日正式通车。属于兴隆山乡村村通工程。
  二、村干路
  1.村南北路。南起长吉公路,北至后分水岭屯,全长3公里,沿小安龙泉、前、腰分水岭屯中间穿过。1968年,村与长春市示范奶牛场协商,原路取直,部分改道由土路改砂石面。1991年前路况不佳,由村出资维修。1998年重筑路面,块石厚30厘米,沟设涵洞下埋40厘米水泥管,面撒石粉。建成后,长春市公共交通车131路由长春站至后分水岭屯双向运营。2007年7月,兴隆山政府投资村村通工程又重新修筑。2008年8月铺设混凝土路面,宽4.8米,厚18厘米,彻底改变路况,9月1日正式通车。
  2.前赵家店、后赵家店屯东南北路,长700米。南北路初为水沟地隔,马车吞轴,人行择路。1980年拓宽由炉灰、垃圾碎砖石铺垫路面6米,两侧沟各2米,1989年重修,铺石30厘米,上撒石粉。1992年龙北线铁路施工,重载车通行压坏,1994年重筑,恢复原貌。1999年维修,2004年补修,2007年9月由乡政府投资重修。
  3.小安龙泉屯至后赵家店东西路,1973年由村筑成宽5米,长900米,两侧植树,1991年铺块石路面,1999年维修,2007年9月重修。
  4.前赵家店、后赵家店两屯路,各自筹资金10余万元先后筑路三次,今路况尚好,2007年由乡交通部门投资后赵家店重新筑路2000米。
  5.后分水岭屯路,原自然形成,雨季泥泞,位屯后东山坡,水湍流,南北断行,出行难由来以久。2008年9月由兴隆山镇政府出资修筑山皮路面2000米,设径1000毫米双水泥管涵,今路况尚好。
  三、新开河俗称伊通河叉,多为春雪融化沿流水或雨季汇集,成径流而入伊通河北汇,南源稗子沟,河道至前赵家屯西向西拐入长江村。解放前在前赵家店西架设木桥一座,入八里堡必经之路,俗称罗锅桥。1962年市人民政府号召修水利工程,兴隆山乡组织各村,将河道取直,位前赵家屯西500处向西拐改直,向北取道金钱堡村小白桥入伊通河,设计河东西宽100米,坝高3米,上宽2米。平时无径流,春初或雨季水流巨增,常出现平槽。1970年雨大,东坝涵洞溃堤,淹没分水、长江水稻300多垧,当年减产60%。
  四、东山截沟初期工程建于1962年,重点在后分水岭屯西200米,南北走向,坝在西侧,东为沟宽8米,为截东山雨季汇水而截留沟内北流,使西洼地不受水灾,长春市人民政府动员职工义务劳动,支援农业,今仍发挥抗洪作用。二期工程1973年由安龙泉屯的泉水引入,接通东山截沟南起102国道桥涵经小安龙泉,朝鲜族屯与后分水岭屯的东山截沟连通,南北长2.8公里,由分水大队组织各队人工挖掘,原来的自然流向改造成人工导向,引流入北河网化,今仍在起作用。
  五、上水道1968年修建,起自今光荣桥北100米处经前赵家店屯西、后赵家店屯东,向北至后分水岭屯,灌溉水田主渠道,全长4公里。
  下水道沿新开河东坝至朝鲜族屯入上水道。为灌溉水田副渠道。1972年春人工挖掘,宽8米,1998年因水源不足终止植稻历史。
  上、下水道今已废弃,仅少部面积种植粮食作物。
  六、桥:伊通河故道一木桥,时称罗锅桥,前赵家店屯西200米处,1970年大水冲毁,今无桥。
  长吉北线公路3公里600米处龙北线、龙烟线三叉口,3座高空架桥,下为吉长公路。至北200米处一座高空架桥,下为小安龙泉至后赵家店屯村路,后赵家店屯正北稻田内龙北至小南空架桥19孔,两侧为耕地。
  七、涵洞:西新开河与故道南东坝一人工涵洞引河水入下水道,1970年溃堤后复填。
  腰分水岭屯后小火车道下设一涵洞,通向路北及后分水岭屯水田内,今撤轨复路涵已废。2008年8月由兴隆山镇政府投资修筑东西走向混凝土马路。
  龙北线铁路下设涵两处,宽2米,高2.5米,跨路宽100米,为泄洪之用。
  本村还有若干处水域或废弃土坑。
  一、水泡子:建屯以来200多年逐渐形成,或屯前或屯的一头,每屯都有一处,不规则面积大都在2000平方米左右。
  多在解放前,最晚50年代未,村民建房取水脱坯,秋季抹墙扒炕用土,就地就近,慢慢形成圆形或鸭蛋形的水坑。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集体经济时,生产队组织社员在冬季刨坑底做肥料,一年中,坑水面逐渐扩大,初时较浅,民户饲养的鸭鹅就成了天然水场,常常嬉于水中,粪便沉入坑底,常年积沤,杂物腐烂,是很好的肥源。坑渐深后,夏季幼小男童野浴坑中,家长甚是担扰,是隐患之一。80年代开始,红砖代替土坯,土地趋于紧张,今已填平建房,水泡子不复存在。
