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3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425
页数: 9
页码: 249-2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长春市长春市纺织系统内的各企业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纺织企业 长春市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长春市的纺织企业在1979年到1981年为配合工业企业的清产核资和基础整顿,分别成立了“企业整顿办公室”(或企业整顿领导小组)等临时机构。从1982年开始企业开始全面整顿工作。1984年,经过企业整顿的企业先后经过省、市级检查验收,合格后,一些企业随即撤消了“整顿办公室”。但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和日益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急待转轨变型。为适应形势需要,一些企业适时地将“整顿办公室”转变为企业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来强化企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企业管理的内容为:理顺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负责企业的转轨改制和推动企业管理的升级达标。
  一、企业整顿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长春市纺织系统各企业根据上级精神成立了“企业整顿办公室”,企业整顿的基本任务是:1、整顿和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2、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加强企业管理;3、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4、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进行全员培训;5、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企业除了按照中央提出的5条任务进行外,还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形势和任务,不断充实整顿的内容。各企业为迎接省、市对整顿工作的检查验收,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章建制和落实工作。如做好整顿验收检查的自检评分,找出差距限期整改。企业整顿的重点是: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进档,企业经济效益的逐年递增和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达标。整顿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企业自行整顿与上级派人检查相结合,采取突击重点,分类指导、分批检查验收的方法。1983年,长春市整顿验收检查小组对长春市4棉纺单织厂(“长棉”、“长绒”、“色织布”和“卫生材料”)进行验收检查,结果全部合格,其中长春市棉织厂获“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称号。省政府组织的整顿检查团对长春纺织厂3年来的企业整顿工作作了全面检查验收,“长纺”被评为吉林省首批企业管理整顿验收一类合格企业。
  经过整顿,各企业都加强了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了整体素质,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深化改革,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
  二、企业升级
  根据198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纺织工业部“(87)纺生字019号”关于《纺织工业升级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和要求,吉林省和长春市也先后下文件,要求对国营企业进行普遍整顿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长春市纺织系统内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从1987年起,都制订了企业管理上等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现有水平上,力争再上一个台阶。长春纺织厂围绕着“抓管理、上台阶”的口号,从抓基础管理入手,做出了企业升级的规划。其它一些企业(如“长棉”、“一毛”、“印染”等企业)主要是从单项管理力争达标做起,为企业升级创造条件。
  在抓升级中,各企业都把国家标准、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标准和本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等资料列表对比,找出差距,提高自己的方针目标和实施对策。争取在“七五”期间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3项指标当做企业升级的新目标,并对企业的不足与差距,提出整改目标及达到时间。并根据长远目标分解年度企业升级目标,结合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来落实责任。
  经过1987年到1988年的努力,长春纺织厂进入省先进企业行列,长春市毛纺织厂、长春印染厂进入省预备级企业,长春市棉织厂等企业进入市预备级行列。
  三、厂长负责制
  1986年6月,长春市纺织工业公司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决定在公司所属的11个国营企业中推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企业领导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公司对厂长放了“三权”,即经营决策权、生产指挥权和机构组阁权。各企业围绕“突出厂长中心地位”制定了工厂管理条例,实行厂长负责制后,理顺了厂长与党委、职代会的三者关系。为激励厂长的积极性,各企业都制订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建立健全了企业的三级民主管理,增强了职代会的职能,加强了对厂长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发挥厂长的中心作用,在企业内部进行配套的机制改革,加强生产经营的统一指挥,落实了企业对国家经营承包的责任,将“责、权、利”与厂长的任期目标结合起来。实行厂长负责制后,调动了厂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厂长对企业作了转轨变型的改革,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各种机制的活力。厂长通过层层分解承包,落实各部门和生产单位的经济责任,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快速运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实行厂长负责制的3年(1986~1988),正处在纺织行业卖方市场的大好形势中,各企业都及时抓住这一机会,经过内部机制改革、增加生产、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推上新的台阶。1986年到1988年,长春市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3年迈了三大步。
