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针织复制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0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针织复制业
分类号: F429.34;F426.81
页数: 26
页码: 102-1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二十年代初期至1988年长春市针织复制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毛纺织工业 工业史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地区的针织复制行业发展较早,但不平衡。其中织袜业发展最早,其次是织带业(当时以生产裹腿布为主),而大针织业、毛巾织物等针织复制品是在解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长春的织袜业最早始于二十年代初期。当针织袜问世后,一些家庭手工业者把生产这种产品视为有利可图的行业,纷纷投入生产,市场销路也看好。在长春,虽然有从日本和其他国输入的高档丝袜(俗称“洋袜子”),但其价格昂贵,与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因此粗棉线袜子的市场广阔,所以长春盛行小规模的织袜工厂和手工作坊。当时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一机一户为单位的家庭手工业,机器多为手摇织袜机,自产自销,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标准。后经过发展,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长春的针织复制业进入鼎盛时期,除织袜外,织带和毛巾(当时仅是白手巾)等针织复制品也开始出现。据《新京主要工业的现状》一书记载:“当时仅织袜工厂就有50家之多,其产品品种多、质量也较好,可与当时的奉天(沈阳)、辽阳等地产品相媲美。”当时主要织袜厂有姜会沈的恒利工厂,建于1923年3月,有资产额大洋500元;张子祥的中兴大工厂,建于1925年,有资产额大洋1000元;周焕仁的荣记工厂,建于1925年,有资产额大洋1000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织袜大量涌入东北,一些日本厂商也来长春投资开设织袜工厂,因此民族织袜业受到冲击,开始逐渐萎缩。特别是1937年以后,伪满洲国公布“主要产业统制法”,对纺织工业的原料收购、产品生产到商品销售都实行统制,更加剧了民族工业的衰落。一些小织袜厂纷纷倒闭,一些较大些的针织厂被“统制”管理,形成“工业组合”,在日伪的经济统制下艰难地生存。当时长春成立了“新京编织工业组合”,有11个工厂、职工258人、资产额33500元,拥有电动线袜织机39台、人工线袜织机607台、织手套机70台、丝织袜机369台,每月生产棉线袜119160打、军袜及手套12360打、丝袜33210打。同时“新京织物制造组合”拥有窄幅织机267台,每月可生产毛巾16000打、裹腿1600打。伪满洲国后期,由于原料紧缺,加之战争影响,经济日趋萎缩,生产每况愈下。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残存下来的几家织袜厂多数处于停产状态。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挑起内战,社会经济来不及恢复,本来就已衰落的针织业更加残破不堪,一些尚待复苏的小针织厂在内战期间完全倒闭。据资料记载,当时长春市只有30几台手工织袜机为个人使用。这种一人一机手工织袜的落后生产方式再度出现,标志着长春市针织行业跌入谷底,一下子倒退了十几年。
  1948年长春市解放。从1949年开始,长春市的针织工业得到了较快地恢复和发展,但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手工业规模上。1950年以后,在人民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鼓舞下,一些家庭手工业成立了松散型的针织联营社,南关区成立3个组,二道河子区成立1个组。针织联营社机构简单,只设两个办事员,主要负责产销事宜的联络工作,不负责具体的生产,生产仍由各家各户自行安排,所以产品质量、规格没有统一标准,价格随行就市。1952年成立了“针织同业委员会”,负责行业协调管理。1952年6月,由17户个体手工业户组成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厂址设在南关区二道街,当时有职工100多人,主要生产毛巾、手套、腿带和片带等一些针织复制品。在1954年资料统计中,全市从事针织个体手工业户36家,从业人员136人,年总产值26万元。到1955年已发展到72家,从业人员400多人。1955年12月5日,由48家个体手工业户组成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有职工318人,设备约400余台,主要产品有袜子、手套和少部分的青年衫。
