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技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3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技术管理
分类号: F425
页数: 16
页码: 230-2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1年~1988年长春市长春市纺织系统内的各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技术管理 纺织企业 长春市

内容

生产技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不仅在计划生产时十分重要,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为使产品质量具有竞争力,生产技术管理更加重要,它是新产品开发和创优质产品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长春市纺织系统内的各企业都把生产技术管理当作关键来抓,各企业都设有生产技术科。技术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工艺管理、操作管理、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和设备管理等。其中长春市纺织系统中除服装企业外,较大些的企业均将设备管理与技术管理分开设立职能部门,以强化设备在生产中的基础作用。本节将设备管理归于技术管理中,没有独立设节记述。
  一、工艺管理
  长春市纺织系统包括的行业较多,有棉纺织、毛纺织、色织、针织、印染、服装等,各种行业的工艺管理方式不同,所以具体管理也有较大差异。
  1、棉纺织工艺管理
  企业根据产品计划进行工艺设计,工艺设计由技术部门工艺设计员负责设计,经总工程师审批签字后下达,按工艺进行生产。如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或工艺有不适当时,对工艺另行研究和试验后,再形成更改设计报告上报审批,经同意更改后,方准执行新工艺。工艺变更的决定由技术部门负责,生产部门和设备部门没有变更工艺的权力。
  企业的技术部门负责工艺检查,车间工艺员按规定对本部门工艺进行周期性自检,将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在案。技术部门对生产原料负责抽样检验,每批每类都实行单检,经过仪器检查后核定原棉品级、长度、潮湿度、细度、强度、卷曲度、杂质含量等数据,以进行工艺设计;对生产工序的半成品随机抽验,及时掌握生产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流程的可靠性,以确保产品的最终合格。
  工艺设计纪律:先订工艺后投产,未订工艺不投产。
  工艺设计程序:先由工艺师设计编制,经技术科(处)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主管副总工程师(或副厂长)审核批准后执行。
  工艺设计原则:
  (1)从整体出发根据产品质量标准和用户要求,考虑经济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可能性,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同时考虑经济效果。
  (2)新产品的工艺设计,采取先试纺试织,证明技术可行,质量能满足要求,经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下达工艺设计。
  (3)同品种、同机型使用同原料的品种,工艺设计时要做到统一,实行工艺过程标准化。
  2、毛纺织工艺管理
  长春市的毛纺织工艺管理实行二级管理,即厂技术科下达总工艺,车间针对总工艺作上机分工艺,分工艺一定要确保总工艺。企业在工艺管理上制定出工艺设计范围、工艺检查方法等制度,制定了先锋试验、批头试验、工艺设计分级管理及审批制度等。生产技术部门依据生产计划,下达产品工艺通知单,为确保工艺落实,车间的工艺员和质检员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详记检查记录。
  随着毛纺织品种的增加,原料也日趋复杂,而配料是工艺的基础,为强化工艺、加强毛检,企业对毛条、化纤丝的各项物理指标需经逐项试验检查,以确保配毛工艺。对生产中的半制品也随机抽检,以掌握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标能否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
  对毛纺织品的新产品开发,要进行小批量的先锋试验,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观察市场销售走势,再经有关人员讨论决定后方可投产。
  3、印染工艺管理
  印染工艺方案由主管技术的厂长组织技术骨干进行研究,年度的新产品或流行色生产品种的工艺编制由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后下达。再由生产科调度,根据工艺安排生产,车间按下达的工艺编制资料配备染化料成分、调试工序、工艺指标,以确保工艺条件。如特殊情况需要更改,必须通知技术科审议备案。工艺设计包括新产品、新花样、新品种、新技术,工艺设计原则是先小样试验,后大样试生产,先进行工艺设计后再投产。工艺编制包括坯布规格(纱支、密度、坯幅、产地、成品幅宽、纤维混纺比),每种产品所用机台、工艺流程、各工序的工艺条件、操作及注意点、半制品和成品质量要求、工艺所用的染化料名称、产地、力份、用量、液量、温度等。工艺下达后必须严格执行,在原料变动、设备运行中出现故障,工艺执行中出现问题或发生质量事故,工艺需要变更时,必须由厂长、技术科长审批备案。由于企业有严格的工艺管理制度,实行工艺上机检查等管理措施,对染化料助剂进行化验、分析、制定科学的工艺配方等规章条例,使工艺管理走上正轨。
  4、针织工艺管理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针织品的品种简单(袜子、手套和编带等),针织厂家没有正规的工艺管理,也没有固定的质量标准。50年代末期,由于针织品种的增加,针织厂开始设立分品种的质量而标准,为确保质量而增设工艺制订,做小样放大样,确定处方,进行指导生产。70年代末期,工艺管理受到重视,各个针织企业强化系统的工艺管理,逐步明确了各级工艺职责,对工艺设计和修订也加强了管理。在工艺设计的编制上强调了编制程序,根据销售信息和生产计划,结合本单位的原材料供应情况,由技术部门编制工艺。对新品种的投产坚持先小样试制,达到质量标准后,再制订正式生产工艺,经总工程师或技术厂长审批后下达给生产部门执行;在工艺设计的修订与检查上,强调了工艺纪律。根据原料性能的变化,作化验分析之后,将结果报技术科作调整。在工艺上机投产时,由专职人员(厂工艺员)随时检查工艺上机执行情况,发现工艺存在问题及时上报,统一由技术部门核定调整。
