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职工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3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职工教育
分类号: G726
页数: 10
页码: 258-26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8年长春市纺织企业职工教育发展情况。
关键词: 职工教育 纺织工业 长春市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的指示精神,各企业都对职工教育有了共识,职工教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长春地区的纺织工业也同样。1978年以前,各企业都没有职工教育机构,对职工的培训仅局限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新工人上岗前的业务教育等原始基础教育,这些培训和教育分别由技术部门、设备部门和劳资部门代管,没有形成系统的职工教育体系。1979年以后职工教育得到重视,走上正轨,但由于长春市纺织系统内的各企业条件不同,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职工教育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主要受企业内部的资金、场所(教室等)和师资诸条件的影响,其中条件具备的企业,如长春纺织厂、长春印染厂、长春市棉织厂、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等较大一些企业,在职工教育上开展得较好,都有自己的职工教育培训机构。但是一些小企业,由于资金少,没有教室,特别是企业内师资人才较少,独立成立培训机构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小企业对职工教育也很重视,想方设法通过不同渠道和办法来深化职工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如服装企业都是几百人的小厂,独立成立教育培训机构不可能,他们就以公司为单位成立机构,使人力、财力合理利用,既节省资金,又同样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981年,长春市纺织工业公司成立,使长春市纺织系统的职教工作有了统一的管理。公司对一些条件差的小企业进行特殊扶持,让他们到大企业培训,或以公司名义开办各类职工教育培训班等,使职工教育发展趋向平衡,对纺织工业的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节 技术业务培训
  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使纺织和服装的生产能适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职工教育工作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教育,即基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基础文化的提高带动了技术业务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职工素质的目的。
  一、职工文化教育
  各企业都认真落实了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对“文化大革命”以后入厂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即“双补”教育。在实施教育中,各企业以业余教育为主、脱产教育为辅,采取各种方法进行“双补”。为保证教育质量,有的企业还建立健全了严格的考勤、考试制度,并将考勤和考试成绩与个人经济责任制挂钩(当时正值推行经济责任制时期),极大地增加了学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从1980年到1985年底,全纺织系统参加初中补课的共计9386人(不包括县、区直属企业),合格率为94.8%。其中,长纺、长棉、长印和市第一毛纺织厂及服装公司还举办了数期高中补习班,参加高中补习的人员计达1176人,参加全市统考后,合格率达84%。其中仅长纺就办了18个高中补习班,参加高中补习班的787人,都先后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
  除有组织地补习初、高中文化知识外,各企业对学有专长和有志自学的职工都鼓励他们自学成材,为他们进一步自修和参加成人高考创造条件。长春纺织厂从1978年到1988年间,就有100多人参加了不同专业的自学考试和就读于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和职工大学。市第一针织厂、第二针织厂和毛巾厂等针织复制企业,采取输送和鼓励等优惠政策,在10年间有59人参加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和业余职工大学等学校自学,成为企业有专业知识的新一代职工,成为本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二、职工技术培训
  为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造就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纺织职工队伍,纺织工业局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技术培训。纺织工业系统的各企业也结合本厂实际,对职工特别是一线纺织工人坚持技术培训。职工的技术教育分为初级技术教育和中级技术培训两阶段。
