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外经济援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对外经济援助
分类号: F752.67
页数: 25
页码: 395-4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援助情况,分别记述了援外建筑施工人员、援外成套项目、培训实习生、援外医疗队、援外商品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对外经济技术 援助

内容

一、援外建筑施工人员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是对外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而向受援国派出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则是对外经援的一种方式。长春市从50年代到70年代曾先后参与国家援建的蒙古和坦桑尼亚、赞比亚成套项目中提供的建筑施工技术力量2 119人次。
  1955年,根据国家援建蒙古人民共和国成套项目,由国家的统一安排,指定以临近蒙古的吉林省为主,与黑龙江、山东、上海等省市选派大批建筑施工人员赴蒙古援建基本建设工程。全省派出援蒙工人2448人,其中长春以市建筑工程公司为主体,并从其他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选派了以建筑技术工人为主,包括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共2000名的建筑施工队伍。其中仅工人1438名,内有各工种的技术工人1257人,占赴蒙工人总数的87.4%;力工和勤杂工181人,占工人总数的12.6%。在技术工人中,4级以上的技术工人(含4级)占74.4%。援蒙建筑施工队伍于1955年5月分3批赴蒙。
  为加强对援蒙施工队伍的领导,选派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林昭信担任总负责人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市建筑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希泉和公司机关党支部副书记郎国丰为第二、第三批带队人。到1963年长春市援蒙人员同其他省市选派的施工队伍一道为蒙古修建了一大批工厂、商店、学校、市政工程及民用住宅等项目。仅建设乌兰巴托市居民住宅共16.86万平方米,修建乌兰巴托市内道路和市郊公路共82.3公里,铺设柏油路面48.7万平方米,敷设排水管道9.7公里,修建市内广场10万平方米,为国家盈得了荣誉,也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作出了贡献,并受到蒙古人民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蒙古人民党机关报《真理报》曾多次刊载文章,赞扬中蒙人民的友谊,赞扬中国工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忘我的劳动热忱。蒙古政府并奖励表彰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市建筑工程公司的朱希泉等一批同志被授予“金星勋章”。这对增进长春市同受援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推动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0年,长春铁路分局受铁道部招收,共选调80名优秀铁路员工分赴赞比亚和坦桑尼亚,援建坦赞铁路,其中工人47人,干部33人,此后又陆续选派23名人员(包括二次出国人员),共派出103人次。派出的人员有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员、运输员、安全检查员、统计员、会计员、医务人员和政工干部。到国外有的参加援建专家组,有的担任工段长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派出的人员坚持按照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过硬、身体素质过硬的条件选调的。出国人员以国际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的准则,勤奋地工作。夜以继日的战斗在坦赞铁路线上。全长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的援外项目。这条铁路从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5月全部建成通车,成为连接坦赞两国的重要交通干线,促进了坦赞两国的经济交流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发展,这里都凝结了长春市援外人员的一份心血。
  1974年,吉林省卫生厅援建的索马里的妇产科医院由白求恩医科大学选派1名施工组组长,1975年长春市卫生医疗系统及白求恩医大、省人民医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医疗器械厂等单位派出的工艺技术员、大型医疗设备安装检修人员及水电焊、木工、钣金工等7人,同全省其他地区援索人员一道为建成索马里妇产科医院,增进中索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5至1976年,吉林省卫生厅、建设厅援建的阿富汗坎大哈地区医院,由省人民医院、省卫生防疫站、省药检所、长春医疗器械厂及长春市医疗系统派出的设备安装、医生、司机、厨师、木工等业务技术人员8名,他们的辛勤工作也播下了中阿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
