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纺织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90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毛纺织工业
分类号: F429.34;F426.81
页数: 17
页码: 85-101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17年~1988年长春市毛纺织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毛纺织工业 工业史 长春市

内容

长春的毛纺织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到1988年底只有两家企业。一家是生产粗梳毛毯的长春市毛纺织厂,另一家是生产精纺呢绒的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西北部是辽阔的科尔沁草原,是养羊放牧的好地方。但由于人们对毛纺织需求不甚迫切,特别是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商品经济意识十分薄弱,一般的农牧民养羊多用于肉食,不注重羊毛改良,因而毛质粗劣,缺乏弹力,不能用于纺织,只能用于制毡,所以羊毛收购量极少。在1917年以前,羊毛收购不是用于国内,而是输出国外。1920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侵略政策的需要,在东北改善羊毛的品质,将澳洲种的美利奴和哥里代耳绵羊移来繁殖,所产羊毛用来织军用毛毯和呢绒产品,吉林省的毛纺织工业始见兴起。1933年,吉林省西北重镇洮南开始出现毛纺织工业,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业,当时拥有毛纺织厂9家,资产额1 580元,从业人员21人。
  长春地处吉林省东南,没有草原优势,农民养几只山羊只当副业,故而毛纺织工业根本谈不上。解放前,长春从事毛纺织的业户没有确切记载,只有以生产笼头的皮草行用毛来加工毡垫和毡鞋的记载。这些手工业户利用粗毛或再生纤维等,用擀压的加工方法生产毛毡。再以后,用手摇车纺成粗纱,再用脚
  踏木机织成毛毯或棉毯,这就是长春最早的毛纺织生产。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鼓励支持下,百业俱兴,一些制毡和制毯的手工业户相继开工投产。据1951年记载,已有3家生产棉毯的手工业合作社投产,成为现在长春市毛纺织工业的前身。1956年“一化三改”运动中,这3家合作社正式成立“长春市毡毯合作社”,当时仅有职工30多人。1958年,该厂与长春市地毯厂合并,成为地毯厂的棉毯生产车间。1965年6月从地毯厂中分出,独立核算,成立了“长春市棉毯厂”,当时有职工255人,拥有平房15间及弹棉机、毛纺机和毛织机等老型或自制设备15台,年生产棉毯14万条,产品单一、质量低劣。从1967年到1972年间,由于设备陈旧,产品单一,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棉毯厂连续亏损,几乎破产。1973年初,部分职工被借到外单位工作。1973年下半年,国家投资对棉毯厂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在当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人造毛毯。1974年继续改造更新了老式的木制织机,增加了先进设备,当年生产出色泽鲜艳、绒毛丰满的平素人造毛毯46 147条,完成工业总产值70万元,并出口2 132条。1975年产量增加到63 849条,工业总产值完成117万元,并且实现利润19.1万元,甩掉了连续8年的亏损帽子。这一年还开发出提花人造毛毯新产品,进一步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范围。1976年11月该厂改名为“长春市毛纺织厂”,成为生产毛毯的专业厂。
  1979年以后,国家先后投资462万元,在长春市南岭扩建了长春市毛纺织厂,经过10年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改造,到1988年底,长春市毛纺织厂已拥有各类设备253台,粗纺毛锭1 040枚,是生产各类人造毛、毛粘混纺和纯毛毛毯的中型企业,生产能力为40万条,是集纺、织、染全能的粗纺毛纺织厂。
  长春市粗纺毛纺织发展虽晚,但精纺毛纺织发展更晚,到80年代,精纺毛纺织还是一片空白。面对长春市一直没有精纺毛纺织的现状,吉林省计委1981年8月决定利用石油化工实验厂的动力和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一个精纺毛纺厂。8月21日“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筹备处”成立,经过3年的基本建设和设备安装,1984年4月正式投产,启用“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名称,投产后当年生产精纺呢绒21万米,填补了长春市无精纺呢绒的空白。1985年,又从日本引进一套无纺针刺地毯生产线,开始生产丙纶针刺地毯。
  到1988年底,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的生产规模为拥有精纺纱锭4 800枚,精纺毛织机96台,无纺针刺地毯生产线一条和丙纶纤维短程纺生产线一条(为针刺地毯生产丙纶原料用);年生产能力为:精纺呢绒120万米,丙纶地毯180平方米,是集毛纺、织、印染和丙纶地毯于一体、从原料到成品一条龙生产
