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日用五金制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8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日用五金制品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8
页码: 34-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辽王朝(公元916年)至1988年长春市二轻工业五金制品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行业 五金制品业

内容

日用五金制品业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长春兴起的时间较早。从辽王朝(公元916年)开始,就有了犁、锄、镰、镢、锹、镐、铡刀等手工业生产。清嘉庆5年(1800年),清政府在新立城设立长春厅以后,长春生产锄板、锄钩、镰刀的烘炉业就得到了发展。光绪32年(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经济逐渐侵入长春,在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得不到发展的情况下,手工业中的日用五金制品生产却得到了喘息抬头的机会。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地方政府对长春的手工业实行了一些奖励政策,从而刺激了日用五金制品业的生产。
  1913年(民国二年)时,长春日用五金制品业已初具规模,拥有金银匠铺20个,铜器行27个,铁器行120个,洋铁铺2个,铁匠炉21个,刀剪铺9个。这些制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保证了长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长春,并将长春定为伪满洲国的国都。随着机构和人口的增多,对日用五金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而使得五金制造业中的手工业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据1904年伪满洲国工场统计数字表明,长春当时日用五金制品业中的洋铁、烘炉等11个小行业的手工业店铺,即已达到一千多户,为解放前长春日用五金制品业发展的顶峰。当时主要产品有:靰鞡钉、烟袋锅、锄钩、镰刀、民用剪子、铁制方水桶、水壶、炉子、烟筒、菜刀、铁勺、马掌、马具、铁铧子、釜(相当锅)、炉条等。
  1942年以后,为了应付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手工业者的压迫和剥削,税收如毛,负担沉重,日用五金制品业的店铺一个接一个地倒闭,金银匠铺、铁器铺、烘炉业的手工业者大批失业,许多工人无活可做,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丢弃手艺到市场去出卖劳动力,生活相当困难。当时在长春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上辈子打爹骂娘,这辈子干洋铁行,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带窟窿的衣裳。”由此可以看出,日用五金制品业的个体手工业者,在日伪的残酷统治下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生活是多么地艰难!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占领长春以后,日用五金制品业的手工业者利用日伪时期残存的生产原料,开始进行恢复性生产。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反动政府对手工业者进行大肆掠夺和压榨,使得日用五金制品业日趋没落。到了1948年上半年,长春日用五金制品业全面崩溃,手工业厂家全部倒闭。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采取了免征税金、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长期贷款等有效措施,使日用五金制品业很快就恢复了生产。仅1949年,长春市人民政府就组织了109家铁炉业给林务局订做铁活,其中有马掌、斧子、锹和镐等,价值高达32万多元,为日用五金制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1949年长春市工商业名录记载,到1949年年底,机械器具制造修理业即达到了13户,有工人123人,职员26人,固定资金122550元,流动资金40950元;金属制品业达到4户,有工人5人,职员13人,固定资金19648元,流动资金14704元;铁匠炉业达到35户,有工人70人,职员38人,固定资金86300元,流动资金38940元;蹄铁业达到59户,有工人86人,固定资金12030元,流动资金10910元。
  经过一年的时间,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生产的产品就有了明显增加,不仅保证了数量,而且也提高了质量。生产的筒锹、锄板、镰刀、钢叉等农具,除供应长春市及周围各县以外,还有一半以上销往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
  1950年,铁炉业发展到68户,到了1953年,猛增到182户,其中有70多个马掌炉遍布于东大桥、民主街和二道河子一带。
  抗美援朝开始以后,军需生产任务大幅度增加,为五金制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仅1953年,五金制品业一次军需加工马掌就达到10万对之多,同时洋铁等产品也有较大数量的加工,并开始试制生产钣金制品——铁卷柜、手提金库、金库、圆水桶、洗衣盆等。
  在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过程中,长春市铁炉业差不多全部都为农村进行加工,生产锄板、锄钩、钢叉、锹、镐等,产品供不应求,使铁炉业呈现了一派兴旺景象。
  1953年与前几年相比较,无论是生产户数、人数,还是生产资金和生产总值,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从1954年开始,又逐渐有所减少,特别是日用五金制造业中的铁炉业、细小五金业和洋铁业,1955年与1953年比较,普遍下降。1953年铁炉业有185户,生产人员为970人,生产总值达970153元,而到了1955年,生产总值为832391元,为1953年的85.8%。小五金业1953年有44户,生产人员为132人,生产总值达103629元,到1955年生产户数减少到33户,为1953年的75%;人员减少到69人,为1953年的52.3%;生产总值减少到100106元,为1953年的96.6%。洋铁业下降的幅度更大,1953年有130户,1955年只剩63户,为1953年的48.4%;人员减少到7人,为1953年150人的51.3%;生产总值由1953年的111867元减少到104036元,为1953年的9.3%。