  1956年开始“一化三改”运动,一些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合营,分别成立了较大规模和紧密联合的集约型工厂和生产合作社。1957年,南关区军属麻袋厂与金属编织厂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福利纺织厂”(长春市毛巾厂前身)。1958年10月,市针织生产合作社与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长春市棉针织厂”(长春市第一针织厂前身)。1965年,市福利纺织厂改名为长春市毛巾厂,1966年10月,市棉针织厂将所有的毛巾设备及部分技术人员拨给毛巾厂,使针织厂和毛巾厂分开成立独立的专业厂。1975年,长春市针织厂的四车间(织袜车间)分出成立长春市第二针织厂,原针织厂改称长春市第一针织厂,将大针织和织袜分开独立设厂。1982年,经市纺织公司批准,长春市第一针织厂的家属厂更名为长春市第五针织厂,划归纺织公司直接领导(为大集体企业)。这时,各区也相继办起了一些区属集体企业,如长春市织带厂、长春市制线厂(以上两厂曾分别称为三针织厂和四针织厂,后更名)、聋哑人针织厂等一些针织复制小厂。除长春市区外,下辖5县也分别建成了一些小型针织企业,如德惠县针织厂(全民企业、县直属)、榆树县针织厂、农安镇鞋带厂、农安县、哈拉海针织厂、双阳县棉织厂、九台县羊毛衫厂等一些县镇所属的集体企业。
  到1988年末,长春地区共有针织复制企业15个,其中全民企业4个,集体企业11个,从业职工近5000人。其中长春市纺织局所属企业4家,共有职工3282人(1988年期末数),固定资产原值2500万元,净值1953万元。全地区共有棉毛机107台(其中局属企业69台)、台车40台(局属企业30台)、横机396台、经编机12台、纬编机15台、袜机188台、毛巾织机82台等专用设备。1988年,全地区各类针织复制品折合用纱2224吨,所生产产品有各种针织衣裤、运动服、袜子、毛巾、片带、鞋带、针织服装面料和加弹丝等,其中长春市局属4家企业总产量为经纬编织面料96.8吨、晴纶弹力衫0.9万件、各种针织内外衣387万件、各类袜子749.5万双、加弹丝86吨、各类毛巾265万条,工业总产值达307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98万元,其中纯利润43万元。
  长春地区的针织复制业虽与国内先进省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但与历史相比进步较快。至1988年,已形成了生产粗具规模、产品门类齐全、产品质量较好、分布合理的纺织工业中的一大分支,为丰富长春地区的生活用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 生产能力及水平
  一、生产能力
  长春市针织工业刚刚兴起时,使用的机器是手摇织袜机,几年后出现了电动织袜机,但数量很少。1931年,织袜业进入鼎盛期,全市拥有各类织袜机千余台,但形成规模生产的小厂只有几十家,大多数是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年仅能产袜子20余万打(250万双左右)。沦陷期间,针织工业组合最高年产袜子150万打。到1948年长春解放前,由于战乱影响,小针织厂几乎丧失殆尽,仅有30多台袜机供个人使用,年产各类袜子不足2万打(25万双左右)。
  解放后,针织工业发展较快。1950年成立松散型联营社时,织袜手工业户已达50多家。1952年全市针织业生产袜子7.6万打、手套2.2万打,工业总产值41.93万元。1953年生产袜子7.8万打、手套2.7万打,工业总产值43.20万元。以后产量逐年增加,到1958年针织厂建厂时,年产袜子26.1万打、手套17.1万打。除以上产品外,还增加了鞋带、腿带、片带和青年衫等。
  1958年棉针织厂成立时,共拥有手摇织袜机、手套机和横机450台,棉毛车4台和漂染大缸6口。为填补长春地区不能生产针织内衣和毛巾织物的空白,吉林省投资15万元,厂里自制50台木架毛巾织机,开发出一套毛巾专织生产线。1959年又增添24台棉毛车和24台台车及部分拉毛机、包缝机等设备,开发出大针织(棉毛衫裤)生产线。1961年投资20万元,从上海购进棉毛台车7台,形成了棉毛衫裤的批量生产能力。
  1962年10月,为扩大生产能力、满足长春市人民生活需要,厂址由南大街迁到和平大路龙川路。同时扩大了针织内衣生产,建成了成衣车间。1963年10月,经市轻工业局决定,针织厂停止生产手套、小带和毛巾织品,淘汰一批机器设备,成为以生产“三内衣”为主的专业针织厂。
  1975年,二针织厂独立分出,成为袜子生产专业厂。1976年,二针织厂安装12台横机,成立了弹力衫车间。1978年又安装48台横机,扩大了锦纶丝弹力衫生产线。1980年投资40万元,安装低弹机1台、高弹机2台,建成加弹车间,生产加弹丝,以供应生产锦纶丝袜。
  一针织厂1966~1981年,先后两次扩建漂染车间1500平方米,从日本、西德和罗马尼亚各引进5台纬编大圆机,建成纬编车间,开始生产空气层布、涤盖棉布等一些纬编针织面料。1981年还安装一套“O”式染布罐,扩大了染整车间的生产能力。
  毛巾厂从1957年合并成立福利纺织厂开始,到1976年以前,受厂房限制,生产能力增长很慢,到1971年时仅有毛巾织机44台。1974年开始在红旗街建设新厂址,到1976年竣工,共投资133万元,建成了4533平方米的新厂房,安装90台自动毛巾织机及准备和染整等配套设备,生产能力比1971年扩大了2.5倍。加上生产辅助设施、公用工程、办公楼及生活福利设施,总建筑面积8245平方米,总计建厂投资222万元。1976~1988年又投资35.4万元,完善了工艺改造和配套设备,生产能力比1976年又提高了一倍。
  到1988年底,长春地区针织行业共计有企业15户,其中计划内企业有10户。在计划内企业中共有棉毛机116台、横机396台、台车40台、袜机188台、毛巾织机82台、经编机12台、纬编大圆机15台、加弹机3台。总计年生产能力为针织用纱3400吨,每年可生产“三内衣”600万件、针织化纤面料400吨、化纤衫12万件、各类袜子600万双、加弹丝300吨、各类毛巾织物500万条。
