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金工具制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五金工具制造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辽王朝时期至1988年长春市二轻工业五金工具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行业 五金工具

内容

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起源甚早,远在辽王朝时期,民间的铁炉业就可锻造一些锤子和斧子。到1800年长春厅建立不久,民间就出现了铁炉业,锻造一些锤子、斧子、凿子、抹子、瓦刀等。
  民国时期,长春人口逐渐增多,工业、农业、建筑业有了较大发展,随之五金工具制造业亦出现了好势头。一些铁匠已不满足于一人一炉的规模,而开始招收徒弟或雇佣工人。根据《满洲工场名簿》记载,1923年5月,穆振怀创立了“同发炉”,共招收6名工人,主要生产斧子、锤子、凿子和刨刃。1931年9月,孙献廷又创立了“万盛炉”,招收4名工人,主要生产各种刃具。
  长春解放以后,五金工具制造业有了新的发展,职工增多,生产扩大。根据1949年12月《长春市工商业商业名录》记载,张至善在东大街创立的泰华铁工厂,有职工7人,固定资产5000元,流动资金2000元;华昌电焊条制造厂有职工10人,固定资产2144,流动资金1400元。
  为扶助五金工具制造业的生产,1951年,人民银行长春支行增加了对五金工具制造业的贷款,同合炉、福兴炉、泰华铁工厂等都因国家贷款的增加,较好地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1954年2月,铁炉业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第一铁工业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24名,除生产斧子、刀具外,还生产手把镐、铁叉子,并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加工铁房架子。到6月底,长春市第一铁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积累就达到了8000元。
  1956年,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合作化,先后成立了14个铁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总数达到864人,除生产各种刃具以外,还生产锯、大铲、圆锯片、滑车手动葫芦、轴承、铁锹、大勺、小勺、铁板笊篱和各种农具等。
  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很多集体企业开始“升级过渡”,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的企业也有一大部分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越并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长春市南关区机械厂(长春市起重工具厂的前身)于1958年由集体所有制过渡为全民所有制以后,立即招收了徒工200人,职工人数猛增到560人。长春市第八铁工业生产合作社(长春市钢锹厂的前身)也于1959年与第五、第六、第九、第十铁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剪刀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南关区日用铁工厂,规模也随之扩大。
  五金工具制造业的企业升级过渡以后,大部分转向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具生产,丢掉了五金工具的制造,从而造成了市场上的锤子、斧子、刨刃的短缺。
  1961年9月,五金工具制造业全面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一些在“大跃进”时期过渡为地方国营的企业,又重新变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南关区日用铁工厂划为6个合作社,第八铁工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长春市铁制品生产合作社,当时有职工117人。1958年过渡为地方国营的长春市日用铁工厂,于1962年8月划分为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即南关区日用铁制品合作社、南关区理发刀合作社、南关区铁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南关区第二铁工业生产合作社。划分后,职工人数减少,规模缩小,方便了企业经营,生产关系比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以后,五金工具制造业开始逐步恢复老产品,用以满足市场的需要。1962年恢复生产的老产品主要有:手推木工刨刃、木工机用刨刃、理发刀、筛底、铁筐、笊篱等。同时又开发了一些新产品,如手动葫芦、滑车、轴承、铁道螺丝等。这些产品,较好地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
  1965年1月,成立了长春市五金工业公司,对五金工具制造业实施领导。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的生产受到了冲击。开始两年,各个企业只抓“革命”,不抓生产,“停产闹革命”风靡一时,产值、产量大幅度下降。从1968年开始,企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整个行业的人员思想、生产环境、工作秩序日趋正常。1969年7月,五金工业公司被撤销,所属企业下放到各区管理。到1970年,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共有职工1038人,全年完成工业总值798万元,实现利润106.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1.8万元,净值89.3万元。同时增加了手推木工刨刃、木工机用刨刃、油灰刀、水箱拉链、低碳钢锹、窗纱、电焊条、理发刀、理发剪等产品的生产。
  70年代,五金工具制造业的生产逐步得到发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多,产品的品种也逐步增加。60年代整个行业生产的产品只有30余种,70年代则达到50多种,主要增加了电动葫芦、钢卷尺、缝皮机等产品。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经上级批准,1973年1月重新组建了五金机械工业公司,对五金工具制造业实施行业领导。1975年,五金工具制造业的职工人数达到1946人,比1970年增加了87.5%;完成工业总产值1540.2万元,比1970年提高了将近一倍;实现利润122.6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72.1万元,净值465.7万元,比1970年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1979年,为进一步搞好行业管理,经上级批准,长春市五金机械工业公司划分为两个公司,即五金工具工业公司和日用五金工业公司,五金工具制造业的12个企业划归五金工具工业公司领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把企业由过去的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在转轨变型过程中,工业刀片厂于1980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1980年,五金工具制造业的职工增加到2754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91.7万元,实现利润270.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14.7万元,净值724.6万元。
  在改革开放中,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按照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首先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推行了各种类型的经济责任制,抓紧了企业的基础工作,经过5年的企业整顿,全行业的13个企业通过检查验收,全部达到了合格标准。
  1983年,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实行了民主办厂,11个集体企业,根据职工的意愿,充分发扬民主,选举了厂长,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并在企业推行了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从1984年开始,全行业逐步实行了大包干、费用包干、五项经济指标包干、单项承包、全额浮动工资多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开展目标管理、企业整顿复查、验收和企业升级以及将竞争机制、风险机制、银行机制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后,有效地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挂起钩来,这样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有计划地控制了企业各种费用的支出,为提高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改革开放,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加快,企业、职工素质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84年,市工业刀片厂荣获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六好企业”光荣称号,全行业有7种产品被轻工业部和吉林省评为优质产品。
  针对企业设备落后、技术低下、生产力发展不快等问题,五金工具制造业加强了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通过改造旧设备、学习新技术等途径,发展企业生产。1985年,工业刀片厂从西德引进了生产硬质合金圆锯片的成套设备;钢卷尺厂从日本引进了1-5m印字机、10-50m印字机、树脂板制版机以及部分备件;电焊条厂从西德引进了油压涂粉机、送丝机、磨尾机等先进设备;起重工具厂也从国外引进了起重编链机等。同时,冶炼厂、钢锹厂、窗纱厂等大多数企业也都进行了技术改造,购置了新设备、新机器。冶炼厂采取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群策群力,攻克技术难关,自行制造安装了半自动化铸板生产线,彻底改变了过去反射炉放水靠人抬的生产状况。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不仅提高了五金工具制造业的产品质量,而且也开发了大批新产品。仅从1981年以后,全行业的新产品就增加了近30种,即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又较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1985年,职工人数增加到372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578.8万元,实现利润23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45.1万元,净值1001万元。
  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生产的硬质合金圆锯片、胶合板刀、刨花刀、鱼型刀、指接刀、双鼓轮刀、E5051、E5016、Q408、铸238、铸208型电焊条、GPI-1型、GP2-2型缝皮机、SW温度测试仪等产品,不仅畅销于东北及全国各地,而且还销往国外。链条、电动葫芦、钢卷尺、“梅花鹿”牌窗纱等产品,远销欧洲及东南亚20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取了大量外汇。
  改革10年,长春市五金工具制造业有了较大发展,1988年职工人数增加到3917;完成工业总产值3327.5万,比1978年提高了70%;实现利润276.2万元,比1978年提高了7.3%;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62.6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1倍;净值达到1735.8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92.3%。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