  1、工人初级技术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对“文化大革命”后入厂的三级工以下的技术工人进行初级技术补课。各企业根据自己的专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技术补课,按照纺织工业部颁布的技术等级标准要求,组织工人系统学习本岗位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针对教材缺乏的困难,长纺、长印、长棉等企业组织本厂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教材,进行培训。在办学形式上,各企业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以业余为主,脱产为辅的原则,在5年时间里将技术工人轮训一遍,普及了初级技术教育。仅长纺就开办了11期保全钳工培训班,将全厂252名保全工轮训完毕。同时还开办了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纺专器材、水分析化验、空调知识与管理、电工基础知识等6期专业培训班,轮训了本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人。截止到1985年底,长纺有3058人获得初级技术补课合格证,合格率为98%。
  2、职工中级技术培训
  按照中共中央(1985)40号文件要求,在“双补”教育接近尾声时,一些企业还不失时机地开展了中级技术培训工作。针对中级技术培训在一些企业受条件限制,开展有困难的实际,市纺织工业局委托长纺进行代培。1985年9月,第一期中级保全培训班开学,31名学员来自市纺织系统9个企业,学习时间为全脱产半年,总授课时数为1100学时,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为1:1。理论学习包括钳工基础、机械基础、电子电控、数学、力学基础和机械制图6门课程。专业学习包括钳工操作实习和专业实习。学习半年后,经过严格考试和考核,有29名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合格率为94%。1986年2月,长春市经济委员会在长纺召开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市纺织系统中级技术培训的经验。
  从1985年到1988年,市纺织系统共委托长纺开办中级保全培训班5期,共培训学员129名,其中获得结业证书的110名,合格率为85.3%,并评选出优秀学员21名。通过中级技术培训,学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这些人回到生产岗位后大多成为生产骨干,有的被选拔为技术员、车间主任等。
  除局办中级技术培训班外,各企业还根据本企业特点,分别开办本专业的短期培训班。如长纺在本厂曾先后开班办过机电工人培训班、工艺员培训班、班组长培训班、统计员培训班等。长棉、长印等一些企业也相继办班,服装公司也多次办短期班。据全局粗略统计(不包括县属和区属企业),参加中级技术工人培训达3387人次,办班的专业有机械、电气、保全、工艺员、操作员、统计员(班组生产统计)及服装剪裁等。这些短期培训班提高了职工的应知应会能力和本专业技术水平。
  为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响应国家提出的“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号召,市纺织局在1987年和1988年两次组织参加全国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考试,职工参考面达30%左右。
  对职工技术教育,各企业都做到了五个坚持:①坚持新工人不经培训不准上岗;②坚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③坚持对技术工人进行定期考核;④坚持开展经常性技术教育;⑤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队伍在充实和调用时,坚持进行文化考试选拔。由于做到了“五坚持”,使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有较快提高。
  三、干部培训
  根据长春市对干部培训的要求,各企业除鼓励干部自学成才外,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送一些企业干部到长春市工业干部管理学校培训学习。对一些自学成才的干部,除给予报销学费外,还对脱产、半脱产的学员开放“绿灯”提供学习机会。因此一些企业的干部通过脱产和业余学习,取得了大专、中专学历,成为企业的骨干。
  1984年5月,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党政干部理论专业电大专修班”在长纺招收了学员42名,其中长纺32名,局内其它企业10名,学制3年(半脱产)。1987年7月,电大班学员学完了教学计划规定的17门的课程,经参加中央电大统一组织的考试后,有39名学员毕业,2名学员经补考合格后延迟毕业,1名学员因病而肆业。1985年2月,中国纺织政治函授学院在长纺成立吉林分院长春辅导站,入学时招收学员79人,其中长纺28名,另外51名来自省内纺织系统的管理人员和政工干部。经过3年学习,中途辍学9名,到1988年时,有62人参加国家统考获得毕业证书,有8人延迟毕业。这两期大专辅导班为纺织系统全面培训具备大专学历的人才103人,这些人绝大多数已成为各企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骨干,提拔为厂级和中层干部的占三分之一以上。