  的中型精纺毛纺织企业。
  除以上粗纺和精纺两家企业外,还有一些区属小毛纺厂,如生产羊毛衫和毛线的南关区毛线厂、长春市羊毛衫厂等,但规模很小,产量很低。
  第一节 生产能力及水平
  一、生产能力
  长春市毛纺织厂是由长春市毡毯合作社发展起来的,1965年前是长春市地毯厂的一个专门生产棉毯的车间,1965年独立核算时,当年生产棉毯14万条,完成工业产值93.2万元。当时生产能力为年产灰棉毯10万条,主要设备为梳毛机2台,起毛机1台,拈线机2台,织布机10台。1970年时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条,但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实际生产仅7万条。由于灰棉毯色泽单一、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订货量逐年减少,因而从1966年到1970年每年实际生产不足10万条,生产能力仅发挥50%。1973年后开发试制人造毛毯,1974年底已拥有年生产6万条的人造毛毯能力。这一年里,职工经过艰苦奋斗,自制2台S塔形混毛机、1台开毛机、1台拉幅机,改造了原生产棉毯的36辊起毛机,并自制1台烘干机。1975年改造2台提花织机,并更新安装了18台H213提花织机,使提花毛毯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万条,加上平素人造毛毯的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4万条。这一年,实际生产提花人造毛毯5 284条、平素人造毛毯63 849条,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万元,实现利润19.1万元,结束了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到1978年,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条,其中提花毛毯生产能力提高到8万条。1980年在南岭开始扩建新厂址,1981年试车投入生产。经过移地扩建,生产用房面积达到11 425平方米,增加各类设备82台,职工人数从500人增加到850人,生产能力提高到30万条,其中提花毛毯达到12万条。到1988年末,长春市毛纺织厂有粗纺毛锭2 806枚,其中毛纺锭960枚,毛毡锭1 846枚。各类纺织专用设备124台,其中各种织布机58台;其他辅机和通用设备129台;职工总人数1 200人;年生产能力为40万条各类毛毯。1988年实际生产人造毛毯325 838条,比1978年的96 258条增长238%;生产混纺毯27 247条;纯毛毯37 140条,总计为390 225条,比1978年增长3.05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 123.8万元,比扩建前1980年增长2.67倍;实现利润61.6万元,比1980年增长2.56倍。从1981年扩建到1988年末,累计生产各类毛
  毯250万条,完成工业总产值6 200万元。
  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是由长春市石油化工实验厂转产而来的。80年代,由于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纺织工业重点发展毛纺织工业,而恰逢长春市毛纺织薄弱,精梳毛纺尚属空白。为改变落后面貌,填补空白,1982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兴建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1983年10月,开始安装毛纺织设备,经过3个月的安装试运转,在1984年2月开始投料试生产,6月正式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精纺毛料呢绒29万米,创产值725万元。其生产能力为:拥有B583A毛精纺机12台(4 800锭)、H212毛织机96台,年生产精纺呢绒120万米。1985年又从日本引进安装了一套无纺针刺地毯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平方米。到1988年,拥有毛纺生产设备53台(其中12台精纺机),毛织生产设备110台(其中毛织机96台),条染设备29台,染整设备54台,针刺设备31台(套),丙纶生产设备21台(套)。在公用工程上有12 000伏变电所一座,有双10吨链条式锅炉等5台(计34吨),有6眼机井和加压泵房1处,设软水站和污水处理站各1座,职工总人数为2 383人。从1984年投产到1988年,累计生产各类精纺呢绒300万米、丙纶针刺地毯212万平方米。1988年全年产量为63.4万米,比1984年试生产时增长2倍,其中全毛织物23万米,占总产量的36%;混毛纺织物41万米,比1984年混毛织物7万米增长了近5倍。
  长春市的精纺呢绒工业起步太晚,且发展缓慢,比先进的关内诸省相距甚远,比本省的洮南和吉林也有很大差距。到1988年末,仍没有达到年产120万米的设计生产能力,按生产最多的1987年年产90万米计算,仅达到生产能力的75%。
  二、生产水平
  (一)产量和质量