  四、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的开展比较早,1982年在学习“首钢”的活动中,一些企业就开始推行经济责任制,但当时不普遍。在推行厂长负责制后,长春市纺织系统的11个全民企业中,普及了经济责任制,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制度,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在实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是形成奖励制阶段。这一阶段最早形成在1978年,主要以奖励形式调动职工积极性,后来逐渐发展完善。到1982年,全国的工业企业开展了“学首钢”活动,“首钢”的经济责任制经验,把一些企业的奖励形式改变成经济“包保协”责任制,以奖金支配的形式,来规化生产部门承包,相关部门保证和相连部门协作的一种责任制度。但这时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很不平衡,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奖金分配阶段中。
  第二是经济责任制形成阶段。在1983年以后,各企业在充分肯定奖励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经济承包覆盖面,开始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情况,演变成多种多样的经济承包。使经济责任制考核纵向成线落实到班组及个人,横向成网波及到全厂各个部门。在分配方案、考核办法和奖金计算上形成较完整的考核体系。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承包范围、内容、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上都结合本企业实际。企业在不同时期,结合形势变化和当时的工作重点不断推出新措施,使其进一步完善。
  经济责任制的形式、内容虽千差万别,但基本做到4条:1、指标(或条款)、检查、考核和奖罚4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2、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互统一;3、承包经济效果与全厂的经济效益相互挂钩;4、职工所得与劳动成果和贡献相互一致。这样既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目的。
  如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在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促进了企业的发展。1987年企业加强落实经济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不利形势下,完成工业总产值2630万元,实现利润31.7万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好形势。
  五、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也称“TQC”)是学习日本现代化管理方法,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春市的棉纺织企业推行这种管理方法较早,在1981年企业全面恢复整顿时期,各企业就推行以“四全”为内容的基础管理工作。“四全”即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和全员培训,其中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各企业设专职人员负责开展工作,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置办公室。1987年长春纺织厂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旨在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厂的深入开展。在企业生产的环节中,TQC项目逐渐增多,TQC开展日趋完善,到1988年末,各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成型。
  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年到1986年,这阶段各企业主要是落实和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推广和培训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在生产实践中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上,所以推广TQC知识是关键。各企业都相继开展TQC培训班,仅长春市卫生材料厂在1983年到1984年间,培训职工435人,授课时间26课时,受教育比率占全厂职工的37.3%。各企业相继建立TQC组织体系,成立三级管理网络;工厂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车间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各轮班工段和生产班组成QC小组或质量攻关小组。在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同时,工厂拿出一定资资金,制定管理奖励方案,鼓励QC小组在生产上现场攻关,以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但这阶段的QC小组活动只局限于现场攻关型,全面质量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全面质量管理已发挥了它的作用,各QC小组已成为企业生产一线上的质量管理上的生力军。
  第二阶段是1987年以后,各企业强化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在车间里增设了专职质量管理员,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全面铺开,形成多层次的质量管理网络,建立起质量信息管理,重点工序质量控制,而QC小组的活动已不单纯为质量攻关型,而发展到管理型、决策型和控制型。
  在质量管理教育上,市纺织工业公司委托长春纺织厂举办多期“TQC培训班”,为各企业培养了一批TQC骨干队伍和小教员队伍。随着全面质量管理教育的深入普及,培训形式的多种多样,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的职工岗位培训,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到1988年末,全纺织系统中棉纺织企业的职工受教育面达20%以上。其中长春纺织厂TQC受教育面占职工总人数的31%左右,人均课时48课时。全厂培训的50多人的TQC教师队伍中有22人获得省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辅导员合格证书,2人获优秀辅导员称号。1987年全国TQC基础知识统一考试中,“长纺”参考50人,平均成绩97.24,其中有10人获得满分。1988年在全国第二次“TQC”统考中,“长纺”参考877人,平均成绩为92.2分,其中20人获得满分。该厂被长春市纺织工业公司评为“TQC普及教育先进集体”。
  在QC小组活动开展方面,市纺织工业公司每年举行一次“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鼓励和推动系统内各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开展。从1987年以后,QC小组活动水平不断提高,活动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由单纯的质量现场单项攻关型发展到对产品质量集体攻关型和全员管理等深层次的管理型。应用的管理工具也由老7种发展到综合运用新7种工具,基本上掌握了现代化管理十八法。在QC活动普及开展的过程中,企业中很多QC小组获得市纺织工业公司、省纺织工业厅及市政府、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成果奖。长春纺织厂到1988年末全厂共有QC小组212个,参加活动人员2099人,占生产一线工人的34%。长春市棉织厂全厂有QC小组26个,参加活动人员156人,占生产一线工人的21%。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有QC小组20个,参加活动人员130人,占一线工人的10%。由于TQC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纺织系统内企业的整体素质,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1982年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市优、省优和部优产品。1987年,长春纺织厂以较高的分数通过了“吉林省质量管理奖”预评,为企业争创“质量管理省级先进企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六、标准化管理
