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染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9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印染工业
分类号: F429.34;F426.81
页数: 18
页码: 67-84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印染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印染工业 工业史 长春市

内容

长春的印染工业是与长春的棉纺织工业配套发展起来的。因受棉纺织工业的制约和影响,长春印染工业同样也是起步晚、发展慢、滞后于全国的纺织工业的平均水平。
  长春手工业染坊历史还比较久远,清代光绪年间,就有手工染坊,利用原始的染色技术进行手工操作生产,加染“大尺布”(俗称“家机布”,一种用手工木机器织成的粗棉布)、市布的洗染旧衣等。民国初年(1912年以后),这种家庭手工作坊开始发展,原始的手工染色技术逐渐被机械染色技术取代,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染料也开始以化工染料代替传统的植物染料,染色品种开始呈现出多品种、多花色。
  据1926年“长春总商会公函”记载:“径启者案,据本埠染商代表陈兆丰等书称,为组设染业工会恳予转请备案,并请具书证明事,窃以长春染商向以靛染的为主业,所染各种布疋,为人民日用所必须,而颜色优美,尤为内省各埠所公认,故长春染商在东三省商务历史上曩称兴盛。”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当时长春的染色业已有相当的水平和规模。但是,当时洋货已充斥市场,使民族工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出现以染商陈兆丰等5人代表全体染商54家发起组设染商同业公会,旨在同心协力抵制洋货。上函还载:“自中外通商、华洋互市以来,外国靛油染料纷至沓来,当地蓝靛无人种植,各靛色染商既无五色,染房需用原料每多购自外人,既昧制造原理,又乏研究要素,对于染色泥守旧规,不知改良,所以各出品颜色不似当年之纯正。而各国洋行迎合商品心理,制造各色布疋舶来销售,充斥市面,各染商营业大受影响。倘不设法抵制,染业前途不堪设想。商等慨同业之消极,痛利权之外溢,爰集合同行共谋补救会,谓除结合团体矫正同业弊害,维持公共利益外,别无救济良法……本互助之精神,谋染业之发展,外来布疋藉资抵制,外溢利权庶可挽回……”这些有眼光的民族资本家已认识到:不提高染品的质量,改良现有品种,必将被舶来洋品取代,因此号召“同业”起来,团结互助,“矫正同业弊害,维持公共利益”来保护和发展自己,这在当时无疑有着进步意义。当时在1926年长春从事染业的工厂和作坊共54家,拥有动力机器47台,从业职工501人。但由于当时染业大多数为作坊式操作,以植物泡制染料,色泽单一,工艺简单落后,难以抵制进口化工染料冲击,特别是所染产品难以抵制充斥市场的舶来洋花布的冲击,市场愈来愈小,致使大多数工厂相继倒闭,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到1932年,长春的染色加工厂仅存2家,资产额5600元,从业职工锐减到24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陷。伪满初期(1937年以前),日本为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纺织资源,加大了投入,使得纺织工业暂时发展,染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1931~1937年间,长春市新建立染厂八、九个,比较大的有“福升庆”、“永发长”、“实隆源”、“世兴源”、“东兴染厂”、“同兴源”、“裕庆昌”、“源兴成”及日本人开的“亚洲实业染厂株式会社”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军费开支很大,已无暇顾及伪满洲国。1937年5月1日,伪满洲国公布“重要产业统制法”,开始实行“纤维国策”,结果使棉纺织工业乃至印染工业等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伪满政府为控制纺织品生产,实行经济统制,强行推行“工业组合”。1942年10月,长春染业成立了“新京染色加工工业组合”,有11个工厂,职工134人,固定资产13500元,染布机98台,干燥机9台,拉幅机5台;每月生产染色布43000疋,棉线6810捆。主要产品有青市布、蓝市布、灰市布、漂棉花和染色线等。到1945年东北光复时,多数染厂已停产关闭。当时最大的东兴染色厂也已处在半停产状态。
