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进口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进口贸易
分类号:
F752.61
页数:
39
页码:
151-18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进口贸易情况,包含了进口商品及结构和进口方式及渠道。
关键词:
进口贸易
经济发展
长春市
内容
一、进口商品及结构
自营口开港后,长春每年都进入大量洋货。直到沦陷时期,进口的主要商品有和洋酒、食糖、烟草、副食品、棉花、棉纱、各种织物、火柴、纸张、陶瓷器、药品及染料、石油、五金、麻袋等14种,具体品种还多。
大连开港前,因商品单位不统一,无法计算商品总量。大连开港后,进口商品量统一按吨计算。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14种主要商品进口量逐年增加。5年间进口总量27.5万吨,年均5.5万多吨,占同时期大连、营口两港进口到货发出量的48.6%①。这5年,主要商品的进口总量中,各种织物为大宗,占四分之一强,居首位;五金类占15.6%,居第二位;麻袋占12.3%,居第三位。1907年至1911年14种主要商品进口量和占港口比重及商品构成比重见(表46):
进入民国后,1912年至1931年14种主要商品进口总量150多万吨,年均7.5万多吨,比清末后5年平均增加36.8%①。其间1918年、1919年大豆出口鼎盛年代,进口量均突破10万吨。1919年以后,随着豆谷登市产区缩小,主要商品进口量开始滑坡。1920年至1931年主要商品进口量比前8年平均下降13%②。占港口进口商品到货发出量比重也相应下降。1920年至1928年占大连、营口、安东三港主要商品进口到货发出量比重也由前8年的32.4%下降至16.4%③。
这个时期,主要进口商品构成有新的变化。在14种主要商品进口总量中,各种织物占19.5%,仍居第一位;麻袋占14.4%,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食糖占12.7%,由第五位跃居第三位。
兹将1912年至1931年长春14种主要商品进口量和占港口比重及商品构成比重列(表47)如下:
东北沦陷后,打破了进出口贸易一直同步发展变化的格局,在出口贸易继续萎缩的同时,进口贸易随着“国都”建设、人口剧增而异常兴旺。1932年至1938年14种主要商品进口量80.2万吨,年均11.4万多吨,比民国时期年均进口量增加52.1%①。1938年后因“满铁”不发表运输统计年报,主要商品进口量没有资料。但随着日益强化的统制贸易,进口贸易日趋萎缩。根据“满洲经济年报”同一口径对比,1942年长春进口贸易额仅为7926.1万元(伪币),比沦陷初期5年平均下降46.5%。1942年以后,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愈演愈烈,进口贸易基本停顿。
1932年至1938年主要商品进口量虽大量增加,主要是伪首都城市需要量的增加,而占进口商品供应量50%以上的农村消费量则因长春经济势力范围的进一步缩小而减少。因此,占同时期港口到货发出量比重继续下降。1932年至1938年由民国时期占16.4%下降至15.8%②。
这个时期与民国时期对比,进口商品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在14种主要进口商品量中,五金类占27.1%,由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副食品占16.5%,由第六位跃居第二位;石油占13.1%,由第七位跃居第三位。而清末和民国时期一直占居首位的各种织物和曾居第二位的麻袋则分别退居第六位和第七位。
兹将1932年至1938年14种主要商品进口量和占港口比重及商品构成比重变化列(表48)如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4个月时间,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口的美国棉布、汽油、牛奶制品、丝织品、皮革、海产品、卡车等,价值10.6亿关金(不包括联合国善后救济物资20.8亿关金)①。见(表49):
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长春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12个月当中,进口的美国剩余消费品共10.5万多吨。其中洋杂货9.3万多吨,占进口总量的88.7%,其余主要进口商品不足1.2万吨,只占进口总量的11.3%。主要进口商品中有棉布、棉制品、棉纱、干鲜果、汽油、面粉6种。主要商品进口量及商品构成比重见(表50):
历史上进口的主要商品无论进口量或是商品构成的变化,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兹将部分主要进口商品分述如下:
各种织物
各种织物是长春历史上进口的大宗商品。包括绢、棉、毛织物,其中以棉布居多。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各种织物一直占居主要进口商品量的首位。棉布主要用于人们穿着和铺盖。当时虽有大量家庭手工机房,因生产力低,且布质粗糙,家织布主要用作衣服里、被褥里及制粉业用的面袋,人们穿用的机织布则多用进口的洋布和从关内购入的细布。清末后5年进口各种棉布和织物6.9万吨,年均1.3万多吨①。进入民国后,随着豆谷登市产区的扩大,进口量相应增加。民国时期共进口29.3万吨,年均1.4万吨,比清末时期增加7.7%①。其中长春城内消费占37.2%,扩散到经济区域的占62.8%②。1912年至1919年进口量占南满三港进口到货发出量的48.5%③。沦陷时期,随着统制贸易的实施和长春经济圈的缩小,进口量随之减少。1932年至1938年平均进口8007吨,比民国时期减少43.8%,占主要商品进口量退居第六位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46年和1947年平均仅进口2850吨,比沦陷时期下降44.4%⑤。