  二、援外成套项目
  援建成套项目是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重要方式。其内容是:由中国方面负责项目的考察、设计,提供全部或部分成套设备、建筑材料,派人组织或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面提供技术援助。自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我国根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以支援兄弟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支援半独立的国家取得独立;支援新独立的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增加各国人民团结和力量,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为出发点。本着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家的主权不附加任何条件,帮助受援国逐步走向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等原则,中国政府同第三世界国家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按照这些协议,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从60年代以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六三六厂作为国家指定的承建厂先后援建了朝鲜、古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5个国家的6个成套项目,承建项目总额为8 252.92万元,解决了这些国家发展生产的急需。
  1.援建朝鲜的气门芯和气门咀分厂
  根据中朝两国政府1961年3月28日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原第一机械工业部指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承建了朝鲜满浦市鸭绿江轮胎厂的气门芯和气门咀分厂。1963年10月24日援朝设计组赴朝鲜考察。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年产33万个气门咀和200万个气门芯分厂的设计任务书。根据设计任务,第一汽车制造厂完成了工艺试验,产品设计资料的提供、施工图纸的设计、工艺装备和基本设计制造、非标准设备的设计等项工作,并提供动力设备82台、工艺装备408种,总投资61.45万元,分厂于1967年建成投产。
  2.援建古巴汽车配件联合企业成套项目
  根据中巴两国政府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61年3月15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援建古巴建设汽车配件联合企业及其中活塞环和减震器厂的成套项目任务。1962年4月19日“一汽”成立援古办公室。同年7月14日完成联合企业的总体规划。1964年11月15日完成设计并分交设备。到1965年末援古项目用于产品试制试验,购买实验材料,建立实验基地等经费320.88万元,完成技术资料373件,11112份的编制和翻译,其中的258种9000份已按协议交给古巴,原定1966年三、四季度建成投产,但1966年以后,由于古巴反华,使援建工作无法进行而被迫停建。
  3.援建罗马尼亚钽电解电容器生产项目
  1970年罗马尼亚遭受严重水灾。同年11月中罗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国给予罗马尼亚提供成套设备的长期无息贷款的协定。在贷款项下,中国政府向罗马尼亚政府提供一批成套项目和单项设备,其中援建罗马尼亚固体钽电解电容器生产线项目由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安排长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七九三厂)承担。根据合同规定,中国承担提供扩大初步设计及全套设备57种139台;负责设备的调正试车和试生产的技术指导;提供试生产的工装、材料、易损件;培训罗马尼亚实习生。由罗方负责工厂的建筑和施工及部分能提供的设备、仪器、材料或派遣实习生。七九三厂接受任务后,成立了援外办公室。制定了筹建计划,包括建厂考察;提出扩大初步设计;组织协作厂搞三结合(筹建单位、协作单位、施工单位)的现场设计;对试制的样机进行工艺性、可靠性、稳定性考验;正式设备验收和发运,培训罗方实习生;派遣技术人员到现场作技术指导等。从开始筹建到工程竣工用了4年的时间。1976年4月到10月的设备调试和生产过程中,在中罗双方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使该项目一次试车成功。这个项目的总投资额438.5万元,年产电容器100万只,产品合格率合同规定70%,实际达到75 — 80%。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该厂的任务,并受到罗方和中方主管部的肯定和表扬。
  4.援建罗马尼亚汽车模具厂成套项目
