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更新改造和扩建投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企业更新改造和扩建投资
分类号: F429.34;F426.81
页数: 16
页码: 269-1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解放40年来长春市郊纺织企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工作环境逐步改善和提高的情况。
关键词: 企业改造 扩建投资 长春市

内容

解放40年来,国家在集中财力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企业的同时,还投入大量资金对公私合营老厂和新建的新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使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工作环境逐步改善和提高。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议现代建设上来,纺织行业也开展走向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路子,各企业普通加大了技改投入,加快了技改步代,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和企业扩建,使长春地区纺织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棉纺织业
  长春纺织工业的龙头厂——长春纺织厂,建厂时恰逢“文化大革命”,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将一些配套设计的装备“节约”掉了,造成设计上先天不足。特别当时设计时,其产品结构仅局限在纯棉中、低支纱和中、低档次平布、斜纹布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长春纺织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弱点越来越突出,到了非更新改造不可的地步。
  1979~1982年,长纺为使产品适销对路,开发了JT/C45×45涤棉细布新产品,3年间投资500万元,增添了28台A201精梳机,同时配套6台A191型条卷机。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6年)期间,长纺共投资了1190万元,重点建成了两条生产线。一条是扩建7500平方米厂房,安装了144台1515-75″宽幅织布机,并配套改造更新了前准备和后整理设备,形成了宽幅织物生产线。一条是更新了36台A513M中长纤维纺纱机,同时配套更新改造了并条机和粗纱机,形成了中长纤维纺纱生产线。两条生产线的建成,改变了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同时增加了7200锭的生产能力。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了两项大的技术改造。一是投资2185万元,增建了10000锭细纱机和引进4台RV04型气流纺纱机,扩建了10000平方米新厂房,建成专纺车间。专纺车间的设备从清花、梳棉、并机、精梳、细纱到槽筒,在工艺上经过8道工序,在设备上均是采用国产80年代的定型设备,并配有多仓混棉机和自调均整等设备,适应纺中、高支纱的需要。其中RV04气流纺纱机是国际80年代设备,所纺的OE纱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抢手。该项目从1986年计划动工、1987年基建工程竣工,到1988年末,已安装了FA503细纱机10台(4200锭),另15台FA503细纱机和RV04气流纺将在1989年安装完毕,三季度正式投产。二是投资690万元,进行细薄织物改造。此项工程从1986年开始,陆续改造,其中土建工程1150平方米,更新和改造十几个工序。改造后,预计增加年产值1054万元、利润142万元、税金114万元。到1988年末已完成投资358万元,完成改造工程的52%。同时投资67万元改造了全厂的部分空调室,投资20万元改造了梳棉车间的吸尘排尘装置,这些技术改造改善了车间的生产环境,有利于工人的作业。除此之外在第五和第六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还进行了一些小的技改项目,如1982年投资70多万元安装两台XL-100型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1986年自筹资金39万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出口包装间,1988年投资280万元安装了1台SHL20-13A型的20吨自动锅炉。这些技术改造对全厂生产能力的提高、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长春市棉织厂1956年公私合营时,固定资产仅11.57万元。1959年以后固定资产投入18万元,到1962年转为地方国营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4.16万元。1963年开始扩建,投资96万元,扩建厂房990平方米,从上海购进旧铁制织布机143台、G191卷线机5台、A631拈线机11台、1381D并纱机1台、1332M槽筒机5台、G312-110验布机2台、G351-110折布机1台,使年生产能力达到650万米。1968~1972年又投资40万元,新建厂房1980平方米,购进1511M-44″织布机68台、1381D并纱机3台、A631拈线机3台、G312-110验布机1台、1371打包机1台,年生产能力提高到720万米。1974~1978年投资50万元,购进1511M-44″自动织布机120台、G142-140浆纱机1台、1452-140高速整经机1台,年生产能力达到780万米。1979年至1988年10月间,共投资112万元,又新建厂房1241平方米,耗资46万元;设备购置66万元,购进1515-75″宽幅织机68台、G142-200浆纱机1台、1452-180高速整经机1台、R812复拈机4台、重型箭杆织机20台,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米。