  1、长春市毛纺织厂建厂初期生产灰色棉毯,年生产能力为20万条,但由于不适应市场需求,年产量较低,年产最多的1966年为19.7万条,年产最少的1968年仅为4.95万条。1974年以后,企业转产人造毛毯,当年仅生产4.6万条,以后生产能力和产量逐年增加,到1980年生产达12.5万条。1981年企业移地扩建,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进一步提高,当年生产20万条。1987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产各类毛毯40万条(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其中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除人造毛毯外,还有混纺毛毯、晴纶毯。1985年开始生产纯毛毯,到1988年生产纯毛毛毯3.7万条,填补了长春市没有自己产的纯毛毯的空白。
  2、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从1984年转产后,精纺呢绒产品和针刺地毯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它们不仅填补了长春市的空白,还丰富了长春市纺织服装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求。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单产水平逐年增加,从1985年的1.34米/台时,增加到1987年的1.5米/台时。
  [=此处为表格(历年产量指标)=]
  [=此处为表格(人造毛毯质量情况一览表(1978~1988年))=]
  [=此处为表格(精纺呢绒质量情况一览表(1984~1988年))=]
  从上述各表可以看出,产品质量在稳定提高。从1985年后,各企业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产品质量被广泛重视,特别是1987年以后,由于全面质量管理试行创奖评级,各企业更加强化产品质量的管理,使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纺织工业部规定的部颁三档指标是:纯毛一等品率为92%,混纺为90%;而长春市的精纺呢绒指标在1988年勉强进入三档水平。与长春市相邻的吉林毛纺厂一等品率已达到96.7%,其水平就远远超过我们长春。
  (二)消耗
  1、粗纺毛织品(人造毛毯)
  5P提花人造毛毯单耗:1978年为2.47公斤,1988年为1.5公斤,10年内下降了0.97公斤。
  3.5P平素人造毛毯单耗:1978年为1.73公斤,1986年为1.65公斤,下降了0.08公斤。单耗下降反映了用次毛和下脚毛的能力增加,也反映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处为表格(人造毛毯历年消耗指标一览表(1974~1988年))=]
  2、精纺呢绒(毛料)
  呢绒百米耗毛条:1985年为54.5公斤,1986年为43公斤,1987年为41.5公斤,1988年为38.8公斤。4年中下降了15.7公斤,说明企业管理水平逐年提高。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
  1、粗纺(市毛纺织厂)
  1978年为4 910元,1980年为5 566元,1988年为9 540元。1988年比1978年提高94.3%。
  2、精纺(市第一毛纺织厂)
  1984年为7 589元,1985年为9 452元,1988年为10 905元。1988年比转产初期提高43.7%。
  [=此处为表格(长春市毛纺织厂产值、产量一览表)=]
  [=此处为表格页: (续表 注:其他部分包括晴纶毯、台布等。),(长春市毛纺织厂主要设备表)=]
  [=此处为表格页: (续表),(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主要设备表)=]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
  一、毛毯生产工艺流程:
  [=此处为插图=]
  二、精纺呢线生产工艺流程:
  1.疋染产品:
  [=此处为插图=]
  [=此处为插图=]
  在呢绒生产工序中,以上工序为基本流程,但根据品种风格的要求不同,时有顺序调整或工序增减。
  第三节 产 品
  一、产品结构
  1974年以前,长春市的毛纺织工业以生产棉织品为主,当时的棉毯厂(长春市毛纺织厂前身)只能生产灰色棉花毯。其原料是利用低级棉花和回花下脚,经过粗加工成棉花条,再与棉线相互交织成棉毯,颜色都是灰色,产品单一,因此市场滞销。1974年开始生产平素人造毛毯,其原料是粘胶纤维(俗称“人造毛”),1975年试生产提花人造毛毯。由于提花毛毯色泽鲜丽、花色繁多、图案新颖,市场畅销,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从1976年后,两种人造毛毯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品。80年代后,又开发出晴纶毯,由于晴纶产品质地柔软轻盈、毛感丰满、色泽艳丽,在市场上十分抢手,特别是童毯更受欢迎。1984年开始生产粘毛混纺毯,其原料以粘胶纤维和纯毛混纺成粗纱进入交织,这种产品毛感丰满。1985年试生产纯毛毛毯,其原料为澳大利亚羊毛。这两种产品均填补了长春市毛毯产品的空白,适应了市场变化,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到1986年,长春市毛纺织厂已能生产人造毛毯、粘毛混纺毛毯和纯毛毛毯3大系列42种花色和规格的产品。其主要产品以3.5P人造毛提花毯、3.5P人造毛平素毯和4P毛粘混纺提花毯为长线产品。除毛毯外,还加工过台布、拉毛围巾、雪花呢、粗毛花呢等粗纺毛织物,产品品种日趋增多,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彩上发展。