  从1980年到1988年,各企业通过输送、代培、自办培训和自学成才等渠道,培训干部达1500多人,所学专业有企管、财会、党政、文秘、法律、机械、电子、计算机、统计、工运、服装设计等10多种,全局共有“五大”毕业生(1988年已毕业)327人。参加厂长统考学习116人,合格率100%。
  第二节 技工学校
  长春地区纺织系统从1970到1988年先后开办技工学校5所,有的技校中途停办(只办几期),有几所技校于1987年统一并入长春市纺织局技工学校。企业办学到1988年仍存在的技工学校仅长春纺织厂技术学校一家。
  1970年长春市棉织厂最早开办技工学校,招收42名学员,1972年毕业后全部留厂工作。1979年,长棉又与长春市印刷厂联合办技工学校,到1984年,共招收4期学员近300人,每期设纺织专业2个班(约40人),毕业后在纺织系统内分配。
  长春市服装工业技工学校创办于1975年8月,原名为长春市服装鞋帽公司“七二一”大学,1980年改为技工学校。该校占地总面积706平方米,建筑面积433平方米,教室兼实习室2个,有电动和脚踏缝纫机30台,教职员工15人。1984年以前招收公司内职工,以培训职工为主。1985年后,该校面向社会招生,学员经考试录取、学习毕业后,公司向各服装厂分配。学习科目有《服装概论》、《服装基础知识》、《服装设计造型》、《手缝功及面料制图》、《裁剪和缝制工艺》、《企业管理知识》及一些基础课程,实习课为量体、裁剪、缝制、定型等工艺,学习时间一年。学员通过学习后,达到能量、能裁、能做。
  服装公司技校还先后办了财会班、日语班、服装裁剪班和缝制班等共39班次,到1988年培训各厂职工1469人,占当时职工总数的31.6%。1987年,随着服装公司并入长春市纺织工业局,服装公司技工学校也并入长春市纺织局技工学校。服装公司技工学校培训毕业的学员是长春市服装企业的骨干,已有许多学员在服装厂任厂长、车间主任和技术科长等职,成为长春市的服装行业人才。该校由于教学成绩显著,曾被评为省、市职工教育的先进单位。
  长春印染厂技校于1980年5月27日成立,印染专业班招第一批学员120名、第二批80名、第三批100名。学生来源主要是家属子弟和社会待业青年,学制两年、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市印染厂工作。印染专业的基础课为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政治;专业基础课为机械制图、电工知识;专业课为染色学、印花、漂染和整装等。学习实习时分配到车间进行现场操作,学习印染档车、进布、落布和化验等。这些学员在印染厂起到生产骨干作用,缓解了工厂技术岗位人员紧缺的局面,为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增强了后劲。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1979年成立技工学校,开办针织班2个、染整班1个,到1986年共办4期,培训学员378人。通过技工学校的技术培训,使工人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长春纺织厂技工学校成立于1980年6月,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学校教学面积450平方米,有5间教室、2间教师备课室、1间织布实验室、1间理化实验室,还有学校办公室和图书室。到1988年底,共有教职员工23人,其中专职教师16人,大专以上学历6人,中专以上学历6人,高中学历4人。教师中在市内高等学校自学者5人,占中专、高中学历教育的50%。学制为两年制,设棉纺织专业和机械专业(机械专业不定期招生,随企业需要而定)。课程设置有12门,专业课为:棉纺学、棉织学;专业基础课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程力学、电工学;普通基础课为: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政治、体育。机械专业适当增加机电基础课,并开设钳工基础、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
  长春纺织厂技工学校是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纺织行业技校,已列为市教育局常设技校,每年面向社会参加全市中考招生。学生毕业后由长纺分配为长期合同制工人。教学质量在长春市30多所技工学校中属中、上游水平。到1988年已招收学员8期,毕业6期共计576人。
  长春市纺织工业管理局属技工学校——长春纺织工业技工学校,始建于1980年,当时由市纺织公司(纺织工业局前身)组织筹建,经市劳动局审批、市人事局编委批准,学校教职工编制为70人。
  建校初期,由于无固定校舍,纺织公司领导决定:统一管理、分散办学。校部设在四道街40号,配备会计、出纳及教学管理人员;在一针织、印染厂、长棉、绒织、长纺该校分别办班,专业为棉纺织,学生基本来源于社会。
  1983年,该校参加长春联合大学办学,招收染整专业1个班。1984年,招收联大针织专业1个班。联大各班的教学计划及经费由学校统一负责,任课教师由学校到各大专院校聘请。
  1983年,该校又招收电大企业管理班,1985年招收电大党政班,1986年招收电视职业高中班。
  1987年6月,将原服装公司技术学校并入纺织工业技术学校,校址分两处:原服装技术学校(二马路)和西四道街40号(纺织技工学校)。两校合并后,共有教职工32人,其中:大学本科2人、大专3人、中专8人,其余为高中毕业生。开设专业及课程:
  1、服装专业。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基础课:美术;专业课:服装工艺、服装制图,服装设计、服装设备等。
  2、保全专业。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基础课:工程力学、机械基础、电工基础、金属材料学;专业课:空调、棉纺、棉织、保全钳工、织布保全等。
  3、棉纺织专业。文化课:语文、政治、数学;基础课:工程力学、机械基础;专业课:棉织、棉纺、空调、织物设计等。