  长春市卫生材料厂1980~1981年期间,扩建新厂房4600平方米,安装了24台A512型细纱机(9792锭)及前后配套的纺织主、辅机设备和公用工程设施,共用投资276万元。形成了10000锭棉纺生产线,除自给织布外,还可以支援本市棉纱不足的兄弟厂生产。1987~1988年又投资152.7万元,购置一套脱脂棉后整理加工设备,还花24万元从国外引进一套医用药棉生产设备。
  长春市色织布厂建厂时厂房分为两处,设备比较落后。后几经改造,开始向专门生产床单布发展,工艺设备逐渐配套合理。特别是第六个五年计划之后,加大了技术改造的力度。1980年7月到1981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扩建,翻盖了部分厂房,淘汰了部分旧机,安装了202台1515-75″宽幅织机,形成了年产中长纤维宽幅织物300万米的生产能力。
  为了发展长春市的纺织工业,特别是扩大长春市宽幅织物的染整能力。1982年,市政府决定扩建市色织布厂的染整车间。同年,吉林省计划委员会以吉计工字27号文件,批准长春市色织布厂利用长春市汽车发动机厂改建染整分厂。该项目在1982年8月开工建设,利用当时已停产的长春汽车发动机厂改建染纱后整理车间及辅助工程,概算总投资为830万元。到1983年6月,已有染纱车间等10个单项工程基本建成,后整理车间的649台(套)设备已全部订货,其中主机设备13台(套)已进厂准备安装。但长春市政府根据工业调整的要求,1983年6月决定恢复原长春市汽车发动机厂生产,停止市色织布厂的染整分厂的建设。后经多次选择厂址,1984年9月24日,省经委以(84)吉改字419号文件批准,长春市色织布厂与长春市毛巾厂合并,成立市色织布总厂,染整配套工程改在市毛巾厂厂址重建。省纺织工业厅于1985年1月7日以吉纺技改字第1号文件批准“扩初设计”,概算投资为1170万元,比1982年增加340万元。由于该工程几经变更厂址,造成误工返工及各种损失290万元,这笔损失由长春市自筹解决,使该项目的资金概算由1170万元增加到1460万元。自1984年重建以后,仓库650平方米基本完成,染纱车间扩间工程中一个染纱台已生产,另一个正在工程收尾。污水站487平方米厂房已建成,部分设备开始安装。后整理车间649台(套)设备全部进货,设备总价值338万元。后由于自筹资金没有落实,1986年9月该工程停建。1987年,长春市纺织工业局以技改字(87)第29号文件向长春市政府提出报告,要求“市色织布厂染整项目”停建下马。1987年8月29日,市政府办公厅下文批复:长春市毛巾厂脱离长春市色织布厂,与长春纺织厂合并。对内为长春纺织厂的分厂,对外为长春市毛巾厂,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为市政府工业预算内企业。至此色织布厂染整分厂扩建工程结束,从1982年开始到1987年结束,历时达5年,白白浪费国家大量资金。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市色织布厂购进GA615-75〃宽幅新型布机20台,年增加30万米的生产能力。从1949年到1988年,总计固定资产投资达462万元(不包括染整分厂扩建投资),其中用于购置设备费用250万元,用于土建工程费用212万元,累计建筑面积12298平方米(不包括住宅面积),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1218平方米。
  长春市绒织厂从1956年公私合营建厂后,到1988年末,企业建筑面积为15635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0335平方米,非生产性建筑面积3705平方米。40年来用于技术改造、更新扩建的投资金额达993.6万元。较大的扩建改造有:在“六五”期间更新1511M-44〃自动织机292台,使年产灯芯绒达到300万米;在“七五”期间投资766.4万元,移地扩建染整车间,年产灯芯绒达到400万米,且品种花色和产品档次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二、毛纺织业
  长春市毛纺织厂1974年开始对粗毛纺织加工重点改造,自制塔式混毛机2台,自制80米长的气动输毛管道及拉幅机1台,改造开毛机1台,将生产棉毯用的36辊起毛机改造成适用人造毛用,并自制烘干机1台。1975年又改造提花织机2台,1976年又改造1515型普通织机为提花织机5台。以上改造均是自筹资金,在旧设备基础上自己动手完成的。
  1979年,市毛纺织厂利用国家投资462万元,在南岭新厂址扩建改造。新建厂房6440平方米、倒班宿舍960平方米、职工休息室200平方米,并对大部分毛纺设备进行了更新,将原来一些自制的土设备换成了国家定型设备。1985年安装湿整设备,1988年安装箭杆织机,这些新设备对产品开发和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新增辅助生产面积3728平方米,其中新建锅炉房1座,安装10吨沸腾炉2台,新建污水化验室1座。