  其中:长春市第一针织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4万元,净值1021万元。总计拥有设备642台(套):其中编织设备163台,主要为Z201台车30台、Z211棉毛机38台、经编机12台、纬编机15台、缝纫设备217台、染整设备68台、其他设备194台。年生产各类棉织品折用棉纱1500吨,其中每年可生产棉毛衫裤174万件、卫生(绒布)衫裤80万件、各类单面布汗衫背心175万件。1988年实际生产棉毛衫裤78万件、卫生衫裤19万件、汗衫背心32万件、涤盖棉运动衣18万件,虽远远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完成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26万元,其中纯利润19万元。
  长春市第二针织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6万元,净值583万元,拥有各种主机设备267台(套),其中袜机135台、罗纹机41台、缝头机20台、高弹机2台、低弹机1台、包缝机6台、棉毛圆机9台、横机7台、倍拈机3台、成角机8台。年生产能力为袜子550万双、化纤加弹丝330吨。1988年实际生产袜子409万双、加弹丝86吨(远远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完成工业总产值751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0万元,其中纯利润13万元。
  长春市毛巾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71万元,净值273万元,拥有各类主机设备135台,其中毛巾织机82台(75″宽幅织机36台)、准备设备18台、漂染设备32台。年生产能力为各类毛巾折合用纱400吨,年产各类毛巾织物400万条。1988年实际生产各类毛巾338万条,其中毛巾258万条、枕巾53万条、浴巾20万条、毛巾被7万条,完成工业总产值344万元,实现销售税金11万元,未获利润。
  长春市五针织厂(局属大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9万元,净值76万元,有棉毛机等设备12台,生产能力为年产棉毛衫裤30万件。1988年实际生产棉毛衫裤31万件、勾编织物4.1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万元,实现利税21万元,其中纯利润11万元。
  二、生产水平
  长春地区针织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台车和横机是30年代的落后设备,棉毛机是50年代产品,经编机是60年代国产的第一代产品,只有纬编大圆机是“六五”期间从日本、德国等国引进的世界70年代技术装备,但还落后于80年代末世界水平。这些30~50年代的老设备虽几经改造,但生产能力还是落后的。特别是工艺的落后,它直接影响着产品品种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还影响着原料消耗及单产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由于工艺和设备陈旧,长春市的针织业总是落后于一些先进省市,生产不出高档次、高质量的新产品。所以长春地区的针织行业没有自己的名牌拳头产品,与外省市的产品竞争时,只能处于不利的地位。
  长春地区的针织复制产品多属中低档次,没有高支数精梳产品,也没有经高档整理(染整水平跟不上)而产生的高级针织品,在市场上多是大路货产品。近下限期几年化纤针织品如涤盖棉等有较大发展,但除生产服装面料外,家庭装饰用品和工业及其他方面的针织用品几乎没有,这也影响了产品竞争。由于生产水平低、工艺装备差,所以产品开发慢、新产品少、销路差,加上资金缺乏,技术改造难于实现,致使长春市的针织行业至1988年处于开工不足的状态,年实际生产水平仅相当于设计生产能力的70%左右。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
  长春市的针织企业较多,企业情况和设备条件差别较大,加工同类产品的生产工艺不尽相同。但由于80年代以后各企业都重视了产品质量,在编制工艺设计上逐渐向标准化靠近,因此产品工艺流程趋同,基本上按如下工艺设计的。
  一、纬编工艺流程
  原料出库→络纱回潮→编织→漂染→定型整理→包装入库。
  二、经编工艺流程
  原料出库→准备(整经及穿整)→编织→漂染→定型整理→包装入库。
  三、染整工艺流程
  坯布接头→染前处理→染色→染后水洗处理→脱水→烘干→轧光定型→验布。
  四、成衣工艺流程
  铺布→画线→裁剪→缝纫→烫熨→检查→包装入库。
  五、印花工艺流程
  花型设计→描图→制版→打样→配色→印花→整理→包装入库。
  六、袜子工艺流程(化纤丝袜):
  [=此处为插图=]
  七、横机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倒络丝→织造→半成品检查→缝制→染色→成品检查→包装入库。
  八、圆机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倒络纱→织造→检斤压光→半成品检查→验布→裁剪→缝制(服装)→成品检查→包装入库。
  九、毛巾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摇纱→卷纬→分条→整经→槽筒(络纱)→织布→漂染(或印花)→后整理→包装入库。
  十、钩织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络纱→整经→织造→裁剪→合并(缝制)→检查(修补)→包装入库。
  注:①漂染工序是针对不同品种进行的漂白、染色、喷花或印花。
