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服装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1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服装工业
分类号: F429.34;F426.81
页数: 26
页码: 128-15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末至1988年长春市服装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服装工业 工业史 长春市

内容

长春服装工业起源较早,在清末长春设立府衙门时,一些生产鞋帽和缝纫衣物的店铺就已兴起。这些店铺多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作坊形式出现,前店后场,以加工和修补旧衣为主,老百姓将此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一种行当。据《长春县志》记载,1913(民国二年)长春的手工业铺已达到671个,其中成衣铺有66个。
  1919年,长春纺织工业出现了第一次黄金时代,同时也促进了服装工业的大发展。这时,有服装成衣和鞋帽店铺200多家,缝纫机已开始广泛使用,1917~1919年长春每年市民消费棉布达2万吨以上,因而刺激了服装缝纫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许多国家发生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也波及到中国,特别是日本的一些服装产品挤进东北市场以后,长春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受到冲击,急剧衰退。1920年以后,市民棉布消费量明显减少,服装工业出现萧条。1925年,长春的纺织工业出现了第二次黄金时代,织布机达到2000多台,市民棉布消费量达到2.5万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长春,并将长春做为伪满统治中心,定为伪满洲国的“国都”。随着人口增加,日本政府和日本民间手艺人陆续来长春开办服装厂和服装店,结果是一方面冲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使中国服装店铺锐减;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服装从业人员,因为日本人开办的各厂店的工人均用中国人。1937年以后,由于纺织原料缺乏,长春市的纺织工业陷人困境,服装工业随之削减。据《新京特别市工商名录》记载,这时的服装厂店仅有97家,远不及20年代的繁荣景象。1943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遭到中国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有力打击,作垂死挣扎的日本统治者对东北施行更加残酷地剥削和掠夺,手工业者更加深受其害,服装厂家纷纷破产。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全市的服装厂家所剩无几。从光复到1948年10月长春解放的3年时间里,由于战争影响,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一些服装手工业户也不得不背井离乡,仅剩几家的服装厂家多已是人去楼空。
  长春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国计民生,鼓励和号召恢复生产,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一些过去服装业的从业人员纷纷返回故里,重操旧业,一些大大小小的服装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地恢复和发展起来。1948年末,吉林省被服局在吉林市成立,加强了对服装缝纫工业的统一管理,为促进服装工业生产和繁荣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服装工业得以休养生息,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据《长春市工商业名录》记载:1949年末,长春市有成衣局307家,店职员605人;被服缝纫业有199家,从业人员381人,总计从业人员达986人。1950年,省被服局由吉林市迁至长春市。
  1951年,长春市建成了第一个国营被服厂-303厂(后改为3504厂),主要是为抗美援朝加工一些军被、军服等,是中央军委后勤部管辖的军工企业。建厂初始,组织一些手工业户携机器入厂,生产比较落后,当年产值仅8万元。1952年后国家投资,建成一条龙生产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53年就完成产值124万元。
  1952年,“一化三改”运动开始,服装手工业也开始了合作化运动,长春市成立了“地方国营长春市服装厂”和“长春市被服生产合作社”。由于这两个厂只承担整活加工,不收零活,客观地促进了私营服装厂店的发展,到1953年,全市个体服装手工业户达846户,从业人员达到1621人,总产值达104万元。
  1956年,“一化三改”运动基本结束,长春市相继成立了21个被服生产合作社,生产设备都是合作社员从自家搬来的。工业总产值1956年为48万元,1958年发展到309万元。这些生产合作社隶属于长春市缝纫鞋帽联社管理。
  1965年1月8日,长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正式成立,隶属于长春市第二轻工业局。服装鞋帽公司所属企业有40个,职工人数达4744人,其中服装业占全公司职工的二分之一左右。1969年10月公司解体,企业下放给各区工业处管理。
  1973年,为加强行业管理,市政府决定恢复服装鞋帽公司,隶属于市二轻工业局,下属有41个企业,职工8679人,其中服装企业20个,有职工有4079人,占公司人员总数的47%。
  1979年1月25日,市服装鞋帽公司一分为二,即分别成立服装工业公司和鞋帽工业公司。
  1986年12月,市政府为加强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决定二轻局所属的服装工业公司由市纺织工业公司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将服装工业公司所属的11个企业和服装研究所等移交给市纺织工业公司,其中长春市衬衫厂归局直属领导,公司更名为“长春市纺织服装工业总公司”。
  长春市的服装工业发展主要是在解放后,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解放前的手工业作坊发展到连续机械化生产,大致经过了60年。产品从过去的粗布裤褂,发展到几百种花色品种,从业人员增加了几十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00倍。特别是1978年以后的10年中,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各个服装厂家迈开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市场走俏的新产品,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地提高。1972年以后,长春市的服装走出国门,为国家和长春市创造大量外汇。
  到1988年末,长春市纺织服装工业公司所属的服装加工企业共有12个(不含外5县和区办企业),职工总数3762人;行业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64万元,净值96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667万元(是1978年的2.25倍,是1949年的377.8倍);实现利润360.2万元,比1978年提高了35%;年生产能力达600万件,是公私合营时的5倍。出口年产值近2000万元,占全年产值的三分之一,是长春市的创汇大户之一。
  长春市服装工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丰富了长春市的服装市场,美化了春城人民生活,而且为长春市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一定贡献。
  第一节 生产能力及水平