  东兴染色厂1934年由陈国兴、陈国隆兄弟组建的,12月投产,当时拥有卷染槽4台,职工16名。1939年扩大了生产规模,有卷染槽24个,工人38人,年生产能力达100万米。1938年,吉林市裕华织染厂为求其发展,以许鸿书为代表的一支人马到长春建立了“裕华织染厂”,拥有卷染槽18台,织布机50台,年生产能力100万米,自织自染。这两个厂的主要产品有:青布、蓝布、草绿布和灰布,色泽单一、有染无印。
  在伪满洲国后期,由于战乱影响,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艰难,原料极度缺乏,机械设备和另配件难以购求,能源不足,员工招募困难,制成品成本高。因此工厂难于维持,逐年减产,到1945年已到倒闭边缘。
  1945~1948年的3年时间里,由于战乱的影响,使本来已经十分衰落的染业更加衰落。1946年,由于原料和能源不足,东兴染色厂也宣告倒闭,职工解散。此时全市的染厂全部停业,只有几家小手工染坊靠洗染旧衣、零星加工来维持生计。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和关怀下,东兴染色厂、裕华织染厂先后恢复生产。当时东兴厂有职工240多人,年生产能力达150万米;裕华厂有职工20多人,年生产能力100万米。1950年,以邓士平的代表的12人集资建成了“裕东染厂”;以王言一为代表的9人开办了“大康染厂”;另一些半全能、半手工的染坊也相继开业。到1955年公私合营之前,长春市染厂及作坊已达到20多家但机械化生产的全能染厂仅以上4家,共有从业人员103人,其中东兴43人、裕华25人、裕东26人、大康9人,共有固定资产28万元。据1955年长春市工业局提供的资料看,东兴、裕华、裕东3家企业全部资产原值为261363万元(大康厂因人员不足10人,没有统计在内),净值为144569万元,其中东兴净值73950万元,裕华净值57124万元,裕东净值13495万元。在设备上拥有硬气锅炉6台,卷染机34台,干燥机6台,司光机3台,压光机3台,拉幅机4台,挂码机3台,电动机19台,缝纫机7台。其中东兴和裕华设备完整,裕东设备均已陈旧。
  1955年12月31日,东兴、裕华、裕东、大康4家染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东兴染色厂”,有29股私人股金,金额为179141万元,职工125人,年生产能力为200万米。工厂设立两个车间,一车间(包括机修和整理)设在东二道街18号,为棉织公司加工染色布;二车间设在东二马路,专为长春橡胶八厂加工鞋用帆布。厂部设在东二道街18号,隶属于南关区工业处管辖。1956年该厂归属长春市棉织工业公司管辖。1966年8月,公私合营东兴染色厂改名为长春市染厂,归属长春市轻工业局。1969年末,厂址迁到长春市朝阳区西开运街96号,并进行了扩建。1972年6月更名为长春印染厂,建成了印花生产线,结束了长春市“有染无印”的历史。1972年后,长春印染厂进行几次更新改造,使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不断发展,成为长春市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第一节 生产能力及水平
  一、生产能力
  1956年公私合营初期,东兴染厂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10万米,但由于设备比较落后,生产效率很低,实际日产量约1000米,年产量约30万米。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米,当年生产927.3万米,完成产值1678.5万元。主要设备有卷染槽28台、司光机1台、烘干机3台、拉幅机1台、打码机2台、成色机1台。这10年期间,企业发展较慢,主要原因是资金困难,很少的改造资金都花在改造旧设备上,因而生产能力和基础设备没有更大的改观。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长春市染厂进行扩建。1966年6月,省计工委以278号文件批准,长春市染厂在原水泥管厂基础上扩建,总计投资360万元。1969年扩建完毕,形成了3条纯棉染整生产线:即硫化染色线、士林染色线和土轧染色线。设计生产能力由原来1000万米增加到2000万米。
  1972年6月,《长春印染厂扩建印花车间初步设计》技改项目开始实施,扩建了两跨锯齿形厂房,建成了印花车间,安装了配套印花设备及配套印花雕刻工段和印花图案设计室。1974年4月18日,长春印染厂第一批印花布样品向省市报捷,从此结束了吉林省“有染无印”的历史,填补了省内无印花布的空白。纯棉印花布生产线年产印花布500万米,使全厂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米。
  1975年,在原厂房基础上添置了涤棉热熔染色生产线,使涤棉印染加工能力猛增至1000万米,加之其他生产线的完善配套,使总设计生产能力达到年产4000万米。
  1980年2月,开始投资689万元,扩建面积7638平方米的四跨锯齿形厂房,专用设备投资379万元。历经3年,到1983年1月10日,中长纤维车间设备安装完毕,5月15日交付使用,开工生产。增加生产涤粘中长染整织物1000万米,使设计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米。