  ②后整理工序包括检查、撸边、修补。
  第三节 产品
  一、产品结构
  长春地区针织复制工业最初的产品是用手摇织袜机生产的粗棉线袜,以后开发出织带(裹腿、片带)和毛巾(棉手巾)等简单复制品。1956年公私合营时,较大的产品是纯棉袜子、手套、毛巾、浴巾、腿带和片带。1958~1964年,人民政府对针织业加大了投入,从上海引进一些大针织设备,使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针织(三内衣)产品的产生上,1965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卫生衫裤和棉毛类内衣裤,1966年生产出弹力尼龙袜,1975年生产出经编涤纶布和窗帘布。1981年纬编大圆机投产,到1985年期间,相继开发出空气层布料、涤盖棉运动衣、纬编纯涤纶布料等产品。1981年二针织厂锦纶低弹机投产,锦纶丝袜和化纤丝袜开始生产。长春市毛巾厂从生产简单的素色毛巾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先后开发生产出印花毛巾、凹凸提花枕巾、双色提花浴巾、晴棉交织枕巾、提花加香毛巾被等10多种不同规格和花色的毛巾织物。到1988年,长春市针织复制工业已具备加工的产品:①各种规格和多种款式、花色的棉毛衫裤、卫生衫裤、晴纶衫裤、汗衫背心、各类T恤衫、涤盖棉运动服和涤纶经编、纬编服装面料;②各种毛型和织型结构的弹力丝袜、尼龙弹力袜、化纤丝袜和化纤加弹丝;③各种花色、规格的毛巾、枕巾、浴巾和毛巾被;④片带、鞋带、松紧带、勾编装饰品及服装等。产品品种比较齐全,但大路货居多,高档品极少,可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但市场竞争力薄弱。
  1983年以前执行计划经济,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均由国家计划安排,产品也由国家包销,因而产品结构相对稳定,几乎各个企业都是十几年一贯制地生产,新产品开发很少。1984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执行“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经济为辅”的政策,产品开始改为由国家选择收购或直接进入市场竞争,加之企业有了自主权,面对大部分产品需要自找门路,产品结构开始了变化。1985~1988年企业为适应市场,开始逐步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除少部分产品由国家主管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生产、销售外,大部分产品的品种、数量、销售均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及本企业的实际自行安排。1985年后,各企业都设置了产品开发设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在产品开发上加大了投入,狠抓了产品结构调整。各企业响应市纺织工业局提出的“发展畅销盈利产品,提高平销微利产品,淘汰滞销亏损产品”的要求,积极开发市场上适销对路产品。如一针织厂就利用引进的纬编大圆机,在1982年生产出空气层涤纶布料,既满足了市场又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983年又开发出纬编涤纶条绒布料,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为省首批自产涤纶灯芯绒产品。1984年,市场上涤盖棉产品走俏,他们又适时开发出涤盖棉布料,并且加工成运动套服、西服、背心、短裤等产品,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二针织厂也在1982年以后,结合市场需要,生产出高弹尼龙单丝袜和丙纶丝袜等产品。市毛巾厂1985年生产出晴棉交织枕巾和毛巾被,该产品染色印花鲜艳,手感膨松柔软,易洗易干,一上市就很受欢迎,十分畅销。针对人们追求高档消费的心理,1986年又开发出提花加香毛巾被,也很受欢迎,不仅为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产品还获得省优秀产品奖。1988年又为大饭店和宾馆生产出三件套喷花浴巾、毛巾和方巾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对企业减亏起到一定作用。
  1956~1988年,长春地区针织复制业从只能生产棉线袜、棉手套、白毛巾,到能生产出300多种不同原料、不同款式及规格、多种花色和编织结构的各类针织内、外衣、运动服及较高档的针织复制新产品,并涌现出一些优质产品,发展巨大。产品不仅销往本地和国内,并且部分产品出口香港、日本等地,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为国家积累大量外汇。其产品结构正逐渐向多样化、高质量、高档次发展,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选择。
  二、名优产品
  由于长春地区的针织复制业比较落后,与全国相比明显表现出企业素质差、管理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的特点,因而名优产品较少,特别是省级以上的名优产品更少。
