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技术引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7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技术引进
分类号: F424.3
页数: 68
页码: 236-30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技术引进方面的情况,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进口设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技术引进。
关键词: 技术引进 进口设备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进口设备
  东清铁路通车后,俄商苏伯金,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口德国的制粉机,在宽城子火车站附近开设了以蒸气机为动力的亚乔辛制粉厂,长春出现了具有国外技术设备的近代化工厂。
  宣统三年(1911年),继“满铁”在头道沟附属地兴办电灯厂后,在商埠地也出现了地方官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在商埠地开办的火力发电厂。长春道尹拨付电灯厂开办费6531.32两吉平银,由商埠局经上海的协隆、填昌两洋行,进口国外的150千瓦发电机组和两部50马力锅炉。1911年7月26日,正式运转发电,发电量250千瓦,可供32烛光的5000盏电灯使用。为扩大发电量,1918年11月,用8.1万美元,又向美国的奇异厂进口300千瓦发电机组及英国拨葛锅炉公司制造的250马力锅炉各一部。1919年电灯厂由商埠地迁至伊通河岸后,1924年又从美国进口250马力锅炉一部,计价3万余美元,安装到新厂,其发电量也仅供当地政府官员和商埠地一些大商工业照明用电。1926年又向美国订购500千瓦发电机及新式锅炉各一部,使发电量猛增。到1928年,可供25度的2万盏电灯使用。①从此电灯在长春逐渐普及,一些以电力为动力的工业随之有所发展。
  民国期间,特别是1915年后,全国各地掀起振兴民族工业、抵制日货潮流后,长春以制粉、制油、制酒三大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其中民族制粉业中的益发合、裕昌源两商号,先后从德国进口的火磨,开办两家规模较大的近代化制粉厂。民族制油业,也掀起了采用国外的旋转式或水压式榨油机,代替传统的手工楔式榨油的技术革命。有13个制油厂先后从国外进口水压式榨油机76台、螺旋式榨油机53台及动力机械设备9台。对提高面粉及大豆制品产量起到重要作用。
  长春沦为日本国殖民地后,日伪政权着重在“新京特别市”搞现代化城市设施。根据伪国都建设和铁路建设需要,从日本、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进口一些土建用的推土机、压道机、浚渫机等和煤气、暖气、电气设施所需的锅炉、电动机、鼓风机、变压器、变流器等机电设备。还进口一些开发矿业所需的切炭机、碎矿机、选矿机、选炭机、掘凿机、卷扬机等采掘设备和起重设备。在现代化工业投入方面,新建一所近代化卷烟厂,进口一些卷烟机、切烟机、切纸机、包装机等卷烟设备。一些小工厂还进口一些蒸气机、涡旋机等动力设备。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技术引进
  一、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把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国产化程度,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措施。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在长春修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图纸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设备,全部是从苏联引进的,生产组织管理也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建厂总投资额6亿多人民币,其中引进技术设备和工艺设备5281台(件、套),投资额19493.9万元,仅用3年多的时间建成投产。60年代后,受“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视为“崇洋媚外”加以抨击,使引进工作受阻。仅1975年,长春汽车研究所一家配合汽车工业建设,提高汽车检测技术水平,从法国引进多点激震分析系统的技术和设备,投资118.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春市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为适应四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遵循国家有关技术引进的方针政策,结合国情国力和市情市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引进,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引进的项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泛。1980年至1988年,共有89个工厂和科研单位引进技术设备544项,总投资人民币14.3亿多元,其中用外汇32191.9万美元。在引进的技术设备项目中,技术软件52项,用外汇11015万美元,占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34.2%;成套设备151项,用外汇9073.6万美元,占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28.2%;关键设备341项,用外汇12103.2万美元,占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37.6%。各年引进项目分类统计详见(表86):
  在引进的项目中,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型引进。在引进的总项目中,生产型企业引进项目占93.6%;服务型企业引进项目占6.4%。在生产型的引进项目中,以生产制造型居多,占生产型引进项目的70.9%;民用现代化消费品生产项目占29.1%。在生产制造型的引进项目中,又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主导地位,占生产制造型引进项目的91%,其他制造业的机械、电子产品占9%。充分体现了长春市的工业生产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龙头,全面向现代化进军的大好形势。
  2.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引进。生产企业已把技术引进作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市主管部门按照全市行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总体规划,严格掌握立项依据,对所有的项目履行可行性研究和审批制度。在引进的总项目中,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就达470项,占88.3%;用于扩大生产、产品检测、生产配套或包装产品等项目占11.7%。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设备和产品更新换代,改变了企业技术老化、设备陈旧和产品多年一贯制的生产落后面貌,为企业注入活力提供了技术基础,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建立和发展新产品基地,填补产品空白,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都取得显著成果。仅就近10年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见成效的企业统计:有45个企业实现利税10.5亿元;有26个企业的49个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有14个企业的19个品种获部或省市名优产品奖;有8个企业的21个规格品种实现出口创汇1268.9万美元。详见(表87)、(表88)、(表89)和(表90)。有些产品如铝型材、光电编码器、硬质合金圆锯片、程控切纸机、不干胶系列产品、无纺针刺地毯等还填补了省内空白。
  二、行业类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春市技术引进的行业(部门)还局限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个别科研单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技术改造的广泛开展,追求技术进步的愿望空前强烈,不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有新发展,而且扩及到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轻工业、建材工业、粮油饲料工业、公用事业及科研等行业或部门。各行业(部门)引进项目及用汇情况见(表91):
  兹将各行业(部门)引进技术设备情况分述如下:
  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引进技术设备始于50年代,是建国后长春市引进技术设备最早的行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投产就是引进苏联技术、设备、智能的成果,为发展长春市的工业,以及在长春工业结构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居主导地位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80年代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引进项目仍居各行业之首。1979年至1988年,共引进408项,用汇20308.3万美元,占长春市引进项目总用汇额的63.1%。该行业的引进又主要是围绕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工厂、汽油机厂及“一汽”协作件厂的每个时期技术改造的重点进行。其中仅“一汽”引进的技术设备达393项,用外汇19083万美元,占该行业引进技术设备项目的96.3%,用汇总额的94%,反映了长春市以汽车工业为重点的全国交通运输制造业基地的特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设备引进分企业统计详见(表92):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技术引进主要是围绕3次创业发展史进行的。