  1984年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建成投产后,开始生产精纺毛织品。结合市场的变化,从1985年开始,先后投产了全毛花达呢、毛混纺花呢、西服呢、哈咪呢、毛涤花达呢、毛涤纶、毛涤凉爽呢和板司呢等全毛和混纺织物。主要原料来源于国内毛条生产厂家供给的国产毛条、进口澳毛毛条及晴纶、涤纶、粘胶纤维和麻产品。其产品有全毛、混纺两大系列,分为厚织物、中厚织物和薄织物3大类几十种规格、色泽各异的产品。产品结构日臻完善,产品花色丰富多样。
  二、名优产品
  1.152cm×203cm×3.5P人造毛提花毯是长春市毛纺织厂的拳头产品,该产品1979年被命名为吉林省优质产品,产品由100%丹东粘胶纤维50×70mm织成。它具有图案新颖、色泽鲜艳、手感柔软、厚而不实、绒毛丰满的特点,其松软厚、挺立密和光泽好的风格很独特,且价格低廉,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此产品自投放国内市场以来,一直走俏。该产品还出口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在港、澳市场和东南亚深受欢迎。
  2.152cm×203cm×4P毛粘混纺提花毯是长春市毛纺织厂1985年开发的新产品,当年就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该产品由英国进口粗毛30%、粘胶纤维70%混纺而成,纬纱占总重量79%,经纱由涤棉线构成占21%。组织结构为3/1斜纹,纬纱支数4.4支,纬密为146根/10cm。产品即有全毛毛毯高贵的外观和厚重的风格,又有化纤毛毯图案新颖、色泽艳丽的特点,手感柔软丰满、保暖性好、耐磨性强、物美价廉。
  3.丹顶鹤牌毛涤花呢是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生产的拳头产品,1984年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品号CA35003。该产品原料为:66.5mm国毛50%,3D和3.5D原液涤纶50%;产品规格:纱支38s/2,经纬度189×170根/10cm2,重量292g/m,幅宽144cm,组织结构1/1平纹。产品特点及风格:国产原液毛涤花呢采用不等长度、细度的原液涤纶与毛混纺,并在后整理中采用了远红外热定型新技术,使产品具有手感挺括活络,呢面平整有弹性,色泽柔和等特点,是春秋季理想的中青年服装面料。该产品主要在北方和东北地区经销,深受用户欢迎。
  4.丹顶鹤牌毛涤麻华夏呢是市第一毛纺厂开发的新产品,被评为1985年长春市优秀新产品,品号CA34006—2。该产品原料为:半细毛70%,4D涤纶15%,亚麻15%。产品规格:纱支25s/2,经纬度154.8×141.6根/10cm2,重量360.8g/m,幅宽144cm,组织1/1平纹。产品特点及风格:该产品由于选用半
  细毛、亚麻和涤纶为原料,且毛的比重很大,故而毛感好、手感挺括、风格粗犷;且透气性能好、色泽明快、呢面丰满、弹性足,成衣后服装笔挺,显得端庄凝重,因此是青年人十分喜欢的时装面料。该产品曾在北京及东北地区经销,深受消费者喜欢,用户评价很高。
  5.丹顶鹤牌半细毛时装呢是市第一毛纺厂建厂时就生产的“建厂产品”,1984年被评为长春市优秀新产品。该产品原料为:半细毛92%,涤纶8%。产品规格:纱支25s/2,经纬度158.4×144.5根/10cm2,重量259.2g/m,幅宽144cm,组织1/1平纹。产品特点及风格:选用半细毛为原料生产精纺产品,扩大了原料的使用范围,且半细毛产品风格粗犷,具有麻感,手感挺括厚实,弹性强,适合于做中青年春秋季的服装面料。该产品主要在东北地区销售,由于是全毛产品、且价格合理,深受消费者喜爱。
  6.小康牌针刺丙纶地毯是利用日本引进的先进设备与技术生产的无纺地毯,是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的拳头产品。该产品的原料是以丙纶短纤维为主,加一些粘胶、聚脂等纤维,利用粘合剂固定在丙纶编织布上。该产品耐磨性和弹性均十分良好,价格低廉,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汽车、轮船的内部装饰上。在公共场所和民用住宅上也被广泛采用。该产品有平素和提花两种结构,有红色、绿色两种颜色,且幅宽固定而长度自选,因此很受用户的喜爱,可按自己理想进行选择。该产品自投放市场,已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用户青睐。1986年,小康牌地毯被吉林省评为优秀新产品,并荣获长春市“金鹰杯”奖。1987年又获得国家纺织工业部“产品开发奖”。
  三、出口产品
  长春市毛纺织厂生产的提花人造毛毯和平素人造毛毯从1974年以后,每年都有少量出口。1987年纯毛毛毯也走出国门,出口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区。这些产品为:152cm×203cm×3.5P人造毛提花毛毯、152cm×203×5P人造毛提花毛毯、152cm×203cm×3.5P平素人造毛毛毯、152cm×203cm×6P提花水纹纯毛毯和人造毛童毯、喷花人造毛童毯等,每年出口产值约50万元,占总产值的10~15%。