  1984年以前,各企业的产品都放在长线产品上,不注意产品的创优工作,影响了名牌产品的产生。1985年以后,企业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开始注意和研究产品质量,推动了产品创优工作。企业内部普遍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和产品创优工作。市纺织工业局每年召开全面质量管理成果发布会和落实产品创优指标,促进了企业争创优质产品的积极性,出现了一批优秀新产品,填补了省、市空白。如:1983年市一针织厂生产的纬编空气层涤纶布,获国家级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一针织厂生产的涤盖棉背心、运动短裤和纯棉毛巾汗衫,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市毛巾厂生产的提花加香毛巾被,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986年二针织厂生产的尼龙弹力袜,获市优质产品金鹰杯奖;1986年一针织厂生产的涤盖棉运动服和纯涤纶条绒编织面料,获吉林省优质产品奖。到1988年末,长春市针织复制产品获省级优质产品奖2个,获省以上优秀新产品奖8个,填补省内空白的产品达15个。
  第四节 经济效益
  长春地区的针织复制行业在30多年的发展中,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企业素质有一定提高。但是,由于设备陈旧老化,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和档次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发展,造成了产品档次低、生产成本高,影响了该行业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是:针织复制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受外界干扰大,时好时坏,特别是与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由于各企业急于想改变落后面貌,向先进水平看齐,因而加大了资产投入,结果因历史欠帐大多和公用工程不配套等原因,在“填平补齐”上浪费了很大投资。结果设备未见更新,企业已负债累累,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经济效益一直不好。仅以局直属3个全民针织企业为例,到1988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仅2401万元,但银行贷款已达3811万元,加上欠外单位的欠款,资产负债率超过160%,每年需向银行纳息530万元,所盈利润不足贷款利息,所以企业效益只能保本或微利,甚至亏损。
  第五节 企业简介
  一、长春市第一针织厂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是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龙川路23号。全厂占地面积79321平方米,建筑面积12133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拥有专用生产设备150多台。到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4万元,净值1021万元,职工1351人,其中技术人员60人,占4.4%。全厂分8个生产车间、17个职能科室,共有管理人员131人,是长春市最大的针织企业,也是省内较大的针织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经编、纬编涤棉面料,纯棉绒布类、棉毛类、晴纶类内外衣裤,涤盖棉运动服、汗衫背心及中低档大针织类产品。产品质量较好,销往东北三省和关内等12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的前身是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和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两个生产合作社在1958年10月合并,成立“地方国营长春市棉针织厂”,以后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企业。
  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建于1955年12月5日,由48家个体手工业户组成,厂址在南关区南大街72号。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生产联社管辖。合作社分4个生产车间,有职工318人,有设备400余台,其中大部分为手摇织袜机和手套机,主要产品是线袜、手套、青年衫,1955年生产袜子17.8万双。合作社经过1956年的发展和1957年的整社运动,到建厂时已设有生产、劳资、财会和销售等管理经营系统,职工达470人,已开始生产纯棉和混纺等较大宗的批量针织产品。
  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建于1952年6月,由17家个体手工业户组成,厂址在南关区二道街,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生产联社。当时有职工100多人,设4个生产车间,主要产品是毛巾、手套、浴巾、片带和腿带等。1957年增加了染整生产,可生产染色毛巾等针织复制品。到1958年建厂时,职工发展到120人。