  长春市纺织系统企业内仅长春纺织厂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其它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基本素质的限制,尚不具备开展标准化管理的条件。1987年9月,长春纺织厂成立标准化管理组,隶属企业管理处领导,设专职干部4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在企业建岗建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企业的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管理、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等修订成标准条文,按标准格式,编定标准代码,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建成企业的标准化运行网络。
  负责标准化管理的专职人员先后两次赴大连纺织厂学习,并将该厂的标准化专职人员请到“长纺”指导培训工作。1987年12月和次年6月,工厂先后两次在全厂范围内举办各部门的标准化兼职人员参加的“标准化建制学习班”,培训120人次。通过学习班讲授了企业标准建制、修订的规定和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以及国家对标准化的要求等,提高了全厂标准化管理人员的素质,为确保标准化编修质量奠定了基础。长春纺织厂标准化共分为3类:即以技本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两翼的标准考核系统。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机构设置绘制出“长春纺织厂企业标准化体系表”。到1988年共编制各类标准1403种,其中技术职能标准10项360种,管理职能标准29项330种,工作职能标准37项710种。标准制定后,必须不折不扣,严肃执行。
  七、现代化管理
  长春市纺织系统的企业为通过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来加快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中,采取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形式和手段,使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①计算机的应用:1984年长春纺织厂开始应用计算机管理。当时“计算机配棉”是纺织工业部的推广应用项目,技术上比较成熟,经济效果比较显著。“长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从这个项目入手,开始了计算机应用。
  1984年10月,第一名计算机设备进厂,微机室也正式建立。到1988年末,全厂共有电子计算机5台,其中G0520A准十六型微机1台,LC0530单用户/多用户十六位微机2名,苹果-2型微机2台。此外还有EG3003型练习机1台,微机远程通信EC1222调制解调器1套。共投资15万元,建成两个计算机房,初步形成了微机开发应用和人才培训基地。经过8年的努力,“长纺”的计算管理初具规模,项目开发日趋发展,人才培训上也获得成效。在全厂财务、计划、技术、供销、设备、企管、教育各职能部门已有应用微机人员30多人,具备了独立开发研制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的能力,1987年开始独立研制《计划管理系统》,并进一步设想向微机联网化上发展。
  ②方针目标管理
  1985年,长春纺织厂为彻底改变“管理水平低,企业素质差”的落后局面,聘请上海纺织咨询公司来厂咨询诊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针对企业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和目标,并用系统图法制订了“目标责任展开书”,形成有奋斗目标,有措施步骤,有专人负责,有严格检查的目标管理网络,为“长纺”以后开展方针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
  1987年以后,市纺织系统中的部分企业也开展了“方针目标管理”,如“长棉”、衬衫厂等企业。这些企业围绕着机构改革、企业经营、产品质量、产品创优、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安全生产、职工福利和企业升级等10大目标系列,在政工、生产、经营、行政部门中全面开展方针目标管理。对这些目标进行分解,制订了目标对策,落实目标责任,编制出方针目标展开书。同时初步建立起方针目标诊断检查等管理制度。初步确立了方针目标的规范化、责任化、期量化,使方针目标管理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③全员设备管理和设备综合管理:一些企业在设备管理上推行了全员设备管理,如长春市棉织厂。他们进一步贯彻岗位责任制,做好设备定期维修和日常维护,开展设备维护保养评比竞赛,调动全体职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的积极性。长春纺织厂除强化设备7率的维修和检查外,还积极推行设备的综合管理,负责设备的造型、定货、安装、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技术管理,以及设备维修费用,设备折旧基金,设备大修理基金等价值形态的经济管理,设备的维修质量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维修质量与设备升级挂钩,使检查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这些管理,使设备维修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④质量信息管理: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要,一些企业也侧重市场信息来指导企业生产和新产品开发。长春纺织厂从1985年开始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经过3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全厂性的信息网络。
  质量信息就是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质量的信息,主要是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3部分。从市场调研、设计、试制、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中的质量信息所发生的范围来区分,分为厂内信息和厂外信息两大类。
  厂外信息:市场信息和用户信息
  厂内信息:新产品试制信息、日常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计划调度信息和在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情况的信息。
  质量信息按重要程度分为A、B、C3类。A类信息包括:质量事故、突发性纱织疵、主机停产、用户索赔、用户重要意见等,还包括影响产品质量的重大问题或经一次反馈无效的B类信息。B类信息包括:质量事故隐患,其它部门原因、严重影响本部工作和经一次反馈无效的C类信息。C类信息包括跨部门的一般问题。
  质量信息传递:信息的正常传递及反馈,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横向的主要指各科室之间、车间与科室之间、厂与厂之间的传递。纵向的主要指厂与科室、车间、工序之间的传递。收集、整理质量信息必须要求正确,能全面反映事物本质,然后根据纵横传递的信息和反映产品质量波动的情况来及时做出决策,以供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根据传递的信息及时抓好本职工作。通过3年的逐步完善,长春纺织厂到1988年时信息管理网络已具规模,基本达到了信息灵,情报准、反馈快的3大功能。在控制质量波动、稳定生产、提高工作效率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