  随着设备的更新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从1974年到1988年期间,对生产工艺进行多次完善和改革,不断增加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有人造毛平素毯、人造毛提花毯、童毯、仿兽皮大衣毯、晴纶毯、毛粘混纺毯、纯毛毯、地毯底布、粗花呢、大衣呢、多色人造毛毯、喷花童毯、毛晴混纺毯。在对产品精纺加工的同时,应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艺,如远红外线热定型改造提高了产品后处理工序的质量,对最终纺纱工艺的改进使生产降低了成本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等。1988年,又计划购置毛用箭杆织机10台,增加出口10万条人造毛毯。此前在1987年,已进厂GN723型箭杆织机8台。这项工程总投资计划60万元,预计年增产量10万条,增加产值300万元。该计划从1988年开始执行,预计1989年完成,1990年正式投产运行。
  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是从化工行业转产而来的,工厂对保留的化工树脂产品生产线从1981年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的树脂生产车间反应釜总容积由8400立升增大到11000立升,搅拌系统由机械变速改装成电动无级变速,年生产能力由1200吨提高到1800吨。技改当年树脂产量达到1242.5吨,比上
  年提高50%。1982年树脂产量达到1806.5吨,实现了预计生产能力,实现产值、利润双翻番的目的,为企业增加了积累和经济效益。
  1984年7月21日,长春市第一毛纺厂由日本引进的无纺针刺地毯项目在北京签字。该项目全套引进日本丸红公司的生产设备,针刺则由奥地利转引,该项目也是中国纺织工业部第一家引进的地毯项目。无纺针刺地毯车间由原旧厂房改建而成,当年8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1985年1月土建工程结束,建筑面积为1471平方米。6月,日方来人到厂研究验收无纺针刺地毯项目的设备基础及计划设备安装事宜,7月23日开始安装。日本丸红公司派4名技术人员协助安装设备,8月末设备安装完毕。经过20多天的试运转,达到设计要求。1985年9月21日,无纺针刺地毯生产线生产剪彩。1986年生产地毯50万米,创产值500万元。
  三、印染业
  长春市的印染业在纺织工业布局上相对滞后于棉织业,“织大于染”存在很长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长春市对印染业的扩建和改造十分重视,投入较大资金对长春市印染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但是没有建设新的印染厂。
  1972年6月,为满足吉林省人民生活的需要,填补省内“有染无印”的空白,长春市印染厂扩建印花车间工程开始实施。在漂练和染色车间一侧扩建一栋两跨距锯齿式厂房,作为印花车间。添设了全套印花专用设备,主要有:LM532型八色印花机1台,平幅显色机1台,打底机、蒸化机、放影机、花筒机、自动磨花筒机、上蜡机、缩小机、划线机、花筒打样机、花筒镀铬机、调色锅、调浆锅、球磨机以及雕刻工具等。并配套组建了印花雕刻工段和印花图案设计室。1974年4月18日,长春市第一批印花布样品向省、市报捷,从而结束了吉林省无印花布的历史。该项工程年生产纯棉印花布500万米,使长春市印染厂的生产能力达到年生产2500万米。
  随着社会发展,1972年以后涤棉产品大量生产,且畅销于市场,因而要求印染行业去适应不同纤维材料、不同组织规格和各种不同加工要求的印染产品。在省、市轻工部门的支持下,于1975年2月又安装了涤棉生产用的主要印染设备:从日本进口1台叠卷式氯酸钠连续漂白机,1台热熔染色机,国产热定型机和4台高温高压染缸等。由于原厂房始建于1966年,原计划没有考虑生产涤棉产品的需要,因此将涤棉生产专用设备分散安装在漂练车间、染色车间和印花车间,使纯棉染色工艺流程和涤棉染色工艺流程交叉往返作业,布局拥挤且不利于一条龙连续生产。但这条涤棉印染生产线的建成,使印染厂的生产能力增加了1000万米,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米。
  为合理利用吉林省粘胶纤维资源,1979年,吉林省纺织工业厅批准了长春市和吉林市等一些地区的中长纤维生产线。其中长春纺织厂和长春市化学纤维纺织厂各投产了一条10000锭的涤粘中长纤维生产线,中长纤维织物也相应扩大了生产。为适应印染中长纤维织物,1979年5月,长春印染厂扩建中长织物印染车间技术改造项目立项,1980年1月扩建工程开工,四跨距锯齿厂房建成,总面积7638平方米,投资689万元,专用设备投资379万元,总计投资1061万元。经过3年的基本建设、设备安装和调试,1983年5月交付生产使用。扩建中安装了中长纤维印染主机18台(套),通用设备275台,非标准设备190台,建有空调室3套。中长纤维织物印染车间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可增加生产涤粘中长纤维染整织物1000万米。
