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分类号: F425.7
页数: 9
页码: 200-2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79年~1988年长春市纺织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纺织企业 长春市

内容

财务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各企业均设有独立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规模和管理范围,财务管理部门分别称财务股、财务科和财务处。基本上都进行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3大项职能管理,较大的企业还成立厂内银行和储蓄所,管理职能更加扩大。1979年以后,遵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各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通过企业整顿和体制改革,加强了经济核算,建立和健全了会计凭证、帐簿设置和使用,严格了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规范和程序,建立了财务档案,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帐户设立、会计核算
  长春纺织系统所属企业财务部门分类设置各种帐目,连续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引起的资金运用和增减变化。财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起到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促进企业增加生产、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消耗、加速资金回笼和控制支出等。并借助于计划、核算、分析和检查等手段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按照总分类帐户和明细分类帐户进行分类登记,会计科目是按照国家统一会计设置和使用的。企业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可自行设立三级科目,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大类。多数企业实行加减记帐法,如长春纺织厂、长春市棉织厂和长春市毛纺织厂等;少数企业使用借贷记帐法,如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在会计核算方式上实行厂、车间两级核算的企业有长春纺织厂、长春市棉织厂和长春市毛纺织厂等,实行厂部一级会计核算的有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各服装加工企业等。各企业多数采用科目汇总的会计核算形式。
  二、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成本计划的编制及实施、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煌成本分析瞪项业务。
  1、编制成本计划
  各企业在编制成本计划时是依据成本降低指标及企业定额成本指标,以本企业平均先进技术经济定额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费用计划、按产品类别的成本计划、按成本项目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计划、可比产品成本降低指标及不可比产品成本计划等。
  1982年以前,纺织行业是单纯生产型,所生产的产品由商业经销部门统销、包销。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根据国家财政部和纺织工业部的有关规定按用途设置成本项目。其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产品外加工费、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等。大多数企业采用逐步结转分步计算产品成本。成本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原料费用直接记入,其他费用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1983年以后,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成本核算也相应推行了目标成本,实行指挥归口管理,预测和编制年度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计划。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最基础业务,各企业所采取的核算形式比较统一,根据企业的状况和能力在具体管理上也有所区别。纺织系统在此方面管理上比较完善和先进的企业占所有企业的50%。其中长春纺织厂为更好地加强成本管理,在1985年3月编制出建厂以来的第一本《目标成本管理方案》,这是由财务管理部门主持,在关联部门配合下完成的。《方案》的形成对落实各项费用定额的责任,对实行归口成本管理,对确保成本计划的全面实施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控制产品成本
  为了有效地降低成本,把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十分重视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企业内部对物资消耗和费用开支采用了不同的控制办法。有的企业对产品成本实行目标管理,将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车间班组。长春纺织厂成立了厂内银行,用“厂内支票及费用限额薄”的结算手段来进行结算和控制,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施和完成。1986年末,工厂的成本核算部分应用了电子计算机,加快了成本计算的进度和计算的准确性。市第一毛纺织厂实行了全面经济核算工作,生产车间设立成本核算员,各班组开展了以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为内容的统计核算。工厂对于构成成本费用的开支归口管理,由总会计师组织全年计划指标,具体由分管部门负责。
  材料费用按照年度生产任务和产品消耗定额指标,由供应科编制全厂原材料及主要材料、燃料等供就计划,进行合理储备,有效地利用储备资金,节约采购成本,减少浪费,节约流通费用,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定额指标,以降低原材料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动力费用落实到动力管理部门,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设备完好率。
  人工费用由劳动人事部门按年度工作量安排劳动计划,改善劳动组织结构,以促进劳动力安排合理化,监督工资基金的合理使用,降低人工费的支出。
  车间经费由车间分配使用,在年度安排财务成本计划时,下达一定比例的费用指标,严格控制不能超支。
  企业管理费由各分管部门按照年初下达的费用指标严格控制。
  3、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按照价值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经济关系,从而达到以最少的劳动、物质消耗和资金占用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82年以前,企业由于贯彻指令性生产计划,商品包购包销,生产正常运行,对生产分析和资金利用效果的分析不加重视,因此经济活动分析活动不多,一般是年末分析一次,做为当年会计报表的文字说明,分析的内容也仅限于成本分析和利润分析。