  解放前的长春服装加工业十分落后,没有一个专业厂家,从业的服装店铺多依靠加工简单的布衣、缝补和翻改旧衣来维持生计,因此生产能力低下。这些店铺的生产除用缝纫机外,码边、熨烫均靠手工,质量保证不了,所以不能承做较高档的服装。东北沦陷期间,有几家日本人开的服装店可加工西服等,但当时属于高档消费,对不能维持温饱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敢问津。且这些服装店本不属于民族工业,都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而停业。
  解放初期,长春市的服装业户有846户,设备总台数近1000余台,多数为脚踏缝纫机和数量很少的码边机,生产能力相当落后,每年加工服装20几万件,工业总产值15万元。
  1956年公私合营时,全市年产量达123万件,工业总产值379万元,到195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17万元(不包括303厂的产值)。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全市服装业年产量达389万件,比1956年增长了2倍。1988年年产量达299万件,虽比1979年下降了77%,但由于产品档次提高,产值却比1979年提高。最高年产量是1982年,达532.5万件,比1979年提高37%,是1956年的4倍。
  到1988年末,全局12家服装厂共拥有各种服装设备3251台,其中进口设备490台,包括电脑绣花机、热定型机等生产高档服装设备;还有高速平缝机523台、中速平缝机1704台、三线码边机和五线码边机411台、各式锁眼机78台、粘合机11台、扦边机26台、双针机40台等。这些设备使长春市服装工业具备了年生产600万件的生产能力。
  由于近下限期几年,各企业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包装,加之设备不断更新,除生产能力扩大外,生产水平也普遍提高,服装产品的加工质量有很大突破。解放初期,只能加工棉布便服、四兜服、中山装等几种衣物,至1988年已发展到可加工毛料服装,刺绣服装、毛皮服装、舞台服装和高档西服套装等各种档次和款式的服装。由于生产水平提高,长春市的服装能以让人信服的质量和货真价实的信誉与上海及南方各地的服装相媲美,在东北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已能南下和走出国门。
  到1988年末,全市服装行业内销产品合格率达到99.87%,外销产品合格率达到99.73%,分别比1979年提高0.02%和0.03%。服装一等品率实际达到99.27%,比1979年提高了0.05%。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
  50年代以前,服装业户都是手工作坊,生产工艺十分简单,基本是手工剪裁、脚踏缝纫机缝制、手工熨烫的几套程序单件生产。60年代初期,电动缝纫机、电剪刀等设备得到广泛利用,服装加工厂和生产合作社开始采用流水作业方式,进行批量生产。
  1972年以后,长春市的服装打入国际市场,因为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各服装厂家开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引进了先进的锁眼机、打结机、钉扣机和扦边机等设备,使过去的一些手工操作变为机械操作,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保证了加工质量。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企业加快了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又引进了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电脑绣花机、高温热定型机等生产高档产品的设备,使工艺流程更加先进。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至1988年,服装工业大体形成如下工艺流程:
  原料入厂→验料→拉布→划皮→裁剪→打号→缝纫→检查→熨平→包装→打箱→入库。
  由于服装产品花色繁多,加工的工艺要求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如此,不同的是对于不同产品再加上适当的工艺。如加工西服和大服装(呢料大衣等),在缝纫前要进行粘合工艺(将面料与衬布热合),在熨平后还要进行高温热定型处理等,以使加工出来的服装达到质量标准。
  第三节 产 品
  一、产品结构
  服装工业的产品形式多样、花样繁多、可变性强,分类也比较复杂,总的可概括为:①生活服装(时装)、②职业服装(劳动服)、③体育服装(运动装)、④舞台服装(演出服)、⑤军队服装(军服)等5大类型。在品种上分为:毛料服装、布料服装、童装、衬衫、棉服、西服、毛皮服装、刺绣服装、舞台服装、运动服装、针织服装、其他服装等10几个品种。在款式上达几百种,在花色上达上千种之多。随着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不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彻底解放,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审美情趣,使人们对服装样式和花色品种的要求更加五花八门,因而服装产品越来越新颖,更新换代频率越来越快。
  在1949年建国初期,服装品种单一,只有便服、四兜服、建设服、学生服、中山服等20几个品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服装品种不仅没增加,反而是“遍地草绿、一片灰兰”,品种只限于简单的军便服等10几种,色彩单调、男女不分,服装厂10几年如一日,产品总是老样子。
  1978年以后,服装产品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经过服装业全体职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兼收并蓄、模仿创新,到1988年已设计生产出款式大方、样式新颖、舒适合体、做工精细、经济实惠的各种时装,主要产品有各类男女西服、风雨衣、夹克衫、职业服、童装、运动装、皮革装等共计达739个花色品种。
  二、出口产品
  长春市服装工业的产品质量被市场认可,同时也被国家选定为出口产品。1972年,长春市服装公司所属的部分企业开始承做出口服装,当年出口量达28.8万件,到1980年累计出口量790万件,出口产值达1.5亿元。1988年出口交货量达80.7万件,出口交货值达1776万元。
  1972~1988年,先后有长春市服装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八厂、九厂、长春市衬衫厂、长春市童装厂和长春市西服厂10个厂家的产品走出国门。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单、棉夹克衫、长、短西裤、麻棉裙,睡衣套服、派克服及各式童装等,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中东、香港和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名优产品
  自1981年开展产品质量创优工作以后,长春市服装系统共有6个产品被轻工业部评为部优产品,共有8个产品被吉林省评为省优产品,还在长春市举行的工业产品“金鹰杯”和“天池杯”大奖赛中,分别荣获了5个“金鹰杯”和3个“天池杯”奖。在出口产品中,长春市服装二厂生产的出口夹克衫由于质量好,分别被美国和香港两地的进出口股份公司授予“品质优良”金牌,成为当地抢手的畅销产品。
  1.参叶牌男衬衣和健力牌女衬衣
  参叶牌男衬衣和健力牌女衬衣是长春市衬衫厂生产的主导产品,在1985年双双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和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该两种产品的特点是:选用优质面料(涤棉细布、府绸或纯棉单面绒布)经过最新工艺加工制做,采用专用设备定型。领子平薄美观、富有弹性、软硬舒适,久洗不变型。产品质量可靠、规格准确齐全,做工精湛,穿着舒适合体。该两种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先后远销美国、日本和西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欢迎。
  2.绿柳牌女式呢大衣