  第一次创业是“一•五”期间建厂,引进苏联的技术、设备、智能、以及生产管理,为中国汽车工业基础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1950年初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见时提出请苏联帮助建设汽车制造厂。同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并确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全部设计。1951年2月汽车工业筹备组在苏联汽车拖拉机设计院派来的总设计师维欧涅斯基的协助下,对厂址进行现场勘测和调查。工厂的初步设计和工程技术设计由苏联汽车拖拉机设计院总承包,并有26个设计机构分担了工厂的设计,数千名设计师参加设计,提供的全部产品设计资料750本,62697张,工艺资料899份,一级工具图纸92135套,以及占品种53.2%的非标准工具和生产组织设计等技术资料。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成立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管理处,担负为“一汽”施工设计、生产准备和设备分交等工作。最终“一汽”所需的设备有48.1%,是国外制造的(主要是苏联),22.8%是苏联提供图纸国内制造的,其余29.1%是我国机器制造业提供的(主要是起重运输设备和电器设备)。从苏联引进全部的技术、设备和工具仪器投资19089万元,占该厂整个机械设备、工具仪器投资总额29700万元的65.5%。“一汽”在引进苏联的技术设备的同时,还引进了苏联的智力。1953年5月22日,中苏两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合同,聘请苏联24名专家到“一汽”工作,专家组长希格乔夫负责指导全面工作。1954年又陆续聘请基建安装、调试、生产和管理专家317名。苏联专家在厂工作期间就基建、安装、生产、质量、安全和节约等方面提出建议19903条,98%被采纳。1956年12月专家组长希格乔夫回国,继任组长库兹涅佐夫、马尔科夫、斯捷潘诺夫直到1957年12月完成援建任务后回国。建厂期间苏联还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培养了一支技术和管理队伍。根据1953年9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的合同以及补充协议,从1953年11月2日到1956年底,“一汽”派出586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干部,以及149名调整工人和操作工人到苏联利哈乔夫工厂实习。回厂后,分布在46个车间和处室工作,成为生产和组织管理的骨干力量。从1953年6月9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3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字,1953年6月破土动工兴建。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地支援”一汽”的建设热潮,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建设者的艰苦努力,经过3年时间,建成38万m2的工业建筑、30万m2的生活建筑,安装调试了7800台机器设备和2万多台(套)的工艺装备,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1台解放牌载重汽车的诞生,为我国空白的汽车工业史写上了第一篇章。解放牌载重汽车是以苏联利哈乔夫汽车工厂于1946年投入生产的吉斯——150型汽车为兰本,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为30—35公里,在平原地区行驶可牵引一个总重量为4.5吨的拖车。
  第二次创业是“六•五”期间的产品换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30年的生产过程中,虽对老解放进行过大小上千次的改造,使老产品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老解放毕竟是50年代的产品,一些缺陷不通过更新换代是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该厂把产品换型、工厂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换型产品的基本车型是CA1415吨车。换型改造方案和技术改造设计于1981年、1982年先后经国务院和国家经委批准,并把换型改造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围绕贯彻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提高”的方针,使产品具有竞争力,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本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缺什么引进什么,坚持自行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把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4个方面:一是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如引进汽车散热制造技术及关键设备、汽油机机油评定技术及全套装置、化油器设计制造及检测技术等;二是改善驾驶室的舒适性,改进车型外观。如引进驾驶室涂装线设计与制造技术、汽车软化件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汽车平头驾驶室设计制造技术等;三是提高底盘的可靠性。如引进车轮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汽车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和制造技术、同步器变速箱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等;四是在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方面,针对落后的工艺和加工手段,着重引进了提高铸锻件毛坯精度的关键技术。如引进冷芯盒自硬砂设计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冲天炉热风除尘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锻件精化技术咨询、CA141铸件咨询等。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试验、检测手段,引进了组合机床及生产线设计与制造技术等。通过这些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解决产品开发和生产准备中的难点,用了3年时间开发出CA141新型5吨载重汽车。换型产品的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评价该产品主要指标已达到国际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水平。从1980年到1986年该厂引进技术27项,用汇6310万美元,引进成套设备92项,用汇3300万美元,引进关键设备120项,用汇468万美元。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不仅为第二次创业的产品换型和对老设备的技术改造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对第三次创业,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汽车制造厂实施“七•五”计划后,又掀起了以实现产品结构由中型车向轻型车和轿车转变,企业结构由单一的工业体制向集团体制的转变,经营目标由单纯的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变为基本内容的第三次创业的热潮。技术引进也随着产品结构的变化而转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缺乏大规模生产轻型车和轿车技术上、管理技术上的储备,中国和国外轿车生产差距较大,而国家又要求起步快的情况,引进的重点由CA141载重车局部制造技术转向整体技术的引进。从1987年到1988年引进技术2项,用汇1485万美元,引进设备150项,用汇7450万美元。在轿车产品的造型上,1988年5月同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奥迪分公司签署协议,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奥迪100型高级轿车技术转让和生产准备周期、制约轿车起步速度的覆盖件模具,突破了产品技术和装备的难点,为加速轻型车和轿车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一汽”没有生搬硬套奥迪的全盘技术资料,而是从实际出发,自行设计,边抓工程建设,边组织装车。为适应发展轿车为重点的“一汽”第二发动机厂、第二铸造厂、冲模中心3个分厂都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己建立起来的。第二发动机厂是国家“七•五”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上轿车、轻型车第三次创业的关键项目。根据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合作协议,1987年引进这个公司2.2升发动机产品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这个厂于1987年4月破土动工,总投资28800万元,予计1991年7月建成投入试生产,投产后将是我国产量最大技术装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轿车、轻型车发动机制造厂。将生产出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CA488型发动机。这个厂设备精良、自动化程度高,全厂有32条生产自动线,结构全部采用目前国际先进技术。如工厂的自动检测、大流量集中冷却排屑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试验的整机检测系统等先进技术,在我国汽车行业首先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水平。为适应轿车高强度、高精度薄壁铸件的需要,第二铸造厂从瑞士引进了世界王牌GF冲压造型自动生产线,从丹麦迪沙公司引进了2070挤压造型自动生产线,从美国引进了每小时200吨(国内目前最多100吨)砂处理系统等关键生产线和关键设备。予计1990年6月投产。这个厂全部投产后,每年可生产铸铁6万吨,不仅能满足轿车、轻型车的需要,还将满足国内轿车生产配套的需要,并将结束我国铸件生产不能出口的历史。
  随着产品和工厂技术改造的纵深发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又相应地引进了智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1983年开始先后派出300多批,1500多人次到20个国家博采众长,聘请外国专家来厂讲学和技术咨询27批57人次、技术服务163批288人次。通过技术咨询,采纳了专家对产品换型采取垂直转产等的有价值意见,节省了投资11700万元。一位美藉华人在讲授有限无限法和电脑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并赠送很多资料,其中的一套大型应力分析程序,目前已装机使用。据行家估计,这套程序需要5000人/年才能搞出来。外国专家还解决了许多汽车性能及质量方面的问题。为使管理方式与先进的技术同步,“一汽”变速箱厂1985年在引进丰田集团日野株式会社刚投放市场的同步变速箱制造技术投产后,该厂还移植了“丰田方式”的管理经验“准时化管理法”,就是要求企业用必要的劳动,在必要时间,按必要数量,生产必要产品,达到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生产方式。创造性地推行这种“管理法”后,提高人工作业率1.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24.5倍,制品流动资金由700万元降到300万元;一次装配合格率由80%升到92%;废次品率降到3.5%;设备停机占时减少80%;产品品种由1种增加到18种。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技术引进坚持严格履行立项程序,并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能引进部分关键设备的就不引进成套设备;能引进软件解决的,就不引进硬件;能联合引进,就不单独引进,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并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是党和国家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技术引进的丰硕成果。