  [=此处为表格表4(长春市毛纺织厂部分产品出口数量、产值一览表(1981~1988年))=]
  第四节 经济效益
  长春市毛纺织厂是1965年从长春市地毯厂分出独立建厂的。196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3.2万元,保持持平。1966年完成产值125万元,实现微利1.4万元。从1967年以后,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管理不严等诸原因,造成了连续8年的亏损,到1974年已累计亏损125.66万元。1974年后,企业开发出人造毛毛毯,并对部分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1975年生产出人造毛提花毛毯。由于该产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很快扭转了企业的亏损局面,当年盈利19.1万元。1980年工厂移地扩建,1981年在新厂址开工生产。从1981年到1983年,利润3年迈了3大步。但是受材料调价和外部市场影响,经济效益不十分稳定。1986年,由于羊毛大幅度涨价,企业自身承受不了而造成亏损32.2万元。1987年,企业以改革统揽全局,狠抓管理,开发新产品,克服不利因素,开展双增双节活动,通过深化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这一年企业在产量、产值、利税实现了三突破。完成产量34.6万条,比上年增产41.8%;完成产值1 034.4万元,比上年增加38.3%;实现利税238万元,是1984、1985、1986年3年的总和;完成销售收入1 255万元,上缴税金137.2万元,实现利润100.7万元,不仅扭亏为盈,还进入全市百万利润大户行列。1988年,克服了原料持续涨价的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产值
  1 123.8万元,比上年提高8.7%;完成销售收入1 630万元,比上年提高29.9%;上缴税金225万元,实现纯利润61.6万元,全年创利税286.6万元,人均创利税2 391.6元,是有史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
  [=此处为表格(历年工业产值利润表 单位:万元)=]
  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经济效益中含有原石油化工转产后保留的树脂生产部分,和1985年后扩建的无纺织生产部分,因此很难表述出纺织方面的单独经济效益。就第一毛纺织厂总的经济效益讲还是较好的,利税总额年年超百万元,但纯利润却在微利和亏损间排徊。单就纺织而言,1984年试生产精纺呢绒29万米,创产值725万元。1986年又开发针刺地毯,当年生产50万平方米,又增加产值500万元。其利税情况详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
  从表中看出,企业经济效益最好年份是1985年,完成产值2 156万元,实现利润103.5万元、税金301.9万元,分别比刚转产的1984年提高了36.7%、218.5%和206.8%。但从1986年以后,经济效益开始下滑,主要原因是第一毛纺织厂建厂后,迟迟达不到生产能力,市场信息不灵,所生产产品不适销对路,造成库存积压。再由于管理不善,质量常年处在中下游水平,消耗过大,造成成本过高,反映出企业素质较低和基础薄弱的实质。
  第五节 企业简介
  一、长春市毛纺织厂
  长春市毛纺织厂(简称“毛纺厂”)座落在长春市东南自由大路35号。其前身是由3个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合并成立长春市毡毯合作社,1957年并入长春市地毯厂。为棉毯车间。1958年分出,1961年又并入,1965年再次分开独立建厂,称长春市棉毯厂。当时有职工255人,平房15间,弹棉机、纺棉机和老式织布机15台,年生产棉毯14万条,产值93.2万元。当时,棉毯厂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南关区工业局。
  从1967年到1974年,企业连续8年亏损,累计亏损额162万元。为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开始调整产品,更新改造设备,试开发当时市场适销的人造毛毯。1975年人造毛毯开始成为主导产品,并且开发出提花毛毯,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经过3年时间,毛纺厂进行较大技术革新234项,改造专用设备63台,节约资金33万元,自己动手建筑厂房560平方米,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开始,国家先后共投资462万元,在南岭新厂址进行移地扩建,工厂占地面积36 960m2,建筑面积15 781m2,其中生产厂房面积11 425m2,具备了中型纺织企业雏型。1980年正式迁入新厂,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到1983年,企业已有职工1 177人,当年生产各式毛毯34万条,完成工业总产值814万元,实现利润39.7万元。
  1985年,企业开始试制纯毛毛毯,1986年生产883条,以后逐年增加产量。1986年,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配套改造和更新了一些原有的老设备,完善了工艺流程。