  根据中罗两国政府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71年原四机部又把援建罗马尼来肯布隆格汽车模具厂的任务交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承担。同年7月“一汽”派出考察组,并签署了《关于援建汽车模具厂项目确定问题纪要》。1972年完成年产1600吨(1604套)汽车模具的扩大初步设计。1973年开始分交设备。汽车厂共提供144种229台设备,占设备总数的75%。1976年3月至1982年派出援建人员43人次,协助安装调试。1982年4月20日双方签署《援建肯布隆格汽车模具厂投产证书》。为了尽早实现模具厂的自给,在建厂过程中,中罗双方人员密切合作,利用已建成的生产能力分期投产。1982年工厂全部建成后,成为罗马尼亚最大的汽车模具专业厂。拥有1000吨、800吨压力机以及仿型铣床、膛床、电火花机床等各种设备近200台。实际产量已超过设计水平,达到年产2000吨。产品不仅满足了其本国需要,还有部分出口。该项目的建成,为发展罗马尼亚的机械工业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5.援建阿尔巴尼亚汽车配件厂成套项目
  根据中阿两国政府于1970年10月16日在北京签订的《关于中国向阿尔巴亚提供成套项目议定书》,1972年9月对外经济联络部指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承建厂,援建阿尔巴尼亚恩维尔——霍查机械厂,即阿尔巴亚汽车配件厂。北京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等作为协作厂。1973年1月成立了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为组长,一机部汽车工厂设计处处长为副组长,各协作厂为成员的筹建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援阿办公室,陈振康任办公室主任和国外工程技术组副组长兼总工程师。
  阿汽车配件厂规模为年产黄河、解放、跃进、北京212等4个车型1.6万辆份838种、400万件的汽车配件。1972年9月“一汽”承担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后,1973年2月开始扩大初步设计。仅用3个月的时间,顺利地通过了中间部审和国外送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扬。1974年11月开始分交设备,共提供了305台设备和4.3万套工装。1975年3月开始土建施工。1977年4月厂房建成。到1985年5月,该项目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对于援建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受到了省援外工作会议的表彰和主管部的称赞。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援建这个项目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使筹建工作迂到很大困难,特别是设备订货工作难于落实。该厂援外工作组,在扩初设计期间,就派出50多名同志,参加了订货摸底工作。根据援外项目程序的规定,设备订货工作要等施工设计图纸全部结束后方准进行。他们从当时国内设备提供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分段按程序办理的方法。即在某一部分施工工艺方案确定不变的前提下,提早进行设备订货,尤其是对于重大关键设备、轮翻生产设备和需要改装的设备更是提前进行。至1975年施工图纸设计结束时,这个项目的设备已有百分之九十落实了订货,使整个项目的筹建工作进展提前一年半的时间。他们本着帮助受援国建设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的原则,精打细算,能省就省。项目总概算为2800万元,到1978年完成投资1885.2万元,全部竣工予计费用不超过2300万元。阿方领导也不得不一再承认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土建施工设计和提供的设备物资质量是好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很精心的,进度是快的。但在1976年以后,在工程项目行将全部竣工的关键时刻,阿尔巴尼亚领导集团一再掀起反华恶浪。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援建工作也一反常态,并设置层层障碍。特别是1976年11月阿党“七大”公开反华后,阿方处处与工作组为难,使援建项目无法进行,被迫于1978年7月终止了援建工作。
  6.援巴基斯坦坦克修理厂项目
  根据中巴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74年五机部将援建巴基斯坦坦克修理厂任务安排给长春六三六厂承担。该项目是国家重点援外项目之一。建厂规模为年修理59式坦克柴油发动机450台,制造易损件3196项,修理件641项的生产能力。六三六厂是主承建厂,还有4个副筹建厂、十几个协作厂。项目大、单位多,需由六三六厂统一组织。而且完成这个项目需提供工装1450项,5525套件,件数多,批量大。
  该厂接受任务后,专门成立了援外科。为做好援建工作,加强援建物资的落实与管理。编印了《援外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条例》,制定了工艺员、设计员、翻译员、审核员、描图员等的岗位责任制和“工装配套试验制度”,根据外经部、五机部《关于援外物资包装发运办法》,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具体措施。还组织职工大练涂漆、捆扎、包装、装箱、制单等发运基本功,培养过硬本领,使事故消灭在国内。保证了大量援建物资及时安全地发往国外。他们想国外之所想,急国外之所急,到各地协作厂加强催货,及时满足国外建厂进度的需要。1977年发往巴方生产用材料300多吨、设备2千多份、工具1千多项(1万多套、件),保证了国外建厂进度。巴方代表夏赫将军见到发去的大批物资高兴地伸出大姆指说:“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援助我们是真心实意的,是无私的。中国在迂到重大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发来这么多物资,我代表巴方表示感谢”。①(1978年吉林省档案馆全宗41,目录25,卷号68)
