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人
分类号: F426.8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二轻工业的工人人数、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全员劳动生产率、用工制度改革等。
关键词: 长春市 二轻工业 工人

内容

一、工人人数
  二轻系统工人人数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几十年中有许多变化,在同一个时期内也有增有减,有时波动较大。1956年实行合作化时,工人总数由1955年的4232人增加到11659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虽调出一部分职工支援“大炼钢铁”,但由于街道工业和公社工业的发展,二轻系统职工人数有明显增加,仅1958年到1959年,即增加职工3000多人。1960年,手工业系统部分企业继续升级过渡,公社企业仍有较大发展,职工人数达26500多人。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部分原来的手工业企业职工又从全民所有制退回到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比1960年增加了7500人。1962年在全面贯彻精简职工的政策以后,职工人数比1961年减少了四分之一。1978年按行业归口管理,二轻系统划出多、划入少,职工减少1000人。1987年,二轻系统的服装公司又划给市纺织局,减少职工2000余人。1988年职工人数为33594人,其中男职工为16105人,占职工总数的47.8%;女职工为17489人,占职工总数的52.2%。
  二、年龄结构
  由于二轻系统大多是老企业,每年都有一些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退休,再加上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因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招工。这样,青年工人的数量就占了职工总量的大多数。
  全系统职工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青年占职工总数的61%;36~50岁的中年占职工总数的32.8%;51岁以上的老年占职工总数的6.2%。平均年龄为33.2岁。
  三、文化结构
  全系统职工文化结构,大专以上的占职工总数的3%,中专占2.2%,高中占17.5%,初中占56.3%,小学占18.8%,文盲或半文盲占2.2%。
  四、全员劳动生产率
  二轻系统职工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957年每人达到4275元,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到了1961年,每人仅为1115元,下降了73.9%;从1962年调整后到196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906元/人,比1961年提高了3.4倍;“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又大幅度下降,每人仅为1204元,比1965年降低了74.4%;从1975年开始,全员劳动生产率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五、用工制度改革
  自手工业合作化以来,市二轻系统形成了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集体企业也和全民企业一样,职工同样捧起了“铁饭碗”。这种用工制度能进不能出,存在着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1986年7月1日,长春市人民政府颁发了《长春市劳动合同制试行办法》,对用工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长春市范围内的全民企业、事业和县以上集体企业招工,除特殊需要的单位和工种外,应全部招用合同制工人。同时还规定实行“公开招考,自愿报名,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对合同制工人的待遇、辞退、争议和管理等问题也都作了规定。市二轻系统按照规定首先在全民企业中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几年中,劳动合同制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到1988年底,合同制职工已达2424人,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7.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