  1984年,在中长纤维车间又增建了一条圆网印花生产线,总投资225万元,扩建制板车间912平方米。其中有圆网印花机(2V型)1台,感光机1台、高温熔烘机1台、显影机1台、上焖头机1台,这些设备全部由荷兰和西德进口、高温常压蒸化机1台由意大利进口,C—390—1连晒机1台由日本进口,还购置1台C—604烤贝机。全部设备在1985年12月30日安装完毕,1986年5月7日试生产,7月30日已批量生产出中幅和宽幅印花布。为使圆网印花设备更加完善,在1988年又配备了国产D胶机、曝光机、显影机、熔烘机和照相机,使圆网印花设计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米。
  长春印染厂经过这几次较大的设备改造,到1988年有设备总台数355台(套),其中印染主机68台(套),固定资产2765万元,生产设计能力为5500万米,成为漂白、印花、染色、整理全能的中型印染企业。其主要产品结构及生产能力如下:
  1、纯棉漂白布、染色布2000万米;
  2、纯棉印花布、涤棉印花布1000万米;
  3、涤棉漂白布、染色布1000万米;
  4、涤粘(或涤晴)中长纤维染色布1000万米;
  5、卷染槽小批量加工各种色布和扎染等500万米。
  总计生产能力5500万米。
  1988年实际生产3608万米,历史上生产最高年份是1987年,生产3685万米,虽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与建厂初期的30万米相比,提高了120多倍;比1966年的927万米,提高了3倍;比1976年的3070万米,提高了20%。
  二、生产水平
  1956~1969年间,生产品种结构单一,工艺管理由生产股一名技师负责,质量比较稳定,综合入库一等品率稳定在90%以上,历史最低的年份也达到89.6%。1970年企业移地扩建后,生产能力扩大,设备重新组合安装,工艺流程有所改变,因一时不能适应,质量出现波动。又恰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无政府思潮的影响,管理松懈,使生产水平直线下滑,质量明显下降,最低的1977年综合入库一等品率下降到65.7%。
  1978年以后,质量管理得到重视,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始向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过渡,产品质量迅速回升,逐年提高,稳定在80%左右。到1988年综合入库一等品率为87.68%,其中:纯棉产品89%,涤棉产品76%,中长纤维产品90%。1980年完成印染布3238万米,综合入库一等品率达到88.39%,是长春印染厂历史最好年份(1973年前产品光染无印,因此与1974年后不能简单相比)。
  第二节 生产工艺流程
  长春的印染业虽历史悠久,发展较早,但生产方式落后,工艺水平较低。解放前染色的生产设备多是煮布锅、卷染槽等,利用天然植物靛染料来加染粗布、市布和线,也有少量的漂白棉纱生产。而一些染色作坊只靠洗染旧衣物来维持生存。解放以后,随着公私合营,企业由小到大,生产方式才开始由手工加染改为机械化大生产,染料逐渐由化工染料取代植物染料,工艺流程逐渐先进,各类产品的花色品种明显增加,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1956年公私合营初期,加工产品主要是纯棉织物,主要品种有硫化青、硫化蓝、还原蓝等色布。其工艺为:
  21×21硫化蓝卡叽布工艺流程:
  拆包→坯布检验→缝布→轧碱→卷轴闷放→脱浆→煮练→卷轴闷放→水洗→烘干→丝光(脱碱水洗)→染色→染后处理→烘干→拉宽→码布→验布→打包入库。
  硫化青卡叽布工艺流程:
  拆包→缝头→轧碱闷放→退浆→煮练→炼选→烘干→丝光平洗→染色→染洗→烘干→拉幅→成品检查→打包入库。
  在1959年“大跃进”年代,东兴染色厂土法上马,利用自制案子搞了一年多的棉布手工印花。1963年又重新整修了印花案子,自制蒸化箱一个,搞起手工印花布。
  1964年,进行人造棉染整试验,使人造棉产品的极光减低,增加了毛性感。同年,还增加了羊绒和灯芯绒染色。当时东北地区绒织物染整协作组为提高绒织染色技术,到东兴染色厂进行工艺试验,试制成功了适合东兴染色厂设备及技术状态下的羊绒染整工艺,使青平绒手感柔软、表面洁净,并提高了乌黑度。
  1966~1970年,由于加工原料品种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染色工艺的流程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纯绵品种就有各色硫化色、士林染色、纳夫妥染色、凡拉明学生蓝、活性染色及各种规格的漂白布等。陆续废除了一些低级染料在工艺上的应用,压缩了硫化布产生。对士林染料,过去长期采用隐色体卷染工艺,染料只附着纤维表面,摩擦牢度差。后改为悬浮体轧染工艺,提高了布面色泽均匀度和耐磨牢度。对凡拉明蓝布的日晒牢度差、容易泛红发白的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增加了后处理防脆工艺,初步解决了印染布严重褪色和发脆现象。