由于棉布及各种织物占三港进口量比重较大,各国竞销激烈。19世纪60年代,首先进入长春市场的是美国布,其次是俄国、英国、荷兰、土耳其等国棉布,以美国布占优势。中东路通车后,俄国、德国、英国的薄纱、毛织物进入长春。日俄战后,日货开始进入。特别是日商借第一次欧战爆发之机大力倾销,并占有垄断地位。根据有关资料,1908年长春进口的棉布中日货占19.6%,其他外国货占80.4%⑥。到1918年日货则占99.9%,其他外国制品仅占0.1%⑦。到1922年在长春的日本进口棉布及织物贸易商社达20户之多,其中资本雄厚的三井洋行、东棉洋行、日棉洋行等6户从事棉布及织物进口的主要贸易商在长春的从业人员就达148人⑧。欧战以后,英、俄、德等国制品再次进入,同时由于中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关内产品也大量进入长春市场,日货进口又逐渐减少。到1926年日货比重下降到46%,其他外国制品回升到17.2%,中国关内产品占36.8%⑨。沦陷后长春的棉布市场基本被日本独占,1937年以后因日本国物资短缺,进口的日货基本上都是更生织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进口棉布及棉制品基本上是美国货。
五金类
19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前进口的金属类主要是日用小五金(包括工农具),多来自日本。光绪兰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年均进口量8557吨⑩。至20年代后,进口的品种除小五金外,还有汽车、少量钢铁及电气、煤气、制粉、制油等机械设备、器材及动力设备等,进口量比清末时期有所增加。1920年至1931年年均进口量8750吨,比清末后5年增加2.3%①。除日本制品外,还有英、美、德等国产品。1917年至1931年长春的13户油房业先后进口的压榨机、水压机、螺旋式榨油机及蒸汽机、电气发动机、涡旋机等共138台(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②。
沦陷后,日本为长期霸占东三省,大肆建设都市,扩充铁路、公路,设立工厂,特别是重点建设伪首都“新京”。由于国都建设的大兴土木,1932年至1936年伪国都第一个五年建设时期的5年间,仅土木工程费投入合计为12103.3万元(伪币),占全东北5年工程费投入额的21%,居各城市之首。在建设高潮的1936年工程费投入竟占全东北的28%③。加上统治机构林立,工厂丛立。致使生产资料、交通建筑器材、建具工具、汽车车辆等进口急剧增加。1932年至1938年金属及其制品类年均进口3.1万多吨,比民国时期增加三倍多④。占主要商品进口总量由民国时期的10.2%上升到27.1%,比重由第四位跃居第一位。进口的机械装置、汽车车辆等以欧美制品居多,小五金及工具仍以日本居多。1938年以后急剧减少,最后中断进口。
副食品
副食品包括水产品、海产品、干鲜果、调味品、各种罐头等。也是历史上进口大宗商品之一。
从营口开港就大量进口。据有统计资料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5年间进口1.37万吨,年均2757吨⑤。随着长春登市豆谷产区的扩大,民国时期进口14万多吨,年均进口7136吨,比清末最后5年平均增加近1.6倍。长春经济势力圈最广阔的1912年至1919年平均达9084吨,占大连、营口、安东三港进口到货发出量的30.3%⑥。
沦陷时期,长春成为伪满首都后,人口急剧发展。1936年长春市内总人口由1931年的12.6万人增加到31万人,增加近1.5倍,其中日本人由万余人增加到6.2万,增加4.8倍。尽管在长春经济圈大大缩小,供应农村面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但由于长春市人口的剧增,副食品进口量仍急剧发展。1932年至1938年七年间进口13.3万吨,年均1.9万吨,又比民国时期年均增加近1.7倍①。占主要商品进口总量比重由民国时期的9.4%上升至16.5%,由进口总量中的第六位跃居第二位②。在进口具体商品中,有相当部分是适合日本人生活食用习惯的鱼籽酱、蛤介虫等食品及味素、味酱等调味品。国民党统治时期,仅有干鲜果作为进口主要商品。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共进口7379吨,比沦陷时期年均下降61.2%③。
麻袋
麻袋(包括少量麻)也是大宗进口商品,其进口量在清末时期居主要进口商品的第三位,民国时期居第二位。主要用于集运和出口豆谷的包装。从营口开港,长春出口豆谷开始就大量进口麻袋。进口量随着豆谷集散量和出口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清末后5年(1907—1911年)进口3.5万吨,年均7000吨④。民国时期,随着大豆出口量的急剧发展,麻袋进口量也大量增加。1912年至1931年进口21.6万吨,年均1万多吨,比民国前5年增加54.6%,特别是1916年至1920年大豆出口的高峰期,年均进口麻袋1.5万吨,占南满三港进口量的41.5%⑤。沦陷时期麻袋进口则随着大豆出口的减少而减少。1932年至1938年平均进口9115吨,比民国时期减少15.2%⑥。占主要商品进口量退居第五位。