  绿柳牌女式呢大衣是长春市服装七厂生产的主导产品,该产品在1984年被吉林省标准计量局评为省优质产品,其主要特点是用料考究(雪花呢、大衣呢或女式呢)、款式新颖、造型美观、做工精细、穿着舒适、规格齐全。产品自投入市场后,一直受到用户好评,客户主动到厂定货,市场畅销常年不衰。
  第四节 经济效益
  长春的服装缝纫业是1949年建国后发展起来的。解放前,一家一户的手工业户把缝纫这项劳动当作养家糊口的生计,因而经济效益无法统计。1956年服装缝纫业走上合作化道路以后,形成了规模化生产。1957年长春的服装缝纫业总产值达到832万元,实现利润26.7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服装企业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内部实行了经济责任制和计件工资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责任感和积极性,加之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等项工作的推动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特别是1972年以后,随着服装产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大,经济效益向好的方向发展,1979年就完成工业总产值4430.2万元,实现利润206万元,比1957年分别提高了4.3倍和6.7倍。
  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市场经济逐渐代替了计划经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长春的服装工业受到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南方沿海诸省的产品和辽宁省西柳大集的服装产品大批涌入市场后,长春的服装产品在价格上失去优势,开始出现萧条,从1984年后产量开始逐年下降。1984年全市12个服装厂生产服装611.4万件,到1988年只生产了299万件,降低了51%。
  为了保持良好经济效益,各企业注重了产品档次的提高,以优质优价来弥补产量降低的损失。因此,虽然产量降低,产值却没有降低,保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如1984年工业总产值为5439万元,1988年为5717万元;1984年实现利润为259.7万元,1988年为360.2万元,还提高100万元,创造了长春市服装工业的历史最好水平。1988年的产值和利润分别比1979年提高了29%和75%。
  [=此处为表格(1979~1988年长春市服装工业产值、利润表 单位:万元)=]
  第五节 企业简介
  一、长春市服装一厂
  长春市服装一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184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2823平方米,建筑面积3094平方米,全厂共有职工230人。1988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4.4万元,净值32.7万元,共有设备152台,其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25台,设3个生产车间。该厂是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的企业,主要产品有男女西服、夹克衫等,生产能力为年产20万件。
  1956年,在“一化三改”运动中,由长春市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十被服生产合作社联合组成了长春市联合服装厂,当时有职工123人,厂长为苏明星同志,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联社。当时分4个生产车间分散生产,车间地址分别在东三马路、永春路、东三条街和大马路,设备全部是由职工自带的“一五型”和“四四型”脚踏缝纫机。当时没有固定产品,除了加工零活外也加工一些布衬衣、衬裤等,年产值65.5万元。
  1958年,经长春市政府统一调整,该厂由隶属手工业联社移交给市商业局管理,成为长春市第二百货商店的下属厂,并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由零活加工改为批量生产为二商店提供商品。
  1962年,企业更名为二商店服装厂,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管理局,企业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1963年,企业更名为春城服装厂。同年,手工业局成立服装工业公司,企业归口于服装公司管理。这一年里,企业开始实现半机械化生产,采用电动缝纫机流水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63~1964年,生产各式服装39.1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246.9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
  1971年,企业接受省外贸公司的出口服装任务,开始了出口服装生产。1972年完成出口产品1.2万件,创造产值191万元,实现利润15.8万元。
  1978年,为适应行业管理的要求,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服装一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变化很大。特别是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产品由国家包销变成企业自销以后,企业一时难以适应。1979~1984年间,企业曾一度因盲目生产而造成了产品积压。为把企业搞活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该厂以改革为中心,从整顿企业内部管理入手,建立健全了各项岗位责任制,使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经营管理上,加强市场信息反馈,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销售渠道,逐渐适应了市场竞争形势。1985年,企业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当年实现利润26万元,比1984年提高了25%。
  1986~1988年,该厂加大了改革力度,使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产品销售上。内销产品由于扩大范围,销售到全国各地;外销产品由于产品合格率高,在北京进出口公司、吉林省外贸公司和国家进出口检验局等部门,都享有较好的信誉,因此几年中都有计划地连续出口,出口产品产值每年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几年中已为国家创外汇200多万美元。
  1985年和1986年,企业连续两年被长春市二轻工业局评为“先进企业”和“文明工厂”。1986年,企业获省进出口商品质量检验局颁发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同年生产的牛仔裤在全国九省市服装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第一名。在1987年全省服装行业质量评比会上,该厂生产的男女风衣被评为“优质产品”第一名。
  1986年,企业自筹资金145万元,扩建厂房2134平方米,盖起一栋3层楼的新厂房,更新设备100台(套),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1988年,企业实现产值327万元,出口产品产值297万元,占总产值的91%,实现利润23.6万元,被市纺织服装管理局评为“先进企业”。
  二、长春市服装二厂