  这期间染色布工艺流程为:
  坯布检查→接布→烧毛→堆布→煮练锅→堆布→绳洗→堆布→开幅→轧水烘干→单层布夹丝光→卷轴→染色→后处理→烘干→拉幅→成品检量→成包入库。
  1970年5月,长春印染厂学习上海“一步法”新工艺和东北双层轧染新工艺,将一台丝光机和一台连续轧染机连接起来,并改革了一些设备,实现了“一步法”双层轧染多品种连续化生产,可用士林和凡拉明等冰染料轧染。1974年把硫化轧染机进行改造,可以染士林悬浮体、凡蓝、的确良套士林、中性、活性和硫化轧染工艺。这套改进工艺与旧工艺相比,提高印染布坚牢度20%,色泽鲜艳度增加20~30%,且又减少工序,缩短加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975年增加了涤棉和纯棉印花产品,产品有涤棉卡、涤棉府绸、涤棉半绒平布、涤棉细纺、涤粘金线凡立丁、涤晴凡立丁,纯棉漂色花布及各类印染布。在这些产品中,纯棉和涤棉织物的前处理漂练工序采用连续化生产的工艺,印花生产采用钢辊镀铬印花工艺。还发展了满地直接印花、纳夫安拔染印花、纳夫安妥染印花、还原染料地色防染印花、酞青地色防染印花、活性染料地色防染印花、可溶性还原染料直接印花、酞青染色直接印花、活性染料直接印花、涤料直接印花。活性染料和纳夫妥染料在印花上的大量应用,使花布色泽鲜艳度普通有所提高。
  1985年,上海第一印染厂技术协作组来长支援,进行技术协作,开发涤棉印花产品。根据图案特点选择印花工艺,基本上采用3种工艺。即:分散活性同浆印花工艺;涂料印花工艺;分散活性和涂料共印印花工艺。分散活性同浆印花工艺适用于大、中、小花型以及线条型,特别是块面较大的花型最为适宜。涂料印花工艺适应块面小的精细线条花型,其印制轮廓清晰、效果明显,特别是白涤料印花具有独特风格。而分散活性和涤料共印印花工艺,把上述两种工艺特色综合起来,印制出口要求较高的外销产品。一般是小块面线深色部分用涤料浆,大块面浅色部分用分散活性浆。在涤棉花布后整理上,增加了柔软剂、硬挺剂、经高温熔烘定型后又进行轧光整理,产品挺括、滑爽,风格较好。
  80年代中期是长春印染厂兴旺发展的时期,已批量生产中长纤维产品,如中长平纹呢、中长华达呢、中长马裤呢、涤粘中空纺毛华达呢、涤粘、纯涤、纯麻或麻棉等中、宽幅产品。
  圆网印花机的上马,使印花技术从传统的机械印花发展到阔幅圆网印花,印花雕刻技术采用从原来的缩小雕刻发展到照相雕刻。不仅工艺质量先进,且提高工作效率3倍,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和外销产品的交货期,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誉,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到1988年,长春印染厂的工艺适应了各类纤维织物的加工,既可以大批量生产,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小批量生产。在规格上窄、中、宽幅织物均可满足,工艺流程趋于稳定。各种工艺流程分述如下:
  1.纯棉漂白产品
  翻布→缝头→打印→烧毛→退浆→煮练→漂白(或丝光)→加白→拉幅→检验→整理→打包入库。
  2.涤棉漂白产品
  翻布→缝头→打印→烧毛→退浆→煮练→涤加白→定型→棉漂白→加柔软剂或硬挺剂→定型→检验→整理→打包入库。
  3.纯棉染色布产品
  翻布→缝头→打印→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染色→加硬挺剂或柔软剂、或防雨剂→拉幅→检验→整理→打包入库。
  4.涤棉(涤粘)染色布产品
  翻布→缝头→打印→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定型→热熔染色(一浴法)→套染棉(二浴法)→加硬挺剂或柔软剂、或防雨剂→定型→检验→打包→入库。
  5.纯棉印花产品
  翻布→缝头→打印→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棉加白(或打底色)→印花→蒸化(固色)→水洗→加柔软剂或硬挺剂、或上浆→拉幅→检验→打包或成卷→入库。
  6.涤棉(涤粘)印花产品
  翻布→缝头→打印→烧毛→退浆→煮练→漂白→涤加白→定型→印花→熔烘→加柔软剂或树脂、或防雨剂→定型→检验→打包或成卷→入库。
  7.麻或麻棉产品
  其工艺流程同纯棉产品的漂、色、花工艺相同。
  8.纯涤产品
  其工艺流程与涤棉产品的漂、色、花工艺相同。
  第三节 产 品
  一、产品结构
  解放前,长春的染业夺为作坊,其产品多是洗染旧衣和粗平布,稍大的几家染厂,如东兴染色厂、裕华织染厂等也是以植物靛染加工黑、蓝、灰等几种单一的纯棉粗布。
  解放后,长春染业主要生产硫化青、硫化蓝及还原染料加染各种粗、细色布。公私合营后到60年代,颜色品种略有增加,除青、蓝、灰外,还有红、黄、咖啡、牙青、草绿、毛蓝和藕荷等浅色产品。所染色品种除平布外,还增加到平绒、灯芯绒、帆布、斜纹、卡叽和花达呢等纯棉织物,产品达到几十种。