进口麻袋多数来自英属印度,其次是俄国。麻袋有兰杠和绿杠两种,绿杠装140斤,兰杠装160斤,在进口量中新旧品约各半。1919年以前两种规格进口量大体相同。1919年秋,南满铁路沿线设立保税仓库,实行大豆混保制度,绿杠麻袋使用受限,规定包装一律用兰杠麻袋,约占进口量的90%。
石油
石油是主要进口商品之一。包括汽油、柴油和煤油。沦陷以前,进口的石油主要是煤油,用于点灯照明。在没有电灯之前,是家家户户每天必不可少的消费品。旧中国没有开采石油,完全靠进口洋油。
营口开港后就开始进口,清末后5年(1907—1911年)进口量2.6万吨,年均5190吨,占主要商品进口量的第四位,占营口、大连两港进口到货发出量的33.7%⑦。民国时期,虽因豆谷登市产区扩大,供应农村煤油大量增多,但因1909年和1911年头道沟附属地和商埠地两个电灯营业所先后开业,城内电灯用户日趋增多,煤油消费量减少,煤油进口量增加不多。1912年至1931年平均进口5600吨,比民国前5年平均只增加8.8%,占主要商品进口量退居第七位,占南满三港进口到货发出量比重也降至6.7%①。沦陷后,虽煤油消费减少,但由于汽车大量增加,汽油和柴油进口急剧上升,石油年均进口近1.5万吨,比民国时期年均增加1.6倍,占主要商品进口量比重也由第七位跃居第三位②。国民党统治时期虽也是主要进口商品之一,1946年至1947年平均进口仅408吨,比沦陷时期年均减少82.8%③。
长春的石油市场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一直被欧美石油商所控制,以英美石油居垄断地位。在当时的欧美石油输入商就有美国的美孚、英国的亚细亚、美国的老晋隆、俄国的东亚诺别力等4个石油公司。欧美石油商除大量从其本国进口外,还在长春设销售点或代理店,在南满铁道沿线主要站设有石油仓库,在长春站内就有英国亚细亚石油库。沦陷后,欧美石油逐渐退出长春市场,石油出现紧张,伪满后期曾用人造石油替代,货运汽车基本停运。
食糖
食糖包括白糖、红糖及冰糖,为城乡人民日常食用品,也是主要进口商品之一。当时吉林省内没有糖厂,主要靠进口外国制品。早在营口开港后就大量进口,直到大连开港前年均进口约5.8万担(2900多吨)④。大连开港后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年均进口4800吨⑤。进入民国后,随着供应农村区域的扩大,进口量继续增加。1912年至1931年年均进口量9600多吨,比清末后5年增加一倍⑥。特别是长春的经济势力范围扩大的1918年进口食糖曾达到2.6万多吨,占南满三港进口量的45.1%⑦。沦陷后,长春经济区域范围缩小,对农村供应量减少,以及日本在东北设有糖厂,食糖进口量随之减少。1932年至1938年平均进口量8005吨,比民国时期年均减少16.6%⑧。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砂糖的输出国变化较大。营口开港后,长春进口的白糖主要来自英国在香港的太古洋行,红糖则主要来自印尼的爪哇;还有少量俄、德糖。英国和印尼糖约占80%,德国及俄国糖约占20%。日俄战后,俄德糖退出长春市场,日本糖及台湾糖开始进入,但仍以英太古洋行占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糖乘虚大量进入,并在市场上占优势。1917年至1918年长春市场基本上由日本糖独占,仅有少量平壤糖。排斥日货运动后,英太古糖又大量进入。沦陷后日糖又居垄断地位。
纸张
纸张是城乡人民日常需要的用品,解放前为主要进口商品之一,进口量不断增加。据统计1878年至1883年从营口进口的各种纸张年均约9205担(约460吨)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经大连、营口两港年均进口4069吨,较大连开港前增加7.8倍②。1912年至1931年经大连、营口、丹东三港年均进口量7211吨,比清末最后5年又增加77.2%③。沦陷后的1932年至1938年经南满三港平均进口量12788吨,又比民国时期平均增加76.2%④。
进口的纸张,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有粉连纸、壁纸、半纸、草纸、毛边纸等,开始完全是日本制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他外国制品开始进入。1918年日本制品占88.7%,其它外国制品占11.3%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后,福建、营口、吉林省造纸工业的发展,大量购入上述国产的表彰纸、白管纸、海纸、毛头纸、白窝纸等当地中国人特殊需要用纸,日本制品比重进一步下降。1926年长春市场上的纸张中日本产品占54.4%,其他外国制品占10%,国产品占到41.1%⑥。
沦陷时期,随着统治机构集中于伪首都,长春的纸张进口大量增加。1932年至1938年进口8.9万吨,年均1.2万吨,比民国时期年均增加72.2%,占主要商品进口总量也由清末、民国时期的第六位、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⑦。这个时期进口的纸张主要是作为新闻出版及办公用的新闻纸、薄页纸、有光纸等。这些纸张则完全是日本产品。
火柴