“一汽”的建成,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并形成了全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30多年来,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进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创业,使生产不断发展,规摸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由建厂时期的6亿多元,增加到12.5亿元;产量由原设计能力的年产3万辆增加到8.5万辆;汽车载重量由原设计的4吨增加到5吨;发动机由原来的66195瓦特发展到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99292瓦特;生产品种由单一的中型载重车发展为中型载重车、轿车、轻型车3个基本车型,多系列多品种的各种车辆。在建设中的第二发动机厂、第二铸造厂建成投产后,再次结束我国汽车生产严重“缺重少轻”的历史。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通过引进技术,使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也扩大了出口创汇。1985年以来,共出口各种改型车1419辆(包括以出顶进626辆),创汇1000多万美元,远销到朝鲜、沙特阿拉伯、泰国、智利等国家。一些零部件还打进发达国家市场。如该厂1984年引进美国扑佩克公司汽车水箱散热器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散热器采用波浪带结构,取代了50年代落后的管片式结构,产品不仅为合资企业和进口车型国产化配套,并批量出口创汇,向美国莫丁制造公司出口1万只管带式水箱。该厂二铸造分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生产出适应轿车高强度、高精度薄壁铸件,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出口到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30多年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国家生产各种汽车140多万辆,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二分之一。上缴利税72亿多元,是建厂时投资的12倍。还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向全国各地各部门输送干部和技术骨干18000多人,从事新的建设项目,包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的11个骨干专业厂,实现了中央要求的“出汽车、出人材、出经验”的战略任务。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带动了吉林省和长春市地方工业的发展。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先后援助吉林省发展11个汽车改装厂、38个汽车装配厂和88个汽车配件厂。其中长春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配套的企业33家、配套项目303项,占“一汽”全部配套项目的42.5%。截至1986年末,长春市汽车工业企业,包括为“一汽”协作配套的企业已发展到135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的4.1%,有利地带动了长春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长春汽油机厂,过去因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的汽油机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该厂为转变这种局面,于1984年与日本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进行技术合作,引进AX——100型摩托车的制造技术、关键设备和检测仪器,并进口一些铃木车元件,开发摩托车新产品。经过3年时间,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于1988年生产出“长春铃木AX——100型摩托车”。批量生产后,使该厂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具备了大批量生产摩托车所需要的先进铸件、热处理、喷漆、机加工、装配等生产能力和手段,以及全套先进的检测设备;二是开发了具有世界80年代先进水平的拳头产品,弥补了省内空白,并形成了全国重点生产摩托车厂家之一。AX——100型摩托车投放市场后,产品畅销。1988年中国汽车联合会检查全国26个厂家,该厂生产的发动机名列第一,并获长春市十佳优秀新产品金鹰杯奖及省优新产品奖。在参加开罗、新德里、新加坡、莫斯科等国际博览会上受到外商的好评;三是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从1964年至1987年的23年中,该厂累计实现利润373万元,而AX——100型摩托车投产后的1988年6月到12月仅半年时间实现利润110万元,全部工程峻工后,可形成年产5万辆的生产能力,可新增产值1.6亿元、利税3000万元。
  长春机载设备制造公司从日本引进的化油器生产线技术,生产出各种轻微型汽车发动机和摩托车化油器,并形成年产10万台的能力。
  长春客车工厂于1987年从英国引进等离子切割工艺等5项技术,加快了该厂技术改造的速度。
  长春市汽车配件一厂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配套厂。1988年从联邦德国爱尔铃公司引进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发动机复合型气缸垫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8项,生产出的JV汽缸垫质量完全达到国际上80年代先进水平,产品可满足全国所有汽车厂家生产配套的需要,并已与意大利一家客商签订出口30万片汽缸垫的协议,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2.电子、仪器仪表工业
  长春市电子、仪器仪表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不断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电子、仪器仪表工业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从1983年到1988年共引进技术设备15项,占长春市引进总项目的3%,仅次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轻纺工业,位居第三。用汇1270.6万美元,占技术引进用汇总额的4%。分企业统计见(表93):
  电子、仪器仪表行业,根据技术改造的需要,通过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改变了原有生产手段落后,设备陈旧,工艺水平低下的局面,并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特点,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高新产品体系。
  在电子行业中的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国营七九三厂)是生产各类固定电容器的生产厂家。过去电解电容器的生产手段落后,工艺水平低,有的生产工序用手工操作,产量低,成本高,质量次,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适应电子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1982年经国家经委和原四机部决定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为彩色电视机配套的中高压铝电解电容器定点生产厂家。这个厂充分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在1982年与日本ELNA株式会社签订技术合作合同,引进了具有80年代初期水平的铝电解电容器的生产工艺和铝箔赋能、腐蚀主机设备的图纸和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部分机电配套件(包括主机电源)。该厂承担6个主机的制造。在日方指导下,经过安装调试,完成了腐蚀、赋能铝箔生产线,大型铝电解电容器装配,低压小型铝电解电容器装配3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任务。腐蚀、赋能铝箔生产线的产品达到1982年日本ELNA株式会社的生产水平,在国内领先。所卷制的高压中压电解电容器产品达到合同技术指标,并为彩电产品达到JEC标准奠定了基础。由于比容值的提高,使低压铝电解电容器体积比部标缩小三分之二至二分之一,高压铝电解电容器体积缩小二分之一以上;铝箔利用率由60%提高到90%。投产后小型铝电解电容器年产8000万只,大型铝电解电容器年产300万只,腐蚀、赋能铝箔年产90吨,每年增收利税200万元以上。到1988年这个厂的高、中压铝电解电容器已成为国内彩电生产集团满意的配套产品。1986年被国家经委授予技术改造“优秀工程”,1987年被授予国家电子工业首批技术改造优秀单位。
  长春市半导体厂也是在技术改造中,引进技术设备,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知名度。该厂是以光电器件为主导产品的综合性工厂。在80年代初就已形成年产5000支发光管的生产能力,被机械电子工业部定为全国22个骨干厂之一。1983年3月经吉林省电子工业局批准,从香港、美国引进了金丝球焊机、芯片等61台(套)LED生产线的关键设备。项目总投资555.6万元,其中用汇73.42万美元。引进设备中的410JI型微机控制金相外延炉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金相外延设备,可生产白、橙、黄3种颜色的芯片。1986年1至4月美国厂商3次派专家到厂协助安装与调试。在双方技术人员的紧密配合下,修改设备固有不足312处,仅花1000美元就自制了3台气体柜,价值7.5万美元。这个项目在1983年全国第一次技术进步会议上被国家列为“六•五”期间全国机电行业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之一。为了完善LED发光管后部工序生产线的技术改造。1985年又引进了LED后工序自动化生产设备16台(套)。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使发光管的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提高了工厂在广东、香港、日本的知名度。根据技术改造的需要,该厂通过北京光大实业公司又于1986年从美国CALDGIC公司引进了年产1000万块集成电路生产线设备93台(套),并派出9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美国洛杉机圭谷参加了设备的翻修、验收和培训,又在国外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现场操作实习,掌握了生产技术。这条生产线的引进大大改善了集成电路的生产状况。