  长春市服装二厂位于朝阳区西郊路49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1988年末,拥有职工272人,占地面积8938平方米,建筑面积3386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7.2万元,净值136.3万元,共有设备197台,其中专业设备28台,设3个生产车间。主要产品有单棉夹克衫、长短西裤、麻棉裙等17种产品,年生产能力20万件,是长春市服装行业的出口产品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该厂始建于1978年4月,由东风服装厂、向阳服装厂、便服服装厂、群英服装厂4个小厂合并而成。建厂后,该厂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出口服装产值率占总产值60%以上。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在按质、按量、按时等方面深受国外客商的好评,取得了出口服装百万件无索赔的好成绩。
  该厂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1988年有服装美术设计师2人、服装技师1人,都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依据客商要求按标准复制展率约达95%。该厂设计人员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服装大奖赛上获奖,几年中共设计新产品19种,其中投产7种,新产品产值达149.6万元,实现利润7.5万元。在新产品试制中,该厂积极采用先进国家标准,主导产品茄克衫采用府绸面料,尼龙塔夫绸衬里,在主要部位上采用粘合衬新工艺,洗涤后不缩水、不变型。由于产品质量好,深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内销产品销往全国12个省市和地区,外销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科威特、伊拉克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该厂生产的府绸宽摆茄克衫在1988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并荣获长春市优质产品“金鹰杯”奖。
  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深得国内外客商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因此该厂首批获得吉林省商检局颁发的《出口商品许可证》,并享受出口免检。在省计委、省经委、省经贸委和省商检局联合复查“出口商品许可证”中获得全省第一名,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还获得香港进出口股份公司赠送的“品质优良”银牌。在1988年企业升级大检查中,该厂晋升为省预备级企业。
  1987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73.3万元,实现利润5.7万元;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191万元,占63%;实现利润25.4万元,比1987年提了35%。
  三、长春市服装三厂
  长春市服装三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186号,是一个以生产职业服装为主导产品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88年末,共有职工336人,厂区占地面积2537平方米,建筑面积2427平方米,全厂设有3个生产车间和3个对外营业门市部。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0万元,净值33万元,全厂共有设备198台,其中特种设备38台。产品品种平均每年有20种规格60种花色,年生产能力为25.6万件,是吉林省生产职业服装的重点厂家,也是长春市集体企业中百万元盈利大户之一。
  该厂的前身是长春市服装社,始建于1952年。1952年6月25日,由宋宝井带领22人自愿组成合作社,地点在四马路新民胡同德盛王药店楼上,靠收零活加工来维持经营。由于作业面积窄小,同年10月迁往大经路园林管理处楼上。1953年5月再次迁移到西三马路7号(现服装工业公司楼上)。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职工人数逐年增多,该合作社第三次搬迁到长春市合作总社印刷厂处(即二道街现厂址)。1958年,该社安装了大轴杠电动平缝机,增添了絮棉机,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年又与市第十六被服社、第二十二被服社和鞋垫社等4个单位合并,组成“长春市第一服装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南关区服装加工厂”,职工人数达到620人,设3个生产车间。除给一些商店加工服装外,还生产童装、书包、口罩等小产品。
  1963年,该厂扩大加工业务,开始给新生橡胶厂、市橡胶八厂、市第二针织厂、国营3504厂分别加工鞋帮、秋衣、手套等,经济效益开始好转。1964年产量达31.5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381万元。1966年开始大批量给国营3504厂加工军服。
  1973年,工厂开始加工外销产品,并且年年加大外销产品比例,最后发展到以生产外销产品为主、内销产品为辅。1978年,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服装三厂。截止到1983年,共完成外销合同83个,生产各式产品89个,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22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以经济建设为指针、积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1984年,该厂又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上转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人中实行计件工资制,在企业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凡是可以实行承包的部门和班组,一律将劳动成果和奖罚报酬挂起钩来,将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同时引入。结果极大地调动了职工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企业管理和生产形势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该厂又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
  1984年,企业对市场信息进行了研究,开始将市场定位由外销转为内销,首先是将生产低档大路货转向生产高档呢绒毛料产品,以高档优质高价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选择。
  为打开产品销路,该厂根据市场行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1986年起开始生产职业服装,主要产品有交通监理服、物价服、公路客运服、计量服、消防服等。由于对职业服装设计合理、择料适宜、产品质量好、规格全,所以定购者应接不暇,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遍及全国。为此,该厂确定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赢顾客”的经营宗旨,在经营服务上,以顾客为“上帝”;在产品装箱、送货、为客户代买机票等项服务上,热心为顾客着想,使每个客户都有种“到厂如到家”的感觉。结果使全国的消费者都十分满意,产品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该厂立于不败之地,产值利润逐年增长。1988年,该厂生产的凯盾牌职业服装在“百花杯”竞赛中荣获“荣誉奖”,在全省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职业服装产品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9%以上。