  70年代初,人造棉、涤棉和其他化纤产品成为印染业的主要产品。这时,长春印染厂增加了粘棉硫化草绿、36/2×18华达呢、粘棉硫化灰华达呢、粘棉凡拉明华达呢,还卷染了士林国防绿华达呢,试制了士林蟹青、深灰中性和士林等染色混纺染色布及漂白布等。70年代中期,随着长春印染厂设备不断的改进和配套,涤棉热熔生产线和纯棉印花生产线相继投入生产,印染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产品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要产品除纯棉和涤棉染色布外,又增加了纯棉印花布、涤棉印花布和涤粘中长纤维染色布等产品。
  80年代,中长纤维车间扩建,圆网印花生产线的投产,使长春印染厂的产品品种又发展了一大步。由过去产品结构单一、布幅狭窄和单纯染色的时代,变成了能加工纯棉、涤棉(涤粘)、麻棉和化纤4大类原料,包括窄幅、中幅、宽幅等各种规格布幅的漂白、印花和染色等多种产品和花色。
  到1988年,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长春印染厂生产的品种门类齐全,产品结构趋向多样化、系列化。具体分类:
  1、按纤维材料分为:(1)纯棉类:平布、华达呢、细布、帆布、府绸和卡叽。(2)涤棉类:细纺、衬绸、卡叽。(3)中长涤粘类:平纹呢、华达呢、葡萄呢、摩力克、仿麻呢、涤纶长丝、塔司勤、仿毛织物和涤晴混纺织物。(4)麻类:麻棉混纺织物、麻棉交织绸。
  2、按加工性质分为:(1)漂白织物。(2)染色织物。(3)印花织物。
  3、按产品用途分为:(1)服装用布:各种棉、涤、麻和仿毛、化纤织物。(2)装饰用布:各种独幅印花床单、窗帘、台布、贴墙布和沙发布等。(3)工业用布:防雨苫布、帆布等。
  除印染加工外,还强化了后整理工序,对不同产品进行树脂整理、防缩整理、防水整理和耐磨性整理等,使产品结构更加多样化。到1988年,全厂已有产品品种70余种、产品花色300多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分述如下:
  1、纯棉产品
  ①30×36跳鲤牌细布(漂白布、印花布)
  该产品系纯棉薄型织物,具有手感柔软、吸湿性良好、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的特点,适合做内衣及夏装。该产品花色丰富多彩,配色鲜艳夺目,印花图案以深色满地为主,花型精细,适合作家庭用布大量对苏联出口。漂白细布的白度采用新的增白配方,保证了出口布的光亮明快。通过认定小组对新产品试制的审查和对实物质量的检验测试,一致认为该产品工艺合理,技术齐全,各项理化指标测试数据均符合国家标准印染布GB411—432—78和外贸机构制定的对苏、东欧、古巴等国出口印染布技术要求。
  (2)40×40纯棉府绸(漂白布、浅染色布)
  该产品选用纯棉较高纱支40s×40s133×72×38″~47″织物(38″为窄幅、47″为中幅),由于支数较高、密度大,所以布面平整,质地细腻,手感滑爽柔软,吸水性强,色泽鲜艳,富于光泽,为中档夏季服装面料。该产品畅销国外市场,属吉林省独家生产,居省内先进水平。该产品经吉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印染布GB411—432—78标准,各种色布和漂白府绸出口苏联和东欧等国家。
  (3)纯棉水洗布
  纯棉水洗布有厚薄两种布料,厚布是20S×20S60×60×38″织物,薄布是36S×36S、72×69×38″织物。两种纯棉织物经印染后,加化学柔软剂和预缩整理而成,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纤维的特点,织物表面毛茸厚实,富于自然皱纹,色泽素雅明快,手感柔软,穿着舒适,自然大方,是国际市场上继牛仔布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服装面料。投入市场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4)42×42印染粗布
  42×42印染粗布是选用42tex较粗棉纱经高经纬密加工的厚重织物,具体规格是42×42tex236×228×119cm纯棉粗平布,该产品因低支高密,所以质地厚实、粗旷硬挺,色泽以国际流行色为主,鲜艳纯正。除染色布外,还有印花产品,在粗旷的织物表面上印制花纹精细、轮廓清晰的几何图案,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该产品出口苏联、东欧等国家,也是国内北方地区冬季服装面料之一,市场畅销。
  (5)帆布
  帆布是一种厚实、坚固的纯棉织物,主要生产的3×468×25×84cm和2×376×30×85.6cm两种,为工业用布。主要供给鞋厂做运动鞋面料,其次可做旅行包、书包和摄影包等箱包产品。生产的8×836×26×90cm的防雨帆布,用于做苫布和汽车篷布等。近几年来,帆布除做工业用布外,2×248×36×91.5cm小帆布还被大量用做服装面料,且成为出口的紧俏产品。