  长春印染厂不是一开始就按照一个总体设计方案建设的企业,它是由公私合营小厂逐渐添砖加瓦扩建改造成现有规模的,因此在设计上不尽完善,受诸多的条件制约,其扩建、改建的印染生产线存在着工艺流程长、布局不合理、交叉往返等很多弊端,因而不利于生产能力的发挥。如中长纤维生产线的扩建,虽设备齐全,规模较大,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中长纤维和粘胶纤维本来是吉林省资源优势产品,但由于印染后整理基建项目上得迟缓,迫使纺纱和织造压缩生产。生产中长纱的长春市化学纤维纺织厂于1981年7月被迫停产,而改产其他产品。粘胶纤维织物原是畅销产品,但是在改变品种结构方面迫使生产纯粘胶纱的舒兰纺织厂于1982年9月暂时停产,其结果使长春印染厂的中长纤维生产线吃不饱,开工不足。1980年上此项目时,产品在市场上是短线产品,供不应求。而到1983年投产时,全国共上21条中长纤维产品生产线。由于省内原料生产不配套,没有原坯布,外省坯布又控制很严,因而长春印染厂中长纤维织物印染生产线经常是等米下锅,吃了上顿没下顿,因而原有设计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1981年,长春印染厂曾提出建小型热电站计划(热电联产计划),以增加燃动力的后劲。后经市领导多方面工作,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意供汽(动力分厂余热供汽)。1981年末与汽车厂达成供热协议,签属正式合同。印染厂、汽车厂和市管道公司三方面有关人员,并激请长铁分局直属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市环保局、城建局等一些同志,参照汽车厂基建处设计科勘测资料及印染厂区地理条件,确定了供热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长春市计委以长计基(1982)93号文件批准计划任务书,建设地点由汽车厂动力分厂至长春印染厂锅炉房,总长2200米。其中架设(汽车厂院内)和埋设(其他部分)Φ426毫米蒸汽管线一条、Φ219毫米热水管线一条,总工程造价157.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20.1万元,管道工程及附属部分工程费120万元,设计勘测费用5万元,中长纤维车间内热水管网及回水管网费5万元。主要工程耗用材料约:钢材60吨、水泥300吨、木材50立方米。工程于1982年10月动工,10月末竣工并投入使用。利用汽车厂的余热和废汽,成功地解决了印染厂设备生产用热问题。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上档次的需要,1984年,长春印染厂又在中长纤维车间增设了一条圆网印花机生产线,使印花产品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同年又建成制版室9.2平方米,雕刻工段由原印花车间搬到新楼。圆网印花设备总投资225万元,其中安装Ⅳ型圆网印花机1台、感光机1台、高温焙烘机1台、显影机1台、上闷头机1台,这些设备全部由荷兰和西德进口。高温常压蒸化机1台由意大利进口,C-390-1连晒机1台由日本进口,同时购置1台C-604拷贝机。全部设备于1985年12月20日安装完毕,1986年5月7日试生产,同年7月30日开始批量生产中幅和宽幅印花布。为使圆网印花设备更加完善,1988年又配套了国产D胶机、曝光机、显影机、焙烘机和照相机,使圆网印花机生产设计能力达到年产500万米。
  在改造生产的同时,对企业环境和职工生活福利也进行改善。1987年,长春印染厂对污水处理工程进行了改造,印染厂废水成份复杂、色度高,并含有大量有毒有机物。对污水处理改造总投资170万元,其中环保局提供70万元,其余为企业自筹和贷款。工程改造后,日处理污水量从2000吨提高到5000吨,解决了长春印染厂污水处理问题。
  1988年7月,长春印染厂利用该厂生产的原材料和边角余料,发挥印花图案设计室的设计能力,结合危房改造工程,移地改建了250平方米的服装加工车间,扩建一条年产20万件服装生产的服装装饰品生产线。改建项目总投资25万元,购置设备共106台。其中主机投资13.34万元,辅机设备投资1.57万元,厂房改建工程投资约计10万元。该项目自批准施工到安装设备和调试,历经3个月,经过1个月的人员培训和试生产,在当年12月份正式生产。主要生产装饰用品、被罩、床罩、沙发罩、洗衣机罩、流行童装、男女时装、中老年服装和劳动保护用品,并对外承揽加工。改建后的服装车间新增产量年约20万件,新增年产值350万元,年增加利润20万元,税金10万元。服装生产线的投产,使长春印染厂的经营品种不断扩大,形成漂、染、印和服装一条龙、多品种、多花色的生产格局。
  1988年4月,为提高染色产品的质量,由银行贷款,投资17万元,安装了一套溢流染色机。该项目投产后形成72万米生产能力,新增产值360万元,创利润18万元,税多11万元。
  从1956年公私合营到1987年末止,长春印染厂总计用于扩建和技术改造的投资2825.7万元。到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69万元,净值2146万元。30多年来共上缴利税5863.7万元,等于总投资的2.1倍。
  四、针织复制业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是1955年公私合营后组建的,1958年移地建厂。1965年扩建新的漂染车间,车间建筑呈“U”字型、混合式结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78年5月又动工兴建新染整车间2129.39平方米,1979年10月竣工,1980年10月新染整车间内的漂染生产连续线设备安装完毕,11月试车生产。这是吉林省内第一条针织漂染连续化生产线。
  1978年建成印花车间,1985年12月又建成包括生产运动服在内的成衣车间,除生产针织内衣外,还可以加工涤盖棉运动服及涤盖棉西服和风雨衣等。
  除扩大生产外,为完善配套,对其他辅助设施也不断改造。1958年建厂时,建筑锅炉房835平方米,安装2台8吨沸腾炉,投资17万元。1983年对锅炉房进行了改造,主要用于改造沸腾炉污染,总计投资9.7万元。其中用于沸腾炉22层颗粒层除尘器2台(7.5万元)、XLP/G型旋风除尘器2台(1.2万元)、鼓风机2台(0.6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9万元,用于安装引风机检修工作台等。
