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4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分类号: F752.834.1
页数: 3
页码: 2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进出口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束了外来经济势力的侵略,开始了独立自主地开展对外经济贸易。 40年来,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与各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的方针指导下,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稳步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日益增多,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至1958年是稳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长春市对外贸易,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53年出口商品收购额为584万元,到1958年发展到4797万元,增长7.2倍。出口商品品种由1953年的8种,发展到1958年的109种,其中农副产品39种,工业品70种。在出口收购额中工业品虽只占19.9%,但出口工业品的发展充分说明,长春市在独立自主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结束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时代单一出口农副产品和完全靠进口洋货的历史,且从无到有,发展了自造的工业品出口。出口的工业品除了方糖、糖果、罐头、胶合板、搪瓷制品、球鞋、石棉制品、硼砂等轻工和五金矿产制品外,而且随着以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重点的重工业的发展,还有了切纸机、铸字机、万能试验机等机械设备的出口。特别是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后,在1957年参加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广州交易会展览后,就和约旦签订了3台解放牌汽车的出口合同。1957和1958年两年出口197辆,也结束了中国不能出口汽车的历史。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这个时期出口商品销往的国家主要是苏联、东欧国家和朝鲜、越南、蒙古。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工作围绕“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在国内还不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建厂过程中,从工程设计、设备组装和生产技术管理都是在苏联的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建厂所需的优质材料、机械设备、工艺和制造技术也全部由苏联引进。从1953年破土动工到1956年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投产。解放牌汽车的投产,不仅替代了部分汽车的进口,为国家节省了外汇支出,而且一汽的发展,成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基地,对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配套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9年至1978年是徘徊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长春市对外贸易发展不大,基本上是徘徊不前。1959年出口商品收购额为6134万元,到1978年只有6406万元,长达20年之久仅增长4.4%。但年均出口收购额却比前个时期增长1.2倍,属于前进中的徘徊。这个时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出口收购额起伏变化较大。50年代末,因中苏关系恶化,对苏的出口贸易基本中断,出口商品转向日本、西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受对苏出口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上3年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度减产,国家又对农产品按一类物资管理实行限量出口的政策,农产品出口品种和收购额都大量减少。1978年农产品收购品种由1959年的64种减少到38种,粮油食品类的收购额下降70.7%。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受到“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市外贸出口业务缩小,出口收购额继续下降。随着1972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及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长春市恢复了外贸机构,加强了外贸工作,外贸出口开始复苏。加上当时我国对外经援的数量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较大,长春市汽车、拖拉机等及其零件作为商品也随之大量增加,特别是援外汽车大量增加。1971~1975年出口汽车21729辆,1971年出口收购额就突破1.2亿元,最高的1973年达到1.9亿元,其中仅机械类占出口收购额的65.4%,成为60到70年代外贸发展的高峰期。此后,随着援外任务的大量削减,到1978年全市出口收购额降到6400万元,回落到初期的水平。由于受出口汽车大量增加和农产品下降的影响,这个时期出口工业品的比重上升到87.6%,出口农产品的比重下降到12.4%,恰与第一个时期成反比,是历史上出口工业品比重最高的时期。
  1979年至1988年是大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提出了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并对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地方扩大出口的积极性。10年来,长春市的出口贸易不断发展,出口商品品种由1979年的150种到1988年突破200种,出口收购额由1979年的7545万元到1988年达到62375万元,比1979年增长7.3倍,提前4年实现“七•五”外贸发展规划。这个时期年均收购额为27287万元,比第一个时期年均增长4.8倍,比第二个时期增长2.2倍,是建国后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1984年11月经贸部批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外贸出口扩权企业,同年12月成立长春解放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是长春市第一个扩大外贸自主权的工交企业。1988年5月经贸部又批准成立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这是长春市第一个直接对外的经贸企业,享有对苏联、东欧及南韩、蒙古等国家进行经济贸易的权限,结束了长春市长期没有外贸自主权的历史,为长春市发展对外贸易开创了新局面。
  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明显的进展。1979年至1988年技术引进项目544项,总投资人民币14.3亿元,其中用外汇32191.9万美元。利用外资49项,4585.78万美元,接受国外援助11项,计1618.82万美元。这些项目大部分已建成投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劳务合作也有了新的进展。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长春市已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西德、丹麦、瑞士、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奥地利、芬兰、土耳其、新加坡、泰国、孟加拉、苏联、捷克、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对促进长春市技术进步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概况,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与演变、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