  1986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344万元,实现利润15.3万元;1987年产值猛增到776.7万元,实现利润70.2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26倍和3.6倍。1988年完成产值699.1万元,实现利润111.5万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也跻身于全市利润超百万企业行列之中。1988年,长春市服装三厂晋升为吉林省预备级企业,同时被长春市纺织服装管理局命名为“先进企业”和“文明工厂”。
  四、长春市服装四厂
  长春市服装四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工农大路东二胡同17号,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88年末,厂区占地面积964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6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3万元,净值159.1万元;在册职工377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全厂设3个生产车间、7个服装加工门市部,总共拥有设备287台。主要产品有长短西裤、单棉茄克衫、派克服等40多种,产品合格率为98%以上,年生产能力20万件。
  该厂的前身是红旗服装厂和红卫服装厂两个服装小厂。红旗和红卫两厂始建于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当时是两个生产合作社,一共10几个人,几台脚踏缝纫机是由工人从自家搬来的,初期以加工零活为主。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公共积累逐渐增多,慢慢地建起厂房,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职工队伍也逐渐扩大。到1956年,两个生产合作社又和一些个体业户合营,分别成立了红旗服装厂和红卫服装厂。
  1978年,根据服装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服装工业的统一行业管理,决定将红旗和红卫两个服装厂合并为长春市服装四厂。合并后,两厂的技术力量、生产能力得到了互补,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企业发展。1978年5月,该厂开始承做出口产品,由于产品质量好、信誉高,远销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欧美各地。到1988年末的10年时间里,出口交货值已达到333万元。
  该厂还十分重视开发国内市场。建厂初期,两个小厂只能生产劳保手套、青年装和建设服等一些低档大路产品,合并后开始向时装化发展,10年中已开发新颖时装达20多种,并且在商店设有专柜和销售网点23个,使该厂的产品很快打入市场。
  1982年,根据当时服装市场儿童服装短缺的需求,长春市计经委曾将该厂改为专门生产童装的企业,更名为长春市兴华童装厂。更名后,该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引进了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电脑绣花机等一批设备,生产出很多款式新颖、样式活泼的男女童装。投放市场后,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为丰富长春市的服装市场和打入外省市场做出了贡献。
  1984年,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本厂发展的实际情况,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又更名为长春市第四服装厂。在产品结构调整中,除继续生产童装外,还开发时装以满足服装市场的需求。
  该厂1978年合并后,正值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从80年代开始,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投资10万元购进各种专项进口设备20台,除电脑绣花机外,还有先进的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为企业发展和新产品开发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后劲。1988年,该厂生产的春纷牌茄克衫被中国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该厂从1978年合并建厂后,经济效益一直较好。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5万元,实现利润5.6万元。
  五、长春市服装五厂
  长春市服装五厂位于长春市吉林大路滨河胡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88年末,全厂共有职工275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2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2万元,净值86万元;共有设备198台,设3个生产车间,生产品种30个、规格60多个。主要产品是毛涤春秋装、毛料和马裤呢套装、风雨衣和呢大衣等,年生产能力15万件。其中有66个不同规格品种的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科威特、赞比亚和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到1988年出口交货值已达1205.3万元。
  该厂前身是长春市第八服装社,1956年由10多个创业者从自家搬来缝纫机,给长春市百货批发站加工服装,产品由批发站包销。1962年,该社又合并了第十八服装社和二道河子区东盛被服厂,除加工服装外,还给长春市劳保商店加工劳保大衣、手套和工作服等。由于产品包销,经济效益十分稳定。1966~1978年给长春市医药采购站生产口罩。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该厂更名为永红服装厂,1972年长春市服装二社并入该厂,1978年与新风服装厂合并,厂名定为长春市服装五厂。由于不断发展壮大,该厂到1978年时职工已达200人,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都具备一定规模。
  1978年后,企业开始大批量生产出口产品,并且利用外销产品生产节奏周期的空档时间生产开发内销产品。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掌握好市场信息,加之生产节奏慢,结果产品生产出来总是过时,造成大量积压,使企业资金周转周期缓慢。到1986年企业陷入困境,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在人心浮动中,管理越加混乱,整个工厂十分涣散,潜在亏损140万元,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从1988年开始,由市服装三厂承包服装五厂,从加强企业管理入手,将三厂的部分任务转移给五厂生产,稳定了五厂广大职工的情绪。通过理顺内部机构,推行经济责任制等措施,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企业恢复了生机。1988年当年甩掉亏损帽子,完成工业总产值490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
  六、长春市呢绒服装厂