火柴是城乡人民日常消费品,从19世纪60年代营口开港后就是进口主要商品之一。多数是日本及奧地利制品,少量俄国产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长春开埠后,日本商人根据长春周围杨柳椴木资源丰富,且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先后在长春开办4家火柴工厂,但由于日商就地输出,长春仍需大量进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年均进口601吨,1912年至1919年平均进口778吨,比清末后5年平均增加29.5%①。1920年后,哈尔滨、吉林、营口等东北各地民族火柴工业兴起,并进入长春市场,给洋货以沉重打击。1920年至1928年从南满三港进口火柴年均仅421吨,比前13年平均进口量减少45.9%②。1926年长春城乡消费量中日货占60%,国产制品占40%③。沦陷后的1932年至1938年进口量很少,年均仅59.7吨,基本都是日本制品。
陶瓷器
陶瓷器是城乡人民日常饮食生活用具。中国有“瓷都”之称,特别是江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闻名中外。营口开港后至日俄战前,长春市场上销售的碗、盘、匙、漱口盂等陶瓷器皿完全从江西购入。
日俄战后,长春开埠的同时,日本经营陶瓷业的前田洋行在长春进口及倾销其本国制品,与江西陶瓷竞争。江西陶瓷因受不平等的关税壁垒之害,沿途重复课税,在价格上无法与日货竞争。除农村需要价格低廉的大路饭碗外,中等以上陶瓷品,基本上被日本的伊予、肥田、尾张等产地的陶瓷所取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平均进口2214吨,1912年至1919年平均进口3202吨,比清末后5年增加44.6%④。1919年以后,因长春经济区域缩小,进口量随之减少。1920年至1931年平均进口2375吨,比前8年平均进口下降15.8%⑤。这个时期尽管经济圈缩小,但在进口量中,扩散到豆谷登市产区农村仍约占74.5%,长春城内消费量占25.5%⑥。沦陷后的1932年至1938年随着长春人口猛增,年均进口量达3341吨,比民国时期增加19.9%⑦。
棉纱
棉纱主要用于织布原料。在旧社会,长春的家庭手工织布机房丛立,城乡到处可见,其原料纱主要从国外进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营口进口棉纱约46万捆,年均约4万多捆①。1907年至1915年经大连、营口港进口10.8万吨,年均1208吨②。1915年后,长春的民族纺织业日益发展。1918年长春的手工机房700户,织机达2800台③。随着织布业的发展,棉纱进口量显著增加。虽在日本及其他外国纺织品的冲击下,1916年至1931年平均进口量仍达到2269吨,比1907年至1915年平均增加87.8%④。伪满初期受日本织布的猛列冲击,长春的家庭手工机房基本被冲垮,进口棉纱相应减少。1932年至1938年平均进口1747吨,比民国时期平均减少14.9%⑤。国民党统治时期1946年至1947年平均进口1070吨,比沦陷时期减少38.2%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进口棉纱主要来自日本和英领印度。印度纱用于织布,日本纱主要加工棉线,用于裁缝业。沦陷后,长春棉纱市场被日本独占。国民党统治时期进口棉纱主要来自美国。
烟草
烟草是卷烟、烟叶、烟丝的统称,其中卷烟占大宗,烟丝进口很少,烟叶基本不进口。营口开港后,经营口港进口英、美烟及少量俄烟。长春开埠后,美英烟草联合公司,日本的东亚烟草公司及俄国的鲍古他诺夫商行、苦西纳利夫商行相继在长春设点,进口和倾销其本国或本公司制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平均进口烟草1269吨⑦。民国以后,进口量增加。1912年至1931年平均进口量为1704吨,比清末最后5年平均增加34.3%⑧。这个时期进口的卷烟主要是美、英、俄及少量埃及、朝鲜制品。长春市场上也有大量日本烟,但都是日本在东北各地烟草工厂制品。1918年长春经南满三港进口的洋烟全部是其它外国制品。
在长春市场上,日本烟有31个牌号(包括烟丝7个牌号),美英烟有32个牌号,俄国烟7个牌号。各国烟牌号见(表51):
历史上进口的主要商品,基本上都是消费品,生产所需物资极少。
清末时期,由于洋货的冲击,当地工业发展缓慢,除有俄国人开办的20世纪初时的近代化制粉厂外,其他均是小手工业作坊。作为生产资料进口的主要是小手工业织布机房所需的棉纱和小铁工业作坊加工工农业用具及建筑用工具所需的钢铁。生产资料在整个进口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在主要商品进口总量中,消费资料占94.5%,生产资料仅占5.5%①。
民国时期,由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及一些制油、制粉等工业使用进口机器设备,生产资料比重有所上升,但占主要商品进口总量比重也仅12.8%,生活资料仍是大宗进口商品②。
沦陷时期,由于大搞“国都”建设和铁路网扩充,工厂大量增加,人口膨胀,进口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有增加,生产资料增加比较突出。1932年至1938年与民国时期年均进口总量对比,生产资料增长138.8%,生活资料增长24.2%①。占主要商品进口总量的比重同民国时期对比,生产资料由12.8%上升到28.6%,生活资料由87.2%下降至71.4%②。但生活资料仍是进口商品的大宗。1938年以后,随着强化的贸易统制,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从欧美国家进口的机械及装置、车辆及零件等中断,从日本进口的电气器材、水暖器材、钢铁等因其物资缺乏也中断向东北输出,而且日本需要的钢铁及非铁金属等还要从东北搜刮。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进口商品几乎全是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仅占1%③。