  1958年10月,经长春市手工业局批准,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与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长春市棉针织厂,改为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厂址设在原市针织生产合作社处,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局管理,任命金古山为党支部书记,杨德厚为第一副厂长(执行厂长工作)。当时拥有职工600多人,下设4个生产车间,拥有手摇织袜机、手套机和横机等针织设备450台左右,另有棉毛机4台、漂染大缸6口。主要生产品种为线袜、线手套、腿带和少部分青年衫。1961年企业精简人员,从业职工从千余人减到500人。1962年,利用长纺下马改建厂址遗留的原厂址,进行了迁址建厂,地点即龙川路现址。
  一针织厂1958年建厂后,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展期。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5年期间,工厂先后自制50台木制毛巾织机,更新24台台车、18台棉毛机和80台自动织袜机等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并建成了漂染车间和印花生产线,使产品扩大到能生产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印花毛巾、染印汗背心和尼龙袜等多种花色品种,1966年生产棉毛衫裤等大针织产品70.1万件,工业总产值达298万元,创利润20.8万元。
  第二次是1969年到1982年期间,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等先后对简陋的厂房、陈旧设备和公用工程不配套等状况,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主要是两次扩建染整车间厂房2000多平方米,并在1980年引进一条新的染整连续生产线,填补了省内无连续染整生产的空白。1981年,企业又先后从日本、德国和罗马尼亚3国分别引进纬编大圆机各5台,建成了具有国际70年代水平的纬编生产线,生产出省内第一批纬编纯涤纶和棉涤交织等新产品。同时还安装了国产经编机,生产出经编纯涤纶面料。在扩大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配套改造了一些公用工程设施,如解决缺水的引水工程和解决供汽的锅炉改造工程等,使水、电、汽工程完善配套,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一针织厂历史上生产形势最好时期。198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909万元,实现利润160.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2年以后,国家经济政策开始改变,产品由包销改为选择收购,以后自销比例逐年增加,企业面临着转轨变型的严峻考验。一些产品开始出现滞销,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利润从1981年的160.2万元降到1982年的34.4万元。从1984年开始,一针织厂加快了转轨变型的内部机制改革,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和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对外还加强了横向联合,在销售上变坐门待客为上门推销;在产品上积极开发新品种,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开展企业内部的增产节约活动,提出“生产自救”口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在连续3年纺织行业不景气时期,仍维持微利,渡过难关。1985年后,企业又迎来第二次经济效益高峰期,1985年实现总产值1592万元,创利润75万元,比1984年提高了1.6倍。到1988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7万元,其中纯利润19万元。
  从1958年建厂到1988年末,30年的风风雨雨,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生产能力和基础装备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企业基础差、底子薄、素质和应变能力比外省的同行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适应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时好时坏。企业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下了很大气力从基础设备上进行更新改造,30年中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1980年以后,企业产值年年超千万,花色品种逐年增加,产品质量在稳中逐年提高,反映出企业素质正在提高。
  [=此处为表格页:(1988年末长春市第一针织厂主要主机设备及生产能力)=]
  二、长春市第二针织厂