  色织工艺管理和化纤工艺管理与棉纺织工艺管理大同小异,只在关键环节上有区别。
  服装工艺管理比较简单。根据服装的要求,由技术部门设计工艺要求。服装的工艺流程简单,一般是设计、画样、裁剪、粉合衬、缝纫、熨平、定型、包装等。除一些西装、风衣等高档服装外,没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但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各工序的检查,以确保产品的质量标准。
  二、操作管理
  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手工操作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严格执行操作,对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十分重要,所以操作管理在纺织工业中有很重要的位置。纺织系统执行的操作法有3种标准,即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和企业标准。
  企业中的各个工种的操作法由厂技术部门参考国家标准和对照同行业情况,结合本厂的实际进行总结草拟。棉纺织企业的细纱、织布档车操作法的制订要结合国家标准,经反复试行修改后实行(这两道工序是成品工序,质量要求高),并在实行中随设备的更新和品种规格的变化不断的完善。
  棉纺织行业属于人员密集产业,尽管已经机械化大生产,但是各部工序的操作仍然依赖于工人的操作水平来发挥。为此,运转操作管理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运转操作管理包括交接班、巡回操作、清整洁、单项操作和测定方法等。长春市的棉纺织企业在建厂开始就严格执行操作管理。操作管理由技术科负责,各生产车间都设负责操作的副主任,各生产班组有专职或兼职的运转操作员,负责推广操作法和以安全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工种练兵活动。
  1977年以后,长春市的棉纺织行业在操作管理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向外省市先进厂家学习操作经验和操作管理方法,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操作管理工作。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企业的操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1982年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在广泛开展“学习首钢建岗建制”活动中,各企业的操作技术管理制度相继完善。企业先后制定《操作技术测定考核制度》、《质量检查考核标准》、《清洁检查标准》、《疵点责任制度》、《操作员、检查员考核制度》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工人操作水平的发挥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也确保了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设有专职操作总教练,负责全厂的操作管理日常工作。企业十分重视操作教练员的培养和选拔,总教练带动一批先进的操作教练,为群众性操作练兵活动的开展和操作制度的落实奠定了群众基础。从车间生产骨干和操作尖子中培养和选拔的教练员,操作技术娴熟,并且能熟练地讲解所承担工种岗位的操作要领和全面知识,能全面检查和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能按各工种操作法的要求进行集中培训和负责日常辅导。由于操作员和教练员的素质较高,保证了操作法的推广和操作管理制度的落实。
  各企业针对本单位生产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各阶段的练兵课题,开展各种各样的操作技术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操作技术表演赛,操作技术练兵和交流等。1977年以后,长春纺织厂每年都举行一次操作运动会和操作能手选拔赛,并组织优胜者参加东三省、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各类“操作运动会”和“百工种技术竞赛”。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个人和操作能手,如长春纺织厂细纱挡车工马杰、刘国英分别荣获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1年9月刘国英代表吉林省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青工操作技术交流会”,在60名选手中获得第19名的好成绩,荣获“操作能手”证书。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在连续几年开展的企业操作比赛中,评出各工序技术能手百余名,有些优秀选手在省、市级比赛中还取得过好名次。
  纺织行业的操作管理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加强,一些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特色,在操作管理上也有所不同。长春印染厂制订的操作管理较为严格,工厂制定了操作规程,强调无操作规程不准使用机台工作。新入厂的工人和调换工作岗位的职工,必须首先学习所到机台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经考核基本能掌握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工作。操作工人必须严格按操作工作法工作,机台的开停车、事故故障的处理必须按规程次序进行,凡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质量和人身事故,根据情节和损失大小进行批评教育,扣罚奖金,降级降薪,直至依法论处。要求操作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操作执行情况,不断总结完善操作规程和新的操作方法。对操作规程的掌握定期考核,每年都进行技术练兵活动,将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以备调资晋级的参考。工人到1988年末,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工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责任标准,促使操作者按作业指导书或工艺要求对自检项目进行自检自查,如实填写日报表和自检表,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三、质量管理