  通过改革、增添了活力,1987~1988年企业创下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 034万元,实现利税238万元,其中利润101万元,跨入利润百万元大户行列。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 123.8万元,比1987年又提高8. 7%,实现利税总额286.6万元,提高20.4%;在原料持续涨价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实现利润61.6万元,再创佳绩。
  到1988年末,企业有职工1 240人,厂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18万元。产品由建厂初期的单一灰色棉毯发
  展到能生产人造毛毯、毛粘混纺毯、纯毛毛毯三大系列和平素、提花两大加工形式的几十种花色、规格的毛毯产品,并且还能生产粗花呢、雪花呢和台布等其他非毛毯产品。其中3.5P人造毛提花毛毯和4P毛粘混纺毛毯都获得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5P纯毛毛毯获得长春市“金鹰杯”奖,部分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
  建厂32年来,毛纺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新建厂房6 440平方米、倒班宿舍960平方米、职工休息室200平方米,修建了800多米的围墙。1981年和1984年,两次建造职工宿舍13 140平方米,购置了接班车,修建了浴池、食堂等生活福利设施,使工厂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
  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简称“一毛”)座落在长春市宽城区凯旋北路9号,是市纺织局属全民企业。全厂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6.5万平方米。1988年末,企业拥有职工2 38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 438.4万元、净值2 668万元,计有各类毛纺织、染整、无纺针刺和丙纶纤维等纺织专业设备298台套(不包括化工和通用设备),生产的产品有纯毛、仿毛和混纺精纺呢绒40多种,单色、套色丙纶针刺地毯10余种及三弯卷曲丙纶丝短纤维原料和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等。从1984年生产毛纺织品到1988年末,已形成3大生产系统(毛纺、无纺针刺和化工)、4大类产品(毛纺呢绒、针刺地毯、丙纶原料和树脂化工)、60多种花色品种,是集纺织和化工于一身的中型联合企业。
  “一毛”前身是长春市石油化工局的一个实验工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为改变长春市工业结构,走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路子,省、市两级政府决定利用石油化工实验厂的部分设施和公用工程条件转产精纺呢绒加工。1981年8月,省计委批准转产计划任务书,1982年3月,“一毛”基建工作正式破土动工,当年10月,土建工程达到设备安装条件,以北京清河毛纺厂安装指导小组为核心的20个安装小组投入紧张的安装工作,3个月内安装完毕349台(套)毛纺织主机和辅机,并陆续开车试生产。1984年试生产精纺呢绒29万米,创产值725万元。以后又经过完善配套,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到1988年末,已能生产全毛、毛纤混纺和仿毛精纺呢绒产品40多种,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米。最高的1987年年产90万米,从转产到1988年末已累计生产300万米。到1988年产品质量逐渐走入
  正轨,呢绒综合入库一等品率达92.2%,进入部颁三档水平;其中丹顶鹤牌毛涤花呢、毛涤麻华夏呢、半细毛时装呢分别获得省、市优秀产品奖,一些质量好、信誉高的商品在国内市场走俏。
  1985年,“一毛”还从日本引进一套无纺布生产线,生产丙纶无纺针刺地毯,并建成与之相配套的丙纶短纤维原料生产线,年产150万平方米的设计生产能力。从1986年投产到1988年末,已累计生产各类丙纶地毯212万平方米。投放市场很受欢迎。其中小康牌针刺地毯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同时获得国家纺织部颁发的产品开发奖。
  “一毛”建厂17年来(包括转产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先后3次新建办公楼,办公条件得到改善。职工福利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相继修建了职工活动室,扩建了职工医院、幼儿园、浴池、食堂及家属住宅楼等。工厂根据位置偏远的实际情况,先后购置了大型客车十余辆,接送职工上下班,满足了职工通勤的需要。由于厂区位于市郊,地理条件有利于种植树木和绿化,到1988年,厂区绿色植被面积占总空地面积40%。每到夏季、红花绿树相互辉映,使职工们工作和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