  长春市呢绒服装厂原名长春市服装六厂,位于南关区全安广场解放大路27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占地面积1395平方米,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2万元,净值12.8万元,在册职工164人,共有设备108台,设2个生产车间、1个辅助车间、2个加工门市部,年生产能力16万件。主要产品为呢绒毛料男女西服和大衣,是长春市服装工业中产品档次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该厂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长春市高级呢绒生产合作社,当时有职工17人,是长春市唯一的一家生产呢绒毛料服装的专业合作社。建社初期,全部资金仅有935元,是职工自筹集资的。1960年合作社发展到44人。到1972年时达近百人,改名为长春市呢绒服装厂,年工业总产值55万元,年产量达3万件,产品完全由长春市百货批发站包销。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1979年后,该厂的产品由包销改为自销,由于转轨变型的不适应,曾一度出现过困难局面。1980年后,企业认真贯彻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积极更新思想,转变经营策略,在企业内部推行了“产供销”一条龙经济承包制,使企业由单纯生产转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1年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同时加大投入,更新了机器设备,使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企业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130多个销售网点,扩大了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广泛地占领了市场,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各项经济指标是历史最好水平,完成产值303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117元,突破万元大关,人均创利润近千元。
  1986年,企业自筹资金建起了一栋2层楼厂房,扩大了生产能力,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同年生产高档服装7.4万件,完成产值290万元,再创佳绩。这一年,企业被长春市二轻工业局评为“先进企业”,被长春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工厂”。
  该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层层把关,所以该厂生产的丽沙牌男西服套装在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1988年后,该厂除生产呢绒服装长线产品外,还开始生产税务、铁路、运管,计量和公路客运等职业服装,由于质量好,很受客户欢迎,销往14个省市,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7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
  七、长春市服装七厂
  长春市服装七厂位于宽城区胜利大街25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1万元,净值21万元,职工169人,共有设备124台,设2个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6万件。主要产品有呢毛料套装、男女呢子大衣等,产品品种达35种、105个规格。
  该厂建于1956年1月,当时是由64人的手工服装个体户组成的,拥有20台缝纫机,名称是长春市第十二被服生产合作社,厂址分散在胜利大街和吴淞路等地。1958年,以十二社为主体联合了十三、十四社,组成了宽城区被服生产合作社,有职工257人。1962年更名为宽城区第二服装生产合作社,主要以加工零活为经营方式。1963年开始为长春市一些百货商店加工服装,生产能力开始扩大。为满足生产需要,厂址迁到胜利大街25号。1964年更名为长江服装社,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育红服装厂。1978年,服装行业统一归口管理,更名为长春市服装七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积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82年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提高职工们的责任心和危机感。同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纳入重要日程,采用质量跟踪的方法,强化质量监督和各道工序的质量检查,并把产品质量与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挂钩,以此来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生产积极性。为加强企业经营,该厂强化质量追踪和市场信息反馈,主动向消费者征求意见,1984年先后两次召开产品订货会和产品质量洽谈会。
  在开发新产品上,该厂采用现代工艺,精工细做,努力克服“样式旧、造型老”的不足,对新产品敢于大胆创新,并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因此产品在长春市内各大百货商店受到欢迎,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该厂生产的绿柳牌男女毛料裤和女呢大衣在1984年被省标准局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由于产品质量好,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商店和个体户纷纷到厂订货。
  该厂1985年被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曾多次被市二轻局、市纺织服装管理局和市服装工业公司评为先进企业。1988年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01万元,实现利润7.1万元。
  八、长春市服装八厂
  长春市服装八厂位于长春市南关区清明街净月胡同17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占地面积1378平方米,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1988年末有职工28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1万元,净值35万元,共有设备143台,设3个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为8.4万件。主要产品有防寒服和各种款式的男女时装等近30个品种。
  该厂始建于1954年,当时长春市宗教事务所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组织“慈航寺”的41名尼姑,利用寺庙旧址成立了佛教生产组,刚成立时仅有“一五”型家用缝纫机40台,主要承揽加工一些劳动保护用品,如手套、工作帽等。
  在1956年社会主义“一化三改”运动中,佛教生产组改为长春市服装二十一社,归市手工业联社管理。1961年又更名为“长春市清明服装厂”,产品仍是加工劳保工作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破四旧”中,以尼姑为主的清明服装厂改名为长春市文革服装厂。1978年,该厂与胜利服装厂合并,更名为长春市劳保服装厂。1984年,为加强服装行业的归口管理,改名为长春市服装八厂。
  1978年合并为市劳保服装厂时,主要以加工劳动保护用品为主,产品由市劳保商店包销。1979年以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产品包销逐渐由自销取代。这时该厂在生产经营上开始调整,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和开发市场适销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需要。在技术培训上,重视职工的技术培训,强化产品设计的创新和制作,同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职工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到1980年该厂已不仅加工劳保产品,还能加工承做呢绒毛料等高档服装产品。1980年以后,该厂产品由单一内销开始逐渐转向内外销并举,大胆承接出口创汇产品的加工,到1988年基本上以加工制做出口产品为主。该厂生产的内销产品有防寒服、风雨衣、茄克衫和男女时装等,其设计合理、做工精细、质量上乘,深受各地商户的欢迎。其外销产品以晴纶棉茄克衫、人造毛派克大衣为主,其造型新潮美观,质量精湛,远销美国、西德、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厂重视企业形象和信誉,在完成外销合同时,一直保质、保量、准时交货,受到国外客商的好评,因此获得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出口商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许可证》。1987年,该厂生产的泰春牌人造毛派克大衣在长春市新产品“金鹰杯”大赛中获奖。