  长春市的日用五金制品业从1953年到1955年,生产户数、生产人数、生产资金、生产总值普遍下降,有些下降的幅度甚至较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缺乏计划性,一些行业只图眼前利益而一轰而上,造成加工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以及原材料供应不足以外,其他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以下几点;一是军需加工生产任务全部停止,使企业减少了生产门路;二是城市交通运输有了很大发展,汽车、电车逐渐增多,马车、胶车日益减少;三是压缩了城市基本建设,货运量减少,直接影响了马掌、马车等铁炉业的正常生产;四是外市县组织起了许多新的工业生产合作社,试制生产了很多铁器日用产品,如笊篱、钢叉、镐头、筒锹和大车铁活以及其他农具等,因而影响了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的产品销路,造成生产力过剩、生产萎缩、产品积压,许多生产日用五金制品的企业不得不另寻生产门路。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了“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2年5月,18名个体手工业劳动者就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了长春市日用五金制造业的第一个生产合作社——洋铁生产合作社。在这18名个体劳动者中,有走街串巷打洋铁活的,有开洋铁铺的,每个社员交纳股金100元,在大马路三道街租了3间门市房,开始了集体生产。
  1954年,第一铁工业生产合作社、剪刀生产合作社等也都先后组织起来,变个体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使企业的人员逐渐增加,资金增多,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到1956年初,整个行业即全部实现了合作化,从而在较大的范围内解放了生产力,使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56年,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共有生产合作社12个,生产小组2个,职工达到1248人。生产手段和生产设备也大有改变,虽然还多以手工操作为主,但有些企业已实现了半机械化,仅日用五金制品业中的五金机械和钣金薄铁两个小行业,就拥有各种车床43台,钻床21台,刨床7台,铣床2台,电动机5台,电铆机2台,电砂轮1台,手电钻21台,翻板机2台,压力机7台,滚床4台。生产虽然还多以加工为主,但有些企业已逐步转向制造,生产出了很多技术较高、质量较好的产品,如金库、卷柜、手提金库、水壶、水桶、烟筒、炉子、暖壶、川条、提梁耳子和喷雾器等。
  日用五金制品业实现合作化之初,领导班子比较精干,脱产人员较少,每个企业的领导干部2~3人,脱产人员5~7人,实行计件工资制,较好地贯彻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因而使社员发挥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有较大地提高。
  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合作化高潮来势很猛,加上对手工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工作上有些简单从事,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因而在一部分合作社中,特别是一部分新社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领导干部能力弱、生产组织安排不当、生产管理混乱、社员思想觉悟不高以及有的企业内部不团结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使新老生产合作社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1956年,长春市成立了日用五金和机械铁工专业联社,以加强对合作化之后的日用五金制品业的组织领导。同年第三季度,深入开展了整社工作,从生产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等3个方面入手,结合搞好生产和劳动竞赛,使企业普遍建立了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机构,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使社员进一步树立了爱社如家的思想。
  1957年8月,日用五金制品业普遍开展了工资调整工作。通过调整,全行业90%以上的职工都增加了收入。调整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0.1元,调整后为65.33元,提高了30.4%。特别是机械铁工业和钣金薄铁业提高的幅度更大。机械铁工业调整前月平均工资每人为49元,调整后为73.91元,增长幅度为50.8%;钣金薄铁业在调整前月工资为57.02元,调整后提高到76.12元,增长幅度为33.5%。工资的调整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调动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也促进了日用五金制品业生产的发展。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严重地冲击了日用五金制品业的正常发展。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在日用五金制品业泛滥成灾,企业盲目进行“大过渡、大升级、大合并”。洋铁生产合作社、第一铁工业生产合作社等企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提前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部分企业贪大求洋,合并转产,使生产偏离了满足市场需求、方便群众的方向。在此期间,平锅、斧子等39种五金产品被丢掉,群众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五金制品——菜刀、剪子等,产量大幅度减少,使长春市一度出现了“做衣没有扣,修鞋没有钉,贴大饼子没有锅”的紧张的局面。
  1958~1960年间,由于日用五金制品业开展了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虽然丢掉了一些老产品,但也研制和生产了一些新产品,如自行车锁、民用锁、抽屉锁、铝锅、铝壶、铝盆、农用喷粉器、烘干箱、铁路邮政车信格、全套邮政车装置和指甲剪等,铁窗纱、刀锯等产品还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后又颁发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苦干政策问题的规定》(简称手工业35条)。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了企业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一些升级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和合作工厂的企业,如洋铁生产合作社和第一铁工业生产合作社等,又重新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从而促进了日用五金制品生产的迅速发展。拉锁等一些日用五金制品相继得到开发,钢叉、铁锅、锄板等产品的产量逐渐得到提高,缺口较大的秋皮钉、鞋五眼、理发刀和民用锁等,其产量都比调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在增加产品产量的同时,还注重了挖潜节能,降低产品成本,很多产品不仅求产量多,而且要价格便宜。方锹在调整前每把出厂价格为1.68元,调整后价格减少到1.35元,下降幅度为19.6%;小锹调整前每把价格1.68元,调整后为1.30元,下降幅度为22.6%;手制筒锹调整前每把出厂价格为2.50元,调整后为1.95元,下降幅度为22%。通过贯彻手工业35条和对企业实施调整,日用五金制品业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产品增加了,质量提高了,成本下降了,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为加强对日用五金制品业的领导,1965年成立了长春市五金工业公司,所属42个企业,拥有职工4260人。