  厂食堂由原来建厂初期的50平方米扩大到150平方米,仓库由原来砖木结构897平方米扩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645平方米。
  在公用工程设施方面,1981年建成抽水站仅63平方米,1983年改建成混合式建筑285平方米,二层面积345平方米。目前有深水井2眼,并修建了水塔,总投资35万元。建成后每小时供水50吨,不仅为生产解决了用水问题,也对企业今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生活福利设施方面,1971年建2栋平房,1985年建3栋楼房,总面积为4764平方米。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经过几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到1988年末,占地面积988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87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12398平方米。有各种设备580台,其中编织机117台。现有综合生产能力为年产内外衣632万件,经编和纬编面料420吨。
  长春市第二针织厂从第一针织厂分出独立建厂后,在1979~1982年的3年时间里,总投资162万元,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其中投资21.9万元,扩建办公楼1012平方米,投资115万元扩建生产厂房3927平方米,投资24.9万元修建职工生活福利设施1000平方米。
  长春市毛巾厂1976年迁到新厂址后,到1988年的12年时间里,共用于厂房建设和生活福利设施建设投资131万元,扩建面积2680平方米,其中主要有:1985年投资21万元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漂染车间的污水处理厂房360平方米等,1987年投资34万元新建2层钢筋混凝土库房1620平方米,1988年投资70万元扩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锅炉房700平方米。
  五、服装行业
  长春市服装业都是由手工业个体户合营而组成的,规模小、加工程序化低是普遍状况。从1952年到1966年,从手工业合作化逐渐合并到服装加工厂,其设备改造和更新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60年代以前投入很少,一般是维持生产。7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投入开始加大,进入80年代市场经济以后,各企业为使产品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因此随之而来的便要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很多厂家利用外汇引进了日本、西德、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设备。
  六、危房改造
  鉴于长春市的纺织企业多是公私合营老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厂房陈旧危险,已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要求。1984年,吉林省纺织工业厅和吉林省经委、省财政厅、省物资局、省工会5个部门联合转发了国家经委、财政部、国家物资局、全国总工会和纺织工业部5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解决纺织系统危险厂房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长春市纺织工业管理局及时会同长春市建委、市建筑学会、市建筑总公司等有关部门,对公司系统内的危险厂房全面进行了技术鉴定,确认长春市第一针织厂、长春市卫生材料厂、长春市棉枳厂、长春市绒织厂、长春市纺织机械厂5个企业的主要车间12523平方米有严重倒塌危险。这些厂房为砖木结构,且陈旧老化,不适应生产要求,需尽快拆除。1984年,市纺织工业管理局拟定了《关于长春市纺织工业危房更新改造的报告》,由于企业不景气,危房修缮改造的问题没有落到实处。1986年,长春市财政局有关领导会同市纺织工业管理局一起到企业对建筑面积和投资进行核定,确定建筑面积13126平方米,总投资为417.8万元。其中,纺织工业部补助72万元,市财政协助解决224.8万元,企业自筹61万元。不足部分经同省、市税务局协调,同意从退税中解决60万元。经过3年的努力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通力合作,危房改造资金已全部落实,计划也全部下达。国家投资566.7万元,改造总面积16141平方米,资金一次包死,超支不补。从1985年开始,长春市第一针织厂、长春市卫生材料厂、长春市棉织厂、长春市毛纺织厂等企业就开始进行了危房改造,到1987年已接近收尾。1988年后,各企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危房改造和房屋大修理工作全面铺开,整个纺织系统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