  该厂援外科的同志,在援建过程中,把坚持节约挖潜,少花钱多办事,尽可能减轻受援国的负担作为出发点。如援外物资品种多、规格复杂,有些物资国内订货困难。像双砂轮齿机、特殊规格的滚齿机等10台设备国内没货。主管部批准可从美国、法国、日本转口供应。他们考虑进口供应价格高,需要外汇多,便坚持不外进,并派出一批人到全国几个机床厂搞调研,有的厂过去生产过,现已转产没有货;有的厂正在试验之中,产品不过关,不能出口。他们就深入车间,拜老工人为师,共同劳动,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一一攻克难关,产品达到了工艺要求。不仅节约外汇30多万美元,为祖国争了光,而且填补了我国暂时缺少的货源,推动了国内生产技术的提高。他们无论到外地催货、发运、还是在厂内包装、除锈和运输物资,全靠自己动手。1977年发出39批物资,有35批是他们自己动手发运的,节约用工1575人次,工资2290多元。1980年已全部交完设备材料,指导设备安装和试生产。该项目原计划投资3577万元,实际只用了2941万元。1978年该厂援外科被评为全省援外先进集体。
  此外,70年代到80年代,根据中国政府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关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长春的9个单位作为主要协作单位和2个单位作为主设计单位完成了对7个国家援建的11个成套项目的协作任务和设计任务。如:
  长春六三六厂作为主要协作厂于1978年协助承建单位内蒙六一七厂援建了阿尔巴尼亚坦克配件制造厂的项目;
  长春七九三厂作为主要协作厂于1974年协助承建厂四川成都七一五厂,完成了援建阿尔巴尼亚无线电元件厂的项目;
  长春市拖拉机厂作为主要协作单位于1970年协助承建厂河南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援建阿尔巴尼亚拖拉机配件厂扩建项目;
  长春第一汽车制厂作为主要协作单位,于1975年协助承建厂河南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援建阿尔巴尼亚球铁曲轴生产线项目;
  长春市橡胶厂作为主要协作厂于1975年协同承建单位上海市橡胶公司筹建的阿尔巴尼亚橡胶制品厂项目(此项目也因阿领导集团反华中途停建);
  长春市印刷机械厂作为主要协助单位于1978年协同承建单位北京市人民机械厂,完成了援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印刷机械厂的项目;
  长春市卫生局、建工局作为主要协作单位于1983年协助承建单位中国吉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援建了圭亚那医院改造项目;
  长春生物制品所作为主要协作单位,于1979年协同承建单位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援建坦桑尼亚生物制品车间和柬埔寨生物制品组两个成套项目;
  长春给水排水设计院,1977年作为设计单位,承担了由吉林省建委援建埃塞俄比亚第一、二期打井供水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
  长春东北电力设计院,于1970年承担由吉林省建委援建的朝鲜4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的设计任务。
  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建成套项目,解决了受援国发展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交通通讯、化工工业及供水等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某些急需,增强了这些国家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能力,也支持了受援国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控制与干涉的正义斗争,增强了国际反帝、反霸、反殖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援建单位的实际行动也加深了同受援国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如1970年国家将援朝40千瓦火力发电厂工程设计交给长春东北电力设计院承担。共有10多个设计专业,参加设计的人员达60多人,专业多、人员多、任务重,该院金克明为首的设计组认真贯彻援外8项原则和援外方针、政策,竞竞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不仅受到国内的表彰,而且受到朝鲜的赞扬。他们为使设计符合受援国国情,体谅对方困难,反复修改设计。1600号工程,朝方在双方未配合设计前,即对化学水处理室进行了洞开挖。配合设计时,洞体已经形成,由于地面标高不一致,不符合中方水处理设计布置的要求。设计组经过反复研究,从受援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朝方开挖洞室的困难。根据朝方提供的现场资料,先后5次修改了已经完成的设计,对此朝鲜同志满意地说:“中国同志不辞辛苦,屡改设计,我们很感谢。”在施工图的联合设计中,设计组发现220千伏的配电装置的出线洞洞体局部地方狭窄,满足不了电气安全距离要求。这时朝方已经将出线洞洞体打完并衬砌好。