  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在1980年前只生产广播设备和收音机。1980年后,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急剧变革的形势下,这个厂先后从日本的夏普株式会社、三洋株式会社引进生产电视机的一些关键设备、仪器仪表和工具夹具等,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建成了年产10万部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和年产10万部彩色及黑白电视机兼容生产线。投产后,对满足当时人们对黑白电视机的需求起到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个厂为拓宽生产领域,向生产高层次产品迈进,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经济予测,并分析了国内引进日本彩电生产线的基本情况,确定引进荷兰菲利蒲国际有限公司的具有欧美技术特点的菲利蒲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吉林省经济委员会和吉林省计划委员会分别于1984年和1985年批准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1984年12月由省市领导组成的代表团在香港与菲利蒲国际有限公司草签了合同。1985年5月以国家经委和吉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该厂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去菲利蒲新加坡分公司进行了引进项目的有关技术、经济、总体方案等方面的考察、认定。并就引进项目的生产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有关事宜与菲利蒲国际有限公司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洽谈,并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311.35万美元,配套人民币283.2万元。引进彩电生产线系统包括生产传输线体、仪器仪表、信号发射系统、专用设备、质量保证体系、工装卡具工具等。其中生产传输线总长875.8米,设备、仪器仪表、工装卡具工具等147类2969台(件)。项目于1985年4月开始土建施工,6月份安装工程全面开始。在此期间,菲莉蒲公司派技术专家到市无线电一厂进行安装调试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1986年9月上旬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第一台符合菲利蒲标准的20吋彩色电视机。该生产线可以生产14吋—26吋彩色电视机,并可同时生产两个规格,不同品种的彩色电视机,投入试生产后,各项指标及生产能力均符合合同要求及验收标准。吉林省工业局于1988年4月主持召开的“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引进荷兰菲利蒲彩电生产线项目竣工验收会议”,参加会议的18个单位40位专家和代表一致予以肯定,认为这条生产线具有先进性、灵活性、可靠性、环境保护安全,它是一套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达到了年产20万台的生产能力,填补了省内空白。投放市场后,得到全国各地用户的好评,符合电子工业部颁发的技术改造竣工验收标准。这项引进为我国在彩电生产技术引进工作中,另辟了新的途径,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打破了日本在我国彩电生产技术上一统天下的局面。菲利蒲彩电批量生产后,经济效益显著。1987年实现产值1.3亿元,比1986年提高一倍;实现利润1990.1万元,比上年增加2.1倍。根据国家电子工业按销售额排序的百家企业,该厂由1986年的第56位上升到第26位,盈利额列为全国电子行业的第21位,经济效益系数名列第7位。在东北地区9家电视机厂中,1987年该厂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及全部资金利税率均为第一位。在吉林省57家电子工业企业中,该厂的产值、产量、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榜首。1987年生产的51厘米菲利蒲彩色电视机荣获全国部分家电产品质量评比会最高奖——“玉兔奖”,在东北三省轻工名牌产品评奖活动中被评为“金杯奖”。该厂还引进了为彩电生产配套的850MF—160型注塑机和1050MG—200型注塑机及塑料制品二次喷涂生产线,为彩电生产实现国有化提供了物资保证。
  在仪器仪表工业中的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早在60年代就开始生产、研制光电编码器。光电编码器是实现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的理想传感仪器。主要应用在数控机床、机器人、交直流伺服系统各种机械自动控制和自动检测领域。工业、农业、纺织、轻工各行业都有广泛应用。我国生产光电编码器的制造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自动化要求。该厂“七•五”期间引进了日本沙木达克株式会社的旋转光电编码器制造技术。总投资人民币183万元,其中用汇13万美元。共引进7个系列200多种光电编码器制造技术和检测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工厂自行设计制造出12个系列数百个规格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基本上满足了国内机床、电机、冶金、纺织、仪表仪器自动化的配套需要。北京机床研究所、航天数据集团等5个数控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8大用户所生产的自动化数控系统全部改用这个厂生产的光电编码器,替代了以往从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在全国覆盖面达80%,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部分产品返销日本。产品于1987年被国家经委、科委评为“优秀机械电子产品”,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目前光电编码器已逐步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工厂也由综合性的光学仪器厂逐渐向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方面发展,并已成为国家首家光电编码器专业生产厂家。该厂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居国内领先地位。
  长春市电子、仪器仪表行业,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到1988年建立了各类电子整机和基础原器件较为完整的生产线有年产20万台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年产15万台汽车震爆限制器生产线、年产8000万只小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年产300万只大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年产5000万只发光管器件生产线、年产1000万块集成电路生产线、年产500万块集成电路后部封装生产线、年产10万台彩色和黑白电视机兼容生产线、光电编码器生产线以及充气式塑料打火机生产线等,形成了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高精尖电子产品工业体系,使电子工业技术跃上了个大台阶。
  3.机械工业
  从1983年到1988年,长春市机械工业引进技术设备9项,总投资额6270万元人民币,其中用外汇2317.1万美元,占长春市引进技术设备用汇总额的7.2%。在引进项目的用汇额中,软件占71.1%。机械工业引进技术设备分企业统计见(表94):
  机械工业结合本行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是其显著特点。引进的重点放在加强对拖拉机、电工电器、机床、试验机、变压器、印刷机械等名优产品和短线产品的技术改造上。
  长春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的各种型号拖拉机都是仿制苏联40—50年代的产品,技术指标落后,结构不合理,品种不全,耗油率高,不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为此,该厂决心引进拖拉机制造技术,并发挥本厂科技优势,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进行根本的改造。机械电子工业部也决定由该厂引进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美国约翰•迪尔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制造技术,并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引进项目之一。1983年10月长春拖拉机制造厂签订引进美国迪尔公司农业拖拉机专有技术合同,生产迪尔940和1140CN两种马力拖拉机。1989年即可投产,投产后将大幅度提高中马力拖拉机的生产能力。
  长春市变压器厂为了填补吉林省超高压变压器的空白,经国家计委批准,引进变压器制造技术和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2186万元,其中引进用外汇158.5万美元。1988年从联邦德国乔格公司引进TBA/ME800×5000型硅钢片剪切线,从挪威国民工业公司进口250千瓦气相干燥设备、1800千伏电冲击发生器。扩建面积7905平方米,新建装配车间和铁路专用线。引进的技术设备解决了超高压变压器的技术和质量问题,具备了生产超高压变压器的能力。予计1990年竣工投产,可结束吉林省不能生产超高压变电器的历史。
  长春市印刷机械制造厂通过引进计算机程控切纸机制造技术,产品替代了进口。程序控制切纸机是出版印刷、包装装潢行业的急需设备。过去我国不能生产,要从国外进口。为改变这一状况,经国家计委、经贸部、机械部批准,由长春市印刷机械厂,于1985年与瑞典科莫公司签订引进QZK1150程序控制切纸机制造技术合同。投资总额为83万元人民币,是国内唯一引进程控切纸机制造技术的厂家。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原计划从国外进口部分配套件,保证生产,同时进行国内研制攻关,逐步减少进口配套,分期实现国产化。但因国外配套件价格猛涨,以致到了国家和企业无法承受的地步。面对这一严竣的形势,该厂决心立即自行研制攻关。仅用17个月的时间,全部配件实现了国产化。1988年投入生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程控切纸机的历史,这一成果已通过省级鉴定。国家经委还已认定长春印刷机械制造厂生产的程控切纸机可以替代进口,今后国家不再进口程控切纸机。
  1986年,长春市电线厂根据国情国力,本着先进性和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从日本中外贸易株式会社引超漆包线生产设备。在引进过程中,他们既注意到设备的先进性,又考虑国产原材料、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素质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考察,引进了年产1000吨漆包线的生产设备。投产后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产品达到国际JEC标准,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同时节约了能源。原有设备耗电1.5°—2.4°/公斤,个别的设备耗电高达9°/公斤,引进的设备只耗电0.8°/公斤。并减少了环境污染。原有设备由于没有催化燃烧装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毒气有机溶剂挥发物(甲酚和二甲笨)排放在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引进的设备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项目引进的成功,获得了吉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技术改造项目称号。