  2、涤棉产品
  (1)涤棉细布
  45s×45s 100×92涤棉细布是由65%涤纶和35%纯棉混纺而成的,规格齐全,有窄(38″)、中(47″)、宽(65″)3种产品。该产品尺寸稳定、布身挺括、质地轻柔、手感好,具有滑、挺、爽的特点。洗后易干,不折不皱。其漂白产品白度纯正,晶莹透亮;什色产品色泽鲜艳,品种齐全。该产品于1980年生产以后,不仅内销,还外销香港、科威特、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出口创汇产品。
  (2)什色防雨涤府绸
  45/2×45/297×57什色防雨涤府绸是由65%涤纶和35%纯棉混纺织成,经、纬均为两合股线,经纬密较大,属高支高密织物。主要特点是防水,而且透气,布面光洁挺括,手感柔软而且坚固耐用,适合做成各种款式的风雨衣。该产品1982年开始投入生产,主要对美国等国家出口。
  (3)涤棉卡叽
  42/2×21和45/2×23涤棉半线卡叽是由65%涤纶和35%纯绵混纺织成。其主要特点是尺寸稳定,布身挺括,纹路清晰,色泽鲜艳,坚牢耐穿,适宜做外衣面料、西服裤和茄克衫等。该产品1978年投产,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
  (4)涤府绸漂、色、印花产品
  涤府绸是以65%涤纶聚脂纤维和35%粘胶纤维混纺的涤粘织物,经印染前处理而加工成漂白、染色和各种印花产品。产品面料规格为28S×28S70×68×38″,主要用于服装面料、裙料和装饰面料。产品具有易洗、快干、滑爽,柔软等特点,在吸湿性和透气性能上优于涤棉产品。由于该产品具有柔软和悬垂性好的特点,更适合做裙料、窗帘和装饰布,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
  (5)涤虎印花细布
  该产品是以65%的涤纶聚脂纤维和35%的虎木棉纤维混纺织物,具体规格为13×13tex393.5×354×96.5cm印花涤虎细布。该产品质地轻薄,手感滑爽,布面均匀细腻,悬垂性好,富有一定丝绸感,是国际市场流行的衬衫面料。产品以虎木棉人造纤维代替棉纤维,含杂质少,吸水性好,印花色彩鲜艳、轮廓光洁,深受客户喜爱。
  (6)什色涤棉纱卡机
  规格为26.5×26.5tex424×224×120cm纱卡叽是65%涤纶和35%纯棉混纺织成的,其表面为单面斜纹,相对半线卡来说具有和全线卡百米重量低、耗纱量少的特点,布面轻薄,成本经济实用。由于质地轻而柔软,表面平整光洁来说具有又不失半线卡叽风格,所以是当时国内外时装市场流行的面料和职业装面料。
  (7)印花涤棉细布
  印花涤棉细布采用的是由65%涤纶和35%纯棉混纺织成的,13×13tex393.5×354×96.5cm的涤棉细布经圆网印花工艺印制而成。其特点是质轻柔、布面平细、色泽鲜艳、花纹清晰、立体感强、趣味性浓,即可做服装面料(夏季衬衫),又可做床上装饰品和裙料等。该产品是长春印染厂的长线产品,自投产后一直畅销,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是国内夏装、童装的主要面料。涤棉印花布根据用途选择花型图案:服装面料选择几何体构成图案布局,别开生面;运用拉丁字母大小写以实块和线条造型,风格独特。装饰用布采用连续图案造型,如印制的《紫藤》涤棉印花窗帘布,紫藤花型布局在整幅布面上,富丽堂皇,精华荟萃,颇有一种图画感,装饰艺术性很强。印制的《竹》花型,两只大竹通贯布面,竹杆和大部分竹叶以水粉画表现,少量竹叶以网纹表现,整体显得根深叶茂、青翠挺拔,装饰效果很好。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很长时间,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圆网印花布
  该产品是利用长春印染厂引进的荷兰圆网印花机、西德长环蒸化机、日本连晒考贝机等一整套先进设备生产印制出来的,填补了吉林省印花装饰布的空白。其产品特点是套色多,最多能印制12套色;花型丰富多彩;所印花型围头大,最大花型能达到64厘米,这是辊筒印花机所不能达到的。圆网印花机生产周期短,适应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因此灵活性大,市场适应性强。其产品投放市场相当受欢迎,尤其是外贸出口,许多外商纷纷订货。在生产过程中,纯棉印花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印染布GB411—432—78标准,涤棉印染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印染涤棉混纺布FJ404—78标准。
  4、中长纤维产品
  (1)中长仿毛华达呢和马裤呢
  该产品是吉林省服装面料的中档产品,采用最新中长印染生产线、高级树脂和蒸呢整理等工艺方法。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仿毛风格,布身挺括,有良好的弹性,穿着平直笔挺,具有毛织物的特点。由于该产品手感蓬松丰润、滑爽适度,并防缩、防皱、防虫蛀,且价格比毛织物低廉,因此在市场上十分畅销。长印生产的中长仿毛产品中,质料有花达呢、平纹呢、马裤呢和中空仿毛华达呢等多种;加染的花色有浅豆沙、浅灰、乳白、闪蓝、梅红、蓝灰、藏蓝等多种,适合青年和中老年穿用,因此在市场上相当受欢迎。其产品主要物理指标均达到FJ513—82中长和涤粘混纺布染色标准要求,质量较好。