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组不是坚持让朝方反工修改洞体,而是主动想办法修改工艺设计,采取加两个穿墙管道,缩小线洞距离的措施,解决了出线洞洞体局部狭小的问题,朝方非常满意。1200号电站厂址是由朝方选定的,他们在未做地质勘探的情况下,确定了主厂房的位置。设计组认为大型发电厂厂房高,设备大,地下沟管复杂,在没有地质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设计是不利的。他们以诚恳的态度反复说明弊端后,朝方很理解。并进行了详细钻探,结果发现主厂房位于旧河床,构造复杂,处于地下水位高的地段。如在此建厂房不仅投资大,施工困难,工期长,而且影响电厂今后的安全运行。朝鲜同志深为感触地说:“虽然土建是我们负责,但你们真心实意为我们着想,避免了后患”。最后将主厂房移到地质条件好的地段。同时他们在不违背设计原则的情况下,尽量照顾朝方的要求。由金克明同志为首设计的援朝1600号4台火力发电机和4台锅炉于1978年初正常投入生产,并达到电厂的设计容量20万千瓦,受到了国家和省的表彰。并于当年3月2日金日成主席到电厂视察。对电厂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深表满意,并给予表扬。从而增进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两国团结合作关系的发展。
  通过援建成套项目,也促进了国内某些生产技术的发展。如东北电力设计院援外设计组不仅搞好电站设计,并把配套设备的技术资料落实到制造厂,积极为制造厂生产设备创造条件。在设计中需要用40周波的保护屏是由上海继电器厂研究试制,但该厂由于技术力量不足,接受这个任务困难很大。他们及时与院领导和专业设计人员研究,决定抽调3名技术骨干人员,配合制造厂进行研制工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8种保护屏的试制任务。不仅满足了援朝电站设计工程的要求,而且为制造厂补充了多种新产品。
  三、培训实习生
  为受援国培训实习生是对外提供智力援助,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通常是援外成套项目的一个内容。
  根据中国对外经援8项原则中的第7项“中国政府对外提供任何一项技术援助的时候,保证使受援国家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的原则,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府间的有关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下,从50年代以来,长春已有十几个单位为受援国培训了数百名实习生(不包括在长的外国留学生)。
  1957年为支援朝鲜的战后恢复,接受156名朝鲜实习生。其中长春市衡器厂52名;吉林省送变电第三工程局6名;吉林省电力设计院1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96名;长春市卷烟厂1名。这些实习生分别于1956年的2月、8月来长。在156人中,多数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为朝鲜扶养的战争受灾孤儿。停战后,根据朝鲜政府的要求,继续留在中国学习技术,都是未满20岁的青年,少数是来华实习的技术工人。1958年9月至1959年9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又一次为朝鲜培训115名技术工人。
  从1959年到1971年,长春市为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又培训了一批实习生。如1964年1月在清华大学学习的4名留学生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实习。1968年长春客车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省农业机械修配厂、长春市汽油机厂、长春电动工具厂为越南培训了一批实习生。
  1973至1976年,长春的一些工厂还为本厂援建的成套项目又培训了一批实习生。如197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该厂援建的阿尔巴尼亚汽配厂培训40名实习生。1974年长春七九三厂为该厂援建的罗马尼亚固体钽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培训15名实习生。1975年该厂又为援助阿尔巴尼亚扩建汽配厂培训13名实习生。197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该厂援建的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汽车模具厂培训8名实习生。
  各单位对接受培训实习生任务都很重视,制定实习计划。有领导分工,有专门机构负责。并挑选技术好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负责实习生的培训工作。一些单位还对实习生建立中间考工制度,保证实习生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回国后能熟练地进行技术操作。在食宿和医疗保健方面,由接收单位和省指定的饭店、招待所、医疗单位分工负责,得到精心的安排,从而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进行。