兹将各历史时期进口商品结构列(表52)如下:
二、进口方式及渠道
营口开港后到东清路通车前商品进口方式及渠道有以下3种:
一是,当地商人把登市农副产品用马车运送营口或通江口后经经纪人从中斡旋,与该地大屋子(洋货代理批发店)成交后,用马车运回进口商品。
二是,与客商进行地方交易。即从营口、天津、上海等地的中国商号派到长春的驻在员,住在贸易货栈内,推销洋货。经经纪人从中介绍,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因长春当时是东北有名的“旱码头”,是由南向北扩散进口商品的中继市场,外地来长客商较多。大连开港前,长春的大小贸易货栈30户,住在货栈内的外地客商六、七百人。贸易货栈主要为客商提供住宿、代保管货物,有的还兼营钱铺,融通资金;并代客办理运输、纳税等项业务①。
三是,中俄边境贸易。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在黑龙江的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春沐德乡的烧酒曾沿第二松花江流域出口到俄境,俄境有些商品也经松花江流域输入长春。
上述无论那种形式,都是经中国商人进口洋货,当时还没有直接与外商交易。
东清路通车后,除上述方式和渠道外,还有另外两条途径进口外国商品:
一是当地俄商从西伯利亚进口俄、德等国商品。中东路通车后,西伯利亚成为欧亚商品进出口的一大中继地。贸易商从西伯利亚输出东北的农副产品的同时,也输入欧洲商品,并进入长春市场。长春的世一堂曾派人驻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进口俄、德药品。
二是当地商人(主要是俄商)经俄国在哈尔滨开设的洋行进口俄国商品。当时在哈尔滨有俄国商人设立的存放仓库、莫斯科市商品馆、乌伊库拉毛罗索夫商会及俄国16个纺织商组织的俄国输出合作社等②。
长春开埠及大连开港后,进口贸易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由过去的间接交易、地方交易转到直接对外交易。主要有以下4种:
一是长春的外国贸易商直接进口商品。长春开埠后,大批外国贸易商,特别是日本贸易商进入长春,直接进口商品。从此各地驻长春的客商从中介入就没有必要。到1910年长春贸易货栈内的外地客商仅剩10余户③。
二是少数资金比较雄厚的当地中国商号往日本派驻在员直接进口商品。在日本的大阪、川口、神户驻在的中国人商号有世一堂、玉茗魁、义和谦、玉茗栈、天益兴、谦益东等④。直接从这些地方的工厂或批发商进口日本货。
三是,有些中国商号派人驻在上海、天津等地,从该地的大阪、川口、神户等地代理店进口洋货,经大连港或山海关进入长春。据有关资料,1926年仅在上海驻在的“长春帮”就有7行,仅进口洋杂货和药品1行就有世林祥、同合润、世一堂、协合福4户⑤。
四是多数的资金比较少的进口贸易商仍然进行地方交易,但不是与外地中国客商交易,而是直接与外国在长春的派出机构或批发商交易,再批发给小商号或直接零售,不直接从事进口。
伪满时期,实行贸易统制后,主要是从日本进口商品,原有的进口方式和渠道被打乱。进口的品种、数量、对象统由贸易统制机构与日本国的出口品种、数量、对象等统制贸易计划接轨,指定商社经南满三港或朝鲜三港进口。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外贸易由中央集权,且因东北各港口被破坏,长春的进口商品主要是经京、津、沪等地辗转进口来的。
三、外国贸易商
长春开埠前,外国贸易资本尚没有进入,但通过商品侵入,对长春市场的争夺就很激烈。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长春经营口港进口的外国商品主要来自英、美、日及英、法、荷属东南亚的殖民地。如美、英、日的灰色布、斜纹布、美国及英属、荷属印度的棉纱,英属印尼的砂糖;美国、婆罗洲及印度的煤油等。当时长春市场上以美英商品占优势。
东清路通车后,俄国利用其本国势力下的铁路经营权,对其他国商品课以不合理的运费,采取阻碍他国商品进入的排他政策,在长春市场上,俄国商品占绝对优势。俄国商品主要有俄国布、羽绸、煤油、安全火柴、毛织物、毛毯、方砂糖、海带、大马哈鱼、卷烟等。当时其他国家产品较少。
日俄战后,日本把俄国势力从南满驱逐出去,日本商品开始挤入长春市场,俄国商品暂时退却。
开埠后,长春以铁路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势力范围,被外国商人视为极好的商品销售市场,英、美、日等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来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相继进入一批进口贸易商。俄商及商品也卷土重来。长春开埠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在长春直接从事国外商品进口业的贸易商就有17户,其中外国进口商15户,中国进口商仅2户。外国进口商中,欧美商7户,主要进口石油、烟草、白糖、棉毛织物等;日商8户,主要进口棉布、棉纱、绢棉织物、烟草、麻袋、五金工具、陶瓷等。这个时期,虽然日本进口商略占优势,但多数商品刚刚进入,基础差,仍以欧美商品占绝对优势。特别是英美烟草公司的卷烟、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英太古洋行的白糖等在长春市场上均占垄断地位。据统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长春进口外国商品总金额512.6万元中,日本商品占18.9%,欧美商品占81.8%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俄国、德国、英国为主的欧洲商品从东方市场上暂时退却,日本进口商及商品乘机大量涌入,并在长春占有优势。