  1966年全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所有企业全部卷进了“文革”的漩涡。开始两年,大多数企业只闹革命,不搞生产,使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到1968年生产才有所恢复。以后情况恶化,企业亏损,职工开不出工资,停产闹革命,企业就要崩溃,干部和职工深深感到这样下去企业没出路,干部没出路,职工也没出路,只有抓好生产,企业才能发展。因此,很多企业的重振旗鼓,坚持生产,使生产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到1976年,日用五金制品业共有企业17个,职工4449人。
  长春市五金工业公司于1968年7月撤销,1973年1月又重新组建了五金机械工业公司。
  1979年3月,长春市五金机械工业公司一分为二,划成了两个公司,即长春市日用五金工业公司和长春市五金工具工业公司。日用五金工业公司下属铝制品厂、制锁厂、二轻机械厂等17个企业,全公司有职工560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61.5万元,净值1183.4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万元,比1978年增长21.5%;实现利润299.3万元,比1978年提高5.9%。同时,高压锅、防风打火机、拉锁、灯具和保温车等新产品相继问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日用五金制品业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同时,全面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把企业由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等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企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1984年,日用五金制品业共有职工5841人,固定资产原值2517.5万元,净值1552.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153万元,实现利润438.7万元。与1979年相比较,职工增加了235人,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35.2%,净值增加了31.2%,产值提高了17.6%,利润提高了46.6%。
  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抓紧了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第一钣金厂、铝制品厂、制锁厂、眼镜厂等很多企业都改造了设备,派人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1983年,拉锁厂从西德、瑞士引进了注塑拉锁生产线;1984年,涤纶拉锁厂又从法国、瑞士、比利时引进了涤纶拉链生产线,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涤纶拉链填补了吉林省的空白,注塑拉锁畅销于13个省、市。
  1985年,日用五金制品业所属的15个集体企业中,有13个企业民主选举了厂长,刀剪厂进行了企业租赁试点。在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落实了厂长负责制,实行厂长组阁,干部选聘,优化组合。所有企业都把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银行机制引入了自己的经营活动中,除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签定承包合同外,还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经济承包,分别不同岗位签定承包合同。企业还建立了厂内银行,实行了“全员抵押承包”。制锁厂、眼镜厂等部分企业,还与上海、河北等一些省、市的企业开展了横向经济联合,所有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和经济效益。
  通过改革,日用五金制品业所属企业的产值、利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铝制品厂1983年利润第一次超百万,达到124.4万元,比1982年提高了92.6%;1984年又提高到223.8万元。从1983年到1988年的6年间,铝制品厂的利润一直都保持在200万元左右。第一钣金厂、制锁厂和铸锅厂等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得也都十分明显。
  1986年,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有企业16个,职工5625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91.8万元,净值2189.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656万元,实现利润504.5万元。
  1987年3月,长春市标牌厂、长春市家用电器厂从日用五金工业公司划出,归属长春市君子兰电器工业公司。
  1988年,长春市铝合金制品厂被长春市制锁厂所兼并,增强了企业活力。
  在改革开放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五金制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老、大、粗产品逐步被淘汰,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新产品接连打入市场。“郑发”菜刀“信义”牌薄铁剪子、压力锅相继恢复生产,M756型高档镀金眼镜架、密集书架、涤纶拉链、装饰灯具等新产品逐渐得到开发,整个行业有13种产品荣获了轻工业部和吉林省的优质产品称号。至1988年,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达到60余种。主要产品有:铁卷柜、金库、文件箱、密集书架、保温车、民用挂锁、自行车锁、汽车门锁、仪表箱锁、门暗锁、菜刀、薄铁剪子、民用剪子、铝盆、铝锅、铝大勺、铝印锅盖、铝帘、铝铲、金属眼镜架、金属拉链、注塑拉链、涤纶拉链、铸铁锅、铸铁炉具、铸铁大勺、三爪锅、炒勺、圆水桶、喂大罗、小水壶、土撮子、桶子壶、烟筒、拐脖、油桶、塑料包装桶、树脂胶桶、消泡桶、瓦铁、脊瓦、伸缩性铁拉窗、铝水壶、铝饭盒、压力锅、民用灯具、建筑灯具、工矿灯具、道路灯具、装饰灯具、特种灯具、车辆灯具和舞台灯具等。长春市日用五金制品业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一些企业因转产与其他企业组成新的行业之外,到1988年,日用五金制品业尚有12个企业、职工492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91.9万元,净值2323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90.9万元,实现利润508.6万元,是长春市轻工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