  长春市电动工具厂是全国电动工具行业中5个重点企业之一,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动工具的厂家。1986年从联邦德国AEG公司引进PHE16电锤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采取引进设备、国内配套设备、自制设备一齐安装调试,原材料和外协件购买、出国培训、技术软件消化同时进行的方法。于1987年11月试产,成功地生产出具有世界80年代先进水平的PHE16电锤,使该厂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国内首屈一指的能年产8万台,产值4千万元,利润千万元的各种电动工具制造厂。
  4.冶金工业
  长春市冶金工业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分重视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从1985年至1988年共完成了5项技术引进项目,总投资额5101.8万元人民币,其中用外汇676.4万美元,占长春市引进技术设备用汇总额的2.1%。冶金工业引进技术设备分企业统计见(表95):
  冶金工业以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改造陈旧设备和传统工艺,开发新产品的策略,引进了冷弯型机组、铝型材挤压氧化着色生产线和铝型材制品生产线等技术设备。打开了生产局面,提高了生产能力,缓解了市场紧张局面。初步形成了产品系列化。有的产品填补了吉林省冶金工业产品的空白,经济效益显著。
  长春市冷弯型钢厂的前身是长春市冷轧钢厂,是冶金工业部生产冷弯型钢的定点厂。过去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仅有400多人的小厂,亏损达百余万元。1982年,该厂经过市场调查,选定了技术性能强,市场缺口大的冷弯型钢材做为产品开发的方向。于1985年引进了日本中田制作所年产4万吨冷弯型钢的12NU—11型冷弯型钢机组。随后又从美国柯菲尔制造公司与日本机组配套的纵剪机组组装投产后,生产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在国内同类机组中,首次使用对焊机四辊式万能机架、DDS定尺飞锯机、焊接温度自动反馈仪等先进设备。这两套先进机组的引进,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了ISO冷弯型钢国产标准,成材率由88%提高到99%,节电30—40%(与国内同类机组相比),吨钢节电40千瓦,全年可节电160万度,企业呈现勃勃生机。1987年至1988年工业产值平均递增13%,利税递增20%。工厂获“七•五”期间长春市企业技术进步奖。
  长春市有色金属加工厂是一个有30余年历史的生产有色金属材料的专业全民企业。主要产品有纳入国家计划直接为铁路内燃机车、石油钻探、农机配套的20高锡铝基钢带、铝合金型材及制品、铝板材等。为拓宽生产领域,先后从联邦德国、日本、法国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铝合金制品生产线、铝型材挤压氧化着色生产线。1984年经吉林省经济委员合批准,于1985年4月从联邦德国耶鲁公司引进铝型材制品生产线,包括双头锯、压角机等专用设备15台。总投资折合人民币22.7万元,其中从中行贷款6.5万美元,自筹配套人民币4万元。同年8月试生产,12月通过铝型材料结构制成产品鉴定。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3.4万元。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见效。1986年8月还清全部贷款。该厂于1985年又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通过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从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引进铝型材挤压生产线,从法国法卡斯公司引进氧化着色生产线。两条生产线分别于1987年5月和1988年7月先后试车投产,年产铝型材达3000吨。不仅增添了企业活力,同时填补了长春市冶金工业的一项空白产品,满足了省内外建筑装修、轻型客车、机床、电子等行业的需要。产品已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并被指定为国家定点生产企业。1988年该产品获长春市“金鹰杯”奖。该厂引进的两条生产线投产后,使产值增长24%,利润由1987年的12.7万元,增到1988年的101万元。
  5.轻纺化工业
  长春市轻纺化工业过去只有个别企业有为数极少的进口设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企业重视运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也为繁荣和活跃轻工市场起到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轻纺化工业引进技术设备61项,占长春市引进项目的11.2%。引进项目用外汇5238.1万美元。占长春市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16.9%,位居第二。分系统引进项目及用汇见(表96):
  轻纺化工业的引进项目多是以能够改善与提高人民现代化物资生活条件的加工制造设备。
  一轻工业系统引进技术设备分单位情况详见(表97):
  长春市一轻工业系统引进的25项技术设备中有14项是食品、饮料生产设备。
  饮料业中,长春、九台、榆树、德惠、农安5个市县的啤酒厂从1986年至1988年先后从罗马尼亚引进啤酒生产线6条,总投资人民币1220.2万元,其中用外汇333.9万美元。3年时间,共生产啤酒11.2万吨,年均产量比引进前提高50%。由于工艺流程先进,产品质量好。长春优质11度啤酒以色泽淡黄、清亮透明、泡沫洁白、持久挂杯、口味独特等特点在1988年举行的“哈尔滨国际啤酒博览大奖赛”中脱颖而出,名列百余种参赛啤酒的第三,并获吉林省11度优质啤酒评比第一名。1987年长春市啤酒厂又投资2245万元,其中用汇180万美元,从联邦德国HK公司、西门子公司引进全套啤酒生产线,并采用德国菌种与工艺,生产新型啤酒,为跻身国际市场参加竞争积极准备。九台县啤酒厂从罗马尼亚引进的年产万吨啤酒生产线生产的11度天赐泉、麦饭石啤酒荣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由轻工业部主持的酒类产品质量评比会,均达到A级标准,利税增长1倍多。长春市乳品公司为改变鲜牛奶的卫生状况,使消毒牛奶得到保证,经吉林省经委、计委批准,于1985年6月从法国百利包公司引进IS6型液体灌装机4台,合同金额为22.5万美元。IS6型液体灌装机(牛奶软包装机)设计合理,计量比较准确,密封管道式全自动化作业,生产能力为每小时5000袋。投产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原有生产设备比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使用牛奶软包装机从消毒到灌装整个工艺流程均是管道式全封闭包装,包装物一次使用,有效地避免了消毒后的再污染,产品合格率达到97.8%,比小瓶牛奶提高50%,成为卫生、安全、可靠的保健食品包装。牛奶软包装省工、省时、节约了人力。截止1988年底实现总产值1502万元,生产软包装消毒牛奶2503.4万公斤,实现利润128万元,年利润比原设备提高4倍。投产仅两年零6个月就收回全部投资,还清了贷款。1986年软包装牛奶投到市场后,用户满意,卫生部门满意,生产工人满意,领导满意。省人大代表视察该生产设备时说:“软包装牛奶投放市场是为春城人民办一件大好事。”长春市第一食品厂1985年以来,狠抓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了生产和创汇能力。1987年该厂从意大利引进年产4000吨巧克力生产线,产品填补了吉林省空白,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该厂引进的年产5000吨罐头生产线,可增加出口罐头3500吨,创汇200万美元。
  一轻工业系统还对一些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生产停滞不前的一些老厂通过技术引进,进行技术改造。长春市嘉美制罐厂,是50年代初建厂的老企业。几十年来,从这个厂分出了电机厂、标牌厂、铝制品厂及保温瓶厂的铁壳车间,为长春市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人员、设备的分割,使这个厂仅剩的设备落后陈旧,且60%的设备已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生产工序大多数是手工或半自动操作。面对这种生产状态,1984年在吉林省轻工业厅的帮助下,从日本引进电子分色机、卧式联晒机、软化显影机等设备,又从英国引进了双色印铁机。改造危房4000平方米,总投资320万元,其中用外汇46万美元。1985年该厂又在北京国际包装机械展览会上留购意大利飒美公司生产的顶盖生产线。这个项目由长春市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贷款126万元,当年立项,当年引进,当年见效。当年还清全部贷款,当年创利润144万元。通过技术引进,使这个厂改变了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质量次的局面。产品更新换代,品种增加。从1986年以来,产量、产值、利税逐年增加。长春市灯泡电线厂在进行以提高泡壳质量为中心的综合性技术改造中,1984年经吉林省经委批准,委托吉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从日本引进H—24吹泡机组7台(套)用汇65万美元(15960万日元),加上国内和自制配套设备、工装、仪器、新建和改建厂房等,总投资408万元。投产后,不仅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产值和利税创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又从日本引进汽车电线束生产设备,投产后,提高生产效率4倍,产品在全国领先,获市优质产品称号。该厂通过技术引进,开展技术改造,改变了落后的技术面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利税逐年提高,1986年实现利税135万元,到1988年实现213万元。长春市钟表总厂多年来一直停留在生产家用木钟,销售不畅。该厂于1981年根据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在全国领先研制成功了汽车石英钟,为我国钟表工业走上现代化、石英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国产的汽车石英钟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在设计、工艺、工装上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软件技术更为落后。因此产品在结构性能、技术标准、品种、批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配套需要。为适应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轻工业部确定长春钟表总厂为汽车石英钟专业定点生产厂家。使其背靠“一汽”,面向全国,由选装逐步走向全国配套。该厂经轻工业部批准,于1985年经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引进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汽车石英钟生产技术及设备(包括指针或汽车石英钟、荧光数码管式汽车钟、液晶显示汽车钟)3种机型的生产线,及零部件加工关键设备、模具加工设备。技术设备到厂后,1985年10月该厂派出13人代表团赴日本JECO株式会社进行生产实习。1986年3月至1987年10月日本JECO株式会社分5批31人来到长春钟表总厂进行安装调试和操作工艺指导。1987年5月轻工业部在长春市召开的汽车石英钟技术鉴定会上,对该厂引进的汽车石英钟技术设备生产出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汽车钟给予高度评价,并通过技术鉴定。这是我国钟表行业唯一引进汽车石英钟技术和设备的生产厂家,开拓了钟表工业生产的新品种。被评为长春市十佳优秀新产品,国家A级产品。长春市造纸厂顺应我国造纸行业发展潮流,为解决我国包装装潢上需要不干胶标签,不干胶胶带的问题,1986年从联邦德国霍夫曼公司引进了多功能系列化不干胶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从化胶、投料、裁切、回收到出成品全部采用自动控制。生产出的不干胶系列产品具有平整光亮、色泽好、粘度强等特点,具有出皮纸、遮蔽胶带、各种不干胶标签纸等多种功能。予计到1990年6月投产。长春市一轻工业系统的自行车、印刷、搪瓷等行业也都引进了技术设备,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长春市二轻工业系统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创名优产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而重点引进技术设备。1983年至1988年共引进技术设备20项,用汇1923.2万美元。