  长春市第二针织厂也叫长春市袜厂(1988年时更名为“袜厂”),是1975年6月从长春市第一针织厂分离出来的,以前是长春市第一针织厂的第四车间(织袜车间)。根据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交小组批准,从一针织厂分出后独立建厂,成立长春市第二针织厂。建厂初期占地面积为126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790平方米,职工人数197人,主导产品为各种袜子、锦纶弹力手套和涤纶弹力衫裤等。厂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青龙路27号,距一针织厂西走200米处。
  1976年以后,二针织厂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先后更新和增添了横机60台,成立了绵纶弹力衫车间。1980年又投资40万元,购进低弹机1台,为加工锦纶弹力丝等建成加弹丝车间。1982年从南京购进纬编大圆机4台,开始生产纬编涤纶产品,先后试织成功涤纶编织布和涤盖棉面料等。1986年又增添了95台自动织袜机,扩大了织袜生产能力。
  在注重扩大生产能力、加紧设备更新改造的同时,企业还不断加强基础管理,深化企业的经营机制。从1979年开始,企业修定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40多项,1982年在厂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工厂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使工厂管理有了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1983年以后又推行了浮动工资制和划小核算执行单位经济承包责任制。这些制度的深化改革,有效地加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强化职工队伍建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全面提高企业素质,1986年还与上海同兴袜厂达成设备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的联合协议,以外厂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工艺来提高本企业的水平。由于坚持技术更新改造和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企业有了长足进步。
  1988年末,工厂占地面积为1728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226平方米,主厂房建筑面积9964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6万元,净值583万元。1988年末,职工人数126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占2.8%;一线生产技术工人690人,平均技术等级为3级。拥有各类机器设备408台(套),其中织袜机198台、高弹机2台、低弹机1台。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化纤加弹丝150吨、各类化纤丝袜500万双。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1.2万元,生产化纤加弹丝102.5吨、化纤袜409.2万双、锦纶针织外衣11万件,完成销售收入727万元,实现销售税金27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731元。
  三、长春市毛巾厂
  长春市毛巾厂是长春地区唯一的一家毛巾制品生产厂,厂址位于朝阳区红旗街。其前身是由军属麻线厂和金属编织厂合并成立的长春市福利纺织厂。
  1954年,由5名军烈属和街道赤贫户在一无厂房、二无资金的情况下,依靠政府扶植,自己动手用泥和稻草堆墙建起420平方米厂房,成立了金属编织厂。同年,另一个由几家军属组织的合作社在东大桥成立,他们在45平方米的平房里加工麻袋线和麻绳,以后发展成军属麻线厂。这两个小厂在政府“生产自救”的号召下逐渐发展起来到1957年5月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福利纺织厂”。当时从业人员有350人,厂址设在长春市钢厂汽车库内,分为织造、编织、格线3个生产车间。合并后增加了20台织布机,产品开始向织布方面转移,主要产品有卫生布(纱布)、再生布、豆腐包、玻璃丝布等,另外也加工弹棉花和纺麻袋线。1958年企业进一步扩大,职工增加到400多人。
  1965年,福利纺织厂更名为长春市毛巾厂,隶属于长春市一轻局,从民办集体企业改制为全民地方国营。当时拥有木制和铁制织布机共20多台,职工410人,主要产品是白毛巾。同年10月,长春市棉针织厂(现在的一针织厂)将本厂的毛巾设备和部分技术人员拨给毛巾厂,为毛巾厂增添了装配和技术力量,从此一个专门生产毛巾类织物的国营企业诞生了。