  1、在制品的质量控制
  配合工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对制品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为控制在制品质量,各企业都建立试验室和化验室,通过检验过程中的科学数据报告对在制品进行质量控制。长春纺织厂是全能型纺织厂,从原棉生产加工成坯布,工艺流程长。长纺建成3个试验室:原棉检验室、纺部试验室、织部试验室,其它单织厂只建织部试验室。市卫生材料厂也是全能厂,除有纺部试验室、织部试验室外,还有脱脂棉试验室和脱脂纱布化验室。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生产的精纺呢绒,产品除纺织外,还有染色和整理,工艺长而复杂,所以设有功能齐全的中心化验室,配置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化验器具,对精纺呢绒产品从投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在制品质量均可准确无误地实验出物理指标和化验数据。
  企业试验室、化验室的设立,对提高半制品质量,控制半制品性能起到必要的作用。试验室根据设立不同,负责范围也不同。原棉检验室负责全厂的原棉外观检验、品级鉴定,纤维物理测试、配棉和清花、梳棉、并粗3道工序的落棉试验和半制品纤维长度检测;纺部试验室负责纺部5个车间(清花、梳棉、并粗、细纱、筒拈)十几道工序的半制品和成品的物理指标检测和质量特征把关试验,出示准确的试验数据,提供必要技术依据来指导生产;织部试验室负责对织部3个车间(准备、织布、筒拈)的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特性把关试验,以准确的数据来指导生产。其它专业试验室、化验室也具有类似的功能。
  为更好地达到把关试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各企业都重视提高试验仪器的性能和提高试验人员的素质。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试验仪器要求不断更新,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不断进步。长春纺织厂1984年安装了两台电动摇纱机,代替过去手摇方式,以提高试验精度。1987年又引进一台乌斯特(UST)条干仪和一台电子纱疵测试仪。这些先进的试验仪器改变了陈旧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手段,确保了试验的精确,有效地保证了生产和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长春市卫生材料厂为保证医用药棉和卫生纱布的质量,不仅设立试验室、化验室,还增设了技术检查股,强化对卫生敷料进行专业管理。通过多次摸索试验和外出学习,找出了脱脂棉最佳配方方案,使脱脂棉生产合格率达到96%,卫生纱布生产合格率达到98%,卫生化学指标达到100%,该厂生产的卫生纱布在1979年和1982年两次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为提高中心化验室人员的技术素质,派全体试验员、化验员到北京第二毛纺织厂轮训半年。1985年,又组织部分试验员先后到上海、辽阳等先进的毛纺织厂家进行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试验、化验的新标准,学习掌握新的操作方法,使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很大提高,促进了试验检测和化验工作的开展,推动和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2、成品检验
  为了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各企业都设立成品检查科(或处),也有的企业设质量监督科。主要工作是落实中国纺织部有关的部颁标准和对成品质量检查的管理规定。成品质量检查以专职检验为主,监督抽验为辅,其内容是成品外观质量、检码差错、内在质量、包装及标志漏检情况等。各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一些有效办法。
  (1)强化售后服务。企业组织访问用户,听取用户和商店对工厂产品的意见,及时反馈给生产技术部门。如长春纺织厂建立起《用户访问制度》,专设1名对外查询员,不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用户对质量的要求。
  (2)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企业针对产品质量的课题,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现场攻关。1985年后各企业都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举办各类各层次的全面质量学习班,增加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变成品检验为半成品的工序质量控制,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消灭在生产过程中。
  在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市纺织公司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公司先后委托长春纺织厂等单位举办4次“全面质量管理小教员培训班”,先后为企业培养了200多名推广全面质量管理讲座的教员。从1983年后,公司每年举办一次“全面质量管理成果发布会”,向省、市以上推荐“TQC先进成果”100多项。
  各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在企业内广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组织QC小组现场攻关,组织和召开优秀QC小组活动现场交流会等。有的企业还把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和部位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作到控制有目标,攻关有措施,日日有考核,把半成品质量牢牢控制在设立质量目标内,确保了产品质量优质合格。