  1983年以后,企业转轨变型,各企业都扬长避短,克服“大锅饭”的弊端,开始按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杠杆管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各企业都建立和健全了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并从组织形式上配备和强化了核算队伍。做到综合分析、部门分析、专题分析相结合;全厂分析、车间分析、班组分析相结合;日常分析、定期分析、现场分析相结合。采用分析的技术方法主要应用了指标对比分析法、连镇替代法、相关分析法及量本利等分析方法。
  成本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企业采用指标分析对比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本企业实际完成指标同计划指标之比,同定额指标之比,即反映出计划执行情况。企业通过因素分析,分析成本完成的情况,查找出促使成本升或降的各方面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纺织系统部分企业在实行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的过程中,完善和建立起两级经济核算制度。长春纺织厂为了提高单产,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选择最佳生产品种,多次组织较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使企业开拓了新品种,增加了经济效益。1984年工厂试行了二级成本计算,增加了车间一级的成本计算,对费用、材料消耗、半成品制成率进行了综合分析,成本的节约和超支与车间工人的工资挂钩。1987年强化质量意识,车间又注意了质量成本分析,使产品质量的指标得到很好地完成和控制。
  三、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主要掌握固定资产贬值、净值的增减变化和使用管理,以及其折旧费的提取和使用。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分类,实行归口分级管理和使用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财务部门作综合管理,负责固定资产的完整性,设备部门和基建部门安排固定资产使用费的支出,诸如企业的基本建设和设备的更新改造等。企业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登记,定期核定帐、物、卡,以确保国家资产的完整。
  固定资产折旧基金提取办法:企业多以综合折旧率5%为年平均折旧提取费,除上缴国家外,企业留用部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改造用。1983年以后,企业提取额留用部分增大,因此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很快,到1988年末,系统内固定资产原值已接近了3个亿。其中长春纺织厂等一些企业因为是国家重点改造企业,所以固定资产折旧提取从1986年开始100%企业留用。
  四、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金的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和定额资金归口管理的方式。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包括流动资金的核定和使用,企业由财务部门负责搞好资金平衡调度,统一对外结算,财务部门按月、年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平衡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指导物资管理部门合理购进生产原材料、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随着国家政策及改革开放的形势,各企业推行了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工艺,缩短了流程,减少了再制品占用,企业以销定产,推动产品销售,减少了库存及资金占用,使一些,企业的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比率下降。部分企业结合实际,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流动资金的占用,强化了流动资金的管理。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是流动资金管理的一项任务。企业的货币资金,即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管好货币资金要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尽量发挥银行存款的作用,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改革开放以来,纺织系统企业注重了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使一些资金周转慢的企业也努力提高转率。由于1985年以后,市场上纺织产品处在旺销的好势头,所以近几年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部分先进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突破,为纺织企业普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五、专用基金管理
  企业专用基金在1986年以前包括:更新改造基金、大修理基金、福利基金和企业基金。以后随着国家“利改税”政策的实行,项目开始扩大,到1988年末时,专用基金的构成有:更新改造基金、大修理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企业后备基金,其中含有企业职工的奖励基金等成分。
  企业的更新改造基金主要是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从设备折旧中提取,企业留用部分用于设备更新改造。
  大修理基金是企业每年用固定资产原值提取年率(企业一般执行2%~4%),用以恢复固定资产原有性能和效率。对企业的原有机械设备进行定期大修和主要部件的更换,以及对房屋建筑物主要结构进行计划修理。大修理工程由有关部门编制计划,厂部同意,下达到有关部门,通过财务拨款或厂内银行财务结算来进行帐务处理。
  生产发展基金是企业根据规定从企业留利中提取30%做为发展基金,用于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和设备购置等项目的开支。
  后备基金是企业按规定从企业留利中提取20%做为后备基金,用于补助企业的各种基金不足和应付灾害等意外损失方面的支出。
  职工奖励基金是在职工标准总额度内提取,提取率为12%。
  福利基金是从成本和利润留成中提取部分,主要用于按规定支付职工的医疗费、生活困难补助、其他福利费、集体福利设施以及应负担的价格补贴等。
  新产品试制基金是从企业的销售收入和企业留利分配中按比率提取,主要用于开发新产品。
  企业专用基金的管理是依据企业的实际,采取统一计划、集中核算,按计划拨款。具体工作由企业财务部门按照收入总额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分配方案,最后通过集中审批、汇总平衡,经厂长批准后执行。
  专用基金的提取范围及比率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其支出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六、厂内银行
  1983年,吉林省在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上推行“厂内银行”的机制,部分企业如长春纺织厂、市第一毛纺织厂和市棉织厂等在降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完善了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起“厂内银行”。
