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能力与水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能力与水平
分类号: F426.81
页数: 4
页码: 25-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地区全系统的棉纺织业到1988年末主要生产设备发展情况。
关键词: 生产设备 纺织工业 长春市

内容

一、生产能力
  长春地区全系统的棉纺织业到1988年末主要生产设备为:环纺纱锭121408枚,其中长纤维纺锭22000锭;气流纺896头;精梳机6.5套40台;拈线锭16720锭;自动换梭织机2918台,其中宽幅织机607台。
  1949~1988年,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棉纺纱锭从无到有,已形成年产16000吨的棉纱生产能力。织布生产能力从过去的年产354.6万米,提高到6697万米,提高了将近18倍。脱脂棉从1960年的50吨提高到150吨,脱脂纱布从50万米提高到1234万米,分别提高了2倍和24倍。1988年全系统共生产棉纱15162吨,其中精梳纱3800吨,比1978年生产的9579吨提高了51.2%;生产棉布6697万米,比1978年的4649万米提高了44%;生产脱脂纱布1359万米,比1978年的641万米提高了112%。
  各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几个公私合营的单织厂,建厂初期均使用国产50年代老设备,有的还使用二战前的日本产老设备和木制脚踏织布机。就是1965年续建的长春纺织厂,其主要设备也是1294D型细纱机和1511M-44″织布机。长纺建厂时生产的棉纱为10支到32支的纯棉纱,生产的布是平布、斜纹和少部分花达呢等中低档织物。其它单织厂除生产粗平布、小帆布外,还加工豆腐包、包皮布等低档低支产品。1983年以后,纺织产品市场发生变化,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家计划开始由全部收购变为选择收购,产品出现滞销。各企业开始注意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市场,使产品结构开始向高支、高密和高档次发展。1985年后,棉织产品开始走俏市场,各企业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积极更新改造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长春纺织厂到1988年,比建厂初期增加了17200枚纱锭和864头气流纺锭,使棉纱生产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同时,又增添了6.5套40台精梳设备,使精梳产品达到总产品的四分之一,提高了产品档次。同时还增加了234台75″宽幅织机,开发出宽幅织物生产线。长春市卫生材料厂1979年建成一个4800平方米的新厂房,增加了9792枚棉纱生产线,成为长春市第二个半全能棉纺织厂。同年,长春市南关区化学纤维纺织厂扩建后,形成了10000锭中长纤维生产线。这20000锭生产线形成后,扩大了长春市棉纱生产能力。同时各企业还对部分纺织工艺的其它辅机和公用工程设备进行了配套改造,使大批的生产设备发挥了潜力,提高了效率,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和强化科学管理,缩小了“织大于纺”的差距,使行业配套趋向合理,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生产水平
  长春地区的棉纺织企业经过40年的发展,企业素质不断提高,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企业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1981年,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1985年后,各企业都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突出了厂长的中心地位,发挥了厂长的作用。同时在企业内部普遍加强了技术改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经济承包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的质量意识,调动了职工的质量责任感和生产积极性,依靠技术进步和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使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实破性进展。如长纺1978年以前,由于单产水平低,每年只能生产5~6万件棉纱,最高的1976年才生产6.2万件,远远达不到年产8万件的设计生产能力。在质量上,棉纱一等一级品率徘徊在90%左右,棉布入库一等品率徘徊在75%左右,都达不到部颁三档标准。到1982年,经过3年恢复性整顿后,棉纱生产达80407件,棉布生产达3192.9万米,已达到和超过设计生产能力,反映出单产水平和设备效率的提高。棉纱一等一级品率达99.7%,进入部颁一档水平;棉布入库一等品率达93%,进入部颁二档水平,生产水平已处于全国同行业中上等水平。到1988年,棉纱一等一级品率达99.89%,棉布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8.38%,双双进入部颁一档水平。
  下面是棉纺织产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对比(以1988年与1978年对比,因为1979年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进入10年发展最快时期):
  棉纱:
  (一)单产(棉纱折合单产):1988年为37.21kg/千锭时,1978年为33.64kg/千锭时,提高33.57kg,接近部颁一档指标38千克/千锭时。
  (二)质量(棉纱一等一级以上品率):1988年为99.89%,超过部颁一档水平0.89个百分点,比1967年长纺建厂初期的96.78%提高了3.11个百分点,比1978年的92.78%提高了7.11个百分点。
  (三)原料消耗(棉纱统扯用棉量):1988年为1072.28千克/吨,比1978年的1058.5千克/吨多用13.78千克。主要原因是精梳产品比例增加,加大了耗棉量(精梳产品部颁耗棉为1368千克/吨,到1988年精梳产品比例已达到30%以上,而普梳产品部颁耗棉为1080千克/吨)。耗棉量通扯指标进入部颁一档水平。
  棉布:
  (一)单产(棉布织机混合台时产):长纺在1988年为20.08米/台时,比1978年的24.78米/台时下降了4.7米。反映了产品档次提高,高支、高密织物比例上升。长棉1988年为4.7米/台时(帆布高密,故单产低),比1978年的7.9米/台时下降了3.2米。以上两厂除产品高支、高密织物比例增加外,宽幅织物从无到有、比例上升,也是单产降低的一个重要缘故。
  (二)质量(棉布综合入库一等品率):长纺1988年为98.38%,比1978年的73.3%提高了25个百分点。长棉1988年为98.3%,比1978年的94.1%提高了4.2个百分点。长绒的灯芯绒和色织布厂的床单布,其入库一等品率均有明显提高。
  (三)原料消耗(百米布耗纱量):长纺1988年为13.79千克,比1978年的18.3千克减少了4.51千克。主要原因是产品档次提高,高支数细薄织物比例增加,另外也有管理水平提高、消耗下降的因素。长棉1988年为21.1千克,比1978年的21.8千克下降了0.7千克;比1966年的18.22千克增加了2.88千克。主要原因是宽幅织物增加,织物平均面积增大,耗纱量自然增多。
  其他产品的指标,由于相互之间的支数、经纬密、幅宽等变化较大,失去可比性,故而从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