1917年4月到1918年3月,长春进口的28个主要商品品种的进口量中,日本商品占61%,其他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商品则降至39%②。另根据有关资料,1922年在长春的日本人大小进口商就有35户之多,主要进口和销售棉布、洋纸、麻袋、砂糖、陶瓷器、副食品、五金等,以棉布进口商居多。其中14户兼营出口业务,21户为纯进口商。主要的进口商除原有的三井洋行、“满洲共益社”等,新进入的有大阪日本棉花株式会社出张所、大阪东洋棉花株式会社出张所,都颇具实力。兹将1922年在长春的日本人进口商列(表53)如下:
欧美进口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长春以大豆为主的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发展和经济势力范围的空前广阔,除原有经营烟草、砂糖、石油等5户继续营业外,又涌入一批,并与日本进口商争夺长春的毛织品、烟草、砂糖、颜料等商品销售市场。据有关资料,1917年在长春经营进口及批售欧美制造的薄纱、毛纺织品及烟草类的欧美商行7户。1917年以后,又进入长春的颜料、烟草及糖商3户。到1925年在长春有欧美进口商15户,以英、美、俄居多。这些进口商多数是各国垄断企业在长春的分支机构,以进口和倾销其本国或本公司产品为主,有的兼营保险业务。见(表54):
日本为与欧美商进一步争夺长春销售市场,还设立一批以增进日本商品进入长春为主要目的的贸易助成机构。1916年1月“满铁”唯一的商品陈列馆在长春开设。1918年11月移交给“满铁”长春地方事务所管理。该馆除经常性的陈列和宣传日本商品、仲介交易外,并于1922年7月举办一次商品广告资料展览会,出展商品资料2175件,出展商101人,参观者达3.6万人①。从而也加速了日本商品进入长春市场。加上到1922年民族进口商已发展到6户,且都是进口日货。因此,本世纪20年代前后,日本商品又进一步占领了长春市场,欧美商品只限于石油、毛织品等少数几个商品占垄断地位。就是原由欧美占优势的砂糖、烟草等商品,也因日本糖商、烟商进入后的激烈争夺,失去了优势地位。当时在长春市场上,由于日货充斥,欧美商品、本国制品则很少。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中日新约》,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到20年代前后,中国各地反对“二十一条”,提倡国货,反对日货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迫使清政府采取一些奖励和保护国货的政策。各地民族工业兴起,国产商品大量进入长春市场。长春除中学学生多次上街游行,街头演讲,散发传单或组织国货维持会,号召各界反对日货,振倡国货外,民族工业如制油、制粉、制酒三大工业趁势迅速发展;一些新兴工业如腊烛、玻璃、印刷等行业开始发展。已被洋布冲击而衰退了的织布业开始复苏。商业界也以大力推销国货的行动来抵制日货。1922年1月商业界、教育界的爱国人士志在振兴实业,提倡国货,有20余人发起募捐入股,组织一名为长发祥的国货庄,专门采购京、津及各省所产的精良工业品②。同年6月第一个提倡国货的中国香港广生行在长春设立分店,专门出售自制的化妆品,每周年纪念1次,实行7天大减价,第一天实行8扣,专门优惠平日爱买国货的顾主③。
随着中国各地及当地工业的发展,给外来势力在长春扩展商品销售市场以猛烈地回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长春市场的中国工业制品很少,长春制品就更少,外国制品一直占统治地位。本世纪20年代末,中国制品已占优势。根据有关资料,1926年长春及经济区范围内市场上59种商品的调查,中国制品已达到43种,其中在市场上销售量较大的有25种。商品经营总额5450万元(银元)中,日货占33%;其他外国货占20%;中国货占47%。在中国制品中,长春民族工业制品虽只有6种,其金额约占中国制品的18.6%,约占总金额的8.7%,但也说明长春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且占有一定位置。如长春制的腊烛占60%,过去完全靠进口洋腊;面粉占85%,过去大部分靠进口美国粉;白酒占92.3%,其他如鞋、帽等也有当地民族工业制品。详见(表55):
由于蓬勃发展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在长春的日商经营状况每况日下。为摆脱困境,1928年2月在长的日本人进口商组成“长春输入组合”,并设置商品陈列部,属商团组织①。主要是为谋求扩大日货销路,促进日货进入长春市场,振兴当地的日人进口商。从事宣传、推销、委托购销、斡旋交易,同时对当地日人进口商低息融资,并直接经营进口。1931年陈列样品、中间介绍及斡旋交易619笔,但交易额只2.8万元②。尽管如此,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商仍未能摆脱困境。根据有关资料,1929年至1931年长春华商从日商购入商品的成交额逐年大幅度减少。如以1929年96.4万元为基数,1930年减少36.3%,1931年减少68.