  (2)涤纶长丝印花装饰布
  涤长丝涂料印花装饰布是采用涤纶聚脂长纤维织物经涂料染色印花新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其质地轻薄滑爽,透明感强,花型典雅,色泽协调,适用于窗帘、沙发、席梦思床垫等外包装。该产品经吉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涤棉布FJ404—78标准,质量较好。
  (3)中长摩力克印花装饰布
  中长摩力克印花装饰布系采用仿毛与摩力新织物和涤料染色印花新工艺加工印制,该产品具有花型典雅、色泽协调、印制效果好的特点,是中国纺织工业部和吉林省纺织工业厅提倡和鼓励开发的中长装饰类产品之一,填补了吉林省的空白,其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印染布FS513—82及FS404—78标准。
  二、名优产品
  1980年以前,长春印染厂由于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均与先进企业差距较大,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获得过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以后,企业恢复了产品创优工作,特别是1984年,长春印染厂出台了《全面质量管理规划》,创优工作得到加强,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明确的奋斗目标、具体的攻关项目和措施,所以优质名牌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具体产品简介如下:
  1983年生产的中长仿毛花达呢及马裤呢获吉林省新产品科技成果奖。同年生产的新产品涤棉防雨府绸获吉林省科技成果奖。1984年生产的“奋进牌”漂白涤棉细布荣获吉林省优质产品奖。1987年生产的圆网印花装饰布在省内同行业评比中获优秀产品奖。1987年生产的21×10圆网印花布获吉林省优秀产品“金鹤杯”奖。1987年生产的“跳鲤牌”30×36印花布荣获长春市第二届新产品“金鹰杯”奖,同时荣获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产品质量信誉奖”。1988年,“柳树牌”涤粘摩力克装饰布获全国纺织印染优良产品奖。1988年生产的涤长丝涂料印花布获吉林省优秀产品奖。1988年生产的中长平纹呢装饰布被评为全国纺织印染优良产品奖。1988年生产的40×40纯棉漂白府绸获吉林省纺织印染行业评比第一名。此外:获吉林省和长春市优秀新产品奖的还有:涤棉府绸的漂白布、染色布和印花布,纯棉水洗布,涤棉印花细布,什色涤棉纱卡叽,42×42tex印染粗平布等。
  三、出口产品
  长春印染厂的产品1976年开始出口,但在1980年以前,该厂产品多以加工成服装间接出口,直接出口量很少。1981年,该厂生产的印染布开始批量出口,以后几年出口量逐年增加,是吉林省纺织行业的出口创汇大户之一。1988年,该厂被中国纺织工业部评为“出口产品先进单位”。
  1981年,长春印染厂的涤棉什色细布和漂白涤细布(共计12个色号)向香港立森有限公司出口。1982年出口了45S×45S染色涤棉细布、45S/2×23S防雨涤棉府绸和20S×20s纱卡等产品,出口交货515.5万米,产品远销到东南亚、阿拉伯、日本和美国。到1987年,长春印染厂与吉林省外贸、北京外贸、天津外贸、河北省外贸、沈阳市外贸、大连市外贸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外贸销售渠道。出口产品除45s×45s涤棉细布和45s/2×23s涤棉府绸外,还有圆网印花纯棉布和涤棉布、42S/2×21S涤棉半线卡叽、什色防雨涤府绸、42×42tex印染粗平布和小帆布等一些产品。远销到香港、日本、美国、东欧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外销产品出口量1498万米,占当年总产量的40.61%,外贸销售额2763万元,创汇额度约600万美元,实际利润110万元,实现税金158.3万元。1988年,长春印染厂外贸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50%左右,达到3200万元,全年为国家创外汇865万美元。
  第四节 经济效益
