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衡器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44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衡器工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7
页码: 76-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32年至1988年长春市二轻衡器工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衡器工业 二轻工业

内容

1932年,长春市的衡器工业仅有王家制秤铺、邢家制秤铺等几家私人手工业作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垄断东北的经济,在度量衡方面开始推行“度政统一”,将几家私人制秤铺合拢在一起,成立了“满洲计器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衡器工业公司的前身——“满洲计器股份有限公司长春支店”就在这时诞生了。当时了的厂址在铁北,共有5间小瓦房,面积为60平方米,全店职工20人,设备仅有1个砂轮机、1把手摇钻和4把老虎钳子,承担由日本东京、大坂等地发来的地中衡、台秤的修理和装配。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在东北发展度量衡的工业生产,将“满洲计器股份有限公司”收归伪满国有,并改名为“满洲计器株式会社”,厂址由铁北迁到三马路电车站西侧,并派中国资本家张亚东为理事长,日本人为副理事长。以长春为中心,在沈阳、哈尔滨等地设立了分社和支店。工厂人员逐年增加,到1941年,已由原来20人增加到120人,并增添了六尺皮带车床等设备,生产以修理为主,装配为辅,主要修理50~500kg的七、八种规格的台秤、地中衡产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工厂每况愈下,职工人数最少减至60人。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期间,人民政府派工作人员进驻工厂,帮助恢复发展生产。国民党占领长春以后,派长春市工业局秘书张士春为厂长,工程师潘宝树协助组织生产,因经营不善不久工厂便倒闭。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工厂工人在一片废墟上进行恢复建设。到1951年,开始生产大型衡器。1952年生产出了第一台轨道衡。1954年生产的精密天平经国家科委检测,定为二级高级天平。1956年开始为越南生产轨道衡,第一次向国外出口。1957年,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58人增加到310人,产量由600台增加到8400台,其中大型衡器400台。产值由6.6万元,增长到343.4万元。
  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1958年,该企业分成了两个厂——长春市工程机械厂和长春衡器厂。长春衡器厂迁到二道河子区吉林大路55号。分迁过来的职工人数为210人,机械设备17台,大都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旧设备。厂房是原水泥瓦厂的3栋地房,共400平方米,条件极为简陋。1958年企业开始从事传感器的研制和电子秤的生产。当时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思想指导下,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出许多不配套的半成品零件,利润指标逐年下降。1960年的实际利润为169.4万元,1961年减少到78.6万元,1962年又减少到17万元。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后,产品质量有了提高,电子秤的精度由百分之一提高到二百分之一。到1965年,企业已形成生产各种大型衡器、专用衡器、日用衡器等53个规格的23个品种、生产能力,成为年生产大型衡器350台、日用衡器4000台、种类齐全的专业化衡器制造企业。当时企业拥有主要设备47台,厂房作业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简易棚4900平方米。同年,长春衡器厂将日用衡器、台秤、案秤、盘秤移交给轻型衡器厂生产。
  1966年,国家为加快衡器工业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决定投资450万元对长春衡器厂进行扩建和改造。从2月份开始动工到1970年基本完工,先后改造了铸锻、机加、装配等主要车间,添置了比较先进的设备,改善了工人作业环境。这样,企业形成了具有年产大型专用衡器1200台的生产能力。在此期间,电子衡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为本溪钢铁公司、攀枝花钢厂等大型企业设计制造了250吨电子轨道衡等产品,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1975年,工厂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0平方米;职工人数为8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3人;机械设备531台;固定资产原值58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03万元,实现利润161.7万元。1966年,长春衡器厂接受了由中央军委第十四次会议确定的“158”军事工程的研制任务,9月28日由轻工业部直接下达布署,企业开始了液体定量秤、粉液减量定量秤的2个品种、6个规格,共20台的研制工作。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排除了“文革”的干扰,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6年末完成了总体方案和样机的设计,并于1967年春在北京通过了“158”工程联合设计组的审核、批准;年末召开了有“158”工程联合设计组、轻工业部、吉林省和长春市领导及用户单位参加的验收会议,会上对液体自动定量秤的总体设计方案、样机180小时的可靠性试验等一系列工作做了充分肯定。样机验收后,按修改后的设计任务书,进行了2个品种、6个规格的全面设计与生产。经过近4年的努力于1970年全部完成。
  “158”工程液体自动定量秤的试制以及批量生产,是我国衡器工业生产的一大进步,对机械衡器向机电结合,最后向电子衡器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加强国防、发展战术导弹及空间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企业的前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衡器厂职工人数增加到86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57万元,净值490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1万元,实现利润262万元。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在企业内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因而从1979年至1982年的四年间,共取得了科研成果79项。为加快发展速度,企业对设计人员实行了承包,落实了经济责任制,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定期完成设计任务。新产品、新品种、新规格不断增加。建国初期全厂只有3种规格的产品,到1982年,增加到17个品种、48个规格,先后为国家研制成功了2~3吨高精度测重仪4台,其中一台经中国计量科学院和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精度达到国内最高水平,为我国高精度衡器填补了空白。同时还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百吨标准轨道衡,它是大型检衡车的标准秤量设备,能自动计量、自动选码、数字显示,秤头部分由偏心轮带动光栅进行静态计量,台面起落采用液压、休止装置,配有自动控制的工作台,自动化程度较高,精度为两万分之一,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科技人员研制成功的“801”型打包秤量机是专为化纤厂化纤产品打包前进行秤量的专用设备,经纺织部设计院等有关部门审定,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这种产品的生产,不仅结束了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而且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以后,又相继研制成功了5吨粮秤、50吨油秤、煤塔枰、电子钢材秤以及在东南亚市场打开销路的2吨地上衡等。