  (3)建立成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各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企业的成品检查科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监督和管理全厂各成品单位的检验工作。如控制漏验率,在各个班(三班倒的运转班)里都设有跟班的质量检查人员,负责对当班产品的抽检工作。每到年末或新产品投产时,成检科还要组织全厂的质检员重点跟班检查。1987年末,长春纺织厂成检科组织30多名干部和工人,按4班次分别跟班作产品质量抽检工作。纱场检查员对棉纱的重量、等级、内观、外观及产品检斤等进行严格抽查;布场的检查员对棉布的品等、幅宽、折幅、漏验、数量、外观疵点及产品包装进行把关抽查。由于有这些定期和不定期和抽查,强化了生产工人的质量观念,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成品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产品检查管理日趋完。从1986年以后,长春纺织厂的坯布漏验率一直稳定在国家规定范围以内。1987年漏验率为2.18%,1988年下降到1.9%。1988年,吉林省纺织测试站与长春市纺织工业公司联合对长纺的坯布进行检查,漏验率为1.5%,达到了中国纺织部颁发的一档水平。
  四、新产品开发
  各企业在定型产品生产的同时都比较重视新产品开发。即使在1980年以前,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绝大多数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立足于本厂的实际,开发出不少新产品。新产品的结构发展简述如下:60年代以前,以棉纺织产品为主,产品比较单一;70年代,涤棉混纺产品在国内市场兴起,的确良、快八的确良织物逐渐代替纯棉布,长春纺织厂、长春棉织厂和色织布厂也相继开始生产。尼龙袜代替线袜子,一针织厂也发展起来。到80年代,市场经济有较大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追求“新、奇、帅”,高档产品独占鳌头。长春市纺织系统内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达到高潮,一些较高档的纺织品,如精纺呢绒、提花毛毯、精梳棉纱,涤棉印花细布、宽细条灯芯绒、涤畜棉、空气层压布等产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发的,其中大多数产品在省内和市内获奖,有的还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新产品的开发管理,在大中型纺织企业中独立设科,一般企业都由技术科管理或由总工程师管理。相应地建立了设计、试制等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整个开发工作均依照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工艺设计、试制、检验、加工、鉴定等程序进行。试验成功后,将其中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安排生产。新产品开发的关键一步是立项,立项是以市场信息为依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严谨的论证分析后,经厂长和总工程师批准后才可以进入开发阶段。
  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纺织产品由传统的纯棉中低档、内销产品,向多种纤维、高档、外销产品发展,由简单花色和结构向深层次、多花色和繁杂结构发展,织物由厚粗向细薄方向发展,服装由单一式样向多样高档化发展。在开发这些新产品中,印染业、毛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变化更大,几乎是突飞猛进,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得不断调整自己,以跟上形势的步伐。
  五、设备管理
  长春市纺织系统的设备管理主要分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中型以上的企业均独立设置设备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设备维修、机配件加工和管理、新设备更新安装等工作;二是小型企业,如服装加工企业和大集体企业,设备管理由技术科(或股)设人专管。
  纺织服装工业管理公司在建局时设基建技改科,设专职人员管理设备,并由一名副经理(主管技术的副经理)主抓公司的设备维修指挥和维修人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各企业明确由一名副厂长分管,并在全厂形成设备管理线,做到了上下一条线齐抓共管。
  在纺织企业的设备管理上,1987年以前执行的是1962年纺织工业部制订的《纺织工业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简称“三十条”),所执行的操作法是《五三保全工作法》。按这些制度要求,各企业都建立起设备档案,主机设备接交技术报告书等,严格执行维修保养制度。1987年,纺织工业在《三十条》的基础上修改颁发了《纺织工业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简称“二十条”)。在贯彻执行《二十条》中,各企业重点监督、检查、考核各车间设备的完好率、设备完好零分台率、一等一级车率、准期完成率和周期计划管理、质量检查、交接验收三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求各专职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车间现场,对设备进行动态检查和技术指导。
  在抓好设备维修管理的同时,在提高设备维修人员的素质,搞好维修队伍建设上作了大量工作。局里先后办“保全培训班”和“中级以上维修工人培训班”十余期,培训工人几百人次。各企业也定期组织保全保养工人学习设备维修保养知识。长春纺织厂从1981年到1985年4年间用脱产形式,分11期创办“保全钳工培训班”,将全厂252名保全工基本轮训一次。在培训班中开办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电工基础”、“钳工基础”和“金属工艺知识”等多门课程,使轮训工人业务得到提高。
  服装工业的企业设备比较简单,一般不执行《二十条》,也不设专职机构管理。但在技术部门设一专人管理,负责全厂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在设备管理上贯彻以预防为主,维修保养并重的原则,把专业维修、运转使用、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树立全体职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的爱岗敬业精神。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