  1988以前,全校毕业生总共680人,其中一针织厂技术班4个160人,长棉厂技工班4个160人,印染厂技工班4个160人,绒织厂技工班4个160人,毛纺厂技工班1个40人,毕业生全部留厂工作。学生大多数来源于社会,有少数学生为系统内职工子女。
  其他类毕业生有:联大染整班1个34人,社会招生,毕业后分配在局内各厂;联大针织班1个29人,社会招生,毕业后分到一针织厂,二针织厂工作;电大党政班1个47人,学生为各厂干部,代培学习;电大企管班2个69人,学生来自局内各厂,代培训;电视高中班1个26人,学生为系统内职工子女,毕业后分配局内各厂。1988年以前,总计各类毕业生885人。1988年以前,局技校还承担了技校教育与培训中心的双重任务。
  第三节 学术团体
  长春地区纺织行业由于局限于企业规模等原因,纺织学术团体活动只在几家大企业中开展起来。到1988年时,只有长春纺织厂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市棉织厂技术协作委员会、长春印染厂印染科技协会和长春市纺织工业局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4个学术团体。
  长春纺织厂科学技术学会于1985年2月正式成立(简称“科协”),由19名委员组成,厂党委书记任科协主席,下设专门机构——厂科协办公室,设科协副主席1人(主持工作),科协秘书长1人和专职干部3人,处理日常工作和组织开展全厂的科学技术工作。协会下设棉纺、棉织、机械、电气、建筑、水暖空调、企业管理、财务、卫生和文教10个专业组,1988年已发展会员435人。科协成立后,一直为活跃全厂的科技活动和丰富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活而努力,4年中共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联谊会105次,提高了全厂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厂科协每年都抓“科技立项”活动,对有成绩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到1988年止,共奖励有成绩的科技人员242人次,全厂科协会员共撰写科技论文和各类技术资料100余篇,其中有些论文发表在各级杂志上,并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活动积极分子。
  长春市棉织厂1983年成立技术协作委员会(简称“技协”),由主管副厂长、工会主席、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等10多人任委员,各车间和分厂也相应成立“技协小组”,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其中谢德贵因技术革新成果突出,1984年曾先后被评为局、市及全国工会活动积极分子。
  长春印染厂于1981年12月成立了厂科协组织,张文平任主任委员,史庭朴、王旭年任副主任委员。
  1985年4月25日,吉林省纺织品流行色调研中心在省纺织厅的主持下在长春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通化县丝绸厂、辽源丝绸厂、四平印染厂、梨树县提花织物厂、洮南毛纺厂、长春市色织布总厂和长春印染厂等主管技术的副厂长、技术科长及专业人员。调研中心任务是:研究色彩的演变规律,发布色彩流行预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宣传流行色,及时将全国流行色中心发布的流行色及有关资料以速报或巡回形式交于各地区调研组及成员。这个全省流行色调研中心每年活动两次,及时交流经验。
  1988年1月28日,长春印染厂在科协基础上成立产品开发研究所,面向市场从事产品和技术开发。其宗旨是:充分挖掘科学技术人员的潜力,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企业的实际,努力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产品和更新换代,研究应用国际国内同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染化料的应用,以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长春市纺织工业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是为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的要求应运而生的。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本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任务是:进行理论和经验交流活动。研究会由43人组成理事会,会长是梁正楷(局党委书记),副会长有:吴湘枕、毛守红、冯瑞林、赵春学;秘书长:李莹;副秘书长:吕建伟、王予、张玉珍。设有常务理事7人,理事25人。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年会,发表2~3次论文,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到1988年止,共发表论文180篇,其中被评为省、市级论文的有22篇,其中长春纺织厂、市卫生材料厂、长春印染厂和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被评为省和市的先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单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