  在此期间,为了使科技人员开发的新产品尽快地转变为生产力,企业抽掉了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工人充实了新产品车间,负责特殊品种、特殊规格以及难度较大的新产品研制工作,在短短的几年中,为黑龙江焦化厂设计制造了急需的焦炉煤塔用衡器;采用最新显示控制器技术的机电结合方法,为首都钢铁公司设计制造并安装了两台350吨轨道衡,使该用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几十万元的外汇。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衡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国家经委和吉林省于1981年决定对长春衡器厂进行技术改造,并列为“六五”期间国家550项重点改造项目之一。该厂组成了以李长库厂长、梁祖荃总工程师为主的筹建小组,并建立了引进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基建施工和设备引进工作。企业承担的称重传感器技改项目总投资近两千万元,引进了美国利维尔公司的称重传感制造技术和日本大和制衡株式会社的电子汽车衡制造技术,突破了国内在衡器主要配件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控制和箔式电阻应变计制造技术上长期徘徊的困境。为逐步实现“手动变自动,机械变电子”的目标,该厂确立了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方向,采取“以老养新”的措施,走研制与引进相结合的产品开发道路。同时开展了横向技术协作,先后与全国28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为解决原材料由进口变为国产的问题,该厂与吉林工学院、吉林工业大学、本溪冶金研究院、航空工业部101厂等单位共同研究攻关,经一年时间,这一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在消化引进技术过程中,该厂重视人才培训工作,先后派遣48人次赴美国、日本等国学习,在企业内部还举办了日语、英语、微机、计量、测试等专科学习班,为全面完成技改任务奠定了基础。
  新建的传感器车间1981年破土动工,到1986年底全面峻工。
  1985年,中国轻工机械总公司与长春市政府合资经营长春市衡器厂,从此企业更名为长春衡器工业公司。全公司共有职工101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润263.4万元。
  1987年7月,轻工业部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对长春衡器工业公司引进的称重传感器、显示器、应变计以及电子汽车衡的制造技术进行了全面验收,一致认为,公司引进的日本电子汽车衡技术材料已全部实行了国产化,赶上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传感器制造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至此,长春衡器工业公司的两项引进技术项目全部通过国家的验收,企业开始走上振兴发展的道路。
  1988年,公司共有全民职工1027人,其中男职工756人,女职工271人,平均技术等级五级;工程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工程师40人,技师7人,技术员42人;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694.1万元,净值为1259.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98台,仪器仪表113台,设备完好率达到90.5%。
  1988年,在受到政策调整和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等减利因素的影响下,公司完成产值1362.3万元,实现利润204.9万元。产量达到1156台,传感器1318支。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377元,主件项次合格率为97.3%,铸件废品率为7.48%,万元产值耗电量为626度,熔吨金属耗焦165公斤,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16%。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实行了党政分开,经理负责制,由经理组阁,形成了以经理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狠抓分配制度的改革,采取浮动工资、岗位工资、联产、联利、联销计酬、百分考核、设立厂内银行等措施,用经济杠杆调节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生产热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1987年,根据形势需要,在企业内部对经营科实行了销售大包干;对仪表车间、新产品车间、汽车队实行了独立核算、单独承包;对铸锻、机加、装配车间实行联合承包的办法,有力地强化了企业经营机制,使生产得到了发展。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公司还注重提高企业素质,从基础建设抓起,狠抓定额、档案、标准化、核算、物资管理、能源设备管理、安全文明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等项工作,取得了档案工作四级,标准化管理四级,计量检定二级等成果。1988年,公司跨入了省级先进企业行列。
  在产品质量方面,公司大力开发名优产品,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誉。到1988年为止,荣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32项,一批产品获国、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百吨标准轨道衡填补了国家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自动化控制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荣获国家经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科技协作成果奖”和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GGT静态轨道衡获国家标准局“科技四等奖”;电子汽车衡、无基坑拉杆秤、标准轨道衡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称重显示控制器、称重传感器、350吨轨道衡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奖”;“方向”牌SGT—3型地上衡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EGT—30B地中衡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EGT—15型地中衡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JSCS—30型系列无基坑电子汽车衡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并于1988年荣获了国家金牌奖。
  至1988年,公司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能制造各种规格、用途的工业用机械及电子大型专用衡器,其中包括:轨道衡、地中衡、地上衡、钢材秤、电子汽车衡、配料定量秤、化纤打包秤量机、工艺专用秤、高精秤等12个品种、159个规格的产品,同时还能生产3个品种、6个规格的称重显示控制器和多种结构规格的称重传感器,以及不同结构和用途的箔式电阻应变计,并承担小批量直至单台份的具有多种特殊功能衡器产品的设计制造业务。产品不仅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还远销国外。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