  通过培训实习生,为受援国培养了自己的技术力量。对于援建的成套生产项目正常运转,发挥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受援国开发利用其本国资源逐步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继续搞好对外经援项目为受援国培训实习生外,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把培训外国实习生或研修生还作为科技交流合作项目实行有偿培训。1984年通过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同日本国针灸师研修协会续签的1983年至1985年科技合作合同,白求恩医科大学于当年5月至9月两批为日方培训了60名针灸人员,收取外汇1200万日元。这些日方研修人员通过学习、考察、进修、实习,掌握了针灸技术。
  四、援外医疗队
  派遣援外医疗队是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又一个重要方式。从1963年起,中国应邀派遣援外医疗队。到1988年全国已有37个队(组)分布在37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个医疗点。
  长春市首次派出医务人员,参加援外医疗队是1964年5月由市医院选派1名内科医师参加吉林省援助尼泊尔王国的医疗队。历时2年,1966年回国。从1969年开始,长春地区卫生系统及在吉林省医院、医大各属医院及厂矿医院等医务人员参加援助索马里医疗队。
  根据卫生部统一筹组,援索医疗队作为一个援外项目由吉林省承担。援索医疗队是从1965年起先由上海派出的。1968年8月卫生部转交给吉林省承担。
  在吉林省卫生厅的统一安排下,从1969年4月省第一批往索马里派遣医疗队开始,长春地区就承担了派遣援索医疗队员的任务。到1988年末,长春地区有白求恩医大、医大一院、医大二院、医大三院、医大四院、中医学院、中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职业病院、市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产科医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柴油机厂职工医院、长纺职工医院、宽城区医院、二道河子区医院、市卫生学校、农安县医院、九台县医院、德惠县医院、榆树县医院、双阳县医院等23个医疗单位,分20批先后派出157名各类医务人员。其中绝大多数是主治医师、主任和副主任医师、检验师、药师、麻醉师、讲师、教授等中高级医务人员。还有随队的炊事员、司机、翻译等。1978年第7批援索医疗队曾选派市卫生局副局长邹柯同志去索并担任医疗队长。这些队员分布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贝纳迪尔医院和其他城市的哈尔格萨医院、加尔卡尤医院等3个医疗点工作。派遣的人员每隔两年轮换一次。
  所派人员都是各单位经过严格挑选医术精湛、医德优良的。派出前参加省卫生厅统一组织的予备队学习或到农村巡回医疗,经过组织上、思想上、技术上的严格训练。
  参加援索的医疗队员,发挥国际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白求恩为榜样,高度负责,忘我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受援国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为解除成千上万患者的病痛作了大量工作。仅据1988年2月至11月3个医疗点统计。长春派出的医疗队员同省内其他地区的医疗队员并肩作战,医疗门诊病人28677人,接待住院人数1718人,针灸患者4820人,手术患者536人,挽救危难病人388人,治疗疑难病人134人,还为受援国培训一批医疗卫生人员。20年来医疗队员在环境艰苦、医疗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创造条件,以优良的技术和高度责任感,不仅诊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治愈了一些疑难病和顽症,成功地进行了高难度手术,他们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受援国的热烈欢迎,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并撒下了友谊的种子。
  1970年底,索马里发生霍乱,医疗队员争先恐后立即奔赴疫区进行抢救。并提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索马里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口号,很快控制了疫情。1972年4月木杜格州发生严重流行性感冒并发肺炎,几天内死亡50多人。医疗队员立即赶赴现场,在木刺树林里集中400多病患,冒着40度高温,日夜抢救14天,使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索马里政府为此向中国政府发了照会,对中国医疗队表示感谢。
  1975年上半年,索马里旱灾严重,疾病流行,死亡威协每一个灾民,医疗队员在中国驻索使馆和医疗队党支部的领导下,都参加了小分队,深入木杜格州的3个灾区进行治病防病。从2月到4月初往返3次,行程3千余里,诊治病人3万余人次。他们的行动深受索马里人民的赞扬。一位州卫生官员说:“在索马里有意大利医生,有苏联医生,但只有中国医生才能到外国人不能去的地方送医送药,因为你们不怕苦不怕累,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一位区长赠送给一只小羊(医疗队员谢绝了),并说:“你们中国人,给我们修路、找水、派医生,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还到灾区送医送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在灾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见到中国医生就喊:“西那飞扬!”(中国好!)