  “厂内银行”把一部分宏观银行机制职能引进到微观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使银行的反映监督、控制、调节和促进作用与企业财会的反映、监督、控制、调节和促进作用结合为一体,运用内部计划定额成本、内部计划价格、内部借款、厂内货币资金以及内部利润等一系列经济杠杆来促进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政策法令的要求进行。企业通过厂内货币资金的使用,使会计的控制职能具体化。由于推行“厂内银行”的管理模式,相应的会计科目必然要随之设置,改变了单纯生产领域的核算为整个生产技术和经营过程的核算,健全和完善了会计核算体系,使专业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厂内银行”的核算对象是厂内经济承包和有限额指标的费用。核算范围是根据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范围或有关部门的费用限额确定。
  “厂内银行”的结算方式:
  ①“厂内银行”支票结算。
  ②“厂内银行”支票代领料单、代劳保领料单、代技措大修理领料单。
  ③限额本结算。
  “厂内银行”的工作内容是:
  ①建立与完善各种定额。
  ②编制厂内结算价格目录。
  ③制定厂内结算规定程序。
  ④确定“厂内银行”与结算户单位的会计帐户名称、帐号和印章。
  ⑤统一设置厂内结算、会计核算的凭证、帐簿、报表及承包考核报告表。
  ⑥规定报表制度。
  ⑦培训各部门的专业人员。
  ⑧审批贷款工作。
  ⑨统一厂内结算工作。
  “厂内银行”的设立使企业采取了“双轨制”的核算,即建立3套会计核算体系,除了建一套“厂内银行”核算体系外,不打乱财务科(或处)原有核算基础,还建立一套“厂内银行”与车间、部门的会计核算体系。车间、部门核算资金、成本、利润并考核其经济效果。厂内各核算单位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都通过“厂内银行”进行结算,因为与财务科(处)的会计核算可发生直接联系和衔接,因而在核算方法上形成了3套帐并存的局面。
  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厂内银行”起到了控制厂内各部门的限额指标的作用、降低了全厂的费用指标和产品成本,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七、审计工作
  1984年后,纺织系统内的一些企业开展了审计工作,增设了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如长春纺织厂、长春市棉织厂和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分别设立了审计处或审计科。这些企业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抓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1.遵纪守法、廉洁奉公;2.文明礼貌、谦虚谨慎;
  3.调查研究、依靠群众;4.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5.审按程序、务取证据;6.认真负责、细致扎实;
  7.结论正确、处理恰当;8.坚持原则、敢于碰硬;
  9.依法办事、不徇私情;10.忠于职守、保守秘密。
  各企业审计工作实行以来,首先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以财务收支为重点的审计,如对应收款项审计、承包奖金审计等,同时还经常进行财务制度大检查。1986年后,针对一些企业的不正之风,监督检查了滥发奖金、实物和大吃大喝等问题进行了以维护财经纪律为重点的审计工作,同时也开展了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审计工作。这些审计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围绕着企业深化改革和生产发展服务,结果是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秩序,净化了企业的财经管理,给反腐倡廉带来清新之风。但到1988年末,审计工作内容比较保守,对厂长(经理)一级的领导干部还没有进行过经济责任审计,反映出审计工作还处于未成熟期。
  八、会计档案管理
  企业把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列入了档案管理议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各企业都建立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建成会计档案室,加强了对会计档案的妥善管理,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部分企业统一保管(与行政、技术等资料),归入档案室专门管理。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档案的管理、整理、统计、借阅、保密、鉴定、销毁以及归档的范围、类目、保管期限等制度。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自己企业的会计档案制度。仅以长春纺厂为例,会计档案包括财务报表、各类账簿和各种原始凭证等。自1967年至1986年共藏3927卷(1987、1988年尚在整理中)。其中永久性396卷,25年期129卷,15年期3402卷。分类藏卷有年度会计决算、工资单396卷,现金、银行、专项存款账、档案移交帐129卷,总帐、各类帐和原始凭证共计3402卷。
  第四节 劳动工资管理
  纺织系统内各企业都设立了劳动工资管理机构,有的独立设科,有的与人事、教育和安全等部门联合设科。但劳资管理都相对独立,主要分管劳动工资、劳动人事调动、劳动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1980年以后,一些纺织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招工人数急剧增加,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工作也相应加强,各企业都强化了劳资管理,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发展。
  一、劳动管理
  1、用工形式及制度
  纺织系统各企业的用工形式及管理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控制,一般企业不能越权。特别是1984年以前,用工指标均由上级主管劳动部门审批后,企业方可执行。
  各企业招收的全民固定工人范围限制在市区内。1970年到1983年企业所增加的人员分别是从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和城市待业青年中招收,干部来源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部队转业干部及外部调入干部。
  1984年根据劳动人事部劳人字〔1983〕11号文件精神,企业用工制度及形式更改,开始实行合同工制度。1984年以后各企业招收的工人都属于全民合同制工人。
  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劳动合同制是一项新的改革。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的劳动保险金的提取由过去退休的提取改为退休前在职期间均衡从工资中提取一定数额,克服了老企业因退休职工人数过多而负担过重的弊端。
  各企业招工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报招工计划,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招收新工人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和上级主管部门批示,由劳动工资科制定方案,经主管厂长批准,按照规定的地区、对象、条件组织实施。
  实行合同工制度后,各企业分别制订《合同制工人管理暂行办法》,招收合同制工人时履行签定劳动合同书的手续。合同书的内容包括生产任务、合同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