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图报复,支使伪傀儡政权曾3次调低关税税率,其中两次有关调低日货进口税率。第一次1933年7月公布修改关税案,调低的进口税,主要是对当初中国抵制日货税率的修正;第二次是1934年10月直接降低180种进口商品税率①。日本的商贸界凭借关税的特殊优惠,大量在长春进行贸易投资,倾销日货,又涌入一批进口商。1936年长春进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中,其具体商品已由1926年的40个增加到近百个(不包括大量其他商品品种)。根据有关资料,1936年在长春具有资本金10万元以上、年经营额20万元以上的日本人主要进口商28户,515名从业人员,其本店资本金达3.6亿多元。其中事变前在长春的9户226人;事变后新涌入的19户,349人②。新进入长春的日本进口贸易商绝大多数是日本内地或早在中国东北各地的大股份公司到长春开设的分支机构,资金实力都比较雄厚,多是以进口机械、汽车及电气器材、交通器材、建筑材料为主。1936年在长春的主要日本进口商见表(56):
此外,日本的一些市、府、县,为在长春开拓新商品贸易,促进日本各地商品进入长春,从事宣传、推销和斡旋交易。沦陷初还在长春成立一些贸易助成机构。主要有以下6处①:
大阪府立贸易馆“新京”分馆;
广岛县物产介绍所“新京”办事处;
东京府商工奖励馆“新京”办事处;
新泻县物产介绍所“新京”办事处;
朝鲜贸易协会“新京”办事处;
东京市商业局“新京”办事处。
1936年这些日本各地在长春的驻在机构,斡旋交易的金额约70万元,其经营的品种主要是副食品和杂货。
日本为使日货全面占领长春市场,除大批进入其本国的进口商外,也还支持中国人推销其产品。因此,沦陷初期民族进口商有一定发展余地。根据有关资料,1936年长春的中国人主要进口商,即资本金1万元以上、年经营额10万元以上、以经营商业为主的进口商有24户,从业人员1424人。其中事变前开设的14户,多数是批发、零售商新增加的进口营业,从业人员768人;沦陷后开设的10户,从业人员656人②。这些新开设的民族进口商,有些也是从东北各地的大商号进入长春的分号。如大连的德昌行、亨利铁行、政记公司;哈尔滨的福来号;沈阳的新安洋行等。民族进口商的从业人员虽大大超过日本人进口商的从业人员,但多数是从事零售商业活动,从事进口贸易的人员较少。从实力讲,则远不如日本进口商。据统计的民族进口商在资本金和年经营额起点大大低于日本进口商的情况下,户数仍少于日本进口商。资本金(包括本店资本)也只占日本进口商的1.8%③。进口利权,基本被日本进口商攫取。1936年长春的主要民族进口商见表(57):
在中日进口贸易商中,日商进口贸易额也占统治地位。根据1937年实施《贸易统制法》前统计,长春的进口贸易额中,日商占65.3%,民族贸易商仅占34.7%①。
自从长春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欧美的进口贸易势力再没有进入长春,原有的洋行,也开始退出。
在实行《贸易统制法》前,长春销售市场虽已基本被日本商品占领,但其他国家尚有一定比重。1935年和1936年进口商品国别(地区)见(表58):
1937年实施《贸易统制法》后,限制除日本国以外的第三国进口商品。为加强统制法的实施,除设立统制机构外,并按行业分别成立联盟或组合。未加入联盟或组合的工商业户,不得擅自输入商品。凡加入联盟或组合的工商业户得由伪经济部和日本驻满全权大使指定。在“新京特别市”被指定加入生活必需品输入组合并对全东北执行生活必需品输入贸易统制计划的组合员都是日伪大商社,有以下14个①:
1.“满洲生活必需品株式会社”;
2.株式会社大信洋行;
3.日本水产株式会社;
4.三井物产株式会社;
5.三菱商事株式会社;
6.广本洋行;
7.林兼商店;
8.“满洲花王石碱株式会社”;
9.“满洲生计组合”;
10.“满洲国消费组合”;
11.“满洲国亲和贸易株式会社”;
12.“满关(关东洲)百货店组合”;
13.“满洲水产贩卖株式会社”;
14.钟间纺绩株式会社。
《贸易统制法》的实施和贸易统制机构的设立,从政策和体制上把对外贸易完全置于日伪统制集团的垄断之下。实施输入统制后,割断了进口商原有的进货渠道,禁止自由进口商品,不仅民族进口商被迫转业或关闭,就是在沦陷初日本内地工商界派到长春的贸易驻在机构因与进口统制贸易发生冲击,1937年后,先是变为统制贸易的助成机构,后又相继退出长春。凡没有加入联盟的日本人中小进口商,则转为进口商品配给代理店。由于限制第三国输入商品,进口其他国家的商品日益减少,长春的销售市场进一步被日货控制。1938年进口的日货比重已由1936年的73.3%上升到91.8%;其次是日本在亚洲的附属国和军事战领区的商品占8.1%;欧美商品只占0.03%②。从欧美进口的商品局限钢材、机械及零件、金属工具、汽车及零件、内燃机及零配件等。1938年主要进口商品国别(地区)比重见(表59):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统制贸易的日益强化,仅有少量的进口贸易也几乎全被日本独占。1942年的进口额中,日本比重上升至近97%,其他国家和地区仅占3%①。见(表60):
国民党占领长春的1946年,国民党政府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其他一系列条约和协定,随之美国便成了中国市场的最大占领者。长春的进口商品销售市场也基本上被美国货占领。