  该厂的经济效益稳定,多年中工业总产值一直稳定在200万元以上。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1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48万元,占57%;实现利润1万元。
  九、长春市服装九厂
  长春市服装九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西郊路49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原为长春市服装二厂的一个生产车间,1985年分出独立。该厂占地面积8425平方米,建筑面积2238平方米,到1988年末有职工23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4.8万元,净值49.8万元,共有各种专用设备184台,年产量8万件。主要产品有单棉茄克衫、男女西式裤,男女西装等。
  1985年,长春市服装工业公司根据当时服装市场的变化,认为服装厂家不宜过大,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长春市服装二厂分成两个企业,其中之一是长春市服装九厂。
  长春市服装九厂一直以生产外销产品为主,是长春市生产出口服装的重点企业,也是长春市集体企业中出口创汇大户之一。
  该厂拥有先进的进口专业设备及服装配套生产线,其工艺流程先进合理,因此加工质量有保证。该厂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有专业设计人员和服装加工技师,在产品创新上具有一定基础。加之企业整体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因此,省进出口公司和省外贸等单位都对该厂十分信赖,作为长春市出口服装的重要加工基地。
  1985年建厂后,其产品以款式新颖、选料严格、加工精细、质量上乘、规格齐全、交货及时等特点,深受国外客户的喜爱,连续4年返单要货。其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该厂生产棉茄克衫更受欢迎,在国际市场颇为畅销,许多国家点名定购。
  1985~1988年,该厂连续4年工业总产值在250万元左右,出口产值在60%以上,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2万元,出口产值149万元,占61.6%;实现利润16.2万元,上缴税金1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522元,超万元大关;人均创利润704元,人均创利税1102元,超千元。
  十、长春市衬衫厂
  长春市衬衫厂是长春市唯一的一家全民所有制服装生产企业,座落在朝阳区宽平大路26号。厂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86平方米。1988年末有职工66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4万元,净值308万元;拥有各种专业设备476台,分设4个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160万件。主要产品有男女衬衫和20个规格、140个花色品种,产品合格率达99.9%以上。
  长春市衬衫厂创建于1952年2月1日。当时正值国家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的最后一年,长春市工业局对长春市属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将长春市百货公司被服厂、长春市花纱布公司染厂、长春市针织厂、长春市麻袋厂四个小型企业合并成一个大厂,称长春市地方国营服装厂。厂址在永春路19号,占地面积7145平方米,在册职工878人。设针织和被服两个生产车间,主要为百货批发站加工服装、袜子等,年加工服装5万件。1953年进入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企业开始生产衬衫,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当年就生产衬衫10.6万件。
  1960年8月,该厂接受了第一批出口加工任务,这是长春市服装史上第一次生产外销产品。当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类服装19万件,得到上级部门好评。同年9日,长春市皮件厂并入该厂,企业进一步扩大。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企业曾一度亏损。1971年,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服装皮革制品厂,隶属于长春市二轻工业局。
  1973年,国家投资50万元,在朝阳区宽平大路西侧筹建新厂房,占地13000平方米。1976年新厂房竣工,年末将长春市服装皮革制品厂中的服装生产车间分出,建成衬衫专业厂,厂名为长春市衬衫厂。1977年1月1日,衬衫厂正式搬入新厂房,当时有职工490人,当年完成衬衫78.9万件,实现利润26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春市衬衫厂走上健康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8月被省政府列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单位,1980年企业开始进行全面整顿,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把目标管理引入企业正常管理中,将全厂的总目标层层分解到科室、车间、班组及个人。1984年,长春市衬衫厂又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试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企业在试行厂长负责制中突出了厂长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加之强化管理,严格岗位检查,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使企业井然有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
  由于企业常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以质量求生存”的活动,所以职工们的质量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人人关心质量,使该厂的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92%左右。产品有参叶牌、旭光牌、银云牌、健力牌、凯凤牌5个系列20多种规格。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先后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长春市衬衫厂是长春市服装工业的排头兵,多年来为长春市的服装工业发展做出贡献,也同样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奖励和鼓舞。企业连续9年被省、市政府评为“先进企业”和“文明标兵单位”;1983年6月被省政府首批命名为“六好企业”;1985年被国家体改委授予“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1986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秀质量管理企业”和“全面物资管理优秀单位”;1987年被首批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88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长春市衬衫厂的经济效益一直较好,工业总产值稳定在1500万元左右,出口产值稳定在150万元左右(占1/10)。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0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40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上缴税金5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649元,人均创利税1839元。