  长春印染厂从1956年公私合营到1982年以前,经济效益比较好。主要是因为产品一直是由国家包销,盈亏波动较小。1956年完成产值97万元,完成销售收入71.2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上缴税金3.7万元。1960年完成产值156.5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17.6万元,实现利润19.8万元,上缴锐金3.6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完成产值167.8万元,实现利润38.5万元,上缴税金4.6万元。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完成产值80.36万元,实现利润-10.3万元,上缴税金2万元,企业出现亏损。1977年完成产值474.5万元,完成销售收入480.5万元,实现利润213.3万元,上缴税金37.9万元。1980年完成产值6152万元,实现利润42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到1982年以前,长春印染厂保持利润在400万元左右,是长春市的百万元盈利大户之一。
  1983年,由于市场发生了变化,企业的产品由包销转为自销。由于长春印染厂自身素质较差,应变能力跟不上形势,加之原材料不断涨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造成了印染厂产品滞销,经济效益开始大滑坡。从1983年到1986年连续4年亏损,到1986年底累计亏损717.7万元。1987年,随着纺织品市场由滞转畅,实现了扭亏为盈,利税总额达268.3万元。1988年步入正常轨道,长春印染厂完成工业产值5931万元,完成销售收入7146万元,当年出口产值2257万元,实现利润292万元,上缴销售税金170.6万元,利税总额达462.6万元,人均创利税2974元。但仍欠银行贷款累计2985万元。
  第五节 企业简介
  一、长春印染厂
  长春印染厂是长春市印染工业唯一的全民企业,也是吉林省最大的综合印染企业。其厂址位于长春市朝阳区西开运街96号,处在沈哈公路西入长春市的门户,地理位置优越。
  长春印染厂的前身是公私合营东兴染色厂,该厂是1956年在“一化三改”运动中,由东兴染厂、裕华织染厂、裕东染厂和大康染厂4家合并的。建厂初始拥有资产额179141元,职工125人,年生产能力约200万米。从1966年开始,国家对长春印染厂加大投入,使企业加快了设备更新和基本建设的步伐。1966~1987年企业用于技改投资总额2825.7万元,到1987年末,企业实现总积累5863.3万元,积累为投资的2.07倍。
  到1988年,长春印染厂拥有设备总计355台(套),其中印染主机设备68台(套),固定资产原值2765万元,净值2204万元。全厂占地面积809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6800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27449平方米。期末职工人数1650人,全厂管理干部222人,其中染整、机械和电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116人。
  生产设计能力从1956年的900万米,增加到5500万米,增加了5倍多。生产形式由简单的用卷染槽染几种颜色,扩大到集漂白,染色、印花和后整理于一体的中型印染企业。产品花色品种由不到10个发展到300多个。1988年生产各种印染布3608万米,是建厂初期的36倍。
  企业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档次的开发。至1988年已完全告别了产品结构单一、布幅狭窄和单纯染色的时代,代之而起的是能加工纯棉、涤棉、麻棉、化纤4大类产品,以及窄幅、中幅、宽幅各种规格的漂白、印花、染色和后整理的加工生产。除服装用布外,产品有有床上用品、装饰用品、工业用布等各类产品70多种、300多个花色。产品档次已发展到低、中、高相结合,产品质量也大幅度上升。仅1987和1988两年时间里,其产品就荣获了47项荣誉奖。其中获部级荣誉奖4项,获省级荣誉奖12项、获市级荣誉奖31项。由于产品质量好、信誉高,因此出口量逐年扩大。到1987年,其出口产品已占总产品的40%左右,产品先后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阿拉伯、美国、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1988年,企业被纺织工业部命名为“出口产品先进单位”。已形成内外销并举,并形成逐步向外销型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到1988年,企业生产印染布3608万米,是建厂初期的17倍;完成工业总产值5931万元,是建厂初期的12倍;拥有固定资产2765万元,是建厂初期的175倍。1988年完成销售额7146万元,其中出口创汇产品占3200万元;实现利税292万元,上缴税金170.6万元;利税总额462.6万元,是建厂初期的11.2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