  二轻系统引进技术设备分单位情况统计详见(表98):
  二轻工业系统中的长春洗衣机厂,1981年前是一个小型集体企业。由于亏损严重,濒临倒闭。新领导班子组成后,经过对市场调查予测,决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洗衣机新产品。在试制单桶洗衣机,使企业有了好转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加企业活力,扩大生产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这个厂进行了第二期技术改造。1984年9月投资1800万元,其中用汇264万美元,引进了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双桶洗衣机技术、设备和生产装配线,国内配套设备46台。还引进了与之配套的大型注塑机、洗衣机模具等。新建注塑车间,总装车间、成品库、半成品库。扩建了冲压车间。共计完成11600平方米的土建工程、供电工程。1986年大批量生产以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在1986年获东北三省轻工名优产品“金杯奖”,全国部分轻工产品“消费者信誉奖”。截至1988年创利润2257.4万元、税金1059.2万元,使一个濒于倒闭的小型集体企业一跃变成了拥有固定资产2789万元的中型企业。1987年以该厂为龙头成立了长春市君子兰电气工业公司,并整体加入吉林省洗衣机工业集团。这个厂拥有90多个配套厂家,这些厂家每年创产值4200万元,获利润620万元。长春市衡器公司是轻工业部生产大型专用衡器的重点企业。生产衡器已有近50年的历史。直到1987年生产的还是传统的机械衡器。面对国际上衡器发展趋向,这个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发电子衡器产品。1983年从日本大和株式会社引进电子衡器制造技术。1984年又引进了美国利维尔公司的电子衡器制造技术。从消化吸收这两种高新技术,使之实现国产化。1987年投产后,开发出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称重传感器和称重显示控制器,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在传统产品滞销的情况下,电子衡器却供不应求。
  二轻工业系统的五金行业,在技术改造中重视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共引进6项技术设备,对促进五金行业的技术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长春市起重工具厂是吉林省唯一生产起重工具的集体企业。该厂生产的HS系列手动葫芦是一种使用简易,携带方便的手动起重机械。适用于工厂、矿山、建筑工地、农业生产、码头、船坞、仓库等场所安装机器,起吊货物,装卸车辆。尤其对于露天及无电源操作工具有独特作用。但由于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链条生产全靠手工操作。不仅产量低、质量也差,远不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1983年这个厂引进联邦德国华弗奥斯工厂的KEB4型链条编结机、KEH4型链条自动焊接机、KK4型链条自动校准机等3条链条自动编焊设备。这是一套生产机制起重链条的自动编焊机组。设备工艺先进,生产自动化,电子控制。投产后,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改变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落后,产量低,产品合格率仅40%的局面。产量、利润大幅度增长。新设备投产前5年平均年产量5539台,年均利润为11万元。新设备投产后,年均产量为12646台,平均利润41.6万元。年均产量增长1.3倍,年均利润增长2.8倍。引进设备的投产,也扩大了出口能力。产品远销香港、美国、法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到1988年出口创汇88.7万美元。长春市工业刀片厂的传统产品是机械木工刨刀。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机械木工刨刀需求日益缩小,威胁企业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该厂于1986年通过香港金田木工有限公司引进联邦德国威猛机械研磨公司硬质合金圆锯片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要,给企业带来了生机。硬质合金圆锯片新产品已占该厂产值的60%以上。产品获轻工业部和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金行业引进的塑料拉锁生产线、涤沦拉锁生产线,虽然投产后发挥了效益,但由于国外产品以质优价低的优势充斥国内市场,国内产品呈现不景气,生产限于停滞,设备不能发挥作用。
  纺织服装工业系统,随着国家优先发展轻纺工业方针的实施。在提高产品质量,研究开发新产品,美化人民生活的思想指导下,在引进技术设备上,也有了新的起步。从1981年以后,先后引进技术设备8项,总投资3776.6万元人民币,其中用汇647.2万美元。引进的项目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纺织服装工业系统引进技术设备分单位统计见(表99):
  纺织服装工业系统的长春市第一毛纺织厂,1984年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引进了以聚丙纶为原料的无纺针刺地毯生产线,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这种针刺地毯具有色泽艳丽、图案清晰、防潮防蛀、保温耐磨、经济实用等特点,是美化人民生活的理想用品,产品在国内领先。长春市第一针织厂引进双面纬编提花圆机,仅1985年就增加新品种136个,新花色200种。长春市地毯厂在狠抓质量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从英国考贝尔公司引进的簇绒机、涂装机、剪绒机等生产设备,更换了原有的生产设备,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市软装饰材料厂,从荷兰斯托克公司引进一条干式热溶层压复合生产线,也是国内第一条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软装饰材料生产线。产品既可用于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的内饰,亦可做箱包、家俱、制鞋的面料,装饰效果高雅,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新型软装饰材料。产品畅销全国21个省市,被评为1988年吉林省优质十佳产品之一。
  长春市化学医药工业系统,围绕发展和提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配套产品和攻关项目,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1985年至1988年引进技术设备8项,占全市引进项目的1.5%,用汇740.1万美元,占全市引进用汇总额的11.4%,总投资为3776.6万元人民币。
  化学医药工业系统引进技术设备分单位统计见(表100):
  化工医药工业系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配套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重点在化工、橡胶、涂料等行业中引进技术设备。长春市油漆厂,为解决中国汽车表面涂装性能差、漆膜不光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选用了奥地利斯托拉克公司的氨基醇酸车辆面漆生产专利技术和关键设备。这个公司的车辆面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主要为联邦德国奔驰、大众等系列轿车表面涂装。这条生产线现代化程度高。从投料、升温、恒温到出料全部采用微机自动控制。生产出的油漆具有平整、光亮、色泽鲜艳、硬度强、弹性好等特点。该厂引进这条生产线是吉林省“七•五”期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条现代化油漆生产线。总投资1899万元,年生产能力5000吨。予计1989年正式投产。长春市化工三厂是为长春客车工厂配套产品的厂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客车配套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工三厂经过调研和科技交流,于1986年引进日本吉井铁工株式会社的高发泡聚乙稀生产线。总投资额为345万元,用汇85.1万美元(3000万日元)。1987年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300吨高发泡聚乙稀。这种产品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导热系数低、耐燃性好,闭孔结构不易吸潮,保温效果好等特点。尤其是质地柔软,充填严密,是客车保温的最佳原料。
  化工医药工业攻关项目中,不失时机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我国的脂肪酸甲脂化工原料的生产一直没有过关,被国家轻工业部和化工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长春市助剂厂于1988年从日本吉野株式会社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脂肪醇成套设备。投产后,将采用世界第三代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脂肪醇甲脂皂化法,以天然动植物精制脂肪醇甲脂为原料,运用日本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生产出“丽珠牌”超高级化妆香皂。不仅克服了脂肪酸甲脂生产不合格的难关,且一举填补了我国空白产品,在世界上率先推出无色透明的精制脂肪酸甲脂,同“丽珠牌”香皂一齐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6.粮油饲料工业
  长春市粮油饲料工业系统从1983年到1988年共引进设备6项,总投资4339.9万元人民币,其中用外汇756.3万美元,占长春市引进技术设备用汇总额的2.4%。其中成套设备4项,用汇519.3万美元,占本系统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68.7%;关键设备2项,用汇额237万美元,占本系统用汇总额的31.3%。
  粮油饲料工业系统引进设备分单位统计详见(表101):
  长春市的粮油工业系统引进技术设备,主要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长春市粮食中心仑库(中兴面粉厂)是厂库合一的企业。1985年新建面粉车间,从英国引进等级粉全套生产线。生产能力为日产小麦350吨。1988年8月试生产,年加工量8万吨小麦,产值2460万元,获利润276万元。这套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是80年代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能生产麦胚、颗粒粉、专用面粉。质量好,出粉率高。加工的面包粉常用户已达80多家,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新开发的精制强力粉灰分低,色泽白,面筋含量大于30%,为食品行业制作高档面食提供了优质原料,也满足了消费者对特制精粉的需求。