  十一、长春市西装厂
  长春市西装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锦水路28号,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1988年末有职工39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万元,净值106.5万元。全厂设4个生产车间,共有各类生产设备350台,年生产能力16万件。主要产品是男女西装、男女风衣、男女毛呢大衣、各式西服等230个品种、470个规格。
  该厂的前身是长春市第十七被服社。1956年1月,由94户个体服装手工业户(共计174人)自带缝纫机和75元股金,组成生产合作社,以承揽加工零活为主。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奋斗,靠一针一线的资金积累,生产能力不断扩大,1967年改名为朝阳服装厂,1971年迁入锦水路新厂房。1972年,吉林省外贸局和国外客商经过全面考察,选中该厂为出口服装生产厂家,从此该厂开始生产外销产品。1973年,该厂由原朝阳区工业处领导改为归口由市服装工业公司领导。由于该厂生产外销产品的余料多是衬衫布料,所以生产内销产品也多以衬衣为主,故于1976年将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朝阳衬衫厂。1976年后,企业投资兴建了3层楼厂房1200平方米,引进了先进的西服生产线,开始生产西服。1983年,企业更名为长春市时代服装厂,1984年又更名为长春市西装厂。
  该厂重视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自1956年建厂到1988年末,累计更新设备达455台,投入资金227.5万元;扩建厂房3825平方米,投入资金50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更加注意企业素质的提高,使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从国外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生产设备90台,开发出西装、风雨衣等高档产品,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定型产品和拳头产品,对长春市的服装档次和水平有很大促进。由于质量好、信誉高,该厂产品内销覆盖率达全国11个省市,外销促进远至欧美、非洲、日本和香港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出口产值135万元,出口交货值达61万美元。
  该厂生产的男女风雨衣在1986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西装在1988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该厂除了依靠技术进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外,还十分重视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整体素质。1979年以后,该厂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度,在内部推行经济承包和记件工资制,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每个车间的班组和个人的岗位责任、劳动报酬挂起钩来,奖勤罚懒,拉开了工资和奖金的距离,结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了企业基础工作的全面提高。1988年,该厂进入市级先进企业行列。
  该厂的工业总产值、出口产值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其工业总产值连续5年超过400万元。1988年工业总产值472万元,出口产值135万元,占28.6%;实现利润27.8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人均创利税136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683元。
  十二、长春市童装厂
  长春市童装厂位于西安大路29号,是长春市唯一生产童装的专业厂家,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区占地面积1167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1988年末,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6.7万元,净值39.9万元,共有职工459人,设有3个生产车间,共有各种设备317台,年生产能力为90万件。主要产品为各种款式花色的男女儿童装。
  该厂建于1956年12月,当时以马龙图为首的17人在东五马路组成了衬衣童装生产合作社,归长春市南关区手工业科管理。当时仅有设备12台,全部是脚踏缝纫机,以加工零活为主。1957年合作社发展到40人,年产量达5.5万件,完成工业产值20万元。1959年9月,该合作社划归长春市百货采购供应站管辖,生产形式为自产自销,由采购供应站供应面料,并改名为长春市童装厂。1962年厂址搬迁到西安大路。1963年,服装行业实行归口统一管理,划归长春市手工业局管理。1970年4月,市工艺玉雕厂100名职工并入该企业,5月建起1栋3层楼厂房,占地面积542平方米。1972年又建起托儿所1座,占地面积140平方米。1973年取得建厂以后最好成绩,工业总产值达315.5万元,实现利润39.8万元。1974年企业又建起1栋2层楼厂房,占地面积259平方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企业充满生机,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该企业在经营中认识到产品质量是生存的根本保证,因此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论是外销出口产品还是内销大路产品,都利用先进设备,采用最佳工艺,精工细作、严格把关,并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8%以上。1980年,该厂生产的花花牌童装被省标准局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花花牌童装被评为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产品;1985年春苗牌童装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荣获“金鹿奖”。
  该企业多次被市服装工业公司、市二轻工业局和市纺织工业局评为“先进企业”,198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
  该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很好,工业总产值保持在600万元左右,出口产品产值占20%以上。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1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69万元,占29.1%;实现利润38.2万元,上缴税金20万元,人均创利税142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4270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