  医疗队员在索马里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有一次医疗队收治了一名叫杜玛的女患,她腹腔有一个特大卵巢囊肿瘤。入院前病人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在美国人医院住了3个月,被宣判为“不治之症”,推出医院大门。而中国医疗队,在没有病理,没有超声、免疫及特殊化验等设备的条件下,靠集体力量,成功地为这位患者切除了72斤重的假粘液性卵巢肿瘤。手术后伤口一次愈合,25天出院。临走时紧握医生的手激动地说:“以前我几年不能行动,是中国医生驱走了我身上的病魔,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并不断高呼“中国好!”、“毛主席万岁!”。这件事轰动整个索马里,报纸、电台进行了报导和广播,对外影响很大。
  1977年西亚德总统去加尔卡尤视察,不幸发生了车祸被撞伤,由于医疗队员的积报抢救和精心治疗,很快恢复了健康。西亚德总统非常感激中国医生,并给中国大使馆写了感谢信。信中说:“摩加迪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我在加尔卡尤附近迂到车祸后,我与我的随行人员受到中国医疗队在该市工作的医生们的精心和最人道的治疗,如蒙你向那些医生们转达我的衷心感谢,将不胜感激。他们及时的行动和精心照料,使我们解除了极大痛苦。我赞扬这些中国医生及其助手们彻底地执行了毛泽东思想的原则,这些原则主张兄弟友谊和为人类服务。我再一次以我个人的名义,并代表我的随行人员向中国医生以及友好的中国政府表示我们深切的谢意。友好的中国政府尽管也需要这些医生的服务,但还是派了一些最好的医生来为我们服务,非常感谢大使同志”。
  派出的医疗队员还把中国传统的疗法应用索马里的医疗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如医疗队员用针麻成功地进行切除甲状腺瘤手术后,当地报纸在头版位置刊登消息和照片,称誉为“神针”。在索马里工作的意大利和德国医生还邀请中国医生去摩加迪沙最大的综合医院做针麻表演。治疗一般骨折,外国医生手术后采用石膏固定方法,而中国医疗队大多采用小夹板固定,不作手术,不仅疗程短、痛苦少,而且能恢复良好,病人都很满意。西亚德总统女儿玩球时,左侧肱骨骨折,严重错位,被送到就近一所综合医院,外国医生会诊后,决定手术治疗。总统夫人听说中国医生有不开刀的疗法,亲自把女儿送到中国医疗队所在医院。中国医生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疗法,仅6个星期,使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总统夫人十分感动地说:“中国医生使我女儿免去一刀之苦,孩子永生不会忘怀。”
  不怕脏、不怕累,忘我地为病人服务是医疗队员的一贯作风,不论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一有急诊病人,立即赶到,有时为了抢救危重病人,他们顾不得休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护理危重病人,有的医生昼夜不离医院。他们还经常利用班后时间深入到各家各户往诊。医疗队员把索马里人民当作亲兄弟,为了减少病人痛苦,无论是自制品的试验,还是针灸进针和穴位结扎的练习都是先在自己的身上作。他们说:“宁肯自己受苦,也不在索马里兄弟身上错扎一针”。有的对危重病人日夜守护,最多的达9天9夜。他们这种吃苦耐劳,一心为病人的精神,当地人民十分敬佩,称赞中国医生是“忘我工作,不知疲倦的人”。
  医疗队的优良医德、医风、医术,吸引了驻索马里的朝鲜、南斯拉夫、缅甸、科威特、土尔其、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吉布堤、苏丹等数十个外国使团,友好人士,索马里的上层人物和政府官员及其家属就诊。医疗队员救死扶伤精神,可靠的医疗技术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沟通友谊,促进了解,起到了桥梁作用。如埃及大使说:“你们人民总是工作第一”;法国大使说:“只有你们中国医生这一棵银针能解除我妻子的病痛”、“中国是伟大的民族”;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市长说:“毛主席是非洲人民的父亲,他总是为非洲着想”。医疗队员的实际行动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
  为了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发展医疗事业,遵循中国援外8项原则,在认真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采取在临床实践中传帮带、举办短期训练班或长期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为受援国培养自己的医务人员,使许多在职医务人员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