  1966~1976年,毛巾厂生产能力逐渐扩大,设备和职工均有增加,原在东安屯的旧厂址已不适应,加之1976年一场电火将旧厂址烧毁,市里决定将毛巾厂迁往朝阳区红旗街,同时进行扩建。1978年工厂迁厂时,厂房建筑面积2191.5平方米,由原来的3个生产车间扩大到5个生产车间,职工人数增加到440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7.1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1万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1982年企业也相应地进行了转轨变型。毛巾厂从企业基础管理入手,开展了建岗建制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工作,同时还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生产工艺配套,狠抓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提高等工作,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一定提高,职工人数也增加到725人,生产形势进入建厂以后最佳时期。198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6万元,实现利润12.1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3年,工厂实行了管理岗位责任制,在全厂推行了定额、定员、定编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岗位责任制考核,理顺了职能机构,使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984年,由于受纺织市场呈买方市场的大气候影响,毛巾厂产品也开始滞销,经济效益开始滑坡。这一年又根据市纺织局指示与市色织布总厂合并,工厂成为色织布厂的毛巾染整分厂,经济上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由于管理上双层制约,加之本厂管理不严,生产产品又不适销对路,所以连续两年亏损87.9万元。
  1987年12月,市政府下文:“毛巾厂脱离色织布厂,独立经营,为市政府工业预算内企业。”1988年1月,工厂成立新的领导班子,理顺了内部机构,恢复了原来的生产系统和经营系统,工厂的生产很快步入正轨。在这一年里产品开始出口,当年出口产值75万元,企业的生产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走向减亏。到1988年末,毛巾厂有固定资产原值371万元,净值273万元,拥有职工28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占3.2%。拥有毛巾织机46台、毛巾被织机48台,年生产能力为毛巾422万条、毛巾被10万条。1988年生产各类毛巾265万条,完成工业总产值344万元,实现销售税金11万元。
  四、长春市第五针织厂
  长春市第五针织厂是长春市纺织工业管理局直属的大集体企业,厂址在宽城区青洲路12号。该厂前身是长春市第一针织厂的“五七”家属厂。1971年4月,由1名退休老工人带领8名职工家属借用一针织厂几台缝纫设备,租借1间土坯民房,为一针织厂带料加工针织内衣和袜子。1973年实际完成32万
  件针织内衣裤,总产值达13万元,上缴国家积累2.4万元。到1974年,工厂全部资金5.5万元,固定资产0.8万元,生产有所发展,职工逐年增加。
  1975年时,工厂由一针织厂划出归宽城区工业处领导,成为区属集体企业,职工达到303人,改名为“长春市宽城区针织厂”。1976年,将民航“五七”厂合并给宽城区针织厂,使人员、设备、固定资产进一步增加。当时已占地521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9万元。197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万元,年销售收入42.7万元,上缴税金1.9万元,实现利润6.8万元。
  1977年以后,企业发展更快,产品开始扩大为棉毛衣裤、卫生衫裤和汗衫背心。1981年又开发了绣花晴纶衣、化纤喇叭裤等新产品,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当年生产各种针织服装128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49万元,上缴税金3万元,实现利润8万元,职工人数发展到305人。
  1982年,工厂改名为长春市第五针织厂,直属长春市纺织工业管理局管辖。当年工厂已占地2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万元,净值25万元,年工业总产值72万元,工业净产值39.5万元,年总产量138万件,期末人数369人,实现利润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951元,人均创利润达271元。
  1982年以后,企业注重内部管理,开展技术操作练兵和优质高产红旗竞赛等活动,使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水平明显提高,产品质量也相应提高。1987年,为拓宽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又引进了一套瑞士产的钩编设备,使钩编织物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其产品由于质地优良,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到1988年末,企业总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职工人数209人,拥有固定资产98.6万元,工业总产值18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91万元,上缴税金10.2万元,实现利润11.3万元。其经济效益在长春地区15家针织复制业中是最好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