  二、沿水沟: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地貌,以村南北路为界,东侧高岗地,从南至北4个土包间的3个扇面豁口处,都是东西向,入夏汛期,雨水漫布集中于低处,水的冲击力很大,渐渐形成了以小安龙与前水岭间,腰分水岭前,后分水岭屯后的东山沿流水湍急,形成短期灾害,造成局部损失,解放以来,人民政府多次治理,已经根治。雨水虽多,能迅速疏导,已不为患。
  三、抗旱池: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后,在秋翻地的同时,人工挖了用做搞旱的旱池,多为长方形,面积3600平方米,深2米,全村4处。其中后赵家2处。利用雨水蓄水抗旱,是不切实际的水利设施,1982年包干到户后已被填平并种植粮食作物。
  四、养鱼塘:1980年在后赵家店屯东北侧,小安龙泉屯西北,前赵家店西,朝鲜族屯西,腰分水岭北,由个人用推土机挖掘的水坑用作养鱼,养鱼水面分别为:3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4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后赵家店的水塘管理不善,今已填平,原址上建筑厂房1000多平方米。
  五、河网化:人民公社化后,兴建水利掀起高潮。纵贯全村南北的泻水沟长5公里和东西相连的壕沟相通,形成网络式水系,汛期泻洪与分流起了很大作用,至今50多年仍然造福分水人民。
  六、安龙泉:泉眼位于安龙村的大安龙泉屯东。山东安氏嘉庆元年建屯就以泉命名。本域开垦后,人们就已安龙泉称之。至于什么时候有泉眼,至少在200年以前。传说初时泉水如注,味甘甜,人、畜共用。因为泉眼位于东西走向的峡谷底,南临长吉铁路,顺势西北方向流经分水村界内,并利用种植水稻。长春沦陷时,日本曾堵泉眼,未果,后用大铁锅扣盖,至今涓涓泉水不断,但流向从1972年开始改道南北向的东山截沟北去。
  七、土场:位于腰分水岭屯北侧,距长春市示范奶牛场南一节地,村南北中心干道东,102国道西的地域内是全村的制高点,俗称“凤凰岭”,是分水村吉祥福地。1963年开始,被长春市城建局属下的第一机砖厂制砖用土基地,先后五次征用30余垧,吃土深10~15米,至1982年运走黄土4千万立方米,产成品约52亿块。取土运走后的底层黄、白相间的砂子深10余米。1970年前后各屯采挖少量砂子用于水稻育苗,大部分采挖的砂子运往长春市内建筑工地,运输收入计入当年分配。本地农户建房也前去购买,每年采砂万余,累计数十万立方米,以分水六队(腰分水岭屯路西)为多。1983年机砖厂改制停产,应该复耕的土地被市人民政府收回,在第三次电影节前耗百万元平整场地。为招商引资提供土地条件,至今闲置。
  八、炮弹坑:是战争的产物。东北沦陷后,日本为了奴化东北,飞机空投炸弹形成,前赵家店屯1处,后赵家店屯北3处,腰分水岭北2处,朝鲜族屯西2处。
  九、万人坑:长春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1940年强行在后分水岭屯西偏北,金钱堡村秦家屯东偏北(今彭玉承包地内)南北排列挖了三个大土坑,每个大约60~70米见方,深3米左右,闹防疫那年,城里的死人(有的奄奄一息)拉到这里就往里推,里边掩埋的尸骨无以数计,后人称“万人坑”。解放后,被夷为平地并种植庄稼。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段耻辱的历史。
  十、掩体: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今后赵家店屯东偏北修建军事防空设施,筑一土堆做为掩体,防空演习时,戒备森严。驻有日本人三名,并从安龙泉国道(今102公路)北侧沿西北方向修一条石渣路,装甲车经常进出。日本士兵经常出入后赵家店屯提水,有时还和百姓交往。至今,在耕地内还依稀可见方寸石块。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书共二十二章,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区划与建置、党政机构、农业、村办企事业单位及驻村单位、分水小学、前分水岭屯、腰分水岭屯、朝鲜族屯、人物、礼仪、习俗、谚语、歇后语、方言、民间传说、百岁寿星、长寿老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分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