  援索医疗队员20年来,以他们的献身精神,良好的医疗技术,为那里的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增进健康,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赞扬和信赖,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1976年10月索马里以卫生部长穆萨为首的卫生代表团访华,并由北京特意到长春,除参观了白求恩医大、吉林省人民医院、农安县开安公社卫生院及大队合作医疗站。10月8日晚还会见了曾在索马里工作过的医大三院骨科主任姜洪志、长春市中心医院麻醉医生赵瑞云、医大二院妇产科副主任安启哲(女)、医大一院内科医生徐学明、省医院五官科医生吴承斌及外科护士长朱玲弟(女)、医大四院中医针灸医生范国栋、柴油机厂职工医院妇科医生毕淑兰(女)、7311门诊部副主任刘玉岐(第一批医疗队队长)、长春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梁志昌(英文翻译)、长春市卫生局秘书科长黄贵露(儿科医生)及长春市饮食服务公司工作人员邵印弟(厨师)等12人。穆萨部长对中国人民给予索马里人民的帮助一再表示感谢,并高度赞扬了在索马里工作的中国医生,他说:“中国是第一个向我们派出医疗队的国家,中国医疗队到索马里工作架设了我们之间的桥梁,而帝国主义从来不帮助我们,根本不给我们培养医生……”。历史证明,派遣援外医疗队是加强中国人民同第三世界人民友谊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援外商品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长春市的一大优势,长春援外的商品也主要是以交通运输车辆为主的机电产品,并在国家对外经援中占有重要地位。援外的机电产品有3种方式:一是出口直供;二是提供国家援外成套项目的配套产品;三是少量其他援外。
  出口直供的机电产品是以出口的形式向受援国提供的物资援助。主要用于在特定条件下援助那些反抗外来侵略或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或经济特殊困难的国家恢复和发展生产。50年代到70年代,长春市曾大量出口汽车、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客车车厢、汽车和拖拉机零配件、各种筑路机械、气象仪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物资。用以支援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越南的抗法战争及战后恢复;支援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支援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支三国抗美的斗争,以及支援蒙古、阿尔巴尼亚、古巴、匈牙利、尼泊尔、也门、几内亚、叙利亚等亚非第三世界经济特殊困难的国家。从1957年至1975年仅出口直供的援外汽车27768辆、拖拉机3912辆、客车车厢51辆、汽车零配件3600多万元。特别是在支援越南的抗美战争期间,以出口的方式提供大量援越汽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把援越当成头等任务,指定一名厂长负责,层层落实生产任务,各环节相互配合,保证一批批援越汽车按时交货。铁路运输部门,优先安排,保证援越汽车及时发运。市外贸部门为保证汽车的安全运输,在市财委的支持下,从财贸系统抽调人员,帮助押运汽车。为适应当时繁重的援外任务,于1973年市外贸局成立后,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市机械进出口公司所属押运队,编制28人,专门从事援外物资押运任务,承办与工厂衔接落实援外出口计划,接受援外发运物资,验收质量,检查发运物资装车,保证在途运输安全以及到口岸后交接等。押运人员为使援外物资准确、安全地发至口岸,克服种种困难。在执行援越汽车押运任务中,从长春至凭祥行程4000多公里,8个昼夜守护在露天的车板上,他们带着干粮,背着水壶,风餐露宿,没有卧身之处。有时是从零下30多度的长春出发,寒风刺骨,进入广西境内又是零上30多度的酷暑,炎热难耐,夜间还要承受蚊虫叮咬之苦;有时需和扒车贼作顽强的战斗;有时除夕之夜仍在押运途中。最繁忙的1973年仅往凭祥口岸押运汽车46批,7000多辆,平均8天发一列车,都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对支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作出了贡献。在支援印支三国抗美的斗争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曾支援柬埔寨一批载重汽车和越野汽车,几年后,多数汽车需要修理。1978年6月该厂组成7人的汽车修理组赴柬,一面帮助修理,一面向柬方人员传授操作和修理保养知识,为柬培训了一批汽车修理人员,受到了柬埔寨人民的好评,增进了中柬两国人民的友谊。
  提供国家援外成套项目的配套机电产品,品种多、数量大、援外项目多。从60年代到1988年长春地区有61个工厂向57个国家的164个成套项目提供数千个规格品种的机电产品。这些援外机电产品有些直接发至援建项目的受援国,有些发至国内承建援外项目的工厂。
  在援外的数千个规格型号的机电产品中有汽车、客车、拖拉机、电炉变压器、电炉、磨床、空压机、推松土机、水泵、汽车起重机、疏水器、万能材料试验机、切纸机、手提电动葫芦等14个主要品种,其余多数是汽车、拖拉机等配件和工矿配件。仅据这14个主要品种统计,1962年至1988年长春市共提供援外机电产品14881台(辆),金额达24712.2万元。这些机电产品主要是1962至1978年期间提供的,占14种主要援外机电产品总额的98.2%;1979年至1988年提供的只占总金额的1.8%。
  30多年来,我国对7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援建1463项成套项目,而长春地区的61个工厂向其中57个国家的农牧渔业、林业、打井供水、轻工、纺织、水利、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电信、文教卫生、公共建筑等各行业援建的164个成套项目提供配套机电产品,占国家援建成套项目总数的10%以上,在国家对外经援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概况,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与演变、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