附注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1946年7月11日《前进报》中《什么东西进口最多》。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对满的贸易现状及将来》下卷(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兴业部商工课) ③《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长春主要货物输入状况》(长春市档案馆)民国三十六年 ⑥《满洲事情》(第三卷第三辑)明治四十三年版 ⑦《满洲事情》(第一辑第二回)(日本外务省通商局)大正九年版 ⑧《贸易实态调查》(满洲国经济部调查部) ⑨《对满贸易的现状及将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兴业部商工课) ⑩《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满洲油房的现势》(“满铁”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资料第68篇) ③《新京经济的基本功向》(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新京支社业务课)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⑥《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长春主要货物输入状况》(长春市政府档案)民国三十六年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⑥《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⑦《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长春主要货物输入状况》(长春市政府档案)民国三十六年 ④营口海关贸易统计年报 ⑤《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⑥《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⑦《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⑧《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营口海关贸易统计年报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满洲事情》(第一辑第二回)(日本外务省通商局)大正九年版 ⑥《对满贸易的现状及将来》(下卷)(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兴业部商工课) ⑦《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对满贸易的现状及将来》(下卷)(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兴业部商工课)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⑥《对满贸易的现状及将来》(下卷)(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兴业部商工课) ⑦《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营口海关贸易统计年报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新京经济的基本动向》(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新京支社业务课)1936年版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⑥《长春主要货物输入状况》(长春市政府档案)民国三十六年九月 ⑦《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⑧《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长春主要货物输入状况》(长春市政府档案)民国三十六年 ①《满洲事情第三卷第三辑》(大连图书馆藏书) ②《俄国在满洲的事业》(日本外务省政务局) ③《满洲事情第三卷第三辑》(大连图书馆藏书) ④《新京经济的概况》(满铁新京地方事务所京地劝调查资料第一号) ⑤满铁兴业部商工课调查资料 ①《满洲事情》(第三卷第二辑) ②《满洲事情》(第三卷第二辑) ①《长春沿革史》(井上信翁),1922年版 ②1920年1月20日《吉长日报》 ③1922年6月16日《吉长日报》 ①《国都新京经济事情》(满洲经济事情案内所),大同二年版 ②《国都新京经济事情》(满洲经济事情案内所),大同二年版 ①《东北经济小丛书》(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1948年版 ②《满洲贸易实态调查》(满洲国经济部调查部),康德四年版 ①《新京经济的基本动向》(满铁新京支社业务课中岛宗一),昭和十二年版 ②《贸易实态调查》(满洲国经济部调查部),康德四年版 ③《贸易实态调查》(满洲国经济部调查部),康德四年版 ①伪满洲国《贸易实态调查》 ①《满洲重要日用品统制的全貌》 ②伪满洲国《外国贸易详细统计》 ①伪满洲国《外国贸易详细统计》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概况,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与演变、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