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科技与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6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科技与教育
分类号: F426.8
页数: 5
页码: 124-12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二轻工业的科技与教育,其中包括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等。
关键词: 长春市 二轻工业 科技 教育

内容

二轻工业的基础是手工业,手工业的主要特点就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解放后,二轻工业生产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如何摆脱笨重的手工劳动,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职工,仍是个艰巨的任务。
  在科技管理方面,市二轻系统主要是进行了组织群众性的科技活动、技术改造、先进技术引进、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质量管理、科技情报信息、标准化和计量等工作。全系统每年都召开一次科技会议,总结、布置科技工作,表彰和奖励为二轻科技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定期组织优秀新产品和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活动,并多次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文化补课班等教育活动,为不断提高二轻系统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技术改造
  二轻系统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投资大多都以自筹资金为主,国家予以必要的贷款扶持。20世纪50年代,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资金,生产合作社是按“四项费用”的使用办法,在公积金中开支;合作工厂是按专项拨款的办法,在生产发展基金中开支。早期的技术改造统称为更新改造措施,主要是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扩大外延项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全系统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大多靠国家轻工业部投资来完成。1970~1978年,铝制品厂、衡器厂、眼镜厂、锹厂、制革厂、皮毛厂、文具厂、灯具厂、制锁厂、二锁厂、钢卷尺厂、皮毛机械厂等企业就得到轻工业部投资950万元,增加产值2900万元,增加利润310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以技术进步为目标发展生产力的方针,并在财政上实行优惠政策(即实行税前还贷),因而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投资额迅速增长,对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技术引进
  长期制约二轻工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就是设备落后,工艺简陋。为了改变落后状况,市二轻局从1978年起就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到1988年,仅5年时间,已从西德、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引进项目30个,共150台(套)。总投资额12417万元,用汇2516.5万美元。新增产值34248万元,增加利润5390.9万元,实现税金1880.3万元。其中,彩印厂1983年从西德进口的不干胶商标生产线,到1986年创产值400万元,利润40万元;衡器工业公司1985年从日本引进的115台汽车衡,到1986年仅一年创产值306万元,实现利润33.8万元;市塑料一厂1986年从日本引进的木纹膜生产线,当年投产即创产值157万元;洗衣机厂1984年从日本引进的40万台双桶洗衣机生产线,1986年创产值9908万元,实现利润833万元;扑克厂从西德引进的海德堡印刷机,1986年产量300万副,产值168万元,实现利润67万元。通过技术引进,使二轻系统的工艺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效益也大有增长。
  第三节 文化教育
  长春市二轻工业职工的文化教育始于1956年。当时,手工业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旧社会过来的手工业工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学艺靠的是老师傅的身教言传。而在新社会,职工思想觉悟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发展,均有赖于文化教育。是年,市手工业联社兴办了文化业余学校,教育经费由联社从总收入中按3%拨给。当时的教育方针是“扫盲、提高,并以扫盲为主”。通过文化教育扫除了不少文盲为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打下了基础。同时,为了培养手工业的专业人才,1964年初,市手工业管理局决定兴办长春市手工业联社中等技术学校,设置了美术、家具设计等专业,为二轻企业培养了一批工艺、技术人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受到冲击,职工文化教育随之停滞,二轻工业学校被撤销。
  为了解决职工文化素质逐年下降问题,1977年12月,市二轻局及所属各公司正式开办6所“七·二一”大学,即职工业余大学;同年,局又决定开办电大班,把电大教学纳入正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拨乱反正,气象一新,文化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5月31日,经市革委会决定,恢复了“文革”中一度中止的长春市二轻工业学校,该校设置了工艺美术、美术教育、日用工业品造型、染织产品设计、民间工艺设计、装潢设计、美术装潢等10多个专业,为二轻系统企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要全面开展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级技术补课(简称“双补”),市二轻局对此十分重视,于1982年组建了教育科,明确初中文化补课由教育科负责,初级技术补课由劳资科、技术科负责。1982~1984年,通过努力,全系统初中文化补课累计合格率达95%,初级技术补课合格率达90%,提前完成了中央规定的“双补”任务。至1986年,全系统有30多个企业被评为职工教育先进集体。
  第四节 技术培训
  一、初级技术培训
  市二轻职工多数是招工进来以后即上岗操作,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培训技术,所以实际技术水平很低。1981年,中央8号文件提出青壮年职工的实际操作水平要在1985年以前要普遍提高一至二级的要求。据此,市二轻系统从1981年开始,由各企业自行组织初级技术培训,重点是1968~1980年参加工作、未经培训的青壮年技工中属于三级工(含三级工)以下的技术工种和关键岗位的操作工。到1985年,经补课考核合格的累计达到4200人,占应补对象的90%。
  二、中级技术培训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关于加强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意见》,要求到1990年,将工人中级技术等级标准的比例,逐步提高到90%左右。市二轻局根据实际存在着一多(青年工人多)、二少(技术人员少,高、中级技术工人少)、三低(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的现状,首先抓了班组长和生产骨干的培训。1985年8月,首期中级技术工人培训班开学,共有各工种学员120人。其次制定了“通用工种集中办、相似工种联合办、专业工种本厂办”的办学方针,由市二轻局统一规划,分别组成五金、皮革、塑料、家电、家具、工艺美术等行业技工培训组,以大厂为龙头,采取以大帮小的办法举办培训班。到1988年,全系统共举办了20个工种的30个中技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700余人,通过应知、应会考试和考核,有620人领取了合格证。
  市二轻局还规定:凡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厂办业余职工学校、联校,都要举办各种上岗前的培训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二轻系统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全面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对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