  长春市第二面粉厂,过去单一加工面粉。为适应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扩大生产领域。1986年投资62.8万元,其中用汇10.5万美元,从意大利怡美食品厂引进一套面包生产线,并新建了面包加工车间。投产后,不断扩大了市场的面包供应,也使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设备安装后,当年获利。1988年创利润15.6万元,还清了贷款。
  7.建材工业
  长春市建材工业系统,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规划的同时,为了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在技术改造中,有重点地引进技术设备6项,占全市引进项目的1%,总投资3030.5万元,其中引进项目用汇489.3万美元,占全市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1.5%。已投产项目都取得较好效果。
  建材工业引进技术设备分单位统计见(表102):
  长春市建材工业系统的钢化玻璃厂,1986年与美国格拉斯太公司和瑞士的一家公司签约,先后引进了平型钢化玻璃和弯型钢化玻璃两条生产线,使长春市钢化玻璃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平型钢化玻璃生产线于1987年8月投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汽车通用标准,成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免检的配套产品。弯型钢化玻璃生产线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7%,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玻璃的强度、力度、光学性能、外廓尺寸等质量指标达到国际上ECER43西德通用汽车玻璃标准。两条生产线投产后,产量由年产2万平方米增加到40万平方米。产品成了市场抢手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制造厂(“一汽”轻型车厂)、哈尔滨兴光机械厂等国内客户争相购买,其中弯型纲化玻璃已出口到日本。
  吉林省引进的第一条花岗岩石板薄板生产线,1988年10月在长春大理石厂建成投产。这个厂是由国家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吉林省出口基地建设分公司和长春市大理石厂合资兴建的。总投资525万元,其中用汇75万美元。设备是从意大利百乐通公司引进。可加工花岗石、大理石等石材。并能加工10毫米以上各种厚度的板材。加工石材的面积可达4平方米,比一般设备加工的面积大1倍多,并采用数控装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能力比老设备提高7倍,生产出的石材光洁如镜,纹路清晰。质量指标、光洁度、平整度、几何尺寸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春市胶合板厂引进两项设备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系统主要是引进电信技术设备。
  电信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基础部门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65年长春市电信局,曾从民主德国引进52—C式步进制交换机1000门,补充了国产电话机的不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而通迅事业发展的速度很不适应。“六•五”期间,设备容量增长率虽有提高,但通讯紧张状况一直得不到缓解。1985年长春市人口已达157万,而市内电话总容量才23000门,普及率仅为1.46%。尤其原有通讯设备陈旧,有些是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部件磨损严重,打不通、听不清的现象十分严重。经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同意,长春市电信局,经过信息交流,于1985年经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同日本国兼松江商株式会社、NEC电气株式会社签订了“长春电信局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合同”,引进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合同总金额79932.9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600万元(405万美元)。卖方为买方免费培训交换机维护、电信局数据和用户数据管理、PCM维护、应用软件等人员。设备引进后,于1987年12月一次性开通,正式使用,改善了长春市电话通讯的落后面貌,达到了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到1988年全市已有电话分局7个,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42460门,比1978年增加2.3倍,比1985年增加84.6%。而且发展了多项服务业务。增加了编位拨号、闹钟服务、呼叫等待、热线服务、转移呼叫、缺席用户服务、免打扰服务、寄存呼叫、追查恶意呼叫、会议电话等13种服务项目。自开办这些项目以来,已提供各种服务3228项次。此外还开展了程控自动电话业务,减少了国内外长途电话通讯环节,缩短了等待时间,方便了用户,倍受群众欢迎。节约了社会劳动,增加了社会效益。
  9.科研系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长春的科研单位,本着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为人民身体健康服务的宗旨,围绕兽医、汽车工业、生物制品等科学研究领域,从1980年开始,共引进技术设备34项,其中技术软件3项,关键设备34项,用外汇730.8万美元(有3项用汇不详),占全市引进项目用汇总额的2.3%。
  科研系统引进技术设备分单位统计详见(表103):
  科研系统引进的技术设备项目,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从1986年到1988年,先后从英国和加拿大引进3项疫苗研制技术。主要解决牛副结核病弱毒、瘟雏鹅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多价混合疫苗制造技术及监测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比该所自己研制可提前5年完成,填补了中国技术上的空白。
  长春汽车研究所,为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1980年从美国MTS公司引进道路模拟试验系统,用于汽车道路可靠性试验,大大缩短了时间,并已应用于各地汽车厂生产各种车辆的试验。汽车道路可靠性试验是考核整车和总成及零部件可靠性的主要方法。按现行规范,在汽车运行的条件下,进行整车可靠性试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试验结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环境和气侯条件的制约。为加速试验技术的发展,缩短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经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批准,从美国引进的汽车道路模拟试验系统,设备性能先进。由电子计算机系统、模拟控制系统、机械液压伺服系统、保养维护系统等组成。利用该系统试验1~2个月相当于汽车在道路上实际运行十余万公里需两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应用道路模拟试验,将汽车整车可靠性实验的室内试验技术大大向前推进。该所目前已形成能承担各种汽车道路进行模拟试验,能准确及时反映出汽车设计和性能方面的问题。除对第一汽车制造厂各种车型系列产品进行试验外,还为沈阳、柳州、哈尔滨等国内20多个汽车厂生产的各种车试验。仅此一项已创收120多万元。该研究所为加速汽车发动机新产品的研究,缩短发动机试验周期,提高试验程度。1984年从日本太阳交易株式会社引进了发动机性能试验系统,改变了长期以来发动机试验检测手段落后状态。该设备由计算机、测功机、发动机控制,参数控制、检测等装置构成。性能先进,能自动控制发动机转速、扭矩、节气阀开度、点火提前角。能完成26个计算项目、86个测量项目,试验数据由计算机作表绘图处理。引进至今,设备处于满负荷运行,发挥了高效率。先后进行了CA6110柴油机系列产品的研制试验;开展了CA6102发动机的质量攻关试验研究;完成了轻轿车发动机的性能试验和发动机新技术开发试验。并为北京、温州、航天部等汽车厂家进行性能鉴定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1年该研究所接受机械工业部下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攻关项目。1984年先后与美国控制数据公司、格伯科学仪器公司、意大利数字电子自动化公司就计算机交互图示系统、大型自动绘图仪系统及三座标测量系统的技术制造进行签约。1987年5月三大系统安装调试完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是当今设计技术的重大演进。为了培养技术队伍,该研究所从1981年开始,共派出30多名研修生赴美国、日本、西德等国的汽车厂、科研院校(所)、研修汽车工程、设计、实验研究、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成为汽车产品科研、设计的骨干,17人先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有的赴美研修汽车操纵稳定性领域,某些学术理论达到国际水平,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成为国内知名的汽车工程专家。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卫生部直属的大型研究所,是东北地区实用微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中心,担负着予防、诊断和治疗用的生物制品的生产和研究任务。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卫生部批准,于1986年、1987年用外汇75万美元,先后从美国、日本、瑞典引进26台先进技术设备。这些设备主要用于生产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治疗癌症)。这两项疫苗生产出来后,可以达到国际同步水平。这个研究所为了促进科研工作和生产不断发展。近几年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外许多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还聘请外国专家为客座研究员,先后派出66人次出国进修考察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该所科研的发展。
  上述各行业引进的项目中,也存在盲目引进、重复引进、设备不配套或引进项目不符合市情等问题。造成设备不能发挥效益,或投产后产品脱离现实生活水平,销路不畅。特别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比重过小,出口产品企业只占技术引进企业的8.8%,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
  三、企业类型
  1.大中型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和电子工业为主,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大中型企业,为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加速技术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把学习借鉴和运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措施。10年来,长春市的大中型企业(包括中央和省属企业)引进技术设备454项,占长春市各类型企业引进项目的87%,用外汇27107.9万美元,占各类型企业引进项目用汇额的84.2%,在长春市企业引进技术设备中占绝对优势。见(表104):
  大中型企业从国情出发,把技术引进同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紧密结合,以优势的技术储备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下功夫,加速国产化进程,取得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效果,是其显著特点。在引进过程中,能引进软件解决的,就不引进硬件;能引进关键设备解决的,就不引进成套设备。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过程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图纸的转化和技术资料的翻译,全面掌握设计和制造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立足国内现有资源条件,在国内寻找设备配套厂家,尽量减少或不进口零部件。
  长春拖拉机制造厂为加快零部件国产化程度,对1140型拖拉机需要的42类外协件,除国家有关部门帮助解决12类外,其余全部在国内厂家制造,使国产化配套能力达60%。该厂还用新技术改造老产品,将引进的拖拉机驾驶室和机罩等生产新技术移植到老产品长春40型拖拉机上,使老产品的质量和外观都有所改进,实现销售利润6424万元。
  长春市印刷机械制造厂,引进的程控切纸机制造技术,配套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产品不仅替代进口,而且出口。国家经委发出通知,今后程控切纸机不再进口。
  长春市半导体厂引进发光管关键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并大胆创新,修改了重要工艺参数,作出了接近日本光感谱强度的外延片,摸索出最佳合金组合,开发出倒膜、消光腐蚀等工艺。1983年上海无线电二厂将ZEF系列发光管拿到日本进行质量认证,主要参数达到日本信越公司同类产品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对大型成套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在消化吸收中采用了自己特点的联合设计方式,取得了花钱少、多办事、收益大的效果,并培养了技术队伍。该厂的本身油漆涂装线、热风冲天炉,就是采用联合设计的方式进行的。本身油漆涂装线不仅达到了当代涂装水平,而且形成一支涂装设计队伍,为国家节约资金2000万元。热风冲天炉技术引进后,经充分消化吸收,每年不仅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121万元,而且提高了铁水质量,排污能度也低于国家标准。通过联合设计掌握了引进技术的全部内容,又通过自行安装调试,具备了自行设计制造能力,不仅使引进技术在本企业发挥效益,还使一厂技术变为行业所有。该厂已经自行设计了车轮厂、车箱厂两条油漆线,承接了天津汽车厂、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厂的油漆设计任务。热风冲天炉技术还转让给武汉钢铁公司。在消化奥迪轿车技术的同时,把主要精力和目标放在提高国产化水平上。在保证原技术的先进性,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从国情国力出发,动员全厂技术力量,消化吸收数吨计的技术资料,对全国293个工厂调研,100多个企业协作配套,并和139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将使奥迪轿车国产化程度达到48%。
  长春市衡器工业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一方面对国内28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另方面狠抓本公司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培训,曾输送48人出国学习。公司还采用技术消化责任制的办法,指定专人包项目、包时间,先仿制生产,后独创自己的系列产品,当年就开发出15个品种、60多个规格的称重传感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成功,推进了这个公司产品开发的步伐。新产品获市以上科技成果奖,有的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大中型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开展技术改造使18个工厂实现产值69682.9万元,实现利税18224.3万元;20个企业的31个产品达到国家80年代先进水平;7个企业的12个产品获部优和省市优产品奖;5个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4个企业实现出口创汇1087.5万美元。
  2.小型企业
  1979~1988年,一些小型企业(包括集体所有制和外5县企业),也重视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截止1988年底,已有48家小型企业引进56项技术设备,占长春市各类型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10.7%。用汇4353万美元,占长春市各类企业引进项目用汇额的13.5%。见(表105):
  小型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具有范围广泛的特点。有引进项目的小型企业占整个有引进项目企业的65.1%。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冶金、纺织服装、一轻、二轻、建材、化工、仪器仪表、粮油饲料加工、机械等11个行业,而以轻工行业引进项目居多,食品工业居第二位。通过技术引进,增填了企业活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小型企业发生了大变化,创出一批名优产品。有些亏损或濒临倒闭的企业得以复苏;有的企业成为行业的骨干;有些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长春市冷弯型钢厂,从日本引进大型冷弯型钢机组和从美国进口一条与日本机组配套的纵剪横切线,开发新产品。投产后生产冷弯角钢、冷弯矩型管、空腹钢窗组合料3个系列产品,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产品质量稳定率提高到92%,产品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用于农机、汽车、铁路、建筑等行业。
  长春工贸合营塑料包装厂是个只有200多人的街道办厂。1986年与吉林省包装进出口公司对等投资,形成工贸合资联合体。1987年引进软塑料叠桶中空成型设备。投产后,产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荣获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中国包装总公司颁发的技术开发优秀奖。工厂盈利87.4万元,比上年增长61.9%。产品直接销往全国12个省市的200多家外贸部门。
  长春市软装饰材料厂的前身是长春市橡胶帆布厂。这个厂经营状况一直不佳。到1987年累计亏损275万元,频临倒闭。1986年引进荷兰干式热溶层压复合生产线。1987年4月投产后,当月盈利8万元,使这个亏损17年的企业走出低谷。到1988年末,工厂实现产值1300万元,创利润209万元,上缴税金55万元。全厂人均利润4218元,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一跃成为“百万富翁”,在长春市纺织服装工业系统名列第一,企业进入省予备级行业。
  长春市钢化玻璃厂,1970年前是一个不到百人的格布生产合作社。厂小又生产不对路,效益每况愈下。后经引进平型钢化玻璃和弯型钢化玻璃两条生产线,转产钢化玻璃后,不仅填补了吉林省内生产空白,解决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配套急需,而且产品成了国内市场的抢手货。该厂被评为长春市建材局系统先进企业。并已成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工厂、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的协作厂家。产品还出口到日本。昔日默默无闻的格布生产合作社现今变成了国内瞩目的汽车钢化玻璃生产基地。
  长春市第一光学仪器厂,通过技术引进开发的光电编码器新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被国家经委、科委评为“优质机电产品”,列为替代进口产品。1988年国家科委批准为“火矩计划”项目。
  小型企业通过技术设备引进,投产后,有7个产品获部或省市优质新产品称号;4个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4个产品出口创汇181.4万美元;3个产品替代进口;实现产值2.1亿多元,实现利税4970.5万元。
  四、引进渠道和国别
  根据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国家计划安排的技术引进对外实行委托代理的通知精神,长春市在地方外贸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情况下,引进的技术设备主要是委托中央和省两级享有直接对外经济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外贸公司承担。引进项目所用外汇来源,一般是属中央企业和科研单位或省市地方企业经主管部门办理引进的项目,多由国家外汇解决;属省市地方引进的项目,多由省市地方外汇解决或由各类银行和其他外汇贷款解决。据511个项目统计,在引进用汇的23111.7万美元的来源中,国家外汇占79.4%,省市地方外汇占11.2%,银行及其他外汇贷款占9.4%。从1979年以来,长春市委托各类外贸公司引进技术设备的544个项目中,委托全国性各类外贸总公司引进的265项,用汇额14669.94万美元,占引进总项目的48.7%,委托吉林省或其他省各类外贸公司引进的235项,占引进总项目的43.3%;另有44个项目引进渠道不明。现将委托全国性各类外贸总公司及吉林省和其他省各类外贸公司引进技术设备项目见(表106)、(表107):
  引进的项目,50年代,主要是从苏联、捷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引进。进入60年代,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始转向日本等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但为数不多。直至70年代末,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项目才逐年增加,国别(地区)不断扩大。到了1988年,长春市已从18个国家和地区引进544项技术设备,其中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的项目占98%,日本居首位,美国居第二位,联邦德国居第三位。详见(表108):

附注

①第36期《长春